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語文教材梳理-七年級上冊古詩文_第1頁
2021年中考語文教材梳理-七年級上冊古詩文_第2頁
2021年中考語文教材梳理-七年級上冊古詩文_第3頁
2021年中考語文教材梳理-七年級上冊古詩文_第4頁
2021年中考語文教材梳理-七年級上冊古詩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古詩文古代詩歌四首(一)直接默寫1.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2.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4.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5.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6.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7.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二)理解默寫1.盛夏時節(jié),美麗的景區(qū)吸引了眾多游客??吹胶呉黄粲羰[蔥,人們不禁想起曹操《觀滄海》中“樹木叢生,百草豐茂”這兩句詩。

2.在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中,蘊含新事物從舊事物中孕育并將取代舊事物哲理的兩句詩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3.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其中直抒胸臆的一句是:斷腸人在天涯。

4.明月千里寄相思。“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明月送去了李白對遠方朋友的擔憂和牽掛。

5.《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中表達詩人對友人的關(guān)心的兩句詩是: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一)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1、2題。觀滄海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1.下列對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A.“東臨碣石”中的“臨”,寫詩人登高觀滄海,起筆氣勢不凡。B.“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用動靜結(jié)合的手法描寫水波和山島。C.詩中描寫了蕭瑟的秋風、洶涌的波濤,營造悲涼傷感的意境。D.本詩寓情于景,體現(xiàn)詩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業(yè)的豪邁情懷。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描繪了怎樣的景象?請簡要分析。答: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壯麗。

(二)閱讀下面詩歌,完成1、2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1.本詩首句寫“楊花”和“子規(guī)”,有哪些作用?答:“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首句寫景兼點時令。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guī),描繪出南國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種哀傷愁惻的氣氛,又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nèi)。融情入景,表達詩人的關(guān)切和同情。既點明題目,又為下二句抒情做鋪墊。

2.《唐宋詩醇》評價李白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有“語近情遙”之妙,本詩三、四句也有這樣的特點,請談?wù)勀愕睦斫狻4?這里既有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同情,對好友長途跋涉的擔憂,也有對當時現(xiàn)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guān)懷,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三)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次北固山下王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1.本詩表達了詩人思鄉(xiāng)的情感。

2.明代胡應麟在《詩藪·內(nèi)編》里說,本詩頸聯(lián)“形容景物,妙絕千古”,你能從煉字上說說它妙在哪里嗎?答:妙在詩中用“日”“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兩字使之擬人化。

(四)閱讀下面這首小令,完成1、2題。天凈沙·秋思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1.如果把“古道西風瘦馬”中“瘦馬”改為“駿馬”好不好?為什么?答:不好?!笆蓠R”改為“駿馬”,使詩歌整個味道和意境全變了。整首詩歌寫的都是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而且其中景物“枯藤”“老樹”“昏鴉”等都明顯呈現(xiàn)出一種蕭索之意,若是此時出現(xiàn)一匹高大的精神飽滿且意氣風發(fā)的駿馬就不應景了。而且“瘦馬”未必是真的瘦,只是為了襯托出作者內(nèi)心的孤寂。

2.古人說:“凡景語,皆情語?!闭埥Y(jié)合這首小令的內(nèi)容談?wù)勀銓@句話的理解。答:示例:古人說:“凡景語,皆情語?!边@首小令除最后一句外,都是景語,而字字都是扣著“情”來寫的,這就是它藝術(shù)上的動人之處。作者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作者的無限愁思自然地寓于景物中。

《世說新語》二則:《詠雪》《陳太丘與友期行》1.重點詞匯釋義(1)內(nèi)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兒女:子女,這里泛指小輩,包括侄兒侄女。

(3)文義:文章的義理。

(4)俄而:不久,一會兒。

(5)驟:急。

(6)何所似:像什么。

(7)差(chā)可擬:大體可以相比。差,大體。擬,相比。

(8)未若:不如,不及。

(9)因風:乘風。因,趁、乘。

(10)期行:相約同行。期,約定。

(11)日中:正午時分。

(12)舍去:丟下(他)而離開。舍,舍棄。去,離開。

(13)乃:才。

(14)尊君在不(fǒu):令尊在不在?尊君,對別人父親的尊稱。不,同“否”。

(15)相委而去:丟下我走了。相,表示動作偏指一方。委,舍棄。

(16)家君:對人謙稱自己的父親。

(17)引:拉,牽拉。

(18)顧:回頭看。

2.句子翻譯(1)與兒女講論文義。譯文:(他)跟子侄輩的人談?wù)撐恼碌牧x理。

(2)撒鹽空中差可擬。譯文:跟在空中撒鹽大體可以相比。

(3)與人期行,相委而去。譯文:和別人約好一起出行,卻丟下別人自己離開了。

(4)君與家君期日中。譯文:您跟我父親約好的時間是正午。

3.文本理解(1)《詠雪》中為什么“公大笑樂”?對于兩個比喻,作者更欣賞哪一個?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答:因為孩子們的比喻生動、形象,他為孩子們的聰明智慧感到欣慰、快樂?!拔慈袅跻蝻L起”更好。作者雖然沒有表態(tài),卻在最后補充交代了謝道韞的身份,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更贊賞謝道韞的才氣。

