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評估報告_第1頁
實驗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評估報告_第2頁
實驗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評估報告_第3頁
實驗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評估報告_第4頁
實驗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評估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檢驗科質量管理體系文件PAGE3檢驗科質量管理體系文件實驗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評估報告實驗室病原微生物 危害評估報告第1版生效日期:2017年08月01日駐馬店市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檢驗科質量管理體系文件PAGE112目錄TOC\o"1-1"\h\u19116第一章檢驗科實驗活動生物危害評估報告 38898第二章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生物危害評估報告 823951第三章結核分枝桿菌的生物危害評估報告 104522第四章霍亂弧菌的生物危害評估報告 1432455第五章沙門氏菌的危害評估報告 1813911第六章梅毒螺旋體的生物危害評估報告 22348第七章分枝桿菌的生物危害評估報告 241946第八章布魯氏菌的生物危害評估報告 2816594第九章淋病奈瑟氏菌的生物危害評估報告 3321842第十章鼠疫耶爾森菌的生物危害評估報告 3617164第十一章傷寒桿菌的生物危害評估報告 3929983第十二章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評估報告 42第十三章炭疽芽胞桿菌的生物危害評估報告13908 46第一章檢驗科實驗活動生物危害評估報告為保證實驗室工作人員在工作中不被危害性生物及物品所侵害,保證危害性物品不外泄,對實驗室工作環(huán)境進行評估,以鑒定生物安全防護等級,保證生物安全。一、危害程度分類及生物安全防護水平評估本檢驗科是為醫(yī)院診斷、預防、治療人體疾病或評估人體健康提供信息為目的,對來自人體的材料進行臨床生物化學、臨床微生物、臨床免疫學、臨床血液、細胞遺傳學等檢驗的實驗室。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各種檢驗標本中的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具有潛在危險性,可能引起實驗室感染;檢驗科微生物室還進行一定數量的各種條件致病性細菌及真菌的分離培養(yǎng)工作,工作過程存在病原微生物對實驗人員、環(huán)境污染的風險;除之以外實驗室還存在觸電、火災、化學品腐蝕、偷盜等危險。根據《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本檢驗科不涉及《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中高致病性微生物的分離培養(yǎng)及高致病性微生物的菌、毒種的保藏,實驗室采用一定防護措施就能控制感染或防范災害,或者對相應病原體存在有效的免疫方法。評估我檢驗科生物安全防護水平按二級實驗室(BSL-2)生物安全要求。二、實驗人員和實驗室安全防護的一般要求1.吸煙危害評估及防護(1)實驗室工作區(qū)內絕對禁止吸煙;(2)點燃的香煙是易燃液體的潛在火種;(3)香煙、雪茄或煙斗都是傳染細菌和接觸毒物的途徑。2.實驗區(qū)內食用食物、飲料及其它危害評估及防護(1)實驗工作區(qū)內不得有食物、飲料及存在“手-口”接觸可能的其它物質(2)實驗室工作區(qū)內的冰箱禁止存放食物。專用存放食物的冰箱應放置在允許進食、喝水的休息區(qū)內。3.使用化妝品危害評估及防護實驗工作區(qū)內禁止使用化妝品進行化妝,但允許并建議經常洗手的實驗人員使用護手霜。4.實驗中眼睛和面部的風險評估及防護(1)處理腐蝕性或毒性物質時,須使用安全鏡、面罩或其它保護眼睛和面部的防護用品。(2)工作人員在實驗室的危險區(qū)內不要佩戴隱形眼鏡,除非同時使用護目鏡或面罩。(3)使用、處理能夠通過粘膜和皮膚感染的試劑,或有可能發(fā)生試劑濺溢的情況時,必須佩帶護目鏡、面罩或面具式呼吸器。5.實驗中服裝和個人防護裝備的一般要求(1)應穿著符合實驗室工作需要的服裝,工作服應干凈、整潔。當工作中有危險物噴濺到身上的可能時,應使用一次性塑料圍裙或防滲外罩。有時還需要佩戴其它防護裝備如:手套、護目鏡、披肩或面罩等。(2)采血員和其他需要接觸病員的工作人員,在接觸病員時需穿實驗服或工作服。(3)個人防護服裝應定期更換以保持清潔,遇被危險物品嚴重污染,則應立即更換。(4)不得在實驗室內設值班床,嚴禁在實驗室內住宿。6.實驗中足部防護的一般要求在工作區(qū)內,應穿舒適、防滑、并能保護整個腳面的鞋。在有可能發(fā)生液體濺溢的工作崗位,可加套一次性防滲漏鞋套。帆布鞋可吸收化學物品和有傳染性的液體,所以最好穿皮革或其它防滲漏的合成材料的鞋。7.實驗中頭發(fā)和飾物的風險評估及防護留長發(fā)的工作人員應將頭發(fā)盤在腦后,以防止頭發(fā)接觸到被污染物和避免人體脫屑落入工作區(qū)。頭發(fā)不得垂肩,應與離心機、切片機等正在運轉的器械保持一定距離8.實驗中胡須的風險評估及防護蓄有胡須的男性工作人員必須遵守上項(7)的規(guī)定。9.洗手的要求實驗室工作人員在脫下手套后、離開實驗室前、接觸患者前后、以及在進食或吸煙前都應該洗手。接觸血液、體液或其它污染物時,應立即洗手。10.用口移液的危害評估及防護用口液移可導致多種病原體的實驗室感染。所有實驗室操作禁止用口液移,應使用助吸器具。11.銳利物品的危害評估及防護謹慎處理針頭、解剖刀、和碎玻璃等銳利物品。使用后的針具不要折斷、彎曲、破損、重復使用或用手重裝在針管上。一次性注射器上的針頭用后不要取下。銳利物品應立即放置在專用銳器盒內,在完全裝滿之前或48小時之內更換。12.隔離措施的要求接觸患者時,實驗室工作人員應遵守醫(yī)院的隔離措施。13.工作環(huán)境的要求(1)“清潔”區(qū)和“非清潔”區(qū)根據實驗室的具體工作情況由主任選擇并確定“清潔”和“非清潔”工作區(qū),在清潔區(qū)和非清潔區(qū)之間設“緩沖室”。被指定為“清潔”的區(qū)域,則應努力保持清潔,如采取預防措施,防止電話、視頻顯示器終端、鍵盤、門柄及其它經常被手或手上的手套觸摸的物品的污染,要求工作人員在觸摸設備(如計算機鍵盤及電話的保護罩等)前取下手套,制定儀器設備和工作面的常規(guī)消毒和清潔制度和對嚴重污染的緊急處理措施辦法。被指定為“非清潔”的區(qū)域,允許戴手套接觸所有物品(如電話、門柄、計算機終端和其它物品),所有這些物品的表面都認為是不清潔的。未戴手套的人員如果使用該區(qū)域內的電話、計算機終端或其它設備,應該戴上手套,或在使用后立即徹底洗手?!扒鍧崱焙汀胺乔鍧崱眳^(qū)都應保持整潔。實驗臺至少應每天清潔、消毒一次,如有必要可以多次清洗、消毒。在處理濺溢的樣品或嚴重污染的工作面時,應戴上手套和其它個人防護裝備、使用相應合適的清潔劑清除所有的濺溢物。(2)冰箱、冷凍柜、水浴和離心機應該定期清洗和消毒(時間由實驗室主任來決定),在發(fā)生嚴重污染后應立即進行清洗和消毒。進行清洗、消毒時要戴上手套,穿上工作服或其它合適的防護服。(3)外衣:外衣(實驗服、工作服、和圍裙)應懸掛在遠離散熱器、蒸汽管道、供暖裝置、以及有明火的地方,不要掛在壓縮氣瓶或滅火器上,也不要掛在門的玻璃隔板上,妨礙視線?!扒鍧崱钡暮汀胺乔鍧崱钡膫€人防護服要分開存放。(4)垃圾處理:每天至少清理垃圾一次。(5)裝飾:不得在電燈、燈座或儀器上進行裝飾,更不要使用電子裝飾物、蠟燭、圣誕樹等有引起火災危險的裝飾品。