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推拿流派_第1頁
中醫(yī)推拿流派_第2頁
中醫(yī)推拿流派_第3頁
中醫(yī)推拿流派_第4頁
中醫(yī)推拿流派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yī)推拿流派第一節(jié)一指禪推拿流派第二節(jié)法推拿流派第三節(jié)內功推拿流派第四節(jié)正骨推拿流派第五節(jié)腹診推拿流派第六節(jié)臟腑經絡推按流派第七節(jié)小兒推拿流派第八節(jié)點穴推拿流派

推拿學的發(fā)展歷史悠久,特別是在古代其推拿手法多為師徒單脈相傳,相互交流甚少,加之地域不同,操作習慣差異,因而形成了具有各自不同特點的推拿流派。今人疏于總結前人的經驗,以至于很多寶貴的經驗至今散失在民間,為此,本章節(jié)就一些有文字記載的推拿流派作一些簡要的介紹。第一節(jié)一指禪推拿流派一指禪推拿流派屬于內功手法流派之一,因其以一指禪推法為代表手法而得名。一指禪是佛教禪宗用語,禪即禪那(梵文),意為坐禪或將散亂的意念集中于一個部位,概括的講,一指禪乃萬物歸一,不二法門之義。據《景德傳燈錄》記載:“當宋朝的倶骶和尚向天龍和尚詢問有關佛教的教義時,天龍只豎起一只手指,倶骶大悟。從此以后,凡是有人來求教,他也經常豎起一個大手指。倶骶臨終前說吾得天龍一指頭禪,一生用不盡也”。由此不難看來,一指禪手法的命名與此不無關系。在我國最早的一指禪推拿流派的代表作是《一指定禪》手抄本,成書于1894年,作者自稱為干江釣叟,又名趾禪、趾道人。近期于1996年出版的《推拿名家朱春霆學術經驗集》,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一指禪推拿流派的學術思想淵源和發(fā)展概況。一指禪推拿流派中主要代表手法是一指禪推法,輔助手法包括有拿法、按法、摩法、滾法、捻法、抄法、搓法、纏法、揉法、搖法、抖法,共計12法。一指禪推拿流派手法的特點是:①非常重視手法操作的柔和性與深透性,要求柔中有剛,剛柔相濟,以柔和為貴,其主要手法和輔助手法配合默契,動作細膩。②強調堅持推拿功法練習,提倡初習者最好首先從鍛煉易筋經開始,并結合使用米袋或沙袋苦練基本功,達到強身健體,直至手法達到輕而不浮,重而不滯的基本要求后,就可進行人體操作訓練,只有這樣手法技術才會日益成熟。③臨床治療要遵守循經取穴的原則。取穴定位要準確,手法操作要靈活、滲透力強。④在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學說和營衛(wèi)氣血學說等中醫(yī)基本理論指導下,依靠四診八綱為診查總則,注重審證求因,因人而異、因病而施法、因病位而治。⑤一指禪推拿流派手法適合在頭頂、顏面、頸項、肩背、脘腹、胸脅及四肢等部位操作,且無副作用,安全系數高。一指禪推拿流派以擅長治療內科雜病為其顯著特點,例如頭痛、眩暈、不寐、勞倦內傷、高血壓以及婦女月經不調等病癥;其次是胃腸道疾病,如胃脘疼痛、胃下垂、泄瀉、便秘、腸粘連等病癥;還可用于骨傷科疾病,如肩關節(jié)周圍炎、頸椎病、腰腿痛、四肢關節(jié)酸痛等病癥;此外該流派的手法也適用于小兒科疾病,比如嬰兒腹痛、腹瀉、咳嗽、遺尿、小兒疳積、小兒肌性斜頸、近視、斜視、小兒麻痹后遺癥等病癥。第二節(jié)滾法推拿流派滾法推拿流派主要是以滾法為其典型的代表手法故而得名。