(2)《詠雪》中“柳絮因風起”的比喻有什么好處?答:“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柳絮因風起”,風趣靈動,有春天的生機,富有詩意,形神兼似。

(3)閱讀《陳太丘與友期行》,從元方的語言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答:元方是一個聰明、懂道理、品格正直的孩子。

重點語段:詠雪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毙峙?“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1)與兒女講論文義(文章的義理)(2)俄而雪驟(急)(3)撒鹽空中差可擬(相比)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1)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譯文:謝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么呢?”

(2)未若柳絮因風起。譯文:不如比作柳絮乘風滿天飛舞。

3.“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一句總述謝太傅家人詠雪的背景,極精練地交代了時間“寒雪日”、地點“內(nèi)集”、人物“謝太傅與小輩”、事件“講論文義”等要素。

陳太丘與友期行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庇讶吮闩?“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1.解釋加點的詞語。①與友期行 (約定)②去后乃至 (才)③相委而去 (舍棄)④下車引之 (拉,牽拉)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語句。①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譯文:您跟我父親約好正午時分(一同出發(fā))。您正午時分沒到,就是不講信用。

②元方入門不顧。譯文: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

3.這則故事重點寫了友人和陳元方兩個人的活動,這兩個人各有什么特點?答:陳元方:不卑不亢、倔強任性;友人:誤時無禮、錯而能改。

4.通過讀文可知元方是個怎樣的孩子?你如何評價元方的“入門不顧”?答:略。

比較閱讀:閱讀(甲)(乙)兩則短文,回答1~4題。(甲)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庇讶吮闩?“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庇讶藨M,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乙)僰①人養(yǎng)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規(guī)旋矩折,應律合節(jié)。巴童觀而妒之,恥己之不如也,思所以敗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張而猴出,眾賓凝佇②,左右皆蹈節(jié)。巴童佁然③揮袖而出其茅栗,擲之地。猴褫④衣而爭之,翻壺而倒案。僰人呵之不能禁,大沮。郁離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師戰(zhàn)者,蠢然而蟻集,見物則爭趨之,其何異于猴哉?” ——《郁離子·僰人舞猴》【注】①僰(Bó),我國古代西南部的一個民族,在今川南及滇東一帶。②佇,站立。③佁然,靜止貌。④褫(chǐ),剝?nèi)?脫下。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①元方入門不顧 (回頭看)②恥己之不如也 (以……為恥(或認為……是恥辱))③思所以敗之 (用來……方法(手段等))④乃袖茅栗以往 (用袖子裝)2.翻譯下面的語句。蠢然而蟻集,見物則爭趨之。譯文:騷動紊亂,像螞蟻一樣地聚集在一起(或像螞蟻一樣騷動紊亂地聚集在一起),看見東西就上前去爭搶。

3.元方、巴童聰明機智,其令友人“慚”、使猴舞“敗”的原因有何共同之處?答:都抓住了對方身上存在的問題或弱點。

4.你認為兩文在“修身”“治軍”方面提出的積極主張分別是什么?答:①(甲)文主張講“誠信”和“禮儀”;②(乙)文主張治軍要強素質(zhì),整軍紀,倡導節(jié)制利欲,從軍為國為民。

《論語》十二章1.重點詞匯釋義(1)時習:按時溫習。時,按時。

(2)不亦說乎:不是很愉快嗎?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問。說,同“悅”,愉快。

(3)慍(yùn):生氣,惱怒。

(4)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5)吾(wú):人稱代詞,我。

(6)日:每天。

(7)三省(xǐnɡ):多次進行自我檢查。三,泛指多次。一說,實指,即下文所說的三個方面。省,自我檢查、反省。

(8)為人謀:替人謀劃事情。

(9)忠:竭盡自己的心力。

(10)信:誠信。

(11)傳(chuán):傳授,這里指老師傳授的知識。

(12)十有五:十五歲。有,同“又”,用于整數(shù)和零數(shù)之間。

(13)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4)惑:迷惑,疑惑。

(15)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認為天是世間萬物的主宰。命,命令。

(16)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通常認為是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

