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_第1頁
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_第2頁
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_第3頁
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_第4頁
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1頁藿香起源:唇形科廣藿香、藿香地上個別。別名:廣藿香——枝香;藿香——野藿香、土藿香;兜婁婆香;蕙。炮制:生用。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2頁性能:辛,微溫。歸脾、胃、肺經。功效:化濕,解暑,解表。本品微溫化濕而不燥,氣味芳香而不烈。能夠解暑,又善止嘔;兼能解表。《本草正義》:“…故為暑濕時令要藥,…”。應用:1、濕濁中阻。2、⑴暑濕證——夏月外感風寒、內傷暑濕者最正確。

⑵濕溫初起。3、嘔吐——濕濁嘔吐最正確。用量:5—10克。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3頁佩蘭起源:菊科佩蘭(蘭草)地上個別。別名:蘭草、女蘭、千金草、孩兒菊、省頭草。炮制:生用。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4頁性能:辛,平。歸脾、胃、肺經。功效:化濕,解暑。應用:1、濕濁中阻。2、脾經濕熱,口中甜膩不爽、吐涎沫脾癉。附:《素問?奇病論》:“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fā)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暑濕外感、濕溫初起。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5頁蒼術起源:菊科茅蒼術、北蒼術根莖。別名:赤術、山姜、仙術、香術。炮制:米泔水潤透晾干,生用。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6頁性能:辛、苦,溫。歸脾、胃經。功效:燥濕健脾,祛風濕。本品苦溫而燥,辛香而散。既化脾胃內濕而健脾,又散肌肉、肌表之外濕;尚可發(fā)汗、明目。應用:1、濕阻中焦。2、風濕痹痛——肌肉酸痛之濕痹為宜。3、風寒夾濕之表證。其它:⑴濕熱下注痿證;⑵帶下黃稠;⑶皮膚濕疹、濕瘡;⑷夜盲、角膜軟化、軟骨病、皮膚角化等;⑸燃燒煙熏以空間消毒。注意:陰虛內熱、汗多者不宜用。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7頁厚樸起源:木蘭科喬木厚樸、凹葉厚樸樹干、根、枝皮。根樸為佳;別名:紫油厚樸、溫樸。炮制:姜湯煮用——姜厚樸。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8頁性能:苦、辛,溫。歸脾、胃、肺、大腸經。功效:行氣燥濕,消積除滿,止咳平喘。本品辛勞溫香,苦燥除濕,辛散可行氣散滿消脹;苦泄入肺可下氣止咳平喘。既消有形之積,又散無形氣滯。應用:1、濕阻、食積、便秘、氣滯之脘腹脹滿——為腹脹要藥。按:尚可用之寒凝氣滯、肝胃氣滯、痰阻氣滯等。2、痰飲喘咳。注意:氣虛津虧慎用;孕婦慎用。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9頁砂仁起源:姜科陽春砂、海南砂、縮砂果實。別名:縮砂蔤、殼砂、砂仁。炮制:生用?;螓}炙、姜汁炒。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10頁縮砂海南砂海南砂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11頁性能:辛,溫。歸脾、胃經。功效:化濕行氣,溫中止嘔止瀉,安胎。本品溫中行氣而化濕,《本草匯言》稱之為“溫中和氣之藥”。其溫中偏于溫脾;安胎緣于行氣?!侗静萁浭琛贩Q其為“開脾胃之要藥,和中氣之正品”。應用:1、濕阻中焦及脾胃氣滯。按:行氣每與木香同用?!侗静輩R言》:“與木香同用,治氣病尤速”。2、脾胃虛寒,嘔吐、泄瀉——尤宜于虛寒泄瀉。3、胎動不安——脾胃氣滯者尤宜。其它:每作為反佐之品配伍補益藥同用,以減輕后者粘膩性。用量使用方法:3—6克;入湯劑后下。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12頁白豆蔻起源:姜科植物白豆蔻果實。別名:白蔻、殼蔻、紫豆蔻、白叩、紫叩、叩仁等。炮制:生用。白豆蔻爪哇白豆蔻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13頁性能:辛,溫。歸肺、胃、脾經。功效:化濕行氣,溫中止嘔。本品辛溫芳香,既可化濕,又可行氣,溫中偏于溫胃而止嘔,尚可開宣肺氣?!侗静萸笳妗罚骸氨九c縮砂蔤一類,氣味既同,功亦莫別。然此另有一個清爽妙氣,上入肺經氣分,而為肺家散氣要藥。”應用:1、濕阻中焦、脾胃氣滯、濕溫初起。2、嘔吐——宜于胃寒及濕阻嘔吐。其它:①赤眼暴發(fā);②酒積;③口臭。用量使用方法:3—6克;后下。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14頁草豆蔻起源:姜科草豆蔻種子。別名:草蔻、草叩等。炮制:生用。功用疏要:本品辛溫芳香而燥性較強,功類白豆蔻而化濕力較勝、行氣力較遜。臨床用于寒濕中阻胃脘冷痛、嘔吐泄痢等;又可用于久瘧、霍亂等。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15頁草果起源:姜科草果成熟果實。別名:草果仁、紅草果、智之子、大草果、老蔻。炮制:文火炒;姜汁炒。功用疏要:本品辛溫香烈,可燥濕散寒、祛痰截瘧。臨床用于寒濕中阻嘔吐泄痢、心腹冷痛,又被用于寒濕偏盛或寒痰凝結瘧疾。今亦用之食積,尤其是肉積。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16頁第十三章利水滲濕藥概念:凡以通利水道,滲泄水濕為主要作用藥品。性能:甘、淡,入腎、膀胱經。功效:

1、利水消腫——滲泄體內局部病理性水液為目標。

2、利尿通淋——疏通水道為目標。

3、利濕退黃——消除黃疸為目標。按:基礎方式和客觀效果為尿量增加。適應證:水濕潴留諸證。

1、水腫、腹水、痰飲、泄瀉、帶下等水飲潴留證。

2、淋證、尿濁等水道不利證。

3、黃疸、濕溫、濕瘡等濕熱證。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17頁配伍:⑴水腫兼表證——配解表藥;⑵水腫日久,屬脾腎陽虛——配溫補脾腎藥,且為主藥;⑶濕熱——清熱瀉火、清熱燥濕藥;⑷血淋——涼血止血藥;⑸泄瀉——配健脾藥。注意:⑴陰津虧虛者慎用。⑵水腫、泄瀉之虛者,應補虛為主。⑶滑利性強者,孕婦慎用。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18頁第一節(jié)利水消腫藥性能特點:甘淡平或寒。功效:滲泄水濕為主。應用:水液潴留水腫、痰飲、泄瀉、帶下等。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19頁茯苓起源:多孔菌科真菌茯苓菌核。別名:茯靈、茯兔、松苓、松薯。炮制:生用。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20頁性能:甘、淡,平。歸心、脾、腎經。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安神。本品性質平和,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既可利水滲濕,又可健脾養(yǎng)心。應用:1、水腫及痰飲、泄瀉、帶下等水濕潴留證。2、脾虛。3、心脾兩虛,心神不安。按:其多糖個別可抗腫瘤。用量使用方法:10—15克。附:⑴茯苓皮:肌膚水腫;⑵赤茯苓——清利濕熱—淋證;⑶白茯苓—健脾;⑷茯神——安神。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21頁薏苡仁起源:禾本科薏苡種仁。別名:薏米、苡仁、益米、菩提子、菩提珠、溝子米。炮制:生用;炒用。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22頁性能:甘、淡,微寒。歸脾、胃、肺經。功效:利水滲濕,健脾,除痹,清熱排膿。本品淡可滲濕,甘可補益健脾,寒可清熱排膿。祛肌肉中濕邪,可除痹。其性滲濕而不峻利,補脾而不滋膩。應用:1、小便不利、水腫、泄瀉、腳氣等——尤多用于泄瀉、腳氣。2、風濕痹痛——宜于濕痹筋骨拘攣者。3、肺癰、腸癰。其它:①濕熱淋證、溫病、痜疝等;②扁平疣;③所含薏苡仁酯可抗腫瘤。用量使用方法:10—30克。健脾炒用;其余生用。附:①康萊特注射液(薏苡仁酯)對肝癌細胞有很好毒性作用,是一個天然副作用低抗癌新藥,有良好應用前景。②薏苡仁水提物有顯著降低正常小鼠血糖作用。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23頁豬苓起源:多孔菌科真菌豬苓菌核。別名:豕零、豬屎苓、地烏桃。陶弘景:“其塊黑似豬屎,故以名之。”炮制:生用。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24頁性能:甘、淡,平(微寒)。歸腎、膀胱經。功效:利水滲濕。本品淡可滲濕,作用強于茯苓;性平微寒,宜于熱性水腫。應用:水腫、小便不利、泄瀉、痰飲、淋濁等。附:1.《傷寒論》226條:“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燒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脈浮發(fā)燒,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p>

