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課標實驗版八年級上 從世界看中國 遼闊的疆域 省賽一等獎_第1頁
人教課標實驗版八年級上 從世界看中國 遼闊的疆域 省賽一等獎_第2頁
人教課標實驗版八年級上 從世界看中國 遼闊的疆域 省賽一等獎_第3頁
人教課標實驗版八年級上 從世界看中國 遼闊的疆域 省賽一等獎_第4頁
人教課標實驗版八年級上 從世界看中國 遼闊的疆域 省賽一等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曾母暗沙中國南海中南沙群島的暗沙之一。中國領(lǐng)土的最南點。北緯3°51′,東經(jīng)112°16′。由珊瑚礁組成。最淺處水深21米。面積平方千米。(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簡明版》)國界分隔相鄰兩國領(lǐng)土的界線。又稱疆界、邊界。國界須經(jīng)相鄰國家一致認同,或以河流、湖泊、山脈等自然地形為界,或以雙方同意劃定的界線為界。后者多考慮政治、經(jīng)濟、民族、語言、宗教等因素而定,也有以經(jīng)緯度人為地劃定國界的。如果以河流、山脈等構(gòu)成自然國界,而鄰國又無特別協(xié)定,則可依下列原則確定國界:①界河。通航河流按主航道原則確定國界,不通航河流以兩岸等距離的中間線為國界,主航道原意為“下行航道”,即河水最少季節(jié)對下行船舶最方便的水道。按此原則,通航河流以下行航道的中間線為界。如遇河流航道有一個以上時,則以主航道中心線為界。如因河道發(fā)生變化,致使航道中心線變動,國界也隨之自然變動。但由于洪水或地震引起河流發(fā)生巨大變化時,則維持變動前的國界。界河上的橋梁,如無特別協(xié)議,則國界線在橋梁中間。特別協(xié)議如《凡爾賽條約》第66條規(guī)定在阿爾薩斯、洛林境內(nèi)的萊茵河上的橋梁均屬法國。②界山。一般以分水嶺為界。也有經(jīng)協(xié)議以一側(cè)之山麓為界的。兩個以上國家以湖泊為界時,一般以協(xié)定確定湖泊上的國界。如無特別協(xié)議,則以與沿岸國家等距離的中間線作為國界。海上邊界為領(lǐng)海的外部界限,領(lǐng)海范圍則依照公約和習(xí)慣確定。兩國之間的海洋,如其寬度不超過沿岸國各自領(lǐng)海寬度的一倍,在沒有特別協(xié)議的情況下,應(yīng)以與兩國國土等距離的中間線為國界。也有主張以海峽航道中間線為國界的,但在國際慣例中尚未確定。國界的劃分一般包括定界、劃界、勘界和標界等過程。即在條約、劃界議定書、換文、地圖等文件上用文字、線條描述、描繪國界的位置,以及實地勘察并以實物標明邊界的位置。國界標志可以是水流、山脈、森林、沙漠等自然物,也可以是界樁、界石、界墻、溝渠、運河、浮標等人造物。國界表明一個國家的領(lǐng)土范圍。國界不可侵犯。(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簡明版》)海岸海洋和陸地相互接觸和相互作用的地帶。包括遭受波浪為主的海水動力作用的廣闊范圍,即從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面),向陸延至暴風(fēng)浪所能達到的地帶。在漫長的海岸帶蘊藏著豐富的生物、礦產(chǎn)、能源、土地等自然資源。還有眾多深邃的港灣,以及貫穿內(nèi)陸的大小河流。它不僅是國防的前哨,又是海、陸交通的連接地,是人類經(jīng)濟活動頻繁的地帶。這里遍布著工業(yè)城市和海港。海岸具有奇特的、引人入勝的地貌特征,可辟為旅游基地。在海岸及其鄰近地帶居住著世界人口的2/3,由此給海岸、河口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海嘯、颶風(fēng)和臺風(fēng)侵襲海岸和海灘,對沿海的工業(yè)、農(nóng)業(yè)造成危害。