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備課備考通】2023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必選課件)_第1頁
第4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備課備考通】2023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必選課件)_第2頁
第4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備課備考通】2023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必選課件)_第3頁
第4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備課備考通】2023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必選課件)_第4頁
第4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備課備考通】2023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必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4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2023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復習要點】【課標要求】(1)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更迭的歷史脈絡,認識這一時期制度變化與創(chuàng)新、民族交融、區(qū)域開發(fā)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2)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屯田,莊園經濟,寺院經濟;江南的開發(fā);書法及科技成就【備考分析】全國卷及新高考(2020-2021年)備考分析高考真題考查角度2021年福建卷·3全國甲卷·T45思想文化孝文帝改革(1)考查知識點:①君主專制的加強②史學理論③民族融合④中國古代藝術(2)考查形式:突出核心素養(yǎng),多創(chuàng)設圖文、表格等情境;以選擇題為主,輔以非選擇題,主要考查時代特征、史學素養(yǎng)、藝術風格及其史學價值2020年全國Ⅲ卷·T25曹操屯田【時空定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特征】220-589封建國家的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時期政治: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長期分裂,社會動蕩,多個民族政權并立,民族交融加強;士族制度、九品中正制等制度形成并發(fā)展,但分裂中孕育著統(tǒng)一的趨勢。經濟: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經濟遭到破壞,江南經濟得到開發(fā),中國南北經濟趨向平衡。文化:三教并行,儒學危機;帶有分裂割據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點;文學藝術承上啟下,大放異彩,奠定隋唐文化基礎??傮w趨勢: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一、政治1、政權更替2、主要的制度及創(chuàng)新3、民族大融合魏蜀吳晉隋1、魏晉南北朝政權更迭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頻繁的原因士族軍閥,腐敗衰落;少數民族內遷,民族矛盾尖銳:五胡亂華;南征(淝水之戰(zhàn))北伐(祖逖北伐)失敗等;北方經濟被嚴重破壞,南方經濟迅速發(fā)展,南北差距縮小。東漢末年社會矛盾尖銳184年黃巾起義208年赤壁之戰(zhàn)三大軍事集團漸成鼎足280年西晉統(tǒng)一220年,曹丕稱帝,221年,劉備稱帝,229年,孫權稱帝。三國鼎立形成——曹魏(220-266)三國鼎立【2021·福建卷·3】三國時期,孫吳立國江東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個年號,如黃龍、赤烏、神風、天冊、天璽、天紀等,而曹魏和蜀漢此類符瑞年號較少。據此可知,孫吳政權()A.推崇天人感應思想 B.權力更迭導致年號更換頻繁C.借助年號宣揚正統(tǒng)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導地位答案:C解析:材料“黃龍、赤鳥、神風、天冊、天璽、天紀”等年號,掛有“龍”“天”等字眼,這些字眼體現了孫吳政權借助年號宣揚正統(tǒng)的思想,C項正確。A項不是目的,推崇天人感應思想也是為了鞏固統(tǒng)治,排除A項;材料“前后四帝”說明東吳政權更迭不頻繁,而且B項也體現不出材料年號的特點,排除B項;材料根本沒有涉及孫吳政權對儒家思想的態(tài)度,排除D項。高考演練(266-316)西晉統(tǒng)一西晉(1)西晉的統(tǒng)一:263年,司馬昭派兵滅蜀漢。266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西晉。280年,晉滅吳,三國鼎立局面結束,西晉統(tǒng)一。(2)西晉的統(tǒng)治:政治:分封諸王,其軍隊成為地方武裝;門閥政治的初步形成。經濟:廢屯田制,實行占田制。

思想:倡導儒學,玄學興起。(3)西晉的滅亡:316年,西晉被內遷匈奴貴族所滅。為什么西晉的統(tǒng)一如此的短暫?“惠帝之愚,古今無匹,國因以亡?!薄蹲x通鑒論》西晉滅亡的原因大批少數民族向內地遷徙,對中原政權形成威脅。(五胡內遷)宗室爭奪中央權力最高統(tǒng)治者的腐朽西晉的滅亡致使統(tǒng)一的國家再次分裂,政治動蕩,秩序大亂南方:東晉與南朝北方:十六與北朝西晉東晉宋

