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修2011)刑法總則_第1頁
(輔修2011)刑法總則_第2頁
(輔修2011)刑法總則_第3頁
(輔修2011)刑法總則_第4頁
(輔修2011)刑法總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8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刑法總則

GeneralProvisions華東政法大學何萍3/9/20231.第一節(jié)刑法學的研究對象和范圍一、刑法學的研究對象和范圍

刑法學是法學的重要部門,以刑法為研究對象,研究刑法所規(guī)定的犯罪、刑事責任、刑罰以及其相互關系的學科。第一章刑法學概述3/9/20232.二、刑法學與鄰近學科的關系1、犯罪學。犯罪原因、現(xiàn)象和對策。2、刑事偵查學。如何發(fā)現(xiàn)犯罪。3、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程序問題。4、刑事執(zhí)行法學。刑罰的執(zhí)行(機關、程序、刑罰執(zhí)行的規(guī)律等)。5、中國刑法史。歷史上各種類型的刑法和刑法思想為研究對象。6、外國刑法學。7、國際刑法學。3/9/20233.分粥制度:有7個人組成的小團體,其中每個人都是平凡而且平等,但不免自私自利。他們想通過制度來解決每天的吃飯問題:要食一鍋粥,但沒有稱量用具。大家實驗了不同的方法:3/9/20234.方法一:指定一個人負責分粥。(Powercorrupts.Absolutepowercorruptsabsolutely.)方法二:大家輪流主持分粥。(資源浪費)方法三:大家選舉一個信得過的人分粥。方法四:選擇一個分粥委員會和一個監(jiān)督委員會。(公平與效率無法兼顧)3/9/20235.方法五:每個人輪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個人要最后一個領粥。

結論:制度至關重要,制度是人選擇的,是交易的結果。好的制度渾然天成,清晰而精妙,既簡潔又高效,令人為之感嘆。(《青年報刊世界》)3/9/20236.第二節(jié)

刑法學的體系

刑法學的體系是指研究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理論學說體系。第三節(jié)刑法學的研究方法一、分析的方法二、比較的方法三、歷史的方法四、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方法3/9/20237.第二章刑法概述第一節(jié)刑法的概念、性質及刑法學的關系一、刑法的概念

1、刑法是規(guī)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三大基本內容的關系:因――果――承擔方式。3/9/20238.2、廣義刑法分為:

刑法典(在中國,即指1979年通過并頒布、1997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單行刑事法律(79年至97年共有23個單行刑法,見《刑法》附件一、附件二。97年以后又制訂了若干單行刑事法律。)

附屬刑法規(guī)范(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責任條款)。例如,海關法、森林法等法律中規(guī)定的犯罪。3/9/20239.二、刑法的性質㈠刑法的階級性質1、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2、反映的是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3、是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工具。3/9/202310.㈡刑法的法律性質1、與其他部門如民法、經濟法的區(qū)別:其一,調整社會關系的范圍不同。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范圍更為廣泛。刑法是“第二道防線”,刑法是其他部門法的保障法。其二,調整社會關系的方法不同。刑法的強制性最為嚴厲。3/9/202311.2、與其他部門如民法、經濟法的聯(lián)系其一,其他部門法預防犯罪的發(fā)生其二,刑法作為其他部門法的后盾3/9/202312.第二節(jié)刑法的目的和任務根據我國《刑法》第1條規(guī)定,刑法制定的目的就在于懲罰犯罪,保護人民。這是我國刑法的性質所決定的。刑法制定的目的要與刑罰的目的區(qū)別開來:刑罰的目的是預防犯罪,預防犯罪分為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一、刑法的目的3/9/202313.二、刑法的任務刑法的任務是刑法目的的展開。我國《刑法》第2條對此作了規(guī)定。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保衛(wèi)國家安全,保衛(wèi)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2、保護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3、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4、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3/9/202314.第三節(jié)刑法的創(chuàng)制和完善一、刑法的創(chuàng)制1、早在建國初期,先后制定并頒布了一些單行刑法法規(guī),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妨害國家貨幣治罪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等等。2、1950年起至1963年間,前后共起草刑法典草案33稿。3/9/202315.3、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法律虛無主義橫行,刑法起草工作停滯。4、1976年起刑法典的制定又受到重視,刑法起草工作以第33稿為基礎,根據新經驗、新情況和新問題,征求各方意見,對草案作了較大的修改,先后寫出3個稿本。最后于1979年7月1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7月6日正式公布,1980年1月1日起施行。3/9/202316.二、刑法的補充1979年頒布刑法以后,隨著社會的巨大變革,顯出許多不適應之處。為此,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后頒布了23個單行刑法,對刑法典作了重要的補充和修改。如:1981年6月10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1982年3月8日頒布的《關于嚴懲破壞經濟的罪犯的決定》等。3/9/202317.三、刑法的修訂㈠舊刑法存在問題1、無法應對新情況、新問題。(計算機,證券期貨,洗錢犯罪)2、不明確、不具體。(死緩,14-16,搶劫,口袋罪等)3、處罰力度不夠。(偷稅抗稅,販毒)3/9/202318.

㈡舊刑法為何存在著這些缺點?1、歷史條件(刑法、刑訴)2、立法者的素質(文學、法學)3/9/202319.㈢新刑法的特點刑法典的修訂1997年3月14日通過、1997年10月1日生效。特點:1、明確性、具體性2、穩(wěn)定性、連續(xù)性3、超前性、預見性4、統(tǒng)一性、完備性3/9/202320.第四節(jié)刑法的體系和解釋一、刑法的體系刑法的體系就是指刑法的組成和結構。我國刑法典分總則、分則和附則三個部分。其中總則、分則各為一編,在編之下,再根據法律規(guī)范的性質和內容有次序地分為章、節(jié)、條、款、項等層次。3/9/202321.總則部分分五章:刑法的任務、基本原則和適用范圍;犯罪;刑罰;刑罰的具體運用;其他規(guī)定。分則部分分十章:危害國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等??倓t與分則的部分章因內容龐雜而分為若干節(jié)。(詳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目錄)3/9/202322.條是最基本的單位,所有編、章、節(jié)的內容均由條構成,各編、章、節(jié)的條文統(tǒng)一編號。刑法典共452條。條下的款沒有編號,以另起一行的形式來表示的,款下分項,用㈠、㈡、㈢等基數(shù)號碼表示。但各條下并非都存在款和項。3/9/202323.例一:第34條附加刑的種類如下:㈠罰金;

㈡剝奪政治權利;㈢沒收財產。

附加刑也可獨立適用。--第34條第1款第2項--第34條第2款3/9/202324.例二:第33條主刑的種類如下:㈠管制;

㈡拘役;㈢有期徒刑;㈣無期徒刑;㈤死刑。--第33條第2項3/9/202325.二、刑法的解釋刑法解釋就是對于刑法規(guī)范含義的闡明。刑法規(guī)范之所以需要解釋,主要是因為刑法條文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穩(wěn)定性,而現(xiàn)實生活卻是千姿百態(tài)的和復雜多變的。為了使抽象的法條適用于具體的案件,使司法活動能夠跟上客觀情況的變化,就需要對刑法規(guī)范進行解釋。3/9/202326.㈠按解釋的效力,可分為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和學理解釋1、立法解釋立法解釋,就是由最高立法機關即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刑法的含義所作的解釋。立法解釋包括三種情況:3/9/202327.刑法的立法解釋包括以下三種情況:①在刑法中用條文對有關刑法術語所作的解釋。(如第93條的國家工作人員)

