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漢語(2)九個輔導專題、兩個專題訓練及答案輔導(一)一、教學目的:1、?明確習慣句式的基本概念。2、 掌握典型句式。3、?分省略要側(cè)重常見易混的省略現(xiàn)象。二、教學重點、難點:凝固結(jié)構(gòu)與省略句的語譯三、教學方法:面授講解、練習鞏固四、課時安排:3課時五、具體教學內(nèi)容:<一>、習慣句式A、表示處置性疑問的常見句式有:“如、如何、若、若何、奈、奈何、如……何、如之何、若……何、若之何、奈……何、奈之何”等,在句中作狀語、謂語等,語譯為“為什么、怎么、怎么樣、把……怎么樣、對……怎么樣、怎么辦、怎么能、”等。作狀語時,表示反詰;作謂語時,表示商量和詢問。P19—21如:句中的習慣句式并說明其意義:1。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P20“如……何":作謂語,“對……怎么樣"2。傷未及死,如何勿重?(左傳?僖公二十二年)P19“如何”:作狀語,表示反詰“為什么”3。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孟子?梁惠王上)P20“何如”:作謂語,表示詢問“怎么樣”4.巫嫗、三老不來還,奈之何?(西門豹治鄴)P21“奈之何”:作謂語,“怎么辦”5.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子路從而后)P21“如之何":作狀語,表示反詰“怎么能”6.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七十四章)P19“奈何”作狀語,表示反詰“怎么能”7.與不谷同好,如何?(齊桓公伐楚)P19如何”:作狀語,表示商量語氣“怎么樣”B、表示詢問或反詰的常見句式有:“何……為、何以……為、奚以……為、惡用……為、安以……為、曷以……為"等,譯為“為什么……呢、哪里用得著……呢”。在句中“何”是疑問代詞作狀語,后面是動詞或動詞性詞組,“以”是動詞,“為”是語氣助詞。如:8.夫顓臾,昔者先王以(之)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P22“何以……為”:表示詢問“為什么要……呢”9.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北冥有魚)P23奚以……為”:表詢問的語氣,“哪里用得著……呢"C、表示比較或選擇的常見的句式有:“……孰與……、何與、奚與、孰如、孰若”等,相當于謂語的作用。如:10。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韓信拜將)批P23“……孰與……”:在句中表比較內(nèi)容,起著相當于謂語的作用,“與……比怎么樣”11.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天論)P24“孰與”:表選擇后者,“哪里比得上……呢”12。沛公曰:“孰與君少長?"(史記?項羽本紀)P23“孰與":表比較,“與……相比”13。向見雷將軍,方知足下軍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張巡守雍丘)P“其如……何”:表比較,“比……怎么樣”14、王以為何如其父?(秦與趙兵相距長平)P4“何如”:表比較,句中省略比較的內(nèi)容,“與……相比怎么樣"D、以反問的形式表示肯定的內(nèi)容的習慣句式有“不亦……乎、無乃……乎、得無……乎”,“乎"也作“哉、邪",語譯為“不也是……嗎、豈不是……嗎”;也可表示一種委婉的語氣,表示推測和反問。語譯為“恐怕是……吧、不是……吧”;或表示測度問句,語氣委婉,語譯為“該不會……吧、莫不是……吧”.如:1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P24“不亦……乎”:以反問的形式表肯定的內(nèi)容,表委婉的反問,“不也是……嗎”,16.王終遣之,即有如不稱,妾得無隨坐乎?(秦與趙兵相距長平)P4“得無……乎”:表詢問,“該不會……吧”17.是豈不足為政邪?(柳子厚墓志銘)P162“豈……邪”:表反詰語氣,“難道……嗎”<二〉、成分省略成分省略指在不影響語意表達的原則下,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常常省略某些成分,雖屬古今共有現(xiàn)象,但有些省略現(xiàn)象是古漢語所特有的。如:A、主語省略:承前、蒙后、對話省略。B、謂語省略:承前、蒙后、對話省略。C、賓語省略:承前、對話省略.D、兼語省略:承前、不必要說出或不能說出的省略。二、說明下列句子中省略了哪些常見的句子成分:1.漢王曰:“然”。(韓信)曰:“大王自料(于)勇悍仁強(上),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吾)不如(其)也?!保n信拜將)192承前隔句省主語;省介詞結(jié)構(gòu);承前省主、賓語.(主、賓語亦屬對話省略)2.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之)為將?!焙卧唬骸半m(以之)為將,信必不留?!蓖踉?“以(之)為大將?!焙卧?“幸甚!”(韓信拜將)191承前隔句省賓語,賓語亦屬對話省略;省介賓語;省介、賓語;省介賓語。3.何聞信亡,不及以(之)聞(于劉邦),(乃)自追之。(韓信拜將)191省介賓語;承前省賓語;省副詞.4.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以(之)攻則取(池),以(之)守則固,以(之)戰(zhàn)則勝.(論積貯疏)P90“之”:承前省略介賓,代“粟多而財有余”這種條件;“池”:省略賓語。5。(以)其觀于人也,(或)笑之則(吾)以(之)為喜,(或)譽之則(吾)以(之)為憂,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答李翊書)P124省略介詞;省略主語;省略主語;省略介賓,譏笑自己文章這件事.6.其尤貧力不能者,令(之)書其傭,(傭與債)足相當,則使(之)歸其質(zhì)。(柳子厚墓志銘)P161承前隔句省兼語“之:債主”;承前賓語省略主語,暗換主語;承前隔句省兼語“之”.7。諸公要人,(諸公)爭欲令(之)出我門下,(諸公)交口薦譽之。(柳子厚墓志銘)P159承前省主語;承前隔句省賓語;承前省主語.8.因其土俗,(子厚)為(其)設教禁,州人順賴(之)。(柳子厚墓志銘)P承前隔句省主語;承前省賓語;承前省賓語,暗換賓語。9.(段)取騎馬賣,(段)市谷代(農(nóng)者)償(債),使(之)勿知。(段太尉逸事狀)P191承前省主語;承前省主語;承前隔句省兼語;承前省賓語;承前隔句省兼語.10.是歲大旱,野無草.農(nóng)以(之)告諶,諶曰:“我知入教而已,不知旱也?!倍截熞婕薄?百姓)且饑死,(百姓)無以償(之),(百姓)即告太尉。(段太尉逸事狀)P189省略介賓;承前省主語;承前省賓語;承前省主語。11.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毀,榛莽荒穢。(余)因(之)作小樓二間,與月波樓通。(黃岡竹樓記)P252省略主語;省略介賓。輔導(二)一、教學目的:1、熟悉古代漢語代詞的概念。2、認真學習古代漢語代詞的概述.3、重點掌握“之”、“其”、“者”、“所”、“或”、“莫”,并相應掌握典型例句。4、掌握古代漢語副詞的基本概念。5、熟悉通論中6類副詞的概述,把各類代表性副詞列一簡表.6、重點掌握“曾”、“且"、“乃”、“非"、“勿”、“毋”、“弗”等常用副詞及兼類現(xiàn)象。二、教學重點、難點:1、輔助代詞與無定代詞2、常見副詞的用法及翻譯三、教學方法:面授講解、練習鞏固四、課時安排:3教時五、具體教學內(nèi)容:<一>、代詞P51-72代詞:是表示人稱\指示和疑問的詞,可以分為人稱代詞、疑問代詞、指示代詞和無定代詞\輔助性代詞。1.人稱代詞、疑問代詞、指示代詞各分作幾類,常用的有哪些?P51答:人稱代詞:是自我稱呼和相互稱呼的詞,可分作第一、二、三三類。第一人稱代詞有“吾、我、余、予、朕”,在句中作主語\賓語\定語;第二人稱代詞有“汝、女、爾、而、若、乃”;第三人稱代詞有“之、其”。疑問代詞:是就疑問之點提出疑問的詞,一般分為指人、指事物、指處所.指人的有“誰、孰”;指事物的有“何、胡、曷、奚、孰”;指處所的有“安、惡、焉".指示代詞:是指代人或事物行為或性狀的詞,可分為近指、遠指和旁指。