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國際推廣戰(zhàn)略下的文化認同與中華文化傳播_第1頁
漢語國際推廣戰(zhàn)略下的文化認同與中華文化傳播_第2頁
漢語國際推廣戰(zhàn)略下的文化認同與中華文化傳播_第3頁
漢語國際推廣戰(zhàn)略下的文化認同與中華文化傳播_第4頁
漢語國際推廣戰(zhàn)略下的文化認同與中華文化傳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漢語國際推廣戰(zhàn)略下的文化認同與中華文化傳播漢語國際推廣戰(zhàn)略下的文化認同與中華文化傳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不斷攀升,隨之而來的是中國語言和文化在國際上的受關注度日益進步,漢語熱和中國熱持續(xù)增溫。語言文化的傳播是增強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途徑,這是歷史和現(xiàn)實給出的啟示。2022年7月,首屆世界漢語大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中國正式啟動漢語國際推廣戰(zhàn)略。漢語國際推廣的主要任務有兩個:一是漢語教學,一是傳播中華文化。從根本上說,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漢語國際推廣的最終目的是讓外國人深化理解并理解中國的文化,即以漢語的理解和運用為手段,融入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資源,把漢語與中華文化一起推向世界,這是全球化進程中加強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樹立國家形象的重要途徑。在漢語國際推廣的理論中,文化的融入與傳播是一大課題:宣傳什么樣的文化理念?融入什么樣的文化內(nèi)容?采取什么樣的傳播方式?展示什么樣的文化產(chǎn)品?這正是國家漢辦許琳主任提出的文化傳播中關于怎么走出去的術的問題。①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和理論將直接影響漢語國際推廣的廣度和深度,進而影響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進程和效度。筆者擬從受眾對他文化的認知開展歷程入手,以對他文化的認同為理論根底和根本目的,討論漢語國際推廣中的中華文化傳播策略。一、漢語國際推廣受眾對中華文化的認知開展歷程從自身所屬語言文化與漢語及本文由論文聯(lián)盟.Ll.搜集整理中華文化的關系來看,漢語國際推廣的受眾可以廣義地分為兩種:一種是與漢語及中華文化有絲縷聯(lián)絡的海外華人,一種是與漢語及中華文化幾乎沒有關系的純粹的外國人。對前者來說,中華文化不是完全生疏的他文化,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知起點和情感開展與后者不一樣。為使研究問題更加集中,以下的討論主要針對第二種受眾群體,其中的某些觀點對面向海外華人的傳播推廣也會有一定啟發(fā)。從認知開展歷程來看,某個個體或群體在面對他文化之初一般會是生疏的感覺,對他文化的認知起點是生疏。然后可能會因為某種原因主動或被動地接觸到他文化,這種接觸是文化傳播得以發(fā)生的基矗這里的接觸是一種廣義的概念,不同渠道不同場合的聽說、看見、體驗等都是一種接觸。接觸之后,受眾在自己以往文化情感的立場上可能對他文化表現(xiàn)出三種不同的情感態(tài)度:一是歧視或偏見,二是中立,三是認同。對文化的認同指的是一種肯定的文化價值判斷②。從認同對象來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對自我文化的認同,一種是對他文化的認同。前者主要是指個人或集體對自己所屬的群體文化特征所持的肯定的價值判斷,主要表現(xiàn)為認可、接納和踐行。后者主要指對他文化所持的肯定的價值判斷,這里的肯定可以是有興趣、愿意理解、喜歡、熱愛等。