②由國家立法機關在法律的起草說明或者修訂說明中所作的解釋。

③刑法在施行中如發(fā)生歧義,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解釋。3/9/202328.2、司法解釋《中外法學》1997年第4期(尹伊君:檢法沖突與司法制度改革)---觀念的沖突;利益的沖突;權力的沖突

3、學理解釋

(閔行四被告人搶劫案件)3/9/202329.㈡按解釋的方法分類,可分為文理解釋和論理解釋1、文理解釋文理解釋,就是對法律條文的字義,包括單詞、概念、術語,從文理上所作的解釋。3/9/202330.2、論理解釋論理解釋,就是按照立法精神,聯(lián)系有關情況,從邏輯上所作的解釋。其特點是不拘泥于刑法條文的字面意義,從條文的內部結構關系及條與條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上,探求立法意圖,闡明立法的主要精神。論理解釋又分為擴張解釋和限制解釋。3/9/202331.擴張解釋,又稱擴大解釋,是對條文作大于字面含義范圍的解釋。(販賣淫書、淫畫罪)(懷孕的婦女)

限制解釋,又稱縮小解釋,是對條文作小于字面含義范圍的解釋。(特別自首)

3/9/202332.第三章刑法的基本原則第一節(jié)刑法基本原則概述刑法基本原則是指刑法所特有的,貫穿全部刑法規(guī)范,對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均具有指導和制約意義的根本性準則。刑法第3條、第4條、第5條分別規(guī)定了刑法的三項基本原則,即罪刑法定原則、刑法適用平等原則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3/9/202333.為何要規(guī)定基本原則?1、向立法者提出挑戰(zhàn),規(guī)范立法行為。(法是行為規(guī)范;犯罪圈的設定;刑罰的輕重。)2、規(guī)范司法機關的司法行為。(定罪不可類推;量刑不能僅考慮形勢需要。)3/9/202334.第二節(jié)罪刑法定原則一、罪刑法定原則的含義

刑法第3條規(guī)定:“法律明文規(guī)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guī)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奔础胺o明文規(guī)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處罰?!?NOcrimeswithoutlawmakingitso;nopenaltywithoutlawmakingitso.)3/9/202335.該原則最早可以追溯到1215年英王約翰簽署的大憲章第39條的規(guī)定,即“凡是自由民除經貴族依法判決或遵照國內法律之規(guī)定外,不得加以扣留、監(jiān)禁、沒收其財產、剝奪其財產、剝奪其法律保護權,或加以放逐、傷害、搜索或逮捕?!?/9/202336.罪刑法定的理論基礎:1、天賦人權:人人生而平等且自由。2、社會契約論:基于契約關系建立起來的國家應充分保護每個人的權力。3、三權分立:保護的方法是將國家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且相互間有制約力,實現(xiàn)權力平衡。(民意的表達,民意的執(zhí)行,權利的救濟)4、費爾巴哈“心理強制說”,自動抑制犯罪。3/9/202337.罪刑法定的基本要求:1、立法上的要求:---明文化---明確化:青浦的婚內強奸案)2、司法上的要求:---依法定罪量刑(炭疽病原體案例:2001年12月29日投放虛假危險物質罪);---正確司法解釋3/9/202338.罪刑法定主義派生的原則:1、有排斥習慣法;(“猥褻”一詞的理解)2、排斥絕對不定期刑;3、禁止有罪類推;4、禁止重法溯及既往。(96年三人盜竊案;費谷崎案件)3/9/202339.罪刑法定原則在我國刑法中的變遷:---79年刑法:類推制度(為何規(guī)定類推?類推的效果)---79年刑法是否體現(xiàn)了罪刑法定原則?(是否以類推為補充的罪刑法定?言論自由權的故事)3/9/202340.1997年刑法如何體現(xiàn)罪刑法定原則的?1、實現(xiàn)了犯罪的法定化和刑罰的法定化。2、取消了79刑法第79條規(guī)定的類推制度。3、重申了79刑法第9條從舊兼從輕的原則。4、對分則罪名的規(guī)定,97刑法相當詳備。

5、對具體犯罪的罪狀和法定刑設置,97刑法增強了法條的可操作性。3/9/202341.罪刑法定原則的地位---是刑法原則---在有些國家是憲法原則---是國際法原則罪刑法定原則的變遷:---從絕對的罪刑法定到相對的罪刑法定---從形式的罪刑法定到實質的罪刑法定3/9/202342.第三節(jié)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一、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含義新刑法第4條規(guī)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盩helawcannotmakeallmenequal,buttheyareallequalbeforethelaw.3/9/202343.二、刑法適用平等原則的內容1、定罪上一律平等2、量刑上一律平等3、行刑上一律平等3/9/202344.第四節(jié)罪責刑相適應原則一、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含義新刑法第5條規(guī)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罰—罪—責)3/9/202345.其含義是:犯多大的罪,就應承擔多大的刑事責任,法院也應判處其相應輕重的刑罰,做到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罪刑相稱,罰當其罪。罪重罪輕和刑事責任大?。?--社會危害性;---主觀惡性;---人身危險性。3/9/202346.立法、司法中的問題:79刑法強迫、引誘、容留婦女賣淫罪79刑法貪污、受賄與盜竊(起點;死刑)(陳彥群案件;王萬強案件;周北方案件)1992年5月29日流氓案3/9/202347.1989年8月15日兩高解釋《關于貪污、受賄、投機倒把等犯罪分子必須在期限內自首坦白的通告》:“在1989年10月31日前,凡投案自首,積極退贓的,或者有檢舉立功表現(xiàn)的,一律從寬處理。其中犯罪特別嚴重的,依法應判死刑的,可以不判死刑;犯罪較重的,依法應判處重刑的,可以從輕、減輕或免除處罰;犯罪較輕,依法應判處輕刑的,可以減輕或免除處罰?!?/9/202348.88年《關于懲治貪污罪賄賂罪的補充規(guī)定》:“個人貪污數(shù)額在5萬元以上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情節(jié)特別嚴重的,處死刑?!?---北京一局級干部貪污24萬案件。3/9/202349.“罪責刑相適應”在刑事立法中的價值:1、是一個立法原則,體現(xiàn)了立法者的一種刑罰價值趨向。(荷蘭搶劫銀行案件和上海販賣海洛因700克案件)2、只能是相對的適應,而不可能是絕對的適應。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相對確定的法定刑)3/9/202350.3、是立法者對以往罪刑關系的總結,也是對未來犯罪的預測。如是否對經濟犯罪適用死刑?4、不僅在法條競合時罪刑相適應,在法條與法條之間也要相適應。(詐騙與招搖撞騙罪;殺人與傷害,貪污與盜竊。)3/9/202351.如何在刑事司法中體現(xiàn)“罪責刑相適應”?1、司法工作者應具有豐富的法律知識和良好的品格。(中國每年有6到8萬案件被發(fā)回重審,維持原判的在40%到60%左右。上訴被改判的全國近20%。)(培根的“水流與水源”)(賀衛(wèi)方的“復轉軍人進法院”)(劉憲權的“人像螞蟻”)3/9/202352.“復轉軍人進法院”---為何復轉軍人進法院,而不進醫(yī)院?---法院和醫(yī)院的可比性。都可以人命關天,也都可以不人命關天。---的確,部隊是一所大學校,司法職業(yè)離不開軍人的氣質和作風,但是為何強調對在職法官進行學歷教育?---賀本人也是復轉軍人的兒子和現(xiàn)役軍人的哥哥,其非常贊成妥善地安置復轉軍人,但是復轉軍人不應當成為法官,除非受過系統(tǒng)的法律教育,符合任職要求。3/9/202353.拉弗曲線:1974年南加州大學的青年經濟學家阿瑟·拉弗(A·Laffer)在華盛頓飯店與白宮助理理查德·切尼共進午餐時,拉弗竭力向后者解釋稅收與稅率之間的關系:稅率從零向百分之一百上升,當達到某一點時,經濟活動開始受阻,稅收開始下降。當時切尼迷惑不解,拉弗拿出餐巾在上面畫出了日后使他名聲大作的拉弗曲線。3/9/202354.3/9/202355.該曲線意在表明,當稅收為零時,雖企業(yè)生產因免稅而獲取了最大化利潤,但政府不可能存在,經濟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當稅率為100%時(即全部收入上繳政府),貨幣經濟的全部生產將因無利可圖而停止,并為逃稅轉向物物交換的經濟,由于貨幣經濟中斷,雖稅率高達100%,政府的收益卻為0。拉弗說:“總是存在產生同樣收益的兩種稅率?!?/9/202356.刑罰的強度就如拉弗曲線中稅率的高低,刑罰太弱了,漫不經心的懲罰會招得公開的、魯莽的反抗,刑罰又太強了,對大大小小的過失都給以嚴懲,只能引起鋌而走險、群起而攻之。正如孔子的“過猶不及”、“物極必反”。因此“你用糖漿能比醋捉到更多的蒼蠅”。Givingthekillerwhathedeserves.Facilityofpardonisanincentivetocrime.Lawstoogentleareseldomobeyed;toosevere,seldomexecuted.3/9/202357.Thestrictestlawsometimesbecomestheseverestinjustice.“無論誰一旦看到,對打死一只山雞、殺死一個人或者偽造一份重要文件的行為同樣適用死刑,將不再對這些罪行作任何區(qū)分;道德情感就這樣遭到破壞。”“人的心靈就象液體一樣,總是順應著它周圍的事物,隨著刑場變得日益殘酷,這些心靈也變得麻木不仁了?!?---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3/9/202358.第四章刑法的效力范圍刑法的效力范圍,即刑法的適用范圍,是指刑法在什么地方、對什么人和在什么時間內具有效力。我國刑法第6條至第12條對此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3/9/202359.對地的效力空間效力對人的效力效力范圍生效時間時間效力失效時間溯及力3/9/202360.第一節(jié)刑法的空間效力一、刑法空間效力的概念和原則刑法空間效力,就是指刑法對地和對人的效力,也就是要解決刑事管轄權的范圍問題。刑事管轄權是國家主權的組成部分。

