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_第1頁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_第2頁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_第3頁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_第4頁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z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及其與之相關的政治領域的各項制度,它由社會的經濟根底所決定并為之效勞。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歷了不斷改革、開展和完善的過程,對中國歷史開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縱向知識梳理

一、皇帝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國。秦王嬴政自稱始皇帝,并規(guī)定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從此,皇帝成為我國封建時代歷代王朝最高統(tǒng)治者的專稱。

從秦始皇起,皇帝的特權從制度上進一步明確。明代,皇帝廢除宰相制度直接統(tǒng)管政府,并建立龐大的宦官機構和廠衛(wèi)制度,實行專制特務統(tǒng)治,皇帝制度走向極端。明末清初,我國著名的思想家黃宗羲針對君主專制制度進展了劇烈的批判。他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在19世紀末的維新變法運動中,資產階級維新派主*以君民共主的君主立憲政體代替君主專制政體。資產階級革命派則主*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實行****制度。1912年,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中華民國的建立,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壽終正寢。

二、中央官制

秦朝統(tǒng)一全國后,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執(zhí)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兼理國家監(jiān)察事務;太尉負責管理軍事。三公以下設九卿,分掌朝廷和國家各項行政事務。

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創(chuàng),唐太宗時進一步明確了三省的職權。三省為中央政府最高機構。中書省負責草擬和頒發(fā)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國家的政令。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三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具體負責各項行政事務。

宋太祖將宰相的職權一分為三,總攬中央行政權力。在宰相之下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使管理軍事,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三司使管理財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財政權。

元世祖設立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臺,健全了中央統(tǒng)治機構。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司,為最高行政機構,行使宰相職權;樞密院為中央最高軍事管理機關;御史臺為最高監(jiān)察機構。另外,設宣政院統(tǒng)領**事務和管理**地區(qū)。

明太祖裁撤中書省,廢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權分屬六部?;实壑苯邮绽韲艺?,并下令以后不許再設丞相這一職務。從制度上集君權與相權于一身,保證了皇帝的專制獨斷。三省制度完畢后,設立殿閣大學士參與決策,逐步形成內閣制度。

清初,中央機構大體采用明朝制度,設內閣,置六部,但保存著由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

凡軍國大事都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皇權受到限制。雍正時設軍機處,軍國大事全憑皇帝裁決,軍機大臣只是跪受筆錄后加以傳達執(zhí)行,地方軍政首腦直接聽從皇帝指揮,君主專制制度走向頂峰。

1861年,清朝設立總理衙門,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務事宜的中央機構,地位高于六部,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1901年按?辛丑條約?規(guī)定,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三、軍事制度

隋朝沿襲南北朝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隋文帝時把軍人戶籍編人州縣,同樣分到田地,不再實行軍民異籍,使府兵制與均田制結合,“寓兵于農〞“兵農合一〞。

唐太宗時,調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增加了軍府的數(shù)量。武則天時,隨著均田制的破壞,農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難以維持,加上軍隊中士兵的逃亡和府兵社會地位的下降,到唐玄宗時,府兵制度崩攢。唐玄宗為增強軍事力量,實行募兵制。由國家招募丁男當兵,供應衣食,免征賦役。天寶年間,地方節(jié)度使自行募兵,形成軍閥割據(jù)勢力。

北宋有禁軍與地方軍之分。禁軍是國家的正規(guī)軍,各地方軍的精壯之士都選人禁軍。禁軍的半數(shù)拱衛(wèi)京師,另一半駐守各地,以到達“強干弱枝〞“內外相制〞的目的。所有禁軍要定期換防,而統(tǒng)兵的將領并不隨軍調動,以防止武將專權。為集中軍權,將禁軍的統(tǒng)領權一分為三,都直接對皇帝負責。又設立樞密院,有調兵之權但不直接指揮軍隊;而統(tǒng)領軍隊的將帥無調兵之權,使其互相牽制。

明太祖仿照宋朝的樞密院制度,將大都督府改為前、后、左、右、中五軍都督府。五軍都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約。遇有戰(zhàn)事,兵部奉旨調兵,由皇帝臨時任命將領、總兵統(tǒng)帥軍隊作戰(zhàn)。

四、選官制度

漢朝建立了一整套選舉人才的選官制度,其中,察舉即選舉,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是兩漢選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徑;察舉制,初期以“鄉(xiāng)舉里選〞為依據(jù),注重鄉(xiāng)里輿論對*位士人德才評判的權威性,后期門第望族成為選舉的要依據(jù),世家地主因此而開展起來。