如外國人對中華文化感興趣,愿意理解學習中華文化,甚至喜歡并熱愛中華文化,這就是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基于上述三種接觸他文化之后的不同態(tài)度,受眾會相應開展出三種不同的行為方向:歧視或者對他文化持有偏見的,會主動疏遠甚至是排擠該種他文化;持中立態(tài)度的一般表現(xiàn)為冷眼旁觀或敬而遠之,不有意排擠也不主動接近;而持認同態(tài)度的那么會愿意接近甚至是親近他文化,愿意融入他文化的社群之中。如中央電視臺的?外國人在中國?欄目介紹了大局部在中國的外國人,他們都不同程度地表現(xiàn)出了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和融入意愿。還有一種可能是把他文化的一些元素交融進自己的社群文化之中,如在有大量華人社群的新加坡,政府主動將華文教育和中華文化精華融入國家認同主流,促進了漢語和中華文化在新加坡的傳播和交融。③圖1文化傳播受眾對他文化的認知開展歷程二、漢語國際推廣中傳播中華文化應以文化認同為根本目的生疏是受眾對他文化的認知起點,受眾接觸是文化傳播的基矗對于一些對外交流比擬興旺的文化來說,在文化傳播比擬興旺的地區(qū),可能幾乎不存在該種文化的真空或荒漠地帶,即可能很多人對該種文化都有過一定程度的接觸。在現(xiàn)當代,中國在世界事務中越來越活潑,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度更大范圍更廣,這是傳播中華文化的良好基矗但是,漢語國際推廣所面向的受眾中,也有對中華文化完全生疏的對象。如一名到美國一小鎮(zhèn)教漢語的中學教師,曾以騎著插有國旗的自行車在小鎮(zhèn)上穿行的方式吸引對中國知之甚少的當?shù)厝刷埽源私⑵鹚麄儗χ腥A文化的接觸。文化傳播起始于接觸,但絕不能止步于接觸。接觸之后,應該致力于激起受眾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方向。在對待他文化的三種不同的情感態(tài)度中,認同應是文化傳播的根本目的。文化傳播的意義在于消除文化歧視或偏見,激發(fā)文化認同,進而產(chǎn)生對傳播主體文化的接近和交融。文化傳播的成效與受眾認同度成正比。認同度越高,越愿意接近承受該種文化;反之,認同度低,文化傳播就難以獲得成效。強調(diào)文化認同為根本目的,指的是把認同作為制定文化傳播策略的根底和著眼點,通過有針對性的推廣傳播,去贏得受眾的自覺自愿的認同。因此,提倡中華文化傳播以文化認同為根本目的,是要通過積極的文化傳播去贏得文化認同,而不是單方面的強加于人的文化同化。在實現(xiàn)文化認同根本目的的根底上,通過持續(xù)地推廣傳播激發(fā)受眾積極的行為方向,促使他們接近親近中華文化,為中國在世界上贏取更多的知華、友華人士。當然,更高遠的目的就是吸引受眾個體自覺融入中華文化社群、激發(fā)受眾群體愿意將中華文化融入其自身的文化社群,這樣就培養(yǎng)出了親華、愛華的積竭力量。漢語國際推廣中傳播中華文化的根本目的應該是贏得文化認同。確立這一共識的意義在于,消除文化傳播的想當然意識和盲目性,真正以文化傳播受眾為中心,研究受眾的文化情感背景,根據(jù)受眾需求確立傳播策略,增強針對性和適應性,防止出現(xiàn)文化誤讀和文化錯位。語言文化推廣專家李宇明曾指出,應當耐心地對數(shù)千年文化進展現(xiàn)代化的梳理,去粗存精,并注入現(xiàn)代中國的創(chuàng)造。然后要研究這些文化哪些可以走向世界,哪些只能駐守故土。對于可以走向世界的文化,還需要有適宜的話語方式去表達,要讓國際社會聽得到、聽得懂、聽得習慣、聽了還有所動有所用。最后,還要尋找到最為適宜的途徑把文化傳播出去⑤。2022年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和委員談及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指出契合國際語境的傳播才更有效⑥。這些論斷都說明,中華文化傳播應在文化接觸的根底上以文化認同為根本目的,應把文化認同作為制定中華文化傳播策略的指導思想。三、漢語國際推廣中培育中華文化認同的詳細策略認同是中華文化傳播的根本目的,也是中華文化傳播理論的抓手,更是中華文化傳播獲得成效的關鍵保證。這一目的的實現(xiàn)有賴于實在可行的傳播策略。文化研究中對文化的定義及分類不一而足,程裕禎提出了四個層次的分類,即物態(tài)文化層、制度文化層、行為文化層和心態(tài)文化層。⑦中華文化在這四個層面有著豐富的內(nèi)容體系。