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學基本知識_第1頁
微生物學基本知識_第2頁
微生物學基本知識_第3頁
微生物學基本知識_第4頁
微生物學基本知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微生物學基本知識第一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目錄一、微生物的定義與分類二、微生物的特點三、微生物學四、微生物的形態(tài)與分類五、環(huán)境條件對微生物生長繁殖的影響六、常用殺滅微生物的方法第二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一、微生物的定義與分類

1.微生物的定義

微生物一詞不是生物分類學上的專用名詞,而是對所有用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總稱。微生物的個體非常微小,小到必須用μm級甚至要用nm級來作計量單位,如空氣、水和土壤中就存在著大量的各式各樣的微生物,靠肉眼無法直接看到它們的存在,必須借助于顯微鏡把它們放大幾百、幾千甚至幾萬倍才能看清其真面目。

第三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一、微生物的定義與分類

1.微生物的定義

微生物的定義可以表述為:微生物是指所有形體微小。具有單細胞或簡單的多細胞結構或沒有細胞結構的一群最低等生物。第四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按細胞結構的有無分為:1.2.1細胞生物:原核細胞生物:具有原核的細胞生物稱為原核生物,由單細胞構成,主要類別為細菌、放線菌等真核細胞生物:具有真核的細胞生物稱為真核生物,由單細胞或多細胞構成,主要類別真菌(霉菌、酵母菌)、單細胞藻類、原生動物1.2.2非細胞生物:病毒1.2微生物的分類第五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二、微生物的特點

由于微生物的形體極其微小,因而其比面值極大,這就意味著具有小體積、大面積這一特點的微生物,除具有一般大型生物的共性外,還具有以下其它生物所不能比擬的特性。

2.1體積小,比表面積大

2.2代謝能力強

2.3生長旺,繁殖快

2.4適應性強,易變異

2.5分布廣,種類多

第六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二、微生物的特點:

單位:um(10-6m)或nm(10-9m)2μm0.5μm桿菌80個桿菌肩并肩總寬度=1根頭發(fā)絲的寬度1500個桿菌首尾相連總長度=1粒芝麻的長度微生物的體積大小1、體積小,比表面積大第七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二、微生物的特點:

1、體積小,比表面積大不同生物類型細胞大小的比較微生物與其它生物種類的體積比較動物的模式細胞動物細胞核細菌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個體大小尺度范圍

病毒第八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二、微生物的特點:

1、體積小,比表面積大微生物的比表面積比表面積:個體的表面積與體積之比。設定:人的比表面積=1

則:(與人等重)大腸桿菌比表面積=30萬設球菌半徑r=0.5μm球菌表面積(S)=4πr2=3.1416μm2

球菌體積(V)=4/3πr3=0.236μm3

比表面=S/V=3.1416/0.5236=6

設球菌半徑r=2μm

球菌面積(S)=50.3μm2

球菌體積(V)=33.5μm3

比表面=S/V=50.3/33.5=1.5第九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二、微生物的特點:

2、代謝能力強-吸收多,轉化快奶牛(500kg)合成0.5kg蛋白質/24h微生物細胞合成自身重量30~40倍的細胞物質/24h吸收多轉化快人(50kg)500~1000g/d地鼠(體重3g)3g/d大腸桿菌細胞重量2000倍糖/h第十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二、微生物的特點:

3、生長旺,繁殖快微生物代時及每日增殖率微生物名稱代時(分)溫度日增殖率乳酸菌38252.7×10^11大腸桿菌18371.2×10^24根瘤菌110258.2×10^3枯草桿菌31307.2×10^13光合細菌144301.0×10^3釀酒酵母120304.1×10^3念珠藻1380252.1硅藻1020202.64小球藻4202510.6草履蟲642264.92大腸桿菌在合適的生長條件下:12.5~20分鐘繁殖1代每小時分裂3代,由1個變成8個。經24小時分裂72代,重約4722噸經48小時可產生2.2×1043個后代。第十一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二、微生物的特點:

4、適應性強,易變異1、對營養(yǎng)物質的利用上的適應性。2、對環(huán)境條件尤其是惡劣的“極端環(huán)境”的適應性。耐0~-196℃低溫耐250℃~300℃的高溫耐鹽(飽和鹽水)耐干燥(產芽孢細菌、真菌孢子)耐酸堿、耐缺氧、耐毒物、抗輻射適應性強第十二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二、微生物的特點:

4、適應性強,易變異易變異青霉素生產菌的發(fā)酵水平1940年每毫升20單位2000年每毫升10萬單位青霉素的使用劑量:1940年10萬元單位/次1980年:輸液80萬單位/次2000年:輸液800萬-1000萬單位/次青霉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最低抑制濃度0.02μg/ml200μg/ml第十三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二、微生物的特點:

5、分布廣,種類多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土壤空氣水域生物體內外極端環(huán)境正常環(huán)境高空深海底2000米深的地層溫泉分布廣第十四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二、微生物的特點:

5、分布廣,種類多地球上的微生物:估計有100萬種以上已發(fā)現的微生物:約有10萬種已開發(fā)利用的微生物:約1000種

種類多微生物的微觀性研究手段的限制分離培養(yǎng)的局限第十五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二、微生物的特點以上微生物的5個特性是所有微生物的共性,對人類有利也有弊。對在部分有益的微生物,我們要利用特性為人類造福,對少數病原微生物或腐敗微生物,我們要設法控制其特性,以減少它們的破壞性和危害性。第十六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三、微生物學

一門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動的學科,是生物學的一個分科。研究的內容涉及微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分類鑒定、生理生化、生長繁殖、遺傳變異、生態(tài)以及微生物之間、微生物與其他生物之間的關系,微生物在農業(yè)、工業(yè)

、環(huán)境保護及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各方面的應用等。

第十七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三、微生物學

微生物學的重要性在于它既是應用科學,又是基礎學科;防止并消除微生物的有害活動,或使之轉害為利,是微生物學的重要研究課題;發(fā)掘微生物的資源,充分利用微生物的有益活動,發(fā)現微生物的有利作用,是微生物學的另一個重要方面。第十八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三、微生物學微生物學由于其研究任務的不同,形成了一些分支科學。著重于研究微生物生物學基本問題的有普通微生物學、微生物分類學、微生物生理學、微生物生態(tài)學、微生物遺傳學等。依研究對象的種類而分細菌學、真菌學、病毒學等,在應用生物學方面,有農業(yè)微生物學、工業(yè)微生物學、醫(yī)學微生物學、食品微生物學等。微生物學在醫(yī)藥的范疇內就包括了普通微生物學、工業(yè)微生物學及醫(yī)學微生物學的有關內容,它著重于藥物的研究制造。保證和提供藥物質量,發(fā)現新藥,從而更有效地防治疾病,保障人類的健康。

第十九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三、微生物學

在醫(yī)藥方面廣泛應用的藥物如抗生素、維生素等都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謝產物或由微生物本身制成的。因此,根據專業(yè)的特點,學習微生物學在于熟悉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掌握與專業(yè)有關的微生物學的生物特性、消毒與滅菌、微生物的基本操作知識、掌握藥物的微生物檢查法等;另一方面,由于微生物也能引起制藥用原輔料、生產工藝及成品的長霉、染菌、變質,因此,要進一步提高藥品的質量,杜絕污染,合理保存藥品與原輔料等均與微生物學有密切的關系。第二十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四、微生物的形態(tài)與分類

4.1細菌4.1.1細菌的形態(tài)細菌是一群形體微小、種類繁多的單細胞多形體微生物。其大小以微米計,一般細菌的寬度為0.5-1μm,長為1-3μm,有的可達數微米,幾十微米甚至100-200微米?;拘螒B(tài)為球形(球菌)、桿形(桿菌)、螺形(螺菌)。屬于典型的裂殖菌。第二十一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四、微生物的形態(tài)與分類