在垂直于岸線的海岸橫剖面上,海岸有下列組成部分:①海岸(狹義)。緊鄰海濱,在海濱向陸一側(cè),包括海崖、上升階地、海濱陸側(cè)的低平地帶、沙丘或穩(wěn)定的植被地帶。②海濱。也稱海灘。從低潮線向上直至地形上顯著變化的地方(如海崖、沙丘等),包括后濱和前濱。有人認為海灘尚應(yīng)包含與海灘發(fā)育過程密切相關(guān)的水下部分。后濱指由海崖、沙丘向海延伸到前濱的后緣,其上發(fā)育暴風(fēng)浪所形成的灘肩,有高度不大的陡坎或陡坡。灘肩向海一側(cè)的邊界為海灘坡度突變處,稱肩頂或灘肩外緣。前濱指肩頂至低潮線之間的灘地。鄰近肩頂?shù)那盀I部分,通常坡度較陡,也稱灘面。③內(nèi)濱。自低潮線向海直至破波帶的外界。有些內(nèi)濱存在水下沙壩和水下淺槽。④外濱。破波帶外界向海一側(cè)的底部較平緩地帶(也有人認為外濱從破波帶外界起延伸至陸架邊緣為止)。但有些學(xué)者未劃出內(nèi)濱,而將自低潮線開始的向海延伸部分(包括上面的內(nèi)濱)統(tǒng)稱為外濱。⑤近岸帶。包括海灘和水下泥沙活動的地帶,約在水深10~20米的范圍內(nèi)。(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簡明版》)渤海古名滄海,介于北緯37°11′~41°、東經(jīng)117°30′~122°20′之間,是我國的內(nèi)海。它的南、北、西三面分別與山東、遼寧及河北、天津三省一市相接,東有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通,廟島群島呈東北——西南方向綿亙峽口,以遼東半島的老鐵山角至山東半島的蓬萊角一線與黃海為界。面積約8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約20米,最深處達70米,是我國面積最小、也是最淺的一個海區(qū)。渤海通常分為四部分,即北部的遼東灣、西部的渤海灣、南部的萊州灣和中部的中央盆地,其中中央盆地是渤海的主體。海底地勢同邊緣的三個海灣向中央盆地緩緩傾斜,平均坡度為0°0′28″。渤海海峽位于渤海東部的出口,介于老鐵山角和蓬萊角之間,南北寬約100多千米。散布其間的廟島群島將海峽分割成若干水道,北部的老鐵山水道深度最大,是黃海海水進入渤海的主要通道。渤海三面為陸地包圍,水文性質(zhì)深受大陸影響,水溫較低,鹽度較小,含沙量較大,大量泥沙在海底沉積,使海盆逐漸淤淺、縮小。盛產(chǎn)對蝦和黃花魚,沿岸盛產(chǎn)海鹽,此西岸“長蘆鹽”最著名,海底富藏石油。(《地理教學(xué)》“我國1997年第5期的五大海區(qū)”)黃海黃海介于我國大陸與朝鮮半島之間,是一個半封閉的大陸架淺海。海域約在北緯31°40′~39°50′,東經(jīng)119°20′~126°50′。面積38萬平方千米,是渤海面積的五倍,平均深度約40米,最深處達140米。北部和西部與我國大陸相連,東臨朝鮮半島,南接?xùn)|海。長江口北岸到朝鮮半島西南側(cè)的濟州島之間的連線是與東海的分界線。黃海海底地勢由西、北、東三面向中央和南部傾斜,平均坡度為0°0′21″。海區(qū)西部,即我國江蘇北部沿海,有與黃河水下三角洲及長江淺灘分布。黃海深受黃河、淮河和長江等大陸河流的影響,有低溫、低鹽和高含沙量的特色,海水常呈淺黃色,“黃?!钡拿Q即由此而來。盛產(chǎn)魚、鹽、海底富藏石油。(《地理教學(xué)》“我國1997年第5期的五大海區(qū)”)東海東海是個典型的邊緣海。它介于我國大陸與臺灣島、日本琉球群島和九州島之間,海區(qū)約在北緯21°55′~33°10′,東經(jīng)117°11′~131°。面積75萬多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約350米。無論是面積還是深度,都大大超過了渤海和黃海。東海北與黃海毗連,東北有朝鮮海峽與日本海相接,東面則有琉球群島的許多海峽和水道與太平洋溝通,南有臺灣海峽與南海相連,以廣東省南澳島至臺灣島端的鵝鑾鼻的連線與南海為界。