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學復習資料:生理_第1頁
生理學復習資料:生理_第2頁
生理學復習資料:生理_第3頁
生理學復習資料:生理_第4頁
生理學復習資料:生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緒論

1、掌握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征:新陳代謝、興奮性、適應性和生殖;內環(huán)境和穩(wěn)態(tài)的定義。2、掌握體液調節(jié)、神經調節(jié)、自身調節(jié)的概念;反饋控制系統(tǒng),正、負反饋;前饋控制系統(tǒng)。3、熟悉生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生理學研究的3個水平。4、了解生理學與醫(yī)學的關系;生理學的常用研究方法;生物節(jié)律;生理學發(fā)展的歷史;生理學展望。

附本章教學提綱

一、生理學(physiology)概述

(一)生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二)生理學與醫(yī)學的關系

(三)生理學研究的3個水平:細胞及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統(tǒng)水平;整體水平

二、生理學的常用研究方法:慢性實驗和急性實驗;在體實驗和離體實驗

三、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征

(一)新陳代謝(metablolism)

(二)興奮性(excitability)

(三)適應性(adaptability)

(四)生殖(reproduction)

四、機體的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和生物節(jié)律

(一)內環(huán)境(internalenvironment)和穩(wěn)態(tài)(homeostasis)

(二)生物節(jié)律(biorhythm)

五、生理功能的調節(jié)

(一)自身調節(jié)(autoregulation)

(二)體液調節(jié)(humoralregulation):旁分泌(paracrine)調節(jié);自分泌調節(jié)(autocrine);神經內分泌(neuroendocrine)

(三)神經調節(jié)(nervousregulation):反射(reflex);反射弧(reflexarc)由感受器、傳入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

5個基本成分組成;非條件反射(unconditionedreflex)和條件反射(conditionedreflex)

六、人體內自動控制系統(tǒng)

(一)反饋控制系統(tǒng):負反饋(negativefeedback)和正反饋(positivefeedback)

(二)前饋控制系統(tǒng)

七、生理學發(fā)展的回顧和展望

(一)生理學發(fā)展的回顧

(二)生理學展望第二章細胞的基本功能

一、細胞膜的物質轉運功能

掌握常見的跨膜物質轉運形式:

1、單純擴散:定義及擴散物質

2、易化擴散:定義、擴散的兩種類型及特點、Na+、K+通道的阻斷劑

3、主動轉運:定義及特點,Na+-K+泵的本質、功能及鈉泵活動的意義

4、了解出胞和入胞物質轉運

二、細胞生物電現象和產生機制

1、細胞的生物電現象

⑴靜息電位:掌握其定義、特點及產生機理

⑵動作電位:掌握其定義、特點及產生機理

⑶興奮的引起:掌握閾電位的概念、鋒電位的引起及閾電位和閾強度在概念上的區(qū)別

⑷局部興奮:掌握其定義、產生機制及特點

2、掌握組織興奮及其恢復過程中興奮性的變化

3、掌握興奮在同一細胞上傳導的機制及特點

三、肌肉的興奮和收縮

1、神經-肌肉接頭處的化學傳遞

⑴了解神經-肌肉接頭處的結構

⑵掌握神經-肌肉接頭處的興奮傳遞

⑶掌握神經-肌肉接頭處興奮傳遞的特征

2、了解骨骼肌的基本結構

⑴肌小節(jié)的概念和肌管系統(tǒng)的作用

⑵肌絲的分子組成

3、骨骼肌的收縮機制

⑴掌握興奮-收縮耦聯的三個主要步驟

⑵了解肌肉收縮的基本過程

4、了解前、后負荷及等張(長)收縮的概念附本章教學提綱一、細胞膜的結構和物質轉運功能

(一)膜的化學組成和結構模型

(二)細胞膜的物質轉運功能

1.單純擴散(simplediffusion)

O2、CO2等脂溶性氣體分子,由細胞膜的高濃度一側向低濃度一側擴散。

2.易化擴散(facilitateddiffusion)

不溶于脂質的物質,在膜蛋白的介導下,也能由膜的高濃度一側向低濃度一側擴散。

(1)通道的易化擴散

1)通過細胞膜上的離子通道(ionchannel)轉運離子

2)通道的共同特征:通道對離子具有高度選擇性;通道轉運離子的速度很快;離子經通道的跨膜移動以電-化學梯度作為動力;通道受不同的因素調控,從而決定其開放還是關閉。

3)通道的分型:電壓門控性通道(voltage-gatedchannel)、化學門控性通道(chemically-gatedchannel)、機械門控性通道(mechanically-gatedchannel)。

(2)經載體的易化擴散(載體轉運)

1)葡萄糖和某些氨基酸等物質的跨膜轉運是在稱為"載體"(carrier)的蛋白質幫助下完成的。

2)載體轉運的特征:物質轉運順濃度梯度進行;具有飽和性;具有嚴格的結構特異性。

3.主動轉運(activetransport)

物質(分子或離子)由膜的低濃度一側移向高濃度一側,由細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質參與,必須由被轉運的物質外部(膜或細胞)供給能量。

(1)鈉-鉀泵(簡稱鈉泵,sodium-potassiumpump,或稱Na+-K+依賴性ATP酶)

1)結構

2)轉運過程:分解一個ATP分子,逆濃度差把3個Na+由胞內轉運到胞外,同時逆濃度差把2個K+由胞外轉運到胞內。

3)生理意義:維持細胞容積;細胞內高K+為許多代謝反應所必需;維持[K+]i>[K+]o,

[Na+]o>[Na+]i,產生生物電從而維持興奮性的重要前提條件;Na+的不均衡分布構成了繼發(fā)性主動轉運的條件。

(2)其他的泵

(3)繼發(fā)性主動轉運(secondaryactivetransport)又稱聯合轉運或協同轉運(cotransport)

1)由細胞膜特殊蛋白質參與,稱為轉運體蛋白或轉運體(transporter)

2)由勢能儲備提供能量

3)同向轉運:與Na+擴散方向相同。

逆向轉運:與Na+擴散方向相反。

4.出胞(exocytosis)和入胞(endocytosis)

大分子物質或物質團塊的跨膜轉運。被轉運的物質由膜性結構包圍后進行轉運。Ca2+在物質出胞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二、細胞的信號轉導

(一)信號轉導概述

(二)幾種主要的跨膜信號轉導途徑

1.G蛋白耦聯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

(1)G蛋白耦聯受體信號通路中的信號分子

1)G蛋白耦聯受體

當受體與相應的化學信號結合時,受體被激活,激活的受體使G蛋白激活。這種受體稱G蛋白耦聯受體(G-protein-coupledreceptor)又稱促代謝型受體(metabotropicreceptor)。由一條多肽鏈組成,形成7個跨膜區(qū)段。

2)G蛋白(鳥苷酸結合蛋白,Guaninenucleotide-bindingprotein)

由α、β、γ三個亞單位組成。α亞單位起催化亞單位的作用。未激活時與GDP結合,激活時與GDP脫離,而與GTP結合。此時α亞單位和β、γ亞單位分離。并使效應器酶激活。

3)G蛋白效應器

4)第二信使(secondmessenger)

①定義

②可作為第二信使的物質

③第二信使的作用:第二信使可激活蛋白激酶起生理作用或作用于細胞內配體門控性通道使膜電位改變。

5)蛋白激酶

催化蛋白質磷酸化的酶系統(tǒng)。

①絲氨酸/蘇氨酸蛋白激酶

②酪氨酸蛋白激酶

(2)G蛋白耦聯受體信號轉導途徑

1)受體-G蛋白-cAMP-PKA途徑

2)受體-G蛋白-DG/PKC途徑

3)受體-G蛋白-IP3/Ca2+系統(tǒng)

4)受體-G蛋白-離子通道途徑

2.具有酶活性的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

(1)酪氨酸激酶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途徑

特征:1)簡單快捷。

2)其配體是各種生長因子和細胞因子。

3)其效應蛋白多是轉錄因子,生物學效應是對基因轉錄的調節(jié)。

(2)酪氨酸激酶耦聯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途徑

3.通道耦聯的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

4.核受體

三、細胞的生物電現象

(一)生物電現象

1.靜息電位(RestingPotential,RP)

極化(polarization),超極化(hyperpolarization),去極化(depolarization),復極化(repolarization)。

2.動作電位(ActionPotential,AP)

(1)波形特點:

1)上升支,超射;

2)下降支;

3)鋒電位和后電位(包括負后電位和正后電位)。

(2)動作電位的特征:

1)是興奮的標志;