細菌的基本形狀第二十二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四、微生物的形態(tài)與分類

球菌分裂后的子細胞的連接方式雙球菌單球菌鏈球菌第二十三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四、微生物的形態(tài)與分類

球菌分裂后的子細胞的連接方式八疊球菌四聯球菌葡萄球菌第二十四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四、微生物的形態(tài)與分類

桿菌的基本形狀梭狀芽孢桿菌短桿菌長桿菌第二十五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四、微生物的形態(tài)與分類

螺旋不滿一圈稱為弧菌(vibrio);滿2~6環(huán)稱為螺旋菌(spirllum);旋轉周數在6環(huán)以上的稱為螺旋體(spirochaeta)。螺旋菌弧菌螺旋體第二十六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四、微生物的形態(tài)與分類

細菌的特殊形態(tài)柄細菌腎形菌臂微菌網格硫細菌貝日阿托氏菌(絲狀)具子實體的粘細菌第二十七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四、微生物的形態(tài)與分類

結核桿菌的異常形態(tài)結核桿菌的正常形態(tài)細菌的異常形態(tài)第二十八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四、微生物的形態(tài)與分類

(1)測量:測微尺(2)長度單位:微米(μm)(3)表示:球菌:直徑0.5-1.0μm桿菌:寬(0.5-1.0μm)×長螺菌:寬、長、螺距第二十九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1.2細菌的菌落特征

細菌的個體只能借助顯微鏡才能看見,但單個細菌在固體培養(yǎng)基上繁殖的個體堆集在一起,則形成肉眼可見的群體,即菌落。不同細菌所形成的菌落常不相同,同種細菌常因培養(yǎng)條件不一,菌落形態(tài)也有差異。但同種菌種在同一培養(yǎng)基上的菌落形態(tài),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和專一性,這是掌握菌種純度、辨認細菌的重要依據。第三十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1.2細菌的菌落特征

菌落形態(tài)從大小、形狀(圓形、假根形、不規(guī)則形等)、隆起形狀(如擴展、苔狀、低凸、凸面、乳頭狀等)、邊緣(整齊、波狀、裂葉狀、圓鋸齒狀、有緣毛等)、表面狀態(tài)(光滑、皺褶、顆粒狀、龜裂狀、同心環(huán)狀等)、表面光澤(閃光、不閃光、金屬光澤等)、質地(油脂狀、膜狀、黏、脆等)、顏色、透明程度等方面來描述。第三十一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1.2細菌的菌落特征

粘質沙雷氏菌的菌落特征第三十二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1.2細菌的菌落特征

弗氏志賀氏菌的菌落特征

銅綠假單胞菌的菌落特征沙門氏菌的菌落特征

第三十三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1.2細菌的菌落特征

光滑型菌落粗糙型菌落粘液型菌落第三十四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1.3細菌數的測定方法

細菌數測定可因方法不一,其結果有差異。常用的測定方法有:活菌計數法與直接計數法。活菌計數法:主要為平板計數(平板計數、涂沫法、濾膜法、MPN法)。以上各計數方法是指在一定培養(yǎng)基經培養(yǎng)后在固體平板上形成可見菌落或在液體培養(yǎng)基呈混濁生長現象作為計數依據,用于特殊細菌計數,如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都要用特殊培養(yǎng)基。第三十五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1.3細菌數的測定方法

直接計數法:主要為自動菌數測定儀、計數板計數法。是指直接在顯微鏡下或以自動化儀器定量計數或測定菌細胞的數量。所測的結果不僅包括活菌,也包括死菌。第三十六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1.4細菌的繁殖一般進行無性繁殖,最主要的無性繁殖方式是裂殖,即二分裂或折斷分裂。有少數細菌能像酵母菌一樣進行芽殖。在最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下,每隔20-30分鐘即分裂出新的一代。第三十七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2霉菌

