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路道路設計總說明_第1頁
農村公路道路設計總說明_第2頁
農村公路道路設計總說明_第3頁
農村公路道路設計總說明_第4頁
農村公路道路設計總說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總說明書1、概述本路段為保定市徐水區(qū)農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之一,起點與易保線相交,沿現有道路向西,穿解村中部,終點解村西與瀑河水庫至屯里路相交口,總里程2.606Km。1.1道路現狀現狀道路為非等級路,總長為2.606Km。其中過村段1.01Km,為5m寬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厚度為20cm,無路面基層;野外段長度為1.596Km,為5m寬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結構與過村段相同。由于現狀道路等級較低,隨著交通量的增長,過村段路面病害逐漸嚴重,主要病害為破碎板、露骨等,現狀如下:露骨破碎板根據“保定市徐水區(qū)農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的要求,對本路段進行改造提升。過村段由于受道路兩側空間、地形等客觀因素限制,僅按照現狀道路線形、寬度將舊路挖除新建,新建路面結構為:20cm水泥混凝土面層+16cm5%水泥穩(wěn)定碎石基層+16cm5%水泥穩(wěn)定土底基層,增加排水邊溝和路燈照明,并通過加強交安措施,保證通行安全。野外段參照三級公路標準建設,路基寬7.5m,路面寬6.5m,將舊水泥路面面層挖除,再新建路面結構,路面結構與過村段相同。1.2任務依據及測設經過1.2.1任務依據1、《保定市徐水區(qū)農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2、建設方提供的其他資料。1.2.2測設經過接受建設方委托后,我公司即組織精干人員進行了本路段的勘查設計工作。針對本路段特點,勘測方面,加強對路基、料場等現場調查。路基方面,側重于沿線填土調查;料場方面,積極與保定市徐水區(qū)交通局以及地方政府了解周圍料場情況,擴大調查范圍,滿足道路施工需要??睖y中,積極與地方政府進行協(xié)調,并與環(huán)保、土地、水務等部門先行進行了溝通,取得了相關意見。項目組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了與設計相關資料。1.3技術標準1.3.1本路段執(zhí)行的主要技術規(guī)范、標準如下:1、《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1-2014)2、《公路勘測規(guī)范》(JTGCl0—2007)3、《公路路線設計規(guī)范》(JTGD20-2006)4、《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JTGD30-2015)5、《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F10-2006)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規(guī)范》(JTGD40-2011)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細則》(JTG/TF30-2014)8、《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guī)范》(JTGD50-2006)9、《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F40-2004)10、《公路路面基層施工技術細則》(JTG/TF20-2015)11、《公路排水設計規(guī)范》(JTG/TD33-2012)12、《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GB5768-2009)13、《城市夜景照明設計規(guī)范》(JGJ/T163-2008)14、《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驗收規(guī)程》(CJJ89-2012)15、《低壓配電設計規(guī)范》(GB50054-2011)16、《電力工程電纜設計規(guī)范》(GB50217-2007)17、《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guī)范》(JGJ16-2008)18、《供配電系統(tǒng)設計規(guī)范》(GB50052-2009)19、《公路工程基本建設項目設計文件編制辦法》[2007]358號1.3.2主要技術指標過村段受客觀條件限制,按照等外路設計。