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九年級暑假文言文閱讀專練(文言虛詞):然(含解析)_第1頁
2023年九年級暑假文言文閱讀專練(文言虛詞):然(含解析)_第2頁
2023年九年級暑假文言文閱讀專練(文言虛詞):然(含解析)_第3頁
2023年九年級暑假文言文閱讀專練(文言虛詞):然(含解析)_第4頁
2023年九年級暑假文言文閱讀專練(文言虛詞):然(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2023年九年級暑假文言文閱讀專練(文言虛詞):然(含解析)文言文閱讀(文言虛詞):然

(共19題)

一、復合題(共19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甲】湖心亭看雪

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p>

(選自《陶庵夢憶》)

【乙】滿井游記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節(jié)后,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局促一室之內(nèi),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shù)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①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②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墮事③,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④也。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此始,惡能⑤無紀?己亥之二月也。

(選自《袁中郎集箋?!罚?/p>

【解釋】①膏:肥沃。②毛羽鱗鬣(liè):泛指一切動物。③墮(huī)事:耽誤公事。墮,壞,耽誤。④此官:當時任順天府儒學教授,是個閑職。⑤惡(wù)能:怎能。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i湖中人鳥聲俱絕

ii余拏一小舟

iii未百步輒返

iv晶晶然如鏡之新開

(2)下列對文中加粗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C.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D.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i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ii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

(4)甲、乙兩文都是寫景散文,請分別概括兩文抒發(fā)的情感。

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問題。

【甲】桃花源記(節(jié)選)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大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袋,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驚。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乙】小國寡民

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選自《道德經(jīng)》)

(1)解釋加點的字詞。

i豁然開朗

ii阡陌交通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i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ii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3)甲、乙兩文的從相似的角度分別對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國”展開了想象,請根據(jù)甲、乙兩文完成下表。

甲①設酒殺雞作食屋舍儼然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乙美其服②③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乙】周公誡子

成王封伯禽于魯,周公誡之曰:“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①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②;土地廣大,守之以儉③者,安;祿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之以畏④者,勝;聰明⑤睿智,守之以愚⑥者,哲;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夫此六者,皆謙德也。夫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由⑦此德也。不謙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紂是也??刹簧鳍鄽e!”

【解釋】①相:輔助。②榮:光榮,榮耀。③儉:約束,不放縱。④畏:同“威”,威嚴。⑤聰明:聰慧明審。⑥愚:愚笨,無知。⑦由:遵循。⑧慎:謹慎,慎重。

(1)請用“/”給乙文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2處)

祿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貴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i夫君子之行夫:

ii淫慢則不能勵精勵:

iii然一沐三握發(fā)然:

iv猶恐失天下之士恐: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兩文中畫橫線的兩個句子。

i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ii夫此六者,皆謙德也。

(4)這兩篇短文都是告誡兒子的文章,但中心內(nèi)容不同,請分別概括出來。

閱讀下文,完成四道小題。

臨江之麋

臨江①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門,群犬垂涎,揚尾皆來。其人怒,怛②之,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使勿動,稍③使與之戲。積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為犬良④我友,抵觸偃仆,益狎。犬畏主人,與之俯仰⑤甚善,然時啖其舌。三年,麋出門外,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外犬見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解釋】①臨江:地名,江西省清江縣。②怛:恐嚇。③稍:漸漸。使與之戲:即“使其與之戲”,讓狗和小鹿一起玩耍。④良:的確。⑤俯仰:周旋,應付。

(1)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下列加點詞。

i畋得麋麑

ii自是日抱就犬

iii稍使與之戲

iv走欲與為戲

v然時啖其舌

vi麋至死不悟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i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使勿動。

ii麇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為犬良我友,抵觸偃仆,益狎。

(3)“外犬見而喜且怒”的原因是什么?

