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學基礎血液學檢查_第1頁
診斷學基礎血液學檢查_第2頁
診斷學基礎血液學檢查_第3頁
診斷學基礎血液學檢查_第4頁
診斷學基礎血液學檢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習目標1.掌握:血液一般檢查的參考值和臨床意義。2.熟悉:血細胞直方圖的臨床意義,ABO和RH血型鑒定、交叉配血的方法和臨床意義。3.了解:溶血性貧血實驗室檢查的分析和臨床意義。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血液是由細胞成分(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和血漿組成,臨床上常根據血液成分的變化來診斷血液系統疾病及相關系統疾病。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2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

血液一般檢查

血漿(plasma)

中性neutrophil

血液紅細胞粒細胞酸性eosinophil

堿性basophil

有形成分白細胞單核細胞monocyte

血小板淋巴細胞lymphocyte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3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第一節(jié)血液一般檢查血液一般檢查主要是指對外周血中細胞成分的數量和形態(tài)的檢查及與血細胞有關的實驗室檢查,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等參數的檢查。血細胞數量和形態(tài)的檢查是臨床上最常用、最基本的檢查內容。近年來由于血液學分析儀器的廣泛應用,血液常規(guī)檢測的項目增多包括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計數、紅細胞平均值測定和紅細胞形態(tài)檢測;白細胞計數及分類計數;血小板計數、血小板平均值測定和血小板形態(tài)檢測。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4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一、紅細胞參數檢查(一)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的測定通過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測定,發(fā)現其變化而借以診斷有關疾病。健康人群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參考值,見表。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5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健康人群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參考值,見表。

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6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1)生理變化1)增多:常見于新生兒、高原居民等,當劇烈運動或者情緒激動時,RBC和HB可一過性增多,男性常高于女性。2)減少:常見于生長發(fā)育迅速,造血原料不足的6個月-2歲的嬰幼兒,紅細胞及血紅蛋白一般比正常成人低約10%~20%;營養(yǎng)攝取、利用和造血功能減退的老年人,血容量增加的妊娠中、晚期均可使紅細胞數及血紅蛋白減少。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7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1)生理變化1)增多:常見于新生兒、高原居民等,當劇烈運動或者情緒激動時,RBC和HB可一過性增多,男性常高于女性。2)減少:常見于生長發(fā)育迅速,造血原料不足的6個月-2歲的嬰幼兒,紅細胞及血紅蛋白一般比正常成人低約10%~20%;營養(yǎng)攝取、利用和造血功能減退的老年人,血容量增加的妊娠中、晚期均可使紅細胞數及血紅蛋白減少。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8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紅細胞值生理性變化的臨床意義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9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2)病理性變化1)增多:指單位容積血液中紅細胞數及血紅蛋白量高于參考值高限。多次檢查成年男性紅細胞>6.0×1012/L,血紅蛋白>170g/L;成年女性紅細胞>5.5×1012/L,血紅蛋白>160g/L時即認為增多。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0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可分為相對性增多和絕對性增多兩類:1.相對性增多

是因血漿容量減少,使紅細胞容量相對增加,提示各種原因引起的血液濃縮,常見于嚴重嘔吐、腹瀉、大量出汗、脫水、大面積燒傷、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尿崩癥、甲狀腺功能亢進危象、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1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2.絕對性增多