齊梁陳十六

國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隋朝北朝南朝西晉5世紀至6世紀末,中國南方與北朝對立的是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合稱南朝,均定都建康。1.東晉317年,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特權,成為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420年,劉裕篡奪皇位,國號宋,東晉滅亡,進入南朝。2.南朝東晉與南朝420年,出身低級士族的武將劉裕,奪取皇位,改國號為宋。十六國與北朝十六國東晉統(tǒng)治南方的時候,北方先后出現了15個割據政權,加上西南的成漢,合稱“十六國”。前秦(氏族)4世紀下半葉,統(tǒng)一北方,淝水之戰(zhàn)中被東晉擊敗。黃河以北再次陷入分裂狀態(tài)。反映了胡漢對立,民族尚未充分交融,統(tǒng)治基礎薄弱大部分由少數民族建立采用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和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民族隔閡依然存在。特征影響北朝公元386年鮮卑族拓跋珪建立北魏,439年統(tǒng)一北方,5世紀后期孝文帝改革,6世紀前期,北魏發(fā)生動亂,分裂為東西魏,稍后分別被北齊、北周取代,上述五朝合稱北朝。后隋朝取代北周,統(tǒng)一全國。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隋朝對魏晉南北朝政權更替的認識統(tǒng)一是長久的,是歷史發(fā)展的主流,分裂是短暫的。國家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合則利,分則害,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進步潮流魏晉南北朝的分裂中孕育著統(tǒng)一的因素。民族交融不斷加強,產生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出現過局部統(tǒng)一的局面,如:三國、前秦、北魏、北周、東晉南朝各政權。江南經濟開始趕上北方,為實現全國統(tǒng)一奠定了物質基礎。2、主要的制度及創(chuàng)新九品中正制漢末社會動蕩,“人口流移,考詳無地”,察舉制所依賴的鄉(xiāng)里清議失去了社會基礎。那時,選官多操縱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們交結朋黨,干擾選拔?!办`獻之世,閹宦用事,…臺閣失選于上,州郡輕貢舉于下,故時人語:‘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薄侗阕印徟e篇》原因:①政治腐敗,權貴影響察舉實施;②戰(zhàn)亂不斷,社會秩序不穩(wěn)定;察舉制崩潰選官制度魏文帝曹丕時推行中央委任中正官(掌管對某一地區(qū)人物進行品評的負責人)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應的官職。家世(家庭出身的背景)品行(個人的品行才能)①自下而上選拔;②參考地方輿論;③設置中正官管理;④具有較強的主觀性;選拔權力:中央掌握-世家大族控制選拔依據:家世道德才能并重-家世概念標準演變特點“今之中正……高下逐強弱,是非由愛憎?!且陨掀窡o寒門,下品無勢族?!?/p>

——《晉書·劉毅傳》“九品中正制自從東漢末年由曹操草創(chuàng),到曹丕建國后將其正式頒布全國,到隋煬帝時期,被科舉制所取代,在中國歷史上持續(xù)了400多年?!薄松毒牌分姓贫仍僭u價》“推賢之風不立,濫舉之法不改,則南郭先生之徒盈于朝矣。才高守道之士日退,馳走有勢之門日多矣?!薄稌x書·劉寔傳》評價①同門閥制度相結合,成為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工具;②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皇權;③壓制平民人才,不利于政治流動;①在一定時期內起到積極作用;②與客觀社會的歷史條件相適應,特別是當時的教育發(fā)展;上承察舉制,下啟科舉制,起到過渡作用;消極積極《宋書》卷九十四載:“漢末喪亂,魏武始基,軍中倉卒,權立九品,蓋以論人才優(yōu)劣,非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為成法,自魏至晉,莫之能改?!辈牧险f明九品中正制A.能依據人才優(yōu)劣確定品第

B.選官用人只注重門第出身C.士族地主壟斷政權的工具

D.促進了社會的公平和公正A門閥士族制從宏觀考察東晉南朝近三百年總的政治體制,主流是皇權政治而非門閥政治。門閥政治只是皇權政治在東晉百年間的變態(tài),是政治體制演變的回流。門閥政治的存在是暫時性的,過渡性的,它是從皇權政治而來,又依一定的條件向皇權政治轉化,向皇權政治回歸?;蕶嗾蔚母鞣N制度經過百余年的發(fā)展,終于與北朝合流而形成隋唐制度的重要淵源?;实刍謴土笋{馭士族的權威,士族則保留著很大的社會政治影響。這就是具有南朝特點的皇權政治。

——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士族:亦為“門閥士族”魏晉南北朝時期,門戶等級高的世家大族,在政治、經濟(田莊)、文化等方面享有特權。庶族:亦稱寒門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概念歷史根源:東漢末以來的豪強地主勢力發(fā)展;政治原因:士族是魏晉政權統(tǒng)治基礎;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等;經濟原因:土地兼并嚴重,經營莊園,漸成割據政治: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世代為官,門品決定官品經濟: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建立起自給自足,