滾法推拿流派的手法特點是在一指禪推拿流派中滾法的基礎上將手背橈側作為手法操作的接觸面,并且適當增加了腕關節(jié)的前屈后伸運動,逐步發(fā)展并形成的一種新手法。但是為了和一指禪推拿流派中的滾法有所區(qū)分,故命名滾法。后來又漸漸融入了揉法、按法、拿法、捻法、搓法,而且常常與關節(jié)的被動運動相結合一起使用,遂形成了滾法推拿流派。滾法推拿流派因為來源于一指禪推拿流派,因此它不可避免的具有一指禪推拿流派手法的某些特點,同時還有本身的一些特點。也就是說滾法操作具有高度的技巧性和嚴格的技術規(guī)范,該手法強調依靠前臂的主動擺動,帶動腕關節(jié)的前后屈伸運動,從而使手掌及手背部在人體體表部位進行連續(xù)不斷地往返滾動。因為腕關節(jié)屈伸的壓力較大,所以對人體的刺激力量相對也較強。同時,在手法操作的過程中,有近二分之一以上的手背部位接觸在人體的體表上,因而刺激力量也較大。再加上配合被治療部位關節(jié)的被動運動,這樣就可以有效地使病變組織的粘連得以松解,手法的刺激力量也容易滲透到深層組織。運用滾法推拿的適應病證比較廣泛,主要包括有偏癱,小兒麻痹后遺癥,周圍神經麻痹,口眼歪斜,各種急慢性關節(jié)疾病,腰痛,腱鞘炎,肩關節(jié)周圍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胸脅痛、頭痛、以及四肢關節(jié)軟組織損傷等。此外,對于小兒先天性肌性斜頸,先天性馬蹄內翻足等畸形的治療也有一定的療效。第三節(jié)內功推拿流派內功推拿流派是以提倡醫(yī)者、病人在治療過程中都必須有選擇地練習少林內功而得名。內功推拿流派的手法種類頗多,主要有擦法、拿法、揉法、點法、分法、合法、掃散法、理法、劈法、抖法、搓法、運法、牽伸法、擊法等。特別是其中的擦法,也叫掌平推法,堪稱其主要代表手法。在臨床治療方面該流派強調重視整體觀念,扶正祛邪,并強調患者以自我鍛煉少林內功為主,手法操作治療為輔,并且制定有一整套從頭面到腰骶,涉及到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的全身推拿常規(guī)操作方法,具有疏經通絡、調和氣血、協(xié)調臟腑陰陽的功效。在臨床應用時可以根據不同的疾病適當加以變化,治療的范圍不僅包括骨傷科疾病,還廣泛適用于內科的虛勞雜病,婦科經、帶諸癥等。此外,該流派強調手法輕重,應因人而異;體弱者,手法宜輕柔為主,體壯者,手法可稍稍加重。具體手法的全身常規(guī)操作敘述如下:頭面部1.拿五經:患者正坐位,兩眼平視前方。術者站其左側,用一手的左手扶其前額,另一手的右手五指分別置于頭部五經(中指置于督脈,食指、無名指置于膀胱經,拇指、小指置于膽經),做拿五經手法4~6次。2.拿頸部:然后用三指拿法分別輕快地捏拿斜方肌的上部和兩側胸鎖乳突肌4~6次。3.推橋弓:繼之將一手扶頭,另一手拇指與其余四指分開成八字形,四指置于頸部后側起穩(wěn)定作用,拇指由翳風穴向下沿胸鎖乳突肌后緣作直線單方向的輕推手法至同側的缺盆穴,左右兩側交替進行,分別4~6次。4.掃散法:先將一手固定其頭側部,另一手拇指與其余四指分開成八字形并自然屈曲成90度,用拇指偏峰置于率谷穴處,四指置于后腦的腦空與風池穴之間,然后于耳廓上方由前向后下單方向直線推動。左右交替各做30~50次。5.分法:兩手拇指與其余四指分開,四指分別置于頭部兩側以保持頭部穩(wěn)定,兩拇指由正中線向兩側分別抹前額、眉弓、上眼瞼、下眼瞼、迎香、人中、承漿穴約3分鐘。6.