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章針灸療法1.第五章針灸療法1.第一節(jié)針灸療法簡介2.第一節(jié)針灸療法簡介2.一、概述針灸療法運用刺法和灸法刺激人體的一定部位(腧穴),起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協(xié)調臟腑陰陽等作用,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療疾病的目的刺法古稱“砭刺”,指使用不同的針具或非針具,通過一的手法或方式刺激機體的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操作方法灸法古代“灸焫”,又稱“艾灸”,是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3.一、概述針灸療法3.二、針灸療法的治療作用4.二、針灸療法的治療作用4.三、針灸療法在康復醫(yī)學中的應用5.三、針灸療法在康復醫(yī)學中的應用5.第二節(jié)針刺方法6.第二節(jié)針刺方法6.概述
針刺方法針刺方法是指使用不同的針具或非針具,通過一定的手法或方式刺激機體的一定部位(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操作方法
主要包括毫針刺法、電針法、頭法和其它針法(包括腕踝針、三棱針法、耳針、皮膚針法、皮內針法、穴位注射法等)7.概述針刺方法7.毫針刺法毫針的結構、規(guī)格、選擇和檢查毫針的結構不銹鋼所制者最常用分為針尖、針身、針根、針柄、針尾5個部分8.毫針刺法毫針的結構、規(guī)格、選擇和檢查8.毫針刺法毫針的結構、規(guī)格、選擇和檢查毫針的規(guī)格臨床一般以25~75mm(1~3寸)長、0.32~0.38mm(28~30號)粗細者最常用毫針的選擇和檢查毫針質量的優(yōu)劣,主要指針的“質”和“形”,質指制針材料的優(yōu)劣,形指形狀、造型9.毫針刺法毫針的結構、規(guī)格、選擇和檢查9.毫針刺法--刺前準備體位的選擇選擇體位的重要性若體位選擇不當,則會取穴不準,操作不便,不能持久留針,甚至容易出現(xiàn)暈針、彎針、斷針等異常情況臨床常用的體位仰臥位、俯臥位、側臥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側伏坐位10.毫針刺法--刺前準備體位的選擇10.仰臥位適用于前身部的腧穴仰臥位舒適自然,全身放松,不易疲勞,易于持久,為臨床最佳體位對初次針刺,精神緊張、體虛病重者尤為適宜毫針刺法--刺前準備11.仰臥位毫針刺法--刺前準備11.俯臥位:適用于后身部的腧穴毫針刺法--刺前準備12.俯臥位:適用于后身部的腧穴毫針刺法--刺前準備12.側臥位:適用于側身部的腧穴毫針刺法--刺前準備13.側臥位:適用于側身部的腧穴毫針刺法--刺前準備13.仰靠坐位適用于前頭、顏面、頸前、上胸部以及肩部的腧穴毫針刺法--刺前準備14.仰靠坐位毫針刺法--刺前準備14.俯伏坐位適用于頭頂、后頭、項背、肩部的腧穴毫針刺法--刺前準備15.俯伏坐位毫針刺法--刺前準備15.側伏坐位適用于側頭、面頰、頸側、耳部的腧穴毫針刺法--刺前準備16.側伏坐位毫針刺法--刺前準備16.毫針刺法--刺前準備定穴與揣穴腧穴的定位,稱“定穴”。定穴主要根據(jù)“骨度分寸”、“自然標志”等方法確定穴位醫(yī)生以手指在穴位處揣、摸、按、循,找出指感強烈的穴位,稱“揣穴”消毒除一次性使用的無菌針具以外,其他的針具都必須嚴格消毒包括針具器械、醫(yī)者手、患者施術部位及治療室用具的消毒17.毫針刺法--刺前準備定穴與揣穴17.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持針法刺手與押手刺手即持針施術的手,多為右手,掌握針具,實施操作押手,是按壓在穴位旁或輔助進針的手稱押手,多為左手,固定穴位皮膚持針姿勢醫(yī)者持針應保持毫針端直堅挺,根據(jù)持針時用指的多少,分為二指持針法,三指持針法,四指持針法及雙手持針法。臨床上多用拇、食、中三指持針法18.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持針法18.二指持針法:用拇指、食指末節(jié)指腹捏住針柄,適用于短小的針具三指持針法:用拇指、食指、中指末節(jié)指腹捏拿針柄,拇指在內,食指、中指在外,三指協(xié)同,以保持較長針具的端直堅挺狀態(tài)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19.二指持針法:用拇指、食指末節(jié)指腹捏住針柄,適用于短小的針具三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進針法
雙手進針法指切進針法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掐切穴位上,右手持針將針尖緊靠左手指甲緣刺入皮下的手法適用于短針的進針,臨床較為常用20.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進針法20.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進針法
