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婚姻史課件_第1頁
人類婚姻史課件_第2頁
人類婚姻史課件_第3頁
人類婚姻史課件_第4頁
人類婚姻史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類婚姻史

——韋斯特馬克人類婚姻史

——韋斯特1韋斯特馬克簡介愛德華·亞歷山大·韋斯特馬克(1862—1939)芬蘭著名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哲學家,生于赫爾辛基,卒于拉賓拉赫堤。他畢業(yè)于芬蘭大學,1890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韋斯特馬克的學術研究屬于英語國家的自然主義和經驗主義傳統(tǒng),他生平歷任芬蘭大學社會學講師、道德哲學教授和亞波學院哲學教授,并于1907年至1930年期間擔任倫敦大學社會學教授執(zhí)教期間,韋斯特馬克致力于把亞當·斯密、斯賓塞和英國其他學者的著作介紹到芬蘭。由于韋斯特馬克個人的學術興趣在于家庭婚姻、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的比較研究,因此他的學術專著內容集中在這方面,29歲時,這個名不見經傳的青年學者出版了卷性浩繁的巨著《人類婚姻史》,引起了西方學術界的普遍關注和爭議。韋斯特馬克簡介愛德華·亞歷山大·韋斯特馬克(1862—12

韋斯特馬克的《人類婚姻史》全書分三卷三十三章,共約一百二十萬字。內容包括婚姻的起源、人類的交配期、婚前不貞、初夜權、宗教性賣淫、借妻換妻、以妻女待客、節(jié)日縱欲、類別式親屬制度、母權制、男性嫉妒、結婚率與結婚年齡、獨身、性羞澀、求偶、吸引異性的原始方法、人類的性選擇、內婚制、外婚制、有償婚姻、搶奪婚、婚姻締結者的諸方意愿、聘禮、婚姻禮儀、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群婚、離婚等。該書每一項內容的資料范圍都涉及五大洲的國家和民族,資料的來源包括古代文獻與田野材料,書末附有詳細的參考目錄,因此本書也具有重要的資料價值。韋斯特馬克盡可能地把屬于同一族系或住在同一地區(qū)的民族歸于一類,但是進行比較研究的過程中,他又經常同時涉及種族、地域、文化水平相距甚遠的不同資料。他往往首先對所討論的現(xiàn)象做敘述性說明,談談它出現(xiàn)于不同民族中的實際情況,然后再進一步探究產生這一現(xiàn)象的生物學、心理學或社會學的原因。在韋斯特馬克看來,作為理論和事實成立的基礎,這樣大量列舉事實的方法是難以避免的。韋斯特馬克的《人類婚姻史》全書分三卷三十三章,共約一3研究方法韋斯特馬克在《人類婚姻史》中采用的方法是當時在英國社會人類學界盛行了半個多世紀的比較法。這一方法應用于人類學研究是有鑒于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產物均有很大的相似性。弄清某一民族習俗形成的原因,有助于了解其他民族的相似習俗。有些本身未能引起我們注意的細節(jié),可能通過比較后為我們提供決定性的細節(jié)的證據(jù),或者產生有價值的啟示。通過對未開化民族習俗和制度的比較,同樣也有助于了解文明民族早期歷史。對于當時的學術界對比較法的批判,如難以與充分考慮資料來源兼顧、資料不甚精確、割裂文化現(xiàn)象與其依存的有機整體以至子做出錯誤解釋等等,韋斯特馬克一一做了回應。