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場采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形成;唐朝繼承和完善科舉制度:貞觀年間,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時,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shù),首創(chuàng)武舉和殿試;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科舉考試地位,后成定制。

北宋的科舉制比唐朝有了進一步開展:考試分為鄉(xiāng)試、省試、殿試三級,嚴格科舉考試程序,舉人經禮部考試后須經殿試才算合格,錄取權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試成為定制;考試科目逐漸減少,進士科成為最主要科目;實行糊名制,即將試卷上的**、籍貫密封,防止考官舞弊;錄取名額比唐朝大大增加。

明朝沿襲了前代科舉取士制度。為嚴厲控制士人的思想,科舉試卷僅從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命題,而且只準用程、朱理學的觀點,不許發(fā)揮個人見解;答卷的文體,有嚴格的規(guī)定,分八個局部,稱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嚴重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20世紀初,由于國內形勢的劇變,封建科舉制度已不適應形勢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度。

五、法律制度

戰(zhàn)國時期,法家代表韓非子提出了“以法為本〞和“法不阿貴〞的治國思想。這對打擊奴隸主貴族特權是有積極意義的。

秦朝以法家思想為治國依據(jù),實行法治。秦始皇參照六國法令,制定并頒行察律。秦律對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很有影響。?唐律疏議?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最成熟、最完備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律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朋太祖時制定了(大明律?,增加了經濟立法,主*按其罪行輕重量刑。

六、地方行政制度

西周開場實施分封制。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民,分別授予王室、功臣和先代貴族,建立諸侯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分封制瓦解。

戰(zhàn)國時期,商鞅“廢分封,行縣制〞。秦統(tǒng)一全國后,郡縣制在地方普遍推廣,分封制被廢除,奠定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根底;西漢初年的地方統(tǒng)治體制是“郡國并行制〞,通過漢武帝的“推恩令〞“附益之法〞,“郡國并行〞之制名存實亡,地方行政制度復歸為郡縣制;東漢的地方行政區(qū)劃由郡縣兩級轉變成州、郡、縣三級制。

金建立后,為加強統(tǒng)治力量,阿骨打推行猛安謀抑制。猛安謀抑制既是軍事組織,又是地方行政組織,平時生產,戰(zhàn)時出征,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它對金的社會開展起了重要作用。

遼統(tǒng)治者實行蕃漢分治制度,在中央設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漢人和契丹人擔任,沿用唐以來的官制,統(tǒng)治漢人和渤海人,權利不及北面官大;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擔任,統(tǒng)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

蕃漢分治制度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開展不平衡的現(xiàn)實,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開展。

元朝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員管瑚,后來開展成為地方行政區(qū)的名稱,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區(qū)的規(guī)模,行省制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設宣政院管轄藏族地區(qū)事務,

**地區(qū)正式成為我國領土的一局部;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與琉球(今**)。

明朝實行僧官制度,對**各教派首領酌情封賜,各級僧官也由朝廷任免,法王實際上是最高的僧官。

清朝確立了對****領袖**和班撣的冊封制度及其繼承人靈童“轉世〞的金瓶掣簽制度,同時確立了駐藏大臣制度,加強了對**的管轄,對后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明清時期,我國對西南地區(qū)實行土司制度和“改土歸流〞政策。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區(qū)設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級政府機關,任用當?shù)厣贁?shù)民族首領擔任土司長官,允許其世襲。土司首領必須忠于朝廷,按時向朝廷交納貢賦。明初西南地區(qū)的兩個宣慰司叛亂,明朝派兵平定后,開場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后設**

布政使司,**成為省一級行政單位;清朝在平定“三藩之亂〞后,大規(guī)模地實施改土歸流政策,土司制度隨之逐漸消亡。

易混概念辨析

●分封制與郡縣制

都屬于統(tǒng)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在周朝以分封制為主,從秦朝統(tǒng)一全國起,以郡縣制為主,也有分封制存在。在西漢和西晉兩種制度并存,明朝也實行過分封制,但與先秦的分封制不完全一樣。

兩者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地方與中央的制約關系及其地方權力的大小。

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領地等都是世襲的。他們雖然對上承擔一定的義務,但獨立性很大,實際上是一個獨立的王國。在中央政權力量衰弱的時候,被分封者就稱霸一方,形成割據(jù)稱雄的局面。在郡縣制下,郡、縣長官都是由君主任命,可以隨時撤換或調動,郡、縣兩級政府都是中央的派出機構,權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郡、縣兩級的官員按能力選任,破了貴族制下的血緣聯(lián)系。對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劃分,進一步去除了氏族制剩余。