(6)為便于清潔消毒,實驗室內不應有織物裝飾的用具或椅子。(7)個人物品:實驗工作區(qū)不得存放個人物品,如錢包、外套、皮靴、咖啡杯、運動服、預包裝的食品和藥品等。(8)實驗室內應配備應急設備,如應急洗眼裝置,酒精等消毒用品。(9)實驗室應安裝非手觸式洗手裝置。(10)實驗室內應安裝防蚊蠅裝置,應定期投撒滅蟑螂、老鼠的藥物。(11)用后的廢棄物品:實驗工作區(qū)內的用后廢棄物品存量不要太大。具危險性的液體如酸或堿性液體應放在視平線以下。較大的廢棄物容器應靠近地面存放。(12)出口通路:實驗室的出口和通道必須保持暢通無阻,不準堆放物品、垃圾、裝置、或設備。安全門必須保持暢通,不得堵塞。注意:無論任何時間、何種原因都不得阻塞通往滅火器、火警箱、防火毯、安全淋浴或出口的道路。14.使用玻璃器具的危害評估及防護操作玻璃器具時應遵循下述安全規(guī)則:(1)不使用破裂或有缺口的玻璃器具。(2)不要用猛力取下玻璃試管上的塞子,粘緊的試管可用刀切開分離。(3)接觸過傳染性物的玻璃器具,清洗之前,應先行消毒。(4)破裂的玻璃器具和玻璃碎片應丟棄在有專門標記的、單獨的、不易刺破的容器里。(5)高熱操作玻璃器具時應戴隔熱手套。(6)在不影響實驗質量的前提下,應盡量減少使用玻璃器具。15.使用離心機的危害評估及防護感染途徑危害評估感染途徑危害評估感染途徑危害評估皮膚極少粘膜(眼結膜)可能呼吸道可能消化道(經手-口)極少經血(針刺傷、切割傷)極少經血(蟲媒介)極少(1)氣溶膠:離心過程中應控制氣溶膠的產生在最低水平。(2)操作:離心機只有在蓋好蓋板后,才能啟動。(3)傳染性物品:所有能夠產生氣溶膠進行播散的生物制品或標本,都應使用密封的離心管,并在蓋緊的離心頭或轉頭中進行。(4)為防止氣溶膠飛溢,應在離心停止30分鐘后打開離心物。(5)清洗:按照消毒隔離制度要求清洗離心機。(6)平衡:離心時應保持合適的平衡,以保證離心的順利進行。16.采集血樣的危害評估及防護感染途徑危害評估感染途徑危害評估感染途徑危害評估皮膚極少粘膜(眼結膜)極少呼吸道可能消化道(經手-口)極少經血(針刺傷、切割傷)可能經血(蟲媒介)極少盜竊可能化學腐蝕極少放射無(1)每天早晨用500mg/L的”84”消毒液擦拭抽血臺面及其它物表,并開紫外燈消毒至少30分鐘,并做好記錄。(2)工人每天早晨更換消毒液,包括浸泡銳器、止血帶的消毒液和手消毒液。(3)工作人員必須穿工作服,戴好口罩、帽子、和手套。(4)使用合格的一次性用品。嚴禁使用包裝破損,超過有效期的一次性用品。(5)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操作規(guī)程、靜脈采血必須一人一針一管一巾一帶。微量采血應做到一人一針一管一片,對每位病人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6)無菌物品如棉球需每天更換,開啟后使用不得超過24小時。(7)工作人員需對銳器如采血針采取高度預防措施,用過的采血針需浸泡在含有消毒液的厚壁容器中。17.標本(血清、血漿、全血、尿)上檢驗分析儀檢測過程的危害評估及防護感染途徑危害評估感染途徑危害評估感染途徑危害評估皮膚極少粘膜(眼結膜)可能呼吸道可能消化道(經手-口)極少經血(針刺傷、切割傷)極少經血(蟲媒介)極少盜竊可能化學腐蝕無放射無(1)為了避免液滴和氣溶膠和擴散,實驗室儀器加樣、加液,清洗等過程應在封閉罩內進行的。(2)實驗中使后的比色盤,反應杯等廢棄物應當收集在封閉的容器內,集中處置。(3)在每一步完成后應根據操作指南對對儀器進行消毒。血液、體液污染物表時,應立即消毒。(4)工作人員要戴手套進行操作。18.標本(血清、血漿、全血、尿、糞)手工檢測過程的危害評估及防護感染途徑危害評估感染途徑危害評估感染途徑危害評估皮膚可能粘膜(眼結膜)可能呼吸道可能消化道(經手-口)可能經血(針刺傷、切割傷)可能經血(蟲媒介)極少盜竊可能化學腐蝕可能放射無(1)每天早晨做好實驗室的清潔消毒工作。(2)工作人員要戴口罩、手套進行操作。(3)實驗中使用的竹簽用后要用1000mg/L“84”消毒液浸泡。(4)廢棄的標本連同試管、蓋帽要用1000mg/L“84”消毒液浸泡,由工人統(tǒng)一清潔后進行無害化處理。(5)實驗中使用的吸頭、一次性塑料杯用后要用1000mg/L“84”消毒液浸泡。(6)標本污染物表時,應立即消毒。(7)離心時,發(fā)生試管破裂或標本濺出,由操作者負責用有效消毒劑對離心機內部進行及時消毒處置。19.微生物分離鑒定藥敏試驗及基因擴增試驗活動的危害評估及防護感染途徑危害評估感染途徑危害評估感染途徑危害評估皮膚可能粘膜(眼結膜)可能呼吸道可能消化道(經手-口)可能經血(針刺傷、切割傷)可能經血(蟲媒介)可能盜竊可能化學腐蝕極少放射無(1)每天早晨開紫外燈消毒空氣至少30分鐘,同時做好各物表、儀器的清潔消毒工作。(2)實驗人員要戴手套、帽子進行操作。當估計會出現(xiàn)微生物和危險物濺出時要戴好眼罩或面罩。(3)操作中使用的接種環(huán)、鑷子等金屬物品要在酒精燈火焰上燒灼滅菌。(4)可能產生致病性微生物氣溶膠或出現(xiàn)濺出的操作如涂片、接種時,應在生物安全柜內操作,并使用個體防護設備。(5)實驗室內的各種標本、菌種、培養(yǎng)基和其它廢棄物在運出實驗室前必須滅活(高壓、浸泡),需運出實驗室滅活的物品必須放在專用的密閉容器中。(6)操作過程中發(fā)生菌種污染物表時,應馬上采取措施進行物表消毒。(7)當發(fā)生致病性微生物氣溶膠污染時,應馬上進行人員疏散,通知負責人到現(xiàn)場進行指導消毒。(8)對菌種的保存應嚴格遵守菌種保存制度,嚴禁擅自保存各種國家法定傳染病菌株或毒株。(9)實驗人員離開實驗室前要去除手套,確認無污染或污染已排除,后方可洗手離去。(10)微生物、PCR實驗室要設置紗窗、擋鼠板。三、特定實驗活動危害評估(見以下章節(jié)之各種病原體的危害評估)工作人員素質本實驗室共有技術人員20名,其中申請進入BSL-2實驗室20名。學士學位3名,3名曾經從事微生物學實驗,3名曾經從事無菌實驗室活動經歷,5名技術人員學習過生物安全手冊并通過定期培訓及考核成績合格,經體檢無現(xiàn)患嚴重疾病,本實驗室除HBV攜帶者1名無其他患傳染性疾病的技術人員,健康狀態(tài)良好。五、評估結論本次評估本實驗室共19項可能潛在危險的實驗活動,在實驗操作實驗施過程中在無控制措施情況下可能產生的高危害度5項,中度14項,低度0項;對危害發(fā)生的可能性分析,實驗危害較大可能發(fā)生的有0項,可能發(fā)生5項,較少可能發(fā)生14項;這些危害造成高度嚴重后果的5項,后果嚴重性中度的14項,后果嚴重性低度的0項。根據擬采取的預防控制措施后依然存在的殘留風險為高度0項,中度0項,低度危害19項。評估:駐馬店市人民醫(yī)院檢驗科評估人:審核:駐馬店市人民醫(yī)院生物安全管理委員會審核人:2017年8月1日檢驗科質量管理體系文件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生物危害評估報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毒特異性地侵犯CD4+T淋巴細胞,造成機體細胞免疫受損。臨床上初始表現(xiàn)為無癥狀病毒感染者,繼續(xù)發(fā)展為持續(xù)性全身淋巴結腫大綜合征和艾滋病綜合征,最后并發(fā)各種嚴重機會性感染和惡性腫瘤,成為AIDS,病死率極高。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一種治愈該病的方法。1.病原學1.1HIV是單鏈RNA病毒,屬逆轉錄病毒科,慢病毒屬,包括HIV-1型和HIV-2型,兩者均能引起AIDS。但多數AIDS乃由HIV-1型引起。HIV既有嗜淋巴細胞性又有嗜神經性,主要感染CD4+T淋巴細胞,也能感染單核巨噬細胞,B細胞和小神經膠質細胞、骨髓干細胞等。1.2HIV的抵抗力:HIV對外界抵抗力較弱,對熱敏感,56℃30分鐘能滅活。25%以上濃度的酒精即能滅活病毒,70%的效果最好;0.2%次氯酸鈉、5%~8%甲醛及有機氯溶液等均能滅活病毒。但對0.1%甲醛溶液、紫外線和γ射線不敏感。