近指有“是、此、斯、茲"等;遠指有“彼、夫”;旁指有“他、它(佗)”。2。無定代詞“或"和“莫"的主要特點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什么不同?P69答:無定代詞“或”的主要特點是:A、用作肯定性無定代詞,表示“有人、有的人、有某事物"只用作主語.B、有時“或"的前面出現(xiàn)先行詞,“或”與先行詞共同用作主語,“或"指代其中的一部分。C、有的用兩個以上的“或"字,前后呼應,表示列舉.無定代詞“莫”的主要特點是:可以代人,也可以帶事物,表示“沒有誰、沒有什么”,用作主語;若有先行詞,則與先行詞共同作主語。3。輔助性代詞“者”和“所”的主要特點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什么不同?P62答:輔助性代詞“者"的主要特點是:作代詞時:A、它不能單獨使用,必須同動詞、動詞性詞組、形容詞、形容詞性詞組、數(shù)詞、主謂詞組、個別代詞等相組合,組成“者"字結(jié)構(gòu),屬名詞性的詞組。B、在一般情況下,名詞不能與代詞“者"組合成“者”字結(jié)構(gòu),但當名詞活用時,就可以了。C、“者”字詞組可以用作句子的主語、定語、賓語和判斷句謂語.作助詞時,表一種提示語氣,以喚起讀者或聽者注意下文,有突出前文的作用:A、用于主、謂語之間,表提起語氣??稍谂袛嗑洹⒚鑼懢?、敘述句中。B、用于“有“的賓語后,表提起語氣。C、用于條件分句之后,表提起語氣,并有突出條件分句的作用.D、用于時間詞之后,起湊足音節(jié)的作用。輔助性代詞“所”的主要特點是:A、用在動詞、主謂詞組的謂語動詞前,組成“所”字詞組。具有名詞性特點。B、“所”字所指代的一般是某種行為的對象,可以是人、事物。但不能表示具體的人或事物;“所"字指示中心詞,只有指示作用,沒有稱代作用。C、“所"字詞組和代詞“者”結(jié)合,組成“所……者"的結(jié)構(gòu)形式.“所"字詞組作定語,“者”字是中心詞。“所”字指示中心詞的作用,沒有稱代作用。D、“所"字和介詞“以"結(jié)合,組成介賓詞組“所以",用于動詞前,表示行為的憑借和行為發(fā)生的原因。E、“所”字還可以同介詞“從、為、與、由"等結(jié)合,組成“所從、所為、所與、所由”等,表示行為發(fā)生的原因、處所、目的以及與行為有關的任務等。詞組具有名詞性。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代詞,并說明其所屬的類別: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也)只不過是逃了一百步罷了,這也是逃跑啊.(指示代詞,屬近指,譯為"這".)2.雖幾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李翊書)221即使接近于成功,它被人用時又能從中取得什么呢?(其:代詞,代文章中的“氣”;奚:疑問代詞,譯為“什么"。)3.樹成陰而眾鳥息焉。(勸學)141樹木長成蔭,群鳥就會來棲息。(指示代詞,表示處所譯為“這里”。)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于何)待哉?(北冥有魚)112至于(那些)順應萬物的本性,驅(qū)趕著六氣的變化,而在沒有時、空限制的無窮無盡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們還將憑依什么呢?(者:人稱代詞,原指“的人”;彼:指示代詞“那種人”;惡:疑問代詞,作“乎”的前置賓語.)5.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你很漂亮,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何:疑問代詞,怎么。)6.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氏將伐顓臾)100孔子說:“求!君子痛恨那種不說‘自己想要’,卻一定要替它找借口的(態(tài)度)”.(夫:指示代詞,“那些";之:代詞,指代對象的位置,在前文已出現(xiàn)。)7.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P102越過一個國家來把遠方作為邊邑,你知道越國以鄙遠這件事是很困難的。(其:代詞代“越國以鄙遠”這件事)8。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天論)P291(亂世)所遇到的(天時條件)和太平時期相同,而所遭受的災禍卻與太平時期不同,(這)不能埋怨天,(這是)統(tǒng)治者所采取的政治措施使得這樣啊。(其:人稱代詞“他們”,代指統(tǒng)治者;然:指示代詞,這樣.)9.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論積貯疏)P89假若不幸一旦發(fā)生了大面積的旱災,國家拿什么來救濟?(胡:疑問代詞作“以"的前置賓語,“什么”.)lO.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北冥有魚)P216再說水積得也不深,那么它浮起大船也就沒有力量。(其:代詞代“水”)11.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毛遂自薦)P13我是在與你的主人談話,你是干什么的?(吾:第一人稱代詞“我";而:第二人稱代詞“你”;汝:第二人稱代詞“你”;何:疑問代詞,“什么”。)12.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韓信拜將)P34我不敢逃走,我是去追回逃走的人。(臣:第一人稱代詞“我".)13.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妾認為我漂亮,是怕我.(我:第一人稱代詞。)14.之二蟲又何知?(北冥有魚)P218這兩個動物又知道什么?(之:指示代詞“這”;何:疑問代詞作“知”的前置賓語,“什么"。)15.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100那顓臾,先前上代君王把他作為東蒙山的主祭人,而且它的國境早在魯國國境之內(nèi),這正是魯國的臣屬,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是:指示代詞“這";何:疑問代詞“什么”。)16?!笆呛我??"曰:“無何也,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天論)P293人們問:“這是怎么一回事?”回答說:“沒有什么,這是天地、陰陽的變化,是事物很少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是:指示代詞“這”;何:疑問代詞“怎么";何:疑問代詞“什么";是:指示代詞“這”。)17.庶斯樓之不朽也。(黃岡竹樓記)P255或許這樓不會朽壞了。(斯:指示代詞“此”。)18.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殺之。(晉靈公不君)P111(68)晉靈公嗾使猛犬(咬趙盾),提彌明徒手搏擊,殺死了那條狗。(夫:指示代詞“那個”;之:第三人稱代詞“他"指獒.)三、解釋下列各詞在句中的詞性、詞義:(1)或:不定代詞,“有的人”、“有人”.4語氣助詞,加強否定語氣。1.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國也)P70刀兵已經(jīng)接觸,丟掉鎧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逃了白步后停下來,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來。2.或問儒者曰:“方此時也,堯安在?”(歷山之農(nóng)者侵畔)P69有人問讀書人說:“這個時候,堯在哪里?”3。人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孟子?滕文公上)P70萬物各不相同,這是自然之理。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萬倍。4.殘賊公行,莫之或止.(論積貯疏)P87危害公然橫行,沒有誰制止它。(2)莫:不定代詞“沒有人”、“沒有誰”、“沒有什么”1.殺臣,宋莫能守,可攻也。