4.2.1霉菌的形態(tài)與大小凡生長在營養(yǎng)基質上形成絨毛狀、蜘蛛網狀或絮狀菌絲體的真菌,統(tǒng)稱為霉菌。是一群絲狀真菌的通稱,是在分類學上很不相同的許多真菌的一部分。霉菌為真核生物,其結構比細菌復雜。

菌絲是霉菌營養(yǎng)體的基本單位,其直徑一般為2-10微米,與酵母菌的寬度相似,但比一般桿菌和放線菌菌絲的直徑大幾倍到幾十倍。接著菌絲開始分支形成初級菌絲,繼續(xù)分支形成次級菌絲,最后生長長發(fā)育形成菌絲體或菌叢。

第三十八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2.1霉菌的形態(tài)與大小菌絲:管狀、伸長、分枝直徑3-10μm基本特征:霉菌的形態(tài)第三十九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2.1霉菌的形態(tài)與大小無隔膜菌絲有隔膜菌絲根據菌絲的基本形態(tài)分霉菌的形態(tài)第四十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2.1霉菌的形態(tài)與大小

霉菌菌體是由分支(或不分支)的菌絲組成,許多菌絲交織在一起成為菌絲體。少數菌絲中間無橫隔膜,多數菌絲中間有橫隔膜。菌絲依其生理功能不同分為兩種。一種是伸入培養(yǎng)基內負責吸收和輸送營養(yǎng)的菌絲,稱為基內菌絲或營養(yǎng)菌絲;另一種是與培養(yǎng)基表面相連接的伸向空中生長的菌絲,稱為氣生菌絲。有的氣生菌絲發(fā)育到一定階段,分化成為繁殖菌絲,產生各種類型的孢子。第四十一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2.1霉菌的形態(tài)與大小根據菌絲的分布和功能分霉菌的形態(tài)營養(yǎng)菌絲氣生菌絲繁殖器官第四十二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2.2霉菌的菌落特征

霉菌的菌落是單個孢子或多個孢子萌發(fā)后生長菌絲并交織而成為肉眼可見個體或群體。其菌落形態(tài)通常是指在一定的培養(yǎng)基組分和溫度下培養(yǎng)一定時間(如3-10天后)所呈現的形狀、大小、顏色、紋飾以及組成等。不同種的霉菌,其形狀隨菌種的生長方式不一而異,特征差別很大,故可作為分類鑒定的依據。

第四十三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2.2霉菌的菌落特征

(一)菌落形態(tài):絨毛狀、絮狀、蜘蛛網狀(二)菌落大小:較放線菌、細菌大得多(三)菌落外形:圓形、無限發(fā)展(四)顏色:孢子或孢子梗色素、胞外色素。第四十四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2.2霉菌的菌落特征

各種曲霉的菌落

各種病原真菌的菌落

青霉的菌落

第四十五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2.3霉菌的代表屬2.繁殖:分生孢子3.應用:抗生素1.形態(tài)特征:菌絲有隔,具分子孢子梗及掃帚狀分生孢子頭。青霉第四十六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2.3霉菌的代表屬

曲霉2.繁殖:分生孢子1.形態(tài)特征:菌絲有隔,具足細胞、分生孢子梗及膨大頂囊。3.應用:釀造酒、醬,有機酸、酶制劑。第四十七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2.3霉菌的代表屬根霉2.繁殖:孢囊孢子、厚垣孢子、接合孢子。1.形態(tài)特征:菌絲發(fā)達。具假根和匍匐菌絲。3.應用:糖化菌(淀粉酶)第四十八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2.3霉菌的代表屬毛霉2.繁殖:孢囊孢子、厚垣孢子、接合孢子。1.形態(tài)特征:菌絲發(fā)達,白色無隔多核。3.應用:腐乳:蛋白酶第四十九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2.4霉菌的繁殖