2)全或無現象(allornone):在同一細胞上動作電位大小不隨刺激強度和傳導距離而改變的現象;

3)不衰減傳導;

4)其后有不應期。

(二)生物電的產生機制

1.靜息電位形成原理--K+平衡電位

(1)靜息電位的形成

假定靜息時,細胞膜只對K+有通透性。因為[K+]i>[K+]o,使K+外流,細胞內帶負電的離子不能透出細胞膜。結果使細胞內外形成電場,內負外正。電場力阻礙K+外流。當濃度勢能等于電勢能時,電化學勢=0,K+凈通量=0,此時膜兩側形成的電位差,就是靜息電位,相當于K+平衡電位。

(2)靜息電位數值的計算:可用Nernst公式計算。

(3)靜息電位形成過程中的三個重要因素:

1)K+在膜內外的不平衡分布及由此形成的電化學驅動力;

2)膜對K+、Na+離子的相對通透性,表現為靜息時主要對K+有通透性;

3)鈉泵的作用。

2.動作電位的產生機制

(1)動作電位的產生--Na+平衡電位

1)動作電位上升支的形成

①細胞受刺激時,細胞膜對鈉離子通透性突然增大,超過K+通透性。

②[Na+]o>[Na+]i和膜內的負電位使Na+內流,形成AP上升支(去極相),并出現超射,動作電位所能達到的超射值,即膜內正電位的數值,理論上應相當于計算所得的Na+平衡電位(可寫為ENa)。

2)動作電位下降支的產生

①Na+通道失活:Na+通道開放后很快失活,不因去極化的持續(xù)而繼續(xù)開放;也不因新的去極化而再開放。去極化消除后,失活可解除。

②膜結構中的電壓門控K+通道開放:膜結構中的電壓門控K+通道在膜去極化時激活,但出現較遲,不出現失活(或很慢)。K+通道的激活使細胞膜對K+通透性增高,K+外流,出現復極化(形成AP下降支),使細胞膜兩側電位差恢復到RP狀態(tài)。

(2)動作電位過程中膜電導的變化及測量

1)電壓鉗實驗

①實驗基本原理:跨膜離子電流(I);膜的電阻(R)或電阻的倒數電導(G)。

②實驗方法。

③實驗結果和結論。

2)膜片鉗實驗和單通道離子電流的記錄

①實驗基本原理。

②實驗方法。

③實驗結果和結論。

(3)動作電位產生的條件

(4)閾下刺激與局部興奮

1)閾下刺激

2)局部興奮:閾下刺激使少量Na+通道開放形成的小幅度去極化反應。

①產生的原理

電刺激造成的去極化和少量Na+通道開放,Na+內流造成的去極化疊加的結果。但很快被K+外流所抵消。

②基本特征:刺激依賴性;電緊張性擴布;總和反應:空間總和;時間總和。

3.動作電位的傳導:以局部電流的方式,在未興奮的靜息區(qū)由于依次接受刺激而相繼產生動作電位的過程。

(1)局部電流的方向:膜外:未興奮處興奮處

膜內:興奮處未興奮處

(2)局部電流的作用:局部電流使未興奮部位去極化達閾電位水平,使之出現動作電位。

(3)有髓神經纖維的跳躍式傳導,速度快,耗能少。

(三)組織的興奮和興奮性

1.幾個概念

興奮(excitation);興奮性(excitability);可興奮細胞或可興奮組織。

2.細胞興奮后興奮性的變化

絕對不應期(absoluterefractoryperiod)、相對不應期(relativerefractoryperiod)、超常期和低常期。單位時間內,細胞能產生興奮(動作電位)的最大次數,決定于絕對不應期的長短。

四、肌細胞的收縮功能

(一)骨骼肌的興奮和收縮機制

1.神經-肌肉接頭的興奮傳遞

(1)神經末梢遞質的釋放。

動作電位傳導到神經末梢時,電壓門控Ca2+通道開放,Ca2+內流;ACh囊泡移動與神經末梢膜融合破裂,釋放Ach;Ca2+的進入量決定囊泡釋放的數目。

(2)終板電位(endplatepotential,EPP)的產生和特性。

1)EPP的產生

Ach與化學門控通道的α亞單位結合,使通道打開,Na+、K+和少量Ca2+可通過,Na+內流、少量K+外流,使終板膜去極化,產生終板電位。

2)EPP的特性

①無"全或無"特性;

②大小與Ach的量成比例;

③無不應期;

④可總和;

(3)肌細胞膜動作電位的產生。

終板膜內不存在Na+的電壓門控通道。EPP傳播到終板膜周圍的一般肌膜時,使肌膜去極化達閾電位水平,引起動作電位。

(4)神經-肌肉接頭興奮傳遞的特點

1對1傳遞。原因:

1)EPP足夠大。

2)Ach迅速被清除。膽堿酯酶的作用。

(5)接頭傳遞過程的影響因素

1)具有與ACh類似作用的藥物如尼古丁;

2)ACh受體阻斷劑,如筒箭毒(tubocurarine)和α-銀環(huán)蛇毒素(α-bungarotoxin);

3)膽堿酯酶抑制劑,如有機磷農藥及新斯的明;

2.骨骼肌的微細結構

3.骨骼肌的收縮機制

(1)滑行學說

(2)肌絲滑行的基本過程

(3)橫橋在肌肉收縮中的作用

4.骨骼肌的興奮-收縮耦聯

興奮-收縮耦聯(excitationcontractioncoupling)的過程。

(1)動作電位通過橫管傳向肌細胞深部。

(2)三聯體信息傳遞。

(3)Ca2+由肌漿網的釋放和再聚積

(二)骨骼肌收縮的機械力學特征

基本概念:前負荷(preload);初長度;后負荷(afterload);等長收縮(isometriccontraction);等張收縮(isotoniccontraction);被動張力;主動張力;總張力。

1.前負荷-初長度對肌肉收縮的影響:長度-張力曲線

(1)最適前負荷或最適初長度時,肌肉收縮產生的主動張力最大。

(2)大于或小于最適前負荷或最適初長度,主動張力變??;大于一定程度時,主動張力=0。

(3)在一定范圍內(小于最適前負荷或最適初長度),前負荷或初長度增加,肌肉收縮產生的主動張力增大。

(4)肌肉在最適初長度條件下進行收縮時產生的張力最大的原因。

2.后負荷對肌肉收縮的影響:張力-速度曲線

張力和縮短速度大致成反變關系。

后負荷小,張力小,縮短速度快,縮短長度大。

后負荷相當于最大張力的30%時,肌肉的輸出功率最大。

3.肌肉收縮能力對肌肉收縮的影響

肌肉收縮能力(contractility):不依賴于前后負荷而影響肌肉收縮效能的肌肉內在特性。

(1)衡量指標:

1)前、后負荷不變的情況下,肌肉縮短速度的改變。

2)最適初長度時,最大張力的改變。

(2)影響收縮能力的因素

(3)肌肉收縮能力改變的結果

4.刺激頻率對肌肉收縮的影響

單收縮、不完全強直收縮、完全強直收縮。

(三)平滑肌的結構和生理特性

1.平滑肌的分類:

單單位平滑肌(single-unitsmoothmuscle)和多單位平滑肌(multi-unitsmoothmuscle)。

2.平滑肌的微細結構及收縮機制第三章血液

一、概念

1、掌握血液的組成,體液、細胞內液、細胞外液、血液的基本功能、血漿、血量和紅細胞比容的概念

2、掌握血量、血液的比重、血清的概念

3、掌握血漿晶體和膠體滲透壓的定義、形成機理及血漿滲透壓的作用

4、掌握血液的酸堿度及正常值以及血漿和紅細胞中主要的緩沖對。

5、掌握血漿蛋白的基本功能

二、血細胞的生理

1、了解紅細胞的數量、功能、生成與破壞,掌握紅細胞懸浮穩(wěn)定性的概念

2、了解紅細胞生成的調節(jié)

3、了解白細胞的數量、分類及基本功能

三、血小板1、了解血小板的來源和數量

1、了解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2、了解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⑴止血功能

⑵參與凝血

⑶維持血管內皮細胞的完整性

四、血凝和纖溶

1、掌握血液凝固的概念

2、了解凝血因子的概念和主要的凝血因子

3、掌握血液凝固的基本過程以及內、外源性凝血系統(tǒng)的特點及區(qū)別

4、了解血液中抗凝物質及作用

五、血量、血型和輸血

1、掌握血量和血型的概念、ABO血型系統(tǒng)的分類原則

2、了解輸血原則和Rh血型系統(tǒng)的概念附本章教學提綱一、血液概述

(一)血液的組成

晶體物質溶液;血漿蛋白;血細胞比容

(二)血液的功能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1.血液的比重(specificgravityofblood)

