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課件8篇_第1頁
初三物理課件8篇_第2頁
初三物理課件8篇_第3頁
初三物理課件8篇_第4頁
初三物理課件8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初三物理課件8篇1、教學目標

1)學問與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單位。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看和聯(lián)系生活實際了解功率的物理意義。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育學生對生活中的物理學問的學習興趣,形成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究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2、學習者的分析

學生來自小城鎮(zhèn)和農村(大局部),有豐富的生活學問和生活閱歷,接觸很多與功和功率有關的事物和現象,為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奠定根底,同時學習過速度和電功率的概念,對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幫忙。

3、教具與學具

電化教具:多媒體課件

4、教學過程分析和設計

一、播放多媒體素材(視頻)或畫面)如用挖掘機挖土和一個工人單獨挖土比擬哪一種方法更快?圖中的情景說明白什么問題?

類似的事例還有嗎?(啟發(fā)思索)教師通過所設計的情景,將學生引入學習怎樣比擬做功快慢的學習主題,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體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學生的留意,啟發(fā)學生思索,并直接切入學習主題。

認知層面

想想議議學物理

二、功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

1、引導回憶速度的學問。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學生供應一組數據,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誰做功最快?說出比擬的依據。

物體所做的功所用時間

A1000J5S

B1000J10S

C4000J1min

D6000J1min

3、聯(lián)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運問題加深對功率學問的熟悉。

4、想想議議:

投影演示插圖孫女與爺爺上樓,讓學生分析比擬誰的功率大。

5、提問:用什么方法可以便利精確的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呢?

6、介紹功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

并以適當的事例加以穩(wěn)固。

例:過去我們學習電功率,說說某電風扇的功率為60W,表示什么意思?

引導學生參看課本小數據圖表中的資料,說出各物體功率所表示的意義。

7、穩(wěn)固提高:

提問:用1牛的力在2秒內將物理課本從地上提高1米,你能算出這個力做功的功率嗎?

教師啟發(fā):以前學習過要比擬兩物體運動的快慢,可以先確定路程再比擬時間,也可以先確定時間再比擬路程。同理,要比擬物體做功的快慢可采納什么方法?

學生在小組爭論的根底上進展答復,由他人(同組同學或其他組同學)適當補充,

再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領悟比擬物體做功快慢的方法:①做功一樣,比擬做功的時間,時間短的做功快;②時間一樣,比擬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利用機械或人工將同一大堆磚從地上搬到五樓,你會選用什么方法?

學生爭論過程。

教師點拔:在圖中不知爺孫倆的體重和他們爬樓的時間,能否確定他們的功率的大小。

教師引導:用一個包含有功和做功所用的時間的概念(電功率)來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是否可行?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功率的概念,功率表示的物理意義,熟悉功率的相關單位及計算公式。

學生回答下列問題,教師作適當的講評,加深學生對功率概念的理解。

教師先引導學生求出所做的功,再求功率,這對學生穩(wěn)固前后學問均有所幫忙。

溫故而知新,對后面的學習將起到重要的啟發(fā)作用。

用類比法

學生通過爭論,知道物體做功有快有慢之分,進一步知道比擬做功快慢的方法,在此根底上對物體做功的快慢有進一步的熟悉。

學生的答案可能兩方面都具有,假如教師在學生的爭論中逐步啟發(fā),加選先進的起重機,學生就會在前面爭論的根底上深刻領悟物體做功確有快慢之分。

學生的爭論也會消失分歧,教師就在學生的分歧中導入功率的概念,循序漸進,恰到好處。

設疑,引出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要比擬兩物體做功的快慢,可用功率直接比擬)。

通過實例講授,讓學生自然知道功率的概念。

加深學生對功率的物理意義的理解,使學生對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數值有個詳細的概念,懂得功率大或小的意思是什么。

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功率的相關學問,包括公式的運用。

學問的運用與遷移

三、通過例題訓練,加深對功率概念的理解和加強學問的運用力量。

1、想想議議:

物理學或者生活中,還有那些場合需要表示一個物理量變化快慢的?

2、例題:體重為900N的爺爺與體重為300N的小孫子進行登樓活動,樓高三層共10米。若:

(1)爺、孫兩人同時從一樓起步,半分鐘后同時到達三樓;

(2)爺爺年紀大、身體較重,孫子登樓用了半分鐘,爺爺所用的時間是孫子的2倍;

(3)孫子登樓用了半分鐘,爺爺所用的時間是孫子的3倍。

以上三種狀況下,誰做功多?誰做功少?誰用的時間多?誰用的時間少?誰做功快?誰做功慢?

