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位官位的歷史沉浮_第1頁
爵位官位的歷史沉浮_第2頁
爵位官位的歷史沉浮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爵位官位的歷史沉浮

“官”與“爵”的沉浮

西漢時期,人們最大的追求是獲得封爵而非官職

秦代建立了帝制,百官都必需向皇帝效忠,而且百官處理的一切事務都由皇帝行使最終的裁決權。不過,秦代建立起的這套官僚體制,到了西漢初年,發(fā)生了一些變化。

由于周代傳統(tǒng)的影響,漢初功臣們“封邦建國”的意識依舊較強,而且建國過程中劉邦聯(lián)合了東方六國的貴族,貴族對于封爵和土地的要求也因此影響到了劉邦手下的“革命隊伍”。為了鞏固統(tǒng)治,劉邦對于功臣要求享有爵位和占有封地的要求也予以滿意。

不但如此,就連朝廷的官僚隊伍也受此影響,其中地位最高的官職——丞相,按例都要由列侯擔當,而由開國功臣轉化而成的世襲貴族便靠著這一“慣例”把持了官僚制中的最高職位,官僚制也因此帶上了貴族制的顏色。故此,西漢建國后的幾十年間,人們最大的追求是獲得封爵而非官職。那位具有悲劇顏色的英雄“飛將軍”李廣,一生最大的追求便是封侯,但由于種種原因始終未能如愿。

到了漢景帝、漢武帝時期,皇帝和貴族們的勢力此消彼長,貴族中的最大群體——開國功臣及其后裔或因觸犯國法而被剝奪爵位,或因無子嗣而使爵位無法承續(xù),貴族制存在的現(xiàn)實基礎已經(jīng)特別薄弱。同時,漢景帝與漢武帝逐步推行“強干弱枝”的策略,使地方貴族在軍事與經(jīng)濟上均無力與中心抗衡,貴族制的物質基礎也無法得到保障。

在這一前提下,從漢武帝開頭,中心集權的官僚制得到很大的進展。依據(jù)班固在《漢書·百官公卿表》中的記載,西漢朝廷中新增的官職,絕大多數(shù)都是在漢武帝時期設立的。另有一些原本地位與職權不高的官職,也是從漢武帝時期開頭,因其與皇帝聯(lián)系親密、深受重視而成為顯要之官,最明顯的就是原本擔當文書收發(fā)傳遞工作的尚書。此官職原來地位低微,且由于要傳遞文書到禁中,有時也任命宦官擔當此職(稱為“中尚書”,簡稱“中書”),后來竟被大臣視為“百官之本”。在皇帝的主導下,強化官僚制對政治的影響力,擴充官僚隊伍,是官本位得以建立的“第一推動力”。

當然,對爵位的要求并不會由于一兩位皇帝的引導而止息。對此,漢代的皇帝也因勢利導,漢武帝還“創(chuàng)造”了一項新的政治原則:以前是只有列侯才能出任丞相,到漢武帝元朔年間,公孫弘以無爵之身拜相,漢武帝為他授予爵位,因此開創(chuàng)了拜相者可以封列侯的新法規(guī)。

這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可以說是官、爵兩種體制碰撞中的重要大事。假如說西漢前半期的官僚制是受到貴族制浸染的,那么漢武帝創(chuàng)立的這一新規(guī)章是以官僚制改造貴族制——將官僚制作為基礎,而把貴族制劃為官僚制的附庸。由“得爵而得高官”變?yōu)椤暗酶吖俣镁簟?,二者的地位完全對掉?/p>

這本身是一個政治體制上的變化,而帝制中國的現(xiàn)實,卻讓這一官僚體制壓制住爵位體制的轉折成為一種社會性的變化。

漢唐之間:扭捏登場的官本位

地方大族到中心做官,地方社會被抽掉脊梁,官本位才真正在全社會落腳

官僚制成為帝國政治的核心,在西漢時就已初露端倪,但爵位體制并未因此而黯然謝幕,相反,在之后的近兩千年中,它依舊存在。那么,官本位又是如何成為社會的一種共識的?

