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年先生教我讀書買書_第1頁
黃永年先生教我讀書買書_第2頁
黃永年先生教我讀書買書_第3頁
黃永年先生教我讀書買書_第4頁
黃永年先生教我讀書買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黃永年先生教我讀書買書辛德勇

?在上大學之前,我沒有見到過幾本中國古代文史書籍,除了因舊時村學通行而在市面上還廣泛流通的《唐詩三百首》和《古文觀止》,只翻閱過一本近人林大椿編纂的《唐五代詞》,瀏覽過《史記》的大部分本紀和列傳,也看到過一兩本《漢書》的人物列傳.1977年考上大學,被從文科考生當中錯招到理科念書。那時,不僅根本沒有轉系調換專業(yè)一說,學校甚至還滿校園張貼告示,嚴禁像我這樣缺乏“專業(yè)思想”的學生,私自偷聽其他科系的課程。在這種情形下,雖然不甘心就范,也只能在課下自己跑到圖書館去讀些想看的書,但既缺乏相應的預備知識,又沒有老師指點,只能是順手胡亂翻檢,完全沒有頭緒.后來能夠找到初入書山的路徑,都仰賴業(yè)師黃永年先生的點撥教誨。??本科畢業(yè)后我去讀碩士、博士學位,專業(yè)方向本來都是隨從史念海先生,研治歷史地理學。業(yè)師史念海先生是我國歷史地理學科的創(chuàng)建人之一,學術泰斗,但面對像我這樣懵然無知的門外漢,具體怎樣來引入文史研究領域,史念海先生由于年事已高并且事務繁忙,顧不上對所有事情都一一指教;有些基礎工作,是請黃永年先生來協(xié)助完成,閱讀文史書籍,就是如此。??黃永年先生開設有目錄學課程,學校里很多文史專業(yè)的研究生都來選修,教室里座無虛席。這里面有很多同學,基礎比我要好,了解目錄學對于文史研究的重要性,其中有一些人也了解黃永年先生在這一領域的精深造詣,我卻只是按照導師史念海先生的強制性要求,懵懵然走入黃永年先生的課堂,在聽課學習的過程中,才逐漸理解到學習這門知識的重要性。

根據(jù)文獻的性質、史料來源、撰述旨趣和時代早晚等項特征,來掌握并區(qū)分辨析各種典籍的史料價值,是學習目錄學知識的主要用途,這也是目錄學課程所要講述的核心內容。這些知識,說起來很重要,初學起來卻十分乏味,若非遇有良師引導入門,很多人對此都是望而生厭,以至終生無法得其要領。

?在并世學者當中,我不知道是不是還有什么人在這方面具有比先生更為通博的學識,但至少很難有人會做到像先生那樣,將這門看似枯燥不堪的學問,講得如此妙趣橫生,滿堂溢彩。先生講述目錄學知識,能夠吸引學生的地方,語言詼諧幽默,其實還只是表面原因。在大學的講臺上,從來也不缺乏語言生動的教員,能夠講成時下萬眾尊崇的明星學者,但隨著學生水平的提高和見識的增長,其中頗有一些“名嘴”,很難持續(xù)獲得學生的敬重,原因即在于缺乏足夠的深度。假若僅僅是就書目而論書,目錄學課程難免會被講成余嘉錫先生痛加貶斥的所謂“書衣之學"。先生講述這些內容,則有兩項明顯與此不同的特征,即一是重視將每一具體的文獻,都置之于學術源流的背景當中,來闡述其內容和性質;二是注重揭示各種文獻在某一具體歷史研究領域當中的史料價值。這樣來講述目錄學知識,想法本來很平常,并沒有什么過人之處;難得是這樣的做法,不是隨便什么人想要做就都能夠做到。?

經、史、子、集四部典籍,包羅萬象,清楚每一部書在學術源流中的位置,需要全面了解古代學術文化史,這已經很不容易做到;再要講出這些典籍在當代各個文史學術領域內的史料價值,又需要普遍了解這些領域所要研究的對象和主要問題,包括有重要意義的前沿進展,其對講授者學術視野和能力的考驗,可想而知。黃永年先生講授目錄學,能夠得到各個專業(yè)學生普遍持久的敬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先生能夠為我們提供這些從事專業(yè)研究所終生需要的基礎知識,從而引領我們找到步入學術殿堂的正確途徑。?