3、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例題,動手做一做。

教師適當的引導,讓學生說出經濟增長率、人口增長率、頻率(振動),拓展學問。

引導學生回到前面所舉的例子,通過爭論及訓練,培育學生運用所學學問解決實際問題的力量。

學生邊邊思索,邊動手進展計算解答。教師把學生的答案進展投影,可進展全班爭論,加深理解。

學生自己進展閱讀、解答,教師在課室巡察,給有學習困難的學適當的幫忙。學生解答完后,教師再用解題示范,強調解題的方法和習慣。

對各種變化率,增長率的熟悉,讓學生拓展學問

使學生加深對做功快慢的理解及加強學生對功率學問的應用力量

練習功和功率公式的應用,使學生加深熟悉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功率──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

四、小結

請同學們總結一下,本節(jié)課你學到了哪些學問,有哪些收獲?

學生先自己總結歸納,教師引導個別代表答復并作適當的講解。

給學生充分表現自我的時機,同時教師也能借此時機發(fā)覺學生學習的問題,并獲得教學效果的即時反應。

初三物理課件篇二

【教學目標】

1.學問與技能:

(1)明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能依據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初步推斷物體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計算公式,知道功的單位是焦耳,并會進展有關計算;

(3)知道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與物體通過的距離垂直時,該力不做功;

(4)知道功率的概念,會進展簡潔計算。

2.過程與方法:

經過舉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育從生活現象中分析物理本質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用力未做功的實例,引起學生適當焦慮,激起其學習功的學問內容的奇怪心,使之積極參加推斷是否做功的爭論。

【實踐活動】

課外小試驗:測出自己上樓時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時間。

要求:

1.測出:

(1)體重G;

(2)樓層高h;

(3)上樓所用的時間,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時間t1,快速跑上去所需時間t2。2.計算:

(1)上樓所做的功;

(2)兩次登樓過程的功率。

【板書】

第一節(jié)功

1.功的定義:

假如物體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動了肯定的距離,就說力對物體做了功。2.功的計算:

功=力×距離

公式:W=Fs

單位:焦耳符號:J

3.功率:單位時間里完成的功,用P表示。

公式:P=W/t

單位:W

1W=1J/s

初三物理課件篇三

一。教學重點、難點

1.長度的測量及單位換算關系;質量的測量及單位換算關系,初三物理測量浙江版。

2.了解刻度尺、量筒、天平、秒表、溫度計的構造和工作原理。

3.知道測量必定存在誤差。

二。教學內容及學問提要

1.長度的單位及換算關系

長度的單位是米——這是國際單位。其它還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納米等

它們之間的關系: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米=10-9納米

2.長度的測量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能到達的精確度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來打算。

測量時要依據實際狀況選用適當的測量工具,來到達需要到達的精確度。

3.質量的熟悉——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質量是物質的一種屬性。它與物體的外形、狀態(tài)、溫度和所處的地理位置無關。

質量的單位及其換算關系。質量的國際單位是千克。其他還有噸、克、毫克等等。

1噸=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4.質量的測量工具——天平。其他還有桿秤、臺秤、磅秤、電子稱等。

天平的使用步驟為:

(1)將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檢查游碼是否在標尺左端的零刻度上。調整橫梁平衡。

(2)把代測物體放在左盤上,砝碼放在右盤上,然后移動游碼,直到平衡

(3)計算盤里砝碼的總質量加上砝碼所對的刻度值,即為要測物體的質量

(4)稱量完畢,將砝碼放回砝碼盒內,游碼移到零刻度處

5.體積的測量——用量筒或量杯

6.時間的測量——用鐘表

7.溫度的測量——溫度計。溫度計的工作原理是依據物體的熱脹冷縮性質制成的。

8.測量的誤差——由于測量工具的周密程度和測量者的測量技能等因素,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會有些差異。這個差異叫誤差。誤差是不行避開的。但可以改良測量方法。選用更周密的測量工具。進展屢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來減小誤差。誤差與錯誤是不同的兩個概念,錯誤是可以消退的。

三。典型例題

1.在以下各數字的后面填上適當的單位。

(1)一個中學生的高度約為1.65·;

(2)一支園珠筆的長約1.8·;

(3)一層一般教學樓高度為3.5·;

(4)一枚一元硬幣厚度約為2.5·;

(5)一只雞蛋的質量大約為50·;

(6)正常人的體溫約為37.0·;

(7)初中學生跑完1000米約需要210鐘;

(8)一個初中生的質量大約為50·。

2.進展以下長度單位的換算

(1)3.4千米為多少分米、多少微米?