合法:最后用雙手掌根從前向后抹至后腦兩側,然后再將前臂內旋,并分別用小魚際、掌根、大魚際緊貼后腦向下轉動,抹至兩側頸部,反復6~8次。軀干部1、擦胸腹部:醫(yī)者站在患者側面,用掌擦法在胸前由上而下擦至腹部。2、擦腰背部:醫(yī)者先用掌擦法從背部由上而下擦至腰部,然后用小魚際擦法重點作用于大椎、命門、腰陽關、以及八髎穴,以局部透熱為度。3、擦雙肺部:醫(yī)者站在患者后方.用四指并攏擦兩側肺部,同時用食指指腹點揉膻中、中府、云門等穴,以酸脹為度。4、擦胃脘部;醫(yī)者坐位,手指并攏并且稍稍屈曲,用掌根部橫擦胃脘部。5、擦脅肋部;醫(yī)者站在患者后側,用雙手掌擦兩側脅肋部。上述擦法均以透熱為度。上肢部1.拿捏上肢:以三指拿法作用在患者的三角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前臂等處。反復6~8次。2.拇指點揉極泉、小海、少海、曲池、手三里、內關、合谷、勞宮等。3.然后用掌擦法分別擦手三陰三陽經,以透熱為度。4.推摩手背,勒手指,劈指縫,叩拳面,捻手指,搖肩、肘、腕關節(jié)。5.抖肩關節(jié)與搓上肢,左右上肢交替進行。6.拿肩井,再從肩關節(jié)向下推至肘關節(jié),反復4~6次。下肢部l.拿捏下肢:先將患者一側下肢伸直放在醫(yī)者大腿上。分別拿捏下肢的內收肌、股四頭肌、半腱肌、半膜肌、股二頭肌、小腿三頭肌。2.點揉承扶、髀關、風市、血海、足三里、陰陵泉、陽陵泉、委中、承山、三陰交穴。3.掌擦大腿前、后、內、外側及小腿內、外側。4.搖髖、膝、踝關節(jié)。5.分別從上向下叩擊雙下肢,以微熱酸脹為度。6.分別抖動雙下肢,最后以搓法結束手法操作。上述擦法均以透熱為度。第四節(jié)正骨推拿流派正骨推拿流派主要是以通過手法來矯正骨關節(jié)錯位,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而得名。其中清代的醫(yī)學巨著《醫(yī)宗金鑒》在正骨推拿流派的發(fā)展過程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此書對正骨手法作了系統(tǒng)全面的歸納,將其總結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8種方法。在八法當中,摸法主要用于臨床診斷,文中曰:“摸者,用手細細摸其所傷之處,或骨斷、骨碎、骨歪、骨整、骨軟、骨硬、筋強、筋柔、筋歪、筋正、筋斷、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熱,以及表里虛實,并所患之新舊也。先摸其或為跌撲,或為錯閃,或為打撞,然后依法治之”。由此可見摸法的重要性。而接法、端法、提法主要用于骨折的錯位整復。對于按法、摩法、推法、拿法則主要用于治療軟組織損傷。文曰:“按者,謂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謂徐徐揉摩之也。此法蓋為皮膚筋肉受傷,但腫硬麻木,而骨未斷折者設也?;蛞虻鴵溟W失,以致骨縫開錯,氣血郁滯,為腫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經絡,以通郁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瘀結之腫.其患可愈。又說:“推者,謂以手推之,使還舊處也。拿者,或兩手一手捏定患處,酌其宜輕宜重,緩緩焉以復其位也。