(公輸)殺了我,宋國沒有誰能夠守住,可以攻打了.2.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晉靈公不君)人誰沒有過錯,有過錯能夠改正的,沒有人比這更好的了。3。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邵公諫弭謗)國民沒有誰敢說話,在路上(遇到相識的),就用眼睛示意。4。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禮義。(天論)145在天上沒有什么比日、月更明亮的,在地上沒有什么比水、火更鮮明的,在萬物中沒有比珠玉更光彩的,在人事中沒有比禮儀更光明的.(3)所:A、C所:代詞,與后面的動詞構(gòu)成名詞性短語,“所”字結(jié)構(gòu)。B名詞,表示地方、處所。1.諸將行道亡者以十數(shù),公無所追;追信.詐也.(韓信拜將)各位將領中在路上逃跑的用十來計算,你都不去追;(你現(xiàn)在去)追韓信,這是騙我.2.必能使行陳和睦,優(yōu)劣得所也。(出師表)P113一定能使軍中和睦,才能高的、低的都能得到恰當?shù)陌才拧#常汲贾馀V畷r,所見無非全牛者。(庖丁解牛)開始我解剖牛的時候,所看見的無非是整頭牛。(4)所以:表示“……的原因”;表示行為的憑借和發(fā)生的原因。1.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察今)先前他作記號的時候還能夠走,現(xiàn)在(水位)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比原來的高多了,荊人還是按照原來所作的記號走,這就是他之所以失敗的原因啊。2、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輸)我知道拒絕你的原因了。3、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韓信拜將)現(xiàn)在要拜人做大將軍,好像叫個小孩似的,這就是韓信離開的原因。4、故天子立輔弼,設師保,所以舉過也。(自知)所以天子建立輔佐的官,設立師保之位,用它來檢舉過錯。“用來……”(5)之:動詞,往,到。助詞“的”;取消句子獨立性;提賓句的標志。代詞,她、它、他。1.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晉靈公不君)在外做奴仆已經(jīng)三年了,不知道母親還在不在世?,F(xiàn)在離她很近了,請允許我把這些食物送給她.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代詞,她,指母親.2.“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晉靈公不君)“(由于)我懷戀祖國,反倒給自己帶來憂患!"(這句詩)說的大概就是我吧!之:取消句子獨立性;提賓句的標志。3.得中是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自知)取得中山的土地,不把它封給你的弟弟,卻把它封給了你的兒子,因此可知你是不好的君主。之:助詞“的”;助詞“的”;取消句子獨立性。4.王見之,曰:“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大王看著他說:“牛牽到哪里去?"之:代詞,他;動詞,往,到。(6)其1.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齊桓公伐楚)昭王沒有回去,你還是到漢水邊去問這件事吧。其:語助,用于主謂之間,無實在意義,“還是”。2.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越過一個國家在遠方作邊邑,你知道這件事是很難的。其:代詞作賓語,它或這件事.3。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晉侯、秦伯圍攻鄭國,因為它(鄭國)曾對晉侯無禮,況且對楚國有二心。其:代詞它(鄭國)。4.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鄭伯克段于鄢)如果挖地挖到了地下泉水,在隧道中相見,難道誰能說不是這樣?其:語助“難道”。5.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齊桓晉文之事)我不愛那些財物卻用羊來換它。其:代詞“那”作定語。四、解釋下列各詞在句中的意義,并說明其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詞性是否相同:(1)莫:不定代詞,作主語指人“沒有誰”,指物“沒有什么”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齊桓晉文之事)安定百姓來稱王天下,沒有誰能阻擋他了。2.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歷山之農(nóng)者侵畔)我盾牌的堅固,沒有什么東西能穿透。(2)或:肯定性不定代詞,作主語“有人”1.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史記?陳涉世家)現(xiàn)在有人聽說沒有犯罪,秦二世(也)把他殺了。2。-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論積貯疏)一個男人不耕作,就有人會挨餓;一個女人不織布,就有人會挨凍。(3)是:代詞“這”;形容詞“對”1、人以自是,反以相非.(察今)人們認為自己對的,回頭相互攻擊、指責。形容詞:對、正確。2、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是仁義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五蠹)所以周文王施行仁義能夠稱王天下,徐偃王施行仁義卻喪失了他的國家,這是“仁義”用在古代而不是用在現(xiàn)在啊。(世變則事變)是:代詞“這”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也)只不過逃跑百步罷了,這也是逃跑啊.是:代詞“這”4、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況且你的話錯了,兇猛的老虎從籠子里跑出來,珍貴的龜玉被毀壞在匣子里,這是誰的過錯呢?是:代詞“這”5.生之所謂“立言"者,是也。(答李翊書)你所說的“立言"這句話是對的.形容詞:對、正確.<二>副詞P94-97副詞:是修飾動詞和形容詞的詞,用來表示行為、性狀的某些特征.經(jīng)常在句中充當狀語、補語。大致分為六類:1)、表行為和性狀的程度的詞。高限的有:“最、甚、太、至、良、益、愈、尤、殊、頗”等;低限的有:“少、稍、頗、略”等.2)、表示行為變化的范圍的詞.范圍大的有“皆、盡、悉、咸、畢、具、俱、舉、凡"等;范圍小的有:“但、僅、獨、唯、徒、特、直”等.3)、表示行為狀態(tài)與時間關系的詞。表過去的有“既、已、嘗、曾、初、始、竟、卒”等;表示現(xiàn)在的有“方、正、適”等;表示將來的有“將、且、行、尋”等;表示不定的有“久、常、復、亟、姑、俄、旋、漸、稍”等。4)、表示情貌、態(tài)勢和語勢的情態(tài)副詞.表情貌的有:“曾、亦、乃、尚、且”等;表示態(tài)勢的有“必、固、誠、信、實、蓋、殆"等;表示語勢的有“豈、寧"等。5)、表示否定行為變化、形狀的詞。表一般否定的有“不、否、未、非、弗、微”等;表示禁止性否定的有“無、勿、毋”等。6)、表示對人尊敬或自我謙卑的表敬副詞.尊人的有“幸、敬、謹、請、敢、惠、辱”等;表示自謙的有“竊、猥、愚、忝”等。表敬副詞在現(xiàn)代已很少使用,只有少數(shù)幾個保留在書面語中。語譯時一般沒有合適的對譯,可以根據(jù)上下文靈活掌握。輔導三(練習)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副詞,并說明其在句中的意義或作用:1.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史記?屈原列傳)那以后,楚國一天天被削弱,幾十年后,終于被秦國消滅。竟:終于,作狀語。表時間2.使遂早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現(xiàn)而已.