(17)從心所欲:順從意愿。

(18)逾矩:越過法度。逾,越過。矩,法度。

(19)溫故而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

(20)罔(wǎnɡ):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21)殆(dài):疑惑。

(22)堪:能忍受。

(23)之:代詞,它,指學問和事業(yè)。一說,指仁德。

(24)者:代詞,……的人。

(25)好(hào):喜愛,愛好。

(26)樂:以……為快樂。

(27)飯疏食,飲水:吃粗糧,喝冷水。飯,吃。疏食,粗糧。水,文言文中稱冷水為“水”,熱水為“湯”。

(28)肱(ɡōnɡ):胳膊上從肩到肘的部分,這里指胳膊。

(29)于:介詞,對,對于。

(30)如浮云:像浮云一樣。

(31)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2)善者:好的方面,優(yōu)點。

(33)川上:河邊。川,河流。

(34)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晝夜: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逝,往、離去。斯,代詞,這,指河水。夫,語氣詞,用于句末,表示感嘆。

(35)三軍:指軍隊。

(36)奪:改變。

(37)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這里泛指平民百姓。

(38)篤(dǔ)志:堅定志向。篤,堅定。

(39)切問而近思:懇切地發(fā)問求教,多思考當前的事情。切,懇切。

(40)仁:仁德。

2.句子翻譯(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文: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譯文:我十五歲就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感到迷惑。

(3)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譯文:替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呢?

(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譯文:軍隊可以改變主帥,但是就連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變他的志氣。

3.文本理解(1)請你談?wù)剬Α皬男乃?不逾矩”這一人生境界的理解。答:人的主觀意識和社會規(guī)則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不管怎么做都能與社會要求相契合,不越過規(guī)范。

(2)顏回“不改其樂”包含了一個怎樣的道理?答: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

重點語段:《<論語>十二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1.下列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A.飯疏食,飲水水:熱水。B.傳不習乎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C.不亦說乎 說:同“悅”,愉快。D.人不堪其憂 堪:能忍受。2.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D)A.《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四書”,都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B.孔子、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莊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創(chuàng)始人。C.“六十而耳順”一句中“耳順”可理解為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D.有很多成語源自《論語》,如溫故知新、任重道遠、舍生取義等。3.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人不知而不慍。譯文: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

②吾日三省吾身。譯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比較閱讀:閱讀下面(甲)(乙)兩段節(jié)選文字,按要求完成1~4題。(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選自《論語》)(乙)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選自《送東陽馬生序》)1.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A.必有我?guī)熝裳?句末語氣詞,可譯為“啊”B.未嘗稍降辭色辭色:言辭和臉色C.三十而立立:站立,站得住,這里可理解為獨立做事情D.援疑質(zhì)理援:引、提出2.下列各組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B)A.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此之謂乎B.不逾矩 老翁逾墻走C.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卒獲有所聞D.可以為師矣 俯身傾耳以請3.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A.(甲)文節(jié)選自儒家經(jīng)典著作《論語》?!墩撜Z》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關(guān)于教育、教學活動的論著。文中的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為“至圣先師”,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乙)文作者是元末明初文學家宋濂,他家貧嗜學,樂以忘憂。B.(甲)文認為一個人應當立志勤奮學習,提出了“溫故知新”的學習方式與“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膶W習態(tài)度。(乙)文表現(xiàn)了作者求學的堅定與誠懇,突出他求學的艱難。在求學意志和求學態(tài)度上,兩文是相同的。C.(甲)文采用語錄體,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言簡練,含意深遠。(乙)文是作者寫給同鄉(xiāng)后學的臨別贈言,循循善誘,體現(xiàn)了真摯誠懇的感情。D.“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岸槨蓖ǔV改苈牭眠M不同意見?!凹庸凇?古時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儀式,表示已經(jīng)成人,因此“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吧笔情L輩對晚輩的稱呼。4.把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譯文:廣泛地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發(fā)問求教,多考慮當前的事。

(2)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譯文:曾經(jīng)跑到百里之外,拿著經(jīng)書向同鄉(xiāng)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

誡子書1.重點詞匯釋義(1)夫(fú):助詞,用于句首,表示發(fā)端。

(2)靜:屏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

(3)以:連詞,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4)淡泊:內(nèi)心恬淡,不慕名利。