在實驗室條件下,HIV在干燥環(huán)境中很快失去活性,在厚血塊中可存活十幾天,在干燥的玻璃上可維持幾天。美國CDC證明干燥環(huán)境中的HIV濃度在幾小時內降低90%~99%。2.流行病學2.1傳染源:病人和無癥狀病毒攜帶者是主要的傳染源,前者的傳染性最強,后者在流行病學上意義更大。病毒主要存在于血液、精液、子宮和陰道分泌物中;乳汁、唾液、淚水等均能檢出病毒。2.2傳播途徑:世界公認的傳播途徑有三種,即性傳播、血液傳播及母嬰傳播。2.3人群易感性:各個年齡均可感染,但同性戀和性亂交者,靜脈毒癮者,血友病患者,接受血、血制品或器官移植者,父母是HIV感染者的兒童,受感染的危險性比較大,屬高危人群,發(fā)病年齡主要為40歲以下的青狀年。3.臨床表現(xiàn)本病潛伏期較長,HIV-1侵入機體后2~10年左右可以發(fā)展為AIDS,HIV-2所需的時間更長。HIV感染人體后分為Ⅰ、Ⅱ、Ⅲ、Ⅳ四期,HIV對CD4+T淋巴細胞有特殊的親嗜性,發(fā)病與HIV含量、毒力、變異及CD4+T淋巴細胞數量、功能和機體免疫狀況有關。臨床上可表現(xiàn)為原因不明的免疫缺陷,往往以淋巴結腫大、厭食、慢性腹瀉、體重減輕、發(fā)熱、乏力等全身癥狀起病,逐漸發(fā)展至各種機會性感染、繼發(fā)性腫瘤、精神神經障礙而死亡。4.實驗模式及危害因素分析4.1HIV抗體和抗原檢測:最常用的樣品是血液,包括血清、血漿和全血。HIV的主要傳播途徑就是血液傳播,在進行采樣和檢測等過程中,都可能接觸到血液,因此對于未知樣品的檢測具有潛在危險性;而對于直接接觸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血液和體液時,實驗危險性較高,更應注意個人防護。4.2HIV核酸檢測:樣品有全血、血漿、組織和其他分泌物,有時還包括生物制品,此類標本具有潛在危險性,對于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樣品,實驗危險性較高。4.3HIV病毒培養(yǎng):培養(yǎng)物中含大量的HIV,對于實驗人員具有相當高的傳染危險性。應該在P3實驗室內進行操作,同時嚴格做好個人防護工作。5.安全保障措施5.1個人防護5.1.1高標準的個人保健對于減少感染的危險性很重要。皮膚受損、生病都會增加感染的危險性。皮膚的傷口和擦傷都應以防水敷料覆蓋。5.1.2進實驗室前要摘除首飾,修剪長的帶刺的指甲,以免刺破手套。5.1.3進入實驗室應穿隔離衣,戴手套。如果接觸物傳染危險性大,則應戴雙層手套和防護眼鏡。5.1.4離開實驗室前必須脫去隔離衣并洗手。5.1.5嚴禁在艾滋病檢測實驗室內進食、飲水、吸煙和化妝。5.1.6減少實驗室內利器的使用。5.2帶入和帶出實驗室的物品5.2.1對所有帶入實驗室的物品都應進行檢查。含有測試樣品的包裹應在安全柜或其他適當的裝置內打開。5.2.2將HIV測試樣品轉送其他實驗室時,應防止對人員和環(huán)境的污染。護送樣品的人應明確接收地點和接收人,實驗室負責人或其指定的人員應及時確認樣品已送達指定的實驗室,被轉入安全位置并得到妥善處理。5.2.3污染或可能造成污染的材料在帶出實驗室前應進行消毒。5.3消毒方法5.3.1廢棄物缸:10%(V/V)次氯酸鈉(含10,000ppm有效氯)。5.3.2生物安全柜工作臺面和儀器表面:70%乙醇。5.3.3溢出物:10%次氯酸鈉(V/V)。5.3.4污染的臺面和器具:40%甲醛水溶液,也可以用過氧化氫或過氧乙酸。檢驗科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第三章結核分枝桿菌的生物危害評估報告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偶爾可由牛型或非洲型分枝桿菌)引起的一種細菌性疾病。結核病可累及全身各個器官,但以肺結核最為常見。該病具有傳染性強,散播面廣,不分地域均可發(fā)生。結核病可由呼吸道、消化道、皮膚等途徑感染,但其主要傳播途徑是以空氣為傳播因子的呼吸道傳染,而排菌的肺結核病人傳染性更大,是傳播感染的主要傳染源。傳播途徑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tractinfection)是肺結核的主要傳染途徑(routesofinfection),飛沬傳染(dropletinfection)為最常見的方式。傳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結核患者(尤其是痰涂片陽性未經治療者)。飛沬核(dropletnuclei)<10μm時可被吸人呼吸道,健康人可因吸入患者咳嗽、打噴嚏時噴出的帶菌飛沫而受感染。危害程度分級微生物按其是否致病、致病力強弱、危害人體的嚴重性、傳染性的大小、臨近人群的抵抗力、有無免疫制劑和特效治療藥物等綜合評價,可分為四個不同的危害等級。結核分枝桿菌屬于3級危險。3級危險(對個體具有極大危害,對群體具有較大的危害性):指有特殊危險的致病菌。感染后癥狀較重,并可能危及生命,或者缺乏有效的預防方法、發(fā)病后不易治療的微生物。實驗室感染的原因及預防(一)技術操作可能導致的感染及其預防措施。1.接種:應使用無彈力的鉑絲接種環(huán),結核菌接種后接種環(huán)火焰滅菌易崩散,酒精燈燒灼時要特別注意。2.混勻:吸管吸吹菌液時不要產生氣泡,應沿容器壁排出。3.研磨:最好使用組織研磨器,乳缽易產生氣溶膠。4.移液:吸管上端的棉花松緊要適度,吸液時要從管底吸取,吹出時要輕緩,不要全部吹凈,以免產生氣泡,形成氣溶膠。5.開封:要避免壓力和氣流的急劇變化。6.離心:離心管套底墊要完好,使用匹配的管、套、離心頭,加蓋。7.注射:做好個人防護,正確使用注射器。8.搬運:室內移動要避免滑落,移出室外要有堅實密閉的外包裝。(二)技術保障1.雙人原則,不允許單人操作1、2類病原。2.入口處應有危險警示標識,并標明所操作的微生物的種類。3.培訓考核上崗,掌握相關技術操作要領,熟悉規(guī)章制度,適應工作環(huán)境。4.完備的管理措施,技術操作規(guī)范。5.良好的工作行為可降低生物危害風險。實驗室中的分枝桿菌及分枝桿菌氣溶膠結核病實驗室工作人員,在分枝桿菌檢驗過程中,會接觸到各種潛在感染源標本和各種危險物,特別是許多操作易產生分枝桿菌氣溶膠。含有結核分枝桿菌的微滴核(1-5微米)通過呼吸進入人體肺泡,可以黏附在肺泡內生長繁殖。因此,首先要對實驗室中生物危險物產生的途徑和存在的地點有充分的認識,以便明確生物安全防護的環(huán)節(jié)。(一)分枝桿菌存在的地點1、各種臨床標本,通常是痰,胃或支氣管灌洗液、腦脊液、尿液等。2、被污染的操作臺、器械、儀器、試劑等。3、收集的結核分枝桿菌、非結核分枝桿菌菌株等。4、細菌學實驗室的部分區(qū)域。(二)產生分枝桿菌氣溶膠1、實驗室內可疑肺結核患者痰標本的采集。2、樣本的制備和涂片的火焰固定。3、分離培養(yǎng)或接種培養(yǎng)物。4、用火焰燒灼接種環(huán)。5、使用移液器混合培養(yǎng)物。6、培養(yǎng)管或培養(yǎng)瓶中含有培養(yǎng)物的滴落物。7、溢出的分枝桿菌懸浮液。8、高速混合含有分枝桿菌的液體。9、轉移液態(tài)培養(yǎng)物和上清液,或培養(yǎng)液、上清液的傾倒。10、離心過程中離心管的破碎。11、用做原代培養(yǎng)所需的組織勻漿。安全防護(一)嚴格遵守實驗室安全操作規(guī)程,任何時侯都要警惕分枝桿菌氣溶膠的產生。實驗室的技術人員必須經過生物安全培訓后方可上崗。(二)實驗室應嚴格限制非實驗人員進入,減少實驗室內外交叉生物污染。完成實驗工作離開實驗室,要關好門窗。(三)進入實驗室應避免攜帶非必需物品。(四)進入實驗室,工作人員應穿著工作服,操作時應穿戴防護隔離衣、口罩、帽子和手套,長發(fā)者應將頭發(fā)裝束在帽子內。(五)實驗過程中絕對禁止吸煙、飲食等,不要以手撫頭面部等。(六)試驗前須開啟紫外線燈對實驗室和操作區(qū)域進行照射消毒1小時以上;試驗結束后,立即開啟紫外燈進行照射消毒2小時以上。(七)任何試驗的開始和結束后,操作人員要用70%酒精浸泡雙手或仔細擦后,用清潔劑或清水洗凈。(八)每次試驗結束后,必須清理好實驗臺,并用70%酒精液或3-5%石炭酸擦洗實驗臺面。