臨床上稱為紅細胞增多癥(polycythemia,erythrocytosis),按發(fā)病原因可分為繼發(fā)性和原發(fā)性兩類,后者稱為真性紅細胞增多癥。(1)繼發(fā)性紅細胞增多癥:是血中紅細胞生成素增多所致。提示慢性缺氧性疾病使紅細胞代償性增多,常見于肺源性心臟病。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2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3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2)原發(fā)性增多(真性紅細胞增多癥,polycythermavera):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紅細胞增多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目前認為是多能造血干細胞受累所致。其特點為紅細胞持續(xù)性顯著增多,可高達(7~10)×1012/L,血紅蛋白達180~240g/L,全身總血容量也增加,白細胞和血小板也不同程度增多。本病屬慢性和良性增生,部分病人可轉變?yōu)榘籽〉?。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4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2)減少:指單位容積血液中紅細胞數及血紅蛋白量低于參考值低限。見于各種貧血。根據貧血產生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不同,可將貧血分為紅細胞生成減少、紅細胞破壞增多、紅細胞丟失過多。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5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6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紅細胞參數檢查(二)紅細胞比容測定紅細胞比容(HCT)又稱為紅細胞壓積(PCV),是指紅細胞在血液中占容積的比值。參考值:男性,0.4-0.5L/L(40%-50%);女性,0.35-0.45L/L(35%-45%);新生兒0.6-0.7L/L(60%-70%);1--3歲0.35-0.47L/L(35%-47%)。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7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紅細胞參數檢查臨床意義(1)增多:常見于各種原因引起的紅細胞增加或者血液濃縮,如嚴重脫水、大面積燒傷,真紅細胞增多癥,肺源性心臟病等。(2)減少:常見于各種貧血和血液稀釋。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8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紅細胞參數檢查(三)紅細胞三種平均值1.紅細胞平均體積(MCV)指每個紅細胞的平均體積,以飛升(fl)為單位,1L=1015fl.。2.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指每個紅細胞內血紅蛋白平均含量,以皮克(pg)表示,1g=1012pg。3.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指每升紅細胞平均所含血紅蛋白濃度,以g/L表示。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9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參考值: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20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三種平均值主要用于貧血的形態(tài)分類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21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紅細胞參數檢查(四)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紅細胞體積大小分布的離散程度,常用變異系數(CV)表示。參考值:RDW-CV:14.5%-15.5%。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22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1)用于缺鐵性貧血的篩選診斷和療效觀察:有95%的缺鐵性貧血患者的RDW值增大,且早于其他參數。(2)對于小細胞低色素貧血的鑒別診斷:缺鐵性貧血時RDW值增大,輕型β-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時RDW值正常。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23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3)用于貧血形態(tài)分類(MCV/RDW分類法):對貧血的病因分析及鑒別此方法優(yōu)于三種平均值分類法。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24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貧血MCV/RDW分類法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25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二、白細胞參數檢查主要包括:白細胞計數和白細胞分類計數。(一)白細胞計數【參考值】

成人(3.5~9.5)×109/L;新生兒(15~20)×109/L;11~12個月(11~12)×109/L,兒童(8-10)×109/L。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26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

白細胞總數的增多或減少主要受中性粒細胞數量的影響,淋巴細胞等數量上的改變也會引起白細胞總數的變化。白細胞總數改變的臨床意義詳見白細胞分類計數中臨床意義的有關內容。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27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28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二)白細胞的分類計數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29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30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1)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1)生理變化:外周血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一天內存在著變化,下午較早晨為高。妊娠后期及分娩時,劇烈運動或勞動后,飽餐或淋浴后,高溫或嚴寒等均可使其暫時性升高。新生兒、嬰幼兒較成人高。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31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32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2)病理性增多急性感染:特別是化膿性球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等)感染為最常見的原因。應注意,在某些極重度感染時,白細胞總數不但不高,反而減低。急性中毒:代謝紊亂所致的代謝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尿毒癥和妊娠中毒癥;急性化學藥物中毒,如急性鉛、汞中毒及安眠藥中毒等;生物性中毒如昆蟲毒、蛇毒、毒蕈中毒等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均可增多。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33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急性大出血:在急性大出血后1~2h內,周圍血中的血紅蛋白的含量及紅細胞數尚未下降,而白細胞數及中性粒細胞卻明顯增多,特別是內出血時,白細胞可高達20×109/L。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34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嚴重的組織損傷或急性溶血大量血細胞破壞:嚴重外傷,較大手術后,大面積燒傷,急性心肌梗死及嚴重的血管內溶血后12~36h內,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可增多。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35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惡性腫瘤:大多數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白細胞數量呈不同程度的增多,可達數萬甚至數十萬。急性或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時,還出現中性粒細胞增多,并伴外周血中細胞質量改變。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和骨髓纖維化等骨髓增殖性疾病均可有中性粒細胞增多。各類惡性腫瘤,特別是消化道惡性腫瘤,如肝癌、胃癌等可引起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增多。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36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3)病理性減少:白細胞總數低于4×109/L稱白細胞減少(1eukopenia)。當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于1.5×109/L,稱為粒細胞減少癥,低于0.5×109/L時稱為粒細胞缺乏癥。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的原因有: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37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感染:特別是革蘭陰性桿菌感染,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風疹、巨細胞病毒感染時,白細胞亦常減低。某些原蟲感染,如瘧疾、黑熱病時白細胞亦可減少。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38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39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血液系統疾病:再生障礙性貧血,非白血性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病、巨幼細胞貧血、嚴重缺鐵性貧血、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以及骨髓轉移癌等,白細胞減少同時常伴血小板和(或)紅細胞減少。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40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物理、化學因素損傷:是引起白細胞減少的常見原因。X線、γ射線、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化學物質如苯、鉛、汞等,以及化學藥物如氯霉素、磺胺類藥、抗腫瘤藥、抗糖尿病及抗甲狀腺藥物等均可引起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減少。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41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42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單核一吞噬細胞系統功能亢進: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臟腫大及其功能亢進,如門脈性肝硬化、淋巴瘤、Niemann-Pick病常見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減少。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43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免疫性破壞增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產生自身抗體導致白細胞減少。藥物性免疫,其中由藥物所致的變態(tài)反應性粒細胞缺乏最常見。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44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2)嗜酸性粒細胞