在掌握相關的目錄學基本知識之后,黃永年先生特別強調,一個人能否通過研讀史料而從中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問題,再通過分析相關史料來很好地解決問題,除了個人的天分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每個人能否靜下心來細心讀書。先生文獻學知識廣博,熟悉各種史料,而且自己還收藏有很多稀見善本古書,分析問題時運用各類典籍得心應手,出神入化,卻一貫主張,研究歷史問題,要以讀懂讀好常基本典籍為主,特別強調要花大力氣讀正史.在歷史研究中重視從史料入手,首先是要重視悉心研讀基本史料,而不是刻意找尋生僻新鮮乃至怪異離奇的史料;或是讀書不分輕重主次,泛濫無所歸依,這是先生在講課中向我們傳授的治學要訣。像歷代正史這一類傳世史料,雖然疊經披覽,但仍蘊涵有取之不盡的歷史信息,有待研究者識別利用.在這當中,有些史料價值,是隨著研究者視角的變化而不斷顯現(xiàn)出來的;有些是隨著相關研究的進展而被重新認識到的;還有很多,則主要是由于前人讀書不夠仔細而被埋沒,或者被錯誤理解,但不管是哪一種情況,要想充分利用這些史料,一個最簡單但也最為可靠的辦法,就是仔細讀書,尤其是留意哪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細節(jié)。先生研治隋唐和北朝歷史的重要創(chuàng)見,就大多都是這樣細心讀書的結果。先生曾經幾次和我談過,他之所以能夠針對陳寅恪先生的學術觀點提出許多不同看法,就是緣于在陳寅恪先生已有的研究基礎上,更用心地細讀兩《唐書》等正史,以及《資治通鑒》和《冊府元龜》這樣一些基本史料。??黃永年先生治學強調從史料中發(fā)現(xiàn)問題,從細微的現(xiàn)象和具體的史實入手切入問題,同時也強調分析和論述歷史問題,眼光一定要開闊,手段要盡可能豐富,先生要求學生系統(tǒng)學習目錄學知識,其中一項重要目的,就是用以開闊研究視野,豐富研究手段,在這樣一個側面或者說是在基本點上,形成比較全面的研究素養(yǎng)。每一個人的研究,都會有所側重,但先生主張,一個研究者,不管主要從事哪一領域的研究,不論是某一時期的斷代史,還是某一部門的專門史,都要首先熟悉整個中國歷史的基本史料,同時也都要盡可能全面了解所有各類文獻,然后才是與每個人具體專業(yè)關系最為密切的“專業(yè)文獻"。??通過跟隨先生學習目錄學課程,我對各類文獻史料,逐漸有所了解;更為重要的是,正是遵循先生指教的這些讀書路徑,我才逐漸具備了起碼的文史研究基礎.雖然真正領會和掌握的目錄學知識,直到現(xiàn)在,也還極為膚淺,卻已經在嘗試研究問題時,得到諸多收益.黃永年(1925-2007),江蘇江陰人,早年就學于南京中央大學(1940—1945部分),后放棄中央大學學歷,抗戰(zhàn)勝利后考取復旦大學歷史系,1950年畢業(yè),分配至上海交通大學任政治系助教。1956年夏隨學校內遷至西安。后被錯劃為右派,1978年借調至陜西師范大學整理圖書館藏古籍,后調至陜西師范大學。任歷史系教授,并于1983年創(chuàng)建陜西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童書業(yè)童書業(yè),教授。安徽蕪湖人。曾任《禹貢》編輯,光華大學教授,上海博物館歷史部、總務部主任。建國后,歷任山東大學教授、歷史系副主任。九三學社社員。專于先秦史,兼治中國繪畫史、瓷器史和歷史地理。著有《春秋史》、《中國疆域沿革史略》、《中國手工業(yè)商業(yè)發(fā)展史》、《先秦七子思想》等.童書業(yè)(1908-1968),字丕繩,號庸安.安徽蕪湖人.1935年結識顧頡剛先生.后在上海光華大學、美專等校任過教。1949年8月,應聘為青島山東大學歷史系教授兼文學所研究員.主要科研成果有專著14部和論文129篇.五十年代初,山東大學歷史系曾有過一個“八馬同槽”的興旺時代,其時也,陳同燮、黃云眉、鄭鶴聲、張維華、王仲犖、趙儷生、童書業(yè)、楊向奎八位先生共同執(zhí)教于山東大學,為一時之盛.這不僅為山東大學在史學界贏得了一個重要位置,而且也為山大歷史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童書業(yè)先生就是這八人中的一顆耀眼的明星。童書業(yè)先生是1949年暑期之后,由楊向奎先生引薦,從上海來到山東大學任教授的。在舊社會,童書業(yè)先生或求職于京城,或流落于江南,始終沒有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做學問,從1949年一直到先生去世、在山大教書這段時間可以說是先生一生中較穩(wěn)定的時期,事實上先生一些彪炳千古的著作也是在這段時間內寫成的。因此,“童書業(yè)”這個名字早已與山大融為一體,不可分割,后輩者如我們,無緣親見先生的神采,只能從諸多文字中尋覓先生的音容笑貌,于山大百年華誕之際記下幾許文字,以紀念那些如童先生一般令人難以忘懷的先生們.過目成誦的天生奇才顧頡剛先生曾這樣評價童先生:“丕繩(童書業(yè))教授不僅學問精博,而且有驚人的記憶力和理解分析能力。重要的先秦古籍包括詰屈聱牙的《尚書》在內,都能背誦如流.這些古籍里的某個詞匯出現(xiàn)過幾次他不用查可以立刻告訴你。近人的學術著作他看過一遍就能歷舉其主要內容和論點……”童先生過目成誦的本領是眾所周知的,很多人曾對此作過測試,隨意的翻出《尚書》中的一頁,任意的讀一句,他馬上可以接著背誦下去。在先生四十多歲時,對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及國家的起源》都能大段大段的背誦,令人嘆為觀止.有次華崗校長為全校師生作社會發(fā)展史的報告,會后討論時,老師們對報告內容的細節(jié)發(fā)生爭論,意見相左,于是請童先生來評判。他就將華崗校長的報告完整的復述了下來.醫(yī)學院的師生要求補聽報告時,學校便請童先生代為傳達。據(jù)說傳達時不但一字不漏,而且華崗校長講到什么地方咳一聲,他也跟著咳一聲,其記憶力之強健,真是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當時曾流傳著這樣幾句歌謠,可見一斑:“腰酸背斜肌膚瘦,長夜攻讀至白晝。問君何苦自折磨?矢志十年趕上童教授。"獨特的三嚴精神童先生曾說過自己有一種三嚴精神。一、嚴格對待承諾。決不輕易做出承諾,一旦許下諾言就務必兌現(xiàn),決不允許有任何例外或個別情況發(fā)生;二、嚴格的讀書計劃和遵守時間。當天的事當天做完,風雨無阻,日以繼夜,決不允許拖到第二天。童先生無論是上課或開會是絕對不會有遲到早退等事發(fā)生的。三、童先生嚴格遵守上課時間,杜絕壓堂現(xiàn)象。童先生上課從不帶筆記講義等東西,都是徒手而來,即席發(fā)揮,但又邏輯縝密,有條不紊。更為奇特之處,每當他講完一個大段落,宣布這堂課結束時,下課的鐘聲也總是同時或在一兩分鐘內響起。其時間之準確,令人為之咋舌。能夠做到這一點,一方面是因為童先生有驚人的記憶力,因此他對授課內容的把握駕輕就熟。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他極其艱苦認真的備課。據(jù)韓連琪教授講,童先生在上課前數(shù)日不僅要寫出高水平的講稿,而且在臨近上課前的夜晚,還要像藝人演戲彩排一樣,對著鐘表完全按講稿預講一次,以便準確掌握好講授進度、節(jié)奏及每節(jié)課所能定下的段限,避免前緊后松或前松后緊,以至壓堂等現(xiàn)象發(fā)生。由此可見,童先生的備課已到了嚴謹?shù)讲蝗菀唤z紕漏的地步。眾所周知,童先生有過目成誦的天賦,但他從不以天賦自持,從不單純依賴記憶力。由于他對許多史料都能隨口道來,因此在寫作過程中他不查書,但在寫完之后,他總是對其引注等重新核對一遍,即使是他的論著修訂或再版時,他也總是重新核實校對一遍,以免謬種流傳,這種治學嚴謹、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貫穿了童先生的整個學術生涯。觸類旁通,涉獵廣泛童書業(yè)先生的治學范圍極廣,諸如中國史,古代地理,中國歷史分期,古代東方史,中國手工業(yè)商業(yè)史,先秦諸子思想,中國繪畫史,瓷器等方面都多有建樹.計由專著14部和論文129篇。這不僅反映了先生有著旺盛的學術生命力,更主要的是因為先生有著有異乎常人的洞察力。童先生是在舊社會自學成才的,并沒有什么專業(yè)的文憑。抗戰(zhàn)期間,顧頡剛先生搬到大后方后,他留在皖、浙、杭一帶,生活上遇到很多困難,楊寬先生曾給予過很多幫助。1945年,楊寬在上海博物館工作,聘童先生為上海博物館歷史部主任。但博物館工作并不是童先生的長處,而就是在這段時間里,童先生利用在博物館中常接觸古畫和瓷器的有利條件,對古代繪畫和瓷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逐漸發(fā)現(xiàn)了繪畫史和瓷器史上一些模糊的地方,憑著他深厚的古文化功底,他進行了縝密的考證,將一些不正確的傳統(tǒng)說法改正過來,寫出了諸如《中國山水畫南北分宗說新考》、《沒骨花圖考》、《唐宋繪畫談叢》、《中國瓷器史論叢》等一些倍受專業(yè)人士贊譽的論著,成為學術界的美談.童先生有著驚人的理解分析能力,他能在一些常人熟視無睹的細枝末節(jié)上發(fā)現(xiàn)問題,并迅速理出頭緒,得出自己的結論。關于這方面的才能,可以在一件小事上得到佐證。在抗戰(zhàn)期間,童先生的生活遇到很多困難,于是他在閑暇之余研究物價,他發(fā)現(xiàn)物價波動主要受幾種主要貨物的影響,隨著這幾種貨物價格的升降而調整。于是他就畫了一個物價波動的曲線。當?shù)厣倘寺勚耸?,就向先生請教何時何地該進何貨,先生一一指點,屢試不爽。由此可見先生的洞察和分析能力到了何等驚人的地步。忘我投入,不修邊幅在學術上童先生有驚人的記憶力,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他卻常常記不住別人的姓名,忘記回家的路,童先生在青島期間,有時晚上會外出看戲,但卻經常辨不清路向.一次晚間從戲院出來迷了路,只得到附近派出所問路。派出所的民警不相信眼前這位不修邊幅的瘦弱者竟是山東大學的教授,于是打電話到山大值班室,最后還是學校派車將他接回。還有一天晚上,童先生闖進學生宿舍,指著自己說,“我叫童書業(yè),是歷史系的副主任,要回家認不得路了,請誰送我回去?”最后由歷史系學生孫達人恭恭敬敬送他回府。童先生在課堂上可以極其準確的掌握時間,但在其他場合下卻常常徹底忘記時間。曾有一件這樣的事,一次童先生在校圖書館看書時,完全忘了下班的時間,等他看完書時,已經過了下班時間一個多小時了。當人們發(fā)現(xiàn)圖書館書庫窗口有個瘦老頭大聲喊叫,不知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于是紛紛圍上前觀看打聽,一時鬧得沸沸揚揚。關于童先生這樣的軼事,不勝枚舉。對于他的這些舉動,黃冕堂先生有過這樣的解釋:“人們認為這是由于神經質所至,雖也不無道理,但我個人認為更本質的原因還是由于童先生在學術上的超強度投入和格外專精,忘情了一切,因而再現(xiàn)了韓愈所形容的亡失迷茫神態(tài)?!贝搜哉\非虛,對童先生來說,讀書寫作是他生命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就是他生命中的一切。他把自己的全副心力都已投注在學問上了,因此無暇顧及生活中的細枝末節(jié)也就不足為怪了。童先生晚年患有極嚴重的肺病,那個時候他的肺部已爛成了一個大窟窿,并且引發(fā)了嚴重的強迫官念癥的舊疾??删褪窃谶@種情況下,先生寫就了《春秋左傳考證》和《春秋左傳札記》,當后者寫竣時,離他逝世也只有幾個月的時間了。這是一種何等的專注精神,這又是一份何等沉重的生命總結!先生于1968年1月8日逝世,離開我們已經三十幾年了。歷史的車輪轉眼已駛進一個新世紀,山大也走過了她的百年歷程。在這個時候再憶起先生的點滴舊事,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先生泉下有知,當喜看百年山大迎來新的春天!先生有知于泉下,當笑看山大百年煥發(fā)出第二次青春!●他是呂思勉的學生,童書業(yè)的女婿,沐浴一代學風。●他在復旦大學讀書時寫文章與陳寅恪商榷,后有書信之交?!袼诙鄠€學術領域皆有建樹,著作等身?!襁@次專訪完成于一月前.2007年1月16日,黃永年先生逝世.?

