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原真菌的分離培養(yǎng)及純化技術(shù)詳解演示文稿_第1頁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離培養(yǎng)及純化技術(shù)詳解演示文稿_第2頁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離培養(yǎng)及純化技術(shù)詳解演示文稿_第3頁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離培養(yǎng)及純化技術(shù)詳解演示文稿_第4頁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離培養(yǎng)及純化技術(shù)詳解演示文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離培養(yǎng)及純化技術(shù)詳解演示文稿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1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優(yōu)選)植物病原真菌的分離培養(yǎng)及純化技術(shù)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2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3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3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42)制作步驟馬鈴薯洗凈,去皮稱200g切塊/條,1000ml水煮沸30min,用雙層紗布濾去薯塊,加入15-20g瓊脂,加熱熔化,再加20g葡萄糖,待完全溶解后,趁熱用雙層紗布再過濾,補水并定容到1000ml,分裝于三角瓶或試管中,塞好棉塞并包上牛皮紙,扎緊后高壓滅菌。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4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5自然pH;調(diào)pH值,也可用1mol/L的NaOH或HCl調(diào)至pH為5.5~6.5之間,最后加水補足至1000mL。Tips:

實驗中使用的水,一般情況下并不要求用蒸餾水,只要水比較潔凈,沒有有害物質(zhì)就可以了,硬水(井水)含有較多的鈣鎂離子,配制的培養(yǎng)基沉淀較多,最好避免使用。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5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62、植物組織和煎汁

許多植物材料如豆莢、莖稈、種子等,可以放在試管中,加少量水份以保持濕潤,滅菌后即能做培養(yǎng)基使用。

植物煎汁是很好的培養(yǎng)基,可以滿足普通微生物的營養(yǎng)需要,各種植物的煎汁都可用作培養(yǎng)液,如加瓊脂即能制成固體培養(yǎng)基。當然,必須滅菌后才能使用。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6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73、培養(yǎng)基的分裝根據(jù)不同需要,可將制好的培養(yǎng)基分裝入試管或三角瓶中。試管分裝時,使用玻璃漏斗。裝入量視試管大小及用途而定,固體培養(yǎng)基的分裝量為管高的1/5左右,用三角瓶分裝培養(yǎng)基時,容量不宜超過容積的1/3----1/2。注意:不要將培養(yǎng)基沾到管口或瓶口上,以免沾濕棉塞而引起污染。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7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8制備好的培養(yǎng)基必須經(jīng)過滅菌,方能使用。4、滅菌高壓蒸汽滅菌:15磅/英寸或1kg/cm20.1Pa/cm2,持續(xù)15-30min,培養(yǎng)基及其它一些用品可用此法滅菌。分離培養(yǎng)時需要的培養(yǎng)皿等,要事先洗凈、晾干/烘干、包裝好,進行干熱滅菌。滅菌方法:高壓蒸汽滅菌、干熱滅菌、過濾滅菌化學滅菌、以及輻射滅菌等。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8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9

濾膜孔徑主要有0.22μm和0.45μm兩種。過濾太快,濾液中將混入細菌而使除菌不完全。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9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10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10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115、斜面、平板培養(yǎng)基的制作試管培養(yǎng)基滅菌后,要趁熱斜放。先在桌上放一長木板條,然后逐個擺放,使培養(yǎng)基斜面長度為試管長度的2/5至3/5,冷凝后即成斜面培養(yǎng)基。三角瓶中的培養(yǎng)基可趁熱倒入已滅菌的培養(yǎng)皿中,制作平板培養(yǎng)基。方法是:將培養(yǎng)基冷卻至45~50℃(低于45℃易凝固,應在水浴鍋中加熱融化),左手拿培養(yǎng)皿,右手拿三角瓶底部,用左手小指和手掌將三角瓶口的棉塞拔下,并握在手中,灼燒瓶口片刻,在酒精火焰旁將培養(yǎng)皿打開一小縫,使瓶口正好伸入,傾入培養(yǎng)基約15mL,平置、凝固即成。注意:操作者事先必須洗凈手,并用70%酒精消毒。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11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12二、真菌分離

植物病原菌的分離培養(yǎng),是植物病理實驗室工作中的基本技能。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12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13真菌的分離---就是將所需要的真菌與其它雜菌分開,供給適當?shù)臈l件,使它們繁殖而得到純培養(yǎng)。

一般是根據(jù)該微生物對營養(yǎng)、酸堿度、氧氣等條件要求不同,而供給它們適宜的生活條件,即讓病原菌生活在適宜的培養(yǎng)基上,或加入某種抑制劑造成只利于此菌生長,而抑制其他菌生長的環(huán)境,從而得到純菌株。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13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14