實力雄厚的莊園經濟;文化:崇尚清談;社會生活:不與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士庶界限森嚴特點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①鮮卑族拓跋部北魏的崛起,439年統(tǒng)一北方黃河流域,創(chuàng)造了北方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②長期的沖突與交往中,民族交融成為歷史發(fā)展的潮流③吏治混亂、政府財政困難、游牧民族威脅的嚴峻的形勢,統(tǒng)治者為鞏固統(tǒng)治,改變社會落后現狀改革的背景改革的內容特點具體措施前期創(chuàng)建新制后期漢化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設立三長制實行均田制;推行租調制遷都洛陽;易服裝、改漢姓、說漢語、通婚姻493年,以“南下伐齊”為名,遷都洛陽為什么?“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甚為難。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薄段簳吩蚱匠锹尻栒紊希罕J貏萘姶螅母镒枇Υ?;經濟上:經濟落后,糧食供應困難;地理上:偏居塞上,交通不便;軍事上:受到柔然的騷擾和威脅;中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交通便利、農業(yè)發(fā)達、條件優(yōu)越【與南朝爭奪正統(tǒng)地位,欲以華夏文明繼承者自許】遷都洛陽加強對中原地區(qū)的統(tǒng)治(根本)三長制取代宗主督護制,重建鄉(xiāng)官系統(tǒng),五家為一鄰長,五鄰立一里氏,五里立一黨長。主要負責:戶口檢——租調征發(fā),管理生產,維護治安。均田制把國家控制的土地分給農民,形成自耕農。農民向政府承擔一定的賦役義務即租和調。解決國計民生問題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作用:(1)穩(wěn)定了小農經濟,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fā)展;(2)推動了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和民族融合。(3)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利于國家賦役的征收。演變:北魏到唐前期的主要土地制度。隨著土地兼并嚴重,唐中期瓦解。鞏固了北魏政權,促進了北魏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繁榮;接受了漢族的先進制度與文化,加速北魏政權的封建化;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緩和了民族矛盾;縮小了南北差距,為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孝文帝改革的評價全盤漢化,鮮卑貴族門閥化導致其迅速腐敗,成為其滅亡的重要原因3、民族的大融合

到了隋唐時代,匈奴、羯、氐、羌、丁零、烏桓、鮮卑等一些內遷的少數民族,就再也找不到他們活動的記載了。這就是說,經過十六國、南北朝長期的歷史過程,這些少數民族已經與漢民族完全融合了。——張鶴泉《魏晉南北朝史》民族生產生活政治制度文化漢族北方少數民族民族文明比較表農耕定居游牧遷徙官僚、禮儀制度比較完備相對野蠻落后以儒學為主的先進思想相對落后(1)經濟:魏晉以來,內遷的少數民族與當地漢人錯居雜處過定居的生活。他們向漢族學習農業(yè)技藝,逐漸脫離了游牧生活和部落聯系。而漢族人民也向少數民族學習畜牧經驗,接受他們的食物、服裝等。(2)政治:這一時期的政權統(tǒng)治者,與漢族士人合作,沿襲中原地區(qū)原有的統(tǒng)治方式,實行君主專制制度。(3)文化:西晉時期,內遷少數民族大多已使用漢語;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更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西北少數民族的樂器歌舞等也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4)民族心理:隨著經濟文化的不斷交流,“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的表現漢化或者封建化農耕化胡漢淡化儒學化途徑實質影響民族內遷(五胡內遷和北民南遷);頻繁戰(zhàn)爭(淝水之戰(zhàn));改革(孝文帝改革);友好交往(聯姻、通婚、貿易、雜居)邊疆的開發(fā)(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數民族關系)從社會發(fā)展角度——封建化從社會生產角度——農業(yè)化北方地區(qū)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和精神文化,并為以后隋唐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二、魏晉南北朝的經濟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北方戰(zhàn)亂經濟發(fā)展緩慢、停滯。江南開始大規(guī)模開發(fā),南北經濟趨向平衡土地制度:均田制、屯田制、“莊園經濟”、寺院經濟冶鐵業(yè):發(fā)明灌鋼法,領先世界制瓷業(yè):北朝燒出成熟白瓷;南朝陶瓷工具——匣缽北方長期戰(zhàn)亂和分裂,商品經濟水平低下江南草市形成;防止燒制過程中氣體和有害物質污損壞件【2020·全國III·25】東漢末年,曹操在許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發(fā)展屯田,以解決軍糧供應、田畝荒蕪和流民問題。“數年中所在積粟,倉虞皆滿?!辈懿賹嵭型吞?,客觀上()A.助長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動了農業(yè)商品化進程C.促進了中原人口南遷 D.緩和了社會的主要矛盾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內容可知,曹操大力發(fā)展屯田以解決“軍糧供應、田畝荒蕪和流民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D項正確。曹操的屯田由政府主持操作,并不會助長大土地所有制,A項錯誤;曹操屯田主要是為了解決軍糧和流民問題,并不是出售糧食,因此推動農業(yè)商品化說法有誤,B項錯誤;中原人口的南遷與曹操實行屯田無必然聯系,C項錯誤。高考演練莊園經濟莊園主占據許多山、田,河流等,雇傭大量農民從事生產,農民需交地租等沉重的賦稅負擔。該經濟是南北朝時期的主要經濟形式之一。西晉的瓷塢堡田莊經濟寺院經濟占有大量的國家資源(人口與土地),嚴重影響了國家正常發(fā)展,經封建統(tǒng)治帶來危機。江南的開發(fā)(江南)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賈而足…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史記》