(九)實驗室中的生物危險品要根據檢查項目和性質不同,局限在相應的試驗區(qū)間,不得隨意將其帶到其它的實驗室。(十)實驗室內任何微生物的樣本,廢棄物都必須經高溫高壓滅菌后,方可按一般垃圾處理。安全保障(一)首先各級實驗室應按等級要求完善實驗設施,如簡易安全柜內的抽氣排風功能、紫外燈消毒功能,生物安全柜維護與除菌濾膜定期更換等。(二)實驗室采集病人痰標本時應在戶外進行,避免因病人咳漱造成室內氣溶膠污染。(三)普通實驗室應注意氣流方向,實驗過程中盡量避免強氣流變化而產生氣溶膠(如﹕涂片、染色過程中)。(四)細菌的分離培養(yǎng)、菌種開封、轉種、研磨、稀釋等操作,各級實驗室均應在簡易安全柜或生物安全柜中進行。(五)使用接種環(huán)進行操作時,接種環(huán)應在工作燈的內焰中燃燒,以避免菌液或菌塊飛濺。(六)稀釋菌液時,吸管、針管要緩慢插入試管或燒瓶底部,小心操作避免產生氣泡或氣溶膠。(七)使用注射器加樣時,用過的針頭切勿再重新入套或拔開注射器與針頭,應直接放入銳器收集器,以免劃破皮膚造成接種感染。(八)菌株庫要設專人管理,并按照國家微生物菌毒種管理辦法執(zhí)行。(九)進行毒菌操作過程中,不要穿戴巳經污染的防護性手套觸摸門柄、儀器或毒菌區(qū)以外區(qū)域,避免由于粗心擴大污染范圍。(十)試驗結束后,操作過程中所有可能與生物危險物接觸或被污染的試驗器械和物品,能夠高壓消毒的必須高壓消毒,不能進行高壓消毒的設備、儀器,應使用有效的消毒劑擦洗后再以紫外燈近距離長時間消毒。(十一)實驗中發(fā)生意外污染情況,應立即通知主管人員并做好處理污染物和相應區(qū)域的準備,不得擅自采用其它禁止的方法進行消毒處理。(十二)實驗室主任應制定規(guī)章和程序,只有告知潛在風險并符合進入實驗室特殊要求(如,經過免疫接種)的人,才能進入實驗室。(十三)操作致病性微生物時,實驗室入口處應貼有生物危險標志,并顯示以下信息:有關病原、生物安全級別、免疫接種要求、研究人員姓名、電話號碼、在實驗室中必須佩帶的個人防護設施、出實驗室所要求的程序。(十四)實驗室主任為實驗室人員特別制定的標準操作程序或生物安全手冊中,應包括生物安全程序。對于有特殊風險的人員,要求閱讀并在工作及程序上遵照執(zhí)行。(十五)實驗室主任保證實驗及其輔助人員接受適當的培訓,包括和工作有關的可能存在的風險、防止暴露的必要措施和暴露評估程序。(十六)實驗室所用任何個人防護裝備應符合國家有關標準的要求。實驗室應確保具備足夠的有適當防護水平的清潔防護服供使用。還應穿戴其它的個人防護裝備,如手套、防護鏡、面具、頭部面部保護罩等。(十七)處理樣本的過程中易產生高危害氣溶膠時,要求同時使用適當的個人防護裝備、生物安全柜和/或其它物理防護設備。如可產生含生物因子的氣溶膠,應在適當的生物安全柜中操作。(十八)實驗用鞋應舒適,鞋底防滑。應用皮制或合成材料的不滲液體的鞋類。在從事可能出現(xiàn)漏出的工作時可穿一次性防水鞋套。在實驗室的特殊區(qū)域(例如有防靜電要求的區(qū)域)或BSL-3和BSL-4實驗室要求使用專用鞋(例如一次性或橡膠靴子)。結核病實驗室廢物處理一、實驗室廢棄物處理的目的:(一)將操作、收集、運輸、處理及處置廢棄物的危險減至最??;(二)將實驗室廢棄物對環(huán)境的有害作用減至最小。二、實驗室污物處理及消毒(一)實驗室含有生物危險物的臨床標本及被污染的一次性用品,試驗完成后,應在操作臺或實驗區(qū)域內以紫外燈近距離照射消毒2小時以上,再經高壓消毒后方可丟棄或焚燒。(二)可重復使用的實驗用品及器材,完成實驗后,應在操作臺或實驗區(qū)域內經紫外燈近距離照射消毒2小時以上后,再交有關人員進行高壓消毒和煮沸洗刷。(三)實驗用的試管、吸管、注射器,須裝在加蓋不漏的容器內,經高壓滅菌后取出。(四)培養(yǎng)物或實驗室垃圾,在丟棄前必須經高壓消毒和紫外燈近距離長時間照射處理。不允許積存垃圾和實驗室廢棄物。已裝滿的容器應定期運走。在去污染或最終處置之前,應存放在指定的安全地方,通常在實驗室區(qū)內。(五)實驗室廢棄物應置于適當的密封且防漏容器中安全運出實驗室。有害氣體、氣溶膠、污水、廢液應經適當的無害化處理后排放,應符合國家相關的要求。(六)實驗過程中,如標本或含標本的前消化處理液被打翻污染了操作臺或地面,應以吸滿70%酒精的衛(wèi)生紙覆蓋污染區(qū),15分鐘以后衛(wèi)生紙方可移去。(七)實驗室內未經消毒的污水,禁止直接排入公共排水系統(tǒng),更不允許混入居民生活垃圾。意外事故的處理(一)如果發(fā)生意外,必須立即通知實驗室主管人員,并在有關人員的指導監(jiān)督下對出事現(xiàn)場進行處理,絕對禁止未經報告而私自對出事現(xiàn)場給予非規(guī)范的處理。(二)實驗過程中,如污染物濺落到身體表面,或有割傷、刺傷、燒傷、燙傷等情況發(fā)生,應立即停止實驗工作進行緊急處理,更換被污染的實驗服,皮膚表面用消毒液清洗,傷口以碘酒或酒精消毒,眼睛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三)如果發(fā)生菌液溢出,含菌種的培養(yǎng)管破碎等,造成中、小面積污染,可用比污染面積大25%以上的紗布覆蓋污染區(qū)域,邊緣用脫脂棉圍住,向紗布傾倒5%苯酚溶液或70%的酒精,浸泡2小時以上(其間適量加溶液防止干燥),再經紫外燈近距離(1米內)照射2小時以上;被污染的器械、容器等立即浸泡于70%酒精中2小時以上,實驗完成后再進行高壓消毒處理。(四)如果發(fā)生氣溶膠污染或大面積污染,應立即停止實驗并關閉實驗室,對污染區(qū)域進行紫外燈照射消毒過夜;第二天對污染區(qū)進行24小時封閉空氣熏蒸消毒(乙醛消毒法﹕5ml乙醛+2g高錳酸鉀/m3空間)。(五)絕對禁止使用的事故處理方法﹕1.任何有可能造成污染面積擴大的去污方法,如使用70%乙醇或甲酚皂液擦洗被污染的區(qū)域。2.直接用火焰對未經任何處理的污染地面、操作臺、器械等進行燒灼處理。3.使用消毒效果未經證實的消毒劑進行消毒。4.使用低濃度的消毒劑和紫外燈進行短時間、長距離的照射。檢驗科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第四章霍亂弧菌的生物危害評估報告霍亂(cholera)是由霍亂弧菌所致的烈性腸道傳染病,臨床表現(xiàn)輕重不一,典型病例病情嚴重,有劇烈吐瀉、脫水、微循環(huán)衰竭、代謝性酸中毒和急性腎功能衰竭等。治療不及時常易死亡,屬甲類傳染病。過去將古典生物型(classicalbiotype)霍亂弧菌所致的感染稱為霍亂,由愛爾托生物型(EITorbiotype)所致者稱副霍亂。鑒于霍亂弧菌的兩個生物型在形態(tài)和血清學方面幾乎一樣,兩種弧菌感染的臨床表現(xiàn)和防治措施基本相同,因此,分別命名為霍亂和副霍亂并無必要,而統(tǒng)稱為霍亂。世界第五、六次大流行與古典生物型有關,第七次則由印尼地方流行的愛爾托生物型所致,延續(xù)至今未止。而1992年于印度及孟加拉等地流行的霍亂,已證實是新血清型所致,該菌定名為0139?,F(xiàn)已波及巴基斯坦、斯里蘭卡、泰國、尼泊爾、我國香港及歐美等地,似有形成第八次流行之勢?!玖餍胁W】病人與帶菌者是霍亂的傳染源。典型病人的吐瀉物含菌量甚多,每ml糞便可含107~109弧菌,這對疾病傳播起重要作用。輕型病人易被忽略,健康帶菌者不易檢出,兩者皆為危險傳染源。潛伏期帶菌者尚無吐瀉,恢復期帶菌者排菌時間一般不長,兩者作為傳染源的意義居次要地位。本病主要借水傳播,污染的食品和手以及蒼蠅等,對傳播疾病也起一定作用。男女老幼均對本病易感。在新感染區(qū),成人比兒童易受感染;在地方流行區(qū),兒童發(fā)病率較成人為高,后者對感染的抵抗力隨著對霍亂弧菌抗體滴度的升高而增加。病后丙次發(fā)生嚴重感染者少見。實驗感染霍亂弧菌的志愿者,對第二次感染的具高度抵抗力,其時間至少可維持3年。古典霍亂弧菌初次感染的免疫力能(100%保護力)較埃爾托弧菌者(90%保護力)為強?;魜y患者雖然對新感染的保護免疫可達數年,但對霍亂毒素和細菌的腸抗體僅維持一致數月?!疚:Τ潭确旨墶课⑸锇雌涫欠裰虏?、致病力強弱、危害人體的嚴重性、傳染性的大小、臨近人群的抵抗力、有無免疫制劑和特效治療藥物等綜合評價,可分為四個不同的危害等級?;魜y弧菌屬于3級危險。