各國刑法的空間效力的原則概括有:3/9/202361.1、屬地原則即以地域為標準,凡是在本國領域內犯罪,無論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都適用本國刑法;反之,在本國領域外犯罪,都不適用本國刑法。3/9/202362.2、屬人原則即以人的國籍為標準,凡是本國人犯罪,不論是在本國領域內還是在本國領域外,都適用本國刑法。3/9/202363.3、保護原則即以保護本國利益為標準,凡侵害本國國家或者公民利益的,不論犯罪人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也不論犯罪地在本國領域內還是在本國領域外,都適用本國刑法。3/9/202364.4、普遍原則即以保護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為標準,凡發(fā)生國際條約所規(guī)定的侵害國際社會共同利益的犯罪,不論犯罪人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也不論犯罪地在本國領域內還是本國領域外,都適用本國刑法。各國的階級利益和政治法律制度觀點等不同,所以只適用于個別犯罪。3/9/202365.二、我國刑法的空間效力的規(guī)定我國刑法空間效力的原則是以采用屬地原則為基礎,兼采其他原則。就是說,凡是在本國領域內犯罪的,不論本國人或外國人,都適用本國刑法;本國人或外國人在本國領域外犯罪的,在一定條件下,也適用本國刑法。3/9/202366.㈠我國刑法的屬地管轄權我國刑法第6條第1款規(guī)定:“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guī)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3/9/202367.1、領域的含義領域包括領陸、領水、領空。注意:不包括外層空間。刑法第6條第2款:“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犯罪的,也適用本法?!钡?款:“犯罪行為或結果有一項發(fā)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就認為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注意:并不包括國際列車。3/9/202368.2、屬地管轄的例外即刑法第6條第1款中所稱的“法律有特別規(guī)定”,主要指:⑴新刑法第11條關于“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的刑事責任,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的規(guī)定。⑵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和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作出的例外規(guī)定。3/9/202369.⑶少數(shù)民族有制定變通規(guī)定的情況,也并不適用本法。⑷人大常委會可以制定單行刑法,也并不適用本法。3/9/202370.㈡我國刑法的屬人管轄權新刑法第7條第1款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guī)定之罪的,適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規(guī)定的最高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钡?條第2款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guī)定之罪的,適用本法”3/9/202371.新刑法第10條規(guī)定:“凡在我國領域外犯罪,依照我國刑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雖然經過外國審判,仍然可以依照我國刑法追究。但是,在外國已經受過刑罰處罰的,可以免除或者減輕處罰?!?/9/202372.㈢我國刑法的保護管轄權新刑法第8條規(guī)定:“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規(guī)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9/202373.㈣我國刑法的普遍管轄權新刑法第9條規(guī)定:“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guī)定的罪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所承擔條約義務的范圍內行使刑事管轄權的,適用本法?!?/9/202374.例一:某甲是緬甸人站在緬甸境內,持槍向中國境內的越南人開槍,問:能否適用中國法律?——中國法律。因為犯罪結果地在中國。其他國家也有管轄權,這是法律沖突問題,不是刑法所要解決的問題。3/9/202375.例二:美國制造的萬噸客輪,插著中國國旗,??吭谖靼嘌栏劭?,萬噸輪上有一個美國籍的古巴人向一個英籍華人持刀行兇。能否適用中國法律?——可以適用中國法律。3/9/202376.第二節(jié)刑法的時間效力一、刑法的生效、失效時間刑法生效的方式通常有兩種:一是從公布之日起生效。二是公布之后經過一段時間再施行。如我國刑法典于1979年7月1日通過,7月6日公布,自1980年1月1日起生效;1997年3月14日修訂通過并公布后,新刑法典從1997年10月1日施行。3/9/202377.刑法失效基本上也有兩種方式:1、由國家立法機關明確宣布某些法律失效。如,第452條第2款規(guī)定,列于附件一的15件單行刑事法律,自1997年10月1日起予以廢止。2、自然失效,即新法施行后代替了同類內容的舊法,或者由于原來特殊的立法條件已經消失,舊法自行廢止。3/9/202378.二、刑法的溯及力刑法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對于其生效以前未經審判或者判決尚未確定的行為是否適用的問題。如果適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就是沒有溯及力。各國解決溯及力問題的原則有以下四種:從舊原則、從新原則、從新兼從輕原則、從舊兼從輕原則。3/9/202379.