若腫痛已除,傷痕已愈,其中或有筋急而轉搖不甚便利,或有筋縱而運動不甚自如,又或有骨節(jié)間微有錯落不合縫者.是傷雖平,而氣血之流行未暢;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經絡氣血也。蓋人身之經穴,有大經細絡之分;一推一拿,視其虛實酌而用之,則有宣通補瀉之法,所以患者無不愈也”。此外對于正骨者的要求亦說“蓋正骨者,須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復善用夫手法,然后治之多效。誠以手本血肉之體.其宛轉運用之妙??梢砸患褐硎妫呦录残?,輕重開合,能達病者之血氣凝滯,皮肉腫痛,筋骨攣折,與情志之苦欲也。較之以器具從事于拘制者,相去甚遠矣。是則手法者,誠正骨之首務哉?!睆囊陨系膬热莶浑y看出手法是正骨的首選方法?!夺t(yī)宗金鑒》首次明確提出了“骨縫開錯”理論,對于正骨推拿具有很大的臨床指導意義。文曰“背者,自后身大椎骨以下,腰以上之通稱也。其骨一名脊骨,一名膂骨,俗呼脊梁骨。其形一條居中,共二十一節(jié).下盡尻骨之端,上載兩肩,內系臟腑.其兩旁諸骨,附接橫疊,而彎合于前,則為胸脅也。先受風寒,后被跌打損傷;瘀聚凝結。若脊筋隴起,骨縫必錯,則成傴僂之形”。對于脊椎骨的錯縫治療,提倡先用手法放松局部軟組織,再行按脊復位手法,然后配合藥物內服外用。正如文中所說“當先揉筋,令其和軟;再按其骨,徐徐合縫,背膂始直。內服正骨紫金丹,再敷定痛散;以燒紅鐵器烙之,覺熱敷救藥,再貼混元膏。”如此操作,必能奏效。后世對正骨推拿流派的手法和理論,在繼承的基礎上又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從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第五節(jié)腹診推拿流派腹診推拿流派是將腹部的疾病診斷與推拿手法治療密切結合因而得名。腹診法自古以來就有之,今人在先前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依靠腹診法作為主要辨證手段,再根據病情運用不同的推拿手法對疾病進行對癥治療,于是就形成了腹診推拿流派。該流派的常用手法有推、拿、按、摩、捏、揉、搓、搖、引、重等,治法有溫、通、和、補、汗、吐、下、消八法。腹診推拿的顯著特點是先用望、聞、問、切的方法在腹部進行辨證診斷,探查和明確氣、血、食、水在人體體內分布的狀況,然后用適當的手法進行治療。臨床診斷時,令患者取仰臥位,具體方法如下。1.望腹部:首先望腹部的外形,觀察是否有隆起或下陷,隆起為實證,下陷為虛癥;然后再觀察胃腸蠕動情況、腹肌跳動情況以及皮膚的色澤等。2.聞腹部:聽腹部聲音,最好能結合現(xiàn)代醫(yī)學的聽診法。曾經有文獻記載:左、右不容,乘滿處痛,按之痛愈甚,或行于胸腹中,咕咕有聲,時吐水汁,吐則痛減,是為癰囊,宜溫藥,宜減飲食。3.問腹部:詳細詢問患者腹部的自覺癥狀,包括腹脹痛、氣上沖、心下滿、腹中悸動、胸脅或腹部痞滿脹痛、不適感與活動之間的關系、腹痛與按壓的關系等。4.切腹部:醫(yī)者先用一手或雙手四指緊貼腹壁,或緩慢按壓或輕輕摩動。具體的操作順序是先按任脈,次按臍中、再按臍旁之沖脈,然后循序摩動。比如若在兩季脅下用手指沿著肋骨下緣慢慢地向外或向下?lián)岚磿r,應仔細體會其抵抗力的大小,腹壁肌肉有無肌緊張或松弛,以及范圍大小等。若有肌緊張者則屬實證,松弛者則屬虛證。