大家訪談【文化老人系列】?[編者按]2006年12月7日,黃永年先生在西安家中接受了本報記者李懷宇的專訪。盡管身體欠佳,聲音微弱,但他仍認真傾聽記者的問題,并耐心作答,從容講述自己的經歷及與昔日師友的交往。而這一次,也是他最后一次接受媒體采訪。2007年1月16日,黃永年先生逝世于西安.今日本報刊發(fā)此文,以志懷念,遙托哀思.黃永年小傳黃永年,江蘇江陰人,1925年10月出生,2007年1月16日逝世.1950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歷史系,后為陜西師范大學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曾任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成員、中國史研究編輯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兼職教授等。著有:《唐史史料學》、《唐代史事考釋》、《文史探微》、《古籍整理概論》、《古籍版本學》、《古文獻學四講》、《學苑零拾》、《樹新義室筆談》、《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等。

2006年12月7日,農歷大雪。西安的早晨很冷,進入黃永年先生的家,有書,有微笑,有平常談,頓覺一室皆春氣也。黃永年先生的聲音很微弱,有些談話需要他的兒子黃壽成在一旁解釋才能聽清。談起童年舊事,似有無限向往。對自己的學術成就,則只是輕輕帶過。偶爾談及學界中看不起的人事,言語頓顯鋒芒。談得最多的是昔日師友:呂思勉、顧頡剛、童書業(yè)、啟功,這些現(xiàn)代文化史上響當當?shù)娜宋?盡在追思里。在黃永年看來,呂思勉是“我生平第一次遇到的好老師,是把我真正引進學問之門的導師”。他專門提到自己的新著《學苑與書林》(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1月版)的第一篇:《呂思勉先生<古文觀止>評講錄》。這份看似平常的評講錄,在黃永年心中并不平常?!拔矣浀蒙系谝惶谩畤摹n,呂先生就宣布用《古文觀止》作教本。我當時聽了大吃一驚?!豆盼挠^止》我在十三四歲時就選讀過,不久買到姚鼐的《古文辭類纂》,又有了點文學史的知識,早薄《古文觀止》為村塾陋籍。何以呂先生這位大學者忽然要用這種陋籍作教本呢?可是接著呂先生就作解釋了,呂先生說:所以用這部書,正是因為它選得壞.”經呂思勉一一評講,黃永年有茅塞頓開之感,因而在幾十年后,還把當年的講課筆記印出.對“疑古派"創(chuàng)導者顧頡剛,倒未及細談,黃永年只說:“顧先生是我的老師,他的學問我很佩服.”而對有學者提出“走出疑古時代",黃永年頗不以為然,曾寫文章商榷,言談中又多次提起.童書業(yè)是黃永年的岳父。黃永年的回憶文章里曾有妙筆:“有一次我和他到光華大學宿舍去看呂思勉先生,走到半路他突然叫起來,原來褲帶斷了,我一看,已爛得無法接,好在不在大馬路上,趕快到附近小雜貨店買了一條給他換上.不過他對我卻還關心,我每次去看他,談到中午,總是請工友從附近飯館里買一客茄汁牛肉飯給我當午餐。每次都不變,因為他愛吃茄汁牛肉,以為我一定也愛吃?!秉S永年也談起啟功:“啟功和童書業(yè)是朋友,我稱他為世叔,他總是把我當成朋友,所以我請他題什么東西都很方便?!边呎f邊取出啟功題簽的《文史探微》。黃永年擅書法,愛刻印.他說:“書法是小時候學起,到了中年,看看清朝人的字,能寫幾筆文人字,不難看.刻印是小時候刻著玩的,又向郭則豫先生學習,后來出了《黃永年印存》。"黃永年買書有一習慣,不想讓服務員在書上蓋圖章,他笑道:“像在豬肉上蓋圖章一樣.”晚年,黃永年很少出門,每天在家看閑書,最愛看回憶錄.生活上不講究,近年喜歡吃點北方食品,尤其是面食。我望著家里珍貴的古書問:“這些書以后怎么辦?"他淡淡地說:“不考慮.我的兒子也是搞這種東西,他還可以用?!?007年1月16日,黃永年逝世。

師從學者呂思勉黃永年童年在常州讀書??箲?zhàn)之初,他在常州地攤上買到呂思勉的著作《經子解題》,大受啟發(fā)。初中讀書時找些古書自己看,學做文言文。高中二年級時考入蘇州中學常州分校,有幸聽了呂思勉講授的國文、本國史、中國文化史、國學概論四門課,等于上了一次大學:“呂先生給我們整整講了一學年。后來才知道在大學里也很難有機會聽名教授講那么多鐘點?!钡搅烁母镩_放之初,黃永年執(zhí)教陜西師范大學,他感慨:“現(xiàn)在,我也是五十好幾的人,已接近當年呂先生給我們講課時的年齡了,也勉強在大學里帶著幾位唐史專業(yè)研究生??墒菗嵝淖詥枺趯W問上固不如呂先生的萬一,在為人處世上也深感呂先生之不易企及”(《回憶我的老師呂誠之(思勉)先生》).南方都市報:常州百年來出了很多文化名人,像瞿秋白、趙元任,還有在世的周有光先生。黃永年:我是江陰人,從小在常州長大。常州比較大,原來是一個府。我家在農村,屬于江陰.我老家也可以講兩句,這在我講課時也講過。中國過去是封建地主,不是領主,歐洲過去是封建領主,是世襲的,中國的封建地主是經常變的。我出世的時候,祖父已經歸天了。據(jù)說,他在太平天國時是沒有財富的,只有一頭牛,他牽著牛逃走,也不參加革命.太平天國平定以后,他變成三千畝的大地主。有種種傳說,有一種說法是,我祖父是“鯊魚精"轉世,他是經營江邊的沙田,這當然是胡說八道。還有一種說法是,他挖到太平軍留下的金銀財寶,這個也有可能。南方都市報:你小時候接受的是新式的教育?黃永年:完全是新式的。和一般的小朋友一樣,不讀古書的。后來請了一位懂古文的先生,那位先生可能是中過秀才,就開始讀《孟子》,對古書感興趣。南方都市報:你12歲時抗戰(zhàn)爆發(fā)了,生活有什么變化?黃永年:當時是小孩,最恨的就是東洋鬼子,跟現(xiàn)在不一樣,現(xiàn)在好像提到東洋鬼子沒有什么仇恨了.南方都市報:現(xiàn)在是“哈日”.黃永年:我們當時提到東洋鬼子是深仇大恨。淪陷以后,我就逃難。南方都市報:逃到哪里?黃永年:逃到家鄉(xiāng)農村,在一個江心沙洲上。后來到常州城里安定下來。東洋鬼子一占領是殺人放火的,但也不能天天殺人放火,他們自己也收刮民脂民膏,要吃飯,就平定下來。我就回來念書,當然那些學校都是在東洋鬼子控制之下,但是學校里沒有一個老師說漢奸話.南方都市報:接受的是中國式的教育?黃永年:是的,唯一不同的是,加了一門日語,日語老師是中國人,到日本留過學,他要我們知己知彼,反對日本也要了解日本,所以我學日語倒是認認真真學的.學校是東洋鬼子統(tǒng)治的,但是實際上東洋鬼子也管不了。這些老師從現(xiàn)在的角度來講,還是不錯的。我自己還是用功看書的。南方都市報:什么時候開始讀呂思勉先生的《經子解題》?黃永年:看呂先生的書是在常州城里稍為平靜了,當然還是東洋鬼子統(tǒng)治的,那是上初中一二年級的時候。我是在地攤上買到《經子解題》,5分錢,一看,做學問應該這樣做。這以后,就看張之洞的《書目答問》。這時候就知道要讀些什么書。自己看了不少古書.這些古書不是從頭到尾讀,但是至少要翻一翻,所以我買的古書都翻過的。上初中自己作文,都是文言文,基本上文言文是過關的。眼光比較開闊。南方都市報: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的第二年,呂思勉先生到常州來教書了。黃永年:我聽到很高興,因為之前我已看了呂先生的《經子解題》。這樣我聽了呂先生一年的課,現(xiàn)在可以說沒有一個大學的教授有這樣的水平.呂先生給我們開課,是“國學概論"、“中國文化史”,另外是“國文”、“本國史”。南方都市報:呂思勉先生上課的風度如何?黃永年:我聽呂先生的課,簡直是一種學問上的享受.呂先生當時已經五十幾歲了,但是在課堂上從來不坐著,總是站著在黑板上寫一段,然后從容不迫地邊踱方步邊講課。他沒有叫我們買教科書,也沒有專門印發(fā)講義,但把每次寫在黑板上的內容抄下來,就是一部好講義,現(xiàn)在我的著作《學苑與書林》中收了我抄寫呂先生《古文觀止》評講錄的內容。