他認為,比較法只要慎重使用,本身就能為研究者提供某種鑒別資料可信度的標準—即“多處重現(xiàn)”標準,而習俗和信仰等并不是與社會機體交織在一起而不可分割的。因此,比較法雖然存在種種缺陷,使用這種方法也可能導致許多錯誤,但并不能完全抹煞它在研究中的作用。韋斯特馬克強調不能不考慮社會行為的心智方面,而只是把社會過程作為殘余現(xiàn)象來考察。他認為心理因素盡管存在種族和個人的差異,但在本質上趨同。這些心理因素,無論是一般的本能、情緒或感情,還是特定的思想觀念,只要它仍然起著主導作用,就應當是可以進行深人考察的對象。對于《人類婚姻史》一書的主要論題而言,除了社會現(xiàn)象的心理原因外,生物學事實也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研究方法韋斯特馬克在《人類婚姻史》中采用的方法是當4有關婚姻的理論關于人類婚姻的歷史,有兩種對立的理論一種認為人類婚姻曾經歷過幾個一定的階段,自低等進化到高等,婚姻形式始自亂婚,繼為群婚,最后以一夫一妻制為婚姻本身進化的終極形態(tài)。該理論以摩爾根、恩格斯等人為代表。另一種則以韋斯特馬克為代表,認為人類自始至今都是實行一夫一妻制。他的《人類婚姻史》一書的主旨即在于論證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古老和永恒性,否認人類歷史上曾經有過亂交或群婚階段的存在,并認為是婚姻起源于家庭,而不是家庭起源于婚姻。人類的兩性之間由于延續(xù)種屬與照顧子嗣的需要而自古維持著穩(wěn)固的關系。韋斯特馬克認為,人類作為動物界的成員,生活受動物界一般規(guī)律的支配。因此研究人類家庭婚姻的歷史必須首先闡明其在動物界的根源婚姻植根于本能,這種本能“是從作為類人猿和原始人之共同祖先的高級靈長類原種那里繼承來的遺產”,“驅使男性與女性同居,并保護她們,即使在性關系終止以后也還是這樣”。有關婚姻的理論關于人類婚姻的歷史,有兩種對立的理論一種認為5韋斯特馬克依種屬高低考察了無脊椎動物、魚類、爬行類、鳥類、低級哺乳動物和類人猿等動物的兩性關系,闡明動物由于生育和養(yǎng)育方式的不同,高級動物子嗣相對較少,需要照顧的時間較長,因此兩性關系更鞏固和持久。因此人類社會從一開始就是一夫一妻制,由父母和子女組成作為人類社會的普遍的基層單位的核心家庭。原始婚姻是為了適應核心家庭的需要而產生的。保護子嗣以維持種屬的本能使兩性結成穩(wěn)固的關系共同照顧后代,應對生存竟爭。但韋斯特馬克對婚姻的研究過分強調了人類的生物本能和心性特點。例如,他過分強調嫉妒心在維持一夫一妻制時的重要作用,而忽視了社會因素的傾向。因此該書問世以來,榮譽往往與質疑、責難之聲并存。隨著學術界一百多年來的交相問難,韋斯特馬克《人類婚姻史》中的許多觀點已經被認定為謬誤但是其中的一些具體內容,如血緣婚配、亂倫禁忌、自幼生活在一起的男女之間缺乏性吸引力、外婚制心理誘因的性學基礎、自然選擇與性選擇一致性等等的論述,至今仍有相當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韋斯特馬克依種屬高低考察了無脊椎動物、魚類、爬行類、鳥類、低6婚姻的起源韋斯特馬克所定義的婚姻是“一種表示社會制度的術語??得到習俗或法律承認的一男或數(shù)男與一女或數(shù)女相結合的關系,并包括他們在婚配期間相互所具有的以及他們對所生子女所具有的一定的權利和義務”。這種關系不僅規(guī)定了男女之間的性交關系,還作為一種經濟制度從各方面影響雙方財產權。韋斯特馬克認為婚姻制度起源于原始習俗的發(fā)展。從法律觀念上追溯婚姻的最初來源必須探索婚姻從中孕育而生的這種習性的起源。