2.豬苓多糖可抗腫瘤、抗輻射、護肝。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25頁澤瀉起源:澤瀉科澤瀉塊莖。別名:荬(《本經》)、水瀉、及瀉、一枝花、野慈菇、建澤瀉、川澤瀉等?!毒V目》:“去水曰瀉,如澤水之瀉也。”炮制:鹽炒;麩炒或土炒。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26頁性能;甘、淡,寒。歸腎、膀胱經。功效:利水滲濕,泄熱。本品甘淡滲濕,性寒泄熱。利水之功強于茯苓,又可泄膀胱濕熱及腎火。應用:1、水腫、泄瀉、帶下、痰飲、小便不利。2、腎虛相火妄動。其它:①內耳眩暈癥;②高血脂癥。今尚用于冠心病、室性早搏、脂肪肝等。使用方法:瀉腎火用鹽澤瀉,利水用麩炒??{斯秋色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27頁冬瓜皮起源:葫蘆科冬瓜果皮。功用疏要:本品甘而微寒,入肺、小腸經。功效利水消腫,用于水腫、小便不利,尤以熱性水腫為宜。臨床多用之體弱或腳氣所致輕癥浮腫、小便不利。其種仁為冬瓜子(仁),上清肺熱、下除大腸積滯,可化痰排膿,用于肺癰、腸癰。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28頁玉米須:可利水消腫、利濕退黃,用于水腫、淋證及黃疸。今尚用于高血壓、高血糖等。葫蘆:功主利水消腫,用于水腫、腹水、腳氣。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29頁香加皮:利尿消腫,祛風濕,強筋骨。用于水腫小便不利;風濕痹痛。有毒。澤漆:功效利水消腫、化痰止咳、散結,用于腹水、水腫;痰飲喘咳;瘰疬、癬瘡。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30頁螻蛄:別名地狗、土狗、土狗崽、拉蛄、螻蟈、蟪蛄。功效利水消腫,用于水腫、淋證。薺菜:清熱利水,涼血止血。用于水腫、泄瀉、痢疾;血熱出血。華北螻蛄東方螻蛄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31頁第二節(jié)利尿通淋藥

藥性多寒,入腎、膀胱經。善于清利膀胱濕熱,利尿而通淋,疏浚水道。用于淋證及尿濁。

車前子起源:車前科車前、平車前種子。別名:芣苢、當道、車輪菜、牛遺、馬舄、豬耳朵、驢耳朵、車轱轆子。炮制:生用;鹽炒。

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32頁性能:甘,寒。歸腎、肝、肺經。功效:利尿通淋,滲濕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本品性滑利,甘淡滲利,入腎經可利尿通淋;滲濕可分消水液而止瀉;并能瀉肝、肺之熱而明目、化痰。應用:1、淋證、水腫。按:后者中可用于脾虛或脾腎雙虛水腫,然以前者多用。2、泄瀉—宜于暑濕及濕盛水瀉,脾虛泄瀉也可用。3、目疾——肝熱目赤腫痛、肝腎陰虛目昏或翳障。4、肺熱咳嗽痰黃。其它:①高血壓;②胃潰瘍、胃炎及消化道出血;③心衰。使用方法:包煎。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33頁車前草起源:為車前科車前、平車前全草性能疏要:本品亦可利尿通淋、滲濕止瀉、清肝、清肺,但滲濕作用遜于其子,而清熱力較強,尤宜于熱淋尿短赤澀痛;又可清解熱毒,用于瘡癰、咽痛、痄腮等。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34頁滑石起源:硅酸鹽類礦物滑石。別名:液石、脆石、畫石、飛滑石、白玉粉等?!毒V目》:“性滑利竅,其質又滑膩,故以名之。”炮制:研末或水飛。性能:甘、淡,寒。歸胃、膀胱經。功效:利水通淋,清解暑熱,祛濕斂瘡。本品淡可滲濕,甘能和胃,滑可利竅,寒能清熱。為暑令常見藥。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35頁應用:1、淋證、小便不利——宜于尿道澀痛者。2、⑴暑濕泄瀉;⑵暑熱煩渴——六一散(加青黛為碧玉散——兼目赤腫痛、口舌生瘡;加朱砂為益元散——心煩躁擾;加薄荷為雞蘇散——頭暈);⑶濕溫。3、濕瘡、濕疹。使用方法:入煎劑布包。按:本品今尚用于①慢性胃炎——配延胡索、白芍、甘草;②復發(fā)性口瘡——配冰片、銀朱外涂;③燒傷——作膏外涂。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36頁關木通起源:馬兜鈴科東北馬兜鈴(木通馬兜鈴)藤莖。按:以往還有毛茛科小木通、繡球藤藤莖充本品使用;年4月7日《中國中醫(yī)藥報》1版報道:國家藥監(jiān)局取消關木通藥用標準;龍膽瀉肝丸木通改用木通科木通。別名:通草(古代)。《綱目》:“有細細孔,兩頭皆通,故名通草,即今之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脫木也?!迸谥疲荷谩?/p>

