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課件9_第1頁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課件9_第2頁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課件9_第3頁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課件9_第4頁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課件9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4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14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新課導入眾所周知,我國基礎教育的優(yōu)點是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缺點是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當前社會中,這些缺點甚至可以說是致命傷,常常使我們的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進而會影響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前途。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這種“高分低能”的情況呢?讓我們聽聽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說的。新課導入眾所周知,我國基礎教育的優(yōu)點是注重基礎知識和學習目標1.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理清文章的論證思路。(重點)2.歸納課文的中心論點,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難點)3.感受科學實驗精神的重要性,培養(yǎng)格物致知精神及樂于動手實驗的科學品質。(重點)學習目標1.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了解“格物致知”的真作者名片丁肇中,1936年出生于美國密歇根州安娜堡,美籍華裔物理學家,祖籍山東日照,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中國科技大學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專家,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實驗粒子物理學。作者名片丁肇中,1936年出生于美國密歇根州安娜堡,背景鏈接本文選自《散文選刊》1999年第2期,有改動。本文是作者在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華”征文特別榮譽獎時的一篇發(fā)言稿。受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我國基礎教育過于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而忽視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致使學生大多“高分低能”。這已不能適應社會、時代發(fā)展的需要,鑒于此,丁肇中根據(jù)現(xiàn)代學術的發(fā)展和個人經(jīng)驗,并聯(lián)系傳統(tǒng)的文化背景和我國的現(xiàn)狀,向我們提出了忠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背景鏈接本文選自《散文選刊》1999年第2期,有改動。生難字丁肇中()

朱熹()測量()彷徨()儒家()不知所措()埋沒()格物致知()袖手旁觀()預習測評zhàoxīxiùzhìmòpángrúliángcuò生難字丁肇中()朱熹()測量形似字徨()彷徨惶()惶恐煌()輝煌儒()儒家孺()孺子懦()懦弱rúhuánghuánghuángnuòrú形似字徨()彷徨儒()儒家rúhuángh詞語解釋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探究、窮盡。致知:獲得知識。誠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思想純正,不欺騙自己。正心:端正心性。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齊家:整頓管理家政。詞語解釋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探究、窮盡。清談:本指魏晉間一些士大夫不務實際,空談哲理。后世

泛指一般不切實際地談論。袖手旁觀:手藏在袖子里,在一旁觀看。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xié)

助別人。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處境為難或心神慌亂。一帆風順:船遇順風,行走迅速。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該往何處去。清談:本指魏晉間一些士大夫不務實際,空談哲理。后世自由地朗讀課文,整理出文章脈絡。整體感知自由地朗讀課文,整理出文章脈絡。整體感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12)第三部分(13)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用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自己的親身經(jīng)驗,從正反兩方面分析了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強調培養(yǎng)實驗精神的意義,并對中國年輕一代提出希望。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12)第第一層(2)第二層(3~5)第三層(6~12)從正反兩方面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從正面解釋“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從反面論證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第二部分第一層(2)第二層(3~5)第三層(6~12)從正反兩方面分課文解讀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我們應有格物致知精神。2、本文的結論是什么?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課文解讀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我們應有格物致知精神。2、本文引用《大學》里面的句子有什么作用?從解釋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出發(fā)點說起,簡明扼要地解釋“格物”和“致知”的含義,既點明題旨,又表明這個觀點由來已久。引用《大學》里面的句子有什么作用?從解釋中國傳統(tǒng)教育

不一樣。丁教授講的目的是通過實驗得到新知識。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作者說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是為什么呢?歸納:因為傳統(tǒng)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田地。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目的與丁教授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樣嗎?不一樣。丁教授講的目的是通過實驗得到新知識。這才是格15為了說明這一點,作者舉了王陽明的例子。我們探討一下:王陽明“格”竹子為什么失???這位先生面對竹子硬想了七天,而不動手實踐,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從內心領悟真理。王陽明的“格物”實是“格己”,而不是研究萬物的道理,這是無用的,不能適用于現(xiàn)在的世界的。證明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確的。為了說明這一點,作者舉了王陽明的例子。我們探討一下:王陽明閱讀6-12自然段朗讀:

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怎樣實驗?實驗有什么特點?揭示本段論點的語句是:閱讀6-12自然段朗讀:

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17(1)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2)實驗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積極具體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shù)哪繕?,以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向導。(1)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18物理學史上,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為了駁倒亞里士多德的物體下落的速度和物體的重量成正比的觀點,在比薩斜塔上做了同時拋下兩個材料相同、重量不同的鐵球的實驗,證明了不同重量的物體在空氣中自由降落時,重量與下降速度無關,不同重量的物體以同樣速度落地的結論。試舉出事例證明實驗精神即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物理學史上,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為了駁倒亞里士多德的物19“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敝小把酃?、勇氣和毅力”三者之間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這三者之間是不能調換的。一個成功的實驗,首先需要靠“眼光”選擇正確的目標;然后靠“勇氣”開展實驗;實驗過程中不會一帆風順,就需要有“毅力”的堅持。這三者之間是有內在聯(lián)系的,因此不能調換。“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敝小把酃?0在“格物致知”方面,中國學生有哪些不足?原因是什么?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這主要是由傳統(tǒng)教育這個文化背景導致的,學生對格物致知的精神貫徹不足。反面論證在“格物致知”方面,中國學生有哪些不足?原因是什么?21以他自己在美國讀大學的親身經(jīng)歷為證作者用什么事例證明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反面論證以自己親身的經(jīng)驗為證,證明中國傳統(tǒng)教育重理論輕實驗、重思維輕動手的弊端,從而說明實驗精神在科學研究上的重要性,使說理更加真實可信。以他自己在美國讀大學的親身經(jīng)歷為證作者用什么事例證明中國學生22閱讀最后一段“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學術不可缺少,而且對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也是不可少的?!币痪湓诮Y構上有何作用?告訴我們什么道理?這一句是過渡句,承上啟下,“不但……而且……”揭示了兩部分之間的遞進關系。這句話告訴我們,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對學術有用,而且對當今世界的其他事物也是有用的。閱讀最后一段“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學術23作者認為今天的教育應當怎樣發(fā)揚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現(xiàn)如今的教育里,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要靠實踐來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相。作者認為今天的教育應當怎樣發(fā)揚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現(xiàn)如今的24為什么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一方面在科學上有著重要性:

科學的進展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以求到的。為什么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一方面在25另一方面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

現(xiàn)在的世界和社會的環(huán)境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能夠使我們在研究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個人行動上,都能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通過實踐來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相,不會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會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另一方面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26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有哪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有哪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27這篇文章論述的問題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眾所周知,我國基礎教育的優(yōu)點是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缺點是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當前社會中,這個缺點甚至可以說是致命傷,它使我們的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因而影響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前途。當然,這個缺點也不是突然形成的,它有久遠的文化背景,并與當前的考試體制有關??朔@個缺點,任重而道遠。這篇文章論述的問題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眾所周知,我國基礎28這篇文章根據(jù)現(xiàn)代學術的發(fā)展和個人的經(jīng)驗教訓,聯(lián)系傳統(tǒng)的文化背景和我國的現(xiàn)狀,精辟地闡明了中國學生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的問題。高屋建瓴,一針見血,語重心長,每個人都由此終身受益。這篇文章根據(jù)現(xiàn)代學術的發(fā)展和個人的經(jīng)驗教訓,聯(lián)系傳統(tǒng)29深入探究1.作者在文中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第一,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缺乏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第二,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第三,這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必不可少的。深入探究1.作者在文中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2.本文采用了哪些說理方法?(1)引用古語。如開頭引用《大學》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3段中引用《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2)擺事實與講道理有機結合。為了證明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格物致知的觀點,作者首先引用了《大學》里的話證明,由于傳統(tǒng)教育的目的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便被埋沒了。作者又舉了明朝大哲學家王陽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事例,生動有趣地說明了2.本文采用了哪些說理方法?(1)引用古語。如開頭引用《大學這個道理。為了證明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作者先講道理,從正面分析什么是真正的實驗精神,然后聯(lián)系現(xiàn)實,指出大部分中國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再聯(lián)系自己的經(jīng)歷舉例說明傳統(tǒng)教育的弊端,進一步論證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3)運用對比。如中國傳統(tǒng)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強調知識的獲得是通過內心體悟和自我探討,與科學進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對比。這個道理。為了證明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作者先講道理,從3.談談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義。3.談談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義。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課件9結構梳理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引論(提出論點):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本論(闡明道理)結論(解決問題):論證“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提出希望解釋“格物致知”的含義舉例說明在古代并未重視“格物致知”現(xiàn)代“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培養(yǎng)實驗精神貢獻人類社會結構梳理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引論(提出論點):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拓展遷移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拓展遷移獲得諾貝爾獎的首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