野外段按照三級路標準設計,主要技術指標如下:?公路等級:三級。設計速度:30km/ho?設計荷載:公路TI級。路基寬度:整體式路基7.5m。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g。?其他技術指標按有關規(guī)范、標準執(zhí)行。野外段主要參照技術指標表指標名稱單位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1-2014公路等級級三級公路設計速度km/h30車道寬度m3.25車道數個2土路肩寬度m0.5路基寬度m7.5停車視距m30圓曲線最小半徑m30平曲線最小長度m50最大縱坡%8最短坡長m100凸形豎曲線最小半徑m250凹形豎曲線最小半徑m250豎曲線最小長度m25橋梁設計荷載等級級公路一II級設計洪水頻率橋梁大橋1/50中橋1/50小橋1/25路基1/251.4路線起終點、主要控制點,沿線主要城鎮(zhèn)、公路、工程概況等路線起點:與易保線相交。路線終點:解村西與瀑河水庫至屯里路相交口。主要控制點:路線起點、終點位置。沿線主要村鎮(zhèn):解村。在本路段內無建設項目實施。2、建設條件自然條件2.1地形地貌徐水區(qū)隸屬于太行山東麓,河北省中部,屬保定市管轄。徐水區(qū)主要以平原和低山區(qū)為主,平原區(qū)由大小不等的沖積扇構成,其地形宛如半碟狀。自北、西、南三個方向,向東部白洋淀傾斜。按其成因分為山前洪積平原、沖積平原及洼淀區(qū)三部分。該區(qū)為山前沖積平原,主要由拒馬河、易水、漕河、龍泉河、唐河、沙河出口后沖積物而成。地勢平坦,海拔10m-30m之間,地面坡度小于千分之一。徐水區(q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點是縣城西北象山,海拔447米,最低點在縣城東南大因鎮(zhèn)的李家迪城村,海拔8米。依照形態(tài)和成因不同,全縣可劃分為兩個不同的地貌單元。大致以大王店為界,以西為剝蝕堆積作用形成的丘陵區(qū),面積91.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2.6%,以東為堆積作用所形成的山前傾斜平原區(qū),自然坡度1%0左右。2.2氣候水文徐水區(qū)境內有瀑河、曲水兩座水庫,漕河、瀑河、萍河三條主要河流匯入下游20公里的“華北明珠”白洋淀。地下水儲量豐富,水質清冽甘甜。徐水區(qū)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2.3°C,年平均降水575mm,年平均氣溫11.9°C,年無霜期平均184天,年均降水量546.9毫米,年日照時數平均2744.9小時。2.3地震按照中國地震局、國家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發(fā)布的《中國地震動參數區(qū)劃圖))(GB18306-2001),不再采用地震基本烈度的概念,直接采用地震動參數進行設計。新標準按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值進行分區(qū),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值與原地震基本烈度間的相關關系如表2-1: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分區(qū)與原地震基本烈度對照表表2T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分區(qū)(g)<0.050.050.10.150.20.3NO.4地震基本烈度<VIVIvnvnvmvmNIX本路段沿線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o.iog,相當于原標準地震基本烈度vn度區(qū)。3、路線3.1路線布設原則1、路線設計綜合考慮了安全性、舒適性和經濟性,做到平、縱線形組合適當,視覺誘導良好,與環(huán)境配合協(xié)調,體現技術上和經濟上的合理性。2、受道路兩側空間、地形等客觀因素影響,過村段平面線形須沿用現有道路線形,縱斷主要沿用現有路面高程。