通過考察無脊椎動物中不穩(wěn)固的兩性關系、終身為伴的鳥類、哺乳動物的哺幼過程,韋斯特馬克認為在某些動物種屬中,雄性與雌性完全是出于本能和自然選擇的需要而共同生活,照顧幼仔?;橐龅钠鹪错f斯特馬克所定義的婚姻是“一種表示社會制度的術語7韋斯特馬克也提供了許多低級的未開化人到最高級的文明人的習俗與家庭功能,發(fā)現(xiàn)家庭往往是由父母和子女組成的,父親起著家庭的供養(yǎng)與保護者的作用,而大多數(shù)所謂某些民族生活在沒有家庭紐帶的亂交狀態(tài)的報道都是不準確的。韋斯特馬克列舉了世界各地處于不同階段的一系列民族實例,證明丈夫在家庭中的功能不僅包括性生活和繁衍后代,還包括供養(yǎng)和保護妻子兒女的責任。他指出,現(xiàn)代未開化人中由父母和子女組成的家庭是非常明確的社會單位,但不是唯一的社會組織形式。做出錯誤結論的旅行者往往是把家庭關系看作了聯(lián)系個人的惟一紐帶,并在較為寬泛的意義上使用了“家庭”概念。韋斯特馬克也提供了許多低級的未開化人到最高級的文明人的習俗與8他認為習慣與制度有密切的關系,社會習慣有變?yōu)檎嬲曀椎膬A向。本能驅使男性與女性一起生活,并在性交關系終止之后保護她。對性愛對象懷有依戀之情的傾向是這種本能的基礎。而如果夫妻之愛在生存競爭中能給種屬的延續(xù)帶來極大的好處,則自然而然就會發(fā)展成一種特性。在人類社會,對幼弱無助的嬰孩的母性本能與父性本能往往會一直延續(xù)到孩子的嬰幼期以后,并在為父母者的心理上滋生出諸如財產觀念和夸耀心理的其他感情。男女為下一代的關系與利益持續(xù)地生活在一起,從而使彼此間的紐帶更加穩(wěn)固。這種本能不僅產生了習慣,也產生了習俗與制度的規(guī)則,并使人們產生相應的道德準則以促進習俗規(guī)則以及相應的各種權利與義務。因此,作者認為婚姻和家庭有相同的根源,即所謂的“習性”或“習慣”。韋斯特馬克以許多民族中真正的婚姻生活自孩子出生或明顯懷孕開始,而男女的性關系一旦導致懷孕或生育往往會引起婚姻為例,提出是婚姻起源于家庭,而不是家庭起源于婚姻他認為習慣與制度有密切的關系,社會習慣有變?yōu)檎嬲曀椎膬A向9對亂交說的批駁

韋斯特馬克用七章的篇幅對許多研究早期歷史的社會學家為人類起源于雜亂性交狀態(tài)的學說進行了批駁。原先用于支持亂交假說的例證,無非來自兩個方面某些民族在某些古一代習俗和現(xiàn)代著作中被認為是曾經存在或仍然存在過亂交生活某些習俗被人們想像為從尚無婚姻存在的文明早期階段流傳下來的古老遺風。但韋斯特馬克列舉諸多被認為是實行亂交的民族實例后提出當人們否認有婚姻存在的時候,我們必須記住“婚姻”一詞可能有多種含義、在韋斯特馬克看來,各種實例有些是旅行家的曲解,有些則是不可靠的例證,或是從我們的文化出發(fā)找不到其中相應的婚姻關系等等。這樣的例子既不應該看做原始景觀的殘存,也不能作為社會處于蒙昧階段的標志。對亂交說的批駁韋斯特馬克用七章的篇幅對許多研10

支持亂交說的幾個主要實例分別是婚前不貞、初夜權、宗教性賣淫、借妻換妻、以妻女待客、節(jié)日縱欲、類別式親屬制度、母權制等。韋斯特馬克分別針對以上實例做了分析與反駁。對另一部分人提出世界各地未開化民族中的亂交與婚姻事實,韋斯特馬克認為這些實例有些在晚近才出現(xiàn),有些則根本不是亂交。他認為部分原始部落的淫亂應該歸咎于與文明民族的接觸,而未開化民族中屢屢可見的婚前性自由往往是結婚前的一種準備,具有試婚性質,其目的往往是驗證女方是否能滿足男方的求子欲望。其中類似于亂交的關系只是例外情況。許多落后民族十分重視婚前的貞潔。