3級危險(對個體具有極大危害,對群體具有較大的危害性):指有特殊危險的致病菌。感染后癥狀較重,并可能危及生命,或者缺乏有效的預防方法、發(fā)病后不易治療的微生物?!緦嶒炇腋腥镜脑蚣邦A防】(一)技術操作可能導致的感染及其預防措施。1.接種:應使用無彈力的鉑絲接種環(huán),結核菌接種后接種環(huán)火焰滅菌易崩散,酒精燈燒灼時要特別注意。2.混勻:吸管吸吹菌液時不要產生氣泡,應沿容器壁排出。3.研磨:最好使用組織研磨器,乳缽易產生氣溶膠。4.移液:吸管上端的棉花松緊要適度,吸液時要從管底吸取,吹出時要輕緩,不要全部吹凈,以免產生氣泡,形成氣溶膠。5.開封:要避免壓力和氣流的急劇變化。6.離心:離心管套底墊要完好,使用匹配的管、套、離心頭,加蓋。7.注射:做好個人防護,正確使用注射器。8.搬運:室內移動要避免滑落,移出室外要有堅實密閉的外包裝。(二)技術保障1.雙人原則,不允許單人操作1、2類病原。2.入口處應有危險警示標識,并標明所操作的微生物的種類。3.培訓考核上崗,掌握相關技術操作要領,熟悉規(guī)章制度,適應工作環(huán)境。4.完備的管理措施,技術操作規(guī)范。5.良好的工作行為可降低生物危害風險?!景踩雷o】(一)嚴格遵守實驗室安全操作規(guī)程,實驗室的技術人員必須經過生物安全培訓后方可上崗。(二)實驗室應嚴格限制非實驗人員進入,減少實驗室內外交叉生物污染。完成實驗工作離開實驗室,要關好門窗。(三)進入實驗室應避免攜帶非必需物品。(四)進入實驗室,工作人員應穿著工作服,操作時應穿戴防護隔離衣、口罩、帽子和手套,長發(fā)者應將頭發(fā)裝束在帽子內。(五)實驗過程中絕對禁止吸煙、飲食等,不要以手撫頭面部等。(六)試驗前須開啟紫外線燈對實驗室和操作區(qū)域進行照射消毒1小時以上;試驗結束后,立即開啟紫外燈進行照射消毒2小時以上。(七)任何試驗的開始和結束后,操作人員要用70%酒精浸泡雙手或仔細擦后,用清潔劑或清水洗凈。(八)每次試驗結束后,必須清理好實驗臺,并用70%酒精液或3-5%石炭酸擦洗實驗臺面。(九)實驗室中的生物危險品要根據檢查項目和性質不同,局限在相應的試驗區(qū)間,不得隨意將其帶到其它的實驗室。(十)實驗室內任何微生物的樣本,廢棄物都必須經高溫高壓滅菌后,方可按一般垃圾處理?!景踩U稀?一)首先各級實驗室應按等級要求完善實驗設施,如簡易安全柜內的抽氣排風功能、紫外燈消毒功能,生物安全柜維護與除菌濾膜定期更換等。(二)實驗室采集病人標本時要格外注意。(三)普通實驗室應注意氣流方向,實驗過程中盡量避免強氣流變化而產生氣溶膠(如﹕涂片、染色過程中)。(四)細菌的分離培養(yǎng)、菌種開封、轉種、研磨、稀釋等操作,各級實驗室均應在簡易安全柜或生物安全柜中進行。(五)使用接種環(huán)進行操作時,接種環(huán)應在工作燈的內焰中燃燒,以避免菌液或菌塊飛濺。(六)稀釋菌液時,吸管、針管要緩慢插入試管或燒瓶底部,小心操作避免產生氣泡或氣溶膠。(七)使用注射器加樣時,用過的針頭切勿再重新入套或拔開注射器與針頭,應直接放入銳器收集器,以免劃破皮膚造成接種感染。(八)菌株庫要設專人管理,并按照國家微生物菌毒種管理辦法執(zhí)行。(九)進行毒菌操作過程中,不要穿戴巳經污染的防護性手套觸摸門柄、儀器或毒菌區(qū)以外區(qū)域,避免由于粗心擴大污染范圍。(十)試驗結束后,操作過程中所有可能與生物危險物接觸或被污染的試驗器械和物品,能夠高壓消毒的必須高壓消毒,不能進行高壓消毒的設備、儀器,應使用有效的消毒劑擦洗后再以紫外燈近距離長時間消毒。(十一)實驗中發(fā)生意外污染情況,應立即通知主管人員并做好處理污染物和相應區(qū)域的準備,不得擅自采用其它禁止的方法進行消毒處理。(十二)實驗室主任應制定規(guī)章和程序,只有告知潛在風險并符合進入實驗室特殊要求(如,經過免疫接種)的人,才能進入實驗室。(十三)操作致病性微生物時,實驗室入口處應貼有生物危險標志,并顯示以下信息:有關病原、生物安全級別、免疫接種要求、研究人員姓名、電話號碼、在實驗室中必須佩帶的個人防護設施、出實驗室所要求的程序。(十四)實驗室主任為實驗室人員特別制定的標準操作程序或生物安全手冊中,應包括生物安全程序。對于有特殊風險的人員,要求閱讀并在工作及程序上遵照執(zhí)行。(十五)實驗室主任保證實驗及其輔助人員接受適當的培訓,包括和工作有關的可能存在的風險、防止暴露的必要措施和暴露評估程序。(十六)實驗室所用任何個人防護裝備應符合國家有關標準的要求。實驗室應確保具備足夠的有適當防護水平的清潔防護服供使用。還應穿戴其它的個人防護裝備,如手套、防護鏡、面具、頭部面部保護罩等。(十七)處理樣本的過程中易產生高危害氣溶膠時,要求同時使用適當的個人防護裝備、生物安全柜和/或其它物理防護設備。如可產生含生物因子的氣溶膠,應在適當的生物安全柜中操作。(十八)實驗用鞋應舒適,鞋底防滑。應用皮制或合成材料的不滲液體的鞋類。在從事可能出現(xiàn)漏出的工作時可穿一次性防水鞋套。在實驗室的特殊區(qū)域(例如有防靜電要求的區(qū)域)或BSL-3和BSL-4實驗室要求使用專用鞋(例如一次性或橡膠靴子)?!緦嶒炇覐U物處理】一、實驗室廢棄物處理的目的:(一)將操作、收集、運輸、處理及處置廢棄物的危險減至最?。?二)將實驗室廢棄物對環(huán)境的有害作用減至最小。二、實驗室污物處理及消毒(一)實驗室含有生物危險物的臨床標本及被污染的一次性用品,試驗完成后,應在操作臺或實驗區(qū)域內以紫外燈近距離照射消毒2小時以上,再經高壓消毒后方可丟棄或焚燒。(二)可重復使用的實驗用品及器材,完成實驗后,應在操作臺或實驗區(qū)域內經紫外燈近距離照射消毒2小時以上后,再交有關人員進行高壓消毒和煮沸洗刷。(三)實驗用的試管、吸管、注射器,須裝在加蓋不漏的容器內,經高壓滅菌后取出。(四)培養(yǎng)物或實驗室垃圾,在丟棄前必須經高壓消毒和紫外燈近距離長時間照射處理。不允許積存垃圾和實驗室廢棄物。已裝滿的容器應定期運走。在去污染或最終處置之前,應存放在指定的安全地方,通常在實驗室區(qū)內。(五)實驗室廢棄物應置于適當的密封且防漏容器中安全運出實驗室。有害氣體、氣溶膠、污水、廢液應經適當的無害化處理后排放,應符合國家相關的要求。(六)實驗過程中,如標本或含標本的前消化處理液被打翻污染了操作臺或地面,應以吸滿70%酒精的衛(wèi)生紙覆蓋污染區(qū),15分鐘以后衛(wèi)生紙方可移去。(七)實驗室內未經消毒的污水,禁止直接排入公共排水系統(tǒng),更不允許混入居民生活垃圾?!疽馔馐鹿实奶幚怼?一)如果發(fā)生意外,必須立即通知實驗室主管人員,并在有關人員的指導監(jiān)督下對出事現(xiàn)場進行處理,絕對禁止未經報告而私自對出事現(xiàn)場給予非規(guī)范的處理。(二)實驗過程中,如污染物濺落到身體表面,或有割傷、刺傷、燒傷、燙傷等情況發(fā)生,應立即停止實驗工作進行緊急處理,更換被污染的實驗服,皮膚表面用消毒液清洗,傷口以碘酒或酒精消毒,眼睛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三)如果發(fā)生菌液溢出,含菌種的培養(yǎng)管破碎等,造成中、小面積污染,可用比污染面積大25%以上的紗布覆蓋污染區(qū)域,邊緣用脫脂棉圍住,向紗布傾倒5%苯酚溶液或70%的酒精,浸泡2小時以上(其間適量加溶液防止干燥),再經紫外燈近距離(1米內)照射2小時以上;被污染的器械、容器等立即浸泡于70%酒精中2小時以上,實驗完成后再進行高壓消毒處理。(四)如果發(fā)生氣溶膠污染或大面積污染,應立即停止實驗并關閉實驗室,對污染區(qū)域進行紫外燈照射消毒過夜;第二天對污染區(qū)進行24小時封閉空氣熏蒸消毒(乙醛消毒法﹕5ml乙醛+2g高錳酸鉀/m3空間)。(五)絕對禁止使用的事故處理方法﹕1.任何有可能造成污染面積擴大的去污方法,如使用70%乙醇或甲酚皂液擦洗被污染的區(qū)域。2.直接用火焰對未經任何處理的污染地面、操作臺、器械等進行燒灼處理。3.使用消毒效果未經證實的消毒劑進行消毒。4.使用低濃度的消毒劑和紫外燈進行短時間、長距離的照射。檢驗科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第五章沙門氏菌的危害評估報告一、細菌的傳播與致病

