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學年黑龍江省大慶市鐵人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_第1頁
2019-2020學年黑龍江省大慶市鐵人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_第2頁
2019-2020學年黑龍江省大慶市鐵人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_第3頁
2019-2020學年黑龍江省大慶市鐵人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_第4頁
2019-2020學年黑龍江省大慶市鐵人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鐵人2019級高一學年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試題說明:1、本試題滿分100分,答題時間90分鐘。2、請將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考試結束后只交答題卡。第Ⅰ卷選擇題部分一、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正確,每小題2分,共48分。)1.《中國經濟制度史論》中說:“井田時期,就是以小農戶為基本生產單位,盡管土地是公有,基本的操作單位卻是這些獨立的小農……這種五口之家,耕田百畝的標準小農戶,無法形成生產者一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所以在中國歷史上,商品交換發(fā)生極早,非如此個體小農戶無法生存?!弊髡哒J為A.先秦時期就已具備自由經濟的特征B.小農戶作為自然經濟的基礎C.個體農戶較早就開始進行商品貿易D.商品經濟促進農業(yè)生產發(fā)展2.下表為《史記》和《漢書》中一些文章對當時社會的一些記述。據此可知西漢時期出處記述《論貴粟疏》……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貢禹傳》臣禹……有田百三十畝,陛下過意征臣,臣賣田百畝,以供車馬《司馬相如列傳》文君乃與相如歸成都,買田宅,為富人《張禹傳》及富貴,多買田至四百頃,皆涇渭溉灌,極膏腴上賈A.大地主勢力日益強大B.商品經濟十分發(fā)達C.土地私有權更加鞏固D.土地兼并現象嚴重3.以下為隋唐時期糧倉設置情況的部分材料,解讀最為準確的是年份建置作用開皇三年在衛(wèi)州設黎陽倉,在陜州置常平倉,在華州置廣通倉。將關東糧食分儲在官倉中,然后用接力方式,一段段將糧食運到京都。大業(yè)元年開通濟渠。接駁洛陽與淮河。開元二十二年裴耀卿在河陰置河陰倉,三門東置集津倉、三門西置鹽倉,兩倉之間開山路十八里。南船至河陰倉,即輸粟于倉,官雇船駛至洛陽,置于集津倉……三年運米七百萬石,省腳錢三十萬緡。A.運河的開鑿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B.南方經濟發(fā)展經濟重心南移完成C.經濟重心與政治重心的逐漸割離D.經濟重心南移推動政治中心南移4.考古學家通過比較廣漢三星堆遺址和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出土文物發(fā)現,兩者都有玉質禮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觚、高柄豆,尤其是鑲嵌綠松石的銅牌飾只見于三星堆和二里頭,據此可知,該時期A.兩地手工業(yè)制作工藝精湛B.中華文化呈現大一統(tǒng)傾向C.跨區(qū)域之間文化交流顯現D.兩地農業(yè)文明較為發(fā)達5.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魏國大臣白圭經商有道,“能薄飲食,忍嗜欲,節(jié)衣服,與用事僮仆同苦樂”;子貢憑借其財力,游說齊、吳、越、晉四國,使魯國免于兵禍。這些事例旨在體現當時的富商大賈A.社會地位大幅度提高B.義利思想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C.抑制了兼并爭霸局面D.扶危濟困與勤儉節(jié)約的精神6.日本史學家井上清在《日本歷史》中談到明朝與日本的貿易時說:“和中國的往來,不只是進行和平貿易……同時也伺機變?yōu)楹1I,掠奪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歐古代的海盜船,以及英國中世紀末的海盜兼貿易船是一樣的?!边@則材料可以證明A.