(毛遂自薦)如果毛遂早點被放在袋子里,整個錐鋒就會全部顯露出來,不單單是錐尖顯露出來了。特:只,單單。表范圍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也)只不過逃跑了百步罷了,這也是逃跑啊.直:只.表范圍4.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諫逐客書)我聽說官吏們討論驅(qū)逐外國人,我私下認為這樣做是不對的.竊:私下。表自謙。5.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您漂亮極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啊!甚:表程度,極。6.問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為言之.(答李翊書)<P222>向我詢問的人多了,顧念你的話不追求物利,姑且對你講了這些。聊:姑且.表對人的尊敬,退一步說。7。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大行、王屋何?(愚公移山)憑您的力量,還不能損壞魁父這樣的小山丘,像大行、王屋這樣的大山又能怎么樣?曾:還。表程度。8。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燭之武退秦師)秦國、晉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自己會滅亡了.既:已經(jīng).表過去的時間。9.江山之外,第見風帆沙鳥、煙云竹樹而已。(黃岡竹樓記)<P275>江流山巒之外,只見到迎風船帆、沙灘水鳥、似煙的云彩和竹子樹木罷了。第:只.表范圍.二、說明下列各句中標紅的詞與現(xiàn)代漢語的詞性、詞義是否相同:1.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余。(齊人有一妻一妾)古:走。今:小兵。2.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diào)歌頭?中秋》)古:只。今:表轉(zhuǎn)折.3.至于序《尚書》則無年月,或頗有,然多闕。(史記?三代世表序)古:表程度,很。與今同。4.項羽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quán)。(史記?項羽本紀)古:只,表范圍。今:表程度小。5.太后之色少解。(觸龍說趙太后)古:表程度小。今:表數(shù)量不多。6.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觸龍說趙太后)古:表過去的時間.今:表程度。三、說明下列各詞在句子中的詞性、詞義或語法作用:(1)非:常用作副詞、形容詞、動詞。1.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也。(更法)《P166》既然這樣,那么不效法古代的人不一定值得非議,因循舊禮的人也不一定值得稱贊。非:動詞,非議。2.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書)《P220》哪里能夠懂得是對還是錯呢?非:形容詞,錯,與是相對。3.群賢不說自匿,百姓郁怨非上。(自知)眾賢臣不講自己回避,隱瞞不報,百姓們郁積起來的怨憤都責怪到皇上身上了。非:責怪,動詞。4.今東向爭權(quán)天下.豈非項王邪?(韓信拜將)P37現(xiàn)在你打算向東爭奪天下政權(quán),你的對手難道不是項王嗎?非:不是,否定副詞。(2)乃1.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乃:代詞,你的.2.王素慢(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韓信拜將)乃:就是,表對事物的確認的副詞.3。嗚呼!士窮乃見節(jié)義。(柳子厚墓志銘)乃:才,副詞,表前后兩種行為在情理上的關聯(lián)。4.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韓信拜將)乃:表對事物的確認的副詞,就是.5.羽復引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書?項籍傳)乃:表范圍副詞,只,僅僅。(3)且1.吾不忍夢得之窮,無辭以白其大人。且萬無母子俱往理!(柳子厚墓志銘)《P235》我不忍心看到夢得(劉禹錫)處境如此困窘,以至沒有言辭來告白他的母親。而且也萬萬沒有母子一同去的道理。且:而且,表遞進關系的連詞。2.富貴者驕人乎?且貧賤者驕人乎?(史記?魏世家)富貴的人對人驕傲呢,還是貧賤的人對人驕傲呢?且:表選擇,用于后一分句的句首。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世移山)且:將近,用于數(shù)詞前表數(shù)目的接近的副詞。4.先生且休矣,我將念之.(史記?淮陰侯列傳)先生暫且休息吧,我將會考慮這個問題。且:暫且,表動作行為是暫時的副詞。5.失時不雨,民且狼顧.(論積貯疏)P88錯過時節(jié)沒有下雨,百姓將像狼一樣頻頻回顧。且:將,時間副詞。6.今尚書恣卒為暴,暴且亂,亂天子邊,欲誰歸罪?罪且及副元帥.(段太尉逸事狀)《P244》如今尚書放縱士兵干壞事,這樣干必將騷亂,擾亂天子的邊境,你想歸罪誰?罪將牽涉到副元帥.且:將,時間副詞。7.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韓信拜將)P34過了一兩天,蕭何來拜見劉邦,劉邦又生氣又高興。且:連詞,連接兩個并列結(jié)構(gòu),相當于“……又……又……”.8.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段太尉逸事狀)披甲的士兵出來,段太尉邊笑邊走進營門。且:連詞,連接兩個并列結(jié)構(gòu),相當于“……邊……邊……”。(4)曾1.孟嘗君曾待客夜食。(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曾經(jīng)招待客人在夜里吃飯。曾:表過去時間的副詞,曾經(jīng).2.爾何曾比予管仲?(孟子?公孫丑上)你怎么竟把我跟管仲相比?曾:情態(tài)副詞,表事實不在意料之中,竟、竟然。輔導(四)一、教學目的:1、認識介詞的特點,弄清介詞的基本概念。2、了解介詞古今用法的變化,領會概述基本內(nèi)容.3、重點掌握“于"、“以”、“為"、“諸”、“與”、“因”等常用介詞及兼類現(xiàn)象.4、掌握古代漢語連詞的基本概念。5、依據(jù)連詞的語法功能,熟悉三組連詞的各自用法。6、掌握表示聯(lián)合關系的:并列、承接、遞進、選擇等;表示偏正關系的:因果、讓步、假設、目的等。7、著重掌握四個重點連詞的用法,三個凝固結(jié)構(gòu)的用法。二、教學重點、難點:介詞短語的功能;常見連詞的用法及翻譯.三、教學方法:面授講解、練習鞏固四、課時安排:3教時五、具體教學內(nèi)容:一、簡要回答下列問題:1.古代漢語介詞主要特點是什么?《P223》答:古代漢語介詞主要特點是:A、不能單獨使用;B、常和名詞或名詞性詞組結(jié)合使用;C、介賓詞組既可作狀語,又可作補語;D、介賓詞組多表示時間、處所、目的、方式、對象等意義.2.古代漢語介詞和現(xiàn)代漢語介詞的用法有什么不同?答:古代漢語介詞和現(xiàn)代漢語介詞的用法有以下幾方面的不同:古代漢語介詞現(xiàn)代漢語介詞A、主要作補語、狀語,不作定語;A、主要作補語、狀語,有時作定語。B、位置不固定,可在賓語前或后;B、只能在賓語前。C、常常省略介賓;C、介賓不能省略。D、語譯時,一個介詞可用幾個或幾十個現(xiàn)代漢語的介詞對譯,但這不能說明古代漢語的介詞意義相當豐富,因為介詞的意義是受上下文制約的,語譯時需靈活掌握.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介詞和介詞賓語,如介詞賓語省略,也請說明:1.汝將何以視天地。(段太尉逸事狀)《245》你將憑什么來看待天地.以:介詞,憑.介賓“何”前置.2.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保▍问洗呵?察今)于:到,表處所。3。客從外來,與坐談。(鄒忌諷齊王納諫)與:和、同,引出對象。后面省略介賓“之”。4。