2.血液的粘滯度(viscosity)

3.血漿滲透壓(osmoticpressureofbloodplasma)

(1)晶體滲透壓(crystalloidosmoticpressure)

(2)膠體滲透壓(colloidosmoticpressure)

4.血漿的pH

二、血細胞

(一)造血過程

(二)紅細胞

1.紅細胞的數量和形態(tài)

2.紅細胞的生理特征

(1)紅細胞膜的通透性

(2)紅細胞的可塑性變形(plasticaldeformability)

(3)紅細胞的懸浮穩(wěn)定性(suspensionstability)

紅細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

(4)紅細胞的滲透脆性(osmoticfragility)

①等滲溶液(isosmoticsolution)

②等張溶液(isotonicsolution)

3.紅細胞的功能

4.紅細胞的生成

(1)紅細胞生成所需的原料

(2)影響紅細胞成熟的因素

①維生素B12;內因子

②葉酸

(3)紅細胞生成的調節(jié)

爆式促進因子(burstpromotingactivator,BPA)、促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爆式紅系集落形成單位(burstformingunit-erythroid,BFU-E),紅系集落形成單位(colonyformingunit-erythroid,CFU-E)

5.紅細胞的破壞

(三)白細胞

1.白細胞的數量與分類

2.白細胞的功能:變形運動(amoeboidmovement);化學趨化性(chemotaxis);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1)中性粒細胞

(2)嗜堿性粒細胞

(3)嗜酸性粒細胞

(4)單核細胞

(5)淋巴細胞

3.白細胞的生成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factor,CSF),

(四)血小板

1.血小板的形態(tài)和數量

2.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

(2)聚集

①ADP

②血栓烷A2(thromboxaneA2,TXA2)

(3)釋放

(4)吸附

(5)收縮

(6)修復

3.血小板的生成:

爆式巨核系集落形成單位(burstformingunit-megakaryocyte,BFU-MK);巨核系集落形成單位(colonyformingunit-megakaryocyte,CFU-MK);促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

4.血小板的破壞

三、生理性止血(physiologicalhemostasis)

初期止血(primaryhemostasis);第二期止血(secondaryhemostasis)

永久性止血(permanenthemostasis);出血時間(bleedingtime)

(一)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二)血液凝固與抗凝系統(tǒng)

1.血液凝固

(1)凝血因子

(2)凝血過程

①外源性凝血途徑(extrinsicpathwayofbloodcoagulation)

②內源性凝血途徑(intrinsicpathwayofbloodcoagulation),

2.抗凝系統(tǒng)

(1)蛋白酶抑制物

(2)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

(3)蛋白質C系統(tǒng)

(4)肝素

(三)纖維蛋白溶解與抗纖溶

1.纖維蛋白溶解

(1)纖溶酶原的激活

(2)纖維蛋白與纖維蛋白原的降解

2.抗纖溶

四、血型(bloodgroups)

(一)血型與紅細胞凝集:

ABO血型系統(tǒng)(ABOblood-groupsystem);紅細胞凝集(agglutination),凝集原(agglutinogen),凝集素(agglutinin)。

(二)紅細胞血型

1.ABO血型系統(tǒng)

(1)ABO血型的分型

(2)ABO血型的分子基礎

(3)ABO血型的檢測

2.Rh血型系統(tǒng)

(1)Rh血型的分型與抗原

(2)Rh血型系統(tǒng)的分子基礎

(3)Rh血型的特點及其臨床意義

(三)輸血:交叉配血試驗(cross-matchtest)第四章血液循環(huán)

一、心動周期及心臟的泵血功能

1、掌握心動周期的概念

2、掌握心動周期中心腔內壓力、容積、瓣膜啟閉及血流方向的變化

3、了解第一、二心音產生的機制及意義

4、掌握心房和心室在心臟泵血過程中的作用

5、掌握心臟泵血功能的評定

⑴每搏輸出量和每分輸出量

⑵心指數(含靜息心指數)

⑶射血分數

⑷了解心臟作功量

6、心臟泵功能的調節(jié)

前負荷

搏出量后負荷

每分鐘輸出量心肌收縮能力

心率

7、了解心臟泵功能的貯備

二、心肌的生物電現象和電生理特點

1、了解心肌細胞的分類

2、掌握心肌工作細胞的跨膜電位、形成機制及其特征

3、掌握心肌自律細胞的跨膜電位、形成機制及其特點

⑴浦肯野細胞

⑵竇房結細胞

4、了解竇房結細胞自動節(jié)律性起搏的機制

5、心肌的電生理特點

⑴掌握決定和影響心肌興奮性的因素

⑵掌握心肌興奮性的周期性變化

⑶掌握心肌興奮性的周期性變化與收縮活動的關系

⑷掌握竇性心律、期前收縮和代償性間歇的概念及產生期前收縮及代償性間歇的機制

6、心肌的自動節(jié)律性

⑴掌握決定和影響心肌自律性的因素

⑵了解心肌細胞自律性的等級差異

7、心肌的傳導性

⑴了解心內興奮傳播的途徑和特點

⑵了解決定和影響心肌傳導性的因素

8、了解正常心電圖的波形

三、血管生理

1、了解各類血管的結構和功能特點

2、了解血流量和血流阻力的概念

3、血壓

⑴掌握血壓、收縮壓、舒張壓、脈搏壓和平均動脈壓的概念

⑵掌握動脈血壓形成機制

⑶掌握影響動脈血壓的因素

4、靜脈血壓和靜脈回心血量

⑴掌握外周靜脈壓和中心靜脈壓的概念、特點

⑵掌握中心靜脈壓的正常值

⑶掌握中心靜脈壓高低的意義

⑷掌握靜脈回心血量及其影響因素

5、微循環(huán)

了解微循環(huán)的定義、組成及功能

6、掌握組織液的生成過程及影響因素

7、了解淋巴的生成及回流和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義

四、心血管活動的調節(jié)

1、神經調節(jié)

⑴掌握心交感神經和心迷走神經及其作用

⑵掌握縮血管神經纖維的概念、分布及作用

2、心血管中樞

⑴了解心血管中樞的概念

⑵了解延髓心血管中樞在心血管活動中的地位及基本作用

3、心血管反射

⑴頸動脈竇和主動脈弓壓力感受性反射:

掌握動脈壓力感受器的種類及適宜刺激

掌握傳入神經和中樞聯系

掌握反射效應

掌握反射過程

掌握壓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義

⑵頸動脈體和主動脈體化學感受性反射:

掌握化學感受器的種類及適宜刺激

掌握傳入神經和中樞聯系

掌握反射效應

⑶了解其它類型的心血管反射

4、體液調節(jié)

⑴掌握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對心血管活動的調節(jié)作用

⑵掌握血管緊張素對心血管活動的調節(jié)作用

⑶掌握血管升壓素對血管活動的調節(jié)作用

⑷了解其它體液因素對血管活動的作用

五、器官循環(huán)

1、了解冠脈循環(huán)的生理特點及冠脈血流量的調節(jié)

2、了解肺循環(huán)的生理特點及肺血流量的調節(jié)

3、了解腦循環(huán)的生理特點及腦血流量的調節(jié)

4、掌握血-腦屏障和血-腦脊液屏障的概念附本章教學提綱一、心臟的生物電活動

(一)心肌細胞的電活動

1.靜息電位(restingpotential)

人和哺乳類動物的心室肌細胞靜息電位約為-80~-90mV,主要是鉀的電-化學平衡電位。

2.動作電位(actionpotential)

根據心肌細胞的動作電位0期去極化速度的快慢,可將其分為:

快反應動作電位-去極化由Na+內流引起,去極化速度較快。工作心肌和浦肯野細胞(包括房室束、束支)動作電位屬于此類。

慢反應動作電位-去極化由Ca2+內流引起,去極化速度較慢。竇房結和房室交界區(qū)中的結區(qū)細胞動作電位屬于此類。

(1)心室肌細胞動作電位

心室肌細胞的動作電位特征是去極化(0期)迅速,復極化過程緩慢,分為1、2、3期。復極完畢后電位處在靜息電位水平。

(2)竇房結細胞動作電位

(二)心肌細胞的電生理特性

心肌細胞具有興奮性、自律性、傳導性和收縮性4個生理特性。前三者屬電生理特性、后者是心肌的機械特性。

1.興奮性(excitability)