在正常自然條件下,霉菌是通過產生氣生菌絲分化出各種形態(tài)的子實體如孢子囊、分生孢子頭、分生孢子器等再產生各種無性孢子(如孢囊孢子、分生孢子、芽孢子等)和有性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卵孢子等)分別進行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第五十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2.4霉菌的繁殖

繁殖方式菌絲片段(液體)

無性孢子有性孢子厚垣孢子節(jié)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游動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

孢子第五十一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2.4霉菌的繁殖--無性孢子繁殖

厚垣孢子菌絲部分細胞原生質濃縮變圓,壁加厚,球形或紡綞形休眠體菌絲斷裂形成矩形的孢子。節(jié)孢子第五十二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2.4霉菌的繁殖--無性孢子繁殖

青霉Penicillium的分生孢子菌絲頂端細胞或菌絲分化成的分生孢子梗的頂端細胞分割縊縮而成的單個或者成簇的孢子。曲霉Aspergillus的分生孢子第五十三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2.4霉菌的繁殖--無性孢子繁殖青霉的分生孢子梗頂部

曲霉的分生孢子頂囊部

第五十四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2.4霉菌的繁殖--無性孢子繁殖鐮刀霉的大分生孢子根霉Rhizopus的孢囊孢子的掃描電鏡照片第五十五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2.4霉菌的繁殖--無性孢子繁殖游動孢子形成于孢子囊內的并具有鞭毛,能運動的無性孢子。第五十六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2.4霉菌的繁殖—有性孢子繁殖霉菌有性繁殖過程(1)質配(形成雙核細胞)(2)核配(產生二倍體接合子核)(3)減數分裂(單倍體核)第五十七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2.4霉菌的繁殖—有性孢子繁殖卵孢子菌絲分化成不同形的配偶細胞(雄器、藏卵器)結合,形成具雙層外壁的孢子。第五十八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2.4霉菌的繁殖—有性孢子繁殖接合孢子由兩菌絲生出形態(tài)相同或略有不同配子囊接合而成的厚壁、粗糙、黑殼孢子。根霉Rhizopus的結合孢子第五十九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2.4霉菌的繁殖—有性孢子繁殖接合孢子形成過程a.菌絲→原配子囊b.原配子囊→配子囊c.配子囊結合形成接合孢子第六十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2.4霉菌的繁殖—有性孢子繁殖子囊孢子:在子囊中形成的有性孢子。子囊:兩性細胞結合形成的一種圓球形或為棒狀囊狀的結構。子囊果:子囊+菌絲體保護組織構成的子實體第六十一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2.4霉菌的繁殖—有性孢子繁殖閉囊果子囊殼子囊盤子囊果第六十二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3酵母菌4.3.1酵母菌的形態(tài)與大小酵母菌為單細胞真核生物,其細胞形態(tài)一般為球形、橢圓形、卵形或香腸形等。其細胞大小一般為3-6微米*5-10微米,最長的可達100微米。其體積比細菌大二十幾倍。

第六十三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3酵母菌基本特征:單細胞,橢圓形、圓形或柱形。寬1-5um,長5-30um。第六十四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3酵母菌特殊形態(tài):假菌絲假菌絲是由酵母菌細胞與其子細胞連接而成的鏈狀絲。假菌絲、芽生孢子、厚垣孢子.