雙手進針法夾持進針法左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捏住針身下段,針尖露出3毫米左右,右手拇、食、中指夾持針柄,將針尖緊貼穴位皮膚,雙手同時用力迅速把針刺入皮下適用于長針的進針,為臨床常用進針手法21.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進針法21.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進針法
雙手進針法舒張進針法左手拇、食指或食、中指將穴位皮膚向兩側撐開,使之繃緊,右手持針從二指中間刺入皮下適用于皮膚松弛部位,如腹部的腧穴進針22.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進針法22.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進針法
雙手進針法提捏進針法左手拇、食二指將腧穴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部的上端刺入適用于皮肉淺薄部位,特別是面部的腧穴進針23.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進針法23.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進針法
單手進針法刺手拇、食指持針,中指指端緊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針身下段,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之屈曲,將針刺入皮下適用于較短的毫針進針24.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進針法24.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進針法
套管進針法用押手將的針管緊壓在穴位上,然后將平柄針或管柄針置入管內,用手指拍擊或彈擊針尾,將針刺入皮下,然后將套管抽出,再將針刺入穴內此法進針快而不痛25.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進針法25.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進針法
速刺法插入速刺法彈入速刺法26.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進針法26.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直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腧穴淺刺與深刺均可,適用于大多數(shù)腧穴斜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角左右,傾斜刺入腧穴適用于骨骼邊緣和不宜深刺者平刺又稱橫刺、沿皮刺,即針身與皮膚表面呈15°角左右,橫向刺入腧穴適用于頭面、胸背及皮肉淺薄處針刺的角度27.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直刺針刺的角度27.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針刺方向針刺入穴位后,根據(jù)針感強弱及其傳導方向等情況,調整針刺方向,激發(fā)經絡之氣針刺深度針刺深度指針身刺入腧穴皮肉的深淺。在臨床應用時,要根據(jù)病人的病情、年齡、體質、經脈循行的深淺,以及不同時令而靈活掌握28.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針刺方向28.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行針手法進針后為獲得針感、調控針感采取的操作方法稱為行針基本手法行針的基本手法包括提插法和捻轉法,臨床應用時既可單獨運用,又可配合應用輔助手法輔助手法是為了促使針后得氣,或加強針感的一些手法包括:循法、刮法、彈法、搖法、飛法、震顫法29.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行針手法29.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基本手法提插法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動作的操作方法30.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基本手法30.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基本手法捻轉法將針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反復捻轉動作的操作手法31.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基本手法31.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輔助手法彈法刮法32.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輔助手法彈法刮法32.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針刺得氣古代文獻稱“氣至”,現(xiàn)在多稱“針感”得氣的指征患者對針刺的感覺和反應:主要為酸、麻、脹、重,還有涼、熱、觸電感、抽動、蟻行感、不自主地肢體活動等醫(yī)者手下的感覺:針刺得氣后,針下可由未得氣時的輕松虛滑慢慢轉變?yōu)槌辆o;或感到肌肉跳躍、抽動33.