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一《論語》復習-材料課件_第1頁
高中語文必修一《論語》復習-材料課件_第2頁
高中語文必修一《論語》復習-材料課件_第3頁
高中語文必修一《論語》復習-材料課件_第4頁
高中語文必修一《論語》復習-材料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論語》復習建議1.早讀時間回歸文本《先秦諸子選讀》(讀懂意思、理解思想——結(jié)合課后“相關(guān)鏈接”)。2.課外閱讀、識記、理解孔子思想(可聯(lián)系實際——現(xiàn)實意義)。3.適量訓練(了解題型、命題特點、答題思路等)。《論語》復習建議1.早讀時間回歸文本《先秦諸子選1(一)仁孔子思想學說的內(nèi)在核心是“仁”。這個概念在《論語》中共出現(xiàn)了109次。所謂“仁”,用孔子的話說就是“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直白一點說,就是對人要尊重、關(guān)心和體諒??鬃铀幍臅r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規(guī)則和倫理道德逐漸被顛覆,禮崩樂壞,諸侯割據(jù),互相征伐,周王得不到重視??鬃訉ι鐣膭邮幧罡袘n慮,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禮儀,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統(tǒng)治秩序,強調(diào)“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時反對暴政,強調(diào)仁治天下和以仁修身,要求個人以自我克制和禮讓的態(tài)度調(diào)和社會矛盾。所以他一方面教授各國弟子學習禮儀,一方面積極人世,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鬃铀枷牒喗?一)仁孔子思想簡介2

(二)禮

為了實踐“仁”這一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與行為準則,孔子十分重視“禮”,可以這樣說,“禮”就是孔子思想學說的外在行為準則??鬃又鲝垺翱思簭投Y為仁”(《論語·顏淵》),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論行為都符合禮的要求,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鬃又鲝埖摹岸Y”有嚴格的君臣士民等級規(guī)范和繁瑣的生活行為要求,但他又認為禮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儀式上,更重要的是要從內(nèi)心和感情上體悟禮的根本,符合禮的要求??鬃酉虢璐藖斫⒎€(wěn)定的社會秩序。(二)禮

為了實踐“仁”這一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與行為準則,3(三)君子人格

《論語》許多篇幅談及君子,這里的君子是一個廣義概念,重在強調(diào)一種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個不同于平凡的人。為實現(xiàn)這一目的,《論語》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標準及道德修養(yǎng)要求。其一,君子必須重視仁德修養(yǎng)。心境安寧而不傲慢,態(tài)度莊重而不與人爭吵,能合群而不結(jié)黨營私;君子要重視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對社會多作貢獻。只有這樣才能稱得上君子的修養(yǎng)。其二,君子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子谡J為,君子除了自我修養(yǎng),還要重視用“三戒、三畏、九思”幾項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概括起來有三點:一是要隨時注意戒除個人的欲念;二是處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無忌憚;三是認真處理,隨時嚴格要求自己。其三,君子要重義避利,追求道義。(三)君子人格

《論語》許多篇幅談及君子,這里的君子是一個廣4(四)學習觀念

其一,學習的態(tài)度??鬃诱J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guān)鍵。其次,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專心致志,知難而進。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其二,學習的方法??鬃又鲝堉販亓暋W思結(jié)合、勇于實踐、精益求精。其三,學習的內(nèi)容??鬃又鲝垖W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同時,也強調(diào)學習要抓根本的東西,“一以貫之”,用一個道理來貫穿自己的學說的,這個道理就是學習的根本,學習重在抓住根本。其四,學習的目的??鬃诱J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于“學以致用”?!笆硕鴥?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是說當官時有余力就應該學習,學習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這一思想實質(zhì)上也體現(xiàn)了學與用的關(guān)系。(四)學習觀念

其一,學習的態(tài)度??鬃诱J為,追求學問首先在5(五)教育思想孔子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從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許多有才干的學生,在教育實踐中取得了豐富經(jīng)驗:其一,關(guān)于教育指導思想??鬃又鲝垺坝薪虩o類”,即受教育者不應分貴賤、賢愚,應該機會均等。其二,關(guān)于教育的基本方法。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他強調(diào)啟發(fā),要把握時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其三,關(guān)于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鬃娱L期從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內(nèi)容十分廣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貴族學校所用的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尤其是詩、書、禮、樂。其四,關(guān)于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在孔子看來,進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義禮凈化人們的靈魂,協(xié)調(diào)人們的社會行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養(yǎng)具有仁義之心的“仕”、“君子”,以為當時的社會服務,這就是他著名的“學而優(yōu)則仕思想。(五)教育思想6(六)“鬼神”思想