觀察一種真菌病害的標本,不一定都能檢查到子實體而作出診斷。同時,在病部表面或組織中檢查到的真菌,有時也不能斷定就是它的病原物,也有可能是植物組織死亡后在上面生長的腐生性真菌。因此,對有些病害病原物的確定,最好是經(jīng)過分離和培養(yǎng)工作,且在適當?shù)沫h(huán)境下進行接種試驗,確定它的致病性。此外,為了進一步研究真菌的形態(tài)、生活史、生理和生態(tài),或者用于發(fā)酵如生產(chǎn)抗菌素等,分離而獲得真菌的純培養(yǎng)物是必要的。(一)目的意義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14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15分離和培養(yǎng)應該在無菌至少很清潔的條件下進行。(二)、真菌分離的程序1.分離前的準備工作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15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161.1清潔環(huán)境:分離工作嚴格說應在無菌條件下進行,無菌室或無菌箱是分離不可缺少的設施。為了保證無菌操作,應注意下面幾點:1.2若限于條件實驗只能在普通房間進行時,必須對房間進行徹底掃除,清潔環(huán)境、搞好衛(wèi)生。地上多灑些水,以消除室內(nèi)塵埃,工作臺上鋪好濕毛巾,點燃酒精燈。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16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171.3分離工作開始前最好將所需的一切用品都準備好,放在超凈工作臺內(nèi)或伸手可及的臺外,以避免操作過程中頻繁走動,破壞環(huán)境帶來雜菌;1.4保證工作人員自身的潔凈,工作前用肥皂洗手;1.5無菌操作前還要用70%酒精擦手;1.6工作中,特別在進行無菌操作時,呼吸要輕,不要說話等。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17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18分離材料的選擇對分離培養(yǎng)的成敗有著決定的影響。

病害材料應盡可能新鮮,如可選擇新近發(fā)病的植株、器官或組織作為分離的材料,可以減少腐生菌的污染。

最好在病、健交接處選材取樣。病、健交接處,除材料新鮮,污染的可能性小外,病原菌的生活力強、比較活躍,容易分離成功。2.分離材料的選擇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18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19

例如:果實的腐爛病,就應該從剛開始腐爛的部分分離。根腐病和枯萎病也是如此,應該盡可能從病株離土需較遠的部分分離。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有暈圈的斑點?。ㄈ缫盎鸩。?,病菌局限在斑點中央的壞死組織中,從病斑的邊緣是分離不到病菌的。當然,這類病害是比較少的。從受害的邊緣部分分離這一原則,對于絕大部分病害都是適用的。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19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20

采得的材料如已經(jīng)敗壞而沾染大量的腐生菌,有時可以采用接種后再分離的方法,即將沾染有腐生菌的病組織作為接種材料,直接接種在健全的植物組織工植株上,等發(fā)病后再從病株或病組織分離。先接種再分離的方法,用得較多的是植物病原細菌的分離。

引起果實和蔬菜腐爛病的真菌,如腐霉屬(Pythium)和疫霉屬(Phytophthora)的真菌,用這種方法分離的效果也很好。分離煙草的根腐病菌(Thielaviopsis),用這種方法效果也很好,將煙草種子播在培養(yǎng)皿中的吸水紙上,然后用田間采得的煙草病根切成小塊,撒在種間,幼苗染病后移到胡蘿卜瓊脂培養(yǎng)基平板上,病菌即生長而得到純培養(yǎng)。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20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21

(1)酒精

用酒精(70%)消毒,只浸很短的時間(幾秒鐘到1分鐘),然后用滅菌水沖洗;較大的材料往往是在酒精中浸過后,或用棉花塞蘸酒精涂在組織表面,然后都在火焰上將酒精燒去。3.組織的表面消毒劑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21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22配方為:升汞1g,

濃鹽酸

2.5mL,

加水 至

1000mL。將升汞溶于濃鹽酸中,待其充分溶解后,用水稀釋。升汞劇毒、無色,為便于認識,可在溶液中加幾滴紅染料。消毒時間因材料質(zhì)地、發(fā)病部位深淺及污染情況而異,一般3~5分鐘。消毒后用無菌水沖洗3~4次。(2)升汞溶液(0.1%)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22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23(3)次氯酸鈉NaClO3

由于漂白粉的成分不固定而影響其消毒效果,目前多改用次氯酸鈉.