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針刺得氣33.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針刺得氣得氣的意義得氣是產生治療作用的關鍵,是判斷患者經氣盛衰、取穴準確及疾病預后、針治效應的依據(jù),也是針刺過程中進一步實施手法的基礎得氣的方法分為候氣法、催氣法、守氣法影響得氣的因素氣至病所和行氣法34.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針刺得氣34.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35.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35.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針刺補瀉手法36.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針刺補瀉手法36.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捻轉補瀉法補法:左捻為主,即拇指向前時用力重,向后時用力輕(輕輕退回)瀉法:右捻為主,即拇指向后時用力重,向前時用力輕(輕輕退回)37.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捻轉補瀉法37.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提插補瀉法補法:針刺得氣后,反復重插輕提(緊按慢提),下插時用力大、速度快;上提時用力小,速度慢,以下插為主瀉法:針刺得氣后,反復重提輕插(緊提慢按),上提時用力大,速度快;下插時用力小,速度慢。以上提為主38.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提插補瀉法38.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徐疾補瀉法補法:緩慢地進針,快速地出針瀉法:快速進針,緩慢出針39.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徐疾補瀉法39.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呼吸補瀉法補法: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瀉法: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開闔補瀉法補法:出針后迅速按閉針孔瀉法:出針時搖大針孔,出針后不按閉針孔平補平瀉法針刺入一定深度得氣后,緩慢均勻地提插、捻轉即可出針40.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呼吸補瀉法開闔補瀉法平補平瀉法40.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針刺補瀉手法復式補瀉手法燒山火由呼吸、徐疾、提插、開闔、九六等單式補瀉手法中的補法組成,操作順序由淺入深地分層進入,三進一退,以針下產生熱感為療效標準透天涼由呼吸、徐疾、提插、開闔、九六等單式補瀉手法中的瀉法組成,操作順序由深而淺地分層退出,一進三退,以針下產生涼感為療效標準41.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針刺補瀉手法復式補瀉手法41.燒火山透天涼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42.燒火山透天涼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42.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留針與出針留針法主要有靜留針法和動留針法兩種,臨床應視患者體質、病情、腧穴位置等不同而分別使用出針法應根據(jù)證候虛實、患者體質、針刺深淺和腧穴特點等具體情況正確施行,否則會影響療效,甚而引起出血、血腫、針刺后遺感等不良后果43.毫針刺法--毫針操作技術留針與出針43.電針法電針儀器G6805電針儀
44.電針法電針儀器G6805電針儀44.電針法操作方法
使用方法必須先把強度調節(jié)旋鈕調至零位不可將兩個電極跨接在身體的兩側治療完畢,先把輸出電位器調到“0”,再關閉電源
電針選穴除辨證取穴外,通常還可用神經干通過和肌肉神經運動點選穴