心肌細胞具有對刺激產生興奮的能力或特性稱為興奮性。

(1)決定和影響興奮性的因素

①靜息電位和閾電位的電位差

②離子通道的性狀

(2)興奮性的周期性變化

①絕對不應期和有效不應期(absoluterefractoryperiod,ARP;effectiverefractoryperiod,ERP)

時程:從0期復極到復極達-55mV。

②相對不應期(relativerefractoryperiod,ERP)

時程:從復極化-60mV到-80mV。

③超常期(supernormalperiod,ERP)

時程:相當于膜電位-80mV到-90mV。

(3)興奮性的周期性變化和心肌收縮的關系

①不發(fā)生強直性收縮

②期前收縮和代償間歇(prematuresystoleandcompensatorypause)

2.自律性(autorhythmicity)

(1)心臟的起搏點

(2)自律性活動的發(fā)生原理

①浦肯野細胞自律性活動發(fā)生的原理

②竇房結細胞自律性活動發(fā)生的原理

(1)決定和影響自律性的因素

①最大舒張電位和閾電位之間的差距

②4期自動去極化速度

(2)自律性和心律失常

①竇性心律失常

②異位性心律失常

3.傳導性(conductivity)

(1)心臟的興奮傳播的特點

①興奮通過特殊傳導系統(tǒng)的有序傳播

②心臟內興奮的傳導速度

興奮通過房室交界區(qū)耗時約0.1ms,稱為房室延擱(atrioventriculardelay)。

③房室交界區(qū)傳導的生理、病理意義

(2)影響傳導性的因素

①結構因素

②生理因素

(三)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ECG)

1.正常心電圖的波形及其意義

正常心電圖由P波、QRS波群和T波組成,有時在T波后面還有一個小的U波。

2.心電圖和心肌細胞動作電位的關系

P波:心房肌的去極化;

QRS波群:心室肌的去極化;

ST段:心室肌的復極化;

T波:心室肌動作電位2期晚期和3期;

U波:機制未明。

二、心臟的泵血功能(pumpfunction)

(一)心肌收縮的特點

1.心肌細胞對細胞外Ca2+的依賴性

2."全或無"式收縮

3.不發(fā)生不完全強直收縮

(二)心臟的泵血機制

1.心動周期(cardiaccycle)的概念

心臟一次收縮和舒張構成的一個機械活動周期,稱為心動周期。心動周期的長度和心率成反變關系。

2.心臟的泵血過程

(1)心房收縮期

(2)心室收縮期

分為:等容收縮期、射血期、減慢射血期。

(3)心室舒張期

分為:等容舒張期和心室充盈期(包括快速充盈期、減慢充盈期、心房收縮期)。

3.心房在心臟泵血功能活動中的作用

(1)心房的接納和初級泵作用

(2)心動周期中心房內壓的變化

(三)心臟泵功能的評價

1.心輸出量

(1)每搏輸出量和射血分數(strokevolumeandejectionfration)

(2)每分輸出量和心指數(minutevolumeandcardiacindex)

2.心臟做功量

(1)每搏功和每分功(strokeworkandminutework)

(2)心臟的做功效率(cardiacefficiency)

3.心臟泵功能的儲備(cardiacreserve)

心力儲備的大小主要取決于每搏輸出量和心率都能夠提高的程度。

(1)搏出量的儲備

(2)心率的儲備

健康成年人心輸出量隨心率加快而增多的最高心率為160~180次/min。

(四)影響心輸出量的因素

1.前負荷(preload)

前負荷指肌肉收縮前所承載的負荷,它使肌肉處于一定的拉伸轉態(tài),保持一定的初長度(intitiallength)。

2.后負荷(afterload)

后負荷指肌肉開始收縮時所遇到的負荷或阻力。

3.心肌的收縮能力(contractility)

心肌不依賴于外部負荷而改變其收縮功能(包括強度和速度)的內在特性稱為心肌收縮能力。

4.心率(heartrate)

健康成年人在安靜狀態(tài)下,心率在60~100次/min之間。

(五)心音(heartsound)

三、血管生理

(一)血管的分類及功能

1.血管的組織學分類及生理功能

從組織學上可將血管分為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

2.血管內皮細胞的內分泌功能

(1)舒血管活性物質

(2)縮血管活性物質

(二)血流動力學(hemodynamics)

1.血流量和血流速度(bloodflowandbloodvelocity)

(1)泊肅葉定律(Poiseuille'slaw)

(2)層流和湍流(laminarflowandturbulence)

湍流的形成條件以雷諾數(Reynolds數,Re)的大小來判斷。

2.血流阻力(bloodresistance)

血流阻力與血液的黏滯度以及血管長度成正比,與血管半徑的4次方成反比,影響血流阻力的最主要的因素為血管半徑。

(三)動脈血壓與動脈脈搏

1.動脈血壓(arterialbloodpressure)

(1)動脈血壓的形成

血壓的形成主要有四個因素:

①心血管系統(tǒng)內有血液充盈

②心臟射血

③外周阻力

④主動脈和大動脈的彈性貯器作用

(2)動脈血壓的測量方法

(3)動脈血壓的正常值及高血壓

我國健康成年人在安靜狀態(tài)時的收縮壓為100~120mmHg,舒張壓為60~80mmHg,脈壓為30~40mmHg。動脈血壓不僅存在個體、年齡和性別差異,一天中血壓亦呈明顯的晝夜波動規(guī)律。

(4)影響動脈血壓的因素

①心臟每搏輸出量(strokevolume)

收縮壓的高低主要反映每搏輸出量的高低。

②心率(heartrate)

③外周阻力(peripheralresistance)

舒張壓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④主動脈和大動脈的彈性貯器功能

⑤循環(huán)血量與血管系統(tǒng)容量的比例

2.動脈脈搏(arterialpluse)

(1)動脈脈搏的波形

(2)動脈脈搏波向外周動脈的傳播速度

(四)靜脈血壓、靜脈回心血量

1.靜脈血壓(venouspressure)

中心靜脈壓(centralvenouspressure):右心房和胸腔內大靜脈的血壓。

正常變動范圍為4~12cmH2O。

外周靜脈壓(peripheralvenouspressure):各器官靜脈的血壓。

2.重力對靜脈壓的影響

3.靜脈回心血量

(1)靜脈對血流的阻力

(2)靜脈回心血量及其影響因素

①體循環(huán)平均充盈壓

②心收縮力

③體位改變

④骨骼肌的擠壓作用

⑤呼吸運動

(五)微循環(huán)(microcirculation)

1.微循環(huán)的組成

典型的微循環(huán)由微動脈、后微動脈、毛細血管前括約肌、真毛細血管、直捷通路、動-靜脈吻合支和微靜脈等部分組成。

2.微循環(huán)的血流動力學

(1)毛細血管壓

(2)毛細血管血流和血流阻力

(3)毛細血管運動

3.微循環(huán)的功能

(1)擴散(diffusion)

(2)濾過和重吸收(filtrationandreabsorption)

(3)吞飲(pinocytosis)

(六)組織液(interstitialfluid)

1.組織液的生成

2.影響組織液生成的因素

(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1.毛細淋巴管的結構和通透性

2.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3.影響淋巴液生成和回流

四、心血管活動的調節(jié)

(一)神經調節(jié)(nervousregulation)

1.心臟和血管的神經支配

(1)心臟的神經支配

支配心臟的傳出神經為心交感神經和心迷走神經

(2)血管的神經支配

支配血管平滑肌的神經纖維稱為血管運動神經纖維,有縮血管神經纖維(vasconstrictorfiber)和舒血管神經纖維(vassodialatorfiber)。

2.心血管中樞(cardiovascularcenter)

(1)延髓心血管中樞

(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樞

4.心血管反射(cardiovasucularreflex)

心血管反射的生理意義在于維持機體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以及使循環(huán)功能適應與特定的生理狀態(tài)和外周環(huán)境。各種心血管反射對血壓的變化起快速調節(jié)作用。

(1)頸動脈竇和主動弓壓力感受性反射

(2)頸動脈體和主動體化學感受性反射

(3)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4)其他心血管反射

(二)體液調節(jié)(humoralregulation)

1.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醛固酮系統(tǒng)(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system,RAAS)

2.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adrenalineandnoradrenaline)

3.血管升壓素(vasopressin)

4.血管內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質

(1)血管內皮生成的舒血管物質

(2)血管內皮生成的縮血管物質

5.阿片肽

6.激肽(kinin)

7.組胺(histamine)

8.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

9.心房鈉尿肽(atrialnatriureticpeptide)

(三)局部血流調節(jié)

1.肌原學說

2.局部代謝產物學說

3.動脈血壓的長期調節(jié)