婚前貞潔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締結婚姻時的年齡。試婚不能被認為是亂交,破貞的迷信觀念一般也不會發(fā)展為亂交。大量的證據(jù)顯示,男性還是傾向于尋找處女新娘。求新求異的心理可能造成具有亂交性質的婚外性關系,但不能把這種追求夸大到足以排除穩(wěn)固的婚姻關系的程度。韋斯特馬克堅持認為婚姻是以后天性本能為基礎的維持后代生活的一種手段,在此基礎上,兩性結合與婚姻關系之間總是保持著一種密切的聯(lián)系。婚姻作為一種社會事實受到文明發(fā)展的影響,而婚外性關系則沒有必要非套用亂交說不可。支持亂交說的幾個主要實例分別是婚前不貞、初夜11初夜權被認為是對“亂交”和“共有婚”階段遺存的共有權的認可。這類習俗被當成“亂交”的有力例證。以往有關初夜權的分析認為,要獲得對妻子的獨占權就必須首先認可以往的共有權。這種共有權由祭司、國王首領或貴族作為社會代表而獨享。韋斯特馬克則認為初夜破貞的行為可能或是源于普通百姓對初婚之血的恐懼,或是希望通過與圣者或權貴的交睛而獲得好處,或是源于擁有這種權利的人的性欲。可以肯定的是,初夜權是出于酋長或祭司的個人特質與個人權威,不應看作古代共有權的遺存。而數(shù)人分享破貞的權利,則也是出于責任,或是免除新郎可能的災難,或是求得幸運。因為交歡之感與災禍之情本是共生之物,追求交換之樂與迷信觀念一樣是婚俗的原始動因。人類婚姻史課件12宗教性賣淫也被視為和初夜權性質類似的為個體婚姻而贖身的例證。對此,韋斯特馬克首先考察了宗教性賣淫的兩種形式,認為可能是因為人們認為在做新郎的時候處于一種容易受傷害的狀態(tài),如果通過宗教儀式實現(xiàn)破貞,危險性就可能解除或者是人們認為同圣職人員交合是有益的事情。至于以妻女待客的習俗,除了作為善意的表示外,還可能是出于雙邊交往的考慮產生的為自己到對方領域的可能性做的準備。當然迷信也是這種行為的重要原因、。因為一方面,神可能扮成陌生人來考察子民的行善行為,另一方面,陌生人帶來福扯與禍患的雙重可能性也使主人出于求?;虮艿湹目紤]而這樣做。而交換妻子的習俗,既有求歡的目的,也有實際需要的要求可能是出于對妻子的厭惡或憤怒,或是作為友誼的象征,甚至也有迷信的動因、但換妻是完全出于自愿的,與一個男人對其他男人的妻子的占有權無關,因此沒有任何理由把它看做古代某種共有權的遺存。此外,韋斯特馬克還認為節(jié)日縱欲具有一種巫術的性質,也不能作為歷史上存在沒有婚姻關系的時代的證據(jù)。宗教性賣淫也被視為和初夜權性質類似的為個體婚姻而贖13

摩爾根劃分了“類別式”與“說明式”兩類親屬稱謂制度,從類別式親屬稱謂制度出發(fā)得出了有關婚姻的一般性結論。摩爾根認為夏威夷式稱謂制度是各種類別式稱謂制度發(fā)展演化的基礎,并以此推斷以前曾經盛行過同一親等或同一輩份所有兄弟姐妹的和表兄弟姐妹之間的“群婚”。摩爾根的“亂交說”是從認定了兄弟姐妹之間存在過毫無限制的性關系的“血緣家庭說”推導出來的而“血緣家庭”的假說以這樣一種假設為基礎,即這種稱謂制度的最初用意是為了反映出血緣親屬的親等和類別,盡可能明白地確定個人的生父韋斯特馬克認為,兄弟姐妹亂交這種情況在現(xiàn)存的任何未開化民族中未曾發(fā)現(xiàn),也是與采用類別式親屬稱謂制的大多數(shù)民族所普遍實行的外婚制相違背的。稱謂的意義提供不了什么證據(jù)〔。在韋斯特馬克看來,親屬稱謂的確立“主要是根據(jù)性別、年齡以及稱呼者與被稱呼者之間的關系,即社會關系”。

