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世界史觀與世界史學科建設第1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主講人:解光云教授
安徽師范大學歷史學專業(yè)本科1982級
武漢大學世界史專業(yè)碩士
南開大學世界史專業(yè)博士
復旦大學世界史專業(yè)博士后
代表作:《古典時期的雅典城市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多維視域下的古典雅典城鄉(xiāng)關系》,安徽人民出版社研究領域:16世紀以前的世界史;西方古代社會與文化
第2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世界史觀的含義及其主要理論西歐中心論中國史學中的“天下”觀20世紀前期世界史學科的初步發(fā)展新中國成立后世界史學科的進一步發(fā)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史學科的新發(fā)展全球化的歷史語境與世界史學科的創(chuàng)新第3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一、世界史觀的含義及其主要理論
世界史觀(worldhistoryconception)是已知世界地理知識與文化觀念的結合物。中古時期歐洲的基督教世界史觀阿拉伯諸國的伊斯蘭教世界史觀啟蒙運動時期,“大通史”(Universal
History)在法、英、德等國開始出現(xiàn)。歐洲之外的社會引起專業(yè)歷史學家的足夠重視。近代西方的“西歐中心”論(WesternEuropeCentral)中國史學中的“天下觀”第4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二、西歐中心論——以西歐為中心的史學理論與方法西歐中心論的源起古典時代的世界史觀西歐中心論的發(fā)展中世紀基督教史觀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史觀西歐中心論的理論化和系統(tǒng)化最早將“西歐中心”史觀理論化和系統(tǒng)化的是黑格爾(Hegel,1770~1831)第5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黑格爾的世界史觀世界應當分為新、舊兩個世界,新世界不屬于世界歷史范圍。因為“新世界里發(fā)生的種種,只是舊世界的一種回聲,一種外來生活的表現(xiàn)而已”。將美洲和澳洲的歷史排除在世界歷史之外。[《歷史哲學》]世界歷史是“世界精神”發(fā)展和實現(xiàn)的過程:在古代東方史上度過了童年時期,在希臘送走美好的青年時代,在羅馬經歷了壯年時代,在日耳曼—基督教世界進入了自己的老年時代。世界歷史從亞洲起步,以歐洲為終點。他把日耳曼民族歸結為唯一能夠承載高等精神原則的主體,宣稱日耳曼民族就是新世界的精神。[《歷史哲學》]第6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法國哲學家孔德(Auguste.Comte,l798-1857
)甚至認為:西歐以外的各國歷史,特別是中國、印度等國的歷史,對西歐為中心的世界歷史沒有發(fā)生任何實際的影響,都應在世界史研究的領域之外。第7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德國史學家蘭克(LeopoldvonRanke,
1795~1886
)更是將種族優(yōu)越作為自己的西歐中心論的理論基礎。只有拉丁和條頓民族(條頓人Teutonen,古代日耳曼人中的一個分支)才是偉大的、不斷進步的民族,它們的歷史是世界歷史的主流。此后,“西歐中心”論演化為歐洲中心論或歐美中心論。第8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19世紀,西歐中心論的廣泛影響西方列強在世界范圍的擴張中國的洋務派及其革新運動要義亞非國家的維新運動主旨第9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西歐中心”論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二戰(zhàn)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決定請世界各國學者合作編寫《人類科學和文化發(fā)展史》。意在改變人類解讀歷史的理論與方法。1952年開始編纂,1968年出版。第一版一經問世,就受到各國學者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學者的尖銳批評:西方中心論的傾向十分明顯。1980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重寫該書,至今未果。近幾十年來,西方學術界出現(xiàn)了打破西方中心論的潮流。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觀)或整體世界史(宏觀史觀)理論不斷涌現(xiàn)。第10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西歐中心”論的打破,在一定程度上歸功于戰(zhàn)爭。兩次世界大戰(zhàn)客觀上推動了世界各國、各民族的聯(lián)系。新的世界格局動搖了西方中心論。在此背景下,20世紀早期,斯賓格勒(OswaldSpengler1880-1936)和湯因比(ArnoldJosephToynbee1889-1975)等,提出頗具影響力的人類文化多元論。盡管他們并非通常意義上的歷史學家,但其文化形態(tài)理論卻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研究的發(fā)展歷程。第11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斯賓格勒
(OswaldSpengler1880-1936)
德國哲學家、史學家、政論家
代表作《西方的沒落》全人類的歷史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各個文化的歷史。研究世界歷史只能是研究各個文化的歷史。例舉了歷史上的八大文化:古典文化、西方文化、巴比倫文化、中國文化、埃及文化、墨西哥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等。在他看來,除了西方文化,其它文化都已死亡。研究世界歷史必須采用“文化形態(tài)學”(Kulturmorphologie)的方法,從貫穿于每一文化的基本個性特征去把握其文化形態(tài)。