電針刺激參數(shù)選擇45.電針法操作方法45.電針法46.電針法46.電針法適應范圍與毫針相同注意事項使用前須檢查性能是否完好調節(jié)電流時,不可突然增強電針刺激量較大,需要防止暈針,體質虛弱、精神緊張者,尤應注意電流不宜過大47.電針法適應范圍與毫針相同47.電針法注意事項毫針的針柄如經過溫針火燒之后,表面氧化不導電,不宜使用。若使用,輸出導線應夾持針體心臟病患者,應避免電流回路通過心臟。尤其是安裝心臟起搏器者,應禁止應用電針。在接近延髓、脊髓部位使用電針時,電流量宜小,切勿通電太強,以免發(fā)生意外。孕婦亦當慎用電針年老、體弱、醉酒、饑餓、過飽、過勞等,不宜電針48.電針法注意事項48.頭皮針頭皮針又稱頭針,即用毫針或其他方法刺激頭部經絡腧穴,以治療全身疾病的方法頭皮針是以國際通用的頭皮針標準線作為刺激部位,其刺激部位的確定是以頭上分區(qū),區(qū)上定經,經上選穴的原則制定的,針刺采用穴位透刺的方法49.頭皮針49.頭皮針——刺激部位額區(qū)額中線部位:屬督脈,在額部正中發(fā)際內,自發(fā)際上5分處即神庭穴起,向下刺1寸主治:神昏、嗜睡、失眠、健忘等神志病,及頭痛、鼻塞、目赤、咽痛等頭、鼻、舌、眼、咽喉病等50.頭皮針——刺激部位額區(qū)額中線50.頭皮針——刺激部位額區(qū)額旁1線部位:屬足太陽膀胱經,在額中線外側,直對目內眥,自發(fā)際上5分處即眉沖穴向下刺1寸主治:咳嗽、胸痛、心悸怔忡、胸痹心痛、感冒、氣喘等肺、心等上焦疾病51.頭皮針——刺激部位額區(qū)額旁1線51.頭皮針——刺激部位額區(qū)額旁2線部位:屬足少陽膽經,在額旁1線的外側,直對瞳孔,自發(fā)際上5分處即頭臨泣穴向下1寸主治:胃痛、痞滿、腹脹、泄瀉、脅痛等脾、胃、肝、膽等中焦病52.頭皮針——刺激部位額區(qū)額旁2線52.頭皮針——刺激部位額區(qū)額旁3線部位:位于額旁2線的外側,直對眼外角,自發(fā)際上5分處即頭維穴內側0.75寸向下刺1寸主治:遺精、陽痿、癃閉、尿頻、遺尿等膀胱等下焦疾病53.頭皮針——刺激部位額區(qū)額旁3線53.頭皮針——刺激部位頂區(qū)頂中線部位:屬督脈,在頭頂部,位于前后正中線上,自百會穴至前頂穴主治:癱瘓、麻木、疼痛等腰腿足病證,及脫肛、陰挺、遺尿、尿頻,眩暈、頭痛等癥54.頭皮針——刺激部位頂區(qū)頂中線54.頭皮針——刺激部位頂區(qū)頂顳前斜線部位:在頭側面,自頭頂?shù)筋^顳部,自前神聰穴至懸厘穴的連線。該線貫穿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主治:癱瘓等運動功能障礙。可將該線分五等份,上1/5治療下肢癱瘓;中2/5治療上肢癱瘓;下2/5治療面癱、運動性失語、流涎等癥55.頭皮針——刺激部位頂區(qū)頂顳前斜線55.頭皮針——刺激部位頂區(qū)頂顳后斜線部位:在頭側面,自頭頂?shù)筋^顳部,位于頂顳前斜線后1.5寸,自百會穴至曲鬢穴的連線。該線貫穿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主治:疼痛、麻木、瘙癢等感覺功能障礙的疾患??蓪⒃摼€分五等份,上1/5治療下肢感覺異常;中2/5治療上肢感覺異常;下2/5治療頭面部感覺異常等癥56.頭皮針——刺激部位頂區(qū)頂顳后斜線56.頭皮針——刺激部位頂區(qū)頂旁1線部位:屬足太陽膀胱經,位于頭頂部,頂中線外側1.5寸處,自通天穴至絡卻穴的連線主治:下肢癱瘓、麻木、疼痛等腰腿足病證。臨床常與頂中線、頂顳前、后斜線上1/5配合應用57.頭皮針——刺激部位頂區(qū)頂旁1線57.頭皮針——刺激部位頂區(qū)頂旁2線部位:屬足少陽膽經,在頭頂部,頂旁1線外側0.75寸。自正營穴至承靈穴的連線主治:上肢癱瘓、麻木、疼痛肩臂手病證。臨床常與頂中線、頂顳前、后斜線中2/5配合應用58.頭皮針——刺激部位頂區(qū)頂旁2線58.頭皮針——刺激部位顳區(qū)顳前線部位:屬足少陽膽經,在頭顳部,自頷厭穴至懸厘穴的連線主治:偏頭痛、運動性失語、周圍性面癱及口腔病等59.頭皮針——刺激部位顳區(qū)顳前線59.頭皮針——刺激部位顳區(qū)顳后線部位:屬足少陽膽經,在頭顳部,自率谷至曲鬢穴的連線。主治:偏頭痛、眩暈、耳聾、耳鳴等60.頭皮針——刺激部位顳區(qū)顳后線60.頭皮針——刺激部位枕區(qū)枕上正中線部位:屬督脈,在頭枕部,在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線,自強間至腦戶穴的連線主治:眼病、腰脊痛等61.頭皮針——刺激部位枕區(qū)枕上正中線61.頭皮針——刺激部位枕區(qū)枕上旁線部位:屬足太陽經,在頭枕部,與枕上正中線平行,與之相距0.5寸的直線主治:同枕上正中線62.頭皮針——刺激部位枕區(qū)枕上旁線62.頭皮針——刺激部位枕區(qū)枕下旁線部位:屬足太陽膀胱經,在頭枕部,在枕外粗隆下方兩側2寸長的垂直線,即玉枕穴至天柱穴的連線主治:小腦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礙,后頭痛63.頭皮針——刺激部位枕區(qū)枕下旁線63.頭皮針——操作方法進針法針刺手法快速捻轉手法抽添手法留針與出針頭針的留針和出針,基本上與毫針刺法是一致的頭針常采用長時間動留針法出針時,要及時按壓針孔,以免出血64.頭皮針——操作方法進針法64.頭皮針——適應范圍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患頭針皮療法的主要適應證精神疾病調整大腦皮層功能狀態(tài)疼痛和感覺異常皮層內臟功能失調所致的疾病65.頭皮針——適應范圍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患頭針皮療法的主要適應證頭皮針——注意事項1.囟門和骨縫尚未閉合的嬰兒及孕婦不宜用頭針治療2.頭顱手術部位,頭皮嚴重感染、潰瘍和創(chuàng)傷處不宜針刺3.頭皮進針時要迅速,注意避開發(fā)囊、瘢痕。行針時要注意針下感覺,有阻力感或局部疼痛時,要及時調整針刺方向與深度,要保證針體刺入帽狀腱膜下4.留針時不要碰撞針柄,以免發(fā)生彎針和疼痛。如局部有疼痛、瘙癢、沉重感,而無法忍受時,可將針向外提使異常感消失66.頭皮針——注意事項1.囟門和骨縫尚未閉合的嬰兒及孕婦不宜用其它針法腕踝針法三棱針法耳針法皮膚針法皮內針法穴位注射法67.其它針法腕踝針法67.