●府兵制與募兵制

都是重要的兵制。從南北朝到唐朝后期,我國主要實行府兵制;唐玄宗起募兵制是我國的主要兵制。

兩者的主要區(qū)別:一是士兵職業(yè)的性質。府兵制下的士兵是與農業(yè)嚴密結合,“寓兵于農〞“兵農合一〞。府兵平時在家鄉(xiāng)從事農業(yè)生產,農閑受軍事訓練,輪番宿衛(wèi)京師,戰(zhàn)時應征作戰(zhàn)并自備武器、糧食等,軍費由農民負擔。戰(zhàn)事完畢,解甲歸田。募兵制下的士兵應國家招募當兵,當兵是他們的一種職業(yè),完全脫離農業(yè)生產。他們由國家供應衣食,免征賦役。二是兵將關系。府兵制的兵將平時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將帥擁兵自重的局面。募兵制下,將領長期統(tǒng)帥一支軍隊,兵將之間有了隸屬關系,導致軍閥的形成。安史之亂、藩鎮(zhèn)割據(jù)與此極有關系。

●猛安謀抑制與八旗制度

都是女真人兵農合一韻社會組織,既是軍事組織,又是地方行政組織。各戶壯丁平時從事生產,戰(zhàn)時出征,都對各自社會的開展作出了奉獻。猛安謀抑制由金朝皇帝阿骨打所創(chuàng)立。猛安謀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組織。八旗制度由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所創(chuàng)。八旗是清代軍事力量的核心。

●君主專制(或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制度

君主專制是指決策的方式,中央集權是指一種政治體制,兩者的結合構成了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根本特點。君主專制強調君主個人權力至高無上,國家大事由其人獨斷。中央集權是指全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權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長官只能在允許的*圍內行使自己的權力,強調中央對地方的統(tǒng)治。

階段性特征掃描

從周朝起,我國就重視國家的制度建立。這一時期,我國確立了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內的“周禮〞體系。戰(zhàn)國的變法運動,破壞了貴族等級社會,確定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君主集權制、官僚制、郡縣制等紛紛出現(xiàn),對此后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秦朝確立了以皇帝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政體,郡縣制在全國*圍推廣。西漢王朝繼承了秦朝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同時通過刺史制度的設立,加強了對地方官員的監(jiān)察力度。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前期兩大鼎盛時期之間的過渡階段。這一時期的許多制度,表現(xiàn)

出承先啟后的過渡性。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繼秦漢以后又一次大的開展時期,其確立的根本框架,一直影響到我國封建社會的后期。三省六部制確實立,提高了政府部門的行政效能;地方機構的改革,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科舉制的建立,擴大了地主階級政權的根底。

北宋吸取了唐末以來藩鎮(zhèn)割據(jù)的教訓,以集中軍權和地尤權力為突破口,進展全面的制度建立。元朝對地方和邊疆的有效統(tǒng)治,奠定了中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的疆域。

明朝繼承并革新了宋元的統(tǒng)治方式。朱元璋進展了大規(guī)模的立法創(chuàng)制,中國自秦漢以來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體制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和強化。清朝建立以后,以皇權的強化為前提,在制度上解決了困擾歷代王朝中央集權專制主義的一些問題。

規(guī)律性知識拓展

一、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產生根源、開展趨勢及其作用

開展趨勢:一是不斷改革中央行政構造,不斷地削弱相權,以加強皇權。二是不斷改革地方行政構造

,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qū)的嚴密管轄,在元明清三朝,再沒有出現(xiàn)過國家大分裂。三是對人

們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強,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獄就是典型的表現(xiàn)。

產生根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產生的歷史根源,理論上來源于法家思想,實踐上是封建國家穩(wěn)固統(tǒng)一的需要,也是維護封建經濟根底的需要。分散的自然經濟,要求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維護社會的安定和國家的統(tǒng)一,以保證小農經濟生產的開展;封建地主階級也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保護封建土

地所有制,鎮(zhèn)壓人民的對抗。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生產力沒有發(fā)生質的變化,作為上層建筑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也就得到了穩(wěn)固。

積極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穩(wěn)固和開展,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和領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進展大規(guī)模的經濟建立和生產活動,有利于社會經濟的開展。③在統(tǒng)一