沙門菌(salmonella

spp)是1880年由Eberth首先發(fā)現(xiàn)。至今已發(fā)現(xiàn)沙門氏菌屬的細菌有2000多種血清型。我國發(fā)現(xiàn)的有200個血清型。沙門菌感染主要是通過消化道傳播,少部分也可通過微生物或感染性材料的胃腸道外接種傳播。人是傷寒、副傷寒的天然宿主,除此之外,有的沙門菌專對動物致病,有的則是人獸共患疾病的病原體。沙門菌的致病性具有種系特異性,臨床上可表現(xiàn)為胃腸炎,腸熱病,菌血癥綜合征或局灶性疾病。每個沙門菌血清型可產生下述臨床綜合征中的任何一種癥狀或所有的癥狀,雖然某一特定的血清型常伴有特異的癥群。無癥狀的帶菌狀態(tài)也可發(fā)生。胃腸炎通常在攝入細菌后12~48小時起病,表現(xiàn)為惡心和痙攣性腹痛,接著可有腹瀉,發(fā)熱,有時可出現(xiàn)嘔吐。糞便多為水樣,但也可呈半固體糊狀,粘液或血液罕見。本病通常較輕微,病程1~4日。偶見較嚴重的遷延型。在用甲基藍染色的糞便標本中常見白細胞,表明有炎癥性結腸炎。腸熱病是一種全身性的綜合征,其特征為發(fā)熱,衰竭和敗血癥??捎蓚⒏眰抽T菌A,B和C型引起。細菌隨污染的食物和飲水進入人體。未被胃酸殺死的細菌進入小腸,穿過粘膜上皮細胞或細胞間隙,侵入腸壁淋巴組織,在吞噬細胞中繁殖。部分細菌通過淋巴管到腸系膜淋巴結大量增殖。因無臨床癥狀,故稱為潛伏期,約1-2周。當細菌在淋巴組織中增殖到一定程度后,經胸導管進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癥?;颊呷硖弁础⒉贿m、發(fā)熱。此時為病疾的前驅期。細菌通過血流進入全身各臟器,并在其中增殖。被臟器中吞噬細胞吞噬的細菌再次進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癥。此時臨床癥狀明顯而典型,如持續(xù)高熱、肝脾腫大、全身中毒癥狀、皮膚出現(xiàn)玫瑰疹,相當于發(fā)病的第1周。膽囊中的細菌隨膽汁排入腸道,一部分隨糞便排出。進入腸道的細菌又可通過腸粘膜再次進入腸壁淋巴組織,引起遲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導致孤立和集合淋巴結壞死、潰瘍。腎臟中的細菌可隨尿排出。此時大約是疾病的第2-3周。沙門菌感染的局灶性表現(xiàn)可有或無持續(xù)的菌血癥。有菌血癥的病人,可發(fā)生局限性感染而累及消化道(肝,膽囊和闌尾),內皮表面(動脈硬化斑塊,股動脈或主動脈瘤,心臟瓣膜),心包,腦膜,肺,關節(jié),骨,泌尿生殖道或軟組織。原有的實質性腫瘤偶爾被細菌感染而發(fā)生膿腫,反過來又可成為沙門菌菌血癥的病源灶。豬霍亂沙門菌和鼠傷寒沙門菌是局灶性感染最常見的病原菌。胃腸炎病人的菌血癥相對少見。但在其他人群中,豬霍亂沙門菌,鼠傷寒沙門菌和海得爾堡沙門菌可引起持續(xù)≥1周的菌血癥綜合征。艾滋病或HIV感染的病人可有沙門菌所致的反復發(fā)作的菌血癥或其他侵襲性感染(如膿毒性關節(jié)炎)。一個有多重沙門菌感染而無其他危險因子的病人,應迅速作HIV檢查。帶菌者在大規(guī)模非傷寒胃腸炎暴發(fā)流行中不起主要作用。僅0.2%~0.6%的非傷寒沙門菌感染者在其糞中持續(xù)排菌長達≥1年。細菌的生物學特性沙門菌屬于腸桿菌科,為革蘭氏陰性直桿菌,較細長,大小約為0.7~1.5×2.0~5.0μm。除雞沙門菌無鞭毛外大多數菌有周身鞭毛,能運動,有時也會出現(xiàn)無鞭毛的突變型。有菌毛,無芽胞無莢膜。兼性厭氧,最適的生長溫度是35~37℃,pH范圍是6.8~7.8。對營養(yǎng)的要求不高,在普通培養(yǎng)基和腸道桿菌鑒別培養(yǎng)基平板上均可生長。沙門菌的抗原構造主要有三種:菌體抗原O抗原:是細菌的脂多糖,具有耐熱性,能耐受100℃2.5h。O抗原是分群的依據,每個沙門菌的血清型可含一種或數種O抗原。它刺激機體主要形成IgM型抗體,與相應的抗血清反應時呈顆粒狀凝集。根據O抗原不同可將沙門氏菌分42個組,引起人類疾病的多在A-E組。鞭毛抗原H:屬蛋白質,不穩(wěn)定,加熱或用乙醇處理均被破壞。刺激機體主要產生IgG型抗體,與相應的抗血清呈絮狀反應。沙門氏菌屬的H抗原有兩相,稱第1相和第2相。前者為特異相,后者為非特異相,同時具有第一和第二相H抗原的細菌為雙相菌,僅有一相者稱單相菌。H抗原是定型的依據,按O抗原分組后,每一組沙門菌再根據H抗原分成不同的種或血清型。表面抗原包括Vi、M和5抗原三種,Vi抗原不耐熱,加熱60℃30min或經石炭酸處理即可破壞,經人工培養(yǎng)基傳代后也易失活。新分離的傷寒以及副傷寒丙沙門菌常帶有此抗原,它位于菌體的最表層,有抗吞噬及保護細菌免受相應抗體補體的溶菌作用,當Vi抗原存在時可用于分型,但它也可阻止O抗原與相應抗體的凝集反應,必須在血清學鑒定時加以注意;M抗原又稱粘液抗原,雖不能用于分型,但它的存在也可阻止O抗原與相應抗體的凝集反應;5抗原可被1mol/L的鹽酸所破壞,屬于一種表面抗原。沙門菌的抵抗力不強:加熱60℃15~20min即被殺死。在水中可存活2~3周,糞便中可存活1~2個月,它們對膽鹽和煌綠等染料有抵抗力,可以此制備選擇性培養(yǎng)基。另外本屬的細菌在一定條件下可發(fā)生變異,主要表現(xiàn)為:H-O變異:是指有鞭毛的細菌失去鞭毛的變異。S-R變異:是指菌落由光滑型(smooth)變?yōu)榇植谛停╮ough)。V-W變異:是指失去Vi抗原的變異。位相變異:是指雙相沙門菌接種于瓊脂平板,所得菌落有的是第1相,有的是第2相。沙門菌的致病因子包括:(1)侵襲力:可能與該菌的特異O抗原或Vi抗原有關。細菌被吞噬細胞,吞噬后不被消滅,在巨噬細胞中繁殖,由巨噬細胞攜帶至機體的深層部位。(2)內毒素。細菌的實驗室檢查及其它檢查標本采集敗血癥時取血,胃腸炎取糞便、嘔吐物或可疑食物。腸熱癥在病程不同階段采取不同標本:第1、2周取血,病程第2周以后取糞便、尿;糞便標本應作多次培養(yǎng)。整個病程均可取骨髓。分離培養(yǎng)和鑒定直接接種于腸道選擇性培養(yǎng)基,取可疑菌落進一步做生化反應和血清學鑒定。血培養(yǎng)為最常用的確診依據。傷寒病程第1~2周的陽性率最高(80%~90%),第3周約為50%,第4周后不易檢出。由于骨髓中巨噬細胞豐富,含菌多,骨髓培養(yǎng)陽性率高于血培養(yǎng),陽性持續(xù)時間亦較長。糞便培養(yǎng)于傷寒第3~4周的陽性率較高。尿培養(yǎng)早期常為陰性,傷寒病程第3~4周有時可獲陽性結果。十二指腸引流膽汁培養(yǎng)操作不便,病者不適,很少應用。玫瑰疹吸取物培養(yǎng)亦可獲傷寒沙門菌,但不作為常規(guī)。血清學診斷—肥達反應常規(guī)方法是用已知的傷寒桿菌O、H和甲、乙型副傷寒桿菌H抗原與病人血清進行的定量凝集試驗,稱為肥達反應(Widalreaction)。根據試驗結果判定抗體的含量及其增長情況,可供診斷腸熱癥時參考。腸熱癥病人肥達反應陽性率自第2周升高,至第4周陽性率可達90%,但也有少數病例抗體效價始終不上升。因此,血清學檢查結果的判斷必須結合臨床癥狀、病期及地區(qū)情況。一般說,間隔5-7d重復采血,如凝集價隨病程延長而逐漸上升4倍以上,方有診斷價值。通常進行肥達反應判斷結果時,應著重考慮經以下情形:正常凝集價:一般情況下,傷寒桿菌O抗體的凝集價在1:80以上,H抗體凝集價在1:160以上,甲、乙型副傷寒桿菌H抗體凝集價在1:80以上才有診斷意義。在病程第3周,抗體凝集價仍在1:80以下,則傷寒病的可能性不大,但也須注意臨床癥狀和周圍的流行情況等。H抗體與O抗體的性質及其消長的意義:若發(fā)現(xiàn)O與H凝集價均超過正常值,則傷寒的可能性很大,若二者均低于正常值,則可能性甚小。若O凝集價高而H低于正常值,則可能是感染早期或沙門氏菌屬中其它的細菌感染起的O凝集的交叉反應。若O凝集價低而H高于正常值,則能可是以往預防接種的結果或是非特異性回憶反應。(4)也可用血清學方法檢查Vi抗體,Vi抗體效價在1:10以上再反復取糞便/膽汁等標本進行分離培養(yǎng),以確定是否為帶菌者。四、細菌的防治沙門菌的預防主要應防止食物被感染動物和病人污染。家禽,肉,蛋和其他食物的烹調,制備,儲存和冷凍必須符合衛(wèi)生要求。感染的動物(如玩賞龜)和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如胭脂紅染料)必須查清并加以控制。發(fā)現(xiàn)傷寒病例必須報告。胃腸炎的治療是對癥性的,給予補液和清淡飲食??股貢娱L細菌的排泄時間,因此對無并發(fā)癥的病例沒有必要用抗生素。住院養(yǎng)老的病人,嬰兒和HIV感染或艾滋病患者因為死亡率高,故應該用抗生素治療。非傷寒沙門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比傷寒沙門菌的耐藥性更常見。兒童用TMP-SMX,TMP5mg/kg每12小時口服1次,或成人用環(huán)丙沙星500mg每12小時口服1次,是可接受的治療方案。無免疫受損的病人應治療3~5日,但艾滋病患者需長期抑制性治療以防復發(fā)。全身性或局灶性疾病應該用抗生素治療,所用劑量按上述傷寒的治療劑量。持續(xù)性菌血癥一般需治療4~6周。膿腫應外科手術引流,術后至少用抗生素治療4周。感染的動脈瘤,心臟瓣膜和骨或關節(jié)感染通常需外科處理和長程抗生素治療。無癥狀帶菌通常是自限性的,很少需用抗生素治療??股刂委熆墒雇K幒蠹S中排菌的時間延長。少數病例(如食品操作人員或保健人員)的根治可試用環(huán)丙沙星500mg每12小時口服1次,共1個月。但在服藥數周后應復查糞便培養(yǎng)以證實沙門菌是否被清除。