3、野外段結合現有形地貌,在滿足指標前提下優(yōu)化平面線形,適度調整縱坡以滿足道路排水需求。4、K0+000-K0+004.4段交叉口和K2+521.8-K2+539.8段舊橋利用,不在本次施工范圍。5、K2+539.8-K2+603.015為兩側過村段,但道路兩側存在加寬空間,為與K2+521.8-K2+539.8段小橋銜接,本段將路面寬度加寬至7.0m與橋面同寬。2主要技術指標采用情況主要技術指標如下:1、設計時速為30km/ho2、平面線形路線長度2.606km全線設交點11個,平均每公里4.221個。平曲線最小半徑:5000m最大直線長:1100.63m平曲線占路線總長21.47%3、縱斷面線形最大縱坡:2.847%最小坡長:100m豎曲線占路線總長19.222%變坡點共9個,平均每公里變更次數3.454次。豎曲線最小半徑凸型:2100m凹形:2600m4、路基、路面4.1路基設計原則貫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經濟有效”的設計原則。過村段挖除原有路面結構后既有路基碾壓利用。野外段按照三級公路標準將路基加寬至7.5m,其中既有路基碾壓利用5m,兩側拼寬各1.25m。2路基橫斷面布置1、Kl+592.9-K2+501.8段和K2+539.8-K2+603.015段均為雙側過村段,路面寬度分別為Om和7.Om,路基橫斷面如下:過村段路面采用單向1.5%,坡向排水邊溝側。路基設計標高為設計中心線標高。過村段與野外段寬度漸變時采用兩側對稱加寬,漸變率不小于1/15。2、K0+004.4-K1+572.9為野外段,路基寬度為7.5m,斷面組成為:0.5m土路肩+2X3.25m行車道+0.5m土路肩。野外段路面橫坡采用雙向1.5%,土路肩橫坡采用雙向3%。路基設計標高為設計中心線標高。4.3路基設計1、K1+592.9-K2+501.8段過村段沿用既有道路寬度,現有路基碾壓利用,K2+539.8-K2+603.015段過村段加寬至7.0m,與K2+521.8-K2+539.8段中橋寬度一致。2、野外段參照三級公路標準建設,存在道路縱坡調整和路基加寬情況,填方路基邊坡坡率采用1:1.5,自然邊坡。本路段既有路基寬度小于7.5m,須進行路基加寬,采用翻挖既有路基的方式進行處理填方加寬路基地面清除表土厚度按30cm計,特殊路段清表厚度大于30cm時,建議經監(jiān)理、建設方確認后以工程洽商方式處理。為保障路基穩(wěn)定,路基施工應按照規(guī)范要求單側增加30cm超寬碾壓。單側坡向雙側坡的過渡距離不大于寬度漸變長度。過村段與野外段路基寬度相同的,其單側坡向雙側坡的過渡距離為20m。4.3.1路基填料及壓實路基填料最小強度和最大粒徑應符合下表要求。項目分類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強度(CBR)(%)填料最大粒徑(cm)填方路基上路床0?30610下路床30?80410上路堤80?150315下路堤150以下215零填及路塹路床0?3061030?80410路基壓實度采用重型壓實標準,壓實度應符合下表要求。填挖類型路床頂面以下深度(cm)壓實度(%)填方路基上路床0?30N95下路床30?80N95上路堤80?150N94下路堤150以上N92零填及路塹路床0?80N954.4路基、路面排水設計過村段通過道路縱坡和設置單向橫坡,將道路范圍內的積水排入道路內側漿砌片石蓋板邊溝內,然后再通過邊溝匯入自然溝渠。野外段通過道路縱坡和橫坡,將路面范圍內的積水通過自然散排方式排放。4.5取土、棄土方案本路段處于平原,周邊取棄土有一定難度,考慮在本路段內土方調配,如仍存在棄方或借方,建議由建設單位與其他道路工程統(tǒng)一協(xié)調處理。4.6路面設計4.6.1設計原則遵循“技術可行、選材合理、價格經濟、施工方便、便于養(yǎng)護”的原則。過村段沿用既有道路高程不變的情況下,挖除現狀路面結構新建。野外段將既有道路面層挖除后新建路面結構。4.6.2路面結構野外段新建路面結構由上至下依次為:20cm水泥混凝土封層16cm5%水泥穩(wěn)定碎石16cm5%水泥穩(wěn)定土路面總厚度52cm。過村段新建路面結構由上至下依次為:20cm水泥混凝土封層16cm5%水泥穩(wěn)定碎石30cm天然砂礫路面總厚度66cm。設計彎沉值:第1層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的彎拉強度標準值N4.OMPa第2層路面(水泥穩(wěn)定碎石上基層)頂面交工驗收彎沉值LS=65.7(0.01mm)第3層路面(水泥穩(wěn)定土底基層)頂面交工驗收彎沉值LS=186.8(0.01mm)路基回彈模量:N35Mpa,路床頂面竣工驗收彎沉值LS=266.2(0.01mm)o4.6.3路面材料1、水泥混凝土本路段水泥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混凝土的塌落度宜為10-30mmo水泥混凝土水泥應采用道路硅酸鹽水泥,碎石壓碎值不大于30%,堅固性不大于26%,針片顆粒含量不大于20%,含泥量不大于2%,泥塊含量不大于0.7%,吸水率不大于3%o水泥混凝土28天的彎拉強度標準值不低于4.OMPa。