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yè)微生物學第一章緒論詳解演示文稿_第1頁
農業(yè)微生物學第一章緒論詳解演示文稿_第2頁
農業(yè)微生物學第一章緒論詳解演示文稿_第3頁
農業(yè)微生物學第一章緒論詳解演示文稿_第4頁
農業(yè)微生物學第一章緒論詳解演示文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業(yè)微生物學第一章緒論詳解演示文稿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1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優(yōu)選農業(yè)微生物學第一章緒論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2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一些數字每個噴嚏的飛沫含4500-150000個細菌,重感冒患者為8500萬;全世界海洋中微生物的總重量約280億噸細菌數億/g土壤,土壤中的細菌總重量估計為:10034×1012

噸人體腸道內菌體總數達100萬億個左右(人體細胞數量50萬億)新鮮葉子表面微生物數量達100多萬個/g每張紙幣帶有9106個細菌,其中兩角紙幣帶有的菌數將近是十元紙幣的5倍。生活在土壤中和地下的細菌數加起來,估計其總重量為100341012噸。人的皮膚上平均每平方厘米含有105個細菌人體腸道內菌體總數達100萬億個左右(人體細胞數量50萬億)。糞便中細菌大約占糞便干重的1/3微生物既是人類的敵人,更是人類的朋友!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3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第

言一、微生物概述二、微生物學的研究內容與成就三、微生物學的重要性四、顯微鏡下的微生物

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4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微生物概述1、什么是微生物2、生物中哪些是微生物3、微生物的特點第

言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5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第

言1、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microbe,microorganism)是一切不借助顯微鏡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總稱。它們都是一些個體微小(一般<0.1mm)、構造簡單(單細胞、簡單多細胞、非細胞)的低等生物。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6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第

言微生物通常包括生物細胞生物非細胞生物:病毒、亞病毒原核生物:細菌、古菌真核生物:真菌、單細胞藻類、原生動物大小和特征見表1.1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7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表1.1微生物形態(tài)、大小和細胞類型

微生物大小近似值細胞的特性病毒0.01~0.25m非細胞的細菌0.1~10m原核生物真菌2m~1m真核生物原生動物2~1000m真核生物藻類1米~幾米真核生物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8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第

言2、生物中哪些是微生物生物細胞生物非細胞生物:病毒、亞病毒原核生物:細菌、放線菌、藍細菌、古菌真核生物:真菌、單細胞藻類、原生動物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9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第

言R.H.Whittaker(1969)的五界學說真核類生物多細胞植物界真菌界(絲狀真菌及蕈菌)單細胞

原生生物界(原生動物、單細胞藻類和粘菌)、酵母菌動物界原核類

原核生物界(細菌、藍細菌)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10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古生菌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11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3、微生物的特點1)個體微小,結構簡單。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12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2)生長旺,繁殖快。人類研究得最透徹的生物E.coli,合適條件,分裂1次12.5-20min。按20min分裂1次計,1h3次,1晝夜72次:1個細菌產生4722366500萬億個后代,總重約可達4722t。第

言★谷氨酸短桿菌:搖瓶種子→50噸發(fā)酵罐:52小時內細胞數目可增加32億倍。★利用微生物的這一特性就可以:實現發(fā)酵工業(yè)的短周期、高效率生產。例如生產鮮酵母時,幾乎12小時就可以收獲一次,每年可以收獲數百次。大腸桿菌在1個小時內可消耗相當于它們自身重量2000倍的糖。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13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3)代謝類型多,活性強分解作用;產能方式最多樣;生物固氮作用;合成各種次生代謝產物;極端環(huán)境抵抗能力;

分解氰,酚,多氯聯苯等劇毒物質能力等。第

言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14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4)分布廣泛,種類多,數量多土壤圈、水圈、大氣圈至巖石圈(地球上除火山中心區(qū)域等少數地方);植物、動物、人;第

言任何有其它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中,都能找到微生物。而在其它生物不可能生存的極端環(huán)境中也有微生物存在。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15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吸收多轉化快大腸桿菌每小時可分解其自重1000-10,000倍的乳糖產朊假絲酵母(Candidautilis

)比大豆強100倍的蛋白質合成能力5)吸收多轉化快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16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

6)易變異,適應性強。第

言★突變頻率一般為10-5~10-10,但因繁殖快,數量多,與外界環(huán)境直接接觸,因而在短時間內可出現大量變異的后代?!锴嗝顾禺a量變異、耐藥性變異舉例例如,青霉素生產菌Penicilliumchrysogenum(產黃青霉)的產量1943年為每毫升發(fā)酵液中含20單位青霉素,40多年來,經過世界各國微生物遺傳育種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該菌產量變異逐漸積累,加上發(fā)酵條件的改進,目前世界上先進國家的發(fā)酵水平每毫升已超過5萬單位,甚至接近10萬單位。微生物的數量性狀變異和育種使產量提高的幅度之大,是動植物育種工作中絕對不可能達到的。正因為如此,幾乎所有微生物發(fā)酵工廠都十分重視菌種選育工作。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17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微生物學的重要性(與人類關系)