在動脈血壓的長期調節(jié)中,腎-體液控制系統(tǒng)起重要作用。

腎-體液控制系統(tǒng)又受血管升壓素和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的調節(jié)。

五、器官循環(huán)

(一)冠脈循環(huán)(coronarycirculation)

1.冠脈循環(huán)的解剖特點

2.冠脈循環(huán)的生理特點

3.冠脈血流量的調節(jié)

(二)肺循環(huán)(pulmonarycirculation)

1.肺循環(huán)的生理特點

2.肺循環(huán)血流量的調節(jié)

(三)腦循環(huán)

1.腦循環(huán)的特點

2.腦血流量的調節(jié)

3.血-腦脊液屏障(blood-cerebrospinalfluidbarrier)和和血-腦屏障第五章呼吸

一、掌握呼吸的概念

二、肺通氣

1、掌握肺通氣的概念

2、掌握肺通氣的原理

3、了解平靜呼吸、用力呼吸和胸式(腹式)呼吸的概念

4、胸內壓

⑴掌握其定義、特點、形成機制

⑵掌握胸內負壓的生理意義

5、了解肺通氣的阻力及順應性的概念

6、了解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的來源及作用

三、肺容量和肺通氣量

1、掌握潮氣量、肺活量和時間肺活量的概念

2、掌握每分通氣量和肺泡通氣量的概念

3、了解肺泡無效腔、肺泡無效腔和生理無效腔的概念

四、氣體的交換

1、掌握肺換氣和組織換氣的概念

2、掌握肺換氣和組織換氣的原理及過程

3、掌握影響肺部氣體交換的因素

五、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

1、氧氣的運輸

⑴掌握氧氣在血液中運輸的形式

⑵掌握血紅蛋白與氧氣結合的特點

⑶掌握血氧含量、血氧容量和血氧飽和度的概念

⑷掌握氧離曲線的概念、特點及影響因素

2、二氧化碳的運輸

掌握二氧化碳在血液中運輸的形式

六、呼吸運動的調節(jié)

1、了解呼吸中樞的概念

2、了解肺牽張反射的概念

3、了解肺擴張反射的定義、感受器、傳入神經、中樞及反射的生理學作用

4、掌握動脈血或腦脊液中的二氧化碳、氧氣和氫離子濃度水平變化對呼吸運動的影響附本章教學提綱一、呼吸道和肺的結構和功能

(一)呼吸道

1.呼吸道的分枝結構

2.氣道上皮的生理作用:(1)分泌黏液與漿液(2)纖毛運輸;(3)轉化與解毒;(4)抗氧

化性損傷.

3.氣道阻力(airwayresistance):受氣流流速、氣流形式、管徑大小和肺容積的影響。

R∝1r4。影響氣道管徑的4個因素:(1)跨壁壓;(2)牽引力;(3)神經調節(jié);(4)化學因素。

(二)肺泡

肺表面活性物質(pulmonarysurfactant):由肺泡Ⅱ型細胞合成并釋放,主要成分是二棕櫚酰卵磷酯(DPPC)。肺表面活性物質的生理作用、意義及影響因素。

(三)肺的神經支配

二、肺通氣原理

(一)肺通氣的動力

呼吸肌的活動,引起胸廓容量改變,使得肺內壓力與大氣壓之間產生壓力差,導致氣體進出肺。

吸氣運動

1.呼吸運動

呼氣運動

呼吸形式:

(1)按呼吸肌運動分: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

(2)按呼吸深度分:平靜呼吸和用力呼吸。

2.肺內壓的變化

肺內壓(intrapulmonarypressure):指肺泡內的壓力。人工呼吸。

3.胸膜腔內壓

胸膜腔內壓(intrapulmonarypressure)=肺內壓-肺彈性回縮力。

(1)胸膜腔內負壓的形成:1)胸膜腔的密閉性;2)肺的擴張。

(2)胸膜腔內負壓的生理意義:1)有利于肺的擴張;2)促進胸腔內大靜脈中的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彈性阻力:平靜呼吸時占阻力70%

(二)肺通氣的阻力

非彈性阻力:平靜呼吸時占總阻力30%,包括氣道阻力、

慣性阻力和粘滯阻力。

1.彈性阻力與順應性

(1)肺的彈性阻力和順應性

1)肺彈性阻力:來源于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肺泡表面張力。

2)順應性(compliance)的概念:C=-

肺容積變化(ΔV)

3)肺的順應性(CL)=L/cmH2O

跨肺壓的變化(ΔP)

①肺順應性曲線

②比順應性(specificcompliance)

(2)胸廓的彈性阻力和順應性

(3)肺通氣的彈性阻力

2.非彈性阻力

3.呼吸功

(三)肺通氣功能的評價

1.基本肺容積

潮氣量(tidalvolume)、補吸氣量、補呼氣量、時間肺活量、余氣量(residualvolume)。

2.評價肺通氣功能的指標

肺容量

深吸氣量、功能余氣量(functionalresidual)、肺總容量(totallungcapacity)

肺活量(vitalcapacity)、用力肺活量、用力呼氣量、最大呼氣中段流量、最大隨意通氣量、每分鐘通氣量、肺泡通氣量(alveolarventilation)和無效腔。

每分鐘通氣量=潮氣量(ml)×呼吸頻率(次/分)

肺泡通氣量=(潮氣量-無效腔)×呼吸頻率

三、肺換氣和組織換氣

(一)氣體交換原理

1.氣體的分壓差

呼吸氣和人體不同部位氣體的分壓

2.氣體的擴散速率

氣體交換是單純擴散過程。各氣體的擴散方向和量,決定于該氣體的分壓差、氣體的擴散速度和氣體在液體中的溶解度。

影響氣體交換的因素

分壓差×擴散面積×溫度×氣體溶解度

擴散速率≈

擴散距離×分子量

(1)氣體的分壓差;

(2)氣體在液體中的溶解度和氣體的分子量;

(3)擴散面積和距離;

(4)溫度。

(二)肺換氣

1.肺換氣過程

肺擴散容量(pulmonarydiffusioncapacity,DL)

2.影響肺換氣的因素

(1)氣體的分壓差;

(2)氣體的擴散系數;

(3)呼吸膜的厚度;

(4)呼吸膜的面積;

(5)通氣/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ratio)的影響。

(三)組織換氣

四、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

物理溶解和化學結合,以化學結合為主。物理溶解部分的重要性。

(一)氧的運輸

1.Hb與O2的可逆性結合

Hb分子結構;Hb與O2結合的特征;氧容量、氧含量和氧飽和度(oxygencapacity,oxygencontentandoxygensaturation)

2.氧離曲線

曲線的特征及生理意義:PO2和Hb氧飽和度之間關系呈"S"形

(1)曲線上段平坦,相當于PO27.98~13.3kPa(60~100mmHg)之間,表明在此范圍內,即使肺泡中氧分壓變化較大,血的氧飽和度仍可以維持在較高水平,變化較?。?8~96%),有利于維持組織供O2。

(2)曲線下段斜率大,相當于PO22~5.32kPa(15~40mmHg)之間,表明在此范圍內,組織PO2稍有下降,血的氧飽和度就迅速降低,變異大,釋放出較多的O2-適應組織活動增強時的需要。

(3)曲線中段,相當于PO25.32~7.89kPa(40~60mmHg)之間,釋放出約5ml氧氣。

--基本滿足機體安靜狀態(tài)下的需要。

3.影響氧離曲線的因素

(1)H+和P(CO2)的影響:波爾效應(Bohreffect)及意義;

(2)溫度;

(3)2,3一二磷酸甘油酸(2,3-DPG)。

(二)二氧化碳的運輸

1.CO2的運輸形式

(1)碳酸氫鹽

碳酸酐酶

CO2+H2OH2CO3H++HCO3-特點:1)反應可逆,但需酶的促助;

2)與血液的CO2分壓有關;

3)反應中伴有氯離子轉移(chlorideshift)。

(2)氨基甲酸血紅蛋白

在組織

HbNH2O2+H++CO2HHbNHCOOH+O2

在肺

特點:1)反應可逆,無需酶的參與;

2)與Hb的氧合作用有關;

3)CO2分壓差的影響不明顯。

2.CO2解離曲線(Carbondioxidedissociationcurve)

CO2解離曲線;氧與Hb的結合對CO2運輸的影響:何爾登效應(Haldaneeffect)

五、呼吸運動的調節(jié)