明朝實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B.明朝對外政策加劇了倭患的嚴重性C.日本商人自古以來就是由海盜組成的D.明朝海禁與倭患的責任完全在政府7.法國史學家阿爾德伯特等人認為,16世紀大量黃金白銀流入西班牙,“與葡萄牙相比,西班牙更有利于在17世紀成為經濟中心”,然而它錯過了機會,西班牙的黃金被投到歐洲其他地方,促進了英國、法國、荷蘭工業(yè)的發(fā)展,西北歐成為經濟中心。對上述觀點的理解較為合理的是A.商業(yè)革命延緩了西班牙的發(fā)展歷程B.價格革命推動了歐洲經濟中心的轉移C.封建制度阻滯了西班牙的社會進步D.殖民掠奪客觀上促進了歐洲社會轉型8.下圖是1750~1851年英國專利授予量示意圖。對此理解正確的是,當時英國A.工業(yè)革命推動專利制度的產生B.政府在經濟發(fā)展中發(fā)揮主導作用C.技術創(chuàng)新引領經濟的迅速發(fā)展D.重工業(yè)在國民經濟中居支柱地位9.有學者認為:18世紀中后期的新消費主義使得各階層開始購買它們從前從未有機會購買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圍的商品?!鐣7碌那擅钍褂檬贡緛碇毁I“必需品”的人購買“體面商品”,使本來只買“體面商品”的人購買“奢侈品”。出現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工業(yè)革命推動經濟發(fā)展和生產效率提高B.社會需求與商業(yè)發(fā)展的結合更加的密切C.工業(yè)革命促進了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發(fā)展D.世界市場的形成以及各國經濟聯(lián)系加強10.上海機器織布局籌辦于1878年,產品納稅享有優(yōu)惠,營業(yè)興旺、利潤豐厚;同期興辦的漢陽鐵廠也享有優(yōu)惠政策,經營情況卻恰恰相反:產量低,質量差,成本高,銷路少,難以為繼。這一現象折射出A.管理水平決定企業(yè)發(fā)展前景B.民族工業(yè)更容易獲得發(fā)展C.近代企業(yè)工業(yè)布局不夠合理D.企業(yè)發(fā)展受制于多重因素11.1933年,國民政府實業(yè)部擬定四年實業(yè)計劃,規(guī)定對保險、糧食、棉花、煤炭等重要產業(yè)實行國家通盤籌劃;1934年,又陸續(xù)出臺《運輸動員與統(tǒng)制初步計劃》、《糧食存儲與統(tǒng)制計劃》等一批有關物資管制的計劃、綱要。這些政策的出臺主要是因為A.蘇聯(lián)模式的影響B(tài).國際局勢的惡化C.經濟危機的沖擊D.圍剿紅軍的需要12.20世紀初,報刊評論運用了大量新的外交詞匯:國民外交、外交主體、外交方針、外交政策、世界政策、帝國主義、強權、聯(lián)盟、協(xié)約、領海權、領空權、漁業(yè)權等等,成為當時中國外交的主流話語。大量外交新詞匯的使用體現了當時A.民族意識開始興起B(yǎng).外交策略改變C.國人認清列強本質D.外交的近代化13.下圖《謠言宜禁》刊登于19世紀末發(fā)行的《點石齋畫報》,其上配有文字:“泰州為揚屬一大邑,早經設立電報局,以便官商寄信之用。乃近有匪徒造謠言,謂電報局所用電氣系以死者之魂煉成。故專收人家供奉之神主牌,每牌值價洋四五十元,須在三年以內者方為合用。”上述圖文信息從側面說明了A.謠言散布阻礙了通訊工具應用B.晚清時期社會生活實現近代化C.大眾傳媒關注科技成果的傳播D.民眾普遍接受西方的先進技術14.1921年5月,列寧提出:商品交換應當成為收集糧食的主要手段;商品交換是對工農業(yè)相互關系是否正常的檢驗,是建立能較正常的發(fā)揮作用的貨幣制度的基礎。但后來,他又指出:“必須再退,再后退,從國家資本主義轉到由國家調節(jié)買賣和貨幣流通?!绷袑幍倪@些觀點A.有利于蘇俄(聯(lián))生產力的有序發(fā)展B.是馬克思主義俄國化開始的標志C.為糧食稅政策的制定奠定了理論基礎D.體現出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新認識15.1929年末胡佛多次召開由勞資雙方代表參加的白宮會議,希望資本家能夠維持現有的投資規(guī)模和工資水平,工人代表能夠放棄增加工資的要求;同時胡佛還提出輪流工作制度,即公務員每年無薪休假一個月,以此減緩就業(yè)壓力。這些措施的出臺說明胡佛A.仍堅持“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B.開創(chuàng)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C.已意識到“大蕭條”的根源所在D.為羅斯福新政提供了有益借鑒16.1933年12月31日,凱恩斯在信中敦促羅斯福將NRA(全國工業(yè)復興署)束之高閣,稱NRA為一個“戴著復興假面具而實質上也許會阻礙復興”的機構,而應該致力于促進公眾消費和開放市場操作。