第12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阿諾爾德·J·湯因比,英國歷史學家。1889年4月14日生于倫敦,卒于1975年10月22日。一生著作頗多,主要有《歷史研究》12卷,先后于1934-1961年出版,以綜合觀點對人類歷史進行了新的展望。另外還有《民族與戰(zhàn)爭》、《希臘的歷史思想》、《人類與大地母親》、《經受考驗的文明》以及《一個歷史學家的宗教觀》等。第13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湯因比的《歷史研究》把六千年的世界史分為26種文明。其理論核心是所謂“文化形態(tài)史觀”,或稱為“歷史形態(tài)學”。主要論點:(1)文化是通過對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的應戰(zhàn)所遭受的考驗而產生的。(2)文化的生長是由少數(shù)偉大人物的歷史活動所決定的。(3)文化的衰落來自于少數(shù)創(chuàng)造者喪失了創(chuàng)造能力,多數(shù)人相應地撤回了他們的支持與模仿,從而,整個社會失去了新的應戰(zhàn)能力。(4)文明的解體在于社會集體和靈魂的分裂。第14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西方學者稱湯因比為“當代最偉大的史學家”、“國際智者”。與愛因斯坦、羅素等相并列。其《歷史研究》被稱為“20世紀精神史上最重要事件之一”。第15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三、中國史學中的“天下”觀中國古代史學交融著古代知識人士已知世界地理知識與儒家文化觀念?!妒酚洝匪浭穼嵉牡乩矸秶鷶U及當時中國人已知的世界,也即當時所謂的“天下”——司馬遷所處時代的“漢天子統(tǒng)治下的中國”。這種史觀的深層文化內涵,是把中國視為天下教化的中心,而這一中心的周邊則是有待歸化的四方“蠻夷”之域。這種史觀支配下撰寫的中國歷代史書,不僅在其記述上詳于中國,略于“蠻夷”,而且時時流露出治史者“尊華夏,鄙蠻夷”的歷史思想。第16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明代中葉以后,西方的傳教士來華?!拔鲗W東漸”。中國人的世界史觀由此發(fā)生變化。19世紀,西方殖民勢力依恃武力打開中國的國門。西方殖民勢力的軍事強勢改變了中國人的“天下”觀。中國知識人士看世界的眼光和觀念逐步更新。國人開始認識中國之外的事項,由此意識到在中國之外,還有一個更為廣大和強盛的世界,一個不可等閑視之而又不得不與之打交道的西方世界。第17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為了與這個強有力的西方世界交往,中國人開始第一次主動了解西方世界。中國人的世界知識逐漸增長,治史者的世界史觀由此拓寬。林則徐主持的譯刊《四洲志》魏源在《四洲志》基礎上又廣泛尋求資料寫成的《海國圖志》徐繼畬撰寫的《瀛環(huán)志略》第18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但是,流傳數(shù)千年的中國中心論史觀在傳統(tǒng)史著中依然可見。近代之初的新派史家們的中國“天下”觀并沒有與傳統(tǒng)觀念徹底分離。于此同時,出于反帝反封建的需要,一些資產階級改革派與革命派歷史學家,也從西方近代社會政治變革中,為中國的維新變法與革命事業(yè),尋求歷史的智慧。中國人開始從西方治亂興衰的歷史中借鑒和學習經驗。歷史為政治服務的治史宗旨影響至今。第19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四、20世紀前期中國世界史學科的初步發(fā)展進入20世紀,在不到30年的時間里,發(fā)生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世界各地區(qū)、各國家之間的聯(lián)系、交往更趨緊密,中國也被卷入由兩次世界大戰(zhàn)所推動的世界性交往的國際格局之中,為中國人進一步了解世界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條件。第20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20世紀前40多年里,與中國接觸最頻繁的主要是歐美諸國和日本。中國史學界日漸增多關于歐美和日本的歷史譯著。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清華大學畢業(yè)。建筑學家和建筑教育家。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
)翻譯、其父親梁啟超校訂的英國作家韋爾斯(Herbert.George.Wells1866-1946,英國歷史學家、社會學家)的《世界史綱》(AShortHistoryoftheWorld)。超越國別、洲別并具有以進化論為指歸的歷史思想的著作。192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2006年,該書被三聯(lián)書店推薦為20年來影響中國人的100本書之一。第21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20世紀前期,中國的大學歷史系一般尚未設置世界史課程,學習中國史為主。此外,只設西洋通史、斷代史、國別史、地區(qū)史等課程。大多采用西方人編著的課本。因此,西方的史學理論、方法,特別是近代的史學理論與方法,如“西歐中心論”等,直接或間接影響了起步中的中國世界史學科。經過一段時間的學術積累和醞釀,1949年,周谷城(1898—1996,湖南益陽人)先生主編的三卷本《世界通史》問世,開始打破西歐中心論的局限,重視世界不同地區(qū)、不同國家之間的互相影響,同時不排斥某一時期以某一地區(qū)為重點。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打破西方中心主義的世界通史”著作。第22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五、新中國成立后世界史學科的進一步發(fā)展20世紀50年代,全面學習蘇聯(lián)。蘇聯(lián)的世界史著作被大量翻譯為中文。尤其是蘇聯(lián)社科院編著的多卷本《世界通史》中譯本的出版,蘇聯(lián)的世界史觀以及由此構建的世界史著作體系,隨之全盤進入中國。因此,20世紀50年代中國世界史學科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是蘇聯(lián)世界史學科的移植。許許多多的史學工作者在這一移植工作中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正是他們的辛勤勞動,中國的世界史學科開始成長起來。第23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20世紀60年代初,在借鑒和學習蘇聯(lián)史學的基礎上,由北京大學周一良(1913-2001,安徽東至人)