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E)細胞呈圓形,直徑為13~15μm。胞質內充滿粗大、整齊、均勻、緊密排列的磚紅色或鮮紅色嗜酸性顆粒,折光性強。胞核多為兩葉,呈眼鏡狀,深紫色。嗜酸性粒細胞容易破碎,顆??煞稚⒂诩毎車?。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45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46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1)嗜酸性粒細胞增多(eosinophilia)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藥物過敏、支氣管哮喘、蕁麻疹、食物過敏、濕疹、剝脫性皮炎、血管神經性水腫、血清病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可達10%以上。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47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48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嗜酸性粒細胞減少(eosinopenia):常見于傳染病早期,如傷寒、副傷寒初期,大手術、燒傷等應激狀態(tài),或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后或者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癥,其臨床意義甚小。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49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嗜堿性粒細胞

嗜堿性粒細胞(basophil,B)胞體呈圓形,直徑為10~12μm。胞質紫紅色內有少量粗大但大小不均、排列不規(guī)則的黑藍色嗜堿性顆粒,常覆蓋于核面上。胞核一般為2~3葉,因被顆粒遮蓋,核著色較淺,而使分葉有模糊不清感。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50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51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1)嗜堿性粒細胞增多(basophilia)過敏性疾病:過敏性結腸炎、藥物、食物、吸入物超敏反應、紅斑及類風濕關節(jié)炎等嗜堿性細胞增多。血液?。郝粤<毎匝?、嗜堿性粒細胞白血病,以及骨髓纖維化等均可見嗜堿性粒細胞增多。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52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惡性腫瘤:特別是轉移癌時嗜堿性粒細胞增多,其機制不清楚。其他:如糖尿病、傳染病如水痘、流感、天花、結核等,均可見嗜堿性粒細胞增多。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53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2)嗜堿性粒細胞減少(basophilopenia)無臨床意義。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54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4)單核細胞單核細胞(monocyte,M)胞體大,直徑為14~20μm,呈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胞質較多,染淡藍或灰藍色,內含較多的細小、灰塵樣的紫紅色顆粒。細胞核大,核形不規(guī)則,呈腎形、馬蹄形等,常折疊扭曲,淡紫紅色,染色質細致、疏松如網狀。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55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56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1)單核細胞增多(mcmocytosis)

嬰幼兒及兒童單核細胞可增多,屬生理性增多。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57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病理性增多見于:感染性疾?。喝绺腥拘孕膬饶ぱ住懠?、黑熱病、急性感染的恢復期、活動性肺結核等,單核細胞明顯增多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58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59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血液?。喝鐔魏思毎籽 ⒘<毎狈ΠY恢復期、多發(fā)性骨髓瘤、惡性組織細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也可見單核細胞增多。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60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結締組織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jié)炎等。急性感染恢復期。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61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單核細胞減少(monocytopenia)