的社會環(huán)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區(qū)經濟、文化的交流、開展和提高,使我國古代人民創(chuàng)造

了領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極影響:①君主專制易形成暴政統(tǒng)治和導致腐敗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成為阻礙歷史開展的因素。②在思想

方面獨尊一家箝制了人們的思想,出現(xiàn)了萬馬齊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時期,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

的產生和開展。

概括地說,在封建社會前期,其積極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會后期,其消極作用逐漸增大,尤其是明

清時期,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強化,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在中國邁向近代社會進程中的

歷史危害尤為嚴重。評價這一歷史現(xiàn)象時,應該將其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展辯證地分析和探討,不能

一概而論,從而對君主專制制度作出科學地全面地認識和評價。

二、科舉制度產生的原因和影響

產生的社會原因:科舉制度的開創(chuàng),是社會經濟開展、階級關系變化的產物。南北朝時期的土族制度

,只是按照門第上下分配權力,不能滿足數(shù)量眾多的出身卑微的地主的要求。同時封建經濟有所開展,尤

其是均田制實行后,中小地主勢力增長,非??释M入統(tǒng)治階層。隋唐時期,實現(xiàn)了國家的統(tǒng)一,為革新

政治、穩(wěn)固統(tǒng)治、加強中央集權,實行了科舉制。農家子弟生活貧困,能讀書應試者可謂鳳毛麟角,能夠

參加科舉考試的絕大多數(shù)是庶族地主。因此,科舉制度實際上是一種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選官制度。

積極意義:科舉制度的創(chuàng)立和實施,削弱了地方豪強士族的勢力,使封建官吏的選拔和任用權收歸中

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選官方面的腐敗,改變了自秦漢以來以薦舉為主的官吏選拔制度,是歷史的

一大進步。通過科舉考試,向整個地主階級開放仕途,有利于籠絡人才,緩和矛盾,擴大統(tǒng)治階級的根底

。科舉制度把讀書、考試和做官嚴密聯(lián)系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

于政局的穩(wěn)定,推動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開展。

消極影響:明清時實行八股取士,極大地束縛了知識分子的創(chuàng)造性,壓抑了科技的開展,阻礙了社會

的進步,是中國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其弊端的出現(xiàn)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極端強化的產物,并非考

試制度本身。

三、我國地方行政制度的特點與作用

在郡縣制的開展過程中,中央一直強化對地方的領導、監(jiān)視和制約,而地方則要求有充分的獨立自主

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歷代統(tǒng)治者總是采取調整地方構造和限制地方權力的措施以加強集權統(tǒng)

治,這種情況到封建社會后期更加明顯。地方行政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發(fā)揮積極性。這種情況在宋

、明兩代尤為突出。

我國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實施郡縣制度以來,逐漸開展和完善。這一制度,組織系統(tǒng)龐大,構造

嚴密,它們在征發(fā)徭役、兵役,征收田賦和租稅,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發(fā)揮了良好的作用。地方

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加強了中央集權,穩(wěn)固了封建統(tǒng)治,也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經濟的開展。

----------------------------------------------------------------------------------------------------------------------------------------------------

中國古代地方行政政治制度

中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歷代政權的地方行政區(qū)劃、地方政權機構及其職官設置等制度。中國古代地

方政治制度的沿革演變,可分為分封、郡縣、州郡、道路、行省五個時期。其制度既相互繼承,又各有發(fā)

展。

分封制指夏、商、西周三個奴隸制王朝實行的地方政治制度。史載夏王朝為當時各部落的盟主,只能

以“封諸侯、建藩衛(wèi)〞進展統(tǒng)治。商承夏制,西周開展為全面的層層分封。當時已出現(xiàn)中央與地方的統(tǒng)屬

關系,有的都邑直屬中央政權,有的都邑則由諸侯國管轄,西周還有“六鄉(xiāng)六遂〞制度。但這個時期的地

方政治制度尚不成熟,史書所載也互有出入。

郡縣制這是古代較完整的地方政治制度,出現(xiàn)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最初的郡縣互不統(tǒng)屬。后因經濟開發(fā)

,人口增殖,中原各諸侯國北部邊境的郡開場分縣而治,中原腹地的縣逐漸劃小,數(shù)目增多,于是在縣上置

郡,形成郡縣兩級政區(qū)。至戰(zhàn)國后期,各諸侯國除都城外已普遍置郡。秦統(tǒng)一六國時,將各國都城改為郡

治。這樣,除秦都**設內史管轄外,郡縣制行于全國。

秦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使地方分權而治??ぴO郡守主行政,郡尉主軍事,中央派駐各郡的監(jiān)御史負