有益方面①農業(yè)

生物防治技術:以微生物農藥為主要手段;微生物肥料;食用菌生產技術;生物能源技術:沼氣等;免耕技術,等等。第

言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18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②微生物與工業(yè)

工業(yè)微生物涉及多個行業(yè)。很多

食品如

酸奶、奶酪、酒、食品添加劑(味精、醬油等)、豆腐乳、臭豆腐;食品罐藏防腐、食用菌等,藥品,由不同的微生物制成;某些特殊的微生物還參與冶金、采油、采礦等過程,甚至直接作為清潔用品的添加劑。第

言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19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③環(huán)境

地球生物化學循環(huán);廢物處理(生活垃圾、工業(yè)廢水、堆肥的制作);

降解殺蟲劑,除草劑,纖維素,木質生物外源性物質(666,塑料等等)。第

言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20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污水自凈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21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④醫(yī)藥

人類絕大多數病癥是由微生物引起,其大多數藥物用微生物生產,如疫苗、抗生素。人類的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平均壽命約提高了25歲。第

言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22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⑤生物技術及科學研究抗生素,酶,氨基酸,有機酸(草酸、檸檬酸等)的生產。獲諾貝爾生理學和醫(yī)學獎研究中,有近60%的工作是微生物作研究材料的。分子生物學兩分支,即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中,微生物是其寵兒和主角。第

言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23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⑥微生物與能源開發(fā)石油、煤、天然氣等一次性化學燃料資源日益短缺,開發(fā)新型的可持續(xù)能源迫在眉睫。豐富的微生物資源及其產物將是人類尋找新型能源的寶庫。微生物具有將大量有機廢棄物轉化為氫、乙醇等清潔能源的潛力。利用微生物的產氫、乙醇等新型能源是今后能源生產領域的必然趨勢。第

言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24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

有害方面引起人、動物、植物的病害。絕大多數病癥是由微生物引起;目前已知微生物中的致病菌不到1%。食物的腐?。焊探圩冘洠L霉;鋼鐵腐蝕、木材等腐爛,野生菌等;環(huán)境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25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26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水體污染

富營養(yǎng)化和近海赤潮已經不再是新鮮名詞。我國近海每年都有大面積的赤潮發(fā)生。我國面臨的水體污染狀況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27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28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29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滇池厚達5cm的微囊藻水華中科院水生所“滇池藍藻水華污染試驗技術研究”課題組示范區(qū)6.1km2的滇池水面在治理中水質逐漸好轉,成群的紅嘴鷗飛至湖面捕食、嬉戲。

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30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滇池藍藻水華污染控制技術研究”基地的重力斜篩自動脫水設備在對滇池藍藻水華進行脫水處理。脫水后形成的藻漿經去毒處理,可成為上好的有機肥料或飼料。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31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我國水體富營養(yǎng)化和赤潮發(fā)生流域圖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32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中國各海區(qū)赤潮發(fā)生情況(1952-1998)

資料來自“鄒景忠,赤潮災害,《海洋志》”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33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微生物農藥

利用微生物或其產物來防治植物病蟲害和雜草危害的一類微生物制劑。當這些病原體和拮抗微生物或其代謝產物為昆蟲吞食、接觸或病菌感染后,通過微生物的活動、毒素的作用而使害蟲和病原菌的新陳代謝受影響,破壞其機體器官,影響其發(fā)育繁殖或變態(tài),從而達到滅菌防病的目的。第

言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34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35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微生物農藥的種類

細菌殺蟲劑真菌殺蟲劑病毒殺菌劑農用抗生素微生物除草劑第

言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36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S42對黃瓜枯萎病的抑制番茄早疫病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37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S42發(fā)酵液對西瓜(左)和黃瓜(右)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38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S42、S36對黃瓜炭疽病原菌的抑制效果S42、S36對西瓜枯萎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39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玉米彎孢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40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微生物農藥的特點:對脊椎動物和人類無害,不污染環(huán)境;對植物無毒害;能保護害蟲天敵;昆蟲不易產生抗藥性;自然傳播感染能力:有些昆蟲病原微生物,可在昆蟲群落中自然傳播感染成流行??;容易進行大量生產。第

言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41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應用根瘤菌肥料的增產效果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42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CKSpr4-5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43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44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45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應用菌根菌的增產效果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46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應用菌根菌和根瘤菌雙接種的增產效果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47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48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第

言微生物學的研究內容與成就微生物學的基本內容微生物的主要分枝學科微生物學發(fā)展中的重大事件研究微生物學基本方法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49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1、微生物學的基本內容