在漢語國際推廣中,傳播策略的制定應考慮不同層面文化內(nèi)容的特點,充分研究傳播對象國的語言文化政策及受眾的文化認知偏好,在中華文化中尋找并培育受眾認同點,構建多方位多層次的受眾認同體系。1.文化傳播觀念的認同文化觀念屬于心態(tài)文化層,主要表達為人們的心理及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文化的核心和根本。受眾對他文化文化觀念的認知態(tài)度直接決定著其對他文化一系列內(nèi)容的認知態(tài)度。如孔子學院成立以來,有的國家把孔子學院視為宗教組織而心存戒懼,有的國家認為中國要通過孔子學院進展文化浸透和文化侵略,這些看法源于對中國文化傳播觀念的誤讀,也直接影響著對中華文化的承受和認同。過去在文化傳播中存在著一種誤區(qū),往往先強調(diào)自身文化是不同的,是異于對方的,以為這樣才能激發(fā)并增強受眾的興趣,而事實上,一味強調(diào)異的方面反而可能更易激起對方的排擠和抵觸。如今,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到求同的重要性,注重尋找中華文化中的普世價值〔universalvalue〕和具有普世價值意義的因素。湯一介先生曾指出各民族文化中都有與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樣或相似的理念,儒家的仁與基督教的博愛及印度佛教的慈悲也包含著共同的理念,這些都具有普遍價值的意義,而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思想都是具有普遍價值意義的思想資源。⑧通過漢語國際推廣傳播中華文化,其目的是讓世界更理解中國,加強世界文化的交流與溝通,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做出奉獻。費孝通先生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覺思想⑨,在中華文化傳播中應著力強調(diào)這一觀念。在中華文化傳播的宏觀層面,應注意突出交流尊重的傳播目的與和而不同的傳播觀念,突出中華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普世價值成分,培育受眾對中華文化傳播觀念的認同。同時,應時時處處以交流尊重和而不同的理念為指導,防止在理論中表現(xiàn)出文化強迫、文化浸透、文化同化等傾向。只有促使受眾建立起對中華文化傳播觀念的穩(wěn)定的認同,中華文化的傳播才能得以有效開展。2.文化傳播內(nèi)容的認同建立起對文化傳播觀念的認同是文化傳播的根底,實際的文化傳播必須以相應的主題內(nèi)容為載體。中華文化在思想、政治、商業(yè)、科技、醫(yī)藥、農(nóng)耕、英雄、姓氏、崇祖、神龍、宗教、漢字、詩文、書畫、曲藝、武術、飲食等方面都有著豐富的內(nèi)容,在傳播中選擇哪些內(nèi)容,或者先安排哪些內(nèi)容,都要以能激發(fā)受眾對該文化內(nèi)容的認同為前提,受眾感興趣的愿意理解的,就主選首選,反之,那么不眩確定可以獲得受眾認同的文化內(nèi)容,要建立在調(diào)查研究的根底上,不能單憑推測臆斷,否那么就可能因文化錯位而難以到達預定目的。如中國的神龍文化把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征著力量、桔祥與騰飛,也正是基于這樣的文化傳統(tǒng),2022年倫敦奧運會,中國代表團設計了一款稱為冠軍龍服的帶有中國龍圖案的領獎服,想借機突顯中國的民族符號、傳播中華文化。結果大陸和香港各大媒體表現(xiàn)出了相當?shù)年P注度,而NN、NPR、TheTies、ashingtnPst等西方主要媒體雖然對中國及中國代表團表示了較高的關注,但卻對冠軍龍服視而不見,見而不報。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龍在西方許多民族文化中是邪惡的象征;其作為國家民族的象征表現(xiàn)出的威嚴氣勢,也會使西方受眾對中國形象的認識產(chǎn)生折扣,從而造成了文化傳播中的錯位現(xiàn)象。⑩因此,要充分研究中華文化傳播對象國的文化傳統(tǒng)、語言文化政策、民族或個體的文化愛好、對中華文化的接觸歷史及既有認識,在此根底上,確立文化認同點,進而有的放矢地開展文化傳播。