對此,凱恩斯解釋說:“只有在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情況下,人們才會指望政府支出會不斷起到主導作用。”凱恩斯旨在A.反對政府行政職能過大B.避免國家出現財政赤字C.強調國家加強干預經濟D.防止盲目競爭引發(fā)過剩17.20世紀40、50年代的英國國有化的范圍,除銀行外,幾乎都是為私人企業(yè)提供廉價原材料和能源的基礎產業(yè),如煤炭、鋼鐵、煤氣和電力工業(yè),為私人企業(yè)提供廉價服務的鐵路、航空、公路以及郵電等公共事業(yè)企業(yè)等。由此可見,當時英國的國有化A.從根本上有利于私人企業(yè)B.改變了企業(yè)的資本主義性質C.一定程度制約了私人企業(yè)D.借鑒了蘇聯(lián)工業(yè)的發(fā)展模式18.1947年4月,美、英、中、法等23個國家進行關稅減讓談判,雙邊關稅談判共進行123項,涉及大約5萬種商品。10月,23國簽訂《關貿總協(xié)定》。關貿總協(xié)定除每年召開大會外,主要活動是主持減稅談判,消除貿易壁壘,實現貿易自由化。這說明關貿總協(xié)定力圖A.建立新的國際金融體系B.提高發(fā)展中國家的貿易話語權C.根除各國利己主義政策D.推動世界貿易制度化和體系化19.1992年,丹麥民眾擔心歐盟會使本國失去“主權、獨立和民族特性”,一度在公民投票中否決了《馬斯特里赫特條約》。2005年法、荷蘭民眾擔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反對削弱國家主權,因此在全民公決中否決了意在擴大歐盟超國家權力的《歐洲憲法條約》。這表明A.價值觀趨同有利一體化進程B.主權讓渡制約一體化發(fā)展C.全球化進程中應維護民族獨立D.歐洲各國應放棄民族主義20.中國倡議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fā)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為新興國家爭取了更多權力。德國支持并愿意積極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東歐、中亞等地區(qū)將更好地融入全球體系中。若從政治史角度來闡釋該材料,最為恰當的是A.區(qū)域經濟合作增強世界多極化趨勢B.中國是改變世界政治格局的主導力量C.政治多極化將推動經濟全球化發(fā)展D.新興國家將極大沖擊舊的世界殖民體系21.下表為《主要西方國家的工業(yè)制成品貿易進出口占全球比重變化》。據此判斷正確的是出口(占全球出口的%)進口(占全球進口的%)年份國家1963年1995年年份國家1963年1995年美國17.412.4美國8.616.0聯(lián)邦德國/德國15.612.3聯(lián)邦德國/德國6.28.5日本6.111.6日本4.65.6法國7.06.0法國4.75.5意大利4.75.6意大利1.94.7英國11.45.4英國4.13.5加拿大2.63.3加拿大5.03.6合計64.856.6合計35.047.4A.西方七國集團的工業(yè)優(yōu)勢不復存在B.全球工業(yè)化的格局發(fā)生了一定變化C.經濟的區(qū)域集團化取得了顯著成就D.各國間經濟發(fā)展水平差距明顯縮小22.1956年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上,4703人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此次勞模評選的主要標準是“提前完成五年計劃規(guī)定指標”“達到優(yōu)等質量指標”“在學習與推廣先進經驗或在掌握先進技術試制新產品方面有成就”“在節(jié)約方面有優(yōu)良成績”等。這次評選表彰活動A.折射出新中國國民經濟恢復任務的完成B.有利于構建崇尚勞動和技術的社會氛圍C.旨在推動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順利進行D.反映了廣大民眾對新生政權認同感增強23.毋庸置疑,我國經濟改革成就巨大,家庭聯(lián)產承包帶來的是農村生產力的巨大釋放,然而在市場經濟發(fā)展的今天卻暴露出愈來愈多的問題,如農村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一些基層干部干預農民經營自主權的問題,農民進城打工造成土地拋荒等。這說明A.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B.農村的生產關系需要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和改革C.