消毒所用的濃度一般是3%-5%的水溶液,消毒時間5-15分鐘。

幼嫩的病組織,表面用藥劑消毒時可能會同時殺死其中的病原真菌,消毒時間應盡量縮短。比較安全的方法是不用藥劑消毒,而以滅菌水洗8、9次。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23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244.常規(guī)分離方法植物病原真菌的分離方法主要有兩種:

組織分離法和稀釋分離法。組織分離法是最常用的方法.稀釋分離法主要用于病組織上產(chǎn)生大量孢子的病原真菌的分離。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24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25植物病原真菌的分離一般都是用組織分離法。就是切取小塊病健組織,經(jīng)表面消毒和滅菌水洗過以后,移殖在瓊脂培養(yǎng)基平板上培養(yǎng)。切取組織的大小要適宜,一般可將較大的組織,在消毒液中消毒后切取中央部分,經(jīng)滅菌水洗過以后培養(yǎng)。4.1組織分離法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25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261)選取典型的病組織,在病健交界處將其剪成5mm×5mm的小方塊若干,裝于火焰滅菌的小碟中。注:選擇新患病的組織作為分離的材料,可以減少腐生菌混入的機會。腐生菌一般在發(fā)病很久而已經(jīng)枯死或腐敗的部分滋生,因此,一般斑點病害應在臨近健全組織的部分分離。

植物病原真菌的組織分離的技術(shù)與步驟: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26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272)向裝有病組織的小碟中加入70%酒精(約半碟)進行表面消毒,十幾秒后倒掉酒精。

注:先用70%的酒精浸2、3s是為了消除寄主表面的氣泡,減少表面張力,70%的酒精亦用于表面消毒,處理的時間較短(一般數(shù)秒至lmin)。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27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283)向小碟中加入0.1%升汞或10%次氯酸鈉溶液(約半碟)進行表面消毒,處理時間可自30秒至3分鐘不等,然后倒掉廢液。注:升汞溶液消毒的時間因材料而異,可自30s至30min不等,如植物組織柔嫩,則表面消毒時間宜短;反之則可長些一般情況下,需時間3、5min。

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28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294)向小碟中加滅菌水,沖洗3-4次(除去殘留的消毒劑),將病組織轉(zhuǎn)移到滅菌濾紙上吸去多余的水(以大大減少病組織附近出現(xiàn)細菌污染)。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29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305)將吸干水分的病組織移到預先倒好的PDA平板上,注意要用鑷子輕壓組織使其著靠在培養(yǎng)基上。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30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316)每皿5塊,均勻擺放,倒置于25℃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4-5天后檢查結(jié)果。寫明日期、姓名等。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31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32各種真菌病害發(fā)生的部位和癥狀不同,其分離要根據(jù)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下面介紹幾種典型材料的分離法。4.1.1斑點病病原真菌的分離4.1.2維管束組織內(nèi)病原真菌的分離4.1.3根腐病菌的分離4.1.4肉質(zhì)組織中病菌的分離4.1.5種子內(nèi)病菌的分離法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32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334.1.1斑點病病原真菌的分離

從病斑切取每邊約3-5mm的小塊病組織,用70%的酒精浸幾秒鐘,再在0.1%的酸性升汞水溶液中浸3-5分鐘;而后用滅菌水換洗3次,將其移置在瓊脂培養(yǎng)基平板上培養(yǎng)。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33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344.1.2維管束組織內(nèi)病原真菌的分離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34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35

從根莖維管束組織分離病菌,可先將寄主病部表面用70%酒精擦拭消毒,將表皮組織用滅菌的解剖刀削去,然后切取其中小塊變色的維管束組織,用升汞或漂白粉液消毒后,用滅菌水沖洗幾次,移置培養(yǎng)基面上。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35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364.1.3根腐病菌的分離

根腐或基腐病菌的分離,由材料的大小決定。材料小的可以仿照斑點病的分離法。材料大的則可采用維管束組織內(nèi)病原真菌的分離法。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36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374.1.4肉質(zhì)組織中病菌的分離

多肉的莖、根和果實等,可以采用維管束組織內(nèi)病菌的分離法,除去表面組織,切到其中小塊病組織分離。如有雜菌感染可采用“直接接種”法,待出現(xiàn)癥狀后,用此法再行分離。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37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38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38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39種子如在未破裂的果莢內(nèi),可以不經(jīng)過表面消毒,在無菌的條件下取出移在培養(yǎng)基平板上培養(yǎng)。4.1.5種子內(nèi)病菌的分離法

將整粒的種子或種子的一部分進行表面消毒(升汞或漂白粉),用滅菌水洗滌后移在瓊脂培養(yǎng)基平板上培養(yǎng)。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39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40

