中國國民依賴性與青少年教育_第1頁
中國國民依賴性與青少年教育_第2頁
中國國民依賴性與青少年教育_第3頁
中國國民依賴性與青少年教育_第4頁
中國國民依賴性與青少年教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國民依賴性與青少年教育

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長期規(guī)范和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行為,這種文化是一種以宗法制為基礎的群體本位文化,它不斷鞏固著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時也造就了中國國民依賴性。受國民依賴性的影響,從古至今,很多人個人意志和個體獨立性都比較薄弱。中國國民依賴性根深蒂固,也導致很多青少年迷失自我,不思進取,安于現(xiàn)狀,自理能力差,缺乏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責任感和義務感。國民依賴性阻礙了人自身的完善和發(fā)展,是國民教育特別是青少年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一、中國國民依賴性及其表現(xiàn)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教授引入了“差序格局”概念來說明中國國民依賴性的特點。他認為:西方的社會組織像捆柴,“幾根稻草束成一把,幾把束成一扎,幾扎束成一捆,幾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個挑里都屬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會亂的?!盵1]此為西方人關系的“團體格局”?!拔覀兊母窬植皇且焕σ焕υ宄牟瘢呛孟癜岩粔K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fā)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fā)生聯(lián)系。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盵2]此即費老所稱的“差序格局”。具體到個人,這種國民依賴性主要表現(xiàn)為對權威的過度服從和崇拜,迷失自我,缺乏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一)對權威的過度服從和崇拜容易形成奴性人格中國是一個家國同構、宗法觀念極強的國家,人格崇拜尤其嚴重,對權威的服從和膜拜已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心理意識。韋政通先生指出:“孔子的‘無違’之教,對中國人的人格特質,有決定性的影響,這影響就是使中國人權威主義人格的傾向特強,個人獨特的行為,很少被允許。這種影響一直到現(xiàn)在,仍然存在?!盵3]在古代中國,權威主義的價值取向直接體現(xiàn)為由儒家思想所設計的一套行為法則和禮制秩序,而其內在之精神則是親親、尊尊、長長的意蘊。這種權威主義價值取向源于周人的天道思想和宗法社會的禮制秩序。在這種社會本位的、他律的權威主義引導下,權威主義性格必然養(yǎng)成。(二)迷失自我而形成依賴他人的病態(tài)人格長期對權威的信仰和接受,會導致一種膜拜心理,進而是對權威的服從甚至盲從。其結果是迷失自我,缺乏自我意識,人云亦云,不能自我判斷、選擇,無法獨立自主地面對生活和社會。傳統(tǒng)社會中人們對“圣君賢臣”,對族長、家長,對高師高官的模仿、認同與遵從,極易喪失主體意識,其獨立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可避免地被弱化。梁啟超先生說:“吾中國所以不成為獨立國家者,以國民乏獨立之德而已。言學問倚賴古人,言政術則倚賴外國。官吏倚賴君主,君主倚賴官吏。百姓倚賴政府,政府倚賴百姓。乃至一國之人,各各放棄其責任,而惟倚賴之是務。究其極也,實則無一人之可倚賴者。譬猶群盲偕行,甲扶乙肩,乙牽丙袂,究其極也,實不過盲者依賴盲者。一國腐敗,皆根于是?!盵4]對權威的膜拜和服從甚至盲從,強化了他律性的心理。這種心理弱化了個人的自主、獨立性意識,強化了“靠”的依賴思想。這種依賴思想表現(xiàn)在對家長族長的依賴、對家庭家族的依賴、對傳統(tǒng)的依賴以及對人際關系的依賴。當“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的思想意識潛移默化為一種性格的時候,自然會造就依賴他人的人格。(三)家國中的人物角色定位及對家國的義務感弱化了自我家國同構的社會決定了“家”在人們的生活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家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種“本位”,是安身立命和精神寄托的港灣和根基。這里的家既指小家——家庭,也指較大范圍的家——家族(宗族),還指更大層面的家——國家。個人的一切活動都在家的范圍內展開,個人以家為依托,將其視為一個避風港,在家內尋求、獲取生存的價值和意義。個人離不開家庭、家族和國家,“無家可歸”、“國破家亡”被視為人生的大不幸。盧作孚在他的《中國的建設問題與人的訓練》中指出:“家庭生活是中國第一重的社會生活;親戚、鄰里、朋友等關系是中國人第二重的社會生活。這兩重社會生活集中了中國人的要求,范圍了中國人的活動,規(guī)定了社會上的道德條件,政治上的法律制度……每責備中國人只知有家庭,不知有社會;實則中國人除了家庭,沒有社會,家庭就是中國人的社會。”[5]在這里,他曾提出家庭構成了中國人基本的“生活世界”,家庭生活是中國人第一重的社會生活,中國人就是在家庭的生活活動中尋求和確立了人生的意義。