農村的基層干部應充分尊重農民的經營自主權D.國家應采取行政手段嚴禁農村的土地拋荒24.有評論說,中國用決絕的手段希望融入世界體系—WTO。但是,這種選擇將不可避免使一些行業(yè)和企業(yè)陷入裁員甚至破產的困境,最慘重的是有100多萬職工的汽車制造業(yè),一半人面臨下崗,鋼鐵和石化行業(yè)的比例分別為30%和20%,即使是發(fā)展前途光明的電信行業(yè),也至少有10%到20%的職工失業(yè)。實際上,中國加入該組織A.不利于我國現代企業(yè)的發(fā)展B.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C.造成中國的就業(yè)面更加狹窄D.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新起點第Ⅱ卷非選擇題部分25.(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公共衛(wèi)生與國家之盛衰有莫大關系。蓋國家盛衰,以人民之強盛為衡,而人民是否強健,則以公共衛(wèi)生為準。材料一19世紀中后期,美國迎來了城市化加速發(fā)展的高潮。過快的城市化進程,使城市環(huán)境承載能力下降,居民將糞穢等生活垃圾直接傾入河中,固體廢棄物的增加使街道的衛(wèi)生狀況急劇惡化。各種生活生產污染為病原體營造出絕佳的寄存場所,為傳染病大規(guī)模暴發(fā)埋下隱患。自由放任主義影響下的政府在很長一段時間對各種城市問題持漠視態(tài)度,致使19世紀后半期美國城市陷入各種傳染性疾病的困擾中,城市中滯后的衛(wèi)生防疫措施導致死亡率居高不下,越來越多的民眾強烈地意識到衛(wèi)生防疫的重要性,各城市興起了以公共衛(wèi)生機構建設、環(huán)境治理和疫病防治為主要內容的城市公共衛(wèi)生改革運動?!獡久馈柯迦稹た巳R門《美國公共衛(wèi)生》等材料二19世紀末20世紀初,上海都市發(fā)展進程加快,使都市公共衛(wèi)生面臨嚴重挑戰(zhàn)。租界行政當局基于安全與健康的需要在1898年成立了正式的公共衛(wèi)生管理機構,啟動了近代上海的公共衛(wèi)生事業(yè)。面對租界衛(wèi)生示范的刺激,華界政府在衛(wèi)生領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各種社團組織為維護民族大義、或基于共同利益,不僅參與政府組織的衛(wèi)生建設之中,而且獨立開展了公共衛(wèi)生宣傳工作、社團舉行的清潔運動、勸止吐痰運動、健康比賽等,加強了市民的疾病預防意識、健康意識、衛(wèi)生意識與公共意識,促進了都市社會的凝聚和整合。政府和社會力量對公共衛(wèi)生設施的共同投入,推動了上海市政的建設和都市文明的進程?!幾耘砩泼瘛豆残l(wèi)生與上海都市文明(1898—1949)》材料三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經過10余年的艱苦努力,我國的城市公共衛(wèi)生事業(yè)迅速發(fā)展,廣大人民的健康和衛(wèi)生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曾經在舊日社會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鼠疫、天花、黑熱病、回歸熱、斑疹傷寒等烈性和急性傳染病,在解放后不長的時間內,就陸續(xù)被消滅或基本消滅。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健康安全,保障了我國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獡敶袊鴧矔庉嬑瘑T會《當代中國的衛(wèi)生事業(yè)》等(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19世紀中后期美國公共衛(wèi)生困境的具體表現,并簡析其產生的背景。(10分)(2)依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以上海為例,指出中國近代公共衛(wèi)生發(fā)展的特點,并簡要評價。(11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建國初期公共衛(wèi)生建設的意義。(4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全球治理是伴隨著全球化的產生而出現的,長期以來西方國家一直掌握著全球治理的主導權,國際組織、跨國公司、公民社會團體等大量非國家行為體日趨活躍,也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參與者。