從舊原則:即按照行為時的舊法處理,新法沒有溯及力。

從新原則:即按照新法處理,新法有溯及力。

從新兼從輕原則:即新法原則上有溯及力,但舊法不認為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要按照舊法處理。

從舊兼從輕原則:即新法原則上沒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認為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則要按照新法處理。3/9/202380.我國刑法采用從舊兼從輕的溯及力原則具體體現(xiàn)在刑法第12條第1款、第2款對此作了規(guī)定。3/9/202381.對于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97年9月30日這段時間內發(fā)生的行為,應按以下不同情況分別處理:1、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而新刑法典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即新刑法典沒有溯及力。2、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但新刑法典不認為是犯罪的,只要這種行為未經審判或者判決尚未確定,就應當適用新刑法典,即新刑法具有溯及力。3/9/202382.3、當時的法律和新刑法都認為是犯罪,并且按照新刑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jié)的規(guī)定應當追訴的,原則上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即新刑法不具有溯及力。但是,如果新刑法比當時的法律處刑較輕的,則適用新刑法,即新刑法具有溯及力。4、如果依照當時的法律已經作出了生效判決,該判決繼續(xù)有效。3/9/202383.圖示:舊刑法新刑法1、罪非罪2、非罪罪3、罪輕罪重4、罪重罪輕5、法定刑相同法定刑相同3/9/202384.甲、乙、丙于1996年共同盜竊8萬元案件,甲被判無期徒刑,丙被判15年有期徒刑,乙于1998年被抓獲,最后判了9年有期徒刑。3/9/202385.跨法犯的刑法適用---1998.12.2高檢:1.對于開始于1997年9月30日以前,繼續(xù)到1997年10月1日以后終了的繼續(xù)犯罪,應當適用修訂刑法一并進行追訴.2.對于開始于1997年9月30日以前,連續(xù)到1997年10月1日以后的連續(xù)犯罪,或者在1997年10月1日前后分別實施的同種類數(shù)罪,其中罪名,構成要件,情節(jié)以及法定刑均沒有變化的,應當適用修訂刑法,一并進行追訴;罪名,構成要件,情節(jié)以及法定刑已經變化的,也應當適用修訂刑法,一并進行追訴,但是修訂刑法比原刑法所規(guī)定的構成要件和情節(jié)較為嚴格的,或者法定刑較重的,在提起訴訟時,應當提出酌情從輕處理意見.3/9/202386.跨法犯和隔時犯隔時犯的法律適用(四川纂江彩虹橋跨塌案件)3/9/202387.司法解釋的溯及力司法解釋的生效時間?司法解釋是否應當考慮從舊兼從輕原則?挪用公款1989年與1998年司法解釋---1989:為私利以個人名義將公款挪用給企事業(yè)單位,機關,團體使用的,屬于歸個人使用.---1998:挪用公款給私有公司,私有企業(yè)使用的,屬于歸個人使用.3/9/202388.2001年12月17日高法,高檢:1.司法解釋自發(fā)布或者規(guī)定之日起施行,效力適用于法律的施行期間;2.對于司法解釋實施前發(fā)生的行為,行為時沒有相關司法解釋,司法解釋施行后尚未處理或者正在處理的案件,按照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辦理.3.對于新的司法解釋實施前發(fā)生的行為,行為時已有相關司法解釋,依照行為時的司法解釋辦理,但適用新的司法解釋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利的,適用新的司法解釋.4.對于在司法解釋施行前已辦結的案件,按照當時的法律和司法解釋,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沒有錯誤的,不再變動.3/9/202389.第五章犯罪概述第一節(jié)犯罪概念及特征一、犯罪的概念絕大多數(shù)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刑法沒有規(guī)定犯罪的概念,少數(shù)國家規(guī)定了犯罪的形式概念。我國堅持實質內容與法律形式的統(tǒng)一。我國刑法第13條規(guī)定了犯罪的概念。3/9/202390.形式概念:1810年《法國刑法典》第1條規(guī)定:“法律以違警刑所處罰之犯罪,稱違警罪。法律以懲治刑所處罰之犯罪,稱輕罪。法律以身體刑或名譽刑所處罰之犯罪,稱重罪?!?/9/202391.二、犯罪的特征:1、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特征。(社會危害性與什么因素有關?考察社會危害性應采用發(fā)展的、全面的、本質的觀點)2、具有刑事違法性。3、具有應受刑罰懲罰性。但不需要刑罰懲罰并不等同于不應受刑罰懲罰。3/9/202392.不應受懲罰與不需要懲罰的區(qū)別刑法第13條“但書”規(guī)定:但是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不應受刑罰懲罰,不是犯罪。刑法第37條規(guī)定:對于犯罪情節(jié)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是犯罪,應受刑罰懲罰,但不需要刑罰懲罰。3/9/202393.犯罪三個特征之間的關系:1、社會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質的特征,它決定其他二個特征,是刑事違法性和應受懲罰性的基礎;2、刑事違法性決定了社會危害性的范圍,社會危害性如果沒有達到違反刑法的程度,也就不構成犯罪,因此是犯罪的法律特征;3、應受懲罰性實際上是社會危害性的法律后果。3/9/202394.(英)邊沁:有兩個層次上的犯罪概念:1、規(guī)范意義上的犯罪概念(根據刑事違法性來認定犯罪):是一種司法概念,是基于罪刑法定主義,是法律所禁止的行為。(實然性)2、實質意義上的犯罪概念(法律應當依據什么樣的標準將某一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是一種立法概念,是一種應當禁止的惡。(應然性)3/9/202395.第二節(jié)犯罪的分類一、犯罪在理論上的分類㈠自然犯與法定犯前者:重在倫理的非難性,責其道義責任。后者:重在社會的非難性,責其社會責任㈡身份犯與非身份犯3/9/202396.㈢行為犯與結果犯前者:脫逃罪、偷越國(邊)境罪等后者:故意殺人罪、盜竊罪等㈣實害犯與危險犯114條為放火罪的危險犯115條為放火罪的實害犯3/9/202397.(五)即成犯、繼續(xù)犯和狀態(tài)犯故意殺人罪、非法拘禁罪、盜竊罪(六)同時犯、同地犯與隔時犯、隔地犯3/9/202398.二、犯罪在立法上的分類㈠國事犯罪與普通犯罪㈡故意罪和過失罪㈢親告罪與非親告罪3/9/202399.擴大親告罪的范圍,理由:1、中國是一個“熟人”社會。2、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民選擇的多樣性延伸到刑法領域,賦予當事人更多的自由。3、減少輕微刑事案件數(shù)量,節(jié)約司法資源。4、減少規(guī)避刑事法律現(xiàn)象,維護法制權威。5、有助于縮小刑罰的適用面,體現(xiàn)刑罰的謙抑性。3/9/2023100.第六章犯罪構成第一節(jié)、犯罪構成理論概述