2、鋼筋野外段6.5m水泥混凝土路面采用兩幅板,縱縫設置拉桿鋼筋。鋼筋采用HRB335,路面所用傳力桿、拉桿等鋼筋應符合國家有關標準的技術要求。鋼筋應順直,不得有裂紋、斷傷、刻痕、表面油污和銹蝕。傳力桿鋼筋加工應鋸斷,不得擠壓切斷;斷口應垂直、光圓,用砂輪打磨掉毛刺,并加工成2?3mni圓倒角。3、接縫材料應選用能適應混凝土面板膨脹和收縮、施工時不變形、彈性復原率高、耐久性好的脹縫板。其技術要求應符合下表規(guī)定。脹縫板技術要求試驗項目脹縫板種類瀝青纖維板塑膠、橡膠泡沫類浸油木板壓縮應力(MPa)2.0-10.00.2?0.62.0-20.0彈性復原率(%)N65N90N55擠出量(mm)<3.0<5.0<5.5彎曲荷載(N)5?400?50100—400注:各類脹縫板吸水后的壓縮應力不應小于不吸水的90%,木板應去除結疤,瀝青浸泡后木板厚度應為(20?25)±2mm。填縫采用聚(氨)酯常溫施工,背襯墊條采用聚氨酯,其形狀應為圓柱形,直徑應比接縫寬度大2?5mm。聚氨酯類常溫施工式填縫料的質量標準序號項目高模量型1表干時間(h)W42失黏、固化時間(h)W103拉伸模量(MPa)23°C>0.40-20°C>0.604彈性恢復率(%)N905定伸黏結性(23°C干態(tài))定伸60%無破壞6(-10C)拉伸重(mm)N157固化后針入度(0.1mm)20?408耐水性,水泡4d黏結性定伸60%無破壞9耐高溫性(80°C+2°C)X168h傾斜45°C表面不流淌、開裂、發(fā)黏

10負溫抗裂性(-20°C+2°C)X168h彎曲90°不開裂11耐油性93號汽油浸泡48h后,在溫度23°C±3°C、濕度50%+5%下靜置72h、延伸率下降<20%12抗光、氧、熱加速老化(采用藏弧光燈照射法)180h照射后,外觀無流淌、變色、脫落、開裂,-1CTC拉伸量不小于未老化前的80%,與混凝土的定伸黏結試驗無裂縫4、脹縫及其他材料本路段脹縫設置間距不大于300m。傳力桿套(管)帽、瀝青及塑料薄膜應符合下列要求:用于脹縫傳力桿端部的套帽宜采用鍍鋅管或塑料管,厚度不應小于2.0mm;要求端部密封不透水,內徑宜較傳力桿直徑大1.0-1.5mm,塑料套帽長度宜為lOOmm左右,鍍鋅套帽長度宜為50mm左右,頂部空隙長度均不應小于25mmo5、封層為防止在水泥路面施工過程中破壞已施工完的基層,減少通車后路面滲水對基層的破壞,在水泥路面基層上設置下封層。下封層采用層鋪法表面處治施工,下封層厚度不宜小于6mm,且做到完全密水。瀝青采用乳化瀝青,用量為1.0kg/m2,S14礦料用量7-9m3/1000m2,粒徑3?5mm。施工時應嚴格按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細則》(JTG/TF30-2014)執(zhí)行。乳化瀝青主要技術指標試驗項目單位PCR破乳速度—快裂粒子電荷—陽離子(+)篩上剩余量(1.18mm),不大于%0.1粘度恩格拉粘度E25—2?10瀝青標準粘度C25,3S10?25蒸發(fā)殘留物含量,不小于%50針入度(100g,25°C,5s)0.1mm50?200延度(15°C),不小于cm40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7.5與粗集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積,不小于—2/3儲存穩(wěn)定性Id,不大于%15d,不大于%56、水泥穩(wěn)定碎石水泥穩(wěn)定碎石中的碎石采用級配碎石,其級配組成應符合下要求。層位通過下列篩孔(mm)的質量百分率(%)31.526.5199.54.752.360.60.075水泥穩(wěn)定碎石10090-10072-8947-6729-4917-358-120-7同時要求級配碎石液限小于28%,塑性指數小于6,壓碎值不大于26%。水泥應選用初凝時間大于3h、終凝時間應大于6h且小于10h的普通硅酸鹽水泥、礦渣硅酸鹽水泥或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不應使用快硬水泥、早強水泥以及已受潮變質的水泥。標號宜采用32.5或42.5o水泥穩(wěn)定碎石的7d無側限抗壓強度建議為3.5MPa,壓實度不小于98%。