無臨床意義。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62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5)淋巴細胞(lymphocyte,L)可分為大淋巴細胞與小淋巴細胞,前者直徑在10~15μm,占10%;后者直徑為6~10μm,占90%。胞體呈圓形或橢圓形。大淋巴細胞的胞質豐富,呈蔚藍色,內含少量紫紅色嗜天青顆粒;小淋巴細胞胞質很少,甚至完全不見,呈深藍色。胞核均呈圓形或橢圓形,偶見凹陷,深紫色,染色質聚集成塊狀。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63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64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淋巴細胞增多(1ymphocytosis)

嬰兒出生時淋巴細胞約占35%,粒細胞占65%。4~6天后淋巴細胞可達50%,與粒細胞比例大致相等。2~3歲時高達70%,4~5歲左右降至50%,以后逐漸達正常成人水平。此為兒童期的淋巴細胞生理性增多。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65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66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病理性淋巴細胞增多見于:感染性疾?。褐饕獮椴《靖腥?,如麻疹、風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熱,以及柯薩奇(Coxsackie)病毒、腺病毒、巨細胞病毒等感染,也可見于百日咳桿菌、結核分枝桿菌、布魯菌、梅毒螺旋體、弓形蟲等的感染。也見于某些細菌感染,急性細菌感染恢復期也增多。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67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68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造血系統疾?。杭毙院吐粤馨图毎籽 ⒘馨土龅?。移植的排斥反應。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69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

淋巴細胞減少(lymphocytopenia)主要見于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以及放射線損傷、細胞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種球蛋白缺乏癥等。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70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71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三、血小板參數檢查【原理】

血小板計數(plateletcount,PC或Plt)是計數單位容積(L)周圍血液中血小板的數量,可以采用鏡下目視法,目前多用自動化血細胞分析儀檢測。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72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血小板形態(tài)血小板紅細胞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73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血小板參數包括血小板計數、血小板平均體積、血小板體積分布寬度等,是診斷止血和凝血障礙的重要指標。(一)血小板計數(PLT)參考值:125-350×109/L;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74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臨床意義PLT<50×109/L易出現出血癥狀;PLT<10×109/L常有自發(fā)性出血傾向;PLT>600×109/L提示惡性疾病存在;PLT>1000×109/L常出現血栓。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75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1)生理變化增多常見于午后、進食、劇烈運動,冬季、妊娠中后期;減少常見于月經期、新生兒。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76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2)病理變化血小板數超過400×109/L為血小板增多。反應性增多:見于急性感染、急性出血、溶血性貧血、某些癌癥患者,這種增多是輕度的,多在500×109/L以下。原發(fā)性增多:見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和惡性腫瘤,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和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骨髓纖維化早期及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等。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77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

血小板減少

PLT低于100×109/L稱為血小板減少??梢娪冢孩傺“宓纳烧系K: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放射性損傷、急性白血病、巨幼細胞貧血、骨髓纖維化晚期等。②血小板破壞或消耗增多:見于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SLE、惡性淋巴瘤、上呼吸道感染、風疹、新生兒血小板減少癥、輸血后血小板減少癥、DIC、TTP、先天性血小板減少癥。③血小板分布異常:如脾腫大(肝硬化、Banti綜合征)、血液被稀釋(輸入大量庫存血或大量血漿)等。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78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二)血小板平均容積(MPV)血小板平均容積(meanplateletvolume,MPV)

即每個血小板的平均體積,為血細胞分析儀的計算值。在分析其臨床意義時應結合PLT才有意義?!緟⒖贾怠?/p>

MPV為7~11fl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79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1.血小板平均容積(meanplateletvolume,MPV)

代表單個血小板的平均容積。增加見于:①血小板破壞增加而骨髓代償功能良好者;②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是造血功能恢復的首要表現。減低見于:①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減少;②有半數白血病患者MPV減低;③MPV隨血小板數而持續(xù)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指標之一。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80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三)血小板體積分布寬度(PDW)血小板分布寬度(plateletdistributionwidth,PDW)