第六十五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3.2酵母菌的菌落特征酵母菌在合適的固體培養(yǎng)基表面生長所形成的菌落,與很多細菌菌落相似,但比細菌菌落較大、較厚、較不透明。其菌落形狀一般呈圓形或近圓形,邊緣圓整,顏色均一,多數呈乳白色或淺黃色,少數呈紅色;菌落表面一般較濕潤、光滑;菌落隆起呈半圓形或圓臺形;菌落質地均勻,較粘稠,呈固態(tài)油脂狀,容易挑起等。第六十六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3.2酵母菌的菌落特征

啤酒酵母的菌落紅酵母的菌落各種酵母菌的菌落第六十七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3.3酵母菌的繁殖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可分為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兩種方式。無性繁殖又可分為芽殖、裂殖、芽裂、產無性孢子等幾種方式,而有性繁殖則以產生有性孢子---子囊孢子的方式進行繁殖。其中最典型和最主要的繁殖方式是芽殖、裂殖、子囊孢子。第六十八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3.3酵母菌的繁殖無性繁殖有性繁殖芽殖、裂殖厚垣孢子、節(jié)孢子子囊孢子繁殖方式第六十九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3酵母菌(一)無性繁殖1、芽殖a.多邊出芽b.兩端出芽c.三邊出芽芽殖的方式第七十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3酵母菌3、厚垣孢子(一)無性繁殖2、裂殖:分裂繁殖。第七十一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五、環(huán)境條件對微生物生長繁殖的影響

微生物生長所需的營養(yǎng)元素,少量的是以氣態(tài)分子形式提供,大量的是以有機或無機化合物形式提供。根據這些營養(yǎng)物質在微生物細胞中生理功能的不同,將它們分為水、碳源、氮源、無機鹽和生長因子5種營養(yǎng)要素。微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環(huán)境,同一種微生物在不同環(huán)境中會有不同表現。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受到各種生物和非生物的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這里主要講一下非生物的環(huán)境條件,即物理和化學條件對微生物生長繁殖的影響。第七十二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5.1環(huán)境條件對微生物生長繁殖的影響

環(huán)境條件對微生物生長繁殖的影響大致可分為三類:1.適宜的環(huán)境,微生物能正常在進行生命活動;2.不適宜的環(huán)境,微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動受到抑制或被迫暫時改變原有的一些特性;3.惡劣的環(huán)境,微生物死亡或發(fā)生遺傳變異。第七十三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5.2物理條件對微生物生長繁殖的影響對微生物生長繁殖有影響的物理因子主要包括溫度、水分、表面張力和輻射等。這里主要講溫度與水分兩方面。第七十四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5.2.1溫度

溫度通過影響微生物膜的液晶結構、酶和蛋白質的合成和活性,以及RNA的結構及轉錄等影響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隨著微生物所處環(huán)境的溫度的升高,細胞中生物化學反應速率加快,生長速率加快;另一方面,隨著溫度上升,細胞中對溫度敏感的組成物質(如蛋白質、核酸等)可能會受到不可逆的破壞。第七十五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5.2.1溫度

微生物生長的適宜溫度:最低生長溫度:微生物能夠生長繁殖的最低溫度;最高生長溫度:微生物能夠生長繁殖的最高溫度;最適生長溫度:微生物能夠生長繁殖速率最大的溫度。第七十六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5.2.1溫度從微生物總體而言,其生長溫度范圍較廣,已知微生物在-10~95℃均可生長,但每種微生物只能在其最低生長溫度與最高生長溫度之間的范圍內生長。在低于最低生長溫度的情況下,生長完全停止;在高于最高生長溫度的情況下,不但停止生長,而且會導致死亡。第七十七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5.2.1溫度不同種的微生物的最低、最適和最高生長溫度不同;同種微生物的最低、最適和最高生長溫度也會因其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而有變化。第七十八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5.2.1溫度根據微生物的最適生長溫度,可將微生物分為以下三類:1.嗜冷微生物:最適溫度在-10~20℃以下的微生物;2.嗜溫微生物:最適溫度在25~37℃的微生物,自然界中絕大多數的微生物均屬此類,污染藥品是細菌最普遍的是一些中溫菌;3.嗜熱微生物:能在40~50℃溫度下生長,最適生長溫度在55℃左右的微生物;第七十九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5.2.2水分微生物的生命活動離不開水,嚴格講離不開可被微生物利用的水。根據微生物對環(huán)境中水分的要求不同,可將微生物分為干生性、中生性、濕生性微生物。其相對濕度范圍分別是65%~80%、80%~90%、90%以上。幾乎所有的微生物都是濕生性微生物。