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yè),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z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端螘贰妒酚洝访枋鼋习l(fā)展水平低,《宋書》中描述江南發(fā)展與物產豐富開發(fā)江南的條件1.北方戰(zhàn)亂,社會生產受到破壞,南方社會環(huán)境相對安定,并具有發(fā)展農業(yè)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資源優(yōu)勢。2.北方人大批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補充了江南的勞動力。3.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交融,各族人民共同勞動。4.南方一些統(tǒng)治者采取了勸課農桑、獎勵耕織、安撫流民、興修水利等有利于農業(yè)發(fā)展的政策。江南開發(fā)的影響

(長江流域)一向落后的經濟,逐漸追上黃河流域的水平。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結合起來,中國封建經濟的勢力更加繁盛了,在這個基礎上,才產生出比兩漢更加強大的唐朝。——范文瀾使南北經濟趨于平衡;為隋統(tǒng)一奠定基礎;為以后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打下了基礎;促進了民族融合。(1)政治穩(wěn)定是經濟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經濟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經濟的發(fā)展都是在北方戰(zhàn)亂而南方相對穩(wěn)定的條件下完成的。(2)生產力的進步是經濟發(fā)展的最重要因素,及時引進、運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于經濟建設中是促進經濟快速發(fā)展的重要保證。(3)統(tǒng)治者對經濟發(fā)展的重視程度是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經濟的發(fā)展必須得到統(tǒng)治者的重視。(4)自然環(huán)境對經濟的發(fā)展影響巨大,經濟重心南移是自然環(huán)境與整個社會生產力之間辯證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我們應注意經濟開發(fā)與保護生態(tài)平衡的辯證統(tǒng)一,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江南經濟發(fā)展的啟示三、魏晉南北朝的思想文化1、思想漢武帝時,儒學正統(tǒng)地位確立,在統(tǒng)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現繁盛之勢。魏晉南北朝時,儒學受到挑戰(zhàn),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fā)展。儒學發(fā)展的困境國家分裂、社會動蕩,儒學遭到質疑;佛教和道教的發(fā)展沖擊儒學;儒學理論本身缺陷;(西漢以來,今文經與讖緯神學結合,趨向神秘化和迂腐繁瑣;東漢以來,今文經與古文經的爭論,儒學獨尊地位發(fā)生動搖)如何走出困境?儒學魏晉時期流行的哲學思潮,以老子、莊子思想為主旨,糅合儒家經義而成。背景:政治混亂,知識分子為了避禍,興起清談風氣。主張:虛無的“道”,宣揚“無”是產生萬物的根本。行式:政治“無為”,生活作風要任其“自然”,社會風氣崇尚清談影響:它承先秦兩漢的道家思想,克服了漢代經學的弊病,開創(chuàng)了糅合儒道學說的一個新的哲學時期,還對佛學,乃至宋明理學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玄學兩漢之際傳入中國,魏晉盛行,吸收了儒、道思想,漸趨本土化。印度佛教大概于漢明帝時傳入中國,三國以來即被流傳。白馬寺東晉高僧,法顯(334-420年),把梵文和巴利文譯成漢文。促進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隨著佛教的傳播,對當時社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佛教佛教傳播的挫折——滅佛運動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fā)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佛教盛行,廣修寺廟,耗費錢財;不事生產,損害國家利益。挫折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統(tǒng)治者幾度滅佛南朝的范縝,著有《神滅論》原因影響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tǒng)一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