反映血小板容積大小差異,用所測單個血小板容積大小的變易系數(CV%)表示?!緟⒖贾怠縋DW為15%~17%。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81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PDW增高表明血小板大小懸殊,見于急性髓系白血病、巨幼細胞貧血、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綜合征、血栓性疾病等。PDW減少表明血小板的均一性高,見于反應性血小板增多癥。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82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83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四、血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一)紅細胞形態(tài)檢查(二)白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84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紅細胞檢測

--RBC形態(tài)學改變

正常紅細胞(normocyte,normochromic)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85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

紅細胞檢測--RBC大小異常紅細胞大小不等(anisocytosis)常見于缺鐵性貧血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86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

紅細胞檢測--RBC大小異常

小紅細(microcyte):直徑<6um

伴中心淡染區(qū)擴大低色素性(hypochromic)常見于缺鐵性貧血和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87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紅細胞檢測--RBC大小異常大紅細胞(macrocyte):

直徑>10um巨紅細胞:(megalocyte)

直徑>15um常伴中心淡染區(qū)消失。常見于巨幼細胞性貧血。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88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紅細胞檢測--RBC形態(tài)異常球形細胞

(spherocyte)

橢圓形細胞

(elliptocyte)

口形細胞

(stomatocyte)

靶形細胞

(targetcell)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89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紅細胞檢測--RBC形態(tài)異常

鐮形細胞

(sicklecell)

淚滴形細胞

(dacryocyte)

棘形細胞

(acanthocyte)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90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紅細胞檢測--RBC結構異常

嗜堿性點彩

(basophilicstippling)

有核紅細胞

(nucleatederythrocyte)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91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二)白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1.外周血正常白細胞形態(tài)2.外周血異常白細胞形態(tài)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92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中性粒細胞形態(tài)異常

中毒性的變化細胞大小不均:慢性感染、化膿性炎癥。中毒性顆粒:化膿性感染、

敗血癥、中毒

、大面積燒傷、嚴重傳染病、惡性腫瘤等。空泡變性:嚴重感染、敗血癥。核變性(固縮、溶解、碎裂)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93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中性粒細胞形態(tài)異常杜勒小體:提示嚴重感染。

棒狀小體(Auer小體)

:提示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94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正常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細胞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95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中性粒細胞核象變化

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96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

中性粒細胞核象變化

核左移--桿狀核或之前細胞

輕度中度重度(%)>610~25>25伴隨細胞少量晚中幼粒少量早幼粒幼粒原粒意義:感染、急性溶血、急性中毒和白血病等。

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97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中性粒細胞核象變化

核右移--核分葉過多(>5葉)意義:巨幼細胞性貧血抗代謝藥物治療后疾病預后不良

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98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

異形淋巴細胞Ⅰ型(泡沫型/

漿細胞型)Ⅱ型(不規(guī)則型/單核細胞型)Ⅲ(幼稚型)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99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

異形淋巴細胞

意義:病毒感染,一般病毒感染>2%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時>10%藥物過敏輸血、血透或體外循環(huán)后免疫性疾病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00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血小板形態(tài)檢查紅細胞正常血小板形態(tài)血小板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01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血小板形態(tài)變化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02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五、血細胞直方圖的臨床應用20世紀50年代,Coulter研制了電阻抗法血細胞分析儀。血細胞為不良導體,用等滲電解質溶液稀釋的血細胞懸液通過兩側有穩(wěn)定電流的小孔時,由于細胞導電性質較電解質溶液低,小孔感應區(qū)內電阻增加,瞬間引起電壓變化而產生一個脈沖信號,稱為通過脈沖。電壓變化的程度取決于細胞體積,即細胞體積越大,產生的脈沖越大,脈沖振幅越高。脈沖信號經過放大、甄別、整形后,送入計數系統,而得到細胞計數結果,同時還提供細胞體積分布圖形。這些顯示細胞群分布情況的圖形,稱為細胞分布直方圖(nomo-gram)。直方圖是由測量每個細胞通過小孔感應區(qū)的脈沖累積得到的,與細胞計數同時進行分析測量。直方圖的橫坐標表示細胞體積,縱坐標表示細胞的相對數量。體積數據以飛升(f1)為單位。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03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04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二)紅細胞體積分布直方圖正常紅細胞直方圖體積分布曲線的顯示范圍從36~360fl。儀器將大于36fl的顆粒計為紅細胞,直方圖上反映的是生理狀態(tài)紅細胞的大小。在典型的直方圖上,可以看到兩個細胞群體:①紅細胞主群:從50fl偏上開始,有一個近似兩側對稱,基底較為狹窄的正態(tài)分布曲線,又稱“主峰”。②小細胞群:位于主峰右側,約分布在130~185fl區(qū)域,又稱“足趾部”。它是一些二聚體、三聚體、多聚體細胞,小孔殘留物和白細胞的反映。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05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正常紅細胞直方圖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06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07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08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正常白細胞直方圖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09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異常白細胞分布圖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10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正常、異常血小板直方圖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11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六、網織紅細胞計數網織紅細胞(reticulocyte)是晚幼紅細胞到成熟紅細胞之間的一個階段,其胞漿中殘有RNA,可經活體染色顯示網狀結構。