、武漢大學吳于廑(1913-1993)兩位教授主編的四卷本《世界通史》出版。中國世界史學科發(fā)展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標志著我國世界史學科的初步建立。第24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自此,中國有了一部由本國學者編著的上自人類起源,下至20世紀之初的大型世界歷史著作。多次修訂再版,累計印數(shù)達40多萬部,作為高等學校世界史教材被普遍采用,其學術權威地位歷30多年而不衰。全國各高等學校培養(yǎng)出來的歷史系畢業(yè)生,其所掌握的世界歷史知識,無不受惠于這部通史,在社會上也享有很高的學術信譽,為有心了解世界歷史的讀者所廣泛閱讀。第25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移植蘇聯(lián)世界史學成果所產生的主要影響蘇聯(lián)社科院組織數(shù)以百計的學者編成的多卷本《世界通史》,力圖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以人類歷史上更迭發(fā)展的五種社會經濟形態(tài)為主線。分期、分段敘述歷史。資料豐富。對我國世界史學科建設產生過良好的影響。第26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主要問題其一,沒有突破西歐中心論的局限。沿襲以歐洲為主體的歷史分期。歐洲歷史分期決定世界歷史分期,并以此作為全世界各國各民族歷史發(fā)展的總的分期框架。其二,沒有擺脫西方史學的民族沙文主義(Chauvinism)的影響??浯?、美化俄羅斯民族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其三,編著體系上,過分拘泥于五階段的歷史分期框架,不能反映世界多民族的歷史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沒有揭示人類歷史是怎樣發(fā)展為世界歷史的全部歷程。第27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20世紀50年代開始對西歐中心論的批判。但對蘇聯(lián)史學的缺憾和弊端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并不是看得很清楚。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發(fā)生重大變化。國人開始從多方面反思向蘇聯(lián)學習的得失。反思蘇聯(lián)史學的弊端,并考慮如何清除(解放前引進西方史學,解放后引進蘇聯(lián)史學,缺乏獨立思考和理性分辨)。第28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文革”剛結束的1977年,國內六所高校發(fā)起,在安徽蕪湖召開的一次世界史學術會議上,提出并討論編著新的世界通史問題。會后的幾年內,由20多所高校編寫的上古史、中世紀史、近代史、現(xiàn)代史先后出版。林志純(1910年11月11日-2007年11月14日
)教授主編的上、下冊《世界上古史綱》在此前問世。表明中國世界史學工作者在獨立思考基礎上建立新的世界歷史著作體系的努力。從此,中國的世界史學科走上了比較成熟的有能力自立的發(fā)展階段。吳于廑先生貢獻尤著。第29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吳于廑先生對中國世界史學科的貢獻
吳于廑,著名歷史學家,新中國世界史學科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名列《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歷史》卷。第30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吳先生世界史觀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具體說來受益于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世界歷史的兩段論述:“世界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瘪R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各個互相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fā)展進程中愈來愈擴大,各民族的原始閉關自守狀態(tài)則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發(fā)地發(fā)展起來的各民族之間的分工而消失得愈來愈徹底,歷史也就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成為全世界的歷史?!薄兜乱庵疽庾R形態(tài)》第31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吳于廑先生的世界史觀:其一,世界史是歷史學科中有限定意義的一門分支學科。其內容為對人類歷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發(fā)展為全世界成一密切聯(lián)系整體的過程進行系統(tǒng)探討與描述。主要任務是以全世界全局的觀點,綜合考察各地區(qū)、各國家和各民族的歷史,運用相關學科的成果,闡明人類歷史的演變,揭示演變的規(guī)律與趨向。探索的目標在于世界由古及今經歷了怎樣的歷史演變過程,怎樣由原始的、閉塞的、各個分散的人群集體的歷史,發(fā)展為彼此密切聯(lián)系形成一個全局的世界歷史。第32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其二,世界史需要國別史、地區(qū)史、專門史的知識作為探索其自身目標的必要條件,但并不是囊括一切國家、民族和地區(qū)的歷史。既不是一門中國域外史,也非一切國家、民族和地區(qū)歷史的總匯。把中國史和世界史視為兩門并列學科的概念,把國別史和世界史并列的概念、把世界史視為國別史總匯的概念,都是不恰當?shù)摹J澜缡诽剿鞯哪繕瞬坏扔诟鲊鴦e史相加的目標。第33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其三,世界史學科的內容、任務、目標等決定了它排斥一切基于民族或意識形態(tài)的偏見而以某一國家或某地區(qū)為世界歷史中心的觀點,如西歐中心論、歐洲中心論、中國中心論等。從事世界史的研究者必須超越民族或意識形態(tài)狹隘性,著眼于世界歷史的全局。第34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其四,一部世界史著作不宜只講或主要講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的統(tǒng)一性。世界史學科應該以探索和說明歷史怎樣發(fā)展為世界歷史為主題。對人類各民族原始閉關自守狀態(tài)怎樣逐步打破和趨向密切聯(lián)系的問題,作出充分的切合客觀實際的說明。第35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其五,歷史由原始閉關自守狀態(tài)向彼此密切聯(lián)系形成一體的歷史演變過程,包括兩個方面的發(fā)展。一是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由低級向高級有次序的發(fā)展,這是縱向的發(fā)展;另一是隨著生產方式的演變而日益增長的各民族和各地區(qū)間的接觸、交往、矛盾、沖擊以及彼此之間的吸收與融合,這是橫向的發(fā)展。第36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其六,研究世界史必須著眼在遠處,手在近處,觀察問題的視野要開闊,研究的問題要具體。不宜就事論事,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但是,脫離具體問題,就會流于空泛。