根據現場試驗確定最終的材料配合比,供施工參考主要材料采用配合比為(質量比):水泥穩(wěn)定碎石中水泥:碎石二5:95。7、水泥穩(wěn)定土水泥穩(wěn)定土塑性指數小于12,7天齡期無側限抗壓強度N2Mpa。水泥劑量宜為5%,當達不到強度要求時應調整配合比,水泥最大劑量不應超過6%。水泥應選用初凝時間大于3h、終凝時間應大于6h且小于10h的32.5級、42.5級普通硅酸鹽水泥。土:細粒土宜采用塑性指數為10?17的粘性土(亞粘土)。有機質含量應小于10%,均勻系數不應小于5,液限不應超過40%。8、其他路面技術措施縱縫應與路線中線平行。在路面等寬的路段內或路面變寬路段的等寬部分,縱縫的間距和形式應保持一致。路面變寬段的加寬部分與等寬部分之間,應以縱向施工縫隔開。加寬板在變寬段起終點處的寬度不應小于lmo橫向縮縫采用假縫形式,頂部鋸切寬3?8mm、深1/4板厚的槽口,并填以聚氨酯。兩條道路正交時,各條道路宜保持本身縱縫的連通,而相交路段內各條道路的橫縫位置應按相對道路的縱縫間距作相應變動,保證兩條道路的縱橫縫垂直相交,互不錯位。兩條路斜交時,主要道路宜保持縱縫的連通,而相交路段內的橫縫位置應按次要道路的縱縫間距作相應變動,保證與次要道路的縱縫相連接。相交道路轉彎加寬部分的接縫位置,應不出現或少出現錯縫和銳角板。水泥混凝土路面每日施工結束或因其他原因中斷施工時必須設置橫向施工縫,設在橫向縮縫處的橫向施工縫采用設傳力桿的平縫形式。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必須采用拉槽、壓槽或刻槽等方法筑做表面構造,構造深度應為0.50?1.00mmo用于混凝土路面養(yǎng)護的養(yǎng)生劑性能應符合下表規(guī)定。檢驗項目指標有效保水率①,不小于(澎75抗壓強度比②不小于的7d9028d90磨損里③,不大于(kg/m2)3.5含固量,不小于(%)20.4干燥時間,不短于(h)4成膜后浸水溶解性④養(yǎng)生期內不應溶成膜耐熱性合格5、路線交叉交叉口的設計均采用加鋪轉角形式,共設平面交叉17處,與等級路交叉2處,其余均為非等級交叉。過村段被交路采用18cm水泥混凝土路面順接。野外段被交路為水泥混凝土路面,采用18cm水泥混凝土+16cm水泥穩(wěn)定碎石。野外段被交路為土路時,采用20cm砂石路面+路基填土結構順接。與等級路交叉時,采用與主線相同的路面結構。被交路單側順接長度為10mo在進行加鋪轉角處理時,應注意新建路與被交路之間橫坡的過渡,加鋪轉角圓弧中心與交叉點連線的橫坡應保證在0.3%?2%;與等級交叉時縱坡在0.15-3%之間;與非等級路交叉縱坡保證在0.3%?6%,以保證行車舒適,并且利于排水。6、交通工程以“安全、環(huán)保、舒適、和諧”為設計理念,按BB5768.2-2009《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及有關規(guī)范進行設計,主要包括:交通標志、交通標線、道口標柱等。6.1交通標志在道路起點設置限速標志,禁止車輛超速行駛;下穿高速及鐵路時設置限高標志,保證行車及構造物安全;所有標志的形狀、圖案、顏色等應符合《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GB5768.2-2009)中的有關規(guī)定。標志板面底襯及字符均采用m類反光膜。其色度坐標應符合《視覺信號表面色》(GB8416-2003)中的有關規(guī)定。其反光膜的逆反射系數和亮度系數應符合有關標準規(guī)定。為保證美觀,標志版上的所有字符、圖案均應是整張反光膜,嚴禁拼接。6、2標線本路段的交通標線主要包括:對向車行道分界線。對向車行道分界線采用黃虛線,線寬10cm,線段及間隔長度分別為如和6m,一般設置在道路中線上,用以分隔對向行駛的交通流。6.3道口標柱道口標柱設在公路沿線村路及以下平面交叉兩側,用來提醒主線車輛提高警覺,防范支路車輛突然出現而造成意外。道口標注一般沿主線方向,每側2個,埋設在距路緣石外緣20cm處,沒有路緣石的,應埋設在距土路肩內邊緣20cm處,不應埋設在路基邊坡上。7、照明工程考慮居民夜間出行安全,過村路段單側增加路燈,滿足照明要求。照明電源接自路側變壓器(具體有供電部門指定),負荷需求按三級負荷供電設計,設置照明配電箱1臺。采用低壓計量,在配電箱根據供電部門的規(guī)定裝設專用計量儀表。過村段,在道路一側安裝6m單桿單臂熱鍍鋅噴塑鋼桿路燈,間距35m左右,車行道側安裝1只具有翼形配光性的半截光型LED燈具。本路段共安裝照明路燈30盞。8、筑路材料本次筑路材料調查的縣市有:徐水區(qū)、保定市。本著“質量第一,成本控制,就地取材,保護環(huán)境”的原則,對擬建公路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