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登泰山記教學設計_第1頁
(完整word版)登泰山記教學設計_第2頁
(完整word版)登泰山記教學設計_第3頁
(完整word版)登泰山記教學設計_第4頁
(完整word版)登泰山記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完整word版)登泰山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了解姚鼐及桐城派散文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主張。2.理解10個詞語,歸納“望、或、視”等詞語及詞語的活用。3、學習寫游記要體現景物的地點特點和時令特點。教學重點和難點:1.理清寫景記游的順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結構。2.誦讀優(yōu)美段落,感悟文章遣詞造句的藝術功底。課時安排:3課時第一課時:一、導入中國有五座大山最為有名,被稱為“五岳”,它們分別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譽為“五岳”之尊。唐代大詩人杜甫更是有一首寫泰山的名作,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不?(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據說這首《望岳》是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后游歷齊趙,見到了泰山,有感于它的大氣磅礴而作。在此詩中,你見不到任何科舉失敗后的消極頹唐情緒,只感受到一種偉人般的氣魄與情懷。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去領悟泰山的高峻雄偉吧。二、作者簡介姚鼐(1731—1815)是清代著名的散文家,安徽桐城縣人,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筆雅潔、嚴謹,自成一格。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主張以“清真雅正”之文,載孔、孟、程、朱之道。姚鼐是劉大魁的弟子,他的口號是:"義理、考據、辭章,三者不可偏廢。"實際上是以"考據""辭章"為手段來闡發(fā)儒家的"義理"。因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們稱他們?yōu)橥┏桥?。三、教學內容《登泰山記》是姚鼐的代表作之一,通過對登泰山的描寫,展現了泰山的雄偉和壯美。本篇文章的寫作風格清新簡潔,語言優(yōu)美,描寫細膩入微,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四、教學方法1.通過朗讀和分析文章,讓學生了解文章的結構和思路。2.讓學生理解文章中的詞語和活用方式。3.通過寫游記的練習,讓學生掌握體現景物地點特點和時令特點的方法。五、教學步驟1.讓學生讀一遍《登泰山記》,了解文章大意和結構。2.讓學生分析文章中的詞語和活用方式。3.讓學生通過練習寫游記,掌握體現景物地點特點和時令特點的方法。六、教學反思通過本次教學,學生們對姚鼐及桐城派散文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主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時,通過寫游記的練習,學生們也掌握了體現景物地點特點和時令特點的方法。但是,教學中需要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讓他們能夠更好地欣賞和理解文學作品。泰山山脈位于山東省中部,從東平湖東岸向東北延伸至淄博市南,全長約200公里。登泰山,一般指攀登其主峰玉皇頂。玉皇頂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稱東岳,也被稱為岱山、岱宗。主要景點包括南天門、仙人橋、日觀峰、舍身崖等,還有著名的建筑如岱祠、碧韋元君祠等。在此,我們先介紹泰山的地理位置,以汶水和濟水為參照物,再以古長城(齊長城)為參照物指出日觀峰的位置。這為后面的登山之旅打下了基礎。在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北面的濟水則向東流。南北兩面山谷的水流分界處,就是古長城。最高處是日觀峰,在城南十五里的地方。泰山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泰山北面的水都流入濟水。在南北面山谷的分界處,是古長城。最高處是日觀峰,在城南十五里的地方。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出發(fā),經過齊河、長清,穿過泰山西地的山谷,越過長城的界限,到達了泰安。這月的二十八日,與朋友知府朱孝純字子穎,從南面的山腳攀登。全程四十五里,路都有是石頭砌的石階,那臺階有七千多級。我們一開始就沿著中間的山谷進了山,走了一小半路程,越過中嶺,再沿著西面的山谷向上走,就到了它的頂峰。古時登山,沿著東面的山谷進山,天門就在道中。現在經過的中嶺和山頂有高崖橫在路上的地方,世人都稱為“天門山”。一路上云霧彌漫,冰滑難走,臺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登上山頂,青山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城郭,在夕陽的照耀下,汶水、徂徠好像一幅圖畫,半山腰停留的云霧,好像一條腰帶似的。(一)登山的過程是怎樣的?從泰山南麓出發(fā),沿著中間的山谷進入山中,走了一小半路程,越過中嶺,再沿著西面的山谷向上走,到達山頂。路程全程四十五里,路都是石頭砌成的石階,有七千多級。一路上云霧彌漫,冰滑難走。(二)沿途和登上山頂以后見到了什么景色?登上山頂后,可以看到青山覆蓋著白雪,雪光映照著南天。遠望夕陽下的照著的城郭,汶水和徂徠活像一幅山水畫,半山腰還停留著霧氣,像腰帶似的。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寫了泰山日出的景象。作者按照時間順序描述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給讀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畫面。在戊申晦的清晨,作者看到山峰在云霧中隱約可見,稍見雪中白若樗數十立者。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天邊的云帶呈現出奇異的顏色。日出后,亭東自足下皆云漫,從亭東到腳下都是彌漫的云霧。待日出時,戊申晦,五鼓敲響,我和子穎坐在日觀亭,等待太陽升起。日將出時,我看見云中有幾十座白色的山峰,就像樗樹一樣高聳入云。過了一會兒,天空中的云朵變成了五種顏色,非常美麗。當太陽正式升起時,它的顏色非常鮮艷,下面有一片紅色的光芒,仿佛是東海的倒影。日出后,我回頭看向日觀亭西面的山峰,有時能看到太陽,有時看不到,山峰的顏色也在不停地變化。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使用了比喻和擬人的手法來描繪景色。例如,“蒼山負雪,明燭天南”中,作者將靜態(tài)的山峰賦予了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而在“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中,作者將山峰擬人化,形象而生動。第四自然段主要介紹了泰山的人文景觀,包括日風峰周圍的高山建筑群和道中的石刻。從唐顯慶年間以來,這些古老的石刻字跡已經磨損不清楚或缺失,偏僻的石刻更是來不及看。第五自然段介紹了泰山的自然景觀,包括生長在石頭縫隙中的樹和石觀峰幾里內都沒有樹木。作者以雪與人膝齊來結束這段描述,表達出泰山的壯麗和美麗。山上石頭多,土少,石頭大多呈青黑色,大多數是方方正正的,很少有圓形的。雜樹很少,松樹卻很多,它們長在石頭的縫隙中,都是平頂的。到達石觀峰的幾里以內,沒有樹木,但積雪很厚,高度與人的膝蓋相當。這些是桐城人姚鼐在他的記憶中對泰山的描述。作者在本文中以登山為線索,詳細描述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時間和路程。他特別強調了沿途所見的景色,表達了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在登山途中,作者感受到山上的石頭非常多,土地很少。石頭大多呈現青黑色,大多數是方方正正的,很少有圓形的。此外,松樹是這里的主要植被,它們長在石頭的縫隙中,都是平頂的。雖然到達石觀峰的幾里以內,沒有樹木,但積雪很厚,高度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