(4)這則寓言嘲諷了。

予嘗謂詩文書畫皆以人重,蘇、黃遺墨流傳至今,一字兼金①;章惇、京、卞②豈不工書,后人糞土視之,一錢不值。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書,獨其人之賢者傳遂遠,使顏魯公③書雖不工,后世見者必寶之,非獨書也。詩文之屬莫不皆然。

【解釋】①兼金:價值等于平常金子幾倍的好金子。②章惇(dūn)、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長書法,都被《宋史》列入《奸臣傳》。③顏魯公,即顏真卿。工書法,自創(chuàng)一體,對后世影響很大,人稱“顏體”。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i予嘗謂詩文書畫皆以人重

ii詩文之屬莫不皆然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章惇、京、卞豈不工書,后人糞土視之,一錢不值。

(3)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認為蘇軾、黃庭堅的書法繪畫作品能夠流傳下來不只是因為他們技藝高。

B.認為章惇、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書法的人。

C.認為顏真卿的書法其實不好,后世喜歡的原因是顏真卿的品德好。

D.“詩文書畫皆以人重”一句表明了的觀點,也就是本文的論點。

閱讀“潭中魚可百許頭……曰奉壹”,回答問題。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i潭中魚可百許頭:

ii俶爾遠逝:

iii斗折蛇行:

iv佁然不動:

(2)簡要分析第一段景物描寫的特點。

(3)寫潭中之魚歡快嬉戲的句子是什么?

(4)用“/”劃出下列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判斷正誤。(對的寫“T”,錯的寫“F”)

i“俶爾遠逝”的“爾”與“佁然不動”的“然”意思相同。

ii“似與游者相樂”采用了比喻的手法。

iii“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寫了潭水的動景。

iv這段文字正面寫魚,側(cè)面寫水,雖無一字寫水清,但讀者處處能體會到水的明靜清澈。

v這段文字不但寫魚、寫水,也以游魚反襯自己的失意處境。

(6)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i皆若空游無所依。

ii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7)選文中第一段借助潭中魚寫出了潭水的什么特點?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三小題。

醉翁亭記

歐陽修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炯住孔砦讨獠辉诰?,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疽摇孔砟芡錁?,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項是

A.環(huán)滁皆山也如鳴珮環(huán)山環(huán)水抱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佁然不動不以為然

C.朝而往,暮而歸吾誰與歸完璧歸趙

D.醒能述以文者不以物喜以德報怨

(2)翻譯文中兩處畫線語句,并依據(jù)上下文對其作出進一步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甲】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翻譯: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之中啊。

理解:這句話緊承前文“醉翁”得名的由來,進一步說明自號“醉翁”的深意,表現(xiàn)了灑脫的胸襟,同時引出下文。

【乙】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翻譯: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酒醒后能夠?qū)懳恼掠浭鲞@事的,是太守啊。

理解:這句話不但點明了本文的主旨,也揭示了心中“醉”與“樂”的關系:“樂”是“醉”的表現(xiàn),“醉”是“樂”的原因。

(3)同為被貶期間的記游之作,《醉翁亭記》和《記游定惠院》所表現(xiàn)出的情懷有何不同?

記游定惠院①

蘇軾

黃州定惠院東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歲盛開,必攜客置酒,已五醉②其下矣。今年復與參寥禪師③及二三子訪焉,則園已易主,主雖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韌,筋脈呈露,如老人頭頸,花白而圓,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

既飲,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處修潔,如吳越間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臥小板閣上,稍醒,聞坐客崔成老彈雷氏琴,作悲風曉月,錚錚然,意非人間也。晚乃步出城東,鬻④大木盆,意者謂可以注清泉,瀹⑤瓜李,遂夤緣⑥小溝,入何氏、韓氏竹園。時何氏方作堂竹間,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陰下。有劉唐年主簿者,饋油煎餌,其名為“甚酥”,味極美。客尚欲飲,而予忽興盡,乃徑歸。道過何氏小圃,乞其叢橘,移種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⑦將適閩中,以后會未可期,請予記之,為異日拊掌。時參寥獨不飲,以棗湯代之。

注:①[定惠院]在黃州(今湖北黃岡)東南,蘇軾被貶黃州時曾寓居此處。②[五醉]蘇軾五次醉飲海棠樹下。③[參寥禪師]蘇軾友人。④[鬻(yù)]這里是“買”的意思。⑤[瀹(yuè)]浸漬。⑥[夤(yín)緣]順著走。⑦[徐君得之]徐大正,字得之,蘇軾友人。

