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混合瘤影像學表現(xiàn)_第1頁
腮腺混合瘤影像學表現(xiàn)_第2頁
腮腺混合瘤影像學表現(xiàn)_第3頁
腮腺混合瘤影像學表現(xiàn)_第4頁
腮腺混合瘤影像學表現(xiàn)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腮腺混合瘤影像學表現(xiàn)第1頁,課件共29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病例患者潘XX,男,32歲,因“咳嗽兩周,發(fā)現(xiàn)咽部腫物兩天”入院。第2頁,課件共29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患者無明顯誘因下出現(xiàn)咳嗽,伴有白色粘痰,無痰中帶血,曾自服藥物治療(具體不詳),效果不佳;后至我院就診、胸片示:1.兩下肺紋理增多;2.左鎖骨中段致密影:骨島可能。血常規(guī)、生化及凝血基本正常。查體發(fā)現(xiàn)左側腭弓隆起明顯。動態(tài)喉鏡檢查示:左側扁桃體突向中線,左側咽側壁隆起明顯,向下至會厭平面,咽部黏膜稍充血,舌根淋巴組織增生,雙側聲帶窺不清。病程中無發(fā)熱、無胸悶、心慌、呼吸困難等不適。既往體健,無特殊病史。第3頁,課件共29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CT:兩側咽部軟組織形態(tài)欠對稱,左側咽旁間隙見團塊狀軟組織密度影,大小約4.8*3.1*6.4cm,增強可見輕中度強化,邊界尚清,與頸外動脈聯(lián)系密切,周圍頸內、外動脈、翼內肌、翼外板受推壓移位、變扁。左側咽鼓管開口及咽隱窩結構受壓。第4頁,課件共29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MR:兩側咽部軟組織形態(tài)欠對稱,左側咽旁間隙見團塊狀異常不均性強化混雜信號影,上部強化為著,大小約5.6*3.2*6.3cm,邊界尚清,與周圍血管聯(lián)系密切,分界尚清,周圍頸內、外動脈、翼內肌、翼外板及左側咽鼓管開口及咽隱窩結構受推壓移位、變扁。第5頁,課件共29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手術:見神經血管完整;于下頜骨升支深面探查腫瘤,可及腫瘤質硬、包膜完整,表面光滑,予以鈍性分離腫物表面筋膜,并將腫瘤完整于咽旁間隙中切除,見腫物表面包膜完整,予以探查術前見術腔上至顱底,周圍未見腫物殘留。第6頁,課件共29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病理:(左咽部腫瘤):唾腺多形性腺瘤,最大徑7.5cm,局灶區(qū)腫瘤侵犯包膜,標本切緣未見腫瘤殘留,建議臨床隨訪。(淋巴結):查見淋巴結1枚示反應性增生。第7頁,課件共29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涎腺多形性腺瘤第8頁,課件共29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涎腺的是產生和分泌唾液的外分泌腺,由三對大涎腺(腮腺、頜下腺、舌下腺)和許多小涎腺組成。小涎腺廣泛分布于口腔及口咽部粘膜的固有層和粘膜下層,類似的腺體也見于消化道、上呼吸道、鼻腔和副鼻竇等部位。第9頁,課件共29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見的涎腺腫瘤。其中80%發(fā)生于腮腺,最常見于淺葉。第10頁,課件共29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腮腺解剖腮腺呈不規(guī)則楔形,底向外,尖向內突向咽旁。通常以下頜支后緣/下頜后靜脈或以穿過腮腺的面神經叢平面為界,將腮腺分為淺、深兩部分。淺部和深部的連接處為峽部,位于下頜支后緣第11頁,課件共29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可見于任何年齡,40歲左右多見,平均發(fā)病年齡為46歲(8—80歲);女性多于男性,女:男為1.4:1;生長緩慢、無自覺癥狀或不明顯;大小不定(與病程有關);多為圓形或結節(jié)狀、質硬,界限清楚。

臨床特點:第12頁,課件共29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腮腺混合瘤--病理病灶含腺上皮和肌上皮細胞等多種上皮結構,間質為不等量的粘液樣和軟骨樣組織鏡下觀察:細胞排列呈索狀或片狀,可構成大小不等的囊腔,有纖維組織、粘液組織及軟骨樣組織等,以粘液組織最為突出,偶可見鈣化組織。腮腺混合瘤一般具有完整結締組織包膜;病理組織學特點是組織像復雜且有多形性多中心起源。第13頁,課件共29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腮腺混合瘤CT表現(xiàn)1.多位于淺葉,邊緣清楚,類圓形腫塊,少數(shù)分葉狀,分葉與腫瘤多中心生長有關,邊緣仍較清楚。