鬼神思想是人類對自然現(xiàn)象神秘恐懼心理的表現(xiàn),也是人類對人生命運的一種虛幻寄托??鬃訉砩癫扇×朔浅I髦氐木炊h之的態(tài)度。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孔子說:“活人我還不能事奉,怎么能去事奉鬼神?”體現(xiàn)了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六)“鬼神”思想

鬼神思想是人類對自然現(xiàn)象神秘恐懼心理的7(七)務政思想

《論語》中關(guān)于務政的思想是“學以致用”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對此,《論語》中對務政的標準也作了具體說明。其一,關(guān)于務政的對象??鬃诱J為只要懂禮、有道、正直,并具備一定的從政才能的人就可以務政。也就是說,只要人具備一定的參政素質(zhì),諸如果斷、達理、多藝就可以參政。其二,關(guān)于務政的基本要求和標準。從政者必須勤勉忠誠??鬃釉唬骸熬又疅o倦,行之以忠?!币孕幸恢?,舉止端莊。要眼光遠大,依次而進?!盁o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七)務政思想

《論語》中關(guān)于務政的思想是“學以致用”思想的8(八)治國安邦之理

孔子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其有關(guān)治國的道理在《論語》中也有重要的位置。其一,治國的根本在于“人倫綱?!保础熬?,臣臣,父父,子子?!逼涠螄那疤嵩谟诰訃烙诼杉?。“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當然,孔子還認為君主治國除了行為端莊之外,還應重視才智禮儀仁德的關(guān)系,這些都是治國不可偏廢的條件。其三,治國的基本方法,“選才、富國、育人,立法”??鬃诱J為君主管理國家大事,要處處從大局著眼,重視選拔優(yōu)秀人才。同時要重視富國,教育民眾。另外,孔子也特別重視法制對國家的治理作用。其四,治國的基本原則,講究信用,愛護人民。(八)治國安邦之理

孔子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其有關(guān)治9梳理《先秦諸子選讀》專題一: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領(lǐng)會孔子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堅韌執(zhí)著精神。★儒家不倡導消極避世的做法,認為即使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也要獨善其身,做一個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鬃泳褪沁@樣一位身體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種社會責任心,正因為社會動亂、天下無道,他才與自己的弟子們不知辛苦地四處呼吁,為社會改革而努力,這是一種可貴的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p>

“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點鍥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許多事情都是經(jīng)過艱苦努力和奮斗而得來的??鬃印爸洳豢啥鵀橹保从吵鏊巫尾痪氲膱?zhí)著精神。

梳理《先秦諸子選讀》專題一: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領(lǐng)會孔子10專題二:當仁不讓于師——領(lǐng)會孔子與弟子間的師生關(guān)系(平等、尊重、關(guān)愛)?!镌谌实旅媲埃词故抢蠋?,也不謙讓。這是把實現(xiàn)仁德擺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惡的最高準則。★孔子之所以只贊賞曾點的主張,就是因為曾點用形象的方法描繪了禮樂之治下的景象,體現(xiàn)了“仁”和“禮”的治國原則。專題二:當仁不讓于師——領(lǐng)會孔子與弟子間★在仁德面前,即使是11專題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領(lǐng)會孔子的“生存智慧”(自身修養(yǎng)、對待學習、對待過錯、“信”)?!飳τ谖幕R和其他社會知識,人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盡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么,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信,是儒家傳統(tǒng)倫理準則之一??鬃诱J為,信是人立身處世的基點。在《論語》書中,信的含義有兩種:一是信任,即取得別人的信任,二是對人講信用。專題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領(lǐng)會孔子的“生存智慧”(自12專題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解《論語》的思想核心“仁”/“恕”/“忠恕”(遵循“禮”的規(guī)定、對他人的關(guān)懷/愛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等)?!锟鬃右远Y來規(guī)定仁,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禮以仁為基礎(chǔ),以仁來維護。仁是內(nèi)在的,禮是外在的,二者緊密結(jié)合。這里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克己,二是復禮??思簭投Y就是通過人們的道德修養(yǎng)自覺地遵守禮的規(guī)定。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處理人己關(guān)系的一條準則,這也是儒家倫理的一個特色。它可以消除別人對自己的怨恨,緩和人際關(guān)系,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铩凹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巴萍杭叭恕本妥龅搅恕叭省?。專題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解《論語》的思想核心“仁”/13課堂示例一★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楚狂接輿①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論語·微子》)(桀溺)曰:“滔滔②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③易之?且而④與其從辟人之士⑤也,豈若從辟世之士⑥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⑦?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保ā墩撜Z·微子》)