楊振寧(1922—),美籍華人,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理論物理研究所教授、所長。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皭垡蛩固怪v座”教授、物理學家,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1951年與李政道教授合作,于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原理,因而與李政道共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原理徹底改變了人類對對稱性的認識,促成了此后幾十年物理學界對對稱性的關注。首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

首位諾貝爾物理學獎——李政道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恒、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首位諾貝爾物理學獎——李政道諾貝爾物理學獎華人得主——丁肇中

丁肇中(Samuel

Ting,1936-),男,1936年生于美國密歇根州安阿伯市,祖籍山東日照。美國華人物理學家。1974年在高能加速器的質子碰撞實驗中,發(fā)現(xiàn)了原子核中的一種新粒子“J”粒子,這是基本粒子科學的重大突破,1976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88年4月獲意大利最高科學榮譽獎——德卡斯貝里科學獎,1996年獲中國國務院頒發(fā)的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獎。諾貝爾物理學獎華人得主——丁肇中

丁肇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朱棣文

朱棣文(1949—),男,1949年生于美國密蘇里州,祖籍江蘇太倉。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他是第一位可以控制、移動一粒原子的人。1997年10月因利用激光冷卻氣體,使冷卻的原子陷在原子捕捉器內的方法獲得技術上的突破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朱棣文諾貝爾物理學獎華人得主——崔琦

崔琦(Daniel

C.Tsui,1939—),美籍華人物理學家。男,1939年生于河南寶豐,祖籍河南寶豐。因發(fā)現(xiàn)電子在強磁場、超低溫條件下相互作用,能形成具在某種特異性質的量子流體,獲1998年諾貝爾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華人得主——崔琦首位諾貝爾化學獎華人得主——李遠哲

李遠哲(Lee

Yuan

Tseh,1936-),男,1936年生于臺灣新竹,祖籍臺灣新竹。美國華人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主要研究氣態(tài)化學動力學、分子光束和激光化學。1986年10

月獲諾貝爾化學獎;1986年獲全美華人成就獎。首位諾貝爾化學獎華人得主——李遠哲

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

高行?。?940—),男,1940年生于中國江西。1986年因劇作《彼岸》被禁演而萌生出國念頭,于1987年定居法國。2000年因他的大作《靈山》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由此,他比曾獲提名的老舍、巴金、北島等名家更早成為華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錢永健

華裔化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醫(yī)學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瘜W及藥理學兩系教授,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堂侄。錢永健與哈佛大學的利伯共同奪得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他發(fā)明多色瑩光蛋白標記技術,為細胞生物學和神經(jīng)生物學發(fā)展帶來一場革命。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錢永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