川木通川木通藥材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37頁關木通川木通飲片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38頁性能:苦,寒。歸心、小腸、膀胱經。功效:利尿通淋,通經下乳。本品大苦大寒,性通利。上清心火,下利膀胱濕熱;又可通利氣血關節(jié),利痹、通乳。應用:1、膀胱濕熱淋證。2、心火上炎,口舌生瘡或下移小腸,心煩尿赤。3、乳汁不通、經閉。4、痹痛——宜于濕熱痹痛;但配伍后可用之血虛寒厥證,如當歸四逆湯(桂枝、芍藥、細辛、甘草、大棗)。其它:作為輔助藥可用于腳氣、腎炎水腫。使用方法用量:不超出6克。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39頁通草起源:五加科灌木通脫木莖髓。別名:蔥草、通草花、方通草、絲通草等。功用疏要:本品甘淡微寒,歸肺、胃經。功效清熱利濕、通氣下乳。臨床用于濕熱下注淋證輕癥、產后乳少等;又可用于濕溫初起、水腫等。其藥性和緩,利水而不傷陰。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40頁瞿麥起源:石竹科瞿麥、石竹帶花全草。按:《綱目》:“生于兩旁謂之瞿,此麥之穗旁生故也?!北酒贩N子似麥,穗旁生,故名。別名:蓮麥、大蘭、石竹、洛陽花、南天竺草、竹節(jié)草、剪絨花。功用疏要:本品苦寒,入心、小腸、膀胱經。功效利尿通淋、活血通經。用于淋證,宜于熱淋有血尿者,產后淋證亦佳;又可用于血熱兼瘀之經閉。

石竹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41頁萹蓄起源:蓼科萹蓄全草。別名:萹竹、畜辯、扁竹蓼、竹節(jié)草等。功用疏要:本品苦降下行,微寒清熱,可利尿通淋,又可殺蟲止癢。臨床為淋證常見藥,用于熱淋、石淋,又可用于蛔蟲、蟯蟲及濕疹、濕瘡、陰癢等。

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42頁地膚子起源:藜科地膚果實。別名:掃帚、王帚、獨帚、鐵掃把子等?!毒V目》:“子落則老,莖可為帚,故有帚名。”功用疏要:本品下入膀胱而清利濕熱,外可去肌膚濕熱而止癢。臨床用于小便淋澀不利、皮膚濕疹、濕瘡、風疹,并可用于陰癢。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43頁海金沙起源:海金沙科蕨類海金沙孢子?!毒V目》:“其色黃如細沙也;謂之海者,神異之也?!眲e名:左轉藤灰。功用疏要:本品甘淡滲利,寒可清熱,善清小腸、膀胱二經濕熱而利水道,有利尿通淋之功。臨床宜于熱淋尿道澀痛者。另可清利濕熱而用于黃疸、水腫。入湯劑須包煎。

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44頁石韋:水龍骨科廬山石韋、有柄石韋葉片。本品苦而微寒,上清肺熱,下利膀胱,又可涼血止血。臨床宜于血淋,石淋兼血尿亦佳;又用于肺熱咳喘及血熱吐衄、崩漏等。冬葵子:錦葵科冬葵種子。本品甘淡而寒,質潤,性滑利而通竅,有通利二便之功,功效利水通淋、下乳潤腸。臨床用于淋證、水腫,多用之石淋為輔助藥品,又用于妊娠子淋;可治乳汁不通、乳房脹痛;亦可用之大便燥秘。

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45頁燈心草:燈心草科燈心草莖髓。按:《證類本草》:“生江南澤地,叢生。莖圓,細而長直。人將為席,敗席煮服更良?!薄堆芰x》:“蒸熟,干則拆取穰然燈者,是謂之熟草;……”

本品淡而微寒,主入心經,次入小腸、膀胱經。功效利尿通淋、清心除煩。臨床用于小便淋瀝澀痛、心火上炎心煩不眠、小兒夜啼、驚癇等。又可用于喉痹。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46頁萆薢起源:薯蕷科綿薯蕷、粉背薯蕷根莖。功用疏要:本品苦而微寒,歸肝胃經。性善下行,功效利濕去濁,以分清降濁為專長;又可祛風濕、通絡止痛。臨床以善于治療膏淋、尿濁為特點;又可用于風濕痹痛,以腰背冷痛、下肢活動不利而麻木者為宜。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47頁

第三節(jié)利濕退黃藥

本類藥性味苦寒,善于清利肝膽及脾胃濕熱,主要用于濕熱黃疸。甘南草原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48頁茵陳蒿起源:菊科茵陳蒿、濱蒿幼苗。別名:因陳、綿茵陳、臭蒿。炮制:生用。中藥學專題知識講座第49頁性能:苦,微寒。歸脾、胃、肝、膽經。功效:清熱利濕,利膽退黃。本品苦可泄降,寒可清熱,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