2.腫塊密度一般高于腮腺,大部分密度較均勻,少數(shù)不均勻低密度區(qū)——腫瘤囊變或粘液組織3.增強CT:漸進性強化為特征性改變早期:不均勻網格狀、結節(jié)狀輕度強化,延遲:對比劑均勻性填充第14頁,課件共29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CT表現(xiàn)第15頁,課件共29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腮腺混合瘤CT表現(xiàn)腫瘤邊緣—可幫助良惡性鑒別,良性者邊緣清楚,無周邊侵潤;邊界不清,有侵潤征象者有惡性可能。少部分腮腺混合瘤不均勻膨脹性生長而呈分葉狀,其包膜可不完整,但其大部分邊緣仍較清晰銳利。若腮腺腫塊病史較長,當腫瘤生長加速,邊緣不清時,應考慮有惡變可能。第16頁,課件共29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腮腺混合瘤MR表現(xiàn)T1WI呈等、稍低信號;T2WI以高、稍高混雜信號為主;內見條狀低信號膠原纖維分隔或鈣化灶;增強:腫塊呈漸進性不均勻強化第17頁,課件共29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當源自腮腺深葉腫瘤的體積較大時(>4cm),病灶最大徑面不位于腮腺內,多突向同側咽旁間隙生長。第18頁,課件共29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小涎腺多形性腺瘤小涎腺指人體內除腮腺、下頜下腺、舌下腺三大涎腺外的其它涎腺。多形性腺瘤是小涎腺最常見的良性腫瘤,腭部為其最好發(fā)部位。第19頁,課件共29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圖1左側硬腭與軟腭交界處結節(jié)狀腫塊,與鄰近軟組織密度相近。圖2右側咽旁間隙類圓形腫塊,與腮腺深葉及咽縮肌之間均可見透明帶存在。圖3右側硬腭類圓形軟組織腫塊,其內可見更低密度區(qū)。圖4與圖3同一病例,顯示右側硬腭及上頜骨骨質廣泛壓迫吸收。第20頁,課件共29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鑒別診斷:鼻咽癌淋巴瘤膿腫神經鞘瘤第21頁,課件共29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鼻咽癌主要起源于咽隱窩和咽頂后壁。生長為外生性和浸潤性生長,引起鼻咽部粘膜增厚或形成軟組織腫塊,造成鼻咽腔形態(tài)和結構不對稱。第22頁,課件共29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鼻咽癌第23頁,課件共29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淋巴瘤淋巴瘤形態(tài)多規(guī)則呈類圓形,邊界較清楚,少有深部侵犯,但可同時伴有頭頸部其他部位或頭頸部以外淋巴結或結外病變,。多呈均勻等密度軟組織腫塊,無囊變或壞死,輕中度強化,密度與肌肉相仿或略高,少數(shù)強化不均勻,呈邊緣薄環(huán)狀強化或內部小片狀低密度影。第24頁,課件共29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病例呂芳珍,女,52歲確診“右側扁桃體惡性淋巴瘤五天”入院影像號:771728LFZ病理:惡性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第25頁,課件共29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扁桃體周圍炎扁桃體周圍炎:青狀年多發(fā),單側發(fā)病多見,臨床上有感染史,扁桃體腺窩有膿栓,伴有高熱、咽痛,血白細胞計數(shù)增多、中性粒細胞比率增高等癥狀;CT平掃扁桃體區(qū)軟組織廣泛腫脹,密度不均勻,邊界模糊;若形成膿腫,可見膿腫呈環(huán)形強化,病灶中心為壞死液化組織。第26頁,課件共29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羅少華,男,61歲主訴:咽痛一天影像號:353908LSH第27頁,課件共29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神經鞘瘤咽旁間隙的神經鞘瘤多來源于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為橢圓形實質性腫塊,一般包膜完整,邊界清楚光滑。腫瘤體積較大時,多伴囊變壞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