東海海域廣闊,海底地形復(fù)雜。大致以臺灣島東北角至日本九州西面的五島列島的連線為界,海底可分為兩部分:西北部為寬闊的大陸架,東南部則為大陸坡和海槽分布區(qū)。最深處為沖繩海槽,達2700多米。東海因直接接受太平洋影響較深,水溫和鹽度較渤海、黃海為高。東海盛產(chǎn)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墨魚、舟山群島是中國最大的漁場。東海海底富藏石油。(《地理教學(xué)》“我國1997年第5期的五大海區(qū)”)南海南海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深海盆地,整個盆地幾乎被大陸、半島和島嶼所包圍。北面是我國大陸,東面是菲律賓群島,西南是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南面是加里曼丹島與蘇門答臘島等。海區(qū)與太平洋、印度洋均有水道相通。東北部以臺灣海峽與東海相接,東部有巴士海峽、民都洛海峽及巴拉巴克海峽溝通太平洋及蘇祿海,南部有馬六甲海峽、加斯帕海峽及卡里馬塔海峽與安曼海、爪哇海相連。通過這些海峽,使南海海水與大洋和鄰近海域的海水進行充分交換。南海是我國最大的邊緣海。面積350多萬平方千米,約為渤海、黃海、東海面積總和的三倍。平均水深1200米左右,最深處在5000米以上。南海海域遼闊,地質(zhì)構(gòu)造復(fù)雜,海底地貌類型多樣。北部、西南部和南部沿岸為大陸架,東部、中部為大陸坡和深海盆,東沙、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島皆位于海底的大陸坡之上。南海地處熱帶,海水水溫高、鹽度大,清澈透明。盛產(chǎn)魚、蝦和名貴海產(chǎn),海底富藏石油。(《地理教學(xué)》“我國1997年第5期的五大海區(qū)”)臺灣海峽中國臺灣島與大陸之間一水相隔,這條相隔的水帶就是臺灣海峽,它是中國海域內(nèi)最大的海峽,被稱為中國的“海上走廊”。臺灣海峽位于福建省與臺灣省之間的大陸架內(nèi),海峽呈東北—西南走向,南北長約333千米,東西平均寬200千米,最窄處135千米左右。海峽西側(cè)較淺,中部、北部較深,東南部最深。海峽中心一般水深80米。臺灣海峽是中國大陸架伸向太平洋的一部分。屬于中國東海最南部的海域,是東海、南海的航運要沖。國際航運上、它又是亞洲東北和亞洲南部、歐洲、非洲港口往來的必經(jīng)之路。臺灣海峽原為“華夏”大陸一部分。第三紀時,臺灣海峽和臺灣島皆為海水淹沒。喜馬拉雅山運動時,臺灣島和臺灣海峽中的澎湖列島聳起為陸地,臺灣海峽形狀基本形成。第四紀冰期時,海峽又曾一度成為陸地,冰期過后,才又形成今日的臺灣海峽。臺灣海峽西側(cè)為福建省東岸,海岸曲折,多天然良港,沿海有大小300多個島嶼;東側(cè)為臺灣島西岸,海岸平直,沙灘廣布,沿岸多沙丘。海底有些地方高出海面形成島嶼,如澎湖列島位于海峽東南部。有些地方形成淺灘,最淺處水深僅10米~30米。臺灣海峽深受大陸影響,氣候顯示大陸性,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這里風(fēng)浪強烈,刮大風(fēng)日數(shù)達110多天,特別是7月一9月常有臺風(fēng)過境。臺灣海峽是寒暖流交匯的區(qū)域,這里魚類云集,是中國主要漁場之一。(《新世紀中學(xué)生百科全書》)臺灣島中國第一大島。位于東海和南海之間,東面俯臨西北太平洋,西面以臺灣海峽與福建省隔海相望。全島平面呈紡錘形,南北長約394公里,東西最大寬度約144公里,總面積約萬平方公里。構(gòu)造上屬新生代地槽褶皺區(qū),第三紀末至第四紀初的喜馬拉雅運動,地槽發(fā)生褶皺,臺灣島從海中掘起,第四紀繼續(xù)上升,形成今日之島嶼。山地為主的地形全島山地、丘陵占總面積2/3,平原只占1/3。山地多為北京—南西走向,集中在中部和東部,以中央山脈為骨干,自東向西依次為臺東山脈、中央山脈、玉山山脈和阿里山脈。