其它針法腕踝針法在腕部或踝部的相應點用毫針進行皮下針刺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其將人體體表劃分為“縱橫六區(qū)、上下兩段”68.其它針法腕踝針法68.其它針法三棱針法用三棱針點刺穴位或血絡,放出少量血液,或擠出少量液體,或挑斷皮下白色纖維組織,以防治疾病的方法放出適量血液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屬刺絡法或刺血法,又稱放血療法此法具有醒腦開竅,瀉熱消腫,祛瘀止痛等作用69.其它針法三棱針法69.其它針法耳針法用短毫針或艾灸及藥物敷貼等方法,通過對耳廓穴位的刺激以診治疾病的一種方法70.其它針法耳針法70.其它針法皮膚針法一種多針淺刺人體體表一定部位(皮部)的治療方法運用皮膚針叩刺皮部可激發(fā)、調節(jié)臟腑經絡功能,達到內病外治的目的71.其它針法皮膚針法71.其它針法皮內針法又稱埋針法麥粒型圖釘型
72.其它針法皮內針法又稱埋針法麥粒型圖釘型72.其它針法穴位注射法又稱水針選用某些中西藥物注射液注入人體有關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本法是用注射器的針頭代為針具刺入穴位,是在針刺腧穴治應用較多73.其它針法穴位注射法又稱水針73.針刺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暈針針刺過程中病人發(fā)生的暈厥現(xiàn)象原因患者體質虛弱,精神緊張,或疲勞、饑餓、大汗、大瀉、大出血之后或體位不當,或醫(yī)者在針刺時手法過重癥狀患者突然出現(xiàn)精神疲倦,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惡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發(fā)冷,血壓下降,脈象沉細,或神志昏迷,撲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脈微細欲絕74.針刺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暈針針刺過程中病人發(fā)生的暈厥現(xiàn)象針刺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暈針處理立即停止針刺,將針全部起出。使患者平臥,注意保暖,輕者仰臥片刻,給飲溫開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復正常重者在上述處理基礎上,可刺人中、素髎、內關、足三里,灸百會、關元、氣海等穴,即可恢復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細微,脈細弱者,可考慮配合其他治療或采用急救措施預防對于暈針應注重預防75.針刺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暈針處理75.針刺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滯針針下澀滯,捻轉、提插、出針均感困難而病人感覺劇痛的現(xiàn)象原因患者精神緊張,當針刺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強烈收縮;或行針手法不當,向單一方向捻針太過,以致肌肉組織纏繞針體而成滯針;若留針時間過長,有時也可出現(xiàn)滯針現(xiàn)象針在體內,捻轉不動,提插、出針均感困難,若勉強捻轉、提插時,則病人痛不可忍76.針刺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滯針針下澀滯,捻轉、提插、出針均針刺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滯針處理若病人精神緊張,局部肌肉過度收縮時,可稍延長留針時間,或于滯針腧穴附近進行循按或叩彈針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針,以宣散氣血、緩解肌肉的緊張若行針不當,或單向捻針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將針捻回,并用刮柄、彈柄法,使纏繞的肌纖維回釋預防做好解釋工作,消除患者的顧慮注意行針的手法和避免單向捻轉77.針刺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滯針處理77.針刺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彎針針身在體內形成彎曲的現(xiàn)象原因醫(yī)者進針手法不熟練,用力過猛、過速,以致針尖碰到堅硬的組織器官,或病人在針刺或留針時移動體位,或因針柄受到某種外力壓迫、碰擊等,均可造成彎針現(xiàn)象針柄改變了進針或刺入留針時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轉及出針均感困難,而患者感到疼痛78.針刺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彎針針身在體內形成彎曲的現(xiàn)象78針刺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彎針處理出現(xiàn)彎針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轉等手法如針柄輕微彎曲,應慢慢將針起出若彎曲角度過大時,應順著彎曲方向將針起出若由病人移動體位所致,應使患者慢慢恢復原來體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將針緩緩起出切忌強行拔針,以免將針體折斷,留在體內79.