?緣系童書業(yè)千金師從呂思勉后,黃永年在閑談時向呂思勉請教:“《古史辯》這本書怎樣?”原來此前黃永年聽說《古史辯》把治水的圣人大禹說成一條蟲。不料呂思勉卻回答:“此書頗有道理".并說此書的第七冊是他和童書業(yè)合編的.黃永年馬上向母親要了錢,寄往上海,托人到開明書店買了一部《古史辯》第七冊來細讀。后來認識童書業(yè),黃永年執(zhí)弟子禮,他回憶:“童先生有個習慣,喜歡把自己的研究心得講給別人聽,雖然有時不擇對象,不管人家愛聽不愛聽,但我認為總比某些人喜歡在學問上、資料上留一手好得多。"黃永年入讀復旦大學歷史系后,時常向童書業(yè)問學,后來更有緣分:“在解放的前一年,他托當時已在博物館工作的承名世兄作媒把他的大女兒教寧介紹給我.我和教寧沒見過面,但馬上表示同意,不過說要請示母親.童先生就在抽斗里翻了半天,翻出一張教寧十二三歲小姑娘時候的照片,讓我寄到常州給我母親看,我母親也居然回信滿口同意。解放后不久,我們結了婚.從此童先生和我除師生外又加上一層翁婿關系。他沒有兒子,所以后來還把我當親兒子看待(《記童書業(yè)先生》).”南方都市報:怎么認識童書業(yè)先生的?黃永年:我一個在念劬中學讀書的老同學介紹的,童先生在那兒教過書。我在家里請他吃過飯,這以后,我就稱他為老師,他也稱我為學生。就在這時候,我把《古史辯》看了。呂先生講課的時候告訴我,《古史辯》的第七冊是他和童先生合編的,我就買來看。現(xiàn)在有些人把“三皇五帝”抬出來,是反動的,拍做官人的馬屁,不要臉!我對趕時髦的東西從來沒有說過一句好話。南方都市報:后來如何和童書業(yè)先生的女兒結婚?黃永年:這是童先生主動提出來,請另外一個朋友作媒,當時我在上大學三年級,她上蘇州女子師范學校。大學畢業(yè)以后才結婚.南方都市報:你讀大學經歷了一番曲折?黃永年:本來我不想讀大學,大學有些東西不見得高明.原來有人給我介紹工作,很抱歉,只有高中文憑,不行.高中文憑只能當助理員,去助理誰呢?老子不干!后來去讀大學,本來想讀北大.結果沒有去,只讀了一段時期的中央大學,偽中大.(笑)南方都市報:為什么當時沒有讀北大?黃永年:當時已經打內戰(zhàn)了,我媽媽只有我一個兒子,不放心。我想讀光華大學,因為呂思勉先生在那里當系主任,光華大學是私立學校,貴得不得了.有人問我為什么不去考復旦大學呢?我說復旦算什么。以前我媽媽她們講到復旦大學是非常鄙視的,因為復旦大學抗戰(zhàn)前是私立學校,說它是野雞大學。光華的學費很貴,我媽媽借了點錢,東拼西湊.人家跟我說,復旦大學現(xiàn)在是國立大學,不收學費。我一聽,這還不錯,所以讀了復旦大學.南方都市報:復旦大學里的老師有蔣天樞先生.黃永年:他是中文系的.還有陳子展,我的國文考卷是陳子展批的,給了100分。南方都市報:蔣天樞先生是陳寅恪先生的學生。黃永年:是的。他教我“大一國文",我為什么選他的課呢?因為我高中時看過他寫的《全謝山年譜》.南方都市報:你在年輕時對陳寅恪先生的著作看得多嗎?黃永年:我買過陳先生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當時讀不懂。后來才慢慢領會.陳寅恪先生的書我都看,就是《柳如是別傳》沒看完,對那些東西不感興趣.南方都市報:你寫過和陳先生商榷的文章.黃永年:看了之后,有不同意見寫文章商榷是很正常的。就是《讀陳寅恪先生〈狐臭與胡臭〉兼論狐與胡之關系》,他有錯誤的地方。我寫的東西有兩個特點,一個是人家沒有講過、而那個東西又比較重要的,我填補空白;還有一個是人家講錯的,我加以糾正。如果是人家講過的,我再講一遍,不是等于公共汽車上當扒手嗎?這種事情不能做。南方都市報:陳先生看了文章之后還請他夫人代筆給你回信?黃永年:頭一封他就回了,我一看,是他夫人寫的,字比他寫得好。按現(xiàn)在做法,他本來可以置之不理,但是他回信,還送給我他在《清華學報》上發(fā)表的《長恨歌箋證》。?

潛心治學讀好書1950年,黃永年從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業(yè),服從統(tǒng)一分配至上海交通大學任政治課助教.1956年隨校遷至西安。第二年因反對學生鬧事,主張深入群眾化解矛盾被劃為“右派",1962年安排在校圖書館工作并摘帽。1978年調入陜西師范大學.1979年起,黃永年招收中國古代史唐史方向碩士生,1982年起,招收歷史文獻學碩士生,先后開設目錄學、版本學、碑刻學、文史工具書簡介、古籍整理概論、唐史史料學、舊唐書研究、太平廣記研究、吳梅村詩研究等課程。他認為:“這些課程和學問都不是當年哪位老師直接傳授的,而是憑多年自學而自行建立體系的。”在學術研究上,他主張“人活著總得干點有益的事情”,而過于在名和利上計較實無多大意義。再是研究歷史主要得把史實弄清楚,在此基礎上能找出點規(guī)律性的東西自更好,而嘩眾取寵或賣論求榮者終將經受不起時間的考驗。南方都市報:在復旦大學畢業(yè)之后,你怎么到了上海交通大學教書?黃永年:是統(tǒng)一分配的,教政治課,當時當然不愿意干,但是沒有辦法。當時的情況跟現(xiàn)在不一樣,不服從分配是不行的。教了幾年,到了打成“右派”,就不叫我教了.南方都市報:1956年從上海到西安來了?黃永年:到西安來,我是很贊同的,因為對上海也沒有什么留戀。上海有什么好?都是玩的地方,而這些地方我是從來不玩的。我到現(xiàn)在不會跳交際舞,對電影也沒有什么興趣,上海還有什么呢?南方都市報:但是50年代在上海買了很多古書?黃永年:這倒是,當時古書實在便宜。當時我一個月80多塊,我記得在學生食堂吃很好的飯,一個月才12塊錢,所以可以買書,一本明版書3塊5塊就可以買。我看著實在便宜,買著玩。當時幾塊錢的書現(xiàn)在漲到幾萬塊了。當時沒有做生意的頭腦,如果有的話,現(xiàn)在發(fā)大財了。(笑)現(xiàn)在這點書也不賣,留著玩玩吧。南方都市報:后來這些在上海買的書都搬到西安來了嗎?黃永年:都搬來了,打成“右派"以后賣掉一些。一些自己留著。南方都市報:這些書對你后來研究有沒有影響?黃永年:沒有關系,買這些是玩的。南方都市報:1956年搬到西安,1957年就被打成“右派"?黃永年:當時有一些學生、教師鬧著要回去了。我是不主張回上海的,明明是“左派”,最后把我打成“右派”,當時沒有道理好講的。南方都市報:打成“右派”以后做什么?黃永年:到農村去勞動改造。他們說,老黃不是壞人,是好人。前前后后勞動了四年,先是在農村改造了兩年,回來以后在學校當工人,干了兩年。后來放到圖書館。南方都市報:勞動改造那幾年能看書嗎?黃永年:可以看書,自己偷偷摸摸看.南方都市報:回來以后,到圖書館里干什么?黃永年:就是一般的工作,在圖書館里也沒有什么書可以看。南方都市報:“文革”結束以后到陜西師范大學開設了那么多方向的課程,這些學問從何而來?黃永年:學問是自己弄的,一個是靠呂思勉先生的引導,第二是靠自學。我在圖書館工作到改革開放,從西安交通大學調到陜西師范大學,當時西安交通大學還不放呢。來到陜西師范大學以后,史念海先生和我合招唐史研究生.南方都市報:你在學術研究上的重點是什么?黃永年:我有幾個東西可以成為代表作的:《文史探微》、《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學苑零拾》.重點是研究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因為人家研究有很多錯誤。另外有一點是版本目錄,這個完全不是老師教出來的,完全是泡書店泡出來的。懂線裝書的有兩種人,一種是買書的,一種是賣書的。賣書的如果不懂,不到幾個月就關門大吉了;買書的,太多錢不行,沒有錢也不行,一定要稍微有一點錢.我就是這種人.一個絕頂聰明但被扭曲了的人——為童書業(yè)逝世二十周年而作2009年05月09日08:10作者:趙儷生?轉自:《趙儷生文集。第五卷》?張維華死了,終年86歲,算是好壽數(shù)。來了訃告,我也去了唁電,其中說“先生在五十年代山大歷史系教師中,為具有真正水平之一員”。寫著這樣的電文,不禁想起了童書業(yè).童死去已19年,終年差幾個月不到60歲,真是壽夭之事不可測。1980年我到杭州,童的小女兒童教英同志對我說,“你是先父生前好友,為什么不見寫一篇紀念文章呢?”當時我未作答,并非我“語為之塞”;而是要答,需要涉及很復雜的一段歷程,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1984年在西安我把情況一股腦對童的老友史念海講了,史說還是不寫文章為好。但不寫不寫,連我本人也要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豈不遺聞湮沒了嗎?因此,還是趁20年忌辰的前夕,把它寫出來吧。

?童的長婿黃永年寫的童傳,好幾年前就度過了,感到不少形式化的地方.這也不能怪黃,那時的風氣就是如此,打就要打到地,好就要好上天。我要從另一個角度來寫童,他平生弱點,就在一個“怕”字。有六怕,怕失業(yè)、怕雷電、怕傳染病、怕癌、怕運動。童的學生又補充了兩條:怕地震、怕蔣記反攻大陸。所有這些他都怕,有時怕得要死。在此還要說明,這里的“運動”,非指體育運動,而是指政治運動,這一項是他最怕的。每當運動前奏,“先吹吹風”的會開過之后,第二天童的臉馬上就像煙灰一樣的顏色.單這一條,在過去“左”的年代,能寫嗎?我想有朝一日教英同志讀到這里,七年前的疙瘩就可以解開了.??以1955年的肅反運動為例,先是批胡風,接著從黨內揪出華崗,慢慢就要深入到本單位的問題了。照例先開一個“吹風會".記得“吹風會”的主持人是三個:楊向奎、蔣捷夫、孫思白。不久之后,我就是肅反的大對象:可是“吹風"之時,我還僥幸有資格跟若干積極分子坐在一起聽“吹風”?!按碉L”的大意是,山大歷史系有三個大反革命。其一是張維華,他是美帝的忠實走狗,齊魯大學的洋人離去時,給他留下埋在地下的幾缸金銀,作為進行反革命活動的資本:還有一張地圖,標志埋缸的方位。我們運動的目的,就是要張繳出這張圖,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其二是童書業(yè),他有血債,他一夜之間殺了一千個共產黨員,有檢舉材料可證。其三是韓連琪,濟南解放后他化裝成乞丐到青島去給國民黨通風報信。聽了“吹風”內容后我回來對妻子高昭一說,童先生看見咱家殺雞都嚇得捂著臉,他怎么會一夜之間殺死一千個黨員呢?