現(xiàn)代意義上的犯罪構成理論,形成于20世紀以后,德國著名法學家貝林格首先提出了系統(tǒng)的犯罪構成要件理論,使構成要件上升為刑法總論的概念。目前,大陸法系國家的構成要件理論形成了以下“通說”:構成要件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是成立犯罪的三個條件。3/9/2023101.大陸法系:1、構成要件符合性:符合刑法規(guī)定的某種犯罪的定型。從結構、框架、輪廓上限定犯罪的成立。2、違法性:行為必須侵犯或威脅了法律所保護的利益(法益)。從客觀危害上限制犯罪的成立。3、有責性:就行為對行為人進行非難。從主觀上限定犯罪的成立。3/9/2023102.英美法系:1、犯罪行為(actusreus)2、犯罪意圖(mensrea)3、合法辯護(免責理由)(legaldefence)如:未成年、精神病、錯誤(意外事件,如將砒霜誤作白糖)、被迫行為、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等。3/9/2023103.第二節(jié)犯罪構成的概念與特征一、犯罪構成的概念犯罪構成是由刑事實體法規(guī)定的,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并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客觀和主觀要件的總和。3/9/2023104.二、犯罪構成的特征㈠犯罪構成由刑事實體法加以規(guī)定;㈡犯罪構成是客觀要件與主觀要件的總和;㈢犯罪構成是由說明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的要素組合而成的。3/9/2023105.犯罪概念與犯罪構成的關系:聯(lián)系:⑴犯罪概念是犯罪構成的基礎,犯罪構成是犯罪概念的具體化。⑵犯罪概念揭示了犯罪的本質特征,從總體上劃清罪與非罪的界限,而犯罪構成則是分清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具體標準。3/9/2023106.區(qū)別:⑴回答和解決的問題不同,犯罪概念主要回答犯罪的屬性問題,解決的是犯罪的本質問題,而犯罪構成主要回答構成犯罪的具體條件,解決的是構成犯罪的規(guī)格和標準問題;⑵犯罪概念只能作為劃分罪與非罪的界限,而犯罪構成除了能劃清罪與非罪界限以外,還能劃清此罪與彼罪的界限。3/9/2023107.第三節(jié)犯罪構成的要件與結構一、犯罪構成的要件按照我國刑法理論的通說,犯罪構成要件分別包括犯罪主體、犯罪主觀要件、犯罪客觀要件和犯罪客體四個有機組成的部分。3/9/2023108.犯罪主體是用以說明構成犯罪之人的基本特性的要件,不僅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不僅包括自然人的刑事責任年齡和刑事責任能力狀況,在一定條件下還包括了行為人的特殊身份與特定地位。3/9/2023109.犯罪主觀要件是用以說明行為人是在怎樣的心理狀態(tài)支配下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要件,分別包括罪過(犯罪故意和犯罪過失),以及某些特定的犯罪目的等,它是犯罪主觀惡性的重要體現(xiàn)。3/9/2023110.犯罪客觀要件是用以說明我國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是通過行為人怎樣的行為受到侵害,在怎樣的情況下受到侵害,以及受到怎樣的侵害的要件。它分別包括危害行為,危害結果等。3/9/2023111.犯罪客體是用以說明犯罪社會危害性有無的要件,它是犯罪本質特征在犯罪構成中的最集中反映,是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3/9/2023112.二、犯罪構成的層次結構

第一層次:犯罪構成本身;

第二層次:犯罪構成系統(tǒng)的兩個組成部分,即客觀方面和主觀方面;

第三層次:犯罪構成兩大組成部分之下的四個構成要件,分別包括犯罪主觀方面下的犯罪主體和犯罪主觀要件以及犯罪客觀方面下的犯罪客體和犯罪客觀要件。

第四層次:犯罪構成四個要件的內部各自的進一步劃分。3/9/2023113.第四節(jié)犯罪構成的類型劃分一、基本的犯罪構成和修正的犯罪構成基本的犯罪構成是單獨犯罪的既遂狀態(tài),是由刑法分則條文或者單行刑法或附屬刑法中的分則性規(guī)范規(guī)定的。修正的犯罪構成是指以基本的犯罪構成為前提,適應行為犯罪形態(tài)變化的或共同犯罪各類形式的需要,而對基本犯罪構成加以修改、變更的犯罪構成。如預備犯、未遂犯等。3/9/2023114.二、敘述的犯罪構成和空白的犯罪構成敘述的犯罪構成是指刑法條文對犯罪構成要件有簡單或者詳細的描述,完整表明事實特征的犯罪構成??瞻椎姆缸飿嫵墒侵感谭l文對犯罪構成要件沒有予以明確描述,而僅僅指出應援引其他法律規(guī)范來說明的犯罪構成。有助于文字簡潔,增強法條的穩(wěn)定性。3/9/2023115.三、簡單的犯罪構成和復雜的犯罪構成簡單的犯罪構成是指刑法分則規(guī)定的各個要件均屬于單一的犯罪構成。復雜的犯罪構成是指刑法條文規(guī)定的犯罪構成要件并非屬單一,有可供選擇或者互有重疊的犯罪構成。有助于認識各種犯罪構成的內部結構,區(qū)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一罪與數(shù)罪。3/9/2023116.選擇的犯罪構成:---生產、銷售假藥罪---倒賣車票、船票罪---放火致人重傷、死亡---證人、鑒定人、翻譯人、記錄人---以牟利或傳播為目的重疊的犯罪構成:---搶劫,誣告陷害,故意傷害致人死亡3/9/2023117.第七章犯罪客體第一節(jié)犯罪客體概述一、犯罪客體的概念犯罪客體,是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3/9/2023118.二、犯罪客體的特征1、犯罪客體是一定的社會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2、犯罪客體是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3、犯罪客體是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3/9/2023119.二、犯罪客體的意義1、有助于認清犯罪的本質特征,便于確定刑法打擊犯罪的重點;2、有助于認定犯罪的性質,科學劃分罪與罪之間的界限;3、有助于評價分則危害社會的程度,正確把握刑罰的輕重。3/9/2023120.第二節(jié)犯罪客體的分類一、犯罪客體在理論上的分類按照犯罪侵犯社會關系范圍大小的不同,可分為:1、一般客體,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體,亦即我國刑法所保護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社會關系的整體。犯罪的一般客體體現(xiàn)了一切犯罪之共性。3/9/2023121.2、同類客體,是指某一類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體,亦即我國刑法所保護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社會關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我國刑法典分則將犯罪分為十類,其依據即是犯罪的同類客體。3、直接客體,是指某一具體犯罪所直接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某種具體的社會關系,亦即中國刑法所保護的某種具體的社會關系。3/9/2023122.直接客體的不同分類1、簡單客體和復雜客體簡單客體:只直接侵犯一種具體社會關系,如殺人、盜竊。復雜客體:侵犯兩種以上具體社會關系,如搶劫。(區(qū)分既未遂;犯罪分類)復雜客體又分主要客體和次要客體,按主要客體對該犯罪進行歸類。3/9/2023123.2、現(xiàn)實客體和可能客體現(xiàn)實客體:已經受到犯罪行為現(xiàn)實侵害的具體的社會關系,即實害犯的直接客體,如故意殺人已經致人死亡??赡芸腕w:指僅僅受到犯罪行為威脅的具體社會關系,如危險犯、行為犯和未完成形態(tài)的犯罪。行為犯如誣告陷害罪。3/9/2023124.二、犯罪客體在立法上的分類我國刑法中犯罪同類客體被分成10類,分別包括刑法分則第一章至第十章所規(guī)定的危害國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侵犯財產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危害國防利益罪、貪污賄賂罪、瀆職罪、軍人違反職責罪。其中,破壞社會市場經濟秩序罪和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中又分若干類罪。3/9/2023125.圖示:危害國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侵犯財產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危害國防利益罪貪污賄賂罪瀆職罪軍人違反職責罪3/9/2023126.第三節(jié)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犯罪對象是指犯罪行為直接作用的具體物或具體人。犯罪對象影響著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以及量刑。一、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的聯(lián)系具體物是具體社會關系的物質表現(xiàn);而具體人則是社會關系的主體。3/9/2023127.二、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的區(qū)別1、犯罪客體決定犯罪的性質,犯罪則未必。2、所有犯罪都有犯罪客體,但不是所有犯罪都有犯罪對象。3、任何犯罪都危害客體,而犯罪對象卻不一定受到損害。4、犯罪客體(這里的客體是指同類客體)是犯罪分類的基礎,犯罪對象則不是。3/9/2023128.犯罪客體的立法形式:1、直接明確規(guī)定了犯罪客體2、規(guī)定了犯罪客體的物質形態(tài)3、規(guī)定了犯罪觸犯的法律、法規(guī)4、規(guī)定了犯罪侵害的具體的人5、規(guī)定了犯罪的行為特征3/9/2023129.第八章犯罪客觀方面第一節(jié)犯罪客觀方面概述一、犯罪客觀方面的概念