14血緣與地緣都會對人們的社會關系產生影響人們對陌生人的稱謂也可以看出社會因素的重要性。類別式稱謂體現(xiàn)對于親屬的一種友好或崇敬的感情,同時也是某種社會關系的表現(xiàn)形式、但不管社會狀況對稱謂的影響有多大,親屬稱謂和與之相關的特定社會關系或職責之問并沒有絕對聯(lián)系根據(jù)某種稱謂可以用于不同親屬關系就斷一言以前存在過某種婚姻形式是一種謬誤。這種謬誤在夢這樣一種假設,即認為對不同的親屬使用同一種稱謂就意味著將這些不同的親屬關系匯集于人之身、類別式親屬稱謂制不能表明以前曾經實行過群婚或共妻,也不能表明以前曾經存在“血緣家庭”或亂交狀態(tài)。以親屬稱謂為手段探索古代婚俗的秘密是徒勞無功的。血緣與地緣都會對人們的社會關系產生影響人們對陌生人15韋斯特馬克認為母權制流行于很多部落并不能證明普遍亂交階段的存在,更不能據(jù)此推論現(xiàn)在實行母權制的部落最初處于亂交狀態(tài)。母權制只有一個穩(wěn)固不變的特點,就是世系按照母方計算,因此韋斯特馬克認為母權制應該是從妻居的結果。韋斯特馬克根據(jù)達爾文的觀點提出,盛行于類人猿和現(xiàn)代人類各種族中的男性嫉妒足以構成一個強有力的、確定無疑的證據(jù)以證明男性嫉妒在人類早期也是存在的,而這將使亂交說失去立足之地。韋斯特馬克對亂交說的批駁是他有關婚姻的基本觀點得以成立的前提韋斯特馬克認為母權制流行于很多部落并不能證明普遍亂交階段的存16締結婚姻的生物基礎就絕大多數(shù)蒙昧部落的情況而言,男大而婚、女大而嫁無疑是一般的規(guī)律。所有蒙昧部落中男女的結婚年齡都比西方各文明為早。因為在部分部落里,滿足欲望必須通過結婚才能實現(xiàn),而出于經濟和家務的考慮,結婚也是一樁遲早的事。古代文明社會往往把結婚視為義務,而現(xiàn)代文明中養(yǎng)家不是一件易事,新的排遣時間的方式充斥生活,女性的經濟相對獨立,也不再需要以結婚為獲得供養(yǎng)的手段。以上種種因素已經導致結婚率的降低和結婚年齡的提高。對于所有的普通男女來說,結婚是自身的渴望,也是應盡的義務。但在許多特殊情況下,獨身也被視為一種嚴肅的職責,甚至可以比結婚贏得更多的尊重。宗教性獨身的原因是性交總被人視為一種神秘的危險根源。人們相信圣潔之人或物對于外來影響總是非常敏感而會迅速做出反應,因而擔心其受到污染。這種觀念可能是出于性神秘感。這種籠罩在性功能和性羞恥感上的神秘感使性生活在人們心目中成為一種非分之舉和墮落的象征。締結婚姻的生物基礎就絕大多數(shù)蒙昧部落的情況而言,17性羞恥指因想到性行為或其他任何容易引起這類行為的念頭而產生的羞恥感。性羞澀則是害怕或回避做出任何可能引起性羞恥之事的傾向。韋斯特馬克認為雌性動物在面對雄性動物的追求時表現(xiàn)出的羞怯是人類性羞澀的來源之一,而與同一家庭成員之間發(fā)生性關系的厭惡感也與性羞澀有緊密的聯(lián)索。家庭群體內性羞澀的觀念和情感的雙重作用導致了亂倫厭惡和相關的各種禁忌,因而家庭內部的性羞澀程度較外部強烈,回避原則也更加明顯。性羞恥指因想到性行為或其他任何容易引起這類行為的念頭而產生的18韋斯特馬克提出,人類求偶的過程中雄性表現(xiàn)出主動地位的原因和人類在結束性關系后仍然保持穩(wěn)定關系的原因都是出一于物種生存的考慮。因為雌性的生存直接關系到物種的延續(xù)〔。在求偶過程中雄性或彼此爭斗或相對平和,他們爭斗的根本原因是出于雄性嫉妒,而平和求偶則是某些第二性征起了相應的作用。對這種第二性征—雌性表現(xiàn)出的雌性羞澀的分析和達爾文的性選擇理論密切相關。解釋雌性的羞澀是求偶理論的中心問題。必須注意,雌性羞澀可以被看作雌性對雄性的追求由推卻到默許的一種表現(xiàn),可以起到性刺激作用。這種雌性羞澀引發(fā)的性興奮對物種的繁衍有重要意義。