(2)6.3毫米約多少米?

(3)2.8米為多少厘米?

解:(1)3.4千米=3.4104分米=3.4109微米

(2)6.3豪米=6.310-3米

(3)2.8米=2.8100厘米=280厘米

初三物理課件篇四

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通過試驗探究,知道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系。

2.會同時使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量一段導體兩端的電壓和其中的電流。

3.會使用滑動變阻器來轉變局部電路兩端的電壓。

教學重難點

【重點難點】

1.知道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系。

2.利用掌握變量法和圖象法來分析試驗數據并得出結論。

教學過程

學習內容一:探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

學習指導:閱讀課本P74-P75文字內容與插圖,將根本的試驗過程作上記號。

【自學檢測】

1.電壓是產生電流的緣由。電壓越高,電流可能越大。

2.電阻表示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電阻越大,電流可能越小。

3.在物理學的試驗探究中,一般要采納掌握變量法來進展。

【合作探究】教師巡察輔導。

1.請同學們猜測:電阻肯定時,電流與電壓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

答:電阻肯定時,電流會隨電壓的增大而增大,減小而減小,(只要針對本問題的請賜予鼓舞)

2.爭論:這個試驗涉及到哪些量?為保證明驗結論是正確的,應當掌握什么量不變,轉變哪些量?

答:在這個試驗中,涉及到電阻、電壓、電流三個量。在這個試驗中,應當保持電阻肯定,轉變電阻兩端的電壓,看對應的電流如何轉變。

3.怎樣測量流過導體的電流和導體兩端的電壓?

答:將電流表與被測電阻串聯(lián)來測量流過被測電阻的電流;將電壓表與被測電阻并聯(lián)來測量被測電阻兩端的電壓。

4.想一想:有哪些方法可以轉變被測電阻兩端的電壓?哪種方法更便于測量?

答:增加串聯(lián)的干電池的數目;使用電壓可調的學生電源;在電路中串聯(lián)一個滑動變阻器等。在本試驗中我們將一個滑動變阻器串聯(lián)在電路中,來轉變被測電阻兩端的電壓。

5.動手做一做:設計好試驗電路圖,并畫下來,依據電路圖連接好實物。(留意:開關要斷開,要正確選擇電表的量程和正負接線柱,滑動變阻器的滑片要置于阻值最大處等。)(將電路圖展現在PPT上)

6.閉合開關,調整滑動變阻器的滑片,轉變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測量并記錄對應的電流值與電壓值,完成下面的表格。(請在PPT上展現此表格)

7.利用表格中的數據,完成P75圖17.1-1的圖象,并分析歸納,看看能得到什么結論。

答:在電阻肯定的狀況下,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

【展現溝通】教師把握狀況。

【精講點撥】

1、在本試驗中,定值電阻能否換成小燈泡?

答:不能,由于小燈泡燈絲的電阻會隨溫度的轉變而轉變,造成試驗過程有兩個變量,得到的結論是不對的。

2、爭論滑動變阻器在本試驗中的作用:

1.愛護電路;

2.轉變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以便進展屢次試驗。

3、在此試驗時,我們雖然屢次轉變了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進展了屢次試驗,但這些試驗只是對這一個定值電阻來做的。為保證明驗的結論具有普遍意義,應當換用不同規(guī)格的定值電阻,重復上述過程,記錄并分析試驗數據,看能否得到一樣的結論。

【即時練習】

完成P76-P77第1題。

留意:在對試驗數據進展分析的時候,有的數據明顯是由于讀數馬虎或測量時操作錯誤造成的,對于這些錯誤的數據,在進展分析的時候要剔除。

學習內容二:探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

學習指導:閱讀課本P76文字內容與插圖,將試驗過程用紅筆作上記號。

【自學檢測】

在試驗中,電流表與電壓表的量程要適合,不能過大或過小,過大,會造成測量的結果不準確;過小,無法測量,甚至損壞電表。

【合作探究】教師巡察輔導。

1.寫出你的猜測。

答:在電壓肯定時,導體中的電流會隨導體的電阻的增大而減小。

2.在本試驗中,應當掌握什么量不變,轉變什么量?