針刺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彎針處理79.針刺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彎針預防醫(yī)者進針手法要熟練,指力要均勻,并要避免進針過速、過猛選擇適當體位,在留針過程中,囑患者不要隨意變更體位,注意保護針刺部位,針柄不得受外物硬碰和壓迫80.針刺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彎針預防80.針刺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斷針指針體折斷在人體內原因針具質量欠佳,針身或針根有損傷剝蝕,進針前失于檢查針刺時將針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針時強力提插、捻轉,肌肉猛烈收縮留針時患者隨意變更體位,或彎針、滯針未能進行及時正確處理等,均可造成斷針現(xiàn)象行針時或出針后發(fā)現(xiàn)針身折斷,其斷端部分針身尚露于皮膚外,或斷端全部沒入皮膚之下81.針刺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斷針指針體折斷在人體內81.針刺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斷針處理醫(yī)者態(tài)度必須從容鎮(zhèn)靜,囑患者切勿更動原有體位,以防斷針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殘端部分針身顯露于體外時,可用手指或鑷子將針起出若斷端與皮膚相平或稍凹陷于體內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擠壓針孔兩旁,使斷針暴露體外,右手持鑷子將針取出若斷針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層時,應在X線下定位,手術取出82.針刺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斷針處理82.針刺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斷針預防為了防止折針,應認真仔細地檢查針具避免過猛、過強地行針在行針或留針時,應囑患者不要隨意變更體位83.針刺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斷針預防83.針刺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血腫針刺部位出現(xiàn)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腫痛原因針尖彎曲帶鉤,使皮肉受損,或刺傷血管所致現(xiàn)象出針后,針刺部位腫脹疼痛,繼則皮膚呈現(xiàn)青紫色84.針刺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血腫針刺部位出現(xiàn)皮下出血而引起的針刺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血腫處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造成局部小塊青紫時,一般不必處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腫脹疼痛較劇,青紫面積大且影響到功能活動時,可先作冷敷止血,再做熱敷或在局部輕輕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預防仔細檢查針具,熟悉人體解剖部位,避開血管針刺,出針時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85.針刺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血腫處理85.第三節(jié)灸法86.第三節(jié)灸法86.概述灸法指用艾絨或其他藥物放置在腧穴或病變部位上燒灼、熏熨,借灸火的溫和熱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體表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達到防治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灸用的材料以艾絨為主灸法的作用溫經散寒扶陽固脫消瘀散結防病保健87.概述灸法87.操作方法——艾灸灸法的種類很多,常用灸法分為艾灸和其他灸法,其中艾灸又分為艾柱灸、艾條灸、溫針灸和溫灸器灸艾灸艾炷灸、直接灸和間接灸88.操作方法——艾灸灸法的種類很多,常用灸法分為艾灸和其他灸法,直接灸間接灸操作方法——艾灸89.直接灸間接灸操作方法——艾灸89.溫和灸雀啄灸回旋灸操作方法——艾灸艾條灸法
懸起灸和實按灸懸起灸90.溫和灸雀啄灸回旋灸操作方法——艾灸艾條灸法懸起灸和實按灸操作方法——艾灸艾條灸法