犯罪客觀方面,是指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說明侵害某一社會關系而為構成犯罪所必須的諸種客觀事實。3/9/2023130.二、犯罪客觀方面的主要特征1、是行為對客體的侵害;2、是表現(xiàn)于客觀的具體事實;3、是刑法規(guī)定的客觀事實。3/9/2023131.三、犯罪客觀方面的意義1、是整個犯罪構成中的核心要件;2、區(qū)分罪與非罪界限的重要根據;3、區(qū)分罪與罪之間界限的重要標準;4、對量刑輕重具有重要影響;5、有助于分析判斷行為人的主觀方面。3/9/2023132.第二節(jié)危害行為一、危害行為的概念危害行為,是指刑法所禁止的,表現(xiàn)人的意志或意識,危害社會的行為。包括客觀和主觀兩方面的含義。3/9/2023133.1、從客觀上看,這是人的外在的,能夠改變、影響客觀事物的危害社會的行為。⑴沒有外在行為不構成犯罪,反對思想歸罪;⑵有行為,但沒有危害社會,也不構成犯罪。3/9/2023134.2、從主觀上看,刑法中的危害行為是表現(xiàn)人的意志或意識的行為人的無意志和無意識的身體活動,即使客觀上造成了損害,也不是刑法意義上的危害行為,不受刑事追究。如:⑴人在睡夢中或精神錯亂狀態(tài)下的舉動。⑵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舉動。⑶人在身體受強制情況下的行為。3/9/2023135.二、危害行為的基本表現(xiàn)形式㈠作為所謂作為,是指犯罪人用積極的行為所實施的為我國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會行為,即刑法禁止做而去做的情況。除了本人親手實施的行為以外,還可借助自然力(風勢、水勢);動物(如鴿子);不具備犯罪主體條件的他人(如兒童、精神病人)或他人的過失行為。3/9/2023136.㈡不作為不作為,是指犯罪人有義務實施并且能夠實施某種積極的行為而未實施的行為,即應該做且能夠做而未做的情況。3/9/2023137.構成不作為的條件有三,即:1、負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義務,這是構成犯罪的不作為的前提。2、有履行特定義務的實際可能而未履行。3、不作為行為侵犯了刑法所保護的客體和對象。3/9/2023138.關于作為與不作為:1、有些犯罪只能由作為構成;2、有些犯罪只能由不作為構成;3、有些犯罪即可由作為構成,也可由不作為構成;4、有些犯罪須由不作為和作為共同構成。5、作為是故意的,不作為是過失的?6、作為的社會危害性大于不作為?3/9/2023139.案例:張述偉,38歲,1986年因犯盜竊罪被判三年有期徒刑,系無業(yè)人員。妻子秦麗紅無業(yè)下崗多年,因為沒有固定收入,張家生活拮據。4月14日,秦外出做小買賣前交代在家的張述偉將家人換下的臟衣服清洗干凈。收攤歸來,發(fā)現(xiàn)臟衣服還堆在盆里,便嘮叨埋怨張。張不甘示弱,兩人開始了激烈爭吵,怒火攻心之際,張對秦說,“不想活,你死了吧?!鼻乇闩艿綇N房,拿起一瓶用來殺蟲子的敵敵畏喝了下去。3/9/2023140.敵敵畏的毒性使秦的腸胃發(fā)生劇烈反應并嘔吐起來,年近7歲的女兒對張說:“媽媽喝藥吐了?!睆堉萌糌杪?。女兒遂向鄰居20多歲的張洋求助。張洋來到張家,詢問秦,張述偉說,“沒啥事,你回去吧?!碑攺堁蟮诙蝸淼綇埣?,張述偉沒讓其進屋,說“沒啥事,回家吧?!敝髲埵鰝ネ獬龊染?。后秦親屬將其送往醫(yī)院,但由于貽誤了搶救時機,最終搶救無效死亡。3/9/2023141.判決結果:張述偉犯故意殺人罪,判有期徒刑六年。

另外,河南省發(fā)生了妻子上吊自殺,丈夫鎖門離開而被判刑;天津也發(fā)生了妻子投河自盡,丈夫見死不救被判刑的案件。3/9/2023142.三、危害行為與時間、地點和方法犯罪其他客觀要件是指犯罪特定的時間、地點和方法(手段)等因素。對大多數(shù)犯罪來說,這些因素不是犯罪構成的要件,只對正確量刑有重要意義。對于某些犯罪,這些因素是必備要件。如戰(zhàn)時自傷罪、非法狩獵罪、非法捕撈水產品罪等。3/9/2023143.第三節(jié)危害結果任何危害行為都會給刑法保護的社會關系造成損害,但只有危害行為已經造成的實際損害事實才是犯罪構成意義上的危害結果。一、危害結果的特征1、危害結果是客觀存在的2、危害結果的形態(tài)是多樣化的3、危害結果是由刑法規(guī)定的3/9/2023144.二、危害結果的分類廣義的危害結果,是指由被告人的危害行為所引起的一切對社會的損害,它包括危害行為的直接結果和間接結果,屬于犯罪構成要件的結果和不屬于犯罪構成要件的結果。狹義的危害結果,是指作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結果,通常也就是對直接客體所造成的損害。3/9/2023145.

三、危害結果的意義1、罪與非罪2、此罪與彼罪3、輕罪與重罪4、犯罪形態(tài)5、訴訟程序3/9/2023146.第四節(jié)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一、刑法上因果關系的概念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是指危害行為規(guī)律性地引起某種危害結果的內在聯(lián)系。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案件的因果關系并不明了,特別是一因多果、多因一果等。3/9/2023147.二、刑法上的因果關系的特性1、因果關系的客觀性因果關系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先從行為的物質性質著手確定行為與結果有無因果關系,然后再結合行為人的主觀罪過確定其行為是否屬危害行為,進而確定其刑事責任的有無和輕重。案例3/9/2023148.2、因果關系的特定性只有在普遍聯(lián)系的因果鎖鏈中選取特定的環(huán)節(jié),才能使這種因果聯(lián)系充分顯示出來,從而成為研究的對象。所以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必須分析行為人實施的危害行為與特定的危害結果之間的聯(lián)系,不能任意超越范圍進行不著邊際、徒勞無功的研究。案例3/9/2023149.3、因果關系的時間序列性作為引起(作用)的“原因”與被引起(被作用)的“結果”之間有著嚴格的時間序列。成為原因的現(xiàn)象,不僅要出現(xiàn)在成為結果的現(xiàn)象之前,并且能對結果的出現(xiàn)起到引起和決定的作用。即原因在前,結果在后。案例3/9/2023150.4、因果關系的復雜性因果關系的聯(lián)系方式并不是純粹和單一的,在現(xiàn)實中往往存在著一果多因和一因多果的現(xiàn)象。應當注意分清主要原因與次要原因;主要結果與次要結果。案例3/9/2023151.5、因果關系的多樣性刑法上的因果關系除了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存在著危害行為必然直接引起和決定危害結果的聯(lián)系的必然因果關系外,還存在著偶然因果關系,即危害行為本身并不具有直接產生某種危害結果的必然性,但當偶然有其他危害行為介入后,便導致了這種危害結果的產生。承認偶然因果關系并不會擴大行為人刑事責任的基礎。案例3/9/2023152.偶然因果關系在刑法中的作用:1、可能無影響。2、可能影響量刑。(大多是酌定情節(jié),少數(shù)是法定情節(jié)。)2、可能影響定罪。3/9/2023153.關于不作為犯罪的因果關系問題