臺東山脈又稱海岸山脈,逼臨海岸,形成面向太平洋的懸崖峭壁。中央山脈縱貫?zāi)媳?,全長320公里,海拔超過3000米,是島內(nèi)東西兩側(cè)的分水嶺。玉山山脈主峰玉山,海拔3997米,為島內(nèi)第一高峰,也是中國東部最高的山峰,平原主要分在西部沿海,總稱臺西平原。其中,以臺南平原最大,面積4550平方公里,海拔在100米以下,系濁水溪和曾文溪等沖積而成。屏東平原居第二位,由下淡水溪沖積而成。山地與平原之間為丘陵和山間盆地,海拔100~500米,較大的丘陵在北部基隆一帶,較大的盆地是臺北盆地和臺中盆地。濕熱的亞熱帶氣侯北回歸線橫穿島嶼的中部偏南地區(qū),緯度位置決定了全島大部分地區(qū)屬于濕熱的亞熱帶氣候,只有南部沿海部分地區(qū)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最冷月l~2月份平均氣溫為15~20℃,最熱月7月份平均氣溫為27~28℃。年平均降水量為2430毫米。冬半年因受東北季風(fēng)和山脈影響,北部冷涼且多陰雨,最冷月平均氣溫14~15℃,極端最低溫度℃。東北部迎風(fēng)坡降水多、雨日長,如基隆年雨日214天,是著名的“雨港”。南部暖溫且多晴日,最冷月平均氣溫20℃,絕對低溫℃。夏半年全島普遍高溫多雨,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7~28℃,南北溫差不到1℃。降水為2000毫米以上,其中火燒寮多年平均降水高達6000毫米以上,多為雷雨和臺風(fēng)雨。豐富的陸地水全島陸地水資源十分豐富,計有大小河流150多條,地表徑流億立米。河流多發(fā)源于中部山地,向四周分流入海,具有山地河流特征:流程短,坡度陡,流量大,多險灘、瀑布,水力資源豐富,航運價值小。主要河流有濁水溪、下淡水溪、淡水溪和曹文溪等。多樣的植被、土壤全島地形高差懸殊,自然景觀垂直分異明顯,植被、土壤多樣。其中,海拔500米以下屬熱帶、南亞熱帶景觀,植被有相思樹、桉樹、合歡樹和榕樹,土壤為紅壤。海拔500~1800米屬中亞熱帶景觀,植被下部為樟樹帶,上部為櫧樹帶,土壤為黃壤。海拔1800~3000米屬暖溫帶景觀,植被下部以紅檜為主,上部以扁柏為主,土壤為黃棕壤。海拔3000米以上為寒溫帶景觀,植物稀少,以冷杉和零散灌叢、草甸為主。此外,臺灣島作為東亞島弧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至今地殼仍不穩(wěn)定,更新世有強烈的火山活動。臺北的大屯火山群保存完好,臺南至高雄間有57座活火山。島上有溫泉百余處,多沿斷裂帶分布。地震亦很頻繁。祖國的寶島臺灣島資源豐富,森林面積占全島1/2,盛產(chǎn)樟樹、紅檜、扁柏、棕木等,樟腦和樟油產(chǎn)量曾居世界首位。水能資源,煤、金、銅、石油、硫黃等礦產(chǎn)資源也很豐富。盛產(chǎn)稻米和熱帶、亞熱帶作物、水果。周圍海域水產(chǎn)資源十分豐富。沿海有許多優(yōu)良的港灣。(《中學(xué)百科全書·地理卷》)海南島又稱瓊崖,中國第二大島。位于南海北部大陸架上,北隔瓊州海峽與雷州半島相望。全島平面呈尖端指向東北的雪梨形,長軸約300公里,短軸最寬處為180公里,面積約萬平方公里。海南島的地形海南島地形特點為中央高,四周低,呈環(huán)狀結(jié)構(gòu)。以五指山為中心,向四周依次降為山地、丘陵、臺地、濱海平原。山地多北京走向,集中在島嶼的中南部,海拔多在800米以上,超過1000米的山峰有81座,超過1500米的有6座,最高峰五指山海拔1867米。山嶺之間和山地外圍是盆地和丘陵,海拔100~800米。丘陵外圍是廣闊的臺地和濱海平原,海拔在100米以下。全島山地約占總面積%.丘陵約占%,臺地和平原約占%。海南島的氣候海南島位于熱帶北緣。具有熱帶季風(fēng)氣候的特點:①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長夏無冬,終年高溫。