當在上腹部切診時要注意聽是否有無水響聲,撫摩腹壁時有無肌緊張感,以及范圍的大小,肌緊張是否已超過臍部,甚至到達小腹部;其性質是薄而突出、還是深而下沉,有無積聚,其部位、大小、形態(tài)如何。在下腹部切診時,應注意區(qū)分肌緊張與臍上部分有無連續(xù),上腹、中腹、下腹至恥骨聯(lián)合之的肌肉緊張度是否一致,深部按壓時注意有無抵抗,包塊、壓痛、反跳痛等情況,以探查疾病的根源,以便于分辨其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等。在眾多的腹診推拿手法中,推法可以疏經活絡,宣通氣機,化積導滯;拿法可以松解粘連,退熱開竅,補益精氣;按法可以行氣止痛,消滯開郁;捏法可以舒經活血,開竅醒神;揉法可以活血散瘀,軟堅散結,行氣止痛;搓法可以疏肝解郁.調和氣血;搖法可以疏經活絡,滑利關節(jié);引法可以通經活血,舒利關節(jié);重法可以祛痛消腫、清利頭目。臨床適應病癥包括有內科;如感冒、不寐、胃脘痛、腰痛、痹證、痿證、郁證等;婦科;如月經不調、痛經、閉經、慢性盆腔炎、圍絕經期綜合征等;兒科,如小兒疳積、驚風、遺尿、消化不良、小兒肌性斜頸、小兒麻痹后遺癥;五官科;如近視、斜視、鼻炎、顳頜關節(jié)功能紊亂、牙痛等;骨科,如頸椎病、坐骨神經痛、各種肌肉及韌帶等軟組織的扭挫傷等。第六節(jié)臟腑經絡推拿流派臟腑經絡推拿流派是以強調遵循臟腑經絡的分布特點施用推按手法而得名。臟腑經絡推拿特點主要是以腹部推拿為主,因為腹位居人體的中部,是聯(lián)結機體上下部的樞紐,乃全身經脈匯聚之所在,其內含有人體重要的臟腑器官,特別是其中脾胃為人體后天之本,營衛(wèi)氣血生化之源,因而推拿腹部不僅可以調理脾胃運化功能,而且還可使機體保持陰陽氣血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此外,臍位居腹部的中央,內連五臟六腑,外為風寒入侵之門戶,因此按摩臍腹部,不但對五臟六腑之功能有促進和調整作用,而且還可以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防止外邪的侵襲。本流派以經絡、穴位推拿為主,認為在十二經脈當中,足部經脈與腹部聯(lián)系最為密切,脾經、胃經、腎經、肝經均行于腹前;膽經行于腹側;膀胱經行于腰背部;通過背俞穴與腹部各臟器相聯(lián)系。手部經脈則通過與足部經脈的屬絡關系同腹部發(fā)生聯(lián)系。因此按摩腹部,可以調整十二經脈的功能。此外,在奇經八脈中,任、督、沖三脈,均起于胞中,故稱為“一源三歧”,又稱為經脈臟腑之海,是人體氣血運行、陰陽升降的通道,故調理通暢任、督、沖三脈,則百脈皆通。所以,腹部推拿能直接調整任、督、沖三脈,并起到治療全身疾病,養(yǎng)生保健、延年益壽之功效。臟腑經絡推拿的顯著特點是主要適用于內科疾病的治療,如胃腸道疾病、高血壓、心臟病、哮喘、感冒、胸部痞滿、便秘等病癥;對于背部發(fā)涼、疼痛、麻木、頸項強痛等病癥,也有一定治療作用。臟腑經絡推拿的基本手法大致上可分為9種,即補、瀉、按、壓、分、扣、調、推、撥。具體操作方法如下。1.補法:用食指或中指按住腹部某一穴位,順時針轉動;或用拇指、中指并按兩穴;或以食指、中指、無名指并按三穴,順時針轉動,反復操作數次。2.瀉法:用食指或中指按住腹部某一穴位,逆時針轉動,或用拇指、中指并按兩穴,逆時針轉動,反復操作數次。3.調法:用食指或中指按住腹部的某一穴位,來回轉動,或用拇指、中指并按兩穴;或以食指、中指、無名指并按三穴,來回轉動,反復操作數次。