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于:到,表對象.5.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齊桓公伐楚)以:憑借,后面省略介賓“之”6.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寡人之于國也)于:表比較,比。7.材不為世明,道不行于時。(柳子厚墓志銘)為:引進行為的主動者,被.于:表時間,在。三、說明下列詞語的詞性和在句中的作用:(1)于1.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季氏將伐顓臾)于:介詞,在,表處所。作狀語。2.青,出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于:從,表對象;于:比,表比較。作狀語。3.則固勝于人而可取于人矣?。ù鹄铖磿?于:比,表比較。于:表對象,對,向。作狀語。4.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于:表對象,對,向。作狀語。5。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齊桓晉文之事)于:在,表處所。作狀語.(2)諸1.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鄭伯克段于鄢)諸:“之于"的合音。與“鄢”構(gòu)成介賓詞組作補語。2.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孟子?滕文公下)諸:之乎的合音。用于疑問句的動詞之后,之代動詞的賓語;乎是表疑問的語助。(3)以1.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P140以:連詞,表因果復句,因為、由于。(由果溯因)2.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以:連詞,用于連用的兩個形容詞之間,表關聯(lián),而.3.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以:介詞,憑;與“吾”構(gòu)成介賓短語作狀語。以:動詞,用。作謂語。4.于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鴻門宴)以:介詞,介紹行為所涉及的對象,把;后面省略介賓“之”,與“之”構(gòu)成介賓短語作狀語。5.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齊桓晉文之事)以:介詞,介紹行為所涉及的對象,把;后面省略介賓“之".與“之"構(gòu)成介賓短語作狀語。6.汾陽王以副元帥居蒲。(段太尉逸事狀)以:介紹行為所涉及的對象,介詞,憑著……的身份.與“副元帥"構(gòu)成介賓短語作狀語.7.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齊桓公伐楚)以:介紹行為所涉及的對象,介詞,率領.與“諸侯之師”構(gòu)成介賓短語作狀語8.陛下以絳侯周勃何如人也?(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以:動詞,認為。作謂語9.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寡人之于國也)以: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相當于“在"。與“時”構(gòu)成介賓短語作狀語10.其后以不能媚權(quán)貴失御史。(柳子厚墓志銘)以: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介詞,因為、由于.與“不能媚權(quán)貴"構(gòu)成介賓短語作狀語11.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P218》以來:連詞,連接時間(方位詞),表時間(處所或范圍)。以:以致,連詞,表因前面的原因而造成后面的結(jié)果(多指不良的結(jié)果)。12.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賢也。(自知)以:介詞,憑借,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對象.與“是"構(gòu)成介賓短語作狀語13。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秦與趙兵相距長平)以:動詞,認為。作謂語4)為1。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鴻門宴)為:動詞,當任,作謂語.2.經(jīng)北艦十余里,為巡船所物色,幾從魚腹死.(指南錄后序)為:介詞,與“所”構(gòu)成“為……所”結(jié)構(gòu),表被動.3.雖然,不可不為生言之。(答李翊書)為:介詞,介紹動作行為所關聯(lián)的對象。對、給。與“生"構(gòu)成介賓短語作狀語4.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論)為:表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或目的,介詞,因為,為了。與“堯”構(gòu)成介賓短語作狀語5。生所為者與所期者,甚似而幾矣。(答李翊書)《P220》為:動詞,寫;與“所"構(gòu)成名詞性短語,作主語.6。南方有鳥焉,名門蒙鳩,以羽為巢。(勸學)為:動詞,做,作謂語。7.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季氏將伐顓臾)為:動詞,成為,作謂語.8.為詞章,泛濫停畜,為深博無涯涘。為:動詞,作、寫,作謂語。為:動詞,達到,作謂語.(4)而1。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晉靈公不君)P175而:連詞,用于偏正結(jié)構(gòu)中,連接狀語和中心詞,前后語意是一種相承關系。“著”2.子路拱而立。(子路從而后)而:連詞,連接兩個謂語動詞。表順承關系,可以不譯.3。觸槐而死。(晉靈公不君)而:連詞,連接兩個謂語動詞。表順承關系,可以不譯。4.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馮諼客孟嘗君)而:連詞,連接兩個謂語動詞。表并列關系,“又”。5。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北冥有魚)而:連詞,連接兩個謂語形容詞。表轉(zhuǎn)折,逆接關系,“可是".6。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而:連詞,用于偏正結(jié)構(gòu)中,連接狀語和中心詞,前后語意是一種相承關系.“地”7。胡不下!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毛遂自薦)而:代詞,你,作定語。輔導(五)一、教學目的:1、著重熟悉古書注解體例.2、了解古書注解的基本方法:釋詞、通句、章旨、評說。3、重點掌握古書注解的常用術語:釋義術語、聲訓術語、注音術語4、熟悉古文標點的錯誤類型,其目的是在標點實踐中引以為戒.5、在了解標點古文原則的基礎上,多作古文標點的練習,難易程度相當于《史記》、《漢書》,不僅從課內(nèi)選,還要從課外選。二、教學重點、難點:1、古書注解的術語2、常見的白文標點的錯誤三、教學方法:面授講解、練習鞏固四、課時安排:3教時五、具體教學內(nèi)容:六、古書的注解一、解釋下列注解體例的名稱:傳:秦漢之際,把《周易》、《尚書》、《詩經(jīng)》、《禮記》、《春秋》、《樂經(jīng)》稱作“經(jīng)”,把解釋經(jīng)書的叫作“傳”。“傳”就是對“經(jīng)”的解說。正義:解釋經(jīng)傳而得義之正者稱為“正義",“注”、“疏”有時也可稱為“正義”.疏:是相對“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礎上再進一步作注就叫“疏”?!笆琛笔菍ψ⒌慕忉?。箋:本來是對傳的闡發(fā)和補充,后來只指注解的意思。注:制對古書的注解,狹義的“注”只指注解,而廣義的則包括傳、箋等.