稀釋法是微生物學上最早使用的分離法,主要用于分離細菌和酵母菌等。4.2稀釋分離法植物病原真菌的分離一般很少用稀釋法分離,但有些產(chǎn)生大量孢子的病原真菌和霉菌,可以配成孢子懸浮液稀釋分離。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40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41方法:用無菌水從發(fā)病組織表面沖下孢子,配成孢子懸浮液,用無菌移液管或滴管吸取一定體積的菌液至平板培養(yǎng)基上,然后用無菌玻璃棒將菌液輕輕的均勻涂布在整個平板上,或?qū)⒕阂浦翢o菌培養(yǎng)皿中,然后傾入融化后冷卻至45℃的培養(yǎng)基,輕輕振蕩、平置、凝固后倒置培養(yǎng)。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41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424.2.1孢子分離法

產(chǎn)生大量孢子的病菌如青霉屬(Penicillium)、交鏈孢屬(Alternaria)、小叢殼屬(Glomerella)、擬莖點霉屬(Phomopsis)及莖點屬(Phoma)等,則可配制成孢子懸浮液,以稀釋法或劃線法分離。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42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43

許多真菌的孢子在成熟時有彈射的作用,這樣就可以將產(chǎn)生孢子的材料,放在瓊脂培養(yǎng)基平板的下面或者懸掛在上面,便孢子彈射在培養(yǎng)基上而得到純培養(yǎng)。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43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44典型的是擔子菌亞門大型真菌擔孢子的分離和獲得:擔孢子無色或有色,淺色的擔孢子需要成團堆積時方能辨識,一般是依靠“孢子印”。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44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45

為了研究一些真菌在土壤中存活和分布的情形,從有病的土壤中分離它們是必要的。分離方法是將土壤取出少許,配制成懸浮液,然后用稀釋法或劃線法分離。4.2.2土壤帶菌分離法

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45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46稀釋倒平板法示意圖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46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47稀釋涂布法示意圖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47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481.dilutesample1ml9ml1010010001041051061072.plateout0.1ml平板稀釋法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48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49圖平板劃線分離法1.斜線法2.曲線法3.方格法4.放射法5.四格法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49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50平板劃線方法示意圖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50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51

分離真菌時經(jīng)常有細菌污染。將培養(yǎng)基調(diào)節(jié)至酸性反應,如在10ml培養(yǎng)基中加1-2滴25%的乳酸,可使大部分細菌受到抑制,而并不影響真菌的生長。4.3細菌污染的排除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51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52培養(yǎng)基中加適當?shù)目咕厥且种萍毦L很有效的方法。加金霉素(30ug/ml)可抑制多數(shù)細菌的生長,加青霉素(20ug/ml)可抑制革蘭氏陽性細菌的生長,加多粘霉素B(5.0ug/ml)可抑制G—陰性細菌的生長,加鏈霉素(40ug/ml)或氯霉素(50ug/ml)可以抑制大部分細菌的生長。除去氯霉素可在滅菌前加入外,其他抗菌素都應在培養(yǎng)基滅菌后并冷卻到45℃左右時加入(以手背觸三角瓶感到燙,但尚可以忍耐為宜)。

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52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535、內(nèi)生真菌的分離

先將健康組織,如:葉片和莖,用自來水沖洗干凈、晾干水分后,剪成約1.5cm×1.5cm的小片(葉)或1.5cm長的小段(莖)。按下列程序進行表面消毒:70%酒精漂洗30s→0.1%升汞漂洗1min→70%酒精漂洗30s→無菌水沖洗4次,在無菌濾紙上吸干水分。將上述處理過的材料在無菌狀態(tài)下剪切成0.5cm×0.5cm小片(剪去0.5cm的邊緣),或0.3~0.5cm長段移植于含鏈霉素的供試培養(yǎng)基上(PDA、Czapek、煎汁培養(yǎng)基),于26±1℃黑暗條件下培養(yǎng),待組織塊邊緣有菌絲長出后,及時挑取菌絲尖端轉(zhuǎn)入PDA平板上培養(yǎng)。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53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54

用絲瓜誘發(fā)瓜果腐霉:Pythiumaphanidennatum6、土壤真菌的誘發(fā)技術(shù)與步驟:

E、進一步純化,保存?zhèn)溆?。D、在25℃下放置4-5天后,瓜上長出大量白色棉絮狀的菌絲體,即為所需真菌。C、將絲瓜切段,切口端插入土中。B、加入少量自來水,將菜園土混合成糊狀。A、將菜園土裝于玻璃杯中(約半杯)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54頁;編輯于星期一\16點21分551)先用剪刀將每粒大麻籽一分為二,然后在水中煮沸,進行簡單滅菌。7、水生真菌的誘發(fā)技術(shù)與步驟:4)進一步純化,保存?zhèn)溆谩?)2天后開始換水,即將培養(yǎng)皿中的混合水全部倒掉,再加入約15ml滅菌水,以后每天換滅菌水一次,一般4-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