第37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吳先生選定對15、16世紀的研究作為使其設想逐步變成現(xiàn)實的著手點。在武漢大學歷史系組建了15、16世紀世界史研究室。組織編輯《15、16世紀東西方歷史初學集》第38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吳先生所闡述的世界史觀,限定了世界史學科在歷史學科中的地位,規(guī)定了它的內容、任務與目標以及研究方法,與過去比較流行的世界史概念迥然不同,同時也克服了“西歐中心論”與蘇聯(lián)史學的一些弊端。因此被稱為“世界史新概念”.中國社科院世界史所的陳洪進先生撰文,稱譽吳先生的世界史觀是:世界歷史新理論在我國興起。(《讀書》1992年第2期)更多的人把吳先生的世界史觀名為“整體世界史”或“宏觀史學”,是我國世界史學科獨立發(fā)展的一項重要成果。第39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六、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史學科的新發(fā)展周谷城、吳于廑、林志純在《光明日報》撰文呼吁加強世界古典文明研究。國家教委撥出??钤跂|北師范大學成立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培養(yǎng)一批學術人才。《史學理論研究》創(chuàng)辦,提供了一個探討與交流史學理論的園地?!妒澜鐨v史》雜志開辟專欄討論編著世界史問題。世界斷代史、專題史、地區(qū)國別史學會成立,組織學術交流。世界史著作數(shù)量增多。吳于廑和齊世榮主編的六卷本《世界通史》,規(guī)模浩大,內容豐富。力圖體現(xiàn)吳于廑先生的世界史觀。第40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七、全球化的歷史語境與中國世界史學科的創(chuàng)新所謂全球化的歷史語境,是指以全球的視野,解讀人類歷史的史學理論與方法。自20世紀下半葉開始,大量非西方國家歷史研究成果以西方文字的形式出現(xiàn),促成了全球史觀的逐步形成。第41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全球史觀主要包括如下四個層面:
其一,摒棄以國家為單元的思維模式,認為世界通史的基本敘事單元應該是相互具有依存關系的若干社會所形成的空間(socialspace)。其二,在世界史發(fā)展的任何一個階段都不能以某個國家的發(fā)展代表全球發(fā)展的整體趨勢,全球發(fā)展的整體趨勢只體現(xiàn)在真正普適于所有社會的三大過程當中,即人口增長、技術的進步與傳播、不同社會之間日益增長的交流。其中“不同社會之間日益增長的交流”最為重要。第42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其三,所謂“歐洲興起”只是人類歷史長河中一個特定時期的特定產物,從中挖掘“普適性”的“文化特質”只能是制造神話。其四,在考察一個由若干社會參與其中的歷史事件的原因時,要充分考慮其發(fā)生的偶然性和特定的條件性。第43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學界最早興起全球史(GlobalHistory)研究。學術界一般將1963年美國學者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H.McNeil)發(fā)表的《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的歷史》(TheRiseoftheWest:AHistoryoftheHuman
Community),視為“全球史”在學術領域出現(xiàn)的標志。第44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威廉·麥克尼爾
(WilliamH.McNeil)
芝加哥大學榮譽教授
曾任美國歷史學會主席
《西方的興起》的主題就是跨文化傳播與交流。麥克尼爾把不同社會群體和文化傳統(tǒng)的接觸看作是改變人類歷史的主要力量。尤其關注技術和工藝從一個地方傳播到另一個地方的過程,由此導致那些地方權力和社會組織的構成發(fā)生變化。第45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西方的興起》之后,麥克尼爾將其傳播研究轉向在大范圍區(qū)域內產生過影響的特殊事件。推出新著:《瘟疫與人類》(PlaguesandPeople)《追逐權力:公元1000年以來的技術、武力和社會》(PursuitofPower:Technology,ArmedForce,andSocietysinceA.D.1000)等。第46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瘟疫與人類》考察了地方病和流行病在世界歷史上的影響。不同社會的人群之間的接觸不僅會推動技能和工藝的傳播,也會把外來的疾病傳播到毫無防備的人群中。在任何情況下,流行性疾病都會對原有的社會秩序造成巨大破壞。例如黑死病不僅奪去大量生命,也對14—17世紀大部分歐亞地區(qū)的貿易、工業(yè)、金融和社會造成破壞。人類活動加速了疾病的傳播,對已經建立的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秩序造成深深的影響。第47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追逐權力:公元1000年以來的技術、武力和社會》
PursuitofPower:Technology,ArmedForce,andSocietysinceA.D.1000重點考察軍事與工業(yè)技術的傳播、被提高或改造用于新目的之后,它們所具有的改變現(xiàn)存政治和軍事秩序的潛力。每一項技術或技能的發(fā)明,都增強了統(tǒng)治者控制社會的權力。一次又一次的傳播有助于理解世界政治與軍事史上的一些最重要的發(fā)展。第48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在差不多四十余年的時間里,全球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和W.H.麥克尼爾的《西方的興起》就是最早體現(xiàn)全球史觀的世界通史著作。自麥克尼爾開始,“全球史”理論逐漸走向成熟。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史的指向漸漸集中于不同地區(qū)之間的關聯(lián)上。第49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在近40多年的時間里,一批較有影響的世界史教科書陸續(xù)問世,如腓南德·阿梅斯托的《世界史》、杰克森·斯比瓦格爾的《世界歷史:人類的漂泊》以及皮特·斯特恩斯等人合著的《世界文明:全球經歷》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第50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西方的全球史學家們對非西方世界歷史文化的認識明顯加深。