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水吸收氨過程填料吸收塔精餾塔設計-課程設計_第1頁
化工原理-水吸收氨過程填料吸收塔精餾塔設計-課程設計_第2頁
化工原理-水吸收氨過程填料吸收塔精餾塔設計-課程設計_第3頁
化工原理-水吸收氨過程填料吸收塔精餾塔設計-課程設計_第4頁
化工原理-水吸收氨過程填料吸收塔精餾塔設計-課程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化工原理》課程設計題目:水吸收氨過程填料吸收塔設計班級:學號:姓名:目錄一、任務書 37、物性數據可查有關手冊 3二、吸收塔的物料衡算 31、液相物性數據 42、氣相物性數據 43、氣液相平衡數據 54、物料衡算 5三、吸收塔的塔體工藝尺寸計算 61、塔徑的計算 62、填料層高度的計算及分段 71)傳質單元數的計算 83)填料層的分段 10四、填料層壓降的計算 10五、液體分布器簡要設計 121.液體分布器設計的基本要求: 122、分布點密度計算 12六、吸收塔接管尺寸計算 131、氣體進料管 132、液體進料管 13七、繪制生產工藝流程圖 14八、繪制吸收塔設計條件圖 14九、對設計過程的評述和有關問題的討論 142)混合氣體的平均密度為:R=8.3143)混合氣體黏度可近似取為空氣黏度。查手冊得20時,空氣的黏度注:11Pa?s=1kg/(m?s)3、氣液相平衡數據20℃,101.3Kpa下氨氣在水中的溶解度系數

H=0.725kmol/m3.kpa相平衡常數:4、物料衡算進塔氣相摩爾比:出塔氣相摩爾比:對于純溶劑吸收過程,進塔液相組成:X2=0混合氣體流量:G=(3000×273)×(293×22.4)

=

124.79kmol/h進塔惰性氣體流量:GB=

124.79×(1

0.05)

=

118.55kmol/h可得吸收劑用量為:Ls=1.5

×0.751

×

118.55

=

133.55kmol/h根據全塔物料衡算式:GB

(Y1

Y2)

=

L

s

(X1

X2)X1

=

GB

(Y1

-

Y2)

/

L

s+

X2

=

(0.0526

-

0.0002)/(0.751

×1.5)

=

0.0685液氣比

WL/Wv

=

(133.55

×18)/(3000

×1.181)

=

0.678

三、吸收塔的塔體工藝尺寸計算填料塔工藝尺寸的計算包括塔徑的計算、填料層高度的計算及分段1、塔徑的計算1)空塔氣速的確定——泛點氣速法對于散裝填料,其泛點率的經驗值u/u=0.5~0.85根據貝恩(Bain)—霍根(Hougen)關聯(lián)式,即:=A-K由WL=2403.9㎏/h;WV=3543kg/h查得比表面積:at=132.5m2/m3,A=0.204,K=1.75,則解得:F=7.890m/s其中:——泛點氣速,m/s;g——重力加速度,9.81m/s取泛點率為0.7u=0.7uF=0.7

×7.89=5.523m/s圓整塔徑后取D=0.5m=500mm2)泛點速率校核:m/su/uF=4.246/7.890=0.538(在允許范圍內0.5~0.85)3)根據填料規(guī)格校核:D/d=500/38=13>84)液體噴淋密度的校核:a.填料塔的液體噴淋密度是指單位時間、單位塔截面上液體的噴淋量。b.最小潤濕速率是指在塔的截面上,單位長度的填料周邊的最小液體體積流量。對于直徑不超過75mm的散裝填料,可取最小潤濕速率填料總比表面積經過以上校驗,填料塔直徑設計為D=500mm合理。2、填料層高度的計算及分段Y1*=mX1=0.754