答:掌握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肯定,轉變定值電阻的阻值。

3.爭論:怎樣實現這些轉變?應當怎么操作?

答:在電路中串聯(lián)一個滑動變阻器,先將滑片移到某一適當的位置,記錄下對應的電流值與電壓值,再換用不同阻值的定值電阻,移動滑片,直到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

與第一次相等為止,再記錄下對應的電流值與電壓值。

4.動手做一做:畫出試驗電路圖,正確連接好實物,閉合開關,記錄下對應的數據,完成以下表格:(在PPT上展現電路圖與表格)

5.分析表格中的數據,能得到什么結論?

答:在電壓肯定時,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6.為了保證明驗的結果具有普遍意義,我們還應當怎么做?

答:換用不同的定值電阻,再進展屢次試驗。

【展現溝通】教師把握狀況。

【精講點撥】

1、想一想:在本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作用與第一次試驗有何不同?

答:在本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作用是:

1.愛護電路;

2.保持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肯定。

2、在表達結論時,只能說“在電阻(或電壓)肯定時,電流跟電壓(或電阻)成正(成反)比?!辈荒芊催^來表達,“在電阻(或電壓)肯定時”不能缺少否則結論不嚴密。

課后習題

【即時練習】

1.完成P76“想想議議”

2.完成P77第2題。

【當堂練習】見訓練案根底局部

初三物理課件篇五

教學目標

a.會利用吸熱公式和放熱公式進展有關吸、放熱計算。

b.在條件足夠狀況下會計算物質的比熱。

教材分析

分析一:教材首先通過例題,運用所學比熱概念,歸納總結出物體吸熱公式,然后再通過例題寫出放熱公式,加深學生對物質比熱的理解。

分析二:本節(jié)內容突出表達對學生計算力量、理解力量的要求。

教學重點

會利用吸熱公式和放熱公式進展有關吸、放熱計算

教學難點

會利用吸熱公式和放熱公式進展有關吸、放熱計算

教學方法

講授

一、復習比熱的學問

二、物體吸熱的計算

Q吸=cm(t-t0)

例題1:把質量為2千克、溫度為30℃的鋁塊加熱到100℃,鋁塊汲取的熱量是多少焦耳?

提示:

先查比熱表,知道鋁的比熱,然后代入公式計算。

過程見課本

三、物體放熱的計算

Q放=cm(t0-t)

例題2:有一根燒紅的鐵釘,溫度是800℃,質量是1.5克,溫度降低到20℃時,放出的熱量是多少焦耳?

提示:

先查比熱表,知道鐵的比熱,然后代入公式計算。

過程見課本

四、比熱的計算

例題3;某物質汲取4.2×104焦耳的熱量后,溫度上升5℃,則該物質的比熱為多少?已知該物質共2千克。

解:已知m=2kg,Δt=5℃,

Q=4.2×104J

所以

五、作業(yè)

課本P27第7、8題

提出問題:若物體上升的溫度不止1℃怎么計算吸熱?若物質的質量不止1千克又怎么計算吸熱?若上升的溫度不止1℃,同時物質的質量也不止1千克又怎么計算吸熱?

引導學生解題

指導學生

引導學生

學生回憶

思索計算吸熱、放方法

學生自己解題

總結比熱的計算方法

學生板書

探究活動

調查北方冬天有關取暖的問題,用所學學問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

初三物理課件篇六

教學目標

1.學問與技能

知道密度的初步概念、單位、計算公式。

2.過程與方法

學習以物質本質特征來定義概念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對物質屬性的熟悉有新的拓展。

教學重點:理解密度的概念。

教學難點: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

教學方法:講授法、試驗探究法

教學用具:投影儀、自制幻燈片、天平、石塊、木塊、水、量筒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自然界是由各種各樣的物質組成,不同物質有不同的特性,我們正是依據物質的這些特性來區(qū)分、鑒別不同的物質。特性指物質本身具有的,能進展相互區(qū)分、辯認的一種性質,例如顏色、氣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質的特性,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生物質的另一種特性——密度

二、新課教學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試驗:用天平測出木塊和石塊的質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測出木塊和石塊的體積。數據如下:

質量(克)體積(厘米3)質量/體積(克/厘米3)