原來事出有因。童跟他父親的關系,不甚協(xié)調。童夫人時常談起抗日戰(zhàn)爭時,童的父親受其妾的挑唆,將童夫婦趕出家門,逼得童夫婦從江南到江北、從江北到江南跑“單幫”生意過活.那時童的鞋底都是大洞,用一把稻草塞住。解放后,童父及其妾住在上海,寫信到青島來,說你現(xiàn)在是大教授了,應該按月給一點贍養(yǎng)費。最初,準備每月給30元,不知怎么一來沒有給。上海那邊就寫了檢舉信,信在肅反之前早已由市委轉下來,貯藏在黨委的組織部了.

事情是這樣的,1948年徐州解放之前,顧祝同為了勉強點綴升平,發(fā)起要邀請一些學者到徐州去講學。很多人拒絕前往,童書業(yè)和楊寬二人應邀前去了。當時使用軍用卡車把他二人送往蘇北,黑夜之間有不斷的槍聲,童問這是什么聲音,蔣軍官兵回答說,“打共產黨,我們一夜可以消滅他們千把。"回到上海之后,童是“書呆氣”很重的人,不懂得這話的輕重,就把這話傳出來了,傳來傳去,話的主詞從蔣軍官兵訛成了童本人。童父之妾,就是按這話頭寫成了檢舉材料的。??童如何對待的,我就不大清楚了,因為我在他們之前被斗,并被宣布為“披著馬列外衣、猖狂向黨進攻的反革命分子”。斗爭的氣氛,遠較他們的為盛大熱烈。但我心里并不太緊張,因為對我一未抄家,二未隔離,一直讓我“逍遙”著,不久,山東省委宣傳部長夏征農來青島以“有反必肅、有錯必究”的原則,替我宣布了平反。??事情過了很久,已經是運動的“收尾子”階段,突然發(fā)生了一件新鮮的事。似乎是一個星期天,家里人大部分都出門了,只剩高昭一在家合衣午睡。當時只有我三歲的小女兒趙紅從外面偶然跑回家,意外的發(fā)現(xiàn)一個瘦老頭跪在媽媽床前。這一下,可把她嚇壞了。她喊著跑著出去找人。后來高昭一也醒了,我也從街上回來,研究的結果,那個跪著的人是童書業(yè)。?

事情的關鍵是,童有一份“交代材料"在黨委組織部,運動過去了,他想索要回來毀掉,可是又不敢自己去要;想求我代他去要,又不敢當面提出,所以想到我的妻;可來時正值我妻午睡,所以就出了這怪相了?!敖淮牧?中說了些什么呢?說的是有一個受美國情報局指揮的,隱藏在大陸很久、很深的,以研究歷史、地理、繪制地圖為幌子的反革命集團,其最高首腦是顧頡剛,各地分設代理人,山東代理人是王仲犖,東北代理人是林志純,底下還有一句“我和趙儷生也是其中的成員”。這份“交代”寫了一厚本,題曰《童書業(yè)供狀》。我得悉之后,立刻去找了組織部長高蕓昌,高派人到合江路宿舍把童找來,就在組織部組織部辦公室內找來一只盆子當著童的面,把供狀撕開燒成了一盆灰.童從此才釋然了.在這件事情以后,我與孫思白之間,曾展開過多次激烈的爭論。孫認為,我去替童書業(yè)要求將《供狀》焚毀的事,是一件嚴重無原則的行為,因為這份文件需要永遠保存下來,作為童書業(yè)不惜陷害老師好友的品質問題的鐵證.但我不以為然.任何人,任何人的性格、品質,都是跟他的環(huán)境條件分不開的。在“左"的路線下,一次次運動的架勢,真是嚇得死人。前文表述過,童是個“怕”字當頭的人,舊社會怕失業(yè),曾怕到神經失常,這是被扭曲的頭一回;解放后不怕失業(yè)了,可又怕運動,試想,一千條性命的“血債”,不夠他發(fā)瘋的嗎?這是被扭曲的第二回。當然,我從來沒有說過,童寫那樣的《供狀》是好的、應該的.童在平時經常對我談,一個變態(tài)心理的人制造的謊言和假相,往往是最精致的??墒撬烤惯€是在長達數(shù)萬言的《供狀》中并未遺漏下連他自己也是其中成員之一的“坦白”。存心害人的人,是光害別人,絕對不害自己。而他既害別人,也沒有忘記了害自己,這是他“精神病”、“變態(tài)心理"的鐵證。法律不是規(guī)定,有精神病的人,殺了人也是不判死罪的嗎?根據(jù)這一點,我對童采取的是諒解的態(tài)度。

童在生前經常給我講弗洛伊德,我腹內所存的一點有關弗洛伊德的知識,都是從他那里聽來的.似乎弗氏在談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時,說他有時對別人是“施虐狂者”,有時對自己是“施虐狂者”,但最終點上卻是個“受虐狂者"。這話高明極了,并且完全可以適用于童書業(yè).試看長達萬言的《供狀》一案,到頭來還不是害了自己嗎.再舉一例。有一年,咱們大陸方面宣傳蔣記要反攻大陸,童的神經又緊張起來了,緊張到控制不住了,他去找當時的山東大學歷史系黨總支教師支部書記,說,“他們來了,首先要抓住我,用槍口對準我的胸口,要我?guī)ニ压伯a黨員。你知道我是膽小的、怕死的,我不能不帶他們去抓你。但是我和你約好,當我到你窗口時我拼命咳嗽,你聽到咳嗽聲,馬上躲起來就是了。"這簡直比小孩還幼稚??墒遣痪?,“受虐"的時機很快到臨,文化大革命一開始,對童書業(yè)的第一張大字報上寫著“童書業(yè)有變天思想”、“童書業(yè)借反攻大陸妖艷恫嚇黨員干部”。想來,光這兩條就夠他受得了讀書,一個歷史學家的真誠囑咐——再談白壽彝教授談讀書

瞿林東

新年伊始,我又想起了白壽彝教授談讀書的事.1982年,我寫了一篇小文,叫做《白壽彝教授談讀書》,發(fā)表在《讀書》雜志1982年第5期上面。這篇小文的內容,主要是寫了白壽彝先生強調讀書的重要及有關的主張,如要學習顧炎武“采銅于山"的精神,要舉辦小型讀書會,要關心當代人的著作,要以真誠、寬厚的態(tài)度來評論當代人的著作等等.記得當時一位編輯還約我到《讀書》雜志編輯部,就白先生倡導舉辦讀書會的問題作了一些交流.18年后,白先生在完成多卷本《中國通史》總主編的學術工作后,與世長辭。而我寫的那篇小文,也已經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了。此時,我之所以又要寫“再談白壽彝教授談讀書”的問題,一方面,是不能忘卻他循循善誘地希望晚輩、后學認真讀書的那種真誠的囑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今年是這位史學家的百年誕辰,激起自己心中的緬懷之情.?讀書和功力

1981年,白壽彝先生寫了一篇短文《要認真讀點書》。此文開篇,作者作了這樣的“自我反省”,他寫道:?1980年11月,陳垣百年誕辰。12月,顧頡剛逝世.為了紀念這兩位老先生,我讀了他們的一些著作.這些著作使我深深地感動了的,是他們治學的功力,是他們認真讀書的精神。在我們這一代,在治學的功力上,在讀書的認真上,能趕上他們的,恐怕是不多了.就我和我同輩的一些朋友來說,我們很少認真讀歷史書,也很少認真讀馬列的書。多年以來,我們的研究成果不多,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原因,而讀書不認真至少是一個很大的原因(《白壽彝史學論集》上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424頁)。

這些話,不是謙詞,也不是為了說說好聽,而是真誠的自省.當時白壽彝先生72歲,能作這樣真誠的自省,在那時也并不多見。我們不妨把這些話看作是對所有史學工作者的期待和激勵。白先生常說,他“70歲才開始做學問”,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他的真誠的態(tài)度。當今人們由于“競爭激烈”,已經沒有“認真讀點書”的工夫了??墒?“創(chuàng)造性”的東西似乎比當年要多得多,這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認真讀書和治學功力的關系,是人們都懂得的。治學功力,反映了一個學人的多方面修養(yǎng),但多讀書,善于讀書,畢竟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白先生在這篇短文的結尾處寫道:“只要能認真讀書,讀一本就會得到一本的益處.讀書不難,認真讀書也不難,最難的是要長期堅持下去.只要能長期堅持下去,我們的史學工作是會逐漸改變面貌的。當然,讀書不是治史的唯一大事。但在現(xiàn)在來說,這確實是第一件大事。"(同上書,第426頁)二十多年前,白先生把學人的讀書說成是“第一件大事”,我想這在很大程度上是針對十年“文革”無法讀書而說的?,F(xiàn)在歷史條件變化了,社會發(fā)展了,科學技術進步了,查尋資料的手段多了,更快捷了,那么,學人的讀書(這里指的是讀紙本的書),又該是第幾件大事呢?我不敢妄下結論,但是我想,“要認真讀點書”,在今天還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是“鍛造"學人功力的基礎。