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迅猛發(fā)展和持續(xù)深化,氣候變化、恐怖主義、移民難民、突發(fā)疾病等具有跨國性、公共性和傳導性的全球問題大量涌現。這些全球問題超越了單一主體的管理邊界和能力范疇,需要國際社會通過多邊合作進行治理。從歷史的發(fā)展過程看,全球治理一直處在動態(tài)調整的進程之中。國家也需要根據時代條件和問題性質的變化相應地調整參與全球治理的戰(zhàn)略,以實現全球治理能力的動態(tài)提升?!幾詣⑹缽姟⑽貉耪洹秶胰蛑卫砟芰Φ睦碚撎轿觥犯鶕牧喜⒔Y合世界近現代史相關知識,圍繞“全球治理”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闡述須有史實依據,邏輯清晰。)(12分)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中國古代關中地區(qū)人口在全國總人口(戶數)所占比例統(tǒng)計表(部分)朝代西漢東漢西晉隋代唐代宋代年代元始二年永和五年太和一年大業(yè)五年開元二十八年大觀四年關中戶數(戶)64718010774170700492294540174684871占全國戶數(戶)的比例(%)5.291.112.875.536.423.28——摘編自唐杰等《中國古代核心城市變遷與雄安新區(qū)》材料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漢口的英商、俄商建磚茶廠,雇傭了大量周邊農村的農民。洋務運動企業(yè)和民營企業(yè)也多采取這種方式獲得勞動力。甲午戰(zhàn)爭后,各地開始興建專門技術。清末廢科舉,新式遍及全國各主要城市,城市因此成為思想知識青年匯聚之地。民國初年,許多民營工廠的工人從外省農村招募而來。當民營企業(yè)進入穩(wěn)定發(fā)展階段后,便以零星的方式補充所需員工。這些新補充的員工多靠已在城市立足的親友、同鄉(xiāng)的介紹,尋求謀生之處。而企業(yè)也特別強調這種介紹的作用,以便管理。——摘編自王躍生《近代中國人口的地區(qū)流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從西漢到宋代關中地區(qū)戶數變化的趨勢,分析影響這一時期戶數變化的因素。(9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近代前期農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的原因。(6分)鐵人2019級高一下學期期末試題: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單選題題號12345678910答案ACCCDADCAD題號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DCDDAADBA題號21222324答案BBBD1.【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這種五口之家,耕田百畝的標準小農戶,無法形成生產者一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所以在中國歷史上,商品交換發(fā)生極早”可知,作者認為早在井田制實行的先秦時期就已經發(fā)展出了自由的商品貿易,故選A項;根據材料“這種五口之家,耕田百畝的標準小農戶,無法形成生產者一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可知,作者認為小農戶無法形成自然經濟,排除B項;根據材料“所以在中國歷史上,商品交換發(fā)生極早”可知,個體農戶較早就開始進行商品貿易是對材料內容的復述,且根據材料“盡管土地是公有”可知,土地公有情況下,這些小農戶不是完全獨立的個體,排除C項;根據材料“這種五口之家,耕田百畝的標準小農戶,無法形成生產者一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所以在中國歷史上,商品交換發(fā)生極早,非如此個體小農戶無法生存”可知,由于小農戶生產有限,無法實現自給自足,因此需要商品貿易,而不是商品經濟促進農業(yè)發(fā)展,排除D項。2.【答案】C【解析】材料中四篇文章分別提到“賣田宅”“賣田”“買田宅”“買田”,可知西漢時期土地買賣現象盛行,而土地買賣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礎之上的,其盛行反映了土地私有制的發(fā)展,說明土地私有權更加鞏固,故選C項;材料并未提及大地主的狀況,無法看出其勢力是否日益強大,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土地買賣的信息,并未提及商品貿易,無法反映商品經濟的發(fā)達,且西漢時期商品經濟并非十分發(fā)達,排除B項;土地兼并指的是土地日益集中到少數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農民則日益喪失土地,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3.