第八十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5.3化學條件對微生物生長繁殖的影響對微生物生長繁殖有影響的化學因子主要包括氫離子濃度、氧化還原電位等。這里主要講氫離子濃度。第八十一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5.3化學條件對微生物生長繁殖的影響5.3.1氫離子濃度指培養(yǎng)基或環(huán)境中的pH值。微生物生長的最適氫離子濃度通常都較低,一般為10-9~10-4mol/L(即pH值為4.0~9.0)。對不同微生物的生長pH值來說,也存在最高、最適與最低3個數值。凡其最適生長pH值偏于堿性范圍的微生物,可分為嗜堿微生物和耐堿微生物;凡其最適生長pH值偏于酸性范圍的微生物,可分為嗜酸微生物和耐酸微生物。第八十二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六、常用殺滅微生物的方法微生物的分布微生物在地球的生物圈內無處不在,漂浮在空中,棲息于土壤各層,游弋于各類水域(海洋、湖泊、江河、沼澤),附著于人和動植物體表或體內,對人類和環(huán)境無時不在產生巨大的影響。

第八十三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六、常用殺滅微生物的方法微生物的作用絕大多數微生物對人和動物是有益的,有些還是必不可少的。微生物已廣泛應用于農業(yè)、食品、醫(yī)藥、釀造、化工、制革、石油等行業(yè),發(fā)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抗生素、酸奶、疫苗、酒類等等;第八十四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六、常用殺滅微生物的方法微生物的危害微生物中也有一部分能引起人或動植物病害,這些具有治病性的微生物,稱為病原微生物。如人類的許多傳染病(如感冒、傷寒、痢疾、結核、脊髄灰質炎、病毒性肝炎等),均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它們通過氣流相互接觸或人工接種等方式,傳播到合適的基質或生物對象上面造成種種危害。第八十五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六、常用殺滅微生物的方法對這些有害微生物應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殺死或控制它們。第八十六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6.1概念滅菌:采用強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體內、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遠喪失其生長繁殖力的措施,稱為滅菌。例如各種高溫滅菌措施。滅菌實質上可分殺菌和溶菌兩種過程,前者指菌體雖死,但形體尚存,后者指菌體殺死后,細胞發(fā)生溶化、消失的現象。第八十七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6.1概念

消毒:所謂"毒"就是傳染源或致病菌的意思,相對滅菌而言,消毒是一種采用較溫和的理化因素,僅殺死物體表面或內部一部分對人體有害的病原菌,而對被消毒的物體基本無害的措施。如常用的對皮膚、水果進行藥劑消毒的方法,對牛奶、啤酒等進行消毒處理的巴氏消毒法。它只是對病原微生物的繁殖體的致死作用,但不能殺死芽孢等全部微生物。第八十八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6.1概念防腐:就是利用某種理化因素完全抑制微生物的生物繁殖,從而達到防止食品等發(fā)生變質的措施?;煟豪镁哂懈叨冗x擇毒力的化學物質來抑制宿主體內病原微生物和生長繁殖,借以達到該傳染病的一種措施。第八十九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6.2常用殺菌方法6.2.1高溫殺菌法:一種典型的物理殺菌方法。高溫殺菌法的原理是:①高溫能引起蛋白質和核酸不可逆地變性失活;②高溫能破壞細胞質中其他活性物質;③細胞膜被熱溶解而形成小孔使胞內物質泄漏致死。第九十頁,共九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6.2常用殺菌方法6.2.1.1干熱滅菌法:適用于金屬制品、清潔玻璃、陶瓷器皿;一般在150-170℃保持1-2小時,即可達到徹底殺菌的目的;灼燒是一種最徹底的干熱滅菌法:但它只能用于接種環(huán)、接種針等少數對象的滅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