木塊15100.5

木塊210200.5

石塊11042.5

石塊22082.5

(2)分析數據

A.木塊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肯定

B.石塊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肯定

c.木塊的質量跟體積比值不等于石塊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

從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種類的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等于單位體積的質量,可見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就是表示這種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符號ρ

B.密度公式:ρ=m/V;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

c.密度單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題:一鐵塊質量是1.97噸,體積是0.25米3,鐵塊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鐵塊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義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質量是1.0×103千克。

3.思索與爭論

(1)對同種類物質,密度ρ與質量m和V的關系。

(2)不同種類物質,密度是否一樣?這說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義。

4.穩(wěn)固練習:幻燈片出示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yè):課后“動手動腦學物理”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密度

1.密度的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這種物質的密度,用符號:“ρ”表示

2.密度公式:

3.密度單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

03kg/m3

4.密度物理意義: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質量是1.0×103千克。

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它只與物質的種類有關,與它的質量和體積無關,(由于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肯定)。

初三物理課件篇七

一、內容分析

本節(jié)課要學的內容是物質的世界指的是物質的形態(tài)及其變化、物質的屬性、物質的構造與物體的尺度、新材料等,其核心內容是對宏觀的物質和微觀的物質世界有所熟悉,理解它的關鍵就是要走進多彩的物質世界,經受從宏觀到微觀、由表及里的討論過程。學生以前原子的組本錢節(jié)課的內容就是在此根底上進展來的,由于它與以后的質量、密度有著親密的聯(lián)系,所以在本學科中有著根底性的作用,是本學科力學的根底局部,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能區(qū)分物質的微觀與宏觀,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多從生活入手,從生活中熟悉物質的概念。

二、目標及其分析

1、目標

(1)知道宇宙是物質組成的,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組成的;了解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的微觀模型;

(2)對物質世界從微觀到宏觀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3)初步了解納米技術材料的應用和進展前景。

2、目標分析:

(1)知道宇宙是物質組成的,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組成的;了解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的微觀模型就是指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而且能形象的描述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的構造,并且說出各自的性質。

(2)對物質世界從微觀到宏觀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就是指讓學生知道物質世界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討論:宇觀世界:宇宙、銀河系、地球等。它們的體積特別大,大多距離我們特別遠,要借助天文望遠鏡觀看和討論。

(3)初步了解納米技術材料的應用和進展前景就是指讓學生知道納米是個長度單位,而且是現在物理學得尖端科學。

三、問題診斷分析

這一節(jié)內容分為宏觀和微觀,無論是宏觀還是微觀學生都不能在現實生活中見到,只能借助借助多媒體,通過目前科學界的僅有的一些照片來讓學生感受到物質世界的豐富多彩。

另外固體液體氣體的微觀模型學生也很難想象只能借助一些生活中的實例如教室里上課的學生還有踢足球的運發(fā)動等等形象的實例來比方他們的微觀模型。

四、教學支持條件

課前預備

1.取一根蠟燭放入小金屬罐熔化然后觀看蠟燭凝固時體積的變化。

2.查閱、收集有關太陽系、銀河系的資料、人類探究宇宙的資料。

3.查閱、收集有關分子、原子構造的資料。

五、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人們說寬闊的宇宙是無邊無際的,那么,這宇宙畢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萬物,變化萬千,那么,這絢麗的世界究竟是由什么組成的呢?這一切給人類留了許很多多的謎,引發(fā)了人類無限的遐想,激發(fā)了一代代科學家對它們孜孜不倦的觀看和討論。那么,這一節(jié)課就讓我們沿著科學家的探究的腳印,從宏觀到微觀作一次旅行,對這些問題作一些初步的探討吧。

授新課

(一)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

問題1.宇宙有多大?

