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1頁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2頁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3頁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4頁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杰出的愛國詩人,山東歷城人。他的詩詞甚多,至今留存六百多首,“南北兩朝,實無其匹”,被譽為“詞中之龍”。其詞題材廣泛,風格以豪放為主,充滿了誓復中原的愛國思想感情。著有《稼軒詞》又名《稼軒長短句》。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渴望建功立業(yè)怎奈壯志難酬知識回顧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陸游、姜夔、文天祥、岳飛、李清照南歸前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辛棄疾(21歲)率群眾2000多人在家鄉(xiāng)起義,加入耿京的農民抗金義軍,擔任掌書記職務。他親率50騎兵,直逼駐有5萬大軍的金營,活捉了殺害耿京、瓦解起義軍的叛徒、內奸張安國,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渡過淮水,到達建康(南京)。南歸后他繼續(xù)堅持主戰(zhàn),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tǒng)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裝,后被派往江陰作簽判,幫助地方官處理政務。曾多次上書,陳抗金恢復大略,均未被采納。孝宗淳熙八年(1181)罷官。辛棄疾被迫退隱江西上饒,鉛山等地二十余年,其間兩度被啟用,但都不長??諔岩磺恢邑憻崆?,卻報國無門。他的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

直到辛棄疾64歲,退隱江西鄉(xiāng)間已有十多年,被執(zhí)掌大權的韓侘胄[tuōzhòu]起用。

宋寧宗趙括即位,當時蒙古已崛起,金日益衰敗。寧宗妻韓氏的叔父韓侂胄企圖通過伐金立一場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任辛棄疾作鎮(zhèn)江知府,鎮(zhèn)江那時正處于抗戰(zhàn)前線。辛棄疾雖被起用,但他看到韓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進,妄圖僥幸獲勝,獵名固位,覺得終非自己同調,而韓侂胄對他也并非完全信任。所以他對當時的局勢深感憂慮。這首詞是作者于開禧元年1205)66歲時在鎮(zhèn)江任上所做。辛棄疾初到鎮(zhèn)江,積極為北伐作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侂胄一伙采納,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后來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又把他調離鎮(zhèn)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之后他回鉛山隱居,兩年后憂怨而死。題目:北固亭《讀史方輿紀要》“北固山在鎮(zhèn)江城北一里,下臨長江,三面濱水,回嶺斗絕,勢最險固。晉蔡謨[mó]起樓其上,以貯軍實,謝安復營葺之,即所謂北固樓,亦曰北固亭。大同十年,武帝改名北顧亭?!鄙w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也。結構臨古地—思古人—憶其事—抒己志思考:1、有幾個典故?2、在文中分別是哪一句話?3、它們分別與誰有關?明確:1.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孫權)2.寄奴曾?。▌⒃#?.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劉義?。?.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拓拔燾)5.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1.孫權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懷念他2.“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是何種句式?3.“舞榭歌臺”指什么?風流如何理解?4.表現(xiàn)什么情感與立場?5.手法?明確:1.孫權曾經在京口建立吳都,并曾打敗來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的軍隊,保衛(wèi)了家園,建太平偉業(yè)。2.倒裝。從“無覓英雄孫仲謀處”句可見作者認為如今已沒有孫權這樣能保證讓國家太平的國君了。3.“舞榭歌臺”:演出歌舞的臺榭,這里代指孫權故宮。榭,建在高臺上的房子。風流:①有才華的;杰出的:數(shù)~人物,還看今朝。②指有才學而不受禮法拘束的:名士~。4.表達了對孫權的贊嘆,表現(xiàn)他想抗金,收復中原的愿望。也表達了對前人事業(yè)后繼無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統(tǒng)治者昏庸無能,抒發(fā)了對屈辱茍安的南宋統(tǒng)治者的不滿。

5.用典,借古抒懷,懷古傷今、借古諷今

《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注:萬兜(dōu)鍪(móu):猶言千軍萬馬。兜鍪,原指古代作戰(zhàn)時兵士所戴的頭盔,這里代指士兵。從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卻只見北固樓一帶的壯麗江山,千百年的盛衰興亡,不知經歷了多少變幻,真是說不清,也道不完,有如這浩渺江水無窮無盡,奔流不還。遙想當年,那孫權多么英武威嚴,青年時期就統(tǒng)率著萬千健男。占據(jù)住江南百戰(zhàn)猶酣。天下的英雄誰堪配做他的對手?惟有曹操和劉備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難怪人說,生下的兒子就應當如孫權一般。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用孫權典