關于“四史六通”和三十部名著?中國史書浩如煙海,一個人以畢生的精力,也只能閱讀其中很有限的一部分。那么,對中國史學史研究者來說,究竟哪些書是最基本的呢?對這個“難題”,白先生作為中國史學史研究的開拓者之一,他無疑也有自己的見解,而他的見解也是在不斷思考中逐漸形成的.?20世紀80年代初,白先生寫了一篇《說六通》的文章,文章提出:“史學史工作者”應當以“四史"、“六通"作為基本的讀物。他寫道:?“三通”是大家熟知的重要的史書。“三通”是指杜佑的《通典》、鄭樵的《通志》和馬端臨的《文獻通考》.……我的意思認為,可以提出“六通”來,就是在“三通”以外,加上《資治通鑒》,再加上劉知幾的《史通》和章學誠的《文史通義》。這“六通”和《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可合稱為“四史六通”,這是我國中古時期歷史著作中的代表作。在五十年代,我曾把這個意思跟同志們談過,現(xiàn)在覺得這個看法還符合事實。但“三通”和《通鑒》卷數(shù)多,《史通》的典故多,《文史通義》的創(chuàng)見多而文字簡奧.這六種書讀起來很不容易,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對于史學史工作者來說,這樣的功夫是少不了的(見《白壽彝史學論集》下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660頁)。

文章中說到的《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等“四史”,俗稱“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代表作,這是學術界的共識,故白先生的這篇文章重在講述“六通”。而對于“六通”的特點,他根據(jù)自己的見解,一一作了概括性的闡述。他認為:“從《史通》全書而論,主要講作史的體材和體例."“《史通》的‘通',可以說主要是史書體例的‘通’,史書編寫形式上的‘通'?!薄岸庞印锻ǖ洹肥且徊筷P于典制的通史巨著。……全書的結構很有邏輯性,這也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體系的構成,和對社會結構的看法。這書內容的豐富,是隋唐史書的頂點。"“司馬光說《通鑒》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在史料的保存、史料的取舍和一些議論上,《通鑒》都有所貢獻,但指導思想是‘資治'二字。"“鄭樵的《通志》和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主要是關于歷史文獻方面的匯輯工作.鄭樵很重視‘會通’?!畷?的意義從《通志》看來,大概是包括兩點,一點是講類例,又一點是講‘貫通’。他的《二十略》是得到好評的。"“《文獻通考》是繼《通典》之后更大規(guī)模的關于典章制度的通史。……馬端臨的興趣在知識性方面,是在歷代典章制度的了解方面。這跟《通典》要‘將施有政’是不同的。在書的體例上,《通考》基本上繼承了《通典》,但在指導思想上這兩部書走的不是一條路子.”“章學誠的書取名《文史通義》,表明他研究的對象不是史事,而是文史之義.這就是說,他通過史文的研究而達到知義的目的.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他的研究不在于歷史的本身,而在于史學。從認識上說,他這部書比著《通典》等書,都要高一個層次。同《史通》可以說是在一個共同層次,而在這個層次中,《文史通義》比著《史通》,也還是要高一些的。"“章學誠重視別識心裁,重視通史,重視記注與撰述的區(qū)別,提出了關于方志和校讎的看法。對于這些問題,……還可以再系統(tǒng)地研究下去?!?同上書,第660~666頁)白先生用深入淺出的文字,表述了“六通”的特點,同時還論及了它們之間存在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他的這些見解,卓然自得,本身就是一種“通識”的反映.?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初,關于“四史六通”的認識,證明這是數(shù)十年都在作者腦海中盤旋的問題。到了80年代中期,白先生又對中國史學史研究者提出了閱讀30部名著的建議。1987年9月,他在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研究所舉辦的“史學史助教進修班座談會”上,對進修班的教師作了這樣一番談話,他說:?最后,講講讀書的問題,研究史學史要認真讀書.老師在堂上講書要聽,要討論,要體會,這是間接的讀書。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自己認真讀書、直接理解,光靠耳食不行。最近我們選了二十七部書,要求學習史學史的同志必須讀。這二十七部書是:

《書》、《詩》、《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公羊傳》、《榖梁傳》;《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續(xù)漢書》的《志》)、《五代史志》(即《隋書志》);《通典》、《通志》、《資治通鑒》、《文獻通考》、《史通》、《文史通義》;《宋元學案》、《明儒學案》;《明夷待訪錄》、《日知錄》、《讀通鑒論》。此外,我又添上三部,湊成三十部。這三部是《論語》、《孟子》、《讀史方輿紀要》(見《白壽彝史學論集》上冊,第291~292頁)。?為了引導史學史研究者研讀這些名著,80年代中期,白先生在他主編的《史學史研究》學術季刊上專門開辟了“讀書會”的欄目,每期評介一部名著,收到很好的效果,亦可見白先生在引導后學認真讀書方面的良苦用心。?這里,白先生強調了“要自己認真讀書,直接理解,光靠耳食不行”.正因為如此,他所開列的這個書單子,是“要求學習史學史的同志必須讀".這是一個要求,也是一個前提.那么,面對這么多名著,怎么去讀呢?白先生作為一位史學前輩,一位史學名家,確能理解晚輩、后進的甘苦,于是他提出了首先閱讀《史記》、《史通》、《文史通義》的建議。他指出:《史記》“在史學上、思想上、文學上,都是站在當時社會第一線的,就現(xiàn)在來說,還是光輝的。……《史記》是歷史著作中最早、最完整、最有影響的一部書,一直到現(xiàn)在還有影響。自它以后的歷史著作中的許多問題、記載以及寫作方法,都是從這部書來的。"(同上書,第292頁)就我的膚淺理解,這是指出《史記》是我們認識中國古代史學的一把“鑰匙".他還指出:“《史通》主要講歷史著作體裁",“《文史通義》講道理講得相當深”(同上書,第292頁)。對于白先生的這些見解,史學史研究者可以把它們看作是引導自己走向中國古代史學理論與方法寶庫的路標。

奉送一點小小的禮物”?這句話,是白壽彝先生在1984年6月,會見連云港教育學院干部班的全體學員時所發(fā)表的講話的結束語。白先生講話的主題是“學習歷史與當好干部”,這是針對這些學員都是做領導工作、政治工作而講的。這是白先生把倡導認真讀書從史學領域推向社會的談話之一。

在這篇簡短的講話中,白先生首先說到“學歷史是干什么用的”這個老問題。對于這個問題,他從人們應該認識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講起,他說:

學歷史是干什么的?學歷史就是讓我們懂得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嘛!什么叫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呢?過去的社會發(fā)展,已經走過的必然的道路,這叫做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科學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部分。目前,我們的國家,全世界人類要走什么路?這也是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我們將來,包含我們國家,包含全人類要走什么路?也是歷史規(guī)律?!獜倪^去長期歷史的發(fā)展看今天的現(xiàn)實,當然結合今天的現(xiàn)實,而且要結合過去的歷史,現(xiàn)在的歷史,展望未來的歷史。這是我們學歷史的最重要的一條.不懂這一條,學歷史就不得要領了(《學習歷史與當好干部》,見《白壽彝史學論集》上冊,第280~281頁)。

白先生從認識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關系,用以說明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使人們聽起來明白、易懂。?其次,他從歷史學的角度,針對干部班學員本身的工作,講了物質同精神的關系.他說:“學歷史了更應懂得歷史的主流、歷史要向哪方面去,干部才干得好。我們不是搞具體的經濟建設、物質生產,是搞思想工作.什么叫思想工作?現(xiàn)在咱們講兩種建設,一種是物質建設,一種是精神建設.平常講,說是兩個東西,是兩個東西又不是兩個東西。馬克思主義是講究經濟條件的,沒有一定的經濟條件,精神建設是片面的,這是不錯的.還有另外一面,沒有一定的精神條件,物質建設也困難?!保ㄍ蠒?,282頁)白先生進一步分析說:?我們懂得歷史了,特別要在大的方面懂得歷史了,真正懂得歷史了,就可以拿歷史的理解來武裝我們的頭腦,來武裝我們的思想?!緜兿胍幌?,如果我們腦子里老是有個想社會主義發(fā)展,想社會主義前途,為四個現(xiàn)代化強大社會主義祖國建設著想,把過去、現(xiàn)在、將來的歷史一下子聯(lián)系起來,那就應該產生巨大的力量。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理論一旦掌握群眾,就成為巨大的物質力量。不是一個人的事了,正確思想影響大家,變成共同的意志了,有利于推動歷史前進(同上書,第283頁)。?從這里可以看出,白先生是把學習歷史看作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部分,給史學工作以很高的地位。

第三,白先生深入淺出地講到學歷史,不能簡單地用經濟效益來衡量它的價值,而要從思想的層面來看待歷史學的作用。他說:“有人說,人家搞技術的嘲笑我們搞歷史的,‘你們搞歷史有什么經濟效益呀?’我說,我們搞歷史沒什么經濟效益,講一堂課也換不了多少鈔票,沒這個作用。但是你把歷史講對了,那個經濟效益不可估計。不能算那十張、一百張、一萬、二萬、百兒八十萬,不能那么算,沒法衡量,那個經濟效益是其大無窮的。這個話,不是咱們在關著門吹大氣,確切是如此。要想得深一些,想得遠一些,自己的思想境界就高了,對自己要求也會高了,對我們進行思想教育工作的興趣、信心也會強了,影響也會更好."(同上書,第283~284頁)這些話,是針對社會上一種流行的看法,也是針對人們對歷史學社會價值的極大誤解而發(fā)的.換一種說法,這正是人們是否真正認識到歷史學價值的關鍵。