章句:是解說古書的一種方法,除解釋字詞外,還串講文章大意.集解:選取各家注解通釋經(jīng)傳的叫“集解”。二、解釋下列注解術語的作用,并把作用類似的歸在一起:曰、謂、為、猶、貌、謂之、之貌、讀為、之言、讀曰、讀若、之為言、讀如、之猶言、猶言。曰、為、謂之:這三個術語的作用相同,它們不僅用來釋義,并且用來分別同義詞和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謂:用“謂”的時候,被解釋的詞放在“謂"的前面。“謂”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話說明前面詞語所指的范圍或比較、影射的事物。貌、貌之:一般用在動詞或形容詞的后面,說明被解釋的詞是表示事物某種性質(zhì)或狀態(tài)的。猶、猶言:作用是表示注釋與被釋詞語的意義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猶”的時候,往往是用近義詞作注,或者是用引申義訓釋本義。之言、之為言、之猶言:這三個術語的作用是表示“聲訓”,注釋時必須是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詞來做訓解。讀為、讀曰、讀若、讀如:這幾個術語都是用來注明音讀的,“讀為、讀曰”一般是用本字來說明假借字。三、問答:1.古書注解的體例主要有哪幾類?它們各自有哪些特點?答:古書注解的體例主要有三類:(1)、傳注體:是經(jīng)漢代學者奠基的以解釋先秦文獻詞句為主的一種體例.(2)、義疏體:是既釋經(jīng)文又兼釋注文的一種體例.(3)、集解體:是匯集眾說的一種體例。2。古書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幾種?答:古書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種:釋詞、通句、疏釋全章大意、評說。七、古書的標點1.什么是句讀,句讀與現(xiàn)代標點有什么不同?P267答:句讀:是古人用來斷句常用的兩種符號.古人讀書時,一句話完了,在字旁加一“jue”號(豎提),后來加一圓點或圓圈,叫做“句”;一句話沒有完,但讀時要有個語氣上的停頓,就在字下加一“zhu”號(、),叫做“讀”.古代句讀基本上只起斷句作用,是現(xiàn)代標點符號的萌芽。2.標點古書的一般原則是什么?P273答:標點古書的一般原則是:一、標點后文句內(nèi)容必須合乎情理。標點時必須注意文章的整體關系,文章是個整體,每句話、每個字都與前后文的意思有密切的關系.因此,標點不僅要看各句標點后內(nèi)容是否合乎情理,還必須顧及到前后文句以至段落的相互關系,以檢測標點是否得體。二、必須注意分析語言的各個方面。不注意或不理解字詞含義,不明語法,不注意修辭以及不明原文音韻等語言問題,都會導致標點的錯誤,因此必須注意語言的各個方面。三、應注意當時的社會生活與典章制度.若不注意原文所反映的社會生活與典章制度,也會導致標點的錯誤。3.標點古書的常見錯誤有哪兩種情況?P268-273答:標點古書的常見錯誤有大致有以下兩種情況:斷句錯誤和使用標點符號錯誤。輔導(六)一、教學目的:1、明確文體的基本概念。2、熟悉本通論所涉及的代表性的文體著述及其作家.3、重點掌握姚鼐對古代文體所分的13類。4、重點把握從語言形式方面分類:散文、韻文和駢文。5、認真領會直譯、意譯的含義。在實踐中掌握直譯的方法,避免今譯中常見的錯誤。6、在熟悉今譯一般方法、原則的基礎上,多作直譯練習。首先,結(jié)合選文,將其譯為語體文;并選取一部分課外古文試譯。二、教學重點、難點:1、十三類文體的主要特征2、古文的意譯3、古文翻譯的信、達、雅要求三、教學方法:面授講解、練習鞏固四、課時安排:2課時五、具體教學內(nèi)容:古文一、填空《P296》1.開我國文體研究先河的是。他把文件分為四類,即、、、。2.南北朝齊梁間文體研究有了新的進展,的《》系統(tǒng)而全面地論述了文體,迄今仍是我們研究古代文體的重要文獻.3。我國第一部按文體分類的古代詩文選集是《》,它將文體分為類。4.明清兩代文體研究又有了新的發(fā)展,有的《》,和的《》產(chǎn)生,尤其是清代的《》曾盛行一時,它將文體分為、、、、、、、、、、、、十三類。5。我國古代文獻,按語言形式的差異,可分為三大類,即、和。散文包括、、和.駢文講究和,講究,講究。6.論辯類,下面闡述自己觀點的叫;批駁別人論點的叫。古代論辯文,常在文章前面使用、、、、、、、、、。7.奏議這種文體先秦就已出現(xiàn),起初叫作。后來根據(jù)內(nèi)容又可分為四種,即、、和。此外還有、和,是奏議的附類。8.序跋和贈序是兩類不同的文體。書序放在書前的叫,放在書后的叫,又叫.贈序是由古代演變來的,到代才正式形成一種文體。在體制上,一般是。9。傳狀類的傳是指,狀是指,又稱、、、.雜記類是指除、以外所有的記敘文。這類文體以為主,兼有和。10.辭賦是一種體裁.辭指及模仿的作品。賦的淵源是《》。賦可分為四種,即、、、。駢文又稱、,是在影響下所產(chǎn)生的一種特殊文體。它與散文相對,興起于,盛行于,至唐更趨于嚴整。二、名詞解釋:1。文體:文章的體裁、樣式。2.詔令:皇帝寫給臣下的書信、命令。3.駢文:是在辭賦影響下所產(chǎn)生的一種特殊的文體。當時被稱為“時文”,與散文體的“古文"相對。4。封事:機密性奏議,為防止泄露而用皂帛做囊封住書板。5.劄子:即札子,寫于竹簡上的奏議。6.對策:奏議的附類。由皇帝命題,應舉者回答,是封建王朝選拔人才的一種辦法。7.檄文:詔令的附類。屬于軍事文書,用于征召、曉喻或申討。8。行狀:提供禮官為死者議定謚號或作為立傳資料的文體,優(yōu)秀的行傳就是一篇傳記.9.頌贊:用以歌功頌德和表彰贊揚的文辭。10。箴銘:用以規(guī)勸、警戒的文辭。11.騷賦:摹擬楚辭而寫成的賦。12。古賦:除騷體以外的漢賦。13.奏議:臣下寫給皇帝的書信、公文。14.文賦:散文化的賦體.15。墓志銘:對死者悼念贊頌的文辭,由“志"和“銘”所組成,“銘”是一般的韻文。16.編年體:以時間為經(jīng)、以歷史事件為緯的歷史散文。17.紀傳體:集中而完整地描寫歷史人物的文體。18.紀事本末體:以時間為主線,集中敘述有關某一專題的歷史散文。九、古文今譯一、簡要回答下列問題:1.什么是直譯,什么是意譯?P349答:指緊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詞和句子進行對等翻譯的今譯方法.它要求忠實于原文,一絲不茍,確切不但原意,保持原文的本來面貌。意譯是指在透徹理解原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為體現(xiàn)原作神韻風貌而進行的整體翻譯的今譯方法.2.古文今譯常見的錯誤有哪幾類?答:古文今譯常見的錯誤有:A、因不了解字詞含義造成的誤譯;B、因不了解古代漢語語法修辭造成的誤譯;C、不了解古代生活與典章制度而誤譯;D、不明解詞與翻譯的區(qū)別而造成的誤譯。3.古文今譯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古文今譯的基本要求是信、達、雅.“信”即信實,指譯文要準確地反映原作的含義,避免曲解原文內(nèi)容。“達”指譯文應該通順、曉暢,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范。就是說,譯文即使在內(nèi)容上與原文相符,但表達不順暢,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范,便不合乎“達”的要求?!把拧笔菍ψg文較高層次的要求.它要求譯文在信實通順的基礎上能不但得生動、優(yōu)美,再現(xiàn)原作的風格神韻。平時輔導(八)一、教學目的:1、辨識古體詩與近體詩的主要區(qū)別。2、準確闡釋近體詩的術語。如:粘對、孤平、拗救、三平調(diào)等。3、掌握五言詩與七言詩的四種平仄格式。二、教學重點、難點:律詩的平仄規(guī)律三、教學方法:面授講解、練習鞏固四、課時安排:1課時五、具體教學內(nèi)容:詩律一、簡要回答下列問題:1.什么是古體詩,什么是近體詩?近體詩和古體詩的主要區(qū)別是什么?《P312》答:古體詩是指按古詩寫作習慣創(chuàng)作的詩.近體詩是初唐開始形成的新體詩,它有一套格律規(guī)定,凡按照這套格律創(chuàng)作的詩就稱近體詩,也叫今體詩。近體詩和古體詩的主要區(qū)別是1、句數(shù)、字數(shù)要求不同。古體詩句數(shù)沒有規(guī)定,近體詩則有嚴格的規(guī)定。2、押韻一切不同。