如扳道工不按時扳道岔而引起列車軌或相撞,保育員疏忽大意致使孩子從樓上掉下去摔死等,其不作為客觀上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具有原因力。3/9/2023154.不作為犯罪的必然因果關系---無條件的,如遺棄罪,應扶養(yǎng)而未扶養(yǎng)的;---有條件的,如成年人帶鄰居小孩游泳而死亡,條件是小孩不會游泳,或小孩擅自進入深水區(qū)。不作為犯罪的偶然因果關系(如丟失槍支不報罪)3/9/2023155.刑法因果關系與刑事責任:有因果關系未必承擔刑事責任,只是具備了客觀基礎,不能客觀歸罪。案例:蛋殼頭案件3/9/2023156.張義超案件:

張義超,無營運證,從事出租汽車業(yè)務。2002年9月26日晚8時許,被害人張仙芽攜帶人民幣1萬元從浙江三門縣來上海,在奉賢區(qū)南橋汽車站租乘張義超駕駛的一輛面包車前往奉新鎮(zhèn),準備借錢給老鄉(xiāng)林小進做販蝦生意。當途徑奉賢區(qū)錢橋鎮(zhèn)路段時,朱仙芽看見自己老鄉(xiāng)的汽車,遂叫張義超停車,張誤認為朱時出租車管理處的,故未立即停車,而將車繼續(xù)行使約200米后才停車,并讓朱迅速下車,3/9/2023157.朱執(zhí)意要那錢付車費,張義超又誤以為朱是在故意拖延時間,故又將車開動。朱遂用手機和林小進聯(lián)系,張予以大聲制止。當車行使至奉柘公路欽公塘橋時,朱連喊數(shù)聲“救命”后,從右側中門車窗鉆出跳下車。張義超在后視鏡中見被害人正在鉆窗跳車,仍未采取緊急停車措施,而是駕車車逃逸。朱因跳車時顱腦損傷,經醫(yī)院搶救無效于次日凌晨死亡。

3/9/2023158.法院認為:張義超作為一名智力和精神健全的成年人,當發(fā)覺被害人在鉆窗跳車時,應當預見自己的面包車高速行使可能會導致被害人身體受傷甚至死亡的后果,但其輕信能夠避免,故未采取緊急剎車,特別在被害人跳下車后,被告人張義超仍一味地為了防止出租車管理部門的處罰,未停車查看即逃離現(xiàn)場,忽視了被害人的人身和生命安全,致一人死亡。故張義超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

3/9/2023159.法院還認為,被害人的死亡雖然與被告人的高速駕車有著不容忽視的聯(lián)系,但應當指出的是,被害人的死亡是由被害人跳車行為直接造成的,因此,公訴機關認定張義超犯罪情節(jié)較輕是恰當?shù)?。判決如下:張義超犯過失致人死亡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宣告緩刑二年。

3/9/2023160.問題:1、主觀方面是過失還是間接故意?2、行為方式是不作為?3、高速行駛與被害人死亡是否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3/9/2023161.劫匪告英雄2004年8月14日下午6時許,胡遠輝駕駛兩輪摩托車搭乘羅軍途經圣燈鄉(xiāng)人民塘村11組時,搶走一婦女頸上項鏈后駕車逃走。聞訊趕來的張德軍駕駛奇瑞轎車追趕。在追至三環(huán)路龍?zhí)读⒔粯驎r,摩托車與右側立交橋護欄和被告人張德軍駕駛的轎車發(fā)生碰撞后側翻,胡遠輝摔落橋下當場死亡,羅軍頸椎和左腿腿骨骨折。事發(fā)后,羅軍被送往醫(yī)院救治,后經鑒定為二級傷殘。

3/9/2023162.2005年5月27日,胡遠輝的親屬及羅軍向成華區(qū)公安分局提出刑事控告,要求追究張德軍的刑事責任。6月29日,成華區(qū)公安分局決定不予立案。隨后,胡遠輝的家人及羅軍一審向成華法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賠償訴訟,要求以故意傷害罪追究被告人張德軍的刑事責任,并賠償死亡賠償金、醫(yī)療費等共56萬余元。3/9/2023163.法院裁判:1、《刑訴法》第63條第1項規(guī)定,對于正在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時被發(fā)覺的,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扭送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處理。張德軍駕車追趕是合法、正當?shù)男袨椤?、胡遠輝和羅軍為擺脫追趕,駕駛摩托車高速行駛,是造成摩托車側翻的直接原因,張德軍的高速追趕行為,與本案損害結果的發(fā)生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3/9/2023164.第九章犯罪主體第一節(jié)犯罪主體概述一、犯罪主體的概念犯罪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并且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人。3/9/2023165.二、犯罪主體的分類:一是從主體的自然屬性上分,犯罪主體包括自然人主體和單位主體。二是從法律屬性上專門對自然人主體進行的分類,犯罪主體可分為一般主體和特殊主體。3/9/2023166.犯罪主體分類示意圖犯罪主體自然人主體單位主體一般主體特殊主體3/9/2023167.第二節(jié)自然人犯罪主體一、自然人犯罪主體的一般條件㈠刑事責任年齡1、刑事責任年齡階段的劃分⑴完全無刑事責任年齡⑵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⑶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⑷從寬刑事責任年齡示意圖3/9/2023168.刑法修正案(八)一、在刑法第十七條后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七條之一:“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比?、在刑法第四十九條中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審判的時候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9/2023169.2、與刑事責任年齡有關的幾個問題⑴刑事責任年齡的計算周歲是指從生日的第二天起計算⑵刑事責任年齡的確定依照行為人行為時的年齡⑶跨刑事責任年齡犯罪的認定應當區(qū)別不同的年齡時期,分別予以認定。3/9/2023170.㈡、刑事責任能力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構成犯罪和承擔刑事責任所必需的,行為人具備的刑法意義上辯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簡言之,刑事責任能力就是行為人辯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3/9/2023171.1、精神障礙⑴完全無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我國刑法采納的是喪失辨認能力或者控制能力的擇一說。⑵完全負刑事責任的精神障礙人包括精神正常時期的間歇性精神病人和大多數(shù)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人(強迫癥、心理變態(tài)、神經衰弱等)⑶限制刑事責任的精神障礙人3/9/2023172.2、醉酒人的刑事責任問題醉酒包括生理性醉酒和病理性醉酒兩類情況,刑法第18條第4款規(guī)定:“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這里指的是生理性醉酒。3、生理功能喪失刑法第19條規(guī)定:“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3/9/2023173.二、自然人犯罪的特殊條件㈠從特定公職人員主體的角度規(guī)定特殊條件1、國家工作人員2、國家機關工作人員3、司法工作人員4、郵政工作人員5、國有公司、企業(yè)負責人6、軍人3/9/2023174.㈡從特定法律義務主體的角度規(guī)定特殊條件1、納稅義務人例如逃避追繳欠稅罪2、扶養(yǎng)義務人例如遺棄罪3/9/2023175.㈢從特定法律關系主體的角度規(guī)定特殊條件1、證人、鑒定人等例如偽證罪2、辯護人等例如妨害作證罪3、在押犯等例如破壞監(jiān)管秩序罪、脫逃罪4、首要分子等例如聚眾哄搶罪(針對首要分子)3/9/2023176.㈣從特定從業(yè)人員主體的角度規(guī)定特殊條件1、航空人員