【解題步驟】一、讀懂意思——結(jié)合注釋、調(diào)動積累。二、理解思想——緊扣語段、結(jié)合積累。

《微子》篇主要記載歷史上圣賢的事跡,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國時的行為,以及世人對于亂世的不同態(tài)度。本語段主要講孔子處世態(tài)度——高度社會責任感。課堂示例一★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段⒆印菲饕?4【解題步驟】三、審清題目(常見三種題型):結(jié)合上面語段,聯(lián)系當今社會,談談你對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的認識。【參考答案】“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處世態(tài)度在任何社會都是應該秉承的。孔子所處的年代,政治不清明,天下無道,舉世皆濁,有隱者隱遁山林與鳥獸同居,但孔子卻認為人與鳥獸不同,即使世事艱難,也應挺身而出扭轉(zhuǎn)大局,只要是有利人民,合乎義理的,沒有不盡力為之奮斗的。在當今社會,政治清明時局穩(wěn)定,但也存在一些不良社會現(xiàn)象,我們應始終認識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不可為而為之的執(zhí)著精神,參與變革,慨然擔當起社會的責任?!窘忸}步驟】15課堂示例二閱讀下列文段,回答問題?!镒釉唬骸暗茏尤雱t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薄镒釉唬骸皡⒑酰岬酪灰载炛??!痹釉唬骸拔??!弊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保ā队阂病罚窘忸}步驟】一、讀懂意思——結(jié)合注釋、調(diào)動積累。二、理解思想——緊扣語段、結(jié)合積累。以上三則主要講孔子的“仁愛”思想——孔子的仁愛觀是以孝悌為根本的,主張在“親親”的基礎(chǔ)上推己及人,孔子還主張志士仁人應該殺身成仁,但孔子的仁的高標準是看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看他能否維護王權(quán)、安定百姓,孔子更看重大節(jié)大信。課堂示例二閱讀下列文段,回答問題?!窘忸}步驟】以上三則主要講16【解題步驟】三、審清題目:上述章節(jié)是從哪些角度入手論述“仁愛”思想的?參考答案:1.強調(diào)仁愛是修身要務,學文倒在其次。2.提出“忠恕”乃待人的基本原則。3.提醒在實踐仁愛的過程中不妨從小處著手,推己及人。【解題步驟】17課堂示例三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問題。★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痹釉唬骸拔ā!弊映觯T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薄镏俟瓎柸?。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2)?!敝俟唬骸坝弘m不敏,請事(3)斯語矣。”

【解題步驟】一、讀懂意思——結(jié)合注釋、調(diào)動積累。二、理解思想——緊扣語段、結(jié)合積累。本語段也是講孔子的“仁愛”思想。(“恕”——仁愛,推己及人。)課堂示例三本語段也是講孔子的“仁愛”思想。(“恕”——仁愛,18【解題步驟】三、審清題目:“忠”

“恕”兩字的內(nèi)涵是什么?“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否矛盾?答題參考:

“忠”指對人盡心竭力,積極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就積極方面來說的。

“恕”指待人寬厚,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就消極方面來說的。推己及人的這兩個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實行仁的方法)。

【解題步驟】19梳理《先秦諸子選讀》

專題五: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把握孔子的“義利”觀(對物質(zhì)的追求要合乎道義、但不是君子最高的追求、道的實行更重要、現(xiàn)實意義等)?!镏灰虾跤诘?,富貴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貴就不能去追求。從此處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對做官,不反對發(fā)財,但必須符合于道,這是原則問題?!铩傲x”和“勇”是儒家塑造高尚人格的規(guī)范。符合于仁、禮要求的,就是義?!坝隆?,就是果敢,勇敢??鬃影选坝隆弊鳛閷嵭小叭省钡臈l件之一,“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才算是勇,否則就是“亂”。梳理《先秦諸子選讀》專題五: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把20專題六:有教無類——理解《論語》中有關(guān)教育及教與學的思想(教育對象廣泛、因材施教、啟發(fā)式教學、學習和思考相結(jié)合/學習方法、師生相互切磋等)★孔子認為,人的智力從出生就有聰明和愚笨的差別,即上智、下愚與中人??鬃泳吞岢觥耙虿氖┙獭钡脑瓌t,即根據(jù)學生智力水平的高低來決定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式,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專題六:有教無類——理解《論語》中有關(guān)教育及教與學的思想(教21專題七: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理解“學”基本內(nèi)涵(學習能力不同、主要指人格修養(yǎng)的學習、學禮和修身/學習的意義等)★子夏認為,一個人有沒有學問,他的學問的好壞,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識,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實行“孝”、“忠”、“信”等傳統(tǒng)倫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幾點,即使他說自己沒有學習過,但他已經(jīng)是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了。從中可見出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點?!锟鬃右蟮茏觽兪紫纫铝τ谛?、謹信、愛眾、親仁,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如果還有閑暇時間和余力,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德行修養(yǎng),而對于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擺在第二位。專題七: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理解“學”基本內(nèi)涵(學習能力22課堂示例四★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顏淵、季路侍。子曰:“盍①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②,無施勞③?!弊勇吩唬骸霸嘎勛又尽!弊釉唬骸袄险甙仓?,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注】①盍:何不。②伐善:夸耀自己的優(yōu)點或才能。伐,夸耀。③施勞:張揚自己的功勞。施,張揚、炫耀。2、本章敘述孔子及其弟子各述其志,志愿各有不同,境界也有高下。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對孔子之志的理解。