漢武帝以后,在政治體制中,官本位基本確立,但其影響基本只限于政治領域,對社會的影響并不甚大。究其緣由,與當時的社會治理方式有關。

當時,帝國的官僚制只到縣一級,而縣以下的基層社會管理多由當?shù)氐拿耸炕蜿壤蟼冎?,他們是百姓生活中?jīng)常得見的地方主角,他們對于社會、政治的理解和傾向也成為當?shù)氐墓沧R。因此,體制中的官僚們對于一般百姓而言若有若無,談不上非常關懷,更談不上欲成為其中的一員了。

變化就發(fā)生在漢唐之間的魏晉南北朝時代。曹魏建立之初,就推行了“九品官人法”,由朝廷派出“中正”在地方上選拔人才,再由朝廷依照中正評定的品第授官。這一制度,歷來被認為是地方大族掌握選官、持續(xù)進入官僚隊伍、鞏固家族地位與社會影響的工具,這一說法并不全面,在此筆者也不準備對此問題進行具體爭論。值得留意的一點是,確有許多大族人士借助九品官人法成為官僚隊伍的新成員,也有許多地方大族成為世代為官的官僚世家,也就是說,九品官人法有如《三國演義》中鐵鎖連環(huán)船的戰(zhàn)術一樣,將地方的主宰大族與官僚隊伍“綁定”為一個固定組合,大族成為官僚的固定來源,官僚則成為大族成員可預見的將來身份。

這種組合消失之后,經(jīng)受了幾百年的政治整合,到了南北朝時期,南北都不約而同地以強化中心集權為目標,加強對地方的掌握,使地方大族更大規(guī)模地走向官僚化,并用各種方式使他們離開故土,到中心地區(qū)定居。大族官僚化的程度加深,使大族成為官僚制中的一分子,大族中心化趨勢的消失,使大族對地方的支配力減弱,這樣一來,地方社會被抽掉了脊梁,只能成為官僚體制下的被支配者。當這一過程完成,“官本位”才真正在全社會落腳,向官僚看齊,才成為全社會的渴望。

官本位的歷史評判

一方面突出政治權力無所不能,一方面鉗制儒生之外的“四蠹”,結果只能是官本位盛行

如前所述,既然官本位的建立過程與皇帝的干預、朝廷對地方的掌握有著直接關系,那么,官本位是不是可以視為所謂“君主專制”的產(chǎn)物?換言之,官本位畢竟是一種歷史進展中的正?,F(xiàn)象,還是“君主專制”下的畸形產(chǎn)物?

帝制中國時期,經(jīng)濟與文化的影響力盡管時有逸出官方掌握范圍的狀況,但大體都被覆蓋在政治權力之下。完全獨立于政治之外的經(jīng)濟影響力與文化感召力并不存在。無所不在的政治權力成為左右一切的力氣,而政治權力的詳細化身——皇帝與官僚,也就成了全社會的支配力氣。

這一事實是如此清楚,但造成這一事實的緣由卻相對較為隱晦。為何政治權力要對經(jīng)濟與文化的影響力進行壓制與掌握?產(chǎn)生這種“唯我獨尊”意識的緣由畢竟是什么?

韓非子有一篇聞名的政論文章《五蠹》,文中將儒生、游俠、縱橫之士、依附豪門者與工商之徒并稱為國家的五類蠹蟲。這一觀點,可以說是此后帝制時代對經(jīng)濟和文化影響力進行抑制的思想前驅,秦漢以后的政治實踐,除了打擊儒生的這一條,其他的基本落實了韓非子的倡議??梢哉f,一元化的、突出政治權力“無所不能”的“神力”,與鉗制儒生之外的“四蠹”是造就官本位的兩手,一手壯大自己,一手打擊異己。

韓非子將“五蠹”作為國家敵人,緣由就在于他認為這五類人既不能為國家從事生產(chǎn)(耕),也不能為國家冒死前驅(戰(zhàn)),因此應當清除。在戰(zhàn)國后期,這一理論能夠為各國特殊是強大的秦國所接受,由于當時的首要任務是“立刻得天下”。但“得天下”后如何“治天下”,“治天下”時韓非子的學說是否還適用,就當另行考量。

檢討韓非子之說,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我們在歷史上看到的實際狀況是,無論是秦代皇帝還是漢代君主,都將在經(jīng)濟與文化上影響力較大之人視為隱患,因此秦漢有遷徙豪富之徒、打擊工商之民的舉措,漢魏南北朝有對道教與佛教的限制與強力禁止。究其緣由,是由于經(jīng)濟與文化影響較大者在社會上爭得了眾人的關注、推崇與依附,而眾人的追隨很可能使經(jīng)濟與文化力氣轉化為政治力氣,并成為現(xiàn)行政權的敵手。這樣一來,他們就不再是“蠹蟲”那么簡潔,而變成了潛在的洪水猛獸,故而必需打擊;即使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