答:

文言文閱讀。

金壺丹書

景公①游于紀②,得金壺,乃發(fā)視之,中有丹書,曰:“食魚無反,勿乘駑馬?!惫唬骸吧圃?,如若言!食魚無反,則惡其鳋③也;勿乘駑馬,惡其取道不遠也。”晏子對曰:“不然。食魚無反,毋盡民力乎!勿乘駑馬,則無置不肖于側(cè)乎!”公曰:“紀有書,何以亡也?”晏子對曰:“有以亡也。嬰聞之,君子有道,懸于閭④;紀有此言,注之壺,不亡何待乎?”

【解釋】①景公:春秋時齊國的國君。②紀:原是一個諸侯國,后為齊國兼并。③鳋(sāo):魚腥味。④閭(lǘ):古代二十五家為一閭,泛指人聚居處。

(1)下列句中的“以”與“何以亡也”中的“以”意義和用法最為相似的一項是

A.全石以為底B.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C.以錢覆其口D.以其境過清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

i乃發(fā)視之

ii善哉

iii則惡其鳋也

iv晏子對曰:“不然?!?/p>

(3)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食魚無反,勿乘駑馬。

(4)寫出這則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課內(nèi)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三小題。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1)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將近)

B.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懲:苦于)

C.冀之南、漢之陰(陰:北岸)

D.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徹:通達,這里指改變)

(2)下列各項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面山而居學而不思則罔B.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C.雜然相許欣然起行D.以君之力靜以修身

(3)文中多用對比襯托手法,下面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這樣寫,加重了對比色調(diào),增強諷刺效果。

B.遺男“助之”與智叟“止之”對比鮮明,更顯示出智叟目光短淺,態(tài)度消極。

C.寫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運土路程之遙遠襯托出愚公的過人膽識與氣魄。

D.其妻獻疑與智叟譏笑形成對比,凸顯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堅定立場和決心。

閱讀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問題。

工之僑得良桐焉,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工視之,曰:“勿古,還之工之僑以歸,謀諸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責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之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p>

(選自劉基《郁離子》)

(1)請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i期年出之

ii莫不然矣

(2)工之僑的琴最初不被國工認可,后來為什么又被眾人視為珍寶?這一故事揭示了什么社會現(xiàn)象?

學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1)對下列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是

A.通國之善弈者也(好)B.使弈秋誨二人弈(教誨)

C.為是其智弗若與(聰明才智)D.非然也(這樣)

(2)下列語句停頓錯誤的一項是

A.通國之/善弈者也B.一人/雖/聽之

C.思援/弓繳/而射之D.雖/與之/俱學

(3)本文通過學弈這件小事,說明一個什么道理?

答:

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李孝子傳

嘉定之曲江里有孝子李維煌,字裕光。父巖士,生孝子十年歿,家無旨畜①,母針衽以供孝子出就外塾。泣曰:“養(yǎng)親,兒職也。兒不養(yǎng)母,乃藉母養(yǎng)兒,兒心何安!”遂棄書史,勤耕作,市珍怪之食,進之母,而己甘食淡焉。母病喉,勺飲,喀喀②不下者三晝夜矣。孝子呼天求救,母夢神人刺以針曰:“哀而子之孝也?!庇X,一汗而愈。雍正七年秋,海風起,城中生波濤,孝子居故穿漏,夜半屋搖搖然,孝子趨負母,伏幾下。俄而前后廬舍崩,所避處獨完。

孝子父亡逾年,大父③亦亡。及其葬也,時屆嚴寒,體故羸,手炭土,僵大雪中。治冢匠數(shù)人,蘊火覆之,淪以湯,乃蘇。年五十五卒。卒時抱母大慟,囑其孤某善事大母。

相傳其幼時,居父喪,寢苫塊中,哀號三年。每出入,鄰人指曰:小孝子,小孝子。蓋其天性然也。乾隆三十年,大吏聞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論曰:《孝經(jīng)》一書,圣人所以為人子訓者至矣。然世人方讀書以求孝,而李氏子獨因孝以廢書,何耶?中庸曰:“率性④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古之人能率其性者,無俟于教也。不然,慈烏反哺,羔羊跪乳,使彼所讀何書哉?