【答案】C【解析】材料主旨是通過隋唐時期糧倉設置情況,來說明經濟重心與政治重心的關系,運河的開鑿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項錯誤;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代,故B項錯誤;從材料中可以看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而政治中心仍在北方,經濟重心與政治重心的逐漸割離,故C項正確;從材料中可以看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而政治中心仍在北方,故D項錯誤。4.【答案】C【解析】據題干中三星堆遺址和二里頭遺址“都有玉質禮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觚、高柄豆,尤其是鑲嵌綠松石的銅牌飾只見于三星堆和二里頭”,可知三星堆遺址和二里頭遺址之間應該有交流,故選C項;題干未提及兩地的產品的技藝與精美,排除A項;中華文化呈現大一統(tǒng)傾向應該是在戰(zhàn)國中后期,排除B項;題干提及的是手工業(yè)的發(fā)展,排除D項。5.【答案】D【解析】根據白圭“能薄飲食,忍嗜欲,節(jié)衣服,與用事僮仆同苦樂”,子貢“使魯國免于兵禍”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富商大賈既具有節(jié)欲、節(jié)約和勤儉的精神品質,又能夠運用其財力倡導和平、扶危濟困,故選D項;題干主要體現的是當時大商人的優(yōu)秀品質,沒有反映其社會地位的變化,排除A項;義利思想是對人們經濟活動的正當性所應遵循的社會準則所作的理論概括,當時義利思想發(fā)生根本改變過于絕對,排除B項;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兼并與爭霸是歷史的主流,富商大賈不可能抑制這種局面,排除C項。6.【答案】A【解析】據材料“和中國的往來,不只是進行和平貿易……同時也伺機變?yōu)楹1I,掠奪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歐古代的海盜船,以及英國中世紀末的海盜兼貿易船是一樣的”可以看出,當時的沿海地區(qū)確實有外國侵略勢力的騷擾,故A項正確;材料說的是明朝實行“海禁”政策的原因,而不是影響,故B項錯誤;日本商人自古以來就是由海盜組成的,這一結論是錯誤的,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項錯誤;明朝海禁與倭患的責任完全在政府不合題意,故D項錯誤。7.【答案】D【解析】題干內容主要述及大量黃金白銀流入西歐之后,推動了西北歐工業(yè)的發(fā)展,進而促進了歐洲社會的轉型,故選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影響西班牙發(fā)展的是其政府沒有把掠奪來的財富轉化為資本,而不是商業(yè)革命,排除A項;根據題干中“與葡萄牙相比,西班牙更有利于在17世紀成為經濟中心,然而它錯過了機會”,說明西班牙并沒有成為經濟中心,也就沒有“歐洲經濟中心的轉移”的說法,排除B項;題干中述及的是西班牙沒有把財富轉化為資本才導致它“錯過了機會”,沒有強調社會制度的原因,排除C項。8.【答案】C【解析】根據圖示工業(yè)革命期間英國專利授予量不斷增加,結合所學許多機器的發(fā)明和機器專利的授予推動了英國工業(yè)革命進程,促進了生產力的極大提高,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故選C項;專利制度早在工業(yè)革命之前就已經產生,選項表述錯誤,排除A項;根據材料“1750~1851年英國”可知此時英國基本處在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期間,此時盛行自由主義的經濟思潮,注重發(fā)揮市場的主導作用,排除B項;從材料提供的專利授予情況無法得出重工業(yè)在國民經濟中居支柱地位,且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期間輕工業(yè)是工業(yè)的主要部門,排除D項。9.