懸起灸和實按灸實按灸施灸部位墊上布或紙,點燃藥條一端后,趁熱按到施術部位,使熱力透達到深部的灸法,為實按灸。由于用途不同,艾絨里滲入的藥物處方各異,又有太乙針灸、雷火針灸等溫針灸溫灸器灸91.操作方法——艾灸艾條灸法懸起灸和實按灸91.溫針灸溫灸筒溫灸盒操作方法——艾灸92.溫針灸溫灸筒溫灸盒操作方法——艾灸92.操作方法——其他灸法燈火灸天灸天灸白芥子灸蒜泥灸等93.操作方法——其他灸法燈火灸93.灸法的適應證和禁忌證適應證經脈痹阻所致的風寒濕痹、痛經、經閉、寒疝、腹痛等風寒表證、寒性胃痛、腹痛、嘔吐、泄瀉等陽氣虛脫而出現(xiàn)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的虛脫證脾腎陽虛的久泄、久痢、遺尿、陽痿、早泄等氣虛下陷的內臟下垂、遺尿、脫肛、陰挺、崩漏日久不愈等外科癰瘡癤腫初起、瘡瘍久潰不斂、陰性瘡瘍、瘰疬等94.灸法的適應證和禁忌證適應證94.灸法的適應證和禁忌證禁忌證顏面五官、陰部、有大血管分布等部位不宜直接灸妊娠期婦女的腹部、腰骶部,睪丸、陰部、乳頭不宜施灸關節(jié)活動處不能瘢痕灸另外,若脈象數(shù)疾者,無論外感或陰虛內熱均禁灸高熱、抽搐或極度衰弱、形瘦骨弱者,不宜灸95.灸法的適應證和禁忌證禁忌證95.灸法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施灸體位和施灸順序施灸前,要選用臥位和坐位,使體位平正舒適,便于準確定穴,有利于艾炷安放和施灸施灸的順序要“先陽后陰,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少后多”在特殊情況下,亦可酌情靈活運用,不可拘泥96.灸法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施灸體位和施灸順序96.灸法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注意事項在施灸或溫針灸時,要注意防止艾火脫落,以免造成皮膚及衣物的燒損灸療過程中,要隨時了解患者的反應,及時調整灸火與皮膚間的距離,掌握灸的量以免造成施灸太過,引起灸傷灸后若出現(xiàn)局部水皰,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皰過大,可用消毒針從水皰的底部刺破,放出水液后,再涂以龍膽紫藥水97.灸法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注意事項97.灸法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注意事項對于化膿灸者,在灸瘡化膿期間,不宜從事體力勞動,要注意休息,嚴防感染。若有繼發(fā)感染,應及時對癥處理施術的診室,應注意通風,保持空氣清新,避免煙塵過濃,污染空氣,傷害人體98.灸法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注意事項98.第四節(jié)拔罐法99.第四節(jié)拔罐法99.一、概述——概念
拔罐法是以罐為工具,用燃火、抽氣等方法造成罐負壓,使之吸著于施術部位,通過負壓、溫熱等作用治療疾病的方法100.一、概述——概念拔罐法是以罐為工具,用燃火、抽氣等方法造成一、概述——常用罐具
竹罐陶瓷罐玻璃罐新型罐具擠壓排氣罐抽氣罐101.一、概述——常用罐具竹罐101.一、概述——吸附方法
罐的吸附方法是指排空罐的空氣,使之產生負壓,罐吸附在拔罐的部位地方法,常用為火吸法、水吸法以及抽氣吸法102.一、概述——吸附方法罐的吸附方法是指排空罐的空氣,使之產生一、概述——吸附方法
火吸法閃火法,投火法,貼棉法,架火法水吸法利用沸水排出罐內空氣,形成負壓,使罐吸附在皮膚上的方法。此法一般選用竹罐
抽氣吸法
103.一、概述——吸附方法火吸法103.閃火法投火法一、概述——吸附方法
104.閃火法投火法一、概述——吸附方法104.二、操作方法——拔罐方法105.二、操作方法——拔罐方法105.二、操作方法——起罐方法起罐時要一手拿住罐體,另一手將罐口邊緣的皮膚輕輕按下,空氣進入罐內后,火罐自然脫落。抽氣罐則使空氣進入后,罐即脫落。水罐起罐時應防止藥液漏出,應將拔罐部位調整為側面后再起罐。注意起罐時切、忌用力猛拔,損傷皮膚106.二、操作方法——起罐方法起罐時要一手拿住罐體,另一手將罐口邊拔罐的適應證神經系統(tǒng)疾病功能障礙心肺系統(tǒng)功能障礙消化系統(tǒng)功能障礙免疫系統(tǒng)功能障礙痛癥107.拔罐的適應證神經系統(tǒng)疾病功能障礙107.拔罐的禁忌證急性嚴重疾病、慢性全身虛弱性疾病及接觸性傳染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血病及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急性外傷性骨折、嚴重水腫精神分裂癥、抽搐、高度神經質及不合作者皮膚高度過敏、傳染性皮膚病、皮膚腫瘤(腫塊)部、皮膚糜爛部108.拔罐的禁忌證急性嚴重疾病、慢性全身虛弱性疾病及接觸性傳染病1拔罐的禁忌證心尖區(qū)、體表大動脈搏動部及靜脈曲張部妊娠婦女的腹部、腰骶部、乳房部、前后陰部眼、耳、口、鼻等五官孔竅部精神緊張、疲勞、飲酒后,以及過饑、過飽、煩渴時109.拔罐的禁忌證心尖區(qū)、體表大動脈搏動部及靜脈曲張部109.拔罐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拔罐手法要熟練,動作要輕、快、穩(wěn)、準。拔罐數(shù)量宜少,罐間距離應適中,過遠影響療效,過近易痛易落注意詢問患者的感覺,觀察其局部和全身反應。