對于這次講話,白先生結合自己的思想和認識過程,作了這樣一個“小結”:

剛才這些話是幾十年想到的,慢慢積累的。我當過幾十年系主任,每年新生入學,這系主任得先給同學講鞏固專業(yè)思想,就講歷史有什么用處。解放前沒這個問題,念書就念書吧!解放后學蘇聯(lián),一個課要講目的性,就把目的性說說吧。好不容易說哩!每年得說,說罷自己又不滿意,總覺得沒有說服力。積累幾十年了,覺得現(xiàn)在的看法比較符合事實,話雖然不多,也是幾十年的心得。今天你們遠道而來,奉送這么一點小小的禮物(同上書,第284頁)。?在這篇講話中,白先生盡管沒有直接講到讀書的問題,但其核心思想是希望做政治工作的同志都能讀一點歷史書,而要真正認真讀一點歷史書,首先必須認識到學習歷史、讀歷史書有什么用處。他在祝賀《光明日報·史學》創(chuàng)辦40周年時,曾這樣寫道:?不少年來,不斷有人問,學歷史有什么用?這個“用”,如果指的是物質生產的直接需求,恐怕說不上有什么用,如果指的是對國家前途的觀察,對國策的制定,對社會風氣的改善,那就可能有或大或小的用處.歷史不是簡單的過去的事情,而是和現(xiàn)實息息相關的.歷史是人類經驗和智慧的寶庫,正確地對待還是有好處的(《讀點歷史有好處-—為〈光明日報〉史學版“四十大壽"祝?!?見《白壽彝史學論集》上冊,第303~304頁)。

重溫白先生的這些見解,感到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有針對性;二是辯證地看待問題,如歷史與現(xiàn)實的關系、物質與精神的關系、讀書與工作的關系等。一個歷史學家來講這些辯證法的理論,自然賦予它以歷史的內涵,這實際上是在講為什么要讀歷史書以及如何讀歷史書的問題.認真體會起來,對我們這些研究歷史和史學的專業(yè)工作者來說,同樣是有深刻啟示的。所謂“一點小小的禮物”,其實包含著這位史學家多年的思考,其分量原本是沉甸甸的。?我的這篇短文所說的白壽彝先生談讀書的問題,只是反映他關于讀書問題的幾個側面,并不是對于這個問題的全面論述。最后,我想作這樣一個簡短的概括:讀書,這里主要指讀歷史書,對史學工作者來說,這是同治學功力非常密切的一個問題,也可以說是治學功力的具體度量之一;而史學史研究者要有“看家”的書,那就是“四史”、“六通”;要有“必須”閱讀的文獻,即文中所提到的30種名著;同時,讀好歷史書,也是思想工作的一部分,讀好了,認識提高了,精神會轉化成巨大的物質力量,對推動歷史前進是一個重要的動力.可見,認真讀點歷史書,不僅是史學工作者的事,也是全社會的事.追隨金寶祥先生學習歷史——魏明孔2009年02月18日12:03我是文革結束后第一屆大學生,在我踏進校園并且成為歷史系學生的時候,對于金寶祥先生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和教育家,當時的甘肅省歷史學會會長、西北師大歷史系主任,一無所知,因為在文化被革命時代讀小學和中學的我與大多數(shù)同齡人一樣,沒有上過一節(jié)歷史課,當時的精神食量與物質同樣匱乏,更不要說聆聽過名師的教誨.這是我們一代人的悲哀。這就使我們當時大學生中相當部分基礎知識方面屬于嚴重先天發(fā)育不足。金先生為西北師范大學歷史系七七級同學先后講授了基礎課“隋唐五代史"和選修課“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中國古代史專題講座"等。我忝列先生門墻,與李寶通、王三北師兄應屆畢業(yè)時師從金先生攻讀碩士學位,深深折服先生的高尚道德和博大精深之學問,也為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甘于為人梯的獻身精神所感動。?

金寶祥(1914年2月-)先生,浙江蕭山臨蒲鎮(zhèn)(今屬杭州市)人。先生5歲喪父,由母親撫養(yǎng)長大,母子感情非常深厚。在兒童時期,著名歷史小說家蔡東藩先生是金先生的啟蒙教師,蔡先生白天風雨無阻前去圖書館研讀二十四史、晚上挑燈撰寫歷史演義的情況,對年少的金先生影響頗大。金先生1938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史學系。先后教任教于四川大學歷史系,27歲時任講師。1947年先生舉家離蜀沿江東歸,受聘浙江英士大學副教授。這時先生的主要興趣是唐宋史兼顧,除了講授中國通史和隋唐五代史外,他花費精力搜集社會經濟史資料.1950年在范文瀾先生的推薦下,應邀西北師范學院任副教授,講授中國通史和隋唐五代史,次年晉升為教授.金先生現(xiàn)為西北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兼任中國唐史學會顧問,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顧問、甘肅省歷史學會會長等,曾任中國歷史學會理事、中國唐史學會理事、《歷史教學》編委、《社科縱橫》編委、《甘肅師大學報》主編、甘肅省社會科學聯(lián)合會顧問、西北師范大學歷史系主任等職。因為金先生工作突出,被授予全國教育系統(tǒng)勞動模范,并被甘肅省政府聘為終身教授。教澤延綿,金先生在西北師范大學執(zhí)教長達半個多世紀,他的學生遍布全國各地,為甘肅的教育事業(yè)做出了重大貢獻,與西部地區(qū)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金先生對西北師范大學歷史學科所做出的卓著貢獻,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評價,正如著名隋唐史專家胡戟教授在《二十世紀唐研究·概論·二十世紀的唐研究》中指出的,“金寶祥先生所在的西北師范大學歷史系和敦煌研究所”,“在培養(yǎng)唐史人才和唐史研究方面均建樹頗多”[2]。

?金先生的主要代表作是:《唐史論文集》[3](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隋史新探》(蘭州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以及主編的《甘肅史稿》等,發(fā)表的論文除了收在《唐史論文集》者外,還有《宋高宗南渡前后兩淮及西北居民之南遷》(1940年《中央日報·昆明版》)、《南宋馬政考》(《文史雜志》1941年第8期)、《馬克思主義究竟怎樣看待歷史科學的任務》(《西北師范學院學報》1983年第2期)、《怎樣探索我國封建主義流毒的歷史根源》(《晉陽學刊》1981年第1期)、《吐蕃的形成、發(fā)展及其和唐的關系》(上、下)(《西北史地》1985年第1、2期)、《怎樣更新史學》(《中外歷史》1987年第5期)、《唐史探賾》(《西北師范學院學報》1982年第2期)以及《西夏的封建化》等.

金先生學識淵博,研究面廣,舉凡中國古代土地所有制、農村公社、古史分期、古代民族史、佛教、宋史、西夏史等方面均有重要研究成果,相對而言,先生的主要興趣集中在隋唐史方面,對此用力最勤,成果最為卓著。在隋唐史研究方面,金先生的主要成就是:

1、關于唐史分期。有唐一代,在中國封建社會里不能自成一完整的階段,因為它是前一階段的末尾和后一階段的開端的湊合,確切地說,它是由私家佃農人身依附關系強化過渡到私家佃農人身依附關系減輕的一個階段。尤其金先生探索出了作為前后兩個不同階段的各自的最一般的關系,不論從北魏太和九年(485年)至唐玄宗開元天寶(713-756年)之際,從開元天寶之際到兩宋之際,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最一般的關系.中唐以后力役的部分廢除和兵役的基本消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2、唐代藩鎮(zhèn)割據(jù)形成的歷史條件。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割據(jù)在全國范圍內形成,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大課題。早在1963年,金先生就深刻地指出了藩鎮(zhèn)割據(jù)形成的歷史條件,至今仍未有過其右者.金先生認為,中唐以后在地主土地所有制發(fā)展的基礎上,國家權力理宜繼續(xù)強化,然而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卻出現(xiàn)了藩鎮(zhèn)割據(jù)。這一特殊條件,就是自府兵制瓦解后,長安政府財賦的收入,既不足以建立一支強大的中央禁軍,亦不足以給養(yǎng)當初設置沿邊以戍邊境的邊兵和后來設置內地以御藩鎮(zhèn)的鎮(zhèn)兵.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遂使節(jié)度使得以兵甲、財賦自擅。?

3、均田制的實質。金先生強調,均田制的實質是國家佃農人身依附關系的強化。均田制是以地主土地所有制為前提,小土地所有制為內容的國家所有制.均田制反映了中央權力的開始強化的態(tài)勢。

4、兩稅法的內容。早在1954年,金先生就根據(jù)唐代人陸贄《均節(jié)賦稅恤百姓》第一條中說的“掃庸調之成規(guī),創(chuàng)兩稅之新制”,提出“兩稅”一詞,來自唐前期的戶稅之夏秋兩征,至少在唐玄宗天寶九載(750),戶稅已名兩稅了。1962年,先生進一步指出,就兩稅的淵源演變以楊炎奏文來看,兩稅的內容只能是戶稅.1986年金先生高屋建瓴地得出如此結論:“賦不系于田”是兩稅法的一大特色,同時也是庶族地主所有制的一個特色,這一特色濫觴于安史之亂后的唐代,又延續(xù)到兩宋之際。正因為如此,20世紀90年代以來,先生的學術興趣主要集中在唐宋兩稅法的演變,并苦心從事《唐宋兩稅法演變》專著的撰寫。

?5、隋文帝、煬帝父子和唐太宗、高宗父子三番五次攻打高麗的奧秘。金先生認為,隋唐攻打高麗的主要原因是:北方草原軍事部落組織,自北魏至隋唐,鑒于中央王朝軍事勢力的擴充,都在處心積慮地謀求抵制,從而形成籠罩北邊的一個強大弧形,高麗的多次往聘江南,也是這個弧形的反映。中原王朝為了消除這一弧形,遂有隋文帝、唐太宗父子的多次討伐高麗[4]。??6、關于直接生產者的人身依附關系.對于歷史材料,如果不是孤立地以直觀性的資料,而不從其他眾多的間接性資料中去進行探索,就不能抽象出問題的本質。以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問題為例,只有隨著不同的時間、條件,從賦稅、兵役、商品、貨幣、政治、軍事等間接性問題進行探討,才能抽象出直接生產者受大土地所有者的統(tǒng)治奴役而缺乏人身自由的依附關系如何由強化而減輕這個最一般的關系.