韋斯特馬克提出,人類求偶的過程中雄性表現(xiàn)出主動地位的原因和19原始部落中的男女往往以自我修飾作為吸引異性的方法。韋斯特馬克認為這些修飾的習俗是為通過新異的魅力引起人們的注意和興奮,特別是進行過這一番修飾的人表現(xiàn)出了性欲念和性意向,因而刺激了性本能穿著衣物與自我修飾也有極為密切的關系。但韋斯特馬克認為人們之所以穿上衣服,似乎不是出于羞恥之心,而是出于裝飾,其目的也是為了吸引異性注意。而羞恥感也是與穿衣聯(lián)系在一起,但這因俗而異,并沒有很強相對性。人類的性選擇指的是男人或女人在兩性關系上所做的選擇。韋斯特馬克就此討論了影響人們擇偶的因素,例如女性對男性力量與勇氣的欽佩、美的刺激作用、感情以及現(xiàn)實的考慮。韋斯特馬克充分注意了在性選擇過程中自然選擇以及種屬繁衍的重要性,認為人們對異性的審美往往是與種屬繁衍密切相關的、原始部落中的男女往往以自我修飾作為吸引異性的方法。韋斯特馬克20締結婚姻的社會條件

性選擇不僅受人的愛好影響,也受人的厭惡所左右。在婚姻中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為明顯。因為婚姻制度在這方面的規(guī)定遠比出于喜好的性選擇嚴苛。韋斯特馬克列舉了人類在擇偶方面的內婚制和外婚制原則為例。內婚制是禁止本群體中的人與其他群體中的人聯(lián)姻,而外婚制則禁止同一群體中的人結親。三者適用于不同的群體,相互并無抵觸,因此總在同一民族共存。最大的內婚群體是人類本身。韋斯特馬克列舉了物種、種族、民族、部落、宗教和階級對結婚對象所設立的限制,指出內婚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種族或階級的自豪感,或是宗教的不寬容性。近親結婚的內婚原則的根本是社會環(huán)境,其目的是為了將親屬聯(lián)合起來,或防止財產的散失,或者保證血液的純粹。實行外婚制的群體大多由具有或自認為具有血緣親屬關系的人組成,其中親緣關系越近越成為通婚的障礙。締結婚姻的社會條件性選擇不僅受人的愛好影響,也受人的21韋斯特馬克首先列舉了一系列未開化民族和古代文明社會的實例,繼而對麥克倫南、斯賓塞和艾夫伯里等人對外婚制的解釋進行批駁。他認為外婚制的起源和亂倫禁忌相同,親屬感和親密感是近親之間對親屬加以區(qū)分的基礎,近親內部對性的厭惡感就是外婚制的根源。韋斯特馬克強調他關于外婚制起源于某種性本能特征的假說完全符合外婚禁忌的一般規(guī)則,既適用于婚姻也適用于一般性交關系。他的理論成立與否并不取決于對近緣繁殖是否有害的特別說明。這一理論平等看待相互平行而在事實上相互關聯(lián)的三組事實,即各種外婚制規(guī)則、自幼一起長大的男女之間的性厭惡,以及近親繁殖的有害后果。他的理論用起源于物種繁衍需要的人類各種族所共有的心理特點來解釋這種世界性禁婚制度。韋斯特馬克首先列舉了一系列未開化民族和古代文明社會22締結婚姻的各種方式在沒有得到女方本人及其親屬同意的情況下實行的搶奪婚。搶奪婚在任何民族都不是締結婚姻的正常方式,主要出現(xiàn)于戰(zhàn)爭中或不能用正常方式娶得妻子的時候。搶奪婚過程中,新娘的反抗實際是出于性羞澀。而新娘親屬的阻撓也不應被視為搶奪婚是古代遺存的證據(jù),婚禮中的打斗可能是強調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對抗和本群體的團結。婦女的語言中被認為是搶奪婚遺俗造成的一些用法也不能當成證據(jù)。世界上的外婚制并非都是搶奪婚。作為社會制度的婚姻不僅涉及男女當事人,也涉及一些其他人,因此婚姻的締結涉及了與新郎、新娘有關的諸方意愿。