手法:借古抒懷、懷古傷今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生來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頤大口。形貌奇?zhèn)ギ愑诔H?。自幼文武雙全,早年隨父兄征戰(zhàn)天下。善騎射,年輕時常常乘馬射虎,膽略超群。幼承父兄之業(yè),胸懷大志。他建都京口(后遷建康),占據(jù)江東,并且能夠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wèi)了家園。赤壁之戰(zhàn)聯(lián)合劉備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數(shù)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發(fā)“生子當如孫仲謀”之嘆!終為吳侯。名家分析首句從時間著筆,縱觀千古,把讀者帶進悠長的歷史意境之中。辛棄疾以“英雄”一詞贊頌他,表示自己對他的敬仰和向往?!盁o覓孫仲謀處”只是像孫仲謀那樣的英雄人物,再無處可尋了?!拔栝扛枧_,風流”,是英雄事業(yè)的風流余韻,也已經沒有了。這兩句表達了對前人事業(yè)后繼無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統(tǒng)治者昏庸無能,抒發(fā)了對屈辱茍安的南宋統(tǒng)治者的不滿。

典故二:劉裕。“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劉裕是在什么狀態(tài)下北伐成功的?2.試比較劉裕與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現(xiàn)3.作者對劉裕的感情如何?這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觀點4.手法?明確:1.劉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他草根出身、白手起家、出身貧寒,曾經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卻在京口起事,以京口為基地,削平了內亂,取代了東晉政權。討伐桓直,平定叛亂,最后建立政權。先滅山東的后燕,后滅陜西的后秦,光復洛陽、長安、煊赫一時。他為了恢復中原,他幾次大舉北伐,收復了黃河以南大片故土。成就了北伐之功業(yè)。2.南宋皇帝偏安江南,茍且偷生。3.表達了作者對劉裕的贊嘆和對統(tǒng)治者的惋惜。體現(xiàn)了他主張北伐的觀點。暗諷南宋政權的懦弱無能。4.用典、借古抒懷、借古諷今、虛實結合、比喻、夸張?!靶标柌輼?,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闭f明劉裕是在什么狀態(tài)下北伐成功的?尋常巷陌寄奴草根出身白手起家北伐成功諷刺當朝者的懦弱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用劉裕典

借古抒懷、借古諷今名家分析此六句回顧南朝劉裕。贊揚他“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北伐成就和橫掃千軍的英雄氣概。抒發(fā)了詞人對抗金北伐、統(tǒng)一祖國大業(yè)的向往,以及對英雄事業(yè)后繼無人,英雄人物身后蕭條的深深嘆惋。也暗指南宋統(tǒng)治者昏庸無能,抒發(fā)了對屈辱茍安的南宋統(tǒng)治者的不滿。劉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出身貧寒,曾經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卻討伐桓直,平定叛亂。劉裕先滅山東的后燕,后滅陜西的后秦,光復洛陽、長安、煊赫一時。劉裕是在貧寒、勢單力薄的情況下逐漸壯大的。以京口為基地,削平了內亂,取代了東晉政權。他曾兩度揮戈北伐,收復了黃河以南大片故土。成就了北伐之功業(yè)。

思考:詞人寫這兩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懷?

表達對英雄的敬仰贊美,以及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復中原的偉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典故三:劉義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1.封狼居胥是什么典故?劉義隆是個怎樣的人?北伐結果如何?2.作者對劉義隆北伐持何態(tài)度?3.這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觀點?4.手法:明確:1.狼居胥,山名,今內蒙古境內?!妒酚浕羧ゲ鳌罚涸魉哪辏羧ゲ∽窊粜倥晾蔷玉?,殲敵七萬余,于是“封狼居胥山”而還。封山:積土為壇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禪。古時用這個方法慶祝勝利。宋文帝劉義隆不能繼承父親劉裕的功業(yè),好大喜功,草率北伐,以致北伐慘敗,國勢一蹶不振。2.批評諷刺。3.作者主張打有準備的仗,反對草率北伐,其實在勸說宰相要吸取歷史教訓,勿要草率出兵。4.用典、借古諷今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哪個字用的好?為什么山村五絕