(一)呼吸中樞

1.各級呼吸中樞

對呼吸中樞的認識主要是通過分段橫切腦干、電刺激腦干、記錄腦干神經細胞放電、

選擇性化學刺激或毀損、逆行刺激和神經元間活動的相關析以及組織化學等方法而得到的。雖然目前已獲得許多寶貴的資料,并形成了一些假說和看法,但對呼吸節(jié)律究竟是如何產生的未完全闡明。

(1)腦干呼吸神經元的分類

(2)腦橋的呼吸神經元群:腦橋有維持正常平穩(wěn)均勻的呼吸節(jié)律中樞。

呼吸調整中樞(Pneumotaxiccenter),位于腦橋前段1/3,有三種呼吸神經元:吸氣神經元(IN)、呼氣神經元(EN)、跨時相神經元。這些神經元相對集中于臂旁內側核(NPBM)和相鄰的KF核,合稱PBKF核群。

功能:限制吸氣,促使吸氣向氣轉換,調整呼吸頻率。

(3)延髓:是產生節(jié)律呼吸運動的基本中樞

呼吸神經元主要集中在背側和腹側兩組神經核團內。

背側呼吸組(DRG):呼吸神經元主要集中在弧束核的腹外側部,含IN和EN。

功能:主要支配膈運動神經元;接受來自肺支氣管、竇神經、對側VRG頭端B?T復合體、腦橋、大腦皮層等到的傳人。

腹側呼吸道(VRG):呼吸神經元主要集中在疑核、后疑核和面神經核附近的B?T復合體,含有IN和EN,B?T復合體主要含EN。

功能:疑核呼吸神經元支配咽喉部呼吸輔助機。

后疑核的呼吸神經元支配對側呼吸肌。

B?T復合體的EN與DRG的IN形成抑制性聯系,同時也支配脊髓的膈運動神經元。

VRG還接受來自DRG和腦橋的傳入。

(4)高位腦的呼吸調整作用

1)隨意調節(jié)和建立呼吸條件反射

2)與語言等活動過程的協調

2.呼吸節(jié)律的起源和控制

起步神經元學說

神經元網絡學說:延髓存在有呼吸節(jié)律發(fā)生器和吸氣形式發(fā)生器

呼吸節(jié)律形成模式

(二)呼吸的反射性調節(jié)

1.機械感受性反射

(1)肺牽張反射(pulmonarystretchreflex)(Hering-Breuerreflex)

1)肺擴張反射(inflationreflex):肺過度擴張時,反射性地抑制吸氣,使吸氣時轉入呼氣,阻抑吸氣過深過長。

2)肺萎陷反射(deflationreflex):肺過度縮小時,反射性地引起吸氣,阻抑呼氣過深。

(2)呼吸肌本體感受性反射

(3)肺毛細血管旁(J)感受器引起的呼吸反射

(4)防御性呼吸反射

2.化學因素與對呼吸的調節(jié)

(1)化學感受器(chemoreceptor)

1)中樞化學感受器一-延髓腹外側淺表部位,感受腦脊液和局部細胞外液的H+變化的刺激,不感受缺O(jiān)2的刺激;

2)外周化學感受器-頸動脈體和主動脈體:感受血液PCO2(升高)、PO2(下降)、H+(增加)濃度變化的刺激面興奮。

(2)CO2、H+和O2對呼吸的調節(jié)

1)CO2

①CO2對呼吸運動的影響

a.CO2是維持呼吸中樞正常興奮性的重要生理刺激物;

b.吸入氣中CO2濃度不同程度增高時,對呼吸運動有不同影響:較低濃度→興奮呼吸;高濃度→抑制呼吸(中樞麻醉);

c.血CO2濃度長期升高時出現適應現象。

②CO2調節(jié)呼吸運動的途徑

a.主要作用于中樞化學感受器;

b.作用于外周化學感受器。

2)H+

①H+對呼吸運動的影響

H+濃度輕微升高(或pH降低),可使呼吸運動增強,它是化學感受器的有效刺激物。

②H+調節(jié)呼吸運動途徑

a.血液中H+增加→主要興奮外周化學感受器;

b.腦脊液H+增加→主要興奮中樞化學感覺器。

3)缺O2

①缺O2對呼吸運動的影響

a.輕度缺O2(PO2>80mmHg)對呼吸無明顯影響。

b.缺O2對呼吸中樞的直接作用是抑制性的,但通過外周化學感受器傳入對呼吸中樞呈興奮作用。

②O2調節(jié)呼吸運動的途徑

主要直接反作用于外周化學感受器。

PCO2、H+和PO2對呼吸影響的相互關系:

a.在正常呼吸調節(jié)中,PCO2起主要作用。

b.三因素任何一因素的改變,可引起其它兩因素的繼發(fā)性改變,并可影響第一因素改變的呼吸效應。

c.缺O(jiān)2和H+濃度增加可加強CO2升高對呼吸的刺激作用。

(三)氣壓對呼吸的影響

(四)異常呼吸

1.陳一施呼吸(潮式呼吸)

2.比-奧呼吸

3.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一、概述

1、掌握消化和吸收的概念以及消化的兩種方式

2、了解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⑴一般特性

⑵電生理特性

3、了解胃腸的神經支配及作用

⑴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

⑵內在神經叢(粘膜下神經叢、肌間神經叢)

4、胃腸激素

⑴了解胃腸道的內分泌功能

⑵掌握胃腸激素和腦-腸肽的概念

⑶掌握常見的胃腸激素種類

⑷掌握胃腸激素的生理作用

二、口腔內消化

1、了解唾液的性質和成分

2、了解唾液的作用

3、了解唾液分泌的調節(jié)

4、了解食管-胃括約肌的概念以及生理意義

三、胃內消化

1、胃液

⑴掌握胃液的性質、成分和作用

⑵掌握粘液-碳酸氫鹽屏障的概念

⑶掌握胃液分泌的調節(jié)

2、胃的運動

⑴掌握胃運動的形式

⑵掌握胃排空的概念、促進胃排空和抑制胃排空的因素

四、小腸內的消化

(一)胰液

1、掌握胰液的性質、成分和作用

2、掌握胰液分泌的調節(jié)

⑴神經調節(jié):迷走神經的作用及特點,交感神經的作用

⑵體液調節(jié):促胰液素、膽囊收縮素和胃泌素的作用及特點

(二)膽汁

1、掌握膽汁的性質、成分及作用

2、掌握膽汁分泌和排出的調節(jié)

(三)小腸液

1、了解小腸液的性質和成分

2、了解小腸液的作用

(四)小腸的運動

1、掌握小腸的運動形式及其功能意義

2、了解回盲括約肌的功能

(五)大腸內的消化

1、了解大腸液的作用

2、了解大腸內細菌的活動

(六)吸收

1、了解小腸作為吸收部位的有利條件

2、了解吸收的途徑和方法

3、了解小腸內幾種主要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附本章教學提綱一、概述

(一)消化器官的生理功能及消化的兩種方式

1.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2.消化的兩種形式

(1)機械性消化

(2)化學性消化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1.一般特性

2.電生理特性

(1)靜息電位

消化道平滑肌在靜息狀態(tài)下,膜外較膜內為正,靜息電位的形成主要決定于K+的外流。

(2)基本電節(jié)律(basicelectricalrhythm)(又稱慢波電位slowwavepotential)

慢波起源于平滑肌的縱行肌和環(huán)行肌之間的Cajal細胞。其波幅一般為5~15mV。

3.動作電位

(1)Ca2+進入細胞內是動作電位形成的主要離子基礎。

(2)動作電位和基本電節(jié)律及肌肉收縮之間的關系。

①出現基本電節(jié)律不一定出現動作電位,但動作電位只能在基本電節(jié)律的基礎上產生。

②基本電節(jié)律不引起肌肉收縮,動作電位產生時伴有肌肉收縮,動作電位數目越多,肌肉收縮幅度越大。

③基本電節(jié)律是平滑肌收縮節(jié)律的控制潑。

(三)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1.消化腺分泌的量和pH,各種消化酶的產物及其水解產物。

2.消化腺分泌的機制

(四)胃腸道的神經支配及其作用

1.內在神經叢:胃腸道特有的神經叢,發(fā)揮局部反射作用。分粘膜下神經叢(Meissner神經叢)和肌間神經叢(Auerbach神經叢)兩類。兩種神經叢的運動神經元及其遞質。

2.外來神經:

(1)交感神經:發(fā)自脊髓胸腰段側角在腹腔神經節(jié)、腸系膜神經節(jié)或腹下神經節(jié),更換神經元后,發(fā)出節(jié)后腎上腺素能纖維,主要發(fā)揮抑制性作用。