在每個民族中,選擇配偶都要受到習俗或法律的支配。對女子的管束來自于父母、兄長舅父等親屬,女性的自由在不同部落、民族或文明中有所不同。父母對子女的干涉權自古有之,這種干涉權的根源是子女幼小時父母的自然優(yōu)勢,子女的不能自助與父母作為生育者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為對子女具有的所有權。父母權力還被認為與宗教信仰有關,這是因為子女對父母的詛咒和祝福的力量看得格外嚴重,以及人們對老年神秘性與死亡臨近的恐懼。但韋斯特馬克同意“父權在前,對父親的崇拜在后”的說法韋斯特馬克提出父權在氏族的勢力削弱后取代了氏族權威而得以強化,又在文明的進程中,在家庭的作用逐漸沒落的時候被逐漸忽視。締結婚姻的各種方式在沒有得到女方本人及其親屬同意的23

締結一樁婚事往往不會是毫無代價的低等民族中的大多數(shù)情況是男方必須給新娘的父親或其他親屬一些補償,這種補償有以親換親的交換婚,有進行勞務補償?shù)膭趧栈?也可能采用新婚贈禮的形式。作為一種意在節(jié)省聘金的經濟措施,交換婚通常與買賣婚并行勞務婚除了進行補償?shù)囊饬x外,也有檢驗新郎勞動能力的作用。勞務婚是買賣婚的一種替代,只見于較發(fā)達的未開化部落。最常見的情況還是以各種形式的財物作為娶親的報償報償?shù)臄?shù)量或者以雙方或一方的地位與財富而定,或者根據(jù)風俗習慣〕這種做法如今隨著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而日趨重要娶親贈禮源于以卜兩個原因掌握女子婚姻大權的人不愿無償?shù)匕阉蕹鋈?而有人愿意以財物娶得妻子這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買賣行為。

24事實上在辦婚事中交換禮物是一種相當普遍的做法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償婚姻有兩種一般性趨勢其一新娘的父母或多或少地失去了往昔從女兒的出嫁中所獲的經濟利益其二,婚約當事人的利益得到了較大程度的尊重有償婚姻中也涉及了女性嫁妝問題無論是高等或低等民族,聘禮的一部分或全部將被轉送給新娘作為嫁妝。嫁妝可能包含不同的用意,它可能具有回禮的含義,也可能想表示妻子要與丈夫一起負擔共同生活的費用,通常還是留給女方的一筆財產,以備丈夫死后或夫妻離異后使用。但是一般只要婚姻關系不終正,丈夫就有對嫁妝的使用權,因此嫁妝不僅是新娘的財產,也是對丈夫的回禮,實際上也是購買丈夫的一種手段。事實上在辦婚事中交換禮物是一種相當普遍的做法隨著時25

締結婚姻的條件除了征得在上文中提及的各方面的同意與滿足一定條件外,還需要其他一些事情來使男女之間的結合被承認有效,或者使婚姻從法律的角度得以完成。這些與婚姻有關的禮儀往往包括一些儀式和禁忌,一般從議婚之日開始延續(xù)到完婚之后。從最普遍的意義來講,婚姻禮儀的社會目的在于使男女結合具有一種公開性。一般而言,婚姻儀式的意義在于象征男女之間,以及男女雙方的社會關系的結合,或者用以加強婚姻紐帶,或者保證和促進婚姻的完成,或者祈禱日后婚姻生活的完滿,如多生育、生活富裕、夫妻和諧美滿等。除了上述從積極方面給夫妻雙方助益的儀式外,還有一些儀式則要保護他們免遭邪魔的侵襲,即所謂的“辟邪儀式”。這主要是因為人們認為新郎和新娘在新婚期間處境危險,或認為新娘對人構成威脅。因此,為了辟邪,人們往往給新郎和新娘設定許多禁忌。辟邪驅兇的儀式在全世界的婚俗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26