細菌的生物安全防護根據《病原微生物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中的有關規(guī)定,人間傳播的微生物名錄(待頒布)沙門菌屬于三類,BSL-2。相關的防護事宜包括:

(1)操作要求

1、實驗時,未經實驗室主任同意,限制或禁止進入實驗室。

2、不許在工作區(qū)域飲食、吸煙、清洗隱型眼鏡和化妝。食物應存放在工作區(qū)域以外專用櫥柜或冰箱中。

3、所有的操作過程應盡量細心,避免產生和濺出氣溶膠。

4、對于污染的銳器,必須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包括針、注射器、玻片、加樣器等。

5、注射和吸取感染材料時,只能使用針頭固定注射器或一次性注射器(即注射器和針頭是一體的)。用過的一次性針頭必須彎曲、切斷、破碎、重新套上針頭套、從一次性注射器上去掉,或在丟棄前進行人工處理,要不將之小心放入不會被刺穿的、用于收集廢棄銳器的容器中。非一次性銳器必須放置在堅壁容器中,轉移至處理區(qū)消毒,最好高壓殺菌。

6、打碎的器皿不能直接用手處理,必須用其它工具處理,如刷子和簸箕、夾子或鑷子。盛污染的針頭、銳器、碎玻璃的容器在倒掉前,應按照相關的規(guī)定進行消毒。

7、所有的培養(yǎng)物、儲存物及其它規(guī)定的廢物在釋放前,均應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進行消毒,如高壓滅菌。轉移到就近實驗室消毒的物料應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內,密封運出實驗室。離開該系統(tǒng)進行消毒的物料,在轉移前應包裝,其包裝應符合有關的法規(guī)。

8、濺出或偶然事件中,明顯暴露于傳染源時,要立即向實驗室主任報告。進行適當的醫(yī)學評估、觀察、治療,保留書面記錄。

9、按日常程序、在有關傳染源的工作結束后、尤其是傳染源濺出或灑出后、或受到其他傳染源污染后,實驗室設備和工作臺面應當使用有效的消毒劑消毒。污染的設備在送去修理、維護前,要按照相關的規(guī)定消毒;在離開設施轉移前,要按照相關的規(guī)定打包運輸。

(2)安全設備1、正確使用和保養(yǎng)生物安全柜、最好是二級生物安全柜、或其他合適的人員防護設施、或物理遏制裝置。

2、確定可能形成傳染性氣溶膠或濺出物的實驗過程,包括離心、研磨、勻漿、劇烈震蕩或混勻、超聲波破裂、開啟裝有傳染源的容器、采集感染標本等。

3、涉及高濃度或大體積的傳染源時,若選用密封轉頭或帶安全罩的離心機,若轉頭或安全罩僅在生物安全柜中打開,則可在開放實驗室內離心。

4、當必須在生物安全柜外處理標本時,需采取面部保護措施(跟鏡、口罩、面罩、或其他防濺裝置),以免傳染源或其他有害物濺或灑到面上。

5、在實驗室內,必須使用專用的防護性外衣、大褂、罩衫或制服。人員到非實驗室區(qū)域時,防護服必須留在實驗室內。防護服可以在實驗室內處理,也可以在洗衣房中洗滌,但不能帶回家中。

6、可能接觸潛在傳染源、被污染的表面或設備時,要戴手套。一次性手套不用清洗、不能重復使用,不能用于接觸“潔凈”的表面(鍵盤、電話等),也不應當戴著到實驗室外。要備有帶滑石粉的乳膠手套。脫掉手套后,要洗手。檢驗科質量管理體系文件梅毒螺旋體的生物危害評估報告梅毒螺旋體學名為蒼白密螺旋體(Treponemapallidum)是梅毒病的病原體。梅毒螺旋體(Tre-ponemapalidum)1905年由法國科學家Schaudinn與Hoffmanu發(fā)現(xiàn)并報告的。梅毒螺旋體(如圖)是小而纖細的螺旋狀微生物,長度為5-20nm,平均約8-10um,直徑小于0.2nm,有6—12個螺旋;肉眼看不到,在光鏡暗視野下,人們僅能看到梅毒螺旋體的折光性,其活動較強。在其前端有4-6根鞭毛樣細纖維束,其末端呈卷曲狀。在未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時,螺旋是規(guī)則的。因其透明不易著色,又稱之為蒼白螺旋體。梅毒螺旋體是厭氧菌,在體內可長期生存繁殖,只要條件適宜,便以橫斷裂方式一分為二的進行繁殖。梅毒螺旋體對外界的抵抗力很弱,對化學藥品也很敏感,在體外不易生存,煮沸、干燥、肥皂水和一般的消毒劑(如升汞、石碳酸、來蘇水、酒精、1∶1000的高錳酸鉀液等)很容易將它殺死,陽光照射和干燥環(huán)境都能很快使它死亡。梅毒螺旋體在人體外生存一般超不過1~2個小時。在缺氧的環(huán)境下它能生存數天,在潮濕的衣服上也能存活數小時,在血庫中一般能存活24小時。梅毒螺旋體不耐高溫,40℃~60℃時2~3分鐘就能死亡,100℃時則即刻死亡??梢葬槍ζ淙觞c將梅毒螺旋體消滅。如將衣物放于陽光下曝曬,放在干燥的環(huán)境中儲存;將用具煮沸消毒或用化學用品消毒,都能殺滅梅毒螺旋體,阻止它的傳播。梅毒由梅毒螺旋體(蒼白螺旋體)引起,患病后病程漫長,早期侵犯生殖器和皮膚,晚期侵犯全身各器官,并生多種多樣的癥狀和體征,病變幾乎能累及全身各個臟器。梅毒通過性行為可以在人群中相互傳播,并可以由母親傳染給胎兒,危及下一代。極少數患者通過接吻、哺乳、接有傳染性損害病人的日常用品而傳染。在性傳播疾病中,梅毒的患病人數是低的,但由于其病程長,危害性大,應予重視。微生物學檢查(一)檢查螺旋體采取初期及二期梅毒硬性下疳、梅毒疹的滲出物等,用暗視野或墨汁顯影,如查見有運動活潑的密螺旋體即可診斷。(二)血清學檢查1.非螺旋體抗原試驗:是用正常牛心肌的心類脂(Cardiolipin)作為抗原,檢測病人血清中的反應素。國際上常用性病研究實驗室(UDRL)的玻片試驗法;該法是一種簡單的玻片沉淀試驗,試劑及對照已標準化。另外,還可用不加熱血清反應素試驗(USR),其抗原是UDRL抗原的改良,敏感性和特異性與UDRL相似。反應素在第一期梅毒病變出現(xiàn)后1~2周就可測出,第二期陽性率幾乎達100,第三期陽性率較低。本試驗所用抗原是非特異的,檢測的抗體時應排除假陽性反應,結合病史,臨床表現(xiàn)及多次的試驗結果進行分析。2.螺旋體抗原試驗:抗原為梅毒旋體,以檢測血清中的特異性抗體,該試驗特異性高,目前常用下述兩種方法。(1)熒光密螺旋體抗體吸收試驗(FTA~ABS):為間接熒光抗體法,其敏感性及特異性均高,常用于梅毒的早期診斷。(2)梅毒螺旋體制運試驗(TPI):用來檢測血清中是否存在抑制螺旋體活動的特異性抗體。用活梅毒螺旋體(Nichol株)加病人新鮮血清,35℃培養(yǎng)16小時,同法作正常血清對照,然后用暗視野顯微鏡觀察活動的螺旋體數目,如試驗標本活動的螺旋體數目小于或等于對照血清標本內的40%,即為陽性。安全保障措施1、個人防護⑴高標準的個人保健對于減少感染的危險性很重要。皮膚受損、串病都會增加感染的危險性。皮膚的傷口和擦傷都應以防水敷料覆蓋。=2\*GB2⑵進實驗室前要摘除首飾,修剪長的帶刺的指甲,以免刺破手套。⑶進入實驗室應穿隔離衣,戴手套。如果接觸物傳染危險性大,則應戴雙層手套和防護眼鏡。⑷離開實驗室前必須脫去隔離衣并洗手。⑸嚴禁在實驗室內進食、飲水、吸煙和化妝。⑹減少實驗室內利器的使用。⑺離心:離心管套底墊要完好,使用匹配的管、套、離心頭,加蓋,離心時要戴好防護眼鏡。2、帶入和帶出實驗室的物品⑴對所有帶入實驗室的物品都應進行檢查。含有測試樣品的包裹應在安全柜或其他適當的裝置內打開。⑵污染或可能造成污染的材料在帶出實驗室前應進行消毒。消毒方法⑴廢棄物缸:10%(V/V)次氯酸鈉(含10,000ppm有效氯)。⑵生物安全柜工作臺面和儀器表面:70%乙醇。⑶溢出物:10%次氯酸鈉(V/V)。⑷污染的臺面和器具:40%甲醛水溶液,也可以用過氧化氫或過氧乙酸。檢驗科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第七章分枝桿菌的生物危害評估報告一、細菌的傳播與致病人類\o"結核病"結核病的病原菌,又稱人型結核分枝桿菌。其中結核分枝桿菌是引起人類結核病的主要病原體。結核分枝桿菌的主要傳染途徑是經呼吸道傳播。由排菌的肺結核病人在咳嗽、噴嚏或大聲說話時隨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到空氣中,或排菌的肺結核病人隨地吐痰通過再生氣溶膠(塵埃),攜帶結核桿菌,飛揚在空氣中,被健康的人吸入后發(fā)生感染和發(fā)病。因此排菌的肺結核患者(尤其是痰涂片陽性未經治療者)是結核病的主要傳染源。一般結核病患者痰中結核桿菌越多,傳播的危險性越大?;颊吲懦龅娘w沫在1-10微米者,在空氣中漂浮時間越長,傳染性越大,患者病變和癥狀越嚴重,傳染性也越大。周圍人群與患者接觸越密切者,受感染的機會越多。與患者同處于空氣不流通的室內的密切接觸者,受感染的可能性增大。未受結核感染的人是結核病易感人群,由于結核病是人畜共患病,哺乳類動物如牛、鹿、猴、豬、貓、狗等也都可以患結核病。感染結核桿菌后,終身都有可能發(fā)病。發(fā)病時間因人而異,一般2個月~20年才發(fā)病。典型肺結核起病緩慢,病程較長,有低熱、倦怠、食欲不振、咳嗽及少量咯血。但多數患者病灶輕微,無顯著癥狀。(1)癥狀①全身癥狀表現(xiàn)為午后低熱、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盜汗等。②呼吸系統(tǒng)癥狀通常為干咳或帶少量黏液痰,繼發(fā)感染時,痰呈粘液膿性。約1/3患者有不同程度咯血,咯血后常有低熱。大咯血時可發(fā)生失血性休克,偶因血塊阻塞大氣道引起窒息。病灶炎癥累及壁層胸膜時,相應胸壁有刺痛,一般多不劇烈,隨呼吸及咳嗽而加重。若并發(fā)氣胸或大量胸腔積液,呼吸困難癥狀尤為嚴重。(2)體征早期病灶小或位于肺組織深部,多無異常體征。若病變范圍較大,患側肺部呼吸運動減弱,叩診呈濁音,聽診時呼吸音減低,或為支氣管肺泡呼吸音。因肺結核好發(fā)于肺上葉尖后段及下葉背段,故鎖骨上下、肩胛區(qū)叩診略濁,咳嗽后偶可聞及濕啰音,對診斷有參考意義。肺部病變發(fā)生廣泛纖維化或胸膜粘連增厚時,患側胸廓常呈下陷、肋間隙變窄、氣管移位與叩濁,對側可有代償性肺氣腫征。二、細菌的生物學特性