試圖完全超越“歐洲中心論”,建立“全球普適性的歷史話語系統(tǒng)”,“使歷史學本身全球化”。自1995年以來,連續(xù)三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都把全球史列為重要的討論主題,說明“全球史”正在成為史學界關注的熱點。第51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中國學者緊跟國際史學語境的發(fā)展趨勢,翻譯了許多有關全球史的著作,撰寫了有關全球史的論著,并把全球史的一些觀念引入到我國的世界歷史教學方面。2005年10月12—13日,首都師范大學全球史研究中心與美國世界歷史學會聯(lián)合舉辦了“世界通史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意大利、德國、哥倫比亞、新西蘭等國的世界史學者出席了會議。與會學者就“世界歷史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世界各國的世界歷史教學情況”兩大主題進行了熱烈討論。第52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當代“全球史”理論的代表人物:
杰瑞·H·本特利(JerryH.Bentley)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美國《世界史》雜志主編第53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本特利的全球史觀代表作:
《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本特利的通史著作《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從2000年出版發(fā)行以后,受到廣泛歡迎,成為美國上千所大學的教學參考書目。這部書的英文影印本已由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54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杰瑞·H·本特利的主要觀點新的世界史必須首先構建一套新的世界地理劃分。主張以“社會空間”(socialspace)為單元,研究新的世界史。
“社會空間”的形式可以是經濟的、環(huán)境的或文化的區(qū)域,但是很少與民族國家的界限吻合。對于探索大規(guī)模歷史過程而言,“社會空間”不僅更恰當,而且有利于歷史學家考察跨越時間的各種重大變遷,如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移、帝國的擴張、跨文化貿易、物種交流、疾病擴散、技術轉移、環(huán)境變遷、思想觀念和宗教信仰以及文化傳統(tǒng)的傳播等。第55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將世界五大洲凡是有人類活動的地域都納入到全球史視野。特別是分出專門的章節(jié)來描述非洲(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qū))、美洲和大洋洲的發(fā)展。本特利認為,大洋洲雖然相對較小且相對孤立,但是大洋洲同樣能夠微觀而清晰地反映整個世界的歷史,因而對這里的移民、文化傳播、人類社會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以及文化交流帶來的后果和影響等內容非常關注。第56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對于歐洲人到來之前的美洲,本特利也采取了全球史觀的解讀方法,討論中美洲龐大帝國的同時,也沒有忽略北美不同社會的發(fā)展。這一點相對于斯塔夫里阿諾斯把人類歷史認為是“幾乎等于歐亞文明史”的觀點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以一種平等對待異質文化的心態(tài)對“歐洲中心論”進行了較為徹底的修正。第57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本特利率先提出了跨文化互動的命題,指出不同的社會或文化作為一個共同體無論如何是獨立存在的。然而獨立不等于封閉,不同文化的獨立性與不同文化間的交往是并存的。在《新全球史》里,本特利寫了兩個主題,一個是傳承,一個是交流和碰撞。他的著力點并不在描述各種文明的興衰,而在于說明不同文明間的互動以及互動過程中各個文明的變化。第58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本特利認為:文化傳播的總趨勢是核心文化從文明中心向外擴散,但擴散相當緩慢,而且在擴散過程中原有的核心文化也會不斷融入新的文化因素。另外,全球運動的總趨勢表現(xiàn)為互為因果、互相影響的三個因素:人口增長、技術不斷進步與傳播、不同社會之間的交往日益密切。而斯塔夫里阿諾斯更注重技術的進步與傳播。從這些觀點中,可見本特利對斯塔夫里阿諾斯等人全球史觀的超越。第59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在《新全球史》里,本特利還對互動過程中的一些主題特別關注,如移民、社會發(fā)展、商業(yè)、帝國主義、生物交換、文化融合等等,這些主題也越來越成為全球史觀學者們共同關注的話題,在最近幾年中,對國內的學術研究也有影響。第60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本特利認為,有兩種理論范式(paradigm)對當今的世界歷史研究趨向產生了重要影響?,F(xiàn)代化理論根據《牛津英語詞典》考證,“現(xiàn)代”一詞至遲在1585年就開始被人使用。但在歷史研究和其他社會科學領域里,“現(xiàn)代”一般是相對于“傳統(tǒng)”而言的。第61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所謂傳統(tǒng),是指古代和中世紀沿革而形成的一種文明,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藝術、道德觀念和其他意識形態(tài)。中國古代歷史相應的傳統(tǒng)時代,多數(shù)歷史學家認為大致截止于晚清或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之前。在西方歷史的劃分上,大約截止于15世紀意大利人開始崇尚雅典和古羅馬文明的“文藝復興”時代。歷史的演變顯示,從“文藝復興”之后,人類社會的進程逐漸加快。人們用“現(xiàn)代的”一詞,以示與歷史傳統(tǒng)相區(qū)別。第62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雖然“現(xiàn)代”這一詞語早在16世紀就已出現(xiàn),但是,“現(xiàn)代化”作為一種理論或學說,卻是20世紀后半期才出現(xiàn)的?!吨袊蟀倏迫珪费裕骸皞鹘y(tǒng)社會和現(xiàn)代社會是具有相互排斥特征的社會,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演進的過程就是現(xiàn)代化?!