(5)無以:沒有什么可以拿來,沒辦法。

(6)明志:明確志向。明,明確、堅定。

(7)致遠:達到遠大目標。致,達到。

(8)廣:增長。

(9)淫(yín)慢:放縱懈怠。淫,放縱。慢,懈怠。

(10)勵精:振奮精神。勵,振奮。

(11)險躁:輕薄浮躁。與上文“寧靜”相對而言。險,輕薄。

(12)治性:修養(yǎng)性情。治,修養(yǎng)。

(13)年與時馳:年紀隨同時光而疾速逝去。馳,疾行,指迅速逝去。

(14)意與日去:意志隨同歲月而喪失。

(15)枯落:調(diào)落,衰殘。比喻人年老志衰,沒有用處。

(16)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

(17)窮廬:窮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8)將復何及:又怎么來得及。

2.句子翻譯(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譯文:君子的操行,心緒寧靜來加強修養(yǎng),生活節(jié)儉來培養(yǎng)品德。

(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譯文: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確志向,不平心靜氣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

(3)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譯文: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干必須刻苦學習。

(4)年與時馳,意與日去。譯文:年紀隨同時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隨同歲月而消失。

3.文本理解(1)諸葛亮寫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告誡兒子要注意修身養(yǎng)性、生活節(jié)儉,以此培養(yǎng)自己高尚的品德,并要注意珍惜時光,勉勵他刻苦學習,表達了諸葛亮對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2)諸葛亮認為成才成學的條件是什么?答:略。

重點語段:閱讀《誡子書》全文,回答問題。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1)靜以修身 (連詞,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2)淫慢則不能勵精 (懈怠)(3)遂成枯落(凋落,衰殘。比喻人年老志衰,沒有用處)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譯文: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沒辦法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沒辦法實現(xiàn)遠大的理想。

(2)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譯文:略。

3.作者認為,做人、治學要想成功就不能淫慢、不能險躁。(用原文詞語填空)

比較閱讀:閱讀【甲】【乙】兩部分文字,完成第1~4題?!炯住糠蚓又?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選自諸葛亮《誡子書》)【乙】吾欲汝曹①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而口不可得言也。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愿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jié)縭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龍伯高③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jié)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④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⑤;父喪致客,數(shù)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⑥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⑦;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訖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車⑧輒切齒,州郡以為言,吾常為寒心,是以不愿子孫效也。(選自馬援《誡兄子嚴、敦書》,有刪節(jié))【注】①汝曹:你們。②施衿結(jié)縭:父母送女兒出嫁,給她結(jié)好帶子,掛好佩巾。③龍伯高:名述,字伯高。④杜季良:名保,字季良。⑤清濁無所失:指交友不分善惡。⑥謹敕:謹慎端整。⑦本句比喻相差不遠。鵠:天鵝;鶩:鴨子。⑧郡將下車:指郡守初到任。1.請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只標一處)申父母之戒申/父母之戒

2.解釋文中加點詞語。(1)非學無以廣才(使……增長)(2)意與日去 (離開)(3)樂人之樂 (以……為樂)(4)數(shù)郡畢至 (全,都)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譯文:心緒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生活節(jié)儉來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2)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譯文:學習必須靜下心來,才干須要勤學苦練。

(3)吾常為寒心,是以不愿子孫效也。譯文:我常常替他寒心,這就是我不希望子孫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我不希望子孫效仿他)。

4.“靜”對于做人與學習有哪些意義?請根據(jù)【甲】文內(nèi)容簡要概括。答:略。

狼1.重點詞匯釋義(1)屠:屠戶。

(2)止:僅,只。

(3)綴(zhuì)行甚遠:緊跟著走了很遠。綴,連接、緊跟。

(4)投以骨:把骨頭投給狼。

(5)從:跟從。

(6)兩狼之并驅(qū)如故: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并,一起。驅(qū),追隨、追趕。如故,跟原來一樣。

(7)窘(jiǒnɡ):處境困迫,為難。

(8)受其敵:遭受它們的攻擊。

(9)顧:看,視。

(10)積薪:堆積柴草。

(11)苫(shàn)蔽成丘:覆蓋成小山一樣。苫蔽,覆蓋、遮蓋。

(12)弛:解除,卸下。

(13)眈(dān)眈相向:瞪眼朝著屠戶。眈眈,兇狠注視的樣子。

(14)少(shǎo)時:一會兒。

(15)徑去:徑直離開。徑,徑直。

(16)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7)久之:時間長了。

(18)暝(mínɡ):閉上眼睛。

(19)意暇甚:神情很悠閑。意,這里指神情、態(tài)度。暇,從容、悠閑。

(20)暴:突然。

(21)洞其中:在積薪中打洞。洞,洞穴,這里用作動詞,指挖洞。

(22)隧入:從通道進入。隧,通道,這里用作狀語,“從通道”的意思。

(23)尻(kāo):屁股。

(24)假寐:假裝睡覺。寐,睡覺。

(25)蓋:表示推測,大概,原來是。

(26)黠(xiá):狡猾。

(27)頃刻:一會兒。

(28)禽獸之變詐幾何哉:禽獸的詭詐手段能有多少啊。變詐,巧變詭詐。幾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29)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罷了。