其四杖藜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諷刺劉義隆行事草率,適得其反,落得慘痛失敗。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當朝者不能草率行事(今)劉義隆北伐草率失?。ü牛槭裁匆盟挝牡郾狈K敗的故事?委婉勸告韓侂胄不能草率行事,北伐必須做好準備。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用劉義隆典

借古諷今:以史為鑒告誡韓侂胄名家分析此三句詞人總結了歷史上輕敵誤國的教訓,用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倉促北伐、一敗涂地的史實,告誡韓侘胄不可草率用兵,反映了詞人正確的戰(zhàn)略思想。(后韓果兵敗被誅)宋文帝劉義隆不能繼承父親劉裕的功業(yè),好大喜功,以致北伐慘敗國勢一蹶不振。《宋書·王玄謨傳》:“玄謨每陳北侵之策,上(宋文帝)謂殷景仁曰:‘聞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痹?7年,王玄謨北伐失敗,后魏軍隊乘勝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內外戒嚴。宋文帝登烽火樓北望,對北伐表示懺悔,“惆悵懼遷逝,北顧涕交流?!崩蔷玉?,山名,今內蒙古境內?!妒酚浕羧ゲ鳌罚涸魉模?19)年,霍去病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封山(筑土為壇一祭山神,記念勝利)而還。典故四:佛貍祠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實際描寫了兩種場面:1.“烽火揚州路”指什么?2.“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描寫的是什么時候的什么場面?3.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情感?明確:1.指當年揚州地區(qū),到處都是抗擊金兵南侵的戰(zhàn)火烽煙。2.“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是寫現(xiàn)在淪陷區(qū)人民安于異族統(tǒng)治,忘了國恥,忘了收復中原。3.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百姓就安于異族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政府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體現(xiàn)了他對國運的擔憂之情。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作者回憶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反抗異族統(tǒng)治的斗爭此起彼伏,如火如荼,自己也在戰(zhàn)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qū)參加抗金斗爭。下三句由回憶往昔轉入寫眼前實景。佛貍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當作神來供奉,辛棄疾看到這個情景,不忍回首當年的“烽火揚州路”。辛棄疾是用“佛貍”代指金主完顏亮。四十三年前,完顏亮發(fā)兵南侵,曾以揚州作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駐扎在佛貍祠所在的瓜步山上,嚴督金兵搶渡長江。以古喻今,佛貍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顏亮的影子。如今“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與“四十三年,烽火揚州路”形成鮮明的對比,當年淪陷區(qū)的人民與異族統(tǒng)治者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烽煙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風平浪靜,淪陷區(qū)的人民已經安于異族的統(tǒng)治,竟至于對異族君主頂禮膜拜,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實際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實。以此正告南宋統(tǒng)治者,收復失土,刻不容緩,如果繼續(xù)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佛貍祠,北魏太武帝的廟。在瓜步山上(今揚州附近)。佛貍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之小字。當年他率兵擊敗南朝宋文帝劉義隆,揮師攻入宋,至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宮,即后來之佛貍祠。后佛貍祠成為異族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辛棄疾寫此詞時,揚州和佛貍詞均已被金占領。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思考:以上兩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對比:43年前自己曾有沸騰的戰(zhàn)斗歲月,43年后鴻鵠之志早已無從施展;43年前揚州烽火漫天,瓜步山佛貍祠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跡,43年后這里神鴉社鼓,一片熱鬧祥和。詞人為什么要寫佛貍祠下熱鬧的祭祀景象?異族占領之恥(古)人們忘卻恥辱(今)北方已經淪陷很久,如不迅速恢復中原,百姓就會安于異族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流露出對南宋政權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希望統(tǒng)治者立即北伐。典故五:“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1、廉頗的處境如何?2、最后三句的手法和用意?廉頗: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國去。后來秦國攻打趙國,趙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還能不能替趙國出力。廉頗本來也很想被趙王召見,效命疆場,擊破強秦,使趙國能強盛起來。他在趙國使者面前,"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但結果趙使還報趙王說:"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于是趙王以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借古自況(喻),借古傷己(同病相憐)作者用意:以廉頗自比,自比廉頗:有建功之心,無識英雄之人借廉頗抒發(fā)自己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情和報國無門的感慨。表示雖老卻不忘為國效力,收復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奸臣當?shù)溃嘤蒙倌贻p進之士,又有誰會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憤溢于言表。抒寫了自己有遠大抱負,卻不被朝廷重用,壯志未酬的苦悶。這最后一句充分地表現(xiàn)出辛詞“豪放悲壯”的風格特色。