【答案】A【解析】工業(yè)革命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了產品價格的下降,推動了社會消費能力的提升,故選A項;材料中社會需求的出現是因為工業(yè)革命的開展促進商業(yè)發(fā)展,排除B項;社會分工包括社會生產分為農業(yè)、工業(yè)等部門的一般分工;以及把這些大的部門再分為重工業(yè)、輕工業(yè)、種植業(yè)、畜牧業(yè)等產業(yè)或行業(yè)的特殊分工,材料沒體現“社會分工”,排除C項;材料強調工業(yè)革命推動社會需求的出現,不涉及“世界市場的形成以及各國經濟聯(lián)系加強”,排除D項。10.【答案】D【解析】“上海機器織布局籌辦于1878年,產品納稅享有優(yōu)惠,營業(yè)興旺、利潤豐厚;同期興辦的漢陽鐵廠也享有優(yōu)惠政策,經營情況卻恰恰相反:產量低,質量差,成本高,銷路少,難以為繼”說明不同的企業(yè)面臨的情況不一樣,證明企業(yè)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故選D項;“上海機器織布局籌辦于1878年,產品納稅享有優(yōu)惠,營業(yè)興旺、利潤豐厚;同期興辦的漢陽鐵廠也享有優(yōu)惠政策,經營情況卻恰恰相反:產量低,質量差,成本高,銷路少,難以為繼”同時期,同類型的兩個企業(yè)一個好一個壞,無法判斷其管理方面的問題,排除A項;“上海機器織布局”“漢陽鐵廠”同屬于民族工業(yè),但發(fā)展情況不同,排除B項;“上海機器織布局”“漢陽鐵廠”僅有其經營情況,無法看出其布局的問題,排除C項。11.【答案】B【解析】20世紀30年代,隨著日本對華侵略的加劇,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為增強抗戰(zhàn)的物質力量以滿足軍需、民用和保障戰(zhàn)備,國民政府采取了非常時期的戰(zhàn)時統(tǒng)制政策,故選B項;國民政府沒有借鑒蘇聯(lián)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排除A項;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主要沖擊資本主義世界,材料也不涉及這方面,排除C項;這些政策的出臺主要是應對日本侵華的加劇,而不是圍剿紅軍的需要,排除D項。12.【答案】D【解析】大量外交新詞匯的使用體現了當時國際外交理念及國際主權意識,反映了中國外交的近代化,故選D項;民族意識開始興起于19世紀末,且題干并未全面體現民族意識,排除A項;報刊評論運用了大量新的外交詞與政府外交策略改變無關,排除B項;大量外交新詞匯的使用體現了外交的近代化,材料體現不出國人認清列強本質,排除C項。13.【答案】C【解析】謠言阻礙了通訊,與材料中“早經設立電報局……乃近有匪徒造謠言”不符,故A項錯誤;晚清實現近代化不符合史實,與材料中“造謠言,謂電報局所用電氣系以死者之魂煉成”不符,故B項錯誤;大眾傳媒關注科技成果的傳播與材料中“《謠言宜禁》刊登于19世紀末發(fā)行的《點石齋畫報》”相符,故C項正確;普遍接受與材料中“造謠言,謂電報局所用電氣系以死者之魂煉成”不符,故D項錯誤。14.【答案】D【解析】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已經不適應戰(zhàn)爭結束后的新情況,為保證軍隊、工人的糧食供應,促進國家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列寧提出商品交換取代之前的實物交換以及“國家調節(jié)買賣和貨幣流通”等,這是在了解國情基礎上提出的發(fā)展社會經濟的新觀點,故選D項;1921年蘇聯(lián)還未成立,排除A項;十月革命已經是馬克思主義俄國化的產物,排除B項;1921年3月,糧食稅政策已經實行,排除C項。15.【答案】D【解析】材料“多次召開由勞資雙方代表參加的白宮會議”“同時胡佛還提出輪流工作制度,即公務員每年無薪休假一個月,以此減緩就業(yè)壓力”說明當時胡佛采取了一些手段對國家經濟進行小規(guī)模干預,故選D項;材料中可見當時胡佛并不是完全放任,排除A項;羅斯福開創(chuàng)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排除B項;胡佛僅是小規(guī)模干預而非意識到“大蕭條”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制度,排除C項。16.【答案】A【解析】材料中凱恩斯反對設置NRA(全國工業(yè)復興署),因為它會阻礙美國經濟的復興,他認為“……人們才會指望政府支出會不斷起到主導作用”,說明凱恩斯的目的在于反對政府行政職能過大,政府的任務應該是引導公眾消費和開放市場操作,故A項正確;避免國家出現財政赤字不是材料中凱恩斯主張的重點,故B項錯誤;材料主張政府應該更多地發(fā)揮經濟引導職能并不是強調國家加強干預經濟,故C項錯誤;防止盲目競爭引發(fā)過剩不符合材料表達的思想,故D項錯誤。