瑞士的雅各布·布克哈特(JakobBurkhardt)對家國、團體意識做過這樣的闡述:“人類只是作為一個種族、民族、黨派、家族或社團的一員——只是通過某些一般的范疇,而意識到自己?!盵6]這充分說明了家國意識對個人意識的弱化,家國意識的宣揚淡化了個體意識。(四)傳統(tǒng)的因循守舊意識影響了中國人的獨立性與創(chuàng)造性中國的農業(yè)文化歷史悠久,厚古薄今、恪守傳統(tǒng)、墨守成規(guī)的意識極為嚴重。儒家學說的根本主張就是恢復先王之道,認為只有尊古法先王才能治國、平天下。費正清先生說:“如果從其社會和政治的角度來看待儒家的這種人生觀,即可以發(fā)現(xiàn):它的尊老抑幼、崇古貶今,重視現(xiàn)有權威而輕視革新,事實上就已經對中國社會穩(wěn)定不變的問題提供了一項偉大的歷史答案?!盵7]中國人傾向于過去,在歷史傳統(tǒng)中尋求自己的熟悉系統(tǒng),按照前輩所習慣的方式去活動,把傳統(tǒng)作為生活的指導??梢姡袊擞幸环N“尚古精神”,重視祖先崇拜,恪守“祖宗之制”,因循守舊,傳統(tǒng)主義的價值取向歷久彌堅。四大發(fā)明、四書五經、祖宗之制使中國人沉浸于文明古國的驕傲之中故步自封。人們的思維和實踐活動被崇師、崇古、崇經書的經驗意識禁錮在熟悉的系統(tǒng)中,而鮮有突破和創(chuàng)新。美國人類學家克拉克洪曾指出:“歷史上的中國,就是以過去取向為第一序的價值優(yōu)先,祖先崇拜和一個很強的家族傳統(tǒng),就是這種優(yōu)先表現(xiàn)的兩個例子。因此在中國的態(tài)度上,沒有什么新的事物發(fā)生在現(xiàn)在或未來,所有的新事物都已發(fā)生在遙遠的過去。驕傲的美國人第一次使中國人看到輪船,而中國人卻說早在兩千年以前,我的祖先就有這種船?!盵8]前人的寶貴經驗財富應該提倡和汲取,但過分看重和強調無疑會使人成為經驗的奴隸而失去獨立的自我,進而因缺乏主見而喪失應有的創(chuàng)造性。二、國民依賴性對青少年的影響中國國民依賴性根深蒂固,導致很多青少年迷失自我,安于常規(guī),自理能力差,缺乏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道德感、責任感和義務感缺失。(一)偶像崇拜,安于現(xiàn)狀偶像崇拜強烈地影響著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和個性發(fā)展。青少年所處的年齡局限了他們的認知水平,使得相當一部分青少年對自己的青春偶像缺乏深層次的認識。一些青少年崇拜明星偶像,確信其偶像是完美的,看不到偶像的不足之處,或雖看到偶像有不足卻情緒化地拒絕接受,甚至把偶像的某些缺點、錯誤不加分析地欣賞、認同和模仿。這些青少年不懂得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不懂得偶像身上哪些東西才是值得自己學習的,只是一味崇拜,盲目效仿,結果把自己弄得面目全非,喪失了自身原本很寶貴的自然和純樸。家庭和社會教育對青少年“人格崇拜意識”的培養(yǎng),往往會忽視其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這也是青少年缺乏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重要原因。武斌在《現(xiàn)代中國人——從過去走向未來》中曾剖析了人格崇拜的特點:(1)很容易接受權威、信仰權威;(2)重視權威,如果沒有權勢地位,不論他的意見本身如何精辟,也往往得不到重視;(3)因循守舊,隨波逐流;(4)不善于對傳統(tǒng)習俗批評,拒絕創(chuàng)新;(5)相信命運,不愿意靠自己的努力來改變事實;(6)對事實抱有刻板印象[9]。這些特點極易讓人迷失自我而喪失創(chuàng)造性,安于現(xiàn)狀,得過且過。(二)自理能力差,缺乏獨立性當今青少年處于紛繁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耳濡目染了諸多社會現(xiàn)象,潛移默化地形成了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學習靠老師,求職靠關系,工作靠貴人的心理意識。現(xiàn)代家庭中家長對孩子溺愛有加,往往會忽視孩子的獨立性,這更增加了孩子的仰仗和依賴心理??孔约翰蝗缈科渌男睦砗蜕鐣F(xiàn)象導致青少年往往忽視自我能力的鍛煉,放棄自身的努力和奮斗。青少年從小到大,生活方面的事多由父母承擔,缺乏獨立處理事務的鍛煉,加之國民依賴性及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一些青少年特別是獨生子女,自理能力很差,缺乏獨立性。而青少年一旦失去自信和獨立性,面對競爭激烈的現(xiàn)實社會,其依賴情緒必然愈發(fā)強烈。(三)缺乏責任感和義務感青少年缺乏獨立性、不思進取往往導致他們責任感和義務感的淡化和缺失,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生命責任意識淡薄一些青少年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漠視他人和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表現(xiàn)為青少年傷害他人和自身生命的事件時有發(fā)生,且呈現(xiàn)日益嚴重的趨勢。據(jù)有關資料統(tǒng)計,在青少年的犯罪類型中,打架斗毆、殺人傷害、強奸等人身傷害的犯罪是僅次于盜竊犯罪的第二大類案件[10]。這種行為嚴重侵犯了生命健康權,給他人和社會帶來了嚴重的傷害,反映出青少年生命責任意識的淡薄。2.行為責任意識淡薄一些青少年缺乏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意識,知行不一,道德認識與行為責任斷裂,公德意識差,具體表現(xiàn)為:言行舉止粗俗,任意破壞環(huán)境、損害公共財產等。