韋斯特馬克認為這種觀念的根源是新婚作為一種人生禮儀,標志著進人人生的一個新的階段,而一個人在進人一種新的人生狀態(tài)時或是初次做某事時,都被人看作是一個潛在危險的時刻。此外,還因為人們總將性交視為一種衰讀,是導致災禍的原因。事實上,在婚姻的締結過程中,儀式的作用是兩面的,上述的兩種動機往往交織在一起。在以結為夫妻的兩個人的幸福和平安為核心的儀式以外,構成家庭以及影響婚姻關系的其他方面,如子女或者是雙方所屬的社會群體的關系也會在儀式中有所表現(xiàn)。因此,婚姻禮儀并非空洞的儀式,還被認為是能夠對個人、家庭乃至于社區(qū)幸福產生影響的活動。有些儀式被看成是歷史的遺留,流露出舊日婚俗只鱗片爪的風貌,有些儀式則反應了人們的各種心態(tài)或歡樂與性興奮的情緒?;橐龆Y儀往往在文明程度較高的民族中存在,部分的民族中沒有明顯的婚姻禮儀。但現(xiàn)代文明對理性文化的發(fā)展使巫術觀念逐漸消亡,也對傳統(tǒng)禮儀造成破壞,傳統(tǒng)的婚姻禮儀在文明背景下日趨衰落韋斯特馬克認為這種觀念的根源是新婚作為一種人生禮27婚姻的各種形態(tài)

人類中有一男一女的婚姻一夫一妻制、一男數(shù)女的婚姻一夫多妻制、一女數(shù)男的婚姻一妻多夫制以及數(shù)男數(shù)女的婚姻群婚。通過考察從低等民族到文明程度較高的處于各個經濟和文化不同發(fā)展階段的民族的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形態(tài)后,韋斯特馬克認為,一般而言,出于社會和性生活兩方面的考慮,一夫多妻制可發(fā)生向一夫一妻制的變化、一般諸妻中總是有一人享有較高的地位,或者總有一人最受寵愛。至于為什么有些民族實行一夫多妻制,而有些民族實行嚴格的一夫一妻制,韋斯特馬克提出了幾種可能的因素。男女兩性的人口比例顯然是對婚姻形式產生影響的原因。一般而言,婚齡女子較多可能導致一夫多妻制,而反之將可能導致一夫一妻制,但這不是唯一的原因。由于一夫一妻制產生的男性定期禁欲的要求、年輕貌美的女性對男性的吸引力以及男性喜新厭舊的傾向所導致的男性追求多偶的欲望是導致一夫多妻制的直接原因。除了性動機以外,為了得到子孫、權勢、財富也可能使男性希望實行一夫多妻制。但一夫多妻制受著各種條件的制約,經濟、女性的嫉妒心、性愛中的某些因素以及夫妻之間產生的精神紐帶都可能使一夫多妻制的實行被限制在有限的階層或民族內。因此一夫一妻制是唯一一種在世界各民族中均可實行的婚姻形式婚姻的各種形態(tài)人類中有一男一女的婚姻一夫28

在實行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甚至群婚的地方都有一夫一妻制的存在,在許多地方這是唯一為風俗習慣或法律所允許的婚姻形式至于為什么文明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時有利于一夫多妻制的實行,而發(fā)展到最高階段的時候則導致一夫一妻制,考察這兩種制度形成的原因,我們可能得出較清晰的答案。頭一種傾向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經濟狀況和社會狀況,即財富的積累和不均等的分配以及不斷增大的社會分化而后一種傾向則有諸多的原因迷信的破滅、多子愿望的淡漠、人口眾多帶來的負擔、妻兒多少對財富和影響力的作用的弱化、現(xiàn)代機器生產對人力的取代、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