17.【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戰(zhàn)后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由材料“幾乎都是為私人企業(yè)提供廉價原材料和能源的基礎產業(yè)”可知英國國有化改革沒有改變私有制的本質,從根本上有利于私人企業(yè),故選A項;材料強調的是私人企業(yè),故企業(yè)性質沒有改革,排除B項;由材料可知國有化促進私人企業(yè)的發(fā)展,排除C項;英國的國有化“為私人企業(yè)提供廉價服務的鐵路、航空、公路以及郵電等公共事業(yè)企業(yè)等”,與蘇聯(lián)模式有根本的不同,排除D項。18.【答案】D【解析】戰(zhàn)后資本主義各國通過定期召開國際會議并簽訂關稅協(xié)定以降低關稅,體現貿易的制度化、體系化趨勢,故選D項;新的國際金融體系指布雷頓森林體系,排除A項;材料強調關貿總協(xié)定力圖推動世界貿易制度化和體系化,體現不出提高發(fā)展中國家的貿易話語權問題,排除B項;“根除”說法錯誤,排除C項。19.【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都是歐盟成員國家的人民,不希望過度削弱國家的主權,從而反對歐盟權力的擴大,故體現了歐盟一體化進程中,主權讓渡的程度影響了歐盟的一體化發(fā)展,故選B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歐盟的一些成員國反對歐盟對于國家主權的過度削弱,不是價值觀念趨同對于一體化進程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歐盟成員國對于國家主權讓渡的不認同,是屬于區(qū)域集團發(fā)展過程中的內部問題,與維護民族獨立不符,排除C項;區(qū)域經濟集團的發(fā)展程度越高,就越會淡化國家的主權界限,這是區(qū)域集團化和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的必然過程,但在現階段不是發(fā)展區(qū)域集團就要放棄民族主義,排除D項。20.【答案】A【解析】據材料說的是經濟格局的多極化,經濟格局多極化推動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故A項正確;當今世界是多種力量并存,沒有哪一種力量能主導世界格局,故B項錯誤;經濟全球化推動政治多極化,而不是政治多極化將推動經濟全球化發(fā)展,故C項錯誤;新興國家將極大沖擊舊的國際經濟秩序,故D項錯誤。21.【答案】B【解析】從材料中西方主要國家1963年到1995年出口比重雖有所下降,但還是占主體地位,不能反映出西方七國集團的工業(yè)優(yōu)勢不復存在,故A項錯誤;1963年到1995年西方主要國家出口比重下降,進口比重有所上升,反映出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工業(yè)水平有所提升,全球工業(yè)化的格局發(fā)生了一定變化,故B項正確;材料中的西方主要國家不是經濟區(qū)域集團,故C項錯誤;從材料圖表可知1995年西方主要國家的進口和出口比重各國間差距明顯,沒有出現明顯縮小,故D項錯誤。22.【答案】B【解析】據題干中的評選標準可以看出其在產品的生產及質量要求和新技術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導向作用,故選B項;1952年底國民經濟恢復的任務已經完成,排除A項;1956年三大改造的任務已經基本結束,排除C項;題干中勞模的評選標準主要是經濟標準,排除D項。23.【答案】B【解析】“農村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一些基層干部干預農民經營自主權的問題,農民進城打工造成土地拋荒”等問題的出現,說明在新時期需要對農村原有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下的生產關系作進一步的調整改革以適應新時期的發(fā)展要求,故選B項;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可以適時深化創(chuàng)新,“已經不能適應”說法欠妥,排除A項;C項解決的是“一些基層干部干預農民經營自主權的問題”,對材料的概括不全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