4壓法:又稱為肘尖壓法,即右上肢屈曲,以肘尖按壓某一穴位,來回轉動,反復操作數次。上述四法均采用右手操作。補法、瀉法、調法適用于背、腰部經脈和腹部的穴位;壓法適用于任脈的穴位。5推法:可分為指推法和掌推法兩種。根據推動的方向又可分為斜推法、直推法、分推法三種。6.扣法:用拇指和食指或拇指和中指,扣住體表相對的兩個穴位或兩個部位進行一緊一松的扣壓。此法適用于胸背部及四肢部的穴位。7.按法、撥法、分法的操作要領與常規(guī)手法操作基本相同。臟腑經絡推拿流派也包含有一般的常規(guī)操作手法,具體方法如下。1.胸腹部:①按壓氣戶穴。②按壓天突、巨闕穴。③推按肋骨上緣至章門穴平齊處。④推按肋弓下緣。⑤推按幽門穴。⑥推腹直肌外緣。⑦按壓建里、天樞穴。⑧推肋間隙。⑨按揉闌門、建里、氣海、帶脈、章門、梁丘、天樞等穴。⑩點按任脈。2.腰背部:①按揉肩井、天宗、風門、肺俞、脾俞、腎俞、八髎等穴位②分推背腰部,自大杼穴至腎俞穴平高處。③推摩大椎至肩井穴、天柱至肩井穴、肩井至腎俞穴。④滾推大椎至尾骨穴。⑤滾推肩井至腎俞穴。⑥按揉長強穴至腎俞穴。臟腑經絡推拿手法操作的注意事項:①運用臟腑經絡推拿手法,首先必須按摩腹部,待氣機通暢以后,再根據具體證候情況,配合使用其他方法。②治療時,該法強調必須首選闌門穴進行轉動推揉,因為闌門穴是疏通上下氣機之經驗要穴。③使用臟腑經絡推拿手法治療疾病時,一般應遵循常規(guī)的操作程序進行,方可獲得較好的療效。第七節(jié)小兒推拿流派由于醫(yī)者將推拿手法廣泛應用于兒科疾病的治療,于是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小兒推拿流派。特別是《小兒按摩經》的出版和一大批小兒推拿專著的問世標志著小兒推拿流派的形成。其它主要代表著作還有《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補要袖珍小兒方論》、《推拿秘旨》、《推拿廣意》、《幼科推拿秘書》、《幼科鐵鏡》、《保赤推拿法》、《厘正按摩要術》等。在小兒推拿方面,常用的單式手法只有推、拿、按、摩、揉、掐、捏、搗、擦、搓、捻、刮、搖等10余種。但是小兒推拿的顯著特點是將單式手法與特定穴位相結合而形成的復式操作法,共有30余種。每一手法動作形態(tài)、操作部位相對固定,功效、主治明確,命名形象生動,如黃蜂入洞、雙鳳展翅、二龍戲珠、烏龍擺尾等。根據小兒的生理特點,臟腑驕嫩,形氣未充,肌膚柔弱。因此手法操作時基本的要求是“輕快柔和,平穩(wěn)著實,補瀉分明”。具體操作時應注意下面幾點;①操作順序一般應先上后下,從前到后。即先頭面,次上肢,三胸腹,四腰背,五下肢。②刺激量宜先輕后重,先弱后強、如推法、揉法、摩法操作的次數多,時間長,刺激力弱,可以先操作;而掐法、拿法、捏法等手法,刺激力強,手法頻率快,次數少,操作時間短.最好放在后面進行操作。③注重手法的補瀉作用、如順經操作為補,逆經操作為瀉;輕刺激為補,重刺激為瀉;緩摩為補,急摩為瀉;旋推為補,直推為瀉;左揉為補,右揉為瀉;手法操作時間短為補,操作時間長為瀉。④適當運用推拿介質、可根據病情、季節(jié)之不同,選用不同的推拿介質。如春夏季節(jié)宜選用薄荷,秋冬季節(jié)宜選用木香,一年四季均可以常用滑石粉、凡士林、麻油、水等;寒證蘸蔥姜汁,熱證用蛋清入麻油加雄黃,虛證用吳茱萸泡汁,咳嗽痰多入蔥姜等。小兒推拿的穴位除一般十四經穴、經外奇穴外;還有一些是小兒推拿本身所特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