(1)綜合觀看課本圖10.1-1和課本圖10.12-1。

請同學們說出太陽系的九大行星(現報道發(fā)覺第十大行星)。在太陽系示意圖中找出我們生活的地球。(在離太陽比擬近的第三條軌道上)

(2)溝通資料數據:

①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陽系之中,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遍的行星;

②太陽系置身于銀河系之中,太陽只是銀河系中幾千億顆恒星中的一員;

③銀河系只是數十億個星系中的一個,一束光穿越銀河系需要十萬年;

④在浩瀚的宇宙中,還有很多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目前,我們人類觀測到的宇宙中擁有數十億個星系。

(3)依據以上資料、數據讓學生推理,說一說他們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結論:宇宙是寬闊無垠的,大得很難以想象。

2、人類對宇宙的探究過程。

溝通資料:

(1)中國古代關于宇宙構造的學說;

(2)哥白尼與日心說;

(3)從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放射勝利,到人類第一次乘飛船進入太空;

(4)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規(guī)劃;

(5)我國神舟號飛船的五次勝利飛行。宇航員楊利偉順當進入太空繞地球航行。

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人類對太空宇宙的探究越來越深入,宇宙的神秘將漸漸被提醒。

3、宇宙的組成

問題2:宇宙畢竟是由什么組成的?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體都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處于不停的運動和進展之中。

(二)物質由分子組成的

1、問題3:物質又是由什么組成的呢?

從古到今,人們始終在探尋著這個問題的答案。古希臘人認為宇宙萬物是由水、火、土、氣四元素組成;我們的祖先認為宇宙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組成。但這些看法都是不科學。究竟物質又是由什么組成的呢?

2、分割物質試驗:

物質分割有一個限度,分割到這一限度時小粒子能保持物質原來性質但用肉眼不能看到,只能借助電子顯微鏡觀看??茖W討論發(fā)覺:任何物質都是由極其微小的粒子組成的,這些粒子保持了物質原來的性質,意大利物理學家阿伏加德羅第一個把這些粒子叫做分子。

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的直徑只有百億分之幾米(幾十納米)。只能用電子顯微鏡觀看。

結論: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地球及其他一切天體都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處于不停的運動和進展中。

(三)原子構造

我們知道了物質由分子組成,人們又猜想分子能不能連續(xù)分割?科學家發(fā)覺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組成,并把這樣的粒子稱為原子。同時還發(fā)覺有的分子由多個原子組成,有的分子由單個原子組成。

原子的構造與太陽系非常相像,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的四周,有肯定數目的電子繞核運動。

原子特別小,全人類用肉眼可以觀察的最小灰塵,其中也包含了約1015個微小的原子。

H,He,Li,Be的原子構造。

討論發(fā)覺,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質子和中子組成的。而質子和中子也還有更小的精細構造夸克。(分子原子原子核[質子(夸克)和中子(夸克)]和電子

夸克是最小的嗎?隨著科技的進展,人們會更深入地熟悉世界。

(四)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的微觀模型

1、學生溝通課前觀看蠟凝固時體積的變化。(液體蠟在凝固時體積縮小,中間凹陷下去。)2、問題:我們知道物質一般以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的形式存在。物質處于不同狀態(tài)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質。從試驗,我們看到物質在一般狀況下由液態(tài)變?yōu)楣虘B(tài)體積縮小(水除外),由液態(tài)變?yōu)闅鈶B(tài),體積增大(水:1700倍;乙醚:250倍)。物質由分子組成,那么,物質存在的形式與分子的存在狀態(tài)是否聯(lián)系呢?

3、探究:先讓學生說說他們在課堂上聽課,課間在教室里活動時,課間在操場上自由活動時這三種狀況下活動的狀態(tài)和活動空間。

固體具有肯定的體積和外形;液體沒有確定的外形,具有流淌性;氣體具有很強的流淌性。

4、結論:依據以上探究,可以認為物質存在的形式與構成物質的分子的運動狀態(tài)有關。

固態(tài)物質中,分子排列非常嚴密,粒子間有強大的作用力。因而,固體具有肯定的體積和外形。

液態(tài)物質中,分子沒有固定的位置,運動比擬自由,粒子間的作用力比固體小。因而,流體沒有確定的外形,具有流淌性。

氣態(tài)物質中,分子極度散亂,間巨很大,并以高速向四周八方運動,粒子間的作用力微小,簡單被壓縮。因此,氣體具有流淌性。

(五)科學世界納米科學技術

納米科學技術是是納米尺度內(0.1nm100nm)的科學技術,討論對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單個的原子、分子。

納米技術的應用:電子與通信,醫(yī)療,制造業(yè),分子人

小結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體都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又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的構造與太陽系相像。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電子繞核運動。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質有各種形態(tài),物質處于不同的狀態(tài)時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質,構成了多彩的物質世界。

隨堂練習

1.P8動手動腦學物理問題。

2.物質在溫度上升時體積膨脹,溫度降低時體積縮小的這種性質被稱之為熱脹冷縮。在各種金屬中,鋁的熱膨脹最顯著,依次是銅、鐵、鋼。利用長度一樣的不同材料的物質在溫度轉變時伸長量不同的性質人們制成了雙金屬片。利用銅和鐵制成的雙金屬片在溫度上升時,會向哪一邊彎曲?