①微生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細胞的構建及其能量、物質、信息的運轉;②微生物的進化和多樣性,研究微生物的種類,它們之間的相似性和區(qū)別,以及微生物的起源;③生態(tài)學規(guī)律,研究不同微生物之間以及它們同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作用;④微生物同人類的關系。第

言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50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2、微生物的主要分枝學科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51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3、微生物學的發(fā)展真正看見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個人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和他的顯微鏡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52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第

言LouisPasteur(1822-1895)workinginhislaboratory.(P2,6)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53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第

言巴期德否定“自然發(fā)生說”的曲頸瓶試驗

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54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RobertKoch(1843-1910)Examiningaspecimeninhislaboratory.(P2,6-7)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55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2、微生物學發(fā)展中的重大事件

時間重大事件1857巴斯德證明乳酸發(fā)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1861巴斯德用曲頸瓶實驗證明微生物非自然發(fā)生,推翻了爭論已久的“自生說”1864巴斯德建立巴氏消毒法1867Lister創(chuàng)立了消毒外科,并首次成功地進行了石炭酸消毒試驗1867-1877柯赫證明炭疽病由炭疽桿菌引起1881柯赫等首創(chuàng)用明膠固體培養(yǎng)基分離細菌,巴斯德制備了炭疽菌苗1882柯赫*發(fā)現結核桿菌1884柯赫法則首次發(fā)表;Metchnikoff*闡述吞噬作用;建立高壓蒸汽滅菌和革蘭氏染色法1885巴斯德研究狂犬疫苗成功,開創(chuàng)了免疫學1887RichardPetri發(fā)明了雙層培養(yǎng)皿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56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2、微生物學發(fā)展中的重大事件

時間重大事件1888Beijerinck首次分離根瘤菌(豌豆)1890VonBehring*制備抗毒素治療白喉和破傷風1891Steinberg與巴斯德同時發(fā)現了肺炎球菌1892Ivanowsky提供煙草花葉病毒是由病毒引起的證據;Winogradsky發(fā)現硫循環(huán)1897Buchner用無細胞存在的酵母菌抽提液對葡萄糖進行酒精發(fā)酵成功1899Ross*證實瘧疾病原菌由蚊子傳播1909-1910Ricketts發(fā)現立克次氏體;Ehrtich*首次合成了治療梅毒的化學治療劑1928Griffith發(fā)現細菌轉化1929Fleming*發(fā)現青霉素1935Stanley*首次提純了煙草花葉病毒,并獲得了它的“蛋白質結晶”1943Luria*和Delbruck*用波動試驗證明細菌噬菌體的抗性是基因自發(fā)突變所致;Chain*和Florey*形成青霉素工業(yè)化生產的工藝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57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1944Avery等證實轉化過程中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Waksman*發(fā)現鏈霉素1946-1947Lederberg*和Tatum發(fā)現細菌的接合現象、基因連鎖現象1949Enders*、Robbins*和Weller*在非神經的組織培養(yǎng)中,培養(yǎng)脊髓灰質炎病毒成功1952Hershey*和Chase發(fā)現噬菌體將DNA注入宿主細胞;Lederberg*發(fā)明了影印培養(yǎng)法;Zinder和Lederberg發(fā)現普遍性轉導1953Watson*和Crick*提出DNA雙螺旋結構1956Umbarger發(fā)現反饋阻遏現象1961Jacob*和Monod*提出基因調節(jié)的操縱子模型1961-1966Holhy*、Khorana*、Nirenberg*等闡明遺傳密碼1969Edelman*測定了抗體蛋白分子的一級結構1970-1972Arber*、Nathans*和Smith*發(fā)現并提純了限制性內切酶;Temin和Baltimore發(fā)現反轉錄酶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58頁;編輯于星期二\0點8分1973Ames建立細菌測定法檢測致癌物;Cohen等首次將重組質粒轉人大腸桿菌成功1975K?hler和Milstein*建立生產單克隆抗體技術1977Woese提出古生菌是不同于細菌和真核生物的特殊類群;Sanger*首次對X174噬菌體DNA進行了全序列分析1982—1983Cech*和Altman*發(fā)現具催化活性的RNA(ribozyme);McClintock*發(fā)現的轉座因子獲得公認;Prusiner*發(fā)現朊病毒(prion)1983-1984Gallo和Montagnier分離和鑒定人免疫缺陷病毒;Mullis*建立PCR技術1988Deisenhofer等發(fā)現并研究細菌的光合色素1989Bishop*和Varmus*發(fā)現癌基因1995第一個獨立生活的生物(流感嗜血桿菌)全基因組序列測定完成1996第一個自養(yǎng)生活的古生菌基因組測定完成1997第一個真核生物(啤酒酵母)基因組測序完成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59頁;編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