(2)副交感神經:來自迷走神經和盆神經。其節(jié)后纖維多數為興奮性膽堿能纖維,少數為非膽堿非腎上腺素能纖維。

(五)胃腸激素(gastrointestinalhormoneorguthormone)

1.胃腸內分泌細胞

特點:(1)種類多、數量大。

(2)以單細胞形式分散在腸胃粘膜上皮細胞之間。

(3)形態(tài)特點:

①開放型:占大多數,如胃竇部G細胞。

②閉合型:只占少數,如胃底和胃體部D細胞。

(4)重疊分布。

(5)都有攝取胺前體,進行脫羧而產生肽類或活性胺的能力。故稱為APUD細胞。

2.胃腸激素的生理作用

(1)調節(jié)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運動

(2)調節(jié)其他激素的釋放。

(3)營養(yǎng)作用。

3.胃腸激素的作用方式:內分泌、旁分泌、神經分泌等。

4.腦-腸肽(brain-gutpeptide)的概念

二、口腔內消化

(一)唾液分泌

1.唾液的性質和成分

2.唾液的作用

3.唾液分泌的調節(jié):支配唾液腺的傳出神經,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

(二)咀嚼(mastication)

咀嚼是咀嚼肌順序收縮所組成的復雜的反射性動作,通過牙齒磨碎食物并使之與唾液充分混合形成食團,變于吞咽。

(三)吞咽(deglutition,swallowing)

吞咽是一種復雜的反射動作,使食團從口腔進入胃。吞咽動作的三個時期,食管下括約肌的兩種神經元支配及作用。

三、胃內消化

(一)胃的分泌

1.胃液(gastricjuice)的性質、成分和作用

(1)鹽酸:由泌酸腺的壁細胞合成。排出量直接與壁細胞的數目有關。

①鹽酸分泌的機制:質子泵學說

②鹽酸的作用

a.殺菌;

b.激活胃蛋白酶原并提供酸性環(huán)境;

c.進入小腸后引起胰液素釋放,促進胰液、膽汁和小腸液分泌;

d.促進小腸上段對鐵和鈣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由泌酸腺的主細胞合成。胃蛋白酶原轉變?yōu)橛谢钚缘奈傅鞍酌浮?/p>

(3)粘液。

(4)內因子:與VitB12的吸收有關。

2.胃液分泌的調節(jié)

(1)引起胃酸分泌的內源性物質。

①乙酰膽堿(acetylcholine,Ach)

②胃泌素(gastrin)

③組織胺(histamine)

④生長抑素

(2)消化期的胃液分泌

1.頭期:胃液分泌(食物未進入胃之前,來自頭部感受器的傳入沖動引起的胃液分泌):占胃液分泌總量的30%。

①實驗根據:假飼實驗;切斷支配胃迷走神經后頭期分泌完全消失;切除支配胃竇的神經后頭期分泌大大減少;假飼時頭期胃液分泌與血中胃泌素濃度變化一致。(圖Ⅵ-2)

②分泌機制: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迷走神經的直接作用,迷走神經引起G細胞釋放胃泌素的間接作用。

③頭期胃液分泌的特點:分泌量多、酸度高、消化力強,持續(xù)時間長。分泌量與食欲有關。

2.胃期(gastricphase):胃液分泌(食物在胃內引起的胃液分泌):占胃液分泌總量的60%。

①分泌機制

1)擴張刺激胃底胃體部:A迷走-迷走長反射B壁內神經叢短反射幽門部壁內神經叢使G細胞釋放胃泌素

2)化學性刺激(蛋白質消化產物)G細胞胃泌素

②胃期胃液分泌的特點:酸度高但消化力比頭期分泌為弱。

3.腸期(intestinalphase):胃液分泌(食物在小腸內引起的胃液分泌)。占胃液分泌總量的10%。

①分泌機制:主要通過體液調節(jié)。

②食物對小腸的機械和化學刺激,使十二指腸粘膜G細胞釋放胃泌素通過血液循環(huán)作用于胃腺。

③其它未知激素。腸泌酸素。

④吸收的氨基酸。

(3)胃酸分泌的抑制性調節(jié)

1.惡劣的情緒。

2.抑制胃液分泌的腔內因素。

①鹽酸

②脂肪:通過"腸抑胃素"。

③高張溶液:腸-胃反射、抑制性激素

3.前列腺素的抑制作用

(二)胃的運動(gastricmotility)

1.胃的容受性舒張(receptiverelaxatiom)及其神經控制

2.胃的蠕動(peristalsis)及其控制

3.胃的排空(gastricemptying)及其控制

(1)食物本身的理化性質影響排空

(2)胃內因素促進排空

①胃內食物量,迷走-迷走反射與壁內神經反射

②胃泌素

(3)十二指腸因素抑制排空

①腸-胃反射

②"腸抑胃素"

4.胃酸的脂肪的作用,消化間期的胃運動(搖動性復合運動migratingmotorcomplexMMC)

5.嘔吐(Vomiting)

四、小腸內消化

(一)胰液(pancreaticjuice)的分泌

1.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胰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種。含有多種消化酶,對三大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均有作用。幾種主要的胰酶及其作用。

2.胰液分泌的調節(jié)。

(1)神經調節(jié):通過神經反射(包括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調節(jié)胰液的分泌,其傳出神經主要是迷走神經。包括迷走機制和迷走-胃泌素機制。迷走神經主要作用于腺泡細胞,因而水和碳酸氫鹽含量少,酶多。

(2)體液調節(jié)

①胰泌素(secretin):主要作用于胰腺導管上皮細胞。水和碳酸氫鹽含量多,酶少。鹽酸是引起胰泌素分泌的最強的刺激因素。

②膽囊收縮素.促胰酶素(cholecystokinin-pancreoxymin):(CCK-PZ)主要作有用于胰腺腺泡細胞。水和碳酸氫鹽含量少,酶多。引起促胰液素和膽囊收縮素釋放的因素

(3)神經調節(jié)和體液調節(jié)之間以及兩種激素之間的互相加強作用影響。

(4)其他因素。

(二)膽汁(bile)的分泌和排出

1.膽汁的性質、成分。肝膽汁和膽囊膽汁。

2.膽汁的作用

3.膽汁的分泌和排出調節(jié)。

(1)神經調節(jié):通過反射活動,其傳出途徑為迷走神經。

(2)體液因素的作用。

①胃泌素

②胰泌素

③膽囊收縮素膽囊收縮、Oddi括約肌緊張性降低膽囊膽汁排出

④膽鹽的腸肝循環(huán)刺激肝膽汁分泌。

(三)小腸液的分泌

1.小腸液的性質、成分和作用

弱堿性、含腸致活酶。

2.小腸液分泌的調節(jié)

(四)小腸的運動(smallintestinalmotility)

1.小腸的運動形式

(1)緊張性收縮

(2)分節(jié)運動

(3)蠕動、蠕動沖

2.消化間期小腸的運動形式,移行性運動綜合波(MMC)

3.小腸運動的調節(jié)

(1)內在神經叢的作用:主要是肌間神經叢。

(2)外來神經的作用: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

(3)體液因素的作用

4.回盲括約肌的功能

五、大腸內消化

(一)大腸液的分泌

(二)大腸運動和排便

1.大腸運動的形式

2.排便反射(defecationreflex)

3.腸內細菌的活動:可合成維生素B復合物和維生素K。

4.食物中纖維素對腸道功能的影響。

六、吸收

(一)吸收過程概述

1.吸收的部位與吸收面積

2.小腸絨毛的結構特點

3.吸收途徑:跨細胞途徑和旁細胞途徑

(二)小腸內主要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

1.水分的吸收

2.無機鹽的吸收

(1)鈉的吸收

(2)鐵的吸收:維生素C、酸性環(huán)境促進吸收;粘膜含鐵量抑制吸收。

(3)鈣的吸收:維生素D、酸性環(huán)境、脂肪食物促進吸收;磷酸鹽等抑制吸收。

(4)負離子的吸收

3.糖的吸收

4.蛋白質的吸收

5.脂肪的吸收:長鏈脂肪酸吸收后進入淋巴;中、短鏈脂肪酸吸收后直接入血。

6.膽固醇的吸收第七章能量代謝與體溫

一、能量代謝

1、掌握能量代謝的概念

2、了解機體能量的來源和去路

3、掌握食物的熱價、氧熱價和呼吸商的概念

4、了解能量代謝的測定原理和方法

5、掌握影響能量代謝的因素

6、掌握基礎代謝和基礎代謝率的概念

7、了解測定基礎代謝率的意義

二、體溫及其調節(jié)