參考值:成人0.5%~1.5%絕對值(24~84)x109/L新生兒0.3%~6%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12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人血涂片示網織紅細胞(煌焦油藍染色)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13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

網織紅細胞--臨床意義1.反映骨髓紅系造血功能的敏感指標增高: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見于溶血性貧血、急性失血;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及某些貧血病人治療后,如補充鐵或維生素B12及葉酸后。

減少:造血功能減低,常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在骨髓病性貧血(如急性白血病等)時,骨髓中異常細胞大量浸潤,使紅細胞增生受到抑制,網織紅細胞也減少。放、化療后。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14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臨床意義2.作為貧血治療的療效判斷和治療性試驗的觀察指標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15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七、紅細胞沉降率

(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ESR是指紅細胞在一定條件下沉降的速率。

參考值:魏氏法(Westergren)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0~20mm/h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16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

血沉

測定原理:

RBC表面帶負電→RBC相互排斥→RBC懸浮于血漿中→RBC沉降較慢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17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

血沉--影響因素血漿中大分子蛋白纖維蛋白原、球蛋白、免疫復合物血漿中脂類物質膽固醇、甘油三脂RBC數量、大小數量多,ESR↓;數量少,ESR↑

細胞大,ESR↑;細胞小,ESR↓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18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

血沉--臨床意義

生理性變化:新生兒:ESR↑

妊娠3月以上或月經期:ESR↑

老年人:ESR↑

高原地區(qū):ESR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19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血沉--臨床意義

病理性變化--ESR↑炎癥性疾病組織損傷或壞死惡性腫瘤

血漿球蛋白相對或絕對升高免疫性疾病高膽固醇血癥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20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血沉--臨床意義病理性變化--ESR↓臨床意義小,常見于嚴重貧血、纖維蛋白原重度缺乏者。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21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第二節(jié)

溶血性貧血的實驗室檢測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22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定義溶血性貧血(hemolyticanemia)是指各種原因導致紅細胞生存時間縮短、破壞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應代償而發(fā)生的一類貧血。當有輕微溶血時,由于骨髓強大的代償功能,可不表現出貧血,此時為溶血性疾病。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23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溶血的概念

溶血

:病理狀態(tài)下,紅細胞的壽命縮短,紅細胞過多、過早被破壞,稱之為溶血。代償性溶血:在溶血情況下,骨髓代償性增生,生成紅細胞的效率可以補償過早、過多消亡的紅細胞,而不出現貧血,稱之為代償性溶血。溶血性貧血:紅細胞的破壞過速、過多,超過代償能力所發(fā)生的貧血,稱之為溶血性貧血。

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24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檢查目的

肯定溶血證據確定主要溶血部位尋找溶血原因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25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反映紅細胞破壞增生的檢查紅細胞畸形RBC、Hb測定減少,進行性下降血漿游離血紅蛋白明顯增加血清總膽紅素增加,尿中尿膽原(+)排泄增加血紅蛋白尿、尿含鐵血黃素陽性血清結合珠蛋白降低間接膽紅素增高糞便中糞膽原排泄增加高鐵血紅蛋白血癥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26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反映紅細胞壽命縮短的檢查