若患者感覺吸拔部明顯疼痛或燒灼、麻木,多為吸拔力過大;若患者毫無感覺,多為吸拔力不足,均應起罐重拔拔罐期間,如患者出現(xiàn)頭暈、惡心、面色蒼白、四肢發(fā)涼、出冷汗、胸悶心慌至暈厥、脈細弱等暈罐征象,應及時起罐,并參照暈針處理110.拔罐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拔罐手法要熟練,動作要輕、快、穩(wěn)、準第五節(jié)針灸處方111.第五節(jié)針灸處方111.概述針灸處方學是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研究針灸處方的組成理論及臨床應用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腧穴功能的總結是針灸處方的形成基礎,如何選穴配伍組方,是關系到針灸康復療效、貫穿于針灸理論與臨床治療的核心環(huán)節(jié)。隨著針灸學理論的發(fā)展和學術水平的提升,針灸處方的應用已日益廣泛112.概述針灸處方學是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研究針灸處方的組成理論及臨一、處方原則針灸配穴處方是在分析病因病機、明確辨證立法的基礎上,選擇適當?shù)碾蜓ê痛叹?、補瀉方法組合而成的,是針灸治病的關鍵步驟腧穴的選取是否恰當,處方的組成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治療效果針灸配穴處方必須在中醫(yī)學基本理論和針灸治療原則的指導下,根據(jù)經脈的循行分布、交叉交會和腧穴的分布、功能及特異性,結合疾病涉及的臟腑、病情的標本緩急進行嚴密組合,做到有法有方、配穴精煉、酌情加減、靈活多變113.一、處方原則針灸配穴處方是在分析病因病機、明確辨證立法的基礎一、處方原則“病在上者取之下”“病在左者取之右病在右者取之左”“病在胸腹者取四肢”“病在局部者取阿是穴”114.一、處方原則114.一、處方原則115.一、處方原則115.重要原則——補虛瀉實補虛瀉實就是扶助正氣祛除邪氣補虛主要包括“虛則補之”、“陷下則灸之”,通過針刺手法的補法、穴位的選擇和配伍、溫灸法的溫補陽氣、升提舉陷作用等實現(xiàn)瀉實主要包括“盛則瀉之”、“宛陳則除之”,通過針刺手法的瀉法、穴位的選擇和配伍、三棱針法的點刺放血、活血化瘀作用等實現(xiàn)若本經自病,虛實表現(xiàn)不甚明顯,則“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按本經循經取穴,多采用平補平瀉的針刺手法116.重要原則——補虛瀉實補虛瀉實就是扶助正氣祛除邪氣116.重要原則——清熱溫寒熱性病癥治療用“清”法,“熱則疾之”,淺刺疾出或點刺出血,手法輕快,針用瀉法,或不留針,或配合“透天涼”手法寒性病癥治療用“溫”法,“寒則留之”,深刺而久留針,或配合“燒山火”手法,或加用艾灸溫針等117.重要原則——清熱溫寒熱性病癥治療用“清”法,“熱則疾之”,淺重要原則——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就是抓住疾病的本質,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方法根據(jù)疾病的標本緩急等情況,分別采用“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本同治”等方法118.重要原則——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就是抓住疾病的本質,采取針對性的重要原則——三因制宜三因制宜就是指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即根據(jù)患者所處的時辰季節(jié)、地理環(huán)境和個體情況,制定適宜的治療方法119.重要原則——三因制宜三因制宜就是指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即根二、穴位的選擇穴位是針灸處方的第一組成要素,針灸處方要以經絡理論為指導,根據(jù)病證、腧穴的特性加以選穴120.二、穴位的選擇穴位是針灸處方的第一組成要素,針灸處方要以經絡選穴原則121.選穴原則121.選穴原則——近部選穴在病變局部或距離較近的范圍選穴,因腧穴有局部治療作用,可以治療所在部位的局部病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度運輸管理實訓課程實施合同3篇
- 新學期教師工作計劃范文10篇
- 2022年《春節(jié)的習俗》6年級作文
- 2021公司員工個人述職報告大全三篇
- 簡歷自我評價集合15篇
- 航天火箭公司評估報告(上網)
- 大學金工實習報告模板匯編9篇
- 商務會議邀請函范文集合八篇
- 社會實踐的自我鑒定集錦15篇
- 人民日報評論網絡暴力素材-人民日報評治理網絡暴力
- 農村自建房包工包料承包的合同范本
- 干部家庭成員及重要社會關系登記表
- 人工智能技術在康復醫(yī)學領域中的發(fā)展與應用
- 施工進度計劃保證措施(智能化工程)
- JB-T 4088.1-2022 日用管狀電熱元件 第1部分:通用要求
- JGJT341-2014 泡沫混凝土應用技術規(guī)程
- 鋼結構安裝工程旁站監(jiān)理記錄表
- 人教版英語五年級上冊 Unit 2 Part A
- 常見中藥價格表
- IDC云數(shù)據(jù)中心機房運維服務解決方案
- 維西縣城市生活垃圾熱解處理工程環(huán)評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