最冷月平均氣溫在16C以上。②降水豐富。大部分地區(qū)年雨量都在1600毫米以上,中南部超過2400毫米,最少的西部背風(fēng)坡沿海地區(qū)也在1000毫米左右。③干濕季明顯,每年11月至翌年4~5月為干季,5~10月為雨季。雨季中多臺風(fēng)雨、熱雷雨。降水強度大,日暴雨量達400~700毫米,最高可達749毫米。5~11月臺風(fēng)活動頻繁。海南島的陸地水海南島地形中高周低,水系多呈放射狀。全島獨流入海的河流154條,年徑流總量286億立方米。主要河流有南渡江、萬泉河、昌化江等,均屬山地河流。具有流程短,落差大,含沙量小,水力資源豐富,航運意義不大等特征。水力資源的理論蓬勃量為萬千瓦,以昌化江最多。海南島的生物海南島生物種類繁多,以熱帶物種為主。其中維管束植物3500多種,主要植被類型有:海拔500米以下的北部和南部丘陵臺地為常綠季雨林,西部為半常綠季雨林。海拔500~1000米為低山雨林,向上為中山雨林和山頂矮林。海岸帶有紅樹林。林中有花梨、母生、子京、坡壘、荔枝、青皮等20多種貴重材種和紅殼松、沉香、檳榔、東竹子等一千多種藥用植物。島上有獸類70多種。其中長臂猿、獼猴、短尾猴、海南坡鹿等均為珍稀動物。鳥類340多種。此外,島上工作物有稻、薯類、甘蔗、橡膠、劍麻、油棕、海島棉、咖啡,以及菠蘿蜜、香蕉、椰子等熱帶水果。海南島的資源除上述生物資源外,海南島現(xiàn)巳發(fā)現(xiàn)有50多種礦藏,已探明具有開采價值的有鐵、錳、鉻、水晶、石墨和磷等35種。鶯歌海和北部灣海區(qū)蘊藏大量石油和天然氣,開發(fā)前景很大。沿海有魚類750多種,居全國各海區(qū)之冠,底棲動物有珍珠、母貝、雜色鮑、龍蝦、海參、麒麟菜等。海水表層鹽度為‰~34‰,是中國高鹽海區(qū)之一,有著名的鶯歌海鹽場。海南島主要海港有??谑?、榆林港、八所港等,是開發(fā)海南和南海諸島以及南海資源的重要基地。目前,海南島巳單獨設(shè)省,并成為中國最大的經(jīng)濟特區(qū),必將得到迅速發(fā)展。(《中學(xué)百科全書·地理卷》)領(lǐng)土領(lǐng)土是指一個國家主權(quán)管轄的地域范圍圍。它包括一國的陸地、河流、湖泊、內(nèi)海、領(lǐng)海,以及它們的底床、底土和上空。領(lǐng)土是一個國家的物質(zhì)基礎(chǔ),是國家行使最高權(quán)力的空間。一個國家對其領(lǐng)土有絕對的管轄權(quán)。它表示的是一個主權(quán)國家可以行使主權(quán)、不容他國侵犯的立體空間,是個既包括陸地表面、海域,又包括其下面、上空的空間范疇。(《新世紀中學(xué)生百科全書》)領(lǐng)海領(lǐng)海是領(lǐng)土的一部分、也叫領(lǐng)水、是指沿海國從海岸與島嶼選定的基線向外延伸至一定寬度的海域。領(lǐng)海位于內(nèi)海和公海之間。是沿海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領(lǐng)海的上空和海床以及海床以下所蘊藏的資源都屬沿海國所有。根據(jù)1982年《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規(guī)定:“每一國家有權(quán)確定其領(lǐng)海的寬度,直至從按照本公約確定的基線量起不超過12海里的界限為止?!钡?0年代中期、世界上已有110多個國家、按照這一公約,公布了自己的領(lǐng)海寬度。1996年中國也在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第19次會議上批準加入《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中國有著萬千米長的大陸海岸線、6500多個島嶼,除了960萬平方千米的“黃色國土”,還有300萬平方千米的“藍色國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