作業(yè)

課堂作業(yè)練習相應練習。

初三物理課件篇八

學習目標

1、學問與技能目標:

通過試驗進一步穩(wěn)固物質密度的概念;

嘗試用密度學問解決簡潔的問題,能解釋生活中一些與密度有關的物理現象;

學會量筒的使用方法:

一是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的方法;

二是用量筒測量不規(guī)章外形物體體積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探究活動學會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學會利用物理公式間接地測定一個物理量的科學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育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學法點撥

本節(jié)在學習質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測量質量的根底上,學習測量物質的密度。學習利用公式間接測定某個物理量的方法。

量筒的容積單位一般是毫升(mL),也有使用立方厘米(cm3)作單位的。1mL=1cm3。

同很多測量儀器(電流表、電壓表、天平)一樣,量筒也有量程和分度值。

測量物體體積的方法:

規(guī)章外形物體可以用直尺測量。不規(guī)章外形物體可以用量筒測量。用量筒測量體積常用“溢杯法”:將物體浸入盛滿水的容器中,同時將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讀取量筒內水的數值便是該物體的體積。測量石蠟等密度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體的體積,可以采納“懸垂法”:先讀取懸掛重物被浸沒于量筒中液體對應的體積,再將石蠟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沒于量筒中,讀取此時的液體體積,兩者的差便是石蠟的體積。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上一節(jié)課學習,我們知道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在實際應用中有重要的意義。

1、問:什么叫物質的密度?怎樣計算物質密度?

2、出示一塊長方體鐵塊,問:要測這鐵塊的密度,需要測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測量?記錄哪些量?怎樣求出鐵塊的密度?

3、再出示一塊任意外形的石塊和裝在小碗的鹽水問:能否用測長方體鐵塊密度的方法測這塊石塊的密度和小碗里的鹽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儀器來測定外形不規(guī)章的石塊和鹽水的體積?出示量筒,指出液體的體積可以用量筒來測量。

二、量筒的使用

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時,讀數時要以凹形的底部為準,且視線要與液面相平,與刻度線垂直。

1、探究怎樣用量筒測量不規(guī)章外形物體的體積

方法:先在量筒中裝入適量的水(以待測體積的物體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沒,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過量筒的最大刻度值為準),讀出此時量筒中水的體積V1;將不規(guī)章外形物體浸沒在量筒中,讀出此時量筒中水面所對應的刻度值V2。V2與V1的差值就是被測不規(guī)章外形物體的體積。

2、了解這種測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據空間替代的方法進展測量。

3、嘗試測量一個塑料塊的體積。

4、探究怎樣用量筒測量一些外形不規(guī)章且無法浸入量筒之內的固體的體積。

可采納“溢杯法”測量其體積。所謂“溢杯法”馬上物體浸入盛滿水的容器內,同時將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讀取的數值便是該物體的體積。但現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塊溢出的水量,可用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測量所接到的水,屢次讀取數據,最終相加得到石塊的體積。

5、探究怎樣用量筒測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規(guī)章物體的體積。

壓入法:用一根細而長的鐵絲將蠟塊壓入水中。蠟塊投進量筒和壓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對的刻度的差值就是烹塊的體積。

沉錘法:用細線將一個鉤碼系在蠟塊下面,用細線吊著蠟塊和鉤碼放入量筒,鉤碼先浸沒在水中,登記此時量筒中水面所對應的刻度值V1,然后鉤碼和蠟塊一起浸入水中,登記此時量筒中水面所對應的刻度值V2,V2與V1的差值就是蠟塊的體積。

三、測量外形不規(guī)章的塑料塊和鹽水的密度

1、學生分組設計試驗方案、設計試驗數據記錄表格。

2、各小組間溝通所設計的試驗方案。依據溝通結果對自己設計的試驗方案進展適當調整。

3、各小組匯報試驗數據,然后進展爭論;

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密度是屬于物質本身的一種特性,其大小與物質的質量、體積無關,它與物質種類有關,同一種物質密度一樣。

達標自查

1、測量一種物質的密度,一般需要測量它的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