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者還報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屎)矣?!壁w王以為老,遂不召。自比廉頗:有建功之心無識英雄之人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詞中用典孫權劉裕劉義隆佛貍廉頗傾慕英雄渴望建功立業(yè)感嘆英雄不再諷刺當朝者懦弱反對草率行事忘卻國恥、茍安的憤懣老當益壯的愛國之心報國無路的悲壯用典、借古抒懷、懷古傷今、借古諷今、古今對比、借古自況找出詞中的對比,并體會其作用

(1)歷史上英雄的業(yè)績與可悲的現(xiàn)實對比(2)劉裕“氣吞萬里如虎”與劉義隆“贏得倉皇北顧”對比(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揚州路”與眼下的“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對比概括全詞主旨作者登上鎮(zhèn)江的北固亭,面對大好河山,想到祖國的北方仍然淪陷在敵人之手,想到韓侂胄等人并不想真正肩負起抗敵復國的重任,于是運用5個典故,通過懷古,追慕時代英雄,表達自己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同時抒發(fā)壯志難酬的憂憤。也表現(xiàn)了對南宋統(tǒng)治者茍且偏安、不圖恢復、不善用人才的憤懣??偨Y辛棄疾詞的主題1、(積極北伐統(tǒng)一中原)渴望建功立業(yè)2、怎奈壯志難酬(報國無門)——亦是辛棄疾一生的理想——南宋(因為長江以北被金占領)愛國人士(愛國詩人)的共同理想:收復失地、北伐。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陸游、姜夔、李清照、文天祥、岳飛、蘇軾與辛棄疾詩風的異同點一、相同點:豪邁的氣勢蘇軾、辛棄疾的詞都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初文人慣用的用詞委婉,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來遣興娛樂的舊框子,擴大了詞的題材,提高了詞的意境,拓寬了詞的藝術領域。蘇軾創(chuàng)立了豪放詞,而辛棄疾將其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二、不同點:蘇軾詞的旋律更為曠達瀟灑,而辛棄疾詞的基調卻頗多深沉悲壯。蘇軾詞的意境是曠達的,他用“安時而處順”的態(tài)度來排遣生活中所遭受的痛苦,辛棄疾的態(tài)度是悲憤、激昂的,用“慷慨悲歌”的呼聲來宣泄了壯志難酬的一腔悲憤。相同點:結構上均為“地點+懷古”意境上均為雄渾壯闊手法上均為用典、借古抒懷、懷古傷己、想象。不同點:

蘇詞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風格顯得開闊明朗,曠達樂觀.

辛詞中抒情多與典故結合,風格顯得含蓄,蘊藉,激憤,沉郁.

通過?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學習,試分析蘇辛二詞的異同點.喜遷鶯·晉師勝淝上①南宋李綱長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濤無際。天險難逾,人謀克敵,索虜豈能吞噬!阿堅百萬南牧②,倏忽長驅吾地。破強敵,在謝公處畫③,從容頤指。奇?zhèn)ィ′撬?,八千戈甲,結陣當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動,坐卻北軍風靡。夜聞數(shù)聲鳴鶴,盡道王師將至。延晉祚,庇烝民,周雅④何曾專美。【注釋】①上:淝水之濱,晉軍在此以少勝多擊敗前秦,李綱,宋高宗時曾任宰相。②阿堅:指前秦皇帝苻堅。南牧:南侵。③謝公:指東晉宰相謝安。處畫:處理籌劃。鞭弭:揮鞭駕車前行。祚:皇帝,國統(tǒng)。烝民:眾多的百姓。④周雅:指《詩經》“大雅”和“小雅中贊頌周宣王派兵征伐西戎的詩篇。李綱與辛棄疾同為主戰(zhàn)派,這首詞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6分)(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