7、關于印度佛教寓與唐代風俗。唐代的壁畫、雕刻、塑像、音樂,因受西域(包括印度)佛教藝術的影響,已成為一種新興的具有民族風格的藝術.這就促使金先生早在1941-1947年在四川大學任教時就搜集有關中西交通方面的史料,他從文獻中探討諸如唐代割股、燃燈等奇特風俗的淵源流變。他的結論是:這些風俗自張騫西征以后,隨著印度佛教習俗的東漸,到了唐代由于受中國儒教思想的影響,由割股療親,燃燈祈福變?yōu)槿紵舾栉璧母挥腥褰虄热莸男氯褰塘曀琢薣5]。這一方面先生的一些研究因書稿丟失而沒有發(fā)表,實為遺憾。

?另外,先生對于歷史主義和階級關系、古代社會分期、西夏的封建化等方面的研究,也倍受學術界的高度重視。金先生理論和史料并重,其著作以深邃的理論功力受到學界推崇,其研究獨辟蹊徑,成一家之言。他真正做到了語不驚人誓不休。

?金先生作為國學大師錢穆和陳寅恪先生的學生,他多次非常動情追憶聆聽二位先生教課時的情景,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受,令在場者感動不已.在中山大學參加“第一屆陳寅恪國際學術討論會”時的發(fā)言中對其二人作了非常精辟的總結和比較:“論錢、陳風格,錢波濤洶涌,一瀉千里;陳潺潺溪流,意境幽遠。從表象看,前者博大,后者精深,實則殊途同歸,博大中有精深,精深中一博大”。金先生對錢穆先生和陳寅恪先生的評價,受到與會者的贊同。如果不是親自感受錢穆先生和陳寅恪先生的講授,不是對二位大師的學術精髓進行認真比較,是不可能得出如此中肯的結論。

金先生將自己的主要經歷總結為求學和治學[6]兩個階段。他說他的一生是歷盡坎坷、憤恚,而又不斷探索真理,以求得精神上慰藉的一生。先生一生追求真理,他最贊賞的太史公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早在金先生給1977級同學授課時的解釋,所謂“究天人之際”就是探討人和自然的關系;所謂“通古今之變"就是探討人與社會的關系;而所謂“成一家之言”,則要求學術上的創(chuàng)新。因此,先生后來在論述中一再強調的是:先生研究就是探索真理,要求做到古今相通、主客相通.在這一方面,金先生除了在學術上對自己幾乎刻薄的要求外,在生活中也對自己的要求非常嚴格。他常說,科學的目的在于探索真理,以是必須有艱苦卓絕、力求真實的精神,對自己的缺點,必須和盤托出,否則,就談不上什么科學。在這一方面,先生真正做到了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對自己的一生解剖無遺。真是君子坦蕩!金先生一貫認為,歷史是一門嚴肅的科學.對于每個階段的歷史來說,都是很具體的,而它之所以具體,只因為其包含著一個為一切所共有、而又區(qū)別于其他階段的最一般的關系。只有探索出這個最一般的關系,才能真正接觸到歷史的本質,并以它為起點,依次上升到歷史的表象,這樣,具體的東西便變成可理解的東西了.探索可以無窮,認識也自然無窮,只有不斷地探索,才能不斷推陳出新[7]。正因為如此,金先生在追求歷史學真諦的道路上孜孜以求、奮進不止,堅定不移地為繁榮我國學術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精力和智慧。

先生的學問,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以前主要從事的是傳統(tǒng)的考據(jù)學,1958年開始研讀馬克思的《資本論》,這使他由考據(jù)學向新史學開始轉化。從此,金先生的研究中在研讀史書的同時,還研讀哲學名著和馬克思的經典著作,他做到了將三者渾然一體.金先生認為,歷史應當講成一點,所謂一點也就是說要有體系,;科學研究如果沒有體系,那僅僅是一堆知識,不可能看出事物內部的辯證運動規(guī)律.他強調,歷史如秋夜繁星,不勝紛雜,但只要緊緊抓住作為每個不斷超越自身的小圓圈以及由小圓圈組織而成迄今尚未走完的那個大圓圈的核心,那就可以從宏觀中看到微觀,從微觀中看到宏觀,歷史也便成了圓圈的圓圈,自成體系.要做到這一點,除了以堅強的意志,甘于寂寞,不斷探索客觀事物的本質,勤奮研讀思考,是沒有其他途徑的。

?先生在北大讀書期間,積極參與著名的“一二九運動".后來他多次回憶起這次偉大的運動,認為歷史上多有反動政府而沒有不進步的學生運動。金先生作為老一輩的學者,對于祖國和學術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記得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日本學者藤枝晃教授前來甘肅師范大學(今西北師范大學)在作學術報告,當時外國學者來蘭講學者非常少,校方對此非常重視,組織文科學生前去禮堂聽報告。這次學術報告由時任甘肅省歷史學會會長、歷史系主任金寶祥先生主持。藤枝晃氏在報告中說了如下一席話: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外國。他當時的解釋說,這里的外國主要指日本、法國和英國等。這引起了在場的1000余位師生的強烈不滿,金先生用了近一個小時的時間論述了敦煌藏經洞發(fā)現(xiàn)和文物流失的歷史,聲討了帝國主義20世紀初對包括敦煌藏經洞在內的中國文物的掠奪,抨擊了清政府和北洋政府以及國民黨政府對于敦煌文物的漠視,表達了對歷次政治運動尤其“文化大革命”對我國學術界造成的傷害的痛心,同時也駁斥了一些外國學者對中國學術界的偏見.金先生斷言中國學者在改革開放的形式下一定能夠在包括敦煌學研究中取得輝煌成績,同時他語重心長地號召青年學子獻身祖國的學術事業(yè)。[8]2000年7月底8月初,我有幸參加了敦煌藏經洞發(fā)現(xiàn)100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會上聆聽了柴劍虹先生代季羨林老宣讀的書面發(fā)言中“敦煌學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的評價,令人鼓舞。2000年8月10日,我與當年一同聽過滕枝晃教授報告的七七級中文系同學甘慶祖、歷史系同學李寶通三人,一同拜訪了金先生.已經86歲高齡的金先生談起20年前的往事,仍然非常動情,他又一次回憶起了當時主持學術報告會的情景。先生大學畢業(yè)后正值抗戰(zhàn)時期,家里為他準備好了留學的費用,他不想在國破時離開自己的祖國,放棄留學。20世紀60年代,應南開大學歷史系主任、著名日本史專家吳廷璆教授前后三次去南開任教的邀請,在學校主要領導的勸說下,主要對于西北地區(qū)深厚的感情,最后金先生都放棄了難得去名校任教的機會。金先生的愛國熱情和為學術獻身的精神,是我們這一代人做人做學問的楷模。

在我讀大學期間的一件事得在這里需要進行交代,這就是大四時撰寫學士論文,我選的題目是《試論科舉制的確立及對隋唐中央集權的強化作用》,令我激動不已的是寶祥師是我的論文指導老師,我有幸成為先生指導了歷史系七七級65位同學中的三位之一。在撰寫學士論文的過程中多次得到先生的指導,對于先生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和對學術的執(zhí)著精神略有了解.在追隨金先生讀研究生時,金先生對我們的要求很嚴格,每周在府上聆聽一次課,一般是晚飯后進行,往往是晚上7點鐘到10點鐘,有好幾次先生上到凌晨一兩點種,而先生一點倦意也沒有。另外,先生每個星期六晚上都要到我和師兄李寶通的宿舍來一次(王三北師兄住在家里),從學術、個人經歷、社會問題等無所不談。在寶貴的三年學習期間,我們除了在先生門下學習隋唐史、歷史哲學等專業(yè)知識外,先生如何做人也對我們影響非常大。研究生畢業(yè)后的九年內,我時常在先生府上求教,先生每每將自己的讀書心得或論著寫作情況毫無保留地說出。而我提出為先生借書和收集資料時,先生一般情況下不愿意麻煩包括學生在內的任何人。1994年我離開蘭州后,除了每年拜訪一兩次外,還在電話上多次問候,先生沒有過多的寒暄,而是開門見山地談學問。先生將學術研究看作探索真理,看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在讀研究生期間,我的兩篇作業(yè)得到先生修改并推薦發(fā)表。第一篇是第一學期結束后的作業(yè),我寫的是《淺析兩稅法中“量出以制入"的制稅原則》,雖然寫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