本屬細菌的主要特點是\o"細胞壁"細胞壁含有大量\o"脂質"脂質,主要是分枝菌酸。這和其\o"染色性"染色性、\o"生長特性"生長特性、\o"致病性"致病性、\o"抵抗力"抵抗力等密切相關。一般不易著色,若經加溫或延長染色時間而著色后能抵抗強脫色劑\o"鹽酸乙醇"鹽酸乙醇的脫色,故又稱\o"抗酸桿菌"抗酸桿菌(acid-fast

bacilli)。該菌屬無\o"鞭毛"鞭毛、無\o"芽胞"芽胞、不產生內、外毒素,其致病性和菌體成分有關。引起的疾病都呈慢性,并伴有肉芽腫。分枝桿菌種類較多,可分為結核分枝桿菌復合群、非結核分枝桿菌和麻風分枝桿菌三類。菌體大小(0.2~0.6)×(1.0~10)微米,\o"革蘭氏"革蘭氏染色陽性,細胞壁含有大量的\o"脂類"脂類和\o"分枝菌酸"分枝菌酸,對人、畜致病的分枝桿菌營養(yǎng)要求較特殊,在人工培養(yǎng)基上生長緩慢。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為62~70%。本屬菌種類多,可分為結核分枝桿菌、非典型分枝桿菌、腐物寄生性分枝桿菌和麻風分枝桿菌4組。按生長速度和營養(yǎng)要求還可分為緩慢生長、迅速生長和需要特殊營養(yǎng)要求3個群。分枝桿菌生長緩慢,在人工培養(yǎng)基內繁殖一代約需15-20小時,一般需2-4周或更長時間始見菌落生長,甚至有極少數生長極為緩慢者需8周以上才開始有菌落生長。它為專性需氧菌,生長的溫度范圍是35-40℃,pH5.5-7.2。培養(yǎng)營養(yǎng)要求較高且特殊,培養(yǎng)基需含雞蛋、血清、氨基酸、甘油等營養(yǎng)豐富的復雜有機物及少量無機鹽類。而且結核桿菌隨著環(huán)境的改變易發(fā)生菌落形態(tài)、毒力、L型及藥物耐藥性變異,如在人工培養(yǎng)基上反復連續(xù)傳代,可產生變異而致毒力降低。三、細菌的實驗室檢查及其他檢查結核菌檢查是確診肺結核最特異性的方法,痰中找到結核菌為確診肺結核的主要依據。涂片抗酸染色鏡檢快速簡便。在我國非典型分枝桿菌尚屬少見,故抗酸桿菌陽性肺結核診斷基本即可成立。痰菌陽性表明其病灶是開放性的,具有傳染性。培養(yǎng)法更為精確,尚可作藥物敏感試驗與菌型鑒定。但結核菌生長緩慢,培養(yǎng)較為費時,但精確可靠,特異性高。若涂片陰性或診斷有疑問時,培養(yǎng)尤其重要;而且,培養(yǎng)后可做藥物敏感性測定,指導臨床用藥。PCR技術檢測結核菌DNA快速、簡便,并可鑒定菌型,不足之處是可能出現(xiàn)假陽性或假陰性。影像學檢查胸部X線檢查可以發(fā)現(xiàn)肺內病變的部位、范圍、有無空洞或空洞大小、洞壁厚薄等。X線對各類結核病的透過度不同,通過X線檢查能大致估計結核病灶的病理性質,并能早期發(fā)現(xiàn)肺結核,以及判斷病情發(fā)展及治療效果,有助于決定治療方案。肺結核的常見X線表現(xiàn)包括:纖維鈣化的硬結病灶、浸潤性病灶以及干酪樣病灶等。胸部CT檢查對于發(fā)現(xiàn)微小或隱蔽性病變,了解病變范圍及病變鑒別等方面均有幫助。結核菌素試驗是診斷結核感染的參考指標。使用的變應原有舊結核菌素(oldtuberculin,OT)和結核菌素的純化蛋白衍化物(purifiedproteinderivative,PPD)現(xiàn)臨床多用PPD。皮內注射0.1ml(5IU),硬結平均直徑≥5mm為陽性反應。結核菌素試驗有助于判斷有無結核菌感染。若呈強陽性反應,常表示為活動性結核病。結核菌素試驗陽性反應僅表示曾有結核感染,并不一定現(xiàn)在患病。結核菌素試驗陰性反應除表示沒有結核菌感染外,尚需考慮以下情況:結核菌在感染4到8周后才建立充分變態(tài)反應,在這之前,結核菌素試驗可呈陰性;應用糖皮質激素等免疫抑制劑,或營養(yǎng)不良、麻疹、百日咳等患者結核菌素反應亦可暫時消失。其它檢查結核病患者血像通常無改變,嚴重病例常有繼發(fā)性貧血,急性粟粒型肺結核時白細胞總數減低或出現(xiàn)類白血病反應。血沉增快常見于活動性肺結核。用ELISA法檢測患者血清中特異性抗體,可對無痰或痰菌陰性者和肺外結核的診斷提供參考。纖支鏡檢查對于發(fā)現(xiàn)氣管內膜結核、了解有無腫瘤、吸取分泌物、解除阻塞或作病原菌及脫落細胞檢查,以及取活組織作病理檢查等,均有重要診斷價值。淺表淋巴結活檢有助于結核的鑒別診斷。

四、細菌的防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中的有關規(guī)定,結核病屬于乙類傳染病,按照乙類傳染病進行預防控制。在結核病的預防方面要針對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三個環(huán)節(jié)。采取以管理和控制傳染源為主的綜合性防治措施,努力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報告、早治療”以利于控制和管理傳染源。臨床上肺結核化學治療的原則是早期、規(guī)律、全程、適量、聯(lián)合。整個治療方案分強化和鞏固兩個階段。我國結核病防治規(guī)劃指南規(guī)定采用統(tǒng)一標準的化學治療方案。表1國家防癆規(guī)劃的結核病化療方案療程化療方案6個月2RHZ/4RH2ERHZ/4RH或4R2H22SRHZ/4RH或4R2H28個月2SRHZ/6TH或6EH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