古體詩用韻要求較寬;近體詩則規(guī)定偶數(shù)句用韻,單數(shù)句只有首句可入韻也可不入韻,其余單數(shù)句則一律不用韻,用韻的一韻到底,不能換韻,押韻一般只押平聲韻。3、講平仄律與不講平仄律的不同。古體詩沒有嚴格規(guī)定的平仄要求,近體詩則有相反相間、對粘、拗救等多種講究。4、對仗方面要求不同。古體詩中不明確要求對仗;近體詩中的律詩必須有對仗。2.什么是平仄,什么是粘對,什么是拗救?P398答:平仄:是指平聲和仄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仄”則指上、去、入三聲。粘對:是指一句中平仄的交替.同一聯(lián)對句與對句平仄相對(主要指第二字),稱為“對”。上一聯(lián)對句與下一聯(lián)出句平仄相同(主要指第二字),稱為“粘"。拗救:近體詩有些地方對平仄要求很嚴,不能隨意變動,否則就叫“拗"。出現(xiàn)了“拗"就必須采取補救措施,稱為“救”。3。什么是三平調(diào),什么是犯孤平?答:“仄仄仄平平"句式中第三字(七言則為第五字)不能不拘平仄而必須用仄聲,如用了平聲就成了“三平調(diào)”。五言“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一個字,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個字應該用平聲,如果改用仄聲字,全句除句尾外,只有一個平聲字,這就叫“犯孤平".4.五言律詩平仄的基本格式是什么,怎樣把它推演為七律的格式,推演之后發(fā)生了哪些變化?答:五言律詩平仄的基本格式是:A、仄起仄收句:仄仄平平仄;B、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平;C、平起仄收句:平平平仄仄;D、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要把它推演為七律的格式,推演之后發(fā)生了如下一些變化:即在五言各句式前加上與第一、二兩字相反的平或仄。如“平平仄仄平平仄”.5.根據(jù)首句平仄推演五律、七律平仄格式的原則是什么?答:根據(jù)首句平仄推演五律、七律平仄格式的原則是:五言近體詩:仄起仄收式、平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七言近體詩:平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仄起仄收式、平起平收式。6.分析近體詩的平仄應采取什么步驟?答:分析近體詩的平仄應采取如下步驟:A、根據(jù)首句第二字與尾字的平仄,推出首句平仄句型。B、根據(jù)首句平仄,依照“對"、“粘”等規(guī)律,推出全詩平仄格式。C、找出實際字音與格式不一致的地方。如不一致在可平可仄處,加○號標出;如是“拗救",“拗"下加△號,“救”處加△號;如有失對、失粘及其它不合律的地方,也應說明指出。7。什么是對仗,什么是工對,什么是寬對,什么是借對,什么是流水對?答:對仗又稱“駢偶”、“對偶”,兩馬并駕為“駢”,兩人并列為“偶",古代的儀仗也是兩兩相對,故稱對仗.詩的對仗是指詞語相對,即同一聯(lián)兩句中位置相同的詞要詞性相配,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等。工對:是指用意義范疇相一致的詞的對仗。如:天文對天文.寬對:是指詞義并不相對,而只是詞性相對的對仗。借對:分借義與借音兩種,它也是一種工對.流水對:指相對的兩句是由一個意思連貫而下,也就是一句話分兩句說,去掉上句或下句意思便不完整.8.近體詩(包括排律)在對仗上有什么要求?答:近體詩(包括排律)在對仗上的要求有:律詩一般要在頷聯(lián)、頸聯(lián)處對仗,至少頸聯(lián)處要對仗。絕句則根據(jù)不同情況,呈現(xiàn)多種形式:有的完全可以不用對仗;有的可以都用對仗;有的前一聯(lián)用對仗;有的后一聯(lián)用對仗,不作統(tǒng)一規(guī)定.排律除首尾兩聯(lián)外,都要對仗。平時輔導(九)教學方法:面授講解、練習鞏固課時安排:1時具體教學內(nèi)容:詞律一、簡要回答下列問題:1.什么是詞調(diào)、詞牌、詞譜?答:詞調(diào):是寫詞時依據(jù)的樂譜。詞牌:是各種詞調(diào)的名稱,來源各不相同。詞譜:是輯錄各種詞調(diào)、說明詞的格律的著作。2.詞的用韻、平仄、對仗與近體詩有什么不同?P423—答:詞的用韻與近體詩的不同有:A、詞可以同部上去通押,近體詩不能通押;B、詞可以異部平仄換韻,而近體詩不能換韻。詞的平仄與近體詩的不同有:A、可以有近體詩中不能出現(xiàn)的拗句;B、許多地方平仄比近體詩要求更嚴格,如律詩里有些平仄不拘的地方,詞里卻不能變通;B、律詩里仄聲中的上、去、入可以通用,而詞里的仄聲有時要上、去、入分清,不能通用。尤其是去、入二聲,有些詞調(diào)有明確規(guī)定,不能改用他聲。詞的對仗與近體詩不同的有:A、近體詩必須講究對仗,而詞的對仗則沒有固定要求,至于在什么位置上對仗則更自由了。B、近體詩的對仗聲調(diào)上要求平仄相對,而詞的對仗平仄可以不相對。C、近體詩避免同字相對,而詞卻不避免同字相對。此外,還有兩種對仗是詞所特有的,都出現(xiàn)在一字豆之后。(1)、一般詞在上下句字數(shù)相同的時候常用對仗,但有時上下兩句字數(shù)不相同也可以用對仗。(2)、扇面對。就是上兩句和下兩句對仗。3.在詞牌后面加上令、近、引、慢、偷聲、減字、攤破等字后與本調(diào)是什么關系?答:令、近、引、慢、偷聲、減字、攤破、促拍等字加在詞牌上之后,除了加“令“的與本調(diào)一致以外,其余的與本調(diào)字數(shù)都不相同。其中家引、近、慢、攤破、促拍的,字數(shù)比本調(diào)多;加偷聲、減字的,字數(shù)比本調(diào)少。專題訓練一及答案古代漢語自測試題(1)一、填空:(10分)傳注體是經(jīng)漢代學者奠基的以訓解__的體例,義疏體是一種既__的注解體例。集解體是__的一種體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賦的內(nèi)容與形式也有所不同,可分為__、__、__和__。句尾語氣助詞的“乎”主要表示__的語氣,“也"表示__的語氣。句首語氣助詞“夫”表示__,一般又稱為“發(fā)語詞”。二、簡要解釋下列名詞:(12分)謂之:謂:拗救:孤平:駢體文:論辨:三、說明下列被動句在結(jié)構(gòu)形式上有何特點?(10分)郤克傷于矢,流血及屨。適為虞人逐,其來甚速,幸先生生我。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汝可急去矣,且見禽。四、指出下列句中帶“·”的詞屬何類詞?在句中起什么作用?(18分)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商君欲之他國。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chǎn),何得不蹶?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禮義。五、下列句中標“·"的是什么詞?它們在句中的語法功能是什么?(20分)爾何曾比予于管仲?失時不雨,民且狼顧。亟請于武公,公弗許。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雖然,不可不為生言之。晉靈公不君,厚斂以彫墻.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云梯,必取宋?!绷?、標明下面這首詩的平仄(帶“·"的是入聲字):(10分)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闊,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七、標點下面一段古文,并譯成現(xiàn)代漢語:(20分)〔唐太宗〕嘆曰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今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nèi)防己過今魏征逝一鑒亡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書一紙始半藁其可識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任善人則國安用惡人則國弊公卿之內(nèi)情有愛憎憎者唯見其惡愛者止見其善愛憎之間所宜詳慎若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賢勿猜可以興矣其大略如此古代漢語自測試題(2)一、填空:(12分)文體是指文章的__。