重大飛行事故罪2、鐵路職工

鐵路運營安全事故罪3、生產作業(yè)人員等

重大責任事故罪3/9/2023177.第三節(jié)單位犯罪主體一、單位犯罪主體的概念單位犯罪主體,是指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實施了刑法分則明文規(guī)定可以由單位構成為犯罪的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和機關團體。3/9/2023178.刑法修改中的幾個問題:1、稱謂問題一種意見認為采用單位犯罪一詞比法人犯罪面要廣,有利于懲處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單位犯罪,體現(xiàn)中國特色;另一種意見則主張稱為法人犯罪,認為單位犯罪不是一個法律概念,不好界定,法人犯罪則是國際上通用的一個法律概念;同時規(guī)定:非法人組織犯罪,以法人犯罪論。3/9/2023179.2、國家機關是否能夠作為單位犯罪的主體一種意見認為國家機關不能作為犯罪主體,因為其經費由國家財政撥款,如果處以罰金,勢必影響其正常職能發(fā)揮。另一種意見則相反,否則違反罪刑法定和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3/9/2023180.3、如何完善單位犯罪的刑罰體系問題一種意見認為還應當增設業(yè)務管制、強制解散、禁止從事某種職業(yè)等其他處罰措施。另一種意見認為增加這些處罰措施與行政處罰不好分,能夠用行政手段的盡量不要用刑罰手段來解決。3/9/2023181.如何區(qū)分單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單位犯罪能否構成故意殺人罪,盜竊罪,抗稅罪,貸款詐騙罪,拒不執(zhí)行判決裁定罪等?“國家機關”是否可以構成單位犯罪?“私營企業(yè)”是否可以構成單位犯罪?對單位犯罪如何處罰?為何對有些單位犯罪采用單罰制?3/9/2023182.二、我國單位犯罪的立法規(guī)定我國刑法第30條規(guī)定了作為犯罪主體的單位的范圍和單位負刑事責任的范圍,表明單位只對刑事法律規(guī)定可以由其構成的犯罪才負刑事責任;

第31條規(guī)定了對單位追究刑事責任的具體處罰原則,基本上實行雙罰制,在法律有明文規(guī)定的情況下,才例外地實行單罰制(如強迫勞動罪)。3/9/2023183.單位犯罪與自然人犯罪的區(qū)分標準⑴是否以單位的名義進行犯罪活動,這是形式要求,并不是必要要件;⑵是否體現(xiàn)了單位的意志:可能是單位集體討論研究的;可能是單位負責人決定的;也可能是一般工作人員的行為,但經單位負責人授權或者追認的;⑶是否為單位謀取非法利益的,這是單位犯罪的關鍵條件。3/9/2023184.99年6月18日高法《關于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1、刑法第13條規(guī)定的“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既包括國有、集體所有的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也包括依法設立的合資經營、合作經營企業(yè)和具有法人資格的獨資、私營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

3/9/2023185.2、個人為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而設立的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實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設立后,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的,不以單位犯罪論處。3、盜用單位名義實施犯罪,違法所得由實施犯罪的個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關自然人犯罪的規(guī)定定罪處罰。3/9/2023186.單位犯罪在新刑法中的特點:1、單位犯罪的規(guī)定由分則走向總則;2、單位犯罪范圍更為廣泛(罪種120多)(罪過范圍);3、單位犯罪重點放在分則第3章(70多);4、對單位犯罪的處罰作了相對明確的規(guī)定(以雙罰制為主,以單罰制為輔)。3/9/2023187.單位犯罪的分類:---任意的單位犯罪、必要的單位犯罪126條:違規(guī)制造、銷售槍支罪135條: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罪137條: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161條:提供虛假財會報告罪162條:妨害清算罪396條1款:私分國有資產罪396條2款:私分罰沒財物罪387條:單位受賄罪;393條:單位行賄罪3/9/2023188.雙罰制的單位犯罪、單罰制的單位犯罪135條: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罪137條: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161條:提供虛假財會報告罪162條:妨害清算罪396條1款:私分國有資產罪396條2款:私分罰沒財物罪3/9/2023189.故意的單位犯罪、過失的單位犯罪---229條2款:出具證明文件重大失實罪---332條:妨害國境衛(wèi)生檢疫罪---337條:逃避動植物檢疫罪---338條:重大環(huán)境污染事故罪---363條2款:為他人提供書號出版淫穢書刊罪3/9/2023190.有關單位合同詐騙罪的一份起訴書:本院認為:“被告人李某系上海某公司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該單位名義簽定、履行經濟合同過程中,騙取某單位貨物,數(shù)額較大,其行為顯已觸犯《刑法》第224條、231條之規(guī)定,構成合同詐騙罪,------”3/9/2023191.第九章犯罪主觀方面第一節(jié)犯罪主觀方面概述一、犯罪主觀方面的概念犯罪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對自己行為及其危害結果所持的心理態(tài)度。具體內容包括罪過、犯罪目的、犯罪動機。其中,罪過包括故意和過失。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過失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于自信的過失。3/9/2023192.

罪過是一切犯罪構成所必備的主觀要件,包括認識方面和意志方面兩類因素。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的不同組合,構成罪過的兩種表現(xiàn)形式――故意和過失。

犯罪目的只是某些犯罪構成所必備的主觀要件,即選擇要件(例如構成走私淫穢物品罪必須具備以非法傳播或盈利為目的)。

犯罪動機不是犯罪構成必備的主觀要件,它一般不影響定罪,只影響量刑3/9/2023193.犯罪主觀方面的特征㈠犯罪主觀方面是支配危害行為的心理狀態(tài)。㈡犯罪主觀方面主要體現(xiàn)為對行為危害社會結果的心理狀態(tài)㈢犯罪主觀方面是刑法明文規(guī)定的心理狀態(tài)3/9/2023194.二、犯罪主觀方面的意義㈠犯罪主觀方面是區(qū)分罪與非罪的重要標準。㈡犯罪主觀方面是區(qū)分罪與罪之間界限的重要標準㈢犯罪主觀方面也是影響量刑輕重的重要根據3/9/2023195.第二節(jié)犯罪的故意一、犯罪故意的概念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的一種心理態(tài)度。“明知”就是預見到、認識到;“會發(fā)生”包括必然發(fā)生和可能發(fā)生。3/9/2023196.二、犯罪故意的種類㈠、犯罪故意的法定分類1、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或者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這種結果發(fā)生的心理態(tài)度。認識因素:明知會(包括必然或可能)意志因素:希望(肯定)案例3/9/2023197.2、間接故意間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的心理態(tài)度。認識因素:明知會(可能)意志因素:放任(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案例3/9/2023198.間接故意通常存在下列三種情況⑴為實現(xiàn)某一個犯罪的意圖而放任另一個危害結果的發(fā)生。⑵為實現(xiàn)一個非犯罪的意圖而放任危害結果的發(fā)生。⑶并非明確追求具體后果,而是在瞬間的情緒沖動中不計后果地實施危害行為,放任危害結果的發(fā)生。3/9/2023199.3、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聯(lián)系都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都不排斥危害結果的發(fā)生。(間接故意必須有結果才構成犯罪)3/9/2023200.區(qū)別⑴從認識因素上看,二者對行為導致危害結果發(fā)生的認識程度上有所不同(必然和可能)。⑵從意志因素上看,二者對危害結果發(fā)生的心理顯然不同(希望或放任)。⑶特定危害結果的發(fā)生與否,對這兩故意及其支配下的行為定罪的意義也不同。案例3/9/2023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