×0.0685=0.0516491)傳質單元數的計算用對數平均推動力法求傳質單元數脫吸因數為:S=mV/L=0.754/(0.751

×1.5)=0.669則:=13.362)傳質質單元高度的計算氣相總傳質單元高度采用修正的恩田關聯(lián)式計算:查聚丙烯階梯環(huán)臨界表面張力值表σc=33dyn/cm=427680kg/h2液體質量通量為:=WL/(0.785×D2)=133.55×18/(0.785×0.52)=12249.17kg/(m2.h)氣體質量通量為:UV=WV/(0.785×D2)=3000×1.181/(0.78×0.52)=18053.50kg/(㎡?h)求得:aw/at=0.362則:aw=47.965氣膜吸收系數由下式計算:代入數據解得:=0.1726m/s液膜吸收數據由下式計算:代入數據解得:=0.5271m/s階梯環(huán)填料是一種由應用價值分析技術開發(fā)出來的一種改進的開孔環(huán)填料,國外稱之為CascedMini-Ring(縮寫上CMR)常見填料的形狀系數表查表可知,0.1726×47.965×1.451.1=12.46kmol/(m3?h?kPa)=0.5271×47.965×1.450.4=29.33kmol/(m3?h?kPa)修正的恩田公式只適用于小于等于0.5的情況因為:=0.538>0.5所以需要用以下式進行校正:代入數據解得:=13.68kmol/(m3?h?kPa)代入數據解得:=29.39kmol/(m3?h?kPa)代入數據解得:=8.33kmol/(m3?h?kPa)=118.55/(8.33×101.3×0.785×0.52)=0.716=0.716×13.36=9.566m根據設計經驗,填料層的設計高度一般為Z’=(1.2~1.5)Z本次取安全系數為1.5:則=1.5×Z=1.5×9.566=14.349m設計取填料層高度為15m3)填料層的分段對于階梯環(huán)散裝填料的分段高度推薦值為h/D=8~15,取h/D=10則h=10×0.5=5m計算得填料層高度為15m故:填料層需要分為3段,高度分別為5m填料層壓降的計算在流動參數FP中,知道,故FP=根據Eckert圖(通用壓降關聯(lián)圖),將操作氣速代替縱坐標中的查表,38mm聚丙烯階梯環(huán)的壓降填料因子=175.6代替縱坐標中的p.則縱標值為:=0.223又故在圖中,查Y=0.109,X=0.0242的點,知壓降故全塔填料層壓降通用壓降關聯(lián)圖至此,吸收塔的物料衡算、塔徑、填料層高度及填料層壓降均已算出。五、液體分布器簡要設計1.液體分布器設計的基本要求:(1)液體分布均勻;(2)操作彈性大;(3)自由截面積大;本設計任務液相負荷不大,該吸收塔塔徑較小,D=500mm。而多孔直管式噴淋器使用于D=600mm以下的塔。因此本實驗采用多孔直管式噴淋器作為液體的噴淋裝置。且填料層不高,可不設液體再分布器。2、分布點密度計算Eckert的散裝填料塔噴淋點密度推薦值塔徑,mm噴淋點密度,點/m2塔截面D=400330D=500285D=600246D=750175D>=120042按Eckert建議值,D=500mm時,噴淋點密度為285點/m2??偛家嚎讛禐椋簄=0.785×0.52×285=101.9≈56點按分布點幾何均勻與流量均勻的原則,進行布點設計。設計為:11道環(huán)圓孔,每道孔分布五個孔,實際設計布點數n=55.六、吸收塔接管尺寸計算1、氣體進料管由于常壓下塔氣體進出口管氣速可取12~20,故若取氣體進出口流速近似為16m/s,則由公式可求得氣體進出口內徑為采用直管進料,由附表查得選擇熱軋無縫鋼管,則(在符合范圍內)氣體進出口壓降:進口:出口:2、液體進料管由于常壓下塔液體進出口管速可取1-3,故若取液體進出口流速近似為1.5m/s,則由公式可求得液體進出口內徑為采用直管進料,由附表查得選擇熱軋無縫鋼管,則(在符合范圍內)七、繪制生產工藝流程圖八、繪制吸收塔設計條件圖九、對設計過程的評述和有關問題的討論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們學習了《化工原理》這一門課程。《化工原理》是化學類專業(yè)的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它的內容是講述化工單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設備的結構原理、操作性能和設計計算?;卧僮魇墙M成各種化工生產過程、完成一定加工目的的基本過程,其特點是化工生產過程中以物理變化為主,包括流體流動過程、傳熱過程和傳質過程。在這里面,我們主要學習了流體輸送、流體流動、機械分離、傳熱、傳質過程導論、吸收、蒸餾、氣-液傳質設備,以及干燥等。這次我們小組的課程設計題目是水吸收氨過程填料塔的設計,這是關于吸收中填料塔的設計。填料塔是以塔內裝有大量的填料為相接觸構件的氣液傳質設備。填料塔的結構較簡單,壓降低,填料易用耐腐蝕材料制造等優(yōu)點。在課程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