【解釋】①旨畜:貯藏的美好食品。②喀喀(kā):嘔吐聲。③大父:祖父。④率性:遵循本性。

(1)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停頓處用“/”斷開。(限斷兩處)

大吏聞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i市珍怪之食

ii母病喉,勺飲

iii囑其孤某善事大母

iv蓋其天性然也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i養(yǎng)親,兒職也。兒不養(yǎng)母,乃藉母養(yǎng)兒,兒心何安!

ii不然,慈烏反哺,羔羊跪乳,使彼所讀何書哉?

(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母夢神人刺以針曰:“哀而子之孝也?!?/p>

A.母針衽以供孝子出就外塾B.世人方讀書以求孝

C.蘊火覆之,淪以湯,乃蘇D.李氏子獨因孝以廢書

(5)下列表述與文章內(nèi)容不相符的一項是

A.孝子的父親在孝子10歲時就去世了,家境貧窮。

B.孝子為了給母親看病,放棄了學業(yè)。

C.孝子五十五歲那年去世,死前抱著母親悲慟大哭,叮囑他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地侍奉祖母。

D.孝子的母親得病以后,孝子照看母親非常周到,母親做了一個夢,病就好了。

閱讀《醉翁亭記》一文,回答下面三小題。

醉翁亭記

歐陽修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下列句子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云歸而巖穴暝微斯人,吾誰與歸

B.頹然乎其間者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C.游人去而禽鳥樂也過中不至,太丘舍去

D.名之者誰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2)下列句子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太守與客來飲于此皆以美于徐公

B.雜然而前陳者拔劍四顧心茫然

C.醉能同其樂安陵君其許寡人

D.醒能述以文者以其境過清

(3)下列對文章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huán)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

B.太守的“醉”不僅是因酒而起,更是因為沉醉于山水美、滁人和、吏政清。

C.本文雖是散文,但借用了詩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駢散結(jié)合,參差多變,既富于韻律美,又有圖畫美。

D.本文雖以“樂”字貫穿全文,卻笑中帶淚,凸顯了被貶此地的愁苦與憤懣之情。

閱讀選文,完成練習。

書戴嵩畫牛

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shù)。有戴嵩《?!芬惠S,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

一日曝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處士笑而然之。古語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辈豢筛囊病?/p>

(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好書畫

所寶以百數(shù)

一日曝書畫

處士笑而然之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

(3)寫處士“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有什么作用?

(4)“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采用了的描寫方法,把其的形象刻畫得躍然紙上。

(5)文章最后引用古語的作用是什么?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勿古?!边€之,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之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

(選自劉基《郁離子》)

(1)請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i期年出之期年

ii莫不然矣然

(2)翻譯下面的句子。

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

(3)工之僑的琴最初不被國工認可,后來為什么又被眾人視為珍寶?這一故事揭示了什么社會現(xiàn)象?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欣然起行

(2)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3)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4)夕日欲頹

比較閱讀。

【甲】《河中石獸》(略)

【乙】蜀中有杜處士①,好書畫,所寶以百數(shù)。有戴嵩②《?!芬惠S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一日曝書畫,有牧童見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兩股間。今乃掉⑤尾而斗,謬矣!”處士笑而然之。古語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杜處士好畫》)

【解釋】①杜處士:姓杜的讀書人。②戴嵩:唐代畫家,韓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ù):收縮。此指“夾”。⑤掉:翹。

(1)用三條“/”給【乙】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有戴嵩《?!芬惠S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i棹數(shù)小舟

ii閱十余歲

iii處士笑而然之

iv一日曝書畫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不同的一項是

A.好書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尾搐入兩股間/屠自后斷其股

C.有牧童見之/但當涉獵,見往事耳D.耕當問奴/當求之于上流

(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語句。

i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

ii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shù)。

(5)結(jié)合語境,用自己的話說說下列句中“笑”的具體原因。

有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

(6)結(jié)合文本,談談你讀了【甲】【乙】兩文后分別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甲】文:

【乙】文: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乙】明日,宿旦子岡①。甫②行數(shù)里,見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間。蓋江北之俗,婦女亦耕田力作,以視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產(chǎn)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騎步行,過一農(nóng)家,其丈夫方擔糞灌園,而婦人汲井且浣衣,門有豆棚瓜架,又有樹數(shù)株郁郁然,兒女啼笑,雞犬鳴吠。余顧而慕之,以為此一家之中,有萬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遠甚。

【解釋】①旦子岡:地名,在江蘇省江寧縣附近。②甫:剛。③洵(xún):確實。

(1)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阡陌交通交錯相通B.黃發(fā)垂髫指老人

C.蓋江北之俗發(fā)語詞,大概D.偶舍騎步行有時

(2)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屋舍儼然見四野禾苗油油然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余顧而慕之

C.具答之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間

D.不足為外人道也以為此一家之中

(3)翻譯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4)【甲】【乙】兩段文字所展現(xiàn)的生活圖景有什么共同之處?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高梁橋①水,從西山深澗中來,道此入玉河。白練千匹,微風行水上,若羅紋紙。堤在水中,兩波相夾,綠楊四行,樹古葉繁,一樹之蔭,可覆數(shù)席,垂線長丈余。岸北佛廬道院甚眾,朱門紺殿,亙數(shù)十里。對面遠樹,高下攢簇,間以水田。西山如螺髻②,出于林水之間。

極樂寺去橋可三里,路徑亦佳,馬行綠蔭中,若張蓋③。殿前剔牙松數(shù)株,松身鮮翠嫩黃,斑剝?nèi)舸篝~鱗,大可七八圍許。

暇日,曾與黃思立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錢塘、蘇堤?!彼剂⒁嘁詾槿弧S枰驀@西湖勝景,入夢已久,何日掛進賢冠④,作六橋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⑤乎?

(袁宗道《極樂寺紀游》)

【注】①高梁橋:又名高亮橋,位于北京西直門外西北,跨高梁河上。②螺髻:形似螺殼的發(fā)髻。③蓋:車蓋。古時為車上遮陽擋雨之具。④掛進賢冠:文中指棄官退隱。⑤情障:久存于心的愿望。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i道此入玉河

ii極樂寺去橋可三里

iii大可七八圍許

iv思立亦以為然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極樂寺去橋可三里,路徑亦佳。

(3)這篇短文含蓄地表達了怎樣的心境?

答案

一、復合題(共19題)

1.【答案】

(1)i消失。

ii撐(船)。

iii就。

iv……的樣子。

(2)C

(3)i想不到在湖中還會有您這樣的人!

ii風力雖然還很強勁,但是一走路就汗流浹背。

(4)甲文抒發(fā)了的故國之思、對山水的癡戀、孤芳自賞的情懷(若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對人生渺茫的慨嘆也可)。乙文抒發(fā)了得以暫時脫離樊籠、親近自然的自由愜意和喜悅之情。

【解析】

(1)i本題考查文言文詞語含義理解。解答此類試題,平時注意積累,答題時注意分析詞語前后搭配是否得當,還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現(xiàn)以今釋古的現(xiàn)象。同時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絕:消失。

ii本題考查文言文詞語含義理解。解答此類試題,平時注意積累,答題時注意分析詞語前后搭配是否得當,還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現(xiàn)以今釋古的現(xiàn)象。同時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拏(ná):撐(船)。

iii本題考查文言文詞語含義理解。解答此類試題,平時注意積累,答題時注意分析詞語前后搭配是否得當,還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現(xiàn)以今釋古的現(xiàn)象。同時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拜m”在文言文中常作副詞,就,便。要熟記。

iv本題考查文言文詞語含義理解。解答此類試題,平時注意積累,答題時注意分析詞語前后搭配是否得當,還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現(xiàn)以今釋古的現(xiàn)象。同時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叭弧庇迷谛稳菰~詞尾,指某種狀態(tài),可解釋為“……的樣子”。

(2)“而”是連詞,表轉(zhuǎn)折,其前應斷開,據(jù)此可排除A,D兩項;“郊田之外”是表地點的狀語,其間不應斷開,排除B項。

(3)i“焉”的意思是“哪能”;“更”譯作“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