1、了解體溫的概念及正常變動

2、了解機體的產熱和散熱形式

3、了解體溫調節(jié)中樞的概念

4、了解體溫相對恒定的調定點學說附本章教學提綱能量代謝一、概述

新陳代謝(metabolism);物質代謝(materialmetabolism);能量代謝(energymetabolism);合成代謝(anabolism);分解代謝(catabolism)。

二、機體能量的來源和去路

(一)能量的來源

(二)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三)能量的轉移、貯存和利用

三、能量代謝的測定

能量代謝率(energymetabolicrate)。

(一)直接測量法

(二)間接測熱法

1.原理

2.測定參數及數據

(1)食物的熱價

熱價(thermalequivalentoffood),卡價(caloricvalue)。

(2)食物的氧熱價(thermalequivalentofoxygen)

(3)呼吸商(respiratoryquotient,RQ)

(4)非蛋白呼吸商(non-proteinrespiratoryquotient,NPRQ)

3.測定方法及其應用

(1)閉合式測定法

(2)開放式測定法

4.間接測熱法的測算

(1)理論測算法

(2)簡化測算法

(3)臨床簡便測算法

(4)靜息能量消耗的測算

四、影響能量代謝的因素

(一)體表面積

(二)肌肉活動

(三)食物的特殊動力效應

(四)精神活動

(五)環(huán)境溫度

(六)其他因素

五、基礎代謝(Basalmetabolism)

(一)基礎代謝及基礎代謝率(basalmetabolismrate,BMR)的測定

1.基礎代謝和基礎代謝率

2.測定BMR的基本條件

3.BMR的測定方法及其正常值

(二)測定BMR的臨床意義

體溫一、體溫(temperature)

(一)表層溫度和深部溫度

(二)體溫的正常變動:日周期、年齡、性別等

二、體熱的產熱和散熱

(一)產熱(heatproduction)過程

1.主要產熱器官

2.產熱的形式

(1)戰(zhàn)栗產熱

(2)非戰(zhàn)栗產熱

3.產熱活動的調節(jié)

寒冷刺激引起甲狀腺激素、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增加,產熱增加。

(二)散熱(heatloss)

1.散熱方式

(1)輻射(radiation)

(2)傳導(conduction)

(3)對流(convection)

(4)蒸發(fā)(evaporation)

2.汗液與汗腺活動的調節(jié)

(1)汗液

(2)汗腺活動的調節(jié)

①溫熱性發(fā)汗:氣溫升高→引起發(fā)汗中樞興奮→交感神經膽堿能纖維興奮→釋放ACh→汗腺分泌↑

②精神性發(fā)汗:精神緊張,反射性引起腎上腺素能纖維興奮→釋放去甲腎上腺素→引起手、足、前額等處汗腺分泌。

③循環(huán)系統(tǒng)在散熱反應中的作用

輻射、傳導和對流散熱方式所散熱多少,取決于皮膚與周圍環(huán)境之間的誤差。而皮膚的溫度主要受皮膚血流量所調節(jié)。

三、體溫調節(jié)

(一)溫度感受器

1.外周溫度敏感器:皮膚、粘膜及腹腔內臟等處的溫度感受器

2.中樞溫度感受器

(1)視前區(qū)-下丘腦前部:熱敏神經元和冷敏神經元

(2)脊髓、延髓和腦干網狀結構中的溫度敏感神經元

(二)體溫調節(jié)中樞

1.調節(jié)體溫的基本中樞在下丘腦

2.體溫調節(jié)的中樞整合結構

3.調定點(setpoint)學說第八章腎臟的功能

一、掌握腎臟的功能及在維持內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中的意義

二、腎臟的結構特征及其血液循環(huán)

1、掌握腎單位的概念、組成及分類

2、了解近球小體的組成及作用

3、了解腎臟血液循環(huán)的特征

4、了解腎血流量的調節(jié)

⑴自身調節(jié)

⑵神經和體液調節(jié)

三、尿的生成

1、腎小球的濾過功能

⑴了解腎小球濾過膜的組成及通透性

⑵掌握有效濾過壓的概念及與濾過的關系

⑶掌握腎小球濾過率和濾過分數的概念

⑷掌握影響腎小球濾過的因素

2、腎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

⑴掌握重吸收和分泌的概念及重吸收的形式

⑵掌握鈉離子重吸收的機理:吸收部位、形式和機理

⑶了解氯離子重吸收的機理:吸收部位、形式和機理

⑷掌握水重吸收的機理:吸收部位、形式和機理

⑸了解HCO3-的重吸收機理

⑹了解葡萄糖的重吸收機理:部位及機理

⑺掌握腎糖閾的概念及正常值

⑻了解氨基酸的重吸收機理

⑼了解H+、K+和NH3的分泌及生理意義

四、尿的濃縮與稀釋

1、了解腎髓質高滲透梯度的形成與維持

2、了解尿的濃縮和稀釋過程

五、腎臟泌尿功能

1、掌握ADH的生理學作用及分泌調節(jié)

2、掌握水利尿的概念及產生機制

3、掌握醛固酮的生理學作用及分泌調節(jié)

六、血漿清除率

了解清除率的概念及測定的生理意義附本章教學提綱一、腎臟的結構及功能概要

(一)腎臟的結構特征

(二)腎臟的血液供應

腎血液循環(huán)的特征:血流量大,分布不均勻。

1.腎血流量的自身調節(jié)(autoregulationofrenalbloodflow):動脈血壓變動在80~180mmHg范圍內,腎血流量保持不變。

自身調節(jié)機制:肌源學說(myogenicmechanism)--平滑肌收縮極限和舒張極限。

生理意義:保持腎血流量的相對穩(wěn)定以維持腎小球濾過率的相對穩(wěn)定。

(三)腎臟的功能單位-腎單位(nephron)

(四)集合管(collectingduct)

(五)皮質腎單位和(corticalnephron)和近髓腎單位(juxtamedullarynephron)

(六)近球小體(juxtaglomerularapparatus):注意影響腎素釋放的因素。

(七)腎的神經支配:注意腎交感神經的調節(jié)途徑及部位。

(八)腎臟在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中的作用

腎臟具有內分泌功能,可分泌促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刺激紅細胞的生成。二、腎小球的濾過功能

(一)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濾過率

腎小球濾過作用的證據(微穿刺法,micropuncture)。

弄清腎小球濾過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GFR)、濾過分數(filtrationfraction)、濾過系數(filtrationcoefficient)、有效濾過壓(effectivefiltrationpressure)的概念。

(二)濾過膜(glomerularfiltrationmembrane)及其通透性:

濾過膜的兩種屏障--機械屏障(mechanicalbarrier)及電化學屏障(electrochemicalbarrier)。

機械屏障:

1.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窗孔結構(fenestration,直徑50~100nm)

2.基膜--膠原和蛋白聚糖原纖維細絲

3.腎小囊臟層上皮細胞--濾過裂孔(filtrationslit)

注:濾過膜既是分子大小的選擇性過濾器,又是分子電荷的選擇性過濾器。

(三)有效濾過壓:

有效濾過壓=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血漿膠體滲透壓+囊內壓)

effectivefiltrationpressure=glomerularcapillarypressure-(plasmacolloidosmoticpressure+capsularpressure)

濾過平衡(filtrationequilibrium)

(四)影響腎小球濾過的因素:

1.腎小球毛細血管濾過系數

2.有效濾過壓的改變

3.腎血漿流量(renalplasmaflow)的變化三、腎小管與集合管的轉運功能

(一)腎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的特征和方式

1.特征:1.重吸收量大;2.重吸收的選擇性;3.重吸收的選擇性

2.方式:1.被動重吸收;2.主動重吸收;3.重吸收的有限性

(二)腎單位不同部分的重吸收和分泌

1.近球小管(proximaltubule)

1)Na+、Cl-和水的重吸收:

前半段:Na+原發(fā)性主動轉運重吸收(泵-漏模式,pumpleakmodel),與葡萄糖和氨基酸同向轉運;與H+逆向轉運。

后半段:Na+被動轉運重吸收[通過細胞旁路(paracellularroute)和跨上皮細胞途徑(transcellularroute)]。

2)HCO3-的重吸收:以CO2的形式進入腎小管上皮細胞,在上皮細胞內產生HCO3-,然后再進入血中。

3)K+的重吸收:主動重吸收,機制不清。

4)葡萄糖的重吸收:只在近球小管以同向轉運的形式主動重吸收,弄清腎糖閾(renalglucosethreshold)和葡萄糖吸收極限量(glucosetransportmaximum)。

5)其他。

2.髓袢(loopofHenle):

升支粗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