責監(jiān)察??な毓僦认喈斢谥醒刖徘?郡尉略低,均置丞作為助手。萬戶以上的縣置縣令,不滿萬戶者設縣長

。有縣丞掌文書及倉獄,另有縣尉主治安。縣以下設鄉(xiāng)、亭、里。其中,鄉(xiāng)置三老主教化,嗇夫主訴訟和

賦稅,游徼主治安;鄉(xiāng)轄亭,亭置亭長;亭轄里??たh兩級地方政府均有下屬辦事機構與職能部門。辦事

機構稱門下,置門下主簿,下設文書檔案、侍從警衛(wèi)、財務出納和謀議等機構。職能部門稱列曹,有掌民

政的戶曹、田曹,理財政的倉曹、金曹,主兵政的兵曹、尉曹,管司法的賊曹、決曹。縣還設負責營造交

通的司空、將作、橋津、傳舍等部門。各部門主管稱椽史和嗇夫。這樣,形成寶塔式的嚴密統(tǒng)治機構。

兩漢承秦制,但因片面總結秦亡教訓而大封同姓諸侯王以為藩輔,實行郡國并行的雙軌地方行政制度

。即將當時全國60個郡的3/4分封給諸侯王,中央直轄僅15個郡。于是重蹈戰(zhàn)國時割據(jù)之勢,終于爆發(fā)吳

楚七國之亂。平叛后,西漢朝廷損黜王國官制及其職權,并以“推恩令〞分割王國封地,縮小其轄境。從此

,諸侯王唯得衣食租稅,郡國并行制名存實亡,實際已恢復秦的郡縣制。

州郡制指東漢末形成的州、郡、縣三級地方政治制度。州起源于漢武帝所建部刺史監(jiān)察制度。由于十

三監(jiān)察區(qū)借用儒家經典內古代州名,故當時即以“州〞作為監(jiān)察區(qū)的俗稱。公元184年爆發(fā)黃巾起義后,東

漢朝廷派中央九卿出任各地州牧,集中一州所轄各郡之軍、財、民力鎮(zhèn)壓起義民眾。從此,州由中央監(jiān)察

區(qū)變?yōu)榈胤叫姓^(qū),實行州、郡、縣三級地方政治制度,各州均置行政機構和長史、司馬、東曹椽、諸校

尉等官屬僚佐。由于州牧、刺史手握重兵,并以此為割據(jù)資本,使中央集權陷于瓦解,導致三國鼎立割據(jù)

局面。

魏晉南北朝期間,各王朝大體皆沿東漢末年的州郡縣制。自**之亂后,東晉南朝還出現(xiàn)僑州郡縣這

一特殊制度。當時因北方戰(zhàn)亂,大批北人舉族南徙長江中下游定居避亂,其聚居區(qū)仍沿用北方原籍的州郡

縣舊名,于是各地出現(xiàn)大量僑州、僑郡、僑縣,造成地方政治制度混亂。后經長達二百年的九次“土斷〞

,才根本解決這一問題。與此同時,南北兩朝政權還屢次濫設州郡。至北周大象二年(508),北方已有221

個州、508個郡、1124個縣;梁**五年(539)時,南方也有州107個、郡586個。不少地區(qū)出現(xiàn)有州而無可

轄的郡,郡無可轄的縣;有的兩州同在一地或一地有兩個郡名,使地方政治制度陷于極度混亂境地。隋立國

后,對地方政治制度大力整頓。其措施有:①撤銷郡級機構,以州轄縣;同時裁并濫設的州郡,全國并為

311個州。隋煬帝即位后改州為郡,進一步并縣,使全國有郡190個,縣1255個。②地方人事權收歸中央。

規(guī)定五品以上官員由皇帝下詔除授,六品以下由吏部任命;并提倡科舉考試選官,替代魏晉以來“九品中

正〞薦舉任官制度。③恢復地方軍政分治,并規(guī)定郡縣長官由外地人擔任,縣令以下官吏三年一調,不得連

任。④仿漢監(jiān)察制度,設司隸臺大夫、別駕、刺史等監(jiān)察大員,分別巡察各地,也按六條問事。至此,地方

政治制度重新走上正常軌道。

道路制指唐代的道制和宋代的路制。唐初有州328個、縣1573個,為加強管理,按山川地形分全國為10

道,后增至15道。設道之初僅由中央派監(jiān)察大員不定期赴多事地區(qū)視察,未成定制。至開元時始置各道采

訪使,以六條檢察非法,如漢刺史。后因邊患頻增,為加強邊帥權力,使邊境節(jié)度使兼任道采訪使,且兼轄

州縣事務,重演東漢末年外重內輕的局面,最后導致安史之亂。平叛后節(jié)度使制已行于全國,形成道〔方

鎮(zhèn)〕、州府、縣三級政區(qū)。割據(jù)之勢已成,尾大不掉,又出現(xiàn)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府建于唐開元時,相當于州。當時凡屬京師、陪都或本朝帝王駐蹕地,皆建府以顯示其特殊地位。府