張國良等曾對在北京和上海的來自48個國家使用母語達27種的外國人進展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中國最吸引外國人的文化寶藏是生活中的美食與美景,應特別重視這兩方面的傳播工作。這類調(diào)查研究提供了一個范例,今后有必要在各傳播對象國有針對性地開展更大范圍的調(diào)查研究。3.文化傳播方式的認同在獲得受眾認同的文化傳播觀念之下,以什么樣的方式把受眾認同的文化主題內(nèi)容傳播出去,這是文化傳播方式要解決的問題。方式得當,受眾喜聞樂見,就是一種認同,就容易獲得理想的傳播成效。要建立受眾對文化傳播方式的認同,有兩個方向可以努力。一是借用現(xiàn)代流行的先進傳播技術。韓國和日本在這方面有值得借鑒的經(jīng)歷,韓國通過電影電視,將自己國家的風景、服飾、語言、生活習慣等文化現(xiàn)象展示給國外受眾,在本國之外掀起了一股股韓流。日本興旺的動漫產(chǎn)業(yè)在本民族文化傳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經(jīng)濟飛速開展,文化產(chǎn)業(yè)也不斷壯大,各個領域的先進技術也不斷進步,在文化傳播方式上也有一些有益的嘗試。僅以中原文化的傳播為例,以旅游體驗欣賞為主要方式推出了尋根游、功夫游等特色主題旅游道路,開展了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jié)、洛陽牡丹節(jié)等大型節(jié)會,開發(fā)了以?禪宗少林音樂大典?為代表的主題旅游演藝節(jié)目,創(chuàng)設了漢語橋國際學生夏令營主題文化體驗活動;以電視傳播為主要方式傳播英雄、漢字、戲曲、武術等文化內(nèi)容,創(chuàng)始了?木蘭詩篇??漢字英雄??梨園春??風中少林?等優(yōu)秀劇目或欄目。這些嘗試獲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其在國際受眾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與中原文化本身的豐富性及其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還不相匹配。將來應以受眾認同為目的,更廣泛地開發(fā)多種傳播形式,比方通過各種社交網(wǎng)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手段加強傳播。二是把中華文化的主題內(nèi)容和受眾自身的文化風俗偏好及現(xiàn)代文化理念巧妙交融。如范冰冰及其團隊利用服裝這一載體將中國元素融入其中,在戛納電影節(jié)上連續(xù)三年成功演繹中國風。這一案例的重要啟示在于,將中國元素與西方服飾風格和現(xiàn)代審美觀念相交融:2022年的龍袍裝造型是西方流行的魚尾裙,并采用了西式禮服斜肩低胸的設計主流;2022年的仙鶴裝采用西式禮服的成衣理念凸顯唐風漢韻;2022年的HINA瓷魚尾式禮服將西式的簡約抹胸式設計與中國青花圖紋相結合。這一將民族符號和西方審美偏好平衡整合的理念使其獲得了全球鏡頭的關注和媒體的好評。漢語國際推廣在理論中已經(jīng)注意到了受眾對文化傳播方式認同的重要性,如改變以往常用的靜態(tài)展覽的方式,適應受眾喜歡參與的特點,以互動、體驗的核心理念組織展示中華文化。在詳細的日常教學中激發(fā)認同的途徑有:引導學習者在自己的節(jié)日制作具有中國風的賀卡;自己制作具有中國元素的紀念衫;用漢字和中國元素表現(xiàn)其信仰主題、校訓班風等。4.文化傳播產(chǎn)品的認同受眾對文化產(chǎn)品的認同是對目的文化認同的持續(xù)推動力,一種文化在世界范圍內(nèi)獲得認同的文化產(chǎn)品越多,該種文化的對外傳播就越容易。如美國借助現(xiàn)代科技打造的拯救世界關注人類將來的電影大片就是成功的文化產(chǎn)品,在世界范圍內(nèi)備受歡送,也吸引著受眾對美國文化的仿效與追隨。類似的,中國的功夫電影也是一個成功的文化產(chǎn)品品牌。中國京劇在創(chuàng)造對外傳播產(chǎn)品時,也很注重量體裁衣進展調(diào)整,如?鳳還巢?在日本巡演時把其中的闊少朱千歲、窮書生等人物譯為日本當?shù)赜^眾可以理解的角色,這正是注重受眾認同的表達。在漢語國際推廣的理論中,也產(chǎn)生了不少獲得較高國際認同度的文化產(chǎn)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