古代文體分類標準有三個,它們是__、__、__。古書注解的主要體例是__、__、__。句首語氣助詞“夫”表示要__,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句尾語氣助詞“也"表示__的語氣,“乎"主要表示__的語氣。二、簡要解釋下列名詞:(10分)之言:貌:序跋:三平調(diào):粘對:三、說明下列被動句特點,并將畫橫線的句子作結(jié)構(gòu)分析:(12分)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于人。吾屬今為沛公虜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四、指出下列句中帶“·”的詞屬何類詞?它們在句中起什么作用:(16分)今毆民而歸之農(nóng),皆著于本。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我之懷也,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逮其父時,雖少年,已自成人。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五、指出下列句中標“·”的詞是什么詞?說明它們在句中的語法功能:(20分)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竊為陛下惜之。是楚與三國謀出秦兵矣。秦為知之,必不救夜。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辈蛔R有諸?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六、標出下列五言詩的平仄,并說明是否有不合格律的地方(帶“·"的是入聲字):(10分)晚情李商隱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天意憐芳草,人間重晚晴。并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越鳥巢干后,歸飛體更輕。七、標點下面一段古文,并譯成現(xiàn)代漢語:(20分)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1)一、填空:10分每空1分,共3分文獻詞句為主;釋經(jīng)文又兼釋注文;匯集眾說。2.每空1分,共4分騷賦;古賦;駢賦;文賦。3.每空1分,共3分疑問;肯定確認;發(fā)表議論。以引起下文。二、每詞2分,共12分謂之:釋義術語,用來區(qū)分同義詞、近義詞差別。謂:釋義術語,常以具體釋抽象,以分體釋總體。與“謂之”不同,被釋詞放在前面。拗救:近體詩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就叫做“拗",出現(xiàn)了“拗",就必須采取補救措施,叫做“救”。孤平:在五言律詩“平平仄仄平”句型中的第一字,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第三字必須用平聲,如果用了仄聲字,全句除句尾外就只有一個平聲字,這就是犯了孤平。孤平是律詩的大忌。駢體文: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殊文體,它講究駢偶與四六;講究對仗;講究用典。論辨:是用立論或駁論的方式所撰寫的論說文。三、每句2分,共10分.1.“于矢”作補語表示被動。2.用“為虞人”作狀語表示被動。3.在行為主動者之后和謂語動詞前加一“所”字,成為“為……所”式,表示被動。4.在謂語動詞前后用“見"和“于……”表示被動。5。在謂語動詞前用“見"字表示被動.四、每詞2分,答對何類詞1分,在句中起什么作用1分,共18分之,代詞;指共叔段,作介詞賓語。之,結(jié)構(gòu)助詞;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成為主謂詞組,作“知”的賓語。之,動詞;表示“到……去”。其,句中語氣助詞;表示一種委婉的語氣,可譯為“還是”。所,代詞;用于動詞“種"前,組成“所"字詞組,作判斷句謂語,表示“百姓種的糧食".者,代詞;分別與“生之”、“靡之”組成“者”字詞組,作主語,表示“生產(chǎn)它的人”、“糜費它的人”。其,代詞;指代愚公及其子孫。作主謂詞組主語?;?肯定性無定代詞;表示“有的人",作分句主語。莫,否定性無定代詞;表示“沒有什么”,作分句主語。五、每詞2分,答對是什么詞1分,說明語法功能1分,共20分曾,情態(tài)副詞;表示事實不在預料之中,作狀語,可譯為“竟”、“竟然”。且,時間副詞;表示動作行為將要發(fā)生,作狀語,可譯為“將”、“將要”.弗,否定副詞;用于及物動詞前,表示對動作行為的否定,相當于“不”。于,介詞;分別與“藍"、“水”組成介賓詞組,作補語。諸,“之乎"的合音詞;之,代詞,楚大夫之子;乎,句尾語氣助詞,表疑問。以,介詞;與“德”組成介賓詞組,作“綏”的狀語,可譯為“用”。為,介詞;與“生”組成介賓詞組,作“言"的狀語,可譯為“對”.以,連詞;連接“斂”和“彫”兩個謂語動詞,表示一種方式目的關系。而,連詞;用于狀語和謂語中心詞之間,表示一種修飾關系。雖然,兩個詞,是連詞“雖”和指示代詞“然”的連用.“雖”表示雖然,“然"表示這樣.六、全詩平仄全標對了得10分,每錯2個扣1分,不倒扣∣∣-—∣∣—∣∣-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裝飾裝修承包合同示例
- 2025超市租賃合同協(xié)議書范文
- 江蘇省無錫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含答案)
- 推動鄉(xiāng)村全面振興的創(chuàng)新策略與實踐路徑
- 物業(yè)項目經(jīng)理廉政管理
- 廣州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三位角色綁定及動畫》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廣西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VS測試與可測性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西職業(yè)技術學院《人力資源綜合實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南陽理工學院《金融統(tǒng)計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4-2025學年阜陽市重點中學高考百校聯(lián)考語文試題試卷含解析
- 2024年廣東省五年一貫制學校招生考試數(shù)學試卷
- 2024年河南鄭州黃河文化旅游發(fā)展有限公司招聘筆試真題
- 高中入團考試試題及答案
- 人教五四 六年級 下冊 語文 第五單元《中國有能力解決好吃飯問題 第一課時》課件
- 2025河南鄭州航空港科創(chuàng)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領創(chuàng)”社會招聘40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八年級道法下冊 第二學期 期中綜合測試卷(人教山西版 2025年春)
- 《ONLY服裝品牌調(diào)研》課件
- DBJ33T 1271-2022 建筑施工高處作業(yè)吊籃安全技術規(guī)程
- 基本藥物制度政策培訓課件
- 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基礎知到智慧樹章節(jié)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哈爾濱理工大學
- 2024-2030年中國航空材料產(chǎn)業(yè)未來發(fā)展趨勢及前景調(diào)研分析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