蹦敲矗瑸槭裁礆v史演進到上個世紀50年代,竟然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里就形成了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現(xiàn)代化理論?第63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其一,二戰(zhàn)后,一大批原來處在英美等發(fā)達國家殖民統(tǒng)治之下的民族、國家紛紛獨立。這些新獨立的民族國家大都實行一種相對較為落后的經濟體制,經濟和文化都極為不發(fā)達。如何應對歐美等發(fā)達國家的挑戰(zhàn),是新獨立的民族國家所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政治獨立、經濟富強,是這些新獨立的民族國家的一種普遍愿望。第64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發(fā)展經濟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繆爾達爾(GunnarMyrdal,瑞典經濟學家),在現(xiàn)代化現(xiàn)象剛剛出現(xiàn)之時,就十分中肯地指出了這一點。他說:“現(xiàn)代化”作為一種新價值觀,已經成為新興的民族國家的知識階層精英分子的理想和“官方信息”,幾乎成為一種國教,是“新民族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第65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現(xiàn)代化理想主要是受過教育和政治上有發(fā)言權的那部分人的思想,特別是知識分子精英的思想”。學習西方,趕超發(fā)達國家,使自己的國家也如同西方國家那樣現(xiàn)代,是這些民族國家中“先進分子”的長期夢想和美好理想,并積極尋求發(fā)展路徑。第66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2006年2月7日,“《中國現(xiàn)代化報告2006》專家座談會暨中國社會現(xiàn)代化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上發(fā)布了由中國社科院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xiàn)代化戰(zhàn)略研究課題組撰寫的《中國現(xiàn)代化報告2006》。對現(xiàn)代化的源起、理論流派、路徑、標準等,提供詳盡的研究報告。第67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另一方面,二戰(zhàn)后,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對峙是國際政治的新特點。爭取中間力量和國際論壇上的多數(shù),是符合大國利益的。所以,以美國為主的歐美發(fā)達國家,引導自己的高校和科研機構,不斷研究出可供新獨立的發(fā)展中國家學習的“新”理論、“新”價值觀,以及受發(fā)達國家政府支持的意識形態(tài)。以發(fā)展社會學和發(fā)展經濟學為核心內容的現(xiàn)代化理論,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產生和形成的。第68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現(xiàn)代化理論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研究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科技、教育、制度及文化,希望找到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變遷的一般模式。從現(xiàn)代化理論的第一部著作羅斯托的《經濟增長的階段:非共產黨宣言》,到布萊克的《現(xiàn)代化的動力:比較歷史的研究》,現(xiàn)代化理論的構建對于理解現(xiàn)代世界歷史的發(fā)展動力作出了一些貢獻。第69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闡釋現(xiàn)代化理論的第一部著作:羅斯托的《經濟增長的階段:非共產黨宣言》(TheStagesofEconomicGrowth:ANon-CommunistManifesto)第70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羅斯托《經濟增長的階段》通過對歐美國家近現(xiàn)代經濟史的研究,概述了現(xiàn)代化的五階段理論:傳統(tǒng)社會起飛階段、起飛前能力儲備階段、起飛階段、趨向成熟的階段和高頻消費階段。他認為現(xiàn)代社會就是具備經濟上自我持續(xù)增長能力的社會。經濟現(xiàn)代化首先需要一批精英認識到現(xiàn)代化不僅人們的愿望,而且是可能實現(xiàn)的。它的基礎就是教育的普及、有利于發(fā)展的金融機構和合理的經濟組織,從而使經濟獲得足夠的推動力,開始起飛并進入自我持續(xù)的增長。(按:現(xiàn)代化等于經濟的現(xiàn)代化)第71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羅斯托主要從物質層面對現(xiàn)代化進行歷史的考察,認為現(xiàn)代化的核心內容是經濟現(xiàn)代化,而經濟現(xiàn)代化的主體是工業(yè)化與城市化,保證經濟持續(xù)增長是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關鍵。該研究方向注重三個方面:注重經濟增長與政治、文化、宗教和意識形態(tài)的變遷之間內在規(guī)律的研究;注重不同類型經濟現(xiàn)代化成長模式與動力機制的研究;注重經濟現(xiàn)代化成長階段特征的研究,以及經濟現(xiàn)代化成長不同階段之間變化條件的研究。第72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布萊克(C.Black)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現(xiàn)代化的動力:比較歷史的研究》
The
DynamicsofModernization:AStudyinComparativeHistory第73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布萊克的《現(xiàn)代化的動力》一書主要是在世界范圍內對現(xiàn)代化的不同道路進行比較研究。其研究不是以經濟為標準,而是以社會結構和政治為標準。第74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布萊克把各個國家的現(xiàn)代化進程分為七類:
1.英國、法國;
2.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
3.西歐、北歐、東歐;
4.拉美;
5.蘇聯(lián)、日本、中國;
6.亞洲大部分地區(qū)和北非;
7.中南非洲和亞洲少數(shù)地區(qū)。