莫言,原名管謨業(yè),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東高密,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他以一系列鄉(xiāng)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xiāng)”以及“怨鄉(xiāng)”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13年10月30日,中國首家培養(yǎng)網(wǎng)絡文學原創(chuàng)作者的公益性大學“網(wǎng)絡文學大學”開學,莫言擔任該校的名譽校長。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藥學家,中國中醫(y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fā)中心主任。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y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2015年10月,因發(fā)現(xiàn)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新療法獲諾貝爾生理學醫(yī)學獎。諾貝爾生理醫(yī)學獎——屠呦呦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藥學家,中國中藝術特色1.思路清晰、縝密。開頭緊扣論題,由“格物致知”的出處,引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分析,澄清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作者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jīng)驗三個方面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并發(fā)出號召。全文思路清晰,說理嚴密。藝術特色1.思路清晰、縝密。2.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和對比論證相結合,論述充分有力。文章在列舉事例時,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結合的說理方法。如反面事例,文中第4段舉了王陽明“格”竹子的事例,證明了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作者還運用對比論證的方法,使論證說理更加鮮明。中國傳統(tǒng)教育強調的通過內心體驗和自我探討獲得知識,與現(xiàn)如今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的對比。所有這些都強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2.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和對比論證相結合,論述充分有力。課后作業(yè)以《怎樣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后感。課后作業(yè)以《怎樣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一、熟讀課文,思考一下,有些同學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們怎樣學習才能適應現(xiàn)在的世界環(huán)境?參考答案:有些同學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傳統(tǒng)教育的背景下,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因此考試得高分,一旦搞研究或者需要動手時,就不知所措了。課后習題參考答案一、熟讀課文,思考一下,有些同學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我們只有轉變觀念,對格物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實驗精神真正變?yōu)橹袊幕囊徊糠?,在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還要培養(yǎng)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我們只有轉變觀念,對格物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實驗二、你在探索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經(jīng)歷?說出來與同學們交流。然后說說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是什么。參考答案:示例一:用手指捏雞蛋,輕而易舉就可以捏破;可是把雞蛋放在手心捏時,無論怎樣都不能把雞蛋捏破。經(jīng)過探究,我明白了,這是力的均衡原理。二、你在探索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經(jīng)歷?說出來與同學示例二:在兩只玻璃瓶里分別放進五只蜜蜂和五只蒼蠅,然后將瓶底對著亮光,瓶口朝向暗處。幾個小時后,五只蒼蠅均找到了出口爬了出來,而五只蜜蜂全部撞死了。查閱資料得知,蜜蜂把光亮方向視為唯一的出路,只知道往前飛,而蒼蠅并不死盯著那點光亮,碰壁后知道往后看,最終得以逃生。蜜蜂和蒼蠅一死一生,說明了一個道理:前路受阻,應該適時向后看。被困于瓶中的蒼蠅向后看,或許是一種求生的本能使然。示例二:在兩只玻璃瓶里分別放進五只蜜蜂和五只蒼蠅,然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是: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敢創(chuàng)新,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是:三、課文說:“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論是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要靠實踐來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相?!庇懻撘幌?,為什么“研究人文科學”和“在個人行動上”也要重視實驗精神呢?并把你的看法寫成片段作文。參考答案:示例:“研究人文科學”也要重視實驗精神。因為人文科學思想也是從實踐中產(chǎn)生的。毛澤東同志早就說過,人的三、課文說:“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論是研究自然正確思想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頭腦里固有的,而是從實踐中來的?!霸趥€人行動上”為什么也要重視實驗精神呢?個人行動不是盲目的行動,總要有一定的思想、一定的理念作指導。這思想、這理念,也“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那就要在實踐中培養(yǎng)自己的判斷力。正確思想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頭腦里固有的,而是從實踐中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課件957●

只有天才和科學結了婚才能得到最好的結果。

──斯賓塞●

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強的信念。

──羅曼·羅蘭●

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馬克思●

人只有為自己同時代人的完善,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達到自身的完善。─馬克思●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

──馬克思●

人的價值蘊藏在人的才能之中。

──馬克思●

萬事開頭難,每門科學都是如此。

──馬克思●

一切節(jié)省,歸根到底都歸結為時間的節(jié)省。

──馬克思●

辛苦是獲得一切的定律。

──牛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