的行政長官為府牧、府尹、少尹,其下屬機構府、州大致一樣,均置司錄、功曹、倉曹、戶曹、兵曹、法

曹、士曹、府〔州〕學等,但府屬官吏的品秩比州高。從五代至宋、元,建府地區(qū)逐漸擴大。到明代,全

國已普遍建府,取代唐以前的州。

唐代地方機構還有都督府與都護府。都督的名稱始于東漢,魏晉以后常兼駐地所在州的刺史。北周改稱

總管,至唐復為都督。景云后凡持節(jié)的都督改稱節(jié)度使,都督的名稱遂名存實亡。都護府源于漢的西域都護

。唐代沿襲該制于四境置六都護府,成為管理邊境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最高地方行政機構。都護府下屬機構與

內地府州大致一樣。

北宋統(tǒng)一中原后,為改變“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的局面,除收軍權于中央外,地方行政機構采取分路

而治,成為路—府、州、軍、監(jiān)—縣三級政區(qū)。路以水陸轉運使為行政長官,又置安撫使、刑獄使、常平

使,分掌兵、刑、市場平□與鹽鐵專賣,恢復秦漢以來地方分權而治的狀況。府州機構沿襲唐代。軍原為

五代時的軍區(qū),后因兼理民政而成為行政區(qū),仍保存軍的舊名。監(jiān)多半設于工礦地區(qū),以加強礦產開發(fā)的

管理。為進一步控制地方,北宋朝廷常派京師供職官員到州縣執(zhí)行中央政令,其職銜為知府、知州、知縣

等。同時在各府州置通判,規(guī)定一切政令須經通判副署,通判并可隨時向朝廷奏報府州情況。于是各級官

吏層層牽制,事事聽命于朝廷,地方無主動性可言,并使機構臃腫,冗官充塞,行政費用猛增??h以下行政機

構,隋唐為鄉(xiāng)里制,北宋一度推行保甲制,但因新舊黨爭而時行時廢。

在宋代,與宋王朝并存的遼、金、西夏、**等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地方政治制度均受中原文化影響,或仿

唐,或學宋,同時保存其原有制度。如遼仿唐制置五京道,為道—府、州、軍城—縣三級政區(qū)。道屬行政機

構,又仿宋制,置都總管府、處置使司、轉運使司相互牽制;契丹族原有的頭下軍州、斡魯朵等機構也予

保存。金早期仿遼制置五京道,入主中原后仿宋制分路而治,仍保存女真族的猛安、謀抑制度。

行省制源于魏晉時的行臺,當時為中央政權處理軍國大事時的臨時派出機構。金朝曾在邊境廣置行臺尚

書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時仿金制,設行尚書省統(tǒng)轄一個大區(qū)的路府州縣,演變成地方最高政治機構。元世

祖中統(tǒng)年間,尚書省并入中書省,地方機構也改稱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從此,地方政治制度進入劃省而

治的階段。

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參知政事,其行政機構名稱和官吏品秩與中樞相等,凡一省軍國大事無

所不領。行省轄區(qū)不僅地域遼闊,且省界犬牙交織,使其無山川險阻可依,北向門戶洞開,形成以北制南

的軍事控制局面。因這一措施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據(jù),故為明、清所繼承。元行省所轄路府州縣無固定統(tǒng)屬

關系,隨意性很大。有些行省與路之間還設道,屬監(jiān)察性質。為加強控制,元在路府州縣均設蒙古事務官

“達魯花赤〞,監(jiān)視各級官吏,執(zhí)掌最高權力。縣以下設村社和里甲,常由蒙軍駐村社實行軍事統(tǒng)治。里

長通常為蒙古人、色目人,衣食用度悉由居民供應,成為當?shù)氐淖罡咧髟?。由此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更

加激化,導致元末農民大起義。

明立國后為強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