一些青少年還在個人感情問題上表現(xiàn)出功利性、隨意性,在性問題面前表現(xiàn)出過分的早熟和不嚴肅,缺乏道德責任感。3.缺乏集體責任意識一些青少年主張個人奉獻與向社會索取的公開交換,對集體活動漠不關心,對周圍事物漫不經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思想普遍存在;有時候單純從個人利益出發(fā)選擇自己的行為,忽視了社會的共同利益;強調個人索取的權利,而不考慮自己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三、消除國民依賴性對青少年影響的途徑毀掉一個孩子,就是葬送一個家庭;毀掉一代青少年,無異于斷送國家的未來。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改革現(xiàn)有教育形式和方法,是消除國民依賴性對青少年影響的有效途徑。(一)加強對青少年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道德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的結果是價值觀和理想的獲得,人的道德反映在他的價值觀和理想當中。穩(wěn)定而科學的人生觀不僅可以起到人生定向的作用,還可以確定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使人正確認識社會。青少年處于人生的重大轉折時期,需要盡早使其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理論性的討論與辯論,個別談話與幫助,批評與自我批評,以及對班干部和積極分子充分的信任與大膽使用等,對提高青少年自覺性和獨立性,充分調動和發(fā)揮他們的積極、主動性等方面,都有著重大的作用。對青少年大力倡導人文教育。在這個奉經濟發(fā)展為圭臬、見物不見人的年代,人文教育成為應試教育的婢女,人們享受日益豐富的物質財富的同時失去了許多對人來說最為珍貴的東西,這是急功近利的短視之弊!“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德者才之帥,現(xiàn)代教育往往本末倒置,強調智育,輕視品格教育。人文教育旨在培養(yǎng)青少年道德親和力、道德創(chuàng)造力、人格獨立性。古人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茲事體大,不可不察!我們可以把禮、義、廉、恥概括為“四心”,即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孝心獻給父母、誠信留給自己。當然,人文教育不是說把每個人都培養(yǎng)為社會精英,但至少能培養(yǎng)其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正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痹趯W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既要進行正面的榜樣教學,也要進行反面的案例教學。在正面榜樣的選擇上要考慮多樣化的特點,讓青少年可以從中汲取不同的個性品質;在反面案例的選擇上,要盡可能列舉一些發(fā)生在青少年身邊的事件和現(xiàn)象。家長、老師在對他們的偶像崇拜進行引導時,應注意讓青少年明確偶像的優(yōu)點與缺點。模仿、學習、深化的是偶像的長處和積極的進取精神,其目的是完善自我,塑造獨立而鮮活的自我。(二)加強對青少年的自我觀念教育自我觀念是作為個體的人對自己區(qū)別于他物的性質、地位、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與他物關系的根本看法和觀點,包括個人對自己具有什么樣的作用、價值的看法,自己與他人、自然和社會具有何種關系以及自己應該如何處理這些關系的看法[11]。青少年的自我觀念教育應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自我存在教育。教育應該讓青少年認識到自我的存在。學校和家庭不應該給青少年樹立任何權威,而應該培養(yǎng)其自主意識,支持其個性發(fā)展。第二,自我與社會的關系教育。對青少年而言,對個人的自我認識必須從自我與社會的關系開始。因為自我總是相對他人而存在的,所以必須讓青少年知道自我與社會是互為價值的,它體現(xiàn)了社會性和個別性的統(tǒng)一,外界環(huán)境制約性與個體能動性的統(tǒng)一。個人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把自己封閉在狹小的自我空間里,去追求一些虛幻、縹渺的與社會利益無關的自我實現(xiàn),最終只能是在混沌中迷失自我,失去個性,進而脫離社會,失去個人存在的價值。(三)鼓勵和支持青少年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實際存在的教育模式仍是以課本知識教育為根本、實踐能力教育欠缺的應試教育。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狀況一直沒有得到真正解決。青少年常常自視甚高,夸夸其談,而動手能力、實踐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卻非常欠缺。因此,要使青少年真正獨立和自強就必須讓他們參加更多的社會實踐鍛煉。社會實踐的過程,是青少年將所學所想的東西進行驗證的過程,也是知識升華的過程。學??梢試L試開設實踐課程,給青少年提供動手動腦的時間和空間;也可以與一些科技和活動場所(社會實踐基地、各種創(chuàng)新成果展覽館、科技活動中心、各類活動室)建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