51Cr標記紅細胞壽命縮短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27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有關紅細胞代償性增生的檢查

網織紅細胞增多血中出現大量幼紅細胞和嗜多色性紅細胞骨髓檢查呈典型增生性改變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28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確定溶血部位的依據血漿游離Hb增多,血紅蛋白尿(+)表示存在血管內溶血;含鐵血黃素尿為慢性血管內溶血的依據。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29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

血管內和血管外溶血的鑒別

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30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

血管內和血管外溶血的鑒別

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31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確定溶血病因的依據1.紅細胞膜缺陷(1)血涂片觀察:球形紅細胞增多常見于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橢圓形紅細胞常見于遺傳性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2)紅細胞滲透脆性試驗

是檢測紅細胞對不同濃度低滲鹽溶液的抵抗力。是紅細胞膜缺陷過篩試驗,脆性增加為紅細胞膜異常。脆性降低主要見于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血紅蛋白C、D、E病,低色素性貧血,肝疾病等。(3)對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蔗糖溶血試驗為過篩試驗,酸溶血試驗為確診試驗。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32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五)蔗糖溶血試驗

實驗原理

在離子狀態(tài)蛋白質結構發(fā)生某些變化,RBC與血清免疫球蛋白之間發(fā)生抗原抗體反應,被補體包圍,PNH患者RBC由于膜結構異常,在有補體情況下,容易破壞,發(fā)生溶血。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33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試劑

1.蔗糖

2.3.8%枸櫞酸鈉溶液樣本要求枸櫞酸鈉抗凝靜脈血2ml(3.8%枸櫞酸鈉與靜脈血比為1:9)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34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

操作程序

將一份枸櫞酸鈉全血加入9份新鮮配制的糖水中(即0.5g蔗糖+4.5ml蒸餾水+0.5ml抗凝血,或10%蔗糖水5ml+0.5ml抗凝血),混合后,置37℃溫箱中孵育30分鐘,離心沉淀。結果分析

如有溶血蔗糖液為紅色,即為陽性。參考值正常為陰性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35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三)酸溶血(Hams)試驗

實驗原理

PNH患者體內存在對補體敏感的紅細胞。Hams試驗即紅細胞在酸性()的正常血清中孵育,補體被激活,PNH紅細胞破壞而產生溶血,而正常人RBC不被溶解,無溶血現象。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36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試劑

1.1/6NHCL2.8.5g/LNaCl溶液樣品要求

1.機械抗凝靜脈血5ml,用0.9%NaCl洗滌數次,取RBC備用(需同時用同型或O型正常人對照)。

2.靜脈血2ml分離出血清備用

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37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

參考值正常人

陰性臨床意義本試驗陽性主要見于PNH,確診意義大。某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發(fā)作嚴重時可呈陽性

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38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確定溶血病因的依據2.紅細胞酶缺陷高鐵血紅蛋白還原試驗為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G-6-PD)缺陷癥的過篩試驗,還原率降低常見于G-6-PD缺乏癥。變性珠蛋白小體(Heinz)生成試驗,G-6-PD熒光斑點試驗和活性測定、丙酮酸激酶熒光斑點試驗和活性測定等。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39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確定溶血病因的依據3.血紅蛋白?。?)血涂片觀察(2)異丙醇沉淀試驗(3)血紅蛋白電泳試驗(4)抗堿血紅蛋白增高(5)血紅蛋白基因PCR技術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40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確定溶血病因的依據4.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autoimmunehemolyticanemia,AIHA)系體內免疫發(fā)生異常,產生自身抗體或(和)補體,結合在紅細胞膜上,紅細胞破壞加速而引起的一組溶血性貧血。本文檔共156頁;當前第141頁;編輯于星期一\21點14分確定溶血病因的依據(1)抗人球蛋白試驗: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

新生兒溶血病、輸血導致溶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SLE、類風濕關節(jié)炎、惡性淋巴瘤、甲基多巴及青霉素型等藥物性溶血反應。陰性-不能排除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遺傳性溶血性貧血(自幼發(fā)病家族史陽性)本文檔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