2.句子翻譯(1)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譯文:屠戶又把骨頭扔給狼,后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

(2)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譯文: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從通道鉆過去從背后對屠戶進行攻擊。

(3)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譯文:屠戶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敵方。

(4)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譯文:禽獸的詭詐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罷了。

3.文本理解(1)屠戶的機智體現(xiàn)在哪些地方?答:找柴堆作掩護,放下?lián)?拿起刀,為自己爭取了主動。一躍而起,攻其不備,殺死一只狼。乘勝追擊,又殺死了另一只狼。

(2)文中的狼有哪些特點?答:文中的狼有兇惡、貪婪、狡猾但又愚蠢的特點。

(3)文章最后一段文字屬于哪種表達方式?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最后一段屬于議論。它有收束全文、揭示主旨的作用。

重點語段:狼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之。方欲行,轉(zhuǎn)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1)一狼洞其中 (挖洞)(2)乃悟前狼假寐 (才)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譯文:時間長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很悠閑。

(2)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譯文:狼也狡猾啊,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砍死了。

3.在與狼的較量中,屠戶的心理和行動前后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答:開始屠戶很害怕,存有僥幸心理,給狼扔了兩塊骨頭,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趕;后來屠戶鎮(zhèn)定下來,丟掉幻想,準備抵抗,奔過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拿起屠刀;最后屠戶堅定決心,勇敢斗爭,跳起來,連砍幾刀殺死了一只狼,又砍斷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殺死了它。

4.概括狼的形象,并說說這則故事諷喻了什么。答:狼的形象:貪婪、狡詐、兇狠、愚蠢。這則故事諷喻像狼一樣的惡人,不論怎樣狡詐,終歸是要失敗的。

比較閱讀:(甲)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之。方欲行,轉(zhuǎn)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選自蒲松齡《狼》)(乙)蘇子夜坐,有鼠方嚙。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復作。使童子燭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聲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見閉而不得去者也。”發(fā)而視之,寂無所有。舉燭而索,中有死鼠?!捕鲋?墮地乃走。雖有敏者,莫措其手。蘇子嘆曰:“異哉!是鼠之黠也。閉于橐中,橐堅而不可穴也。故不嚙而嚙,以聲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脫也。吾聞有生,莫智于人。擾龍伐蛟,登龜狩麟,役萬物而君之,卒見使于一鼠。墮此蟲之計中,驚脫兔于處女。烏在其為智也?”……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嚙而為之變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無失聲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于蜂蠆④。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選自蘇軾《黠鼠賦》)【注】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jiāo)嘐聱(áo)聱:象聲詞,形容鼠咬物的聲音。④蠆(chài):蝎子一類的有毒的蟲。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1)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似的

(2)橐堅而不可穴也 穴:咬洞

(3)此鼠之見閉而不得去者也 見:被

(4)不能無變色于蜂蠆 于:在

2.翻譯下面的語句。故不嚙而嚙,以聲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脫也。譯文:因此沒有咬東西卻裝作咬東西,用聲音來招引人;沒有死卻裝死,用裝死的樣子求得逃脫。

3.兩文都寫人與動物的“較量”,但有著截然不同的結(jié)局,其原因分別是什么?答:【甲】文中屠戶能認識狼的本性,并識破狼的狡詐,善抓時機,行動果敢;【乙】文中因人精力不專,懈怠疏忽,反受外物左右,被對方的欺騙手段蒙蔽,陷入對方圈套。

寓言四則(后兩則):《穿井得一人》《杞人憂天》1.重點詞匯釋義(1)溉汲(jí):打水澆田。溉,澆灌、灌溉。汲,從井里取水。

(2)及:待,等到。

(3)國人:指居住在國都中的人。

(4)道:講述。

(5)聞之于宋君:向宋國的國君報告這件事。聞,聽到,這里是“使聽到”的意思。

(6)對:應答,回答。

(7)得一人之使:得到一個人使喚,指得到一個人的勞力。

(8)亡(wú):無,沒有。

(9)曉:告知,開導。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