名次越前,現(xiàn)代化程度越高第75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布萊克后來還從比較歷史學的角度對日本、德國、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行了專門的探討,受到學術界的高度評價,1976年出版了《比較現(xiàn)代化論集》。第76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本特利所認為的影響當今世界歷史研究趨向的第二種理論范式(paradigm):
世界體系理論“世界體系”論認為,現(xiàn)代世界歷史只有在西方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霸權的背景下理解才有意義。代表人物為沃勒斯坦,代表作《現(xiàn)代世界體系》。第77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世界著名左翼思想家、社會學專家,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厄姆頓分校教授)第78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沃勒斯坦在西方學術界常被稱為“新左派”或“新馬克思主義”學者。一直從事“現(xiàn)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研究。在美國獲博士學位后,沃勒斯坦游學法國,受業(yè)于法國“年鑒學派”和“新史學”的學術大師費爾南德·布羅代爾(FernandBraudel,1902—1985)。第79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沃勒斯坦的《現(xiàn)代世界體系》(Themodernworld-system)論述了從1450年至20世紀的資本主義體系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涉及社會、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心態(tài)等諸多方面,吸收了布羅代爾的時段理論和作為相對穩(wěn)定結構的體系理論。第80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在《現(xiàn)代世界體系》(TheModernWorld-System)中,他力圖證明,不同國家所處的中心、邊緣、半邊緣地位以及相互之間的結構互動,是解釋現(xiàn)代世界歷史發(fā)展的關鍵。第81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需要指出的是:沃勒斯坦運用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分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和發(fā)展,意識到世界體系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等價的交換”這一經濟交往的事實。但是,沃勒斯坦把世界體系的所有聯(lián)系都納入經濟聯(lián)系,用“不等價的交換”代替其他社會交往并加以絕對化。第82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小結:現(xiàn)代化理論的重心在于尋求和總結西方發(fā)達國家邁向現(xiàn)代社會的內部動力和特殊經驗,并認為這種經驗具有普世價值,同樣適用于對傳統(tǒng)國家的歷史分析。這種帶有某種種族優(yōu)越感的歷史意識限制了現(xiàn)代化理論在世界歷史研究中的視域。世界體系理論只是狹隘地關注經濟和政治關系,忽視了文化、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等形態(tài)的內容。第83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現(xiàn)代化理論”和“世界體系理論”對當今的世界歷史研究產生了近40年的影響,但它們之間卻缺少真正的對話和交鋒。歐美發(fā)達國家的理論價值指向,重在創(chuàng)造影響發(fā)展中國家的“新”理論、“新”思想和“新”的價值觀。這些理論和思想,無疑都含有霸權思想。在這樣的歷史語境下,世界史學科是難以健康發(fā)展的。第84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全球化歷史語境下的中國世界史學者:
馬克垚主編的
《世界文明史》
北京大學教授馬克垚:西歐中心論傾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首先,曾經的世界得益于歐美文明者甚多,而當前歐美文明仍然以其強勢在各個方面對世界發(fā)生影響,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的史學家,難免要認為西歐文明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而對過去的歷史不能正確地理解。第85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第二,史學(科學的史學),也是學習西方的結果。第三世界國家雖然有長久的史學傳統(tǒng)和偉大的文明,但是科學的史學是學習得來的。當今史學的概念、模式、術語等,大多是從西方輸入的。按西方人的眼光看世界。沒有屬于自己的世界史學科理論。在不同程度上按照西方的模式來認知自己民族的歷史。第86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馬克堯認為:到目前為止,世界上主要有三種世界史編著體系蘇聯(lián)編寫的多卷本《世界通史》。以美國學者麥克尼爾(McNeil)所寫的《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的歷史》為代表。著名史學家吳于厪先生所主編的《從分散到整體的世界史》。第87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要編寫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世界通史,最重要的是要解決三方面的問題:
一、如何把各個發(fā)展階段不同、模式不同的文明,整合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有機的世界史,而不是各個重要文明的機械排列。(“統(tǒng)一”與“多元”)二、說明世界歷史是怎樣發(fā)展和為什么發(fā)展的,即解決世界歷史發(fā)展的路徑和動力問題。(“過程”與“因素”)三、克服世界歷史編寫中普遍存在而又為大家普遍不滿的西歐中心論問題。(“中心”與“周邊”)第88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黃洋教授代表作
北京大學黃洋教授:全球史觀仍然是“西方中心論”
第89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黃洋教授認為:迄今為止,幾乎所有整體世界史的著作,都多少帶有歐洲中心主義的色彩。“全球史”是“全球主義”話語體系的組成部分,而這一話語體系是西方主導的全球化歷史進程的產物,“全球史”是為這一歷史進程提供解釋、辯護和合法性依據的。包括“全球史”在內的全球主義話語,實際上又以一種巧妙的、更為掩飾的方式重申、乃至強化了傳統(tǒng)的西歐中心論。第90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斯塔夫里阿諾斯(L·S·Stavrianos)
的《全球通史》(AGlobalHistory),仍是一個歐洲中心主義的史著結構。麥克尼爾(WilliamH.McNeil)的世界史觀,是以自由為主軸線的歷史觀,這一歷史觀把自由的進步看成是解釋歷史的框架。整個地球成為人類“自由”進步的舞臺。自由主義的歷史觀實際上是歐洲中心論的變異。這種線性歷史觀發(fā)展到極致就出現(xiàn)了弗朗西斯·福山的觀點:自由民主制是“歷史的終結”。第91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黃洋教授進一步認為:利用現(xiàn)代化理論框架來詮釋世界近現(xiàn)代史,實質上也是西方中心主義。因為衡量現(xiàn)代化的標準基本上是從西方的歷史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整體的“世界史”則是近代以來西方文明世界性擴張的一個結果。西方人試圖將整個世界納入西方文明的發(fā)展框架。整體的“世界史”就是為了反映這樣一種現(xiàn)實,甚至為其提供合法性依據而產生的。因此,在西方的知識系統(tǒng)中產生出來的全球史、整體的世界史理論,如同“啟蒙”、“現(xiàn)代化”等概念一樣,從誕生的一開始就帶有西方歷史語境中的一些基本特征。第92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總結:世界史觀與世界史學科建設的關系十分密切。古代中國的“天下觀”制約著歷代史學家對世界歷史的認識。近代以降,外來的史學觀點對我國世界史學科的起步與形成,產生了一些影響。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世界史學科發(fā)展為歷史學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第93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中外學術界關于世界歷史的理論、方法與編纂實踐已經表明,無論以什么樣的體系和框架撰寫世界歷史,都要求研究者具有更宏觀的視野,具有歷史學和相關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論修養(yǎng),以及敏感的現(xiàn)實關懷。第94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西歐中心論、蘇聯(lián)的五種社會形態(tài)史觀、湯因比的文化形態(tài)史觀、吳于廑先生所提倡的整體史觀,以及新興的全球史觀,都非完美無缺的世界史觀。探究更為科學的、更新的世界史觀,構筑一個更為嚴謹?shù)氖澜缡穼W科體系,仍有待于知識界共同付出大量的艱辛勞動。第95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THANKYOU第96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吳于廑,1913年4月27日出生于安徽省休寧縣。1941年秋,考取清華大學第五屆留美公費生,入美哈佛大學文理科研究院學習。1944年及1946年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與哲學博士學位。1947年應武漢大學周鯁生校長的邀請,回國任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和歷史系主任。歷任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中央常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科評議組成員、武漢大學副校長等職務。第97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武漢大學哈佛三劍客:吳于廑、韓德培、譚崇臺韓德培(1911年2月-2009年5月31日),江蘇如皋人,法學家。1934年畢業(yè)于南京中央大學法律系,1942年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法學碩士學位,同年轉入哈佛大學法學院繼續(xù)研究國際私法以及國際公法和法理學。1945年回國。1980年、1981年分別在武漢大學創(chuàng)建了全國高校中第一個國際法研究所和全國唯一的環(huán)境法研究所。
譚崇臺(1920年6月-),四川成都人,經濟學家。1943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經濟系,1947獲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1948年回校任教。長期從事西方經濟學,特別是發(fā)展經濟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被認為是將西方發(fā)展經濟學引入中國的第一人。第98頁,共10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20世紀60年代初,與周一良先生合作的四卷本《世界通史》主編工作一脫手,吳先生就進入如何消除“西歐中心論”和蘇聯(lián)史學影響的思考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度年福建省高校教師資格證之高等教育心理學綜合檢測試卷B卷含答案
- 2024年度山西省高校教師資格證之高等教育法規(guī)押題練習試卷B卷附答案
- 2024年度年福建省高校教師資格證之高等教育學押題練習試卷B卷附答案
- 2024年DVD視盤機和驅動器光頭項目投資申請報告
- 廣東開放大學2024年秋《國家安全概論(S)(本專)》形成性考核作業(yè)參考答案
- 黨員使命意識提升培訓協(xié)議2024
- 2024新建設工程成本咨詢協(xié)議范本
- 2024水電開發(fā)建設協(xié)議范本
- 2024年政府專項資金支持計劃協(xié)議
- 廠房2024年租賃化協(xié)議模板
- 保安公司客戶滿意度調查表
- 課間安全教育主題班會課件
- 民法典 婚姻家庭編課件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人才需求調研報告(新)5100字
- 公務員考試行測答題卡
- 消失模工序工藝作業(yè)指導書
-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海市各縣區(qū)鄉(xiāng)鎮(zhèn)行政村村莊村名明細居民村民委員會
- 老年人能力評定總表(含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精神狀態(tài)與社會參與能力、感知覺與溝通能力、老年綜合征罹患情況)
- 小學英語期中試卷分析(三篇)
- 系動詞公開課 完整版PPT
- 土工擊實儀不確定度評定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