【參考答案】孔子的志向是讓老者得以安養(yǎng),讓朋友以誠相待,讓少者得到關(guān)愛。較于子路、顏淵之志,子路重朋友之義,顏淵重自我修養(yǎng),孔子則自然流露出造福他人、各得其所的仁者之懷,境界最高。其高尚的人格與寬宏的懷抱,足以作為我們的楷模,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要注意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使自己成為一個可以信任的朋友,可以讓人放心的子弟。

課堂示例四★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23※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p>

子曰:“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p>

★結(jié)合以上文段,請說說孔子的交友原則。課堂示例五※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子曰:“事24【譯文】1、子貢問怎樣對待朋友。孔子說:“忠誠地勸告他,恰當?shù)匾龑?,如果不聽也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p>

2、侍俸君主,如果反復向其進諫,就會招致羞辱;對待朋友,如果反復向其提意見,就會和朋友疏遠3、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不僅要看他在做什么,而且要考察他的經(jīng)歷,還要看他的理想志向是什么,這樣,這個人的真相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的真相怎樣能隱藏得了呢?”

4、孔子說:“君子不因為某人的話說得好就推舉他,也不因為某人不好就否定他的一切言論?!?/p>

【譯文】25解題參考1.在與人交往中要保持適當?shù)木嚯x,不可過分密切,否則就可能自取其辱,關(guān)系也不能持久。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2.不能以言舉人,也不能以人廢言?!安灰匝耘e人”,是不憑你講了幾句正確的話,就全面肯定你,極力推舉你;“不以人廢言”,是不憑你說了幾句錯誤的話,就全盤否定你,從此不用你。3.孔子看人從不片面出發(fā),而是詳細的考察一個人,作出綜合評價,因此,孔子能看到一個人的不足,同樣也能看到一個人的長處,不把人一棍子打死。所以,孔子對一個人的評價往往很恰當。解題參考1.在與人交往中要保持適當?shù)木嚯x,不可過分密切,否則26補充:中庸之道——什么是中庸之道?★以中道行事,不走極端;執(zhí)兩用中,實行穩(wěn)健的主張;符合社會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寬容包納,和而不同?!Y之用,和為貴。(善惡分明)補充:中庸之道——什么是中庸之道?27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弊釉唬骸熬又芏槐?,小人比而不周?!?/p>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弊訙囟鴧枺幻?,恭而安。子游曰:“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p>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弊迂晢枺骸皫熍c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p>

根據(jù)上述材料,說說你對“中庸”與“和”的理解?!爸杏怪馈笔欠竦韧凇罢壑兄髁x”?請例舉現(xiàn)實生活中能體現(xiàn)中庸之道思想的事例并簡要分析。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根據(jù)上述材料,說說你對“28質(zhì)樸超過了文采,就會粗野;文采超過了質(zhì)樸就浮華。文采和質(zhì)樸相輔相成,配合恰當,這才是君子。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jié),小人與人勾結(jié)而不合群。

孔子說:“君子莊重自尊而不與人爭強斗勝,團結(jié)群眾而不結(jié)黨營私?!笨鬃訙睾投謬烂C,威嚴而不兇猛,莊重而又安祥。總之,孔子對于外在的表現(xiàn),總是能把握好一個度,剛剛好。冉求總是退縮,所以我鼓勵他;仲由好勇過人,所以我約束他。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二人誰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說:“子張過份,子夏不足?!弊迂曊f:“那么是子張好一些嗎?”孔子說:“過分和不足是一樣的?!辟|(zhì)樸超過了文采,就會粗野;文采超過了質(zhì)樸就浮華。文采和質(zhì)樸相29“過猶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體說明。《中庸》說,過猶不及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這是說,舜于兩端取其中,既非過,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為大圣。這就是對本章孔子“過猶不及”的具體解釋。既然子張做得過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兩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對此二人的評價就是:“過猶不及”。

高中語文必修一《論語》復習-材料ppt課件30A.中庸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宋儒說,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常謂之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道理。B.“中庸”與“和”是通過做事適度在矛盾中求統(tǒng)一。中庸不是無原則地調(diào)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則下尋求矛盾各方的協(xié)調(diào)與和諧。C.折衷主義是指把各種不同的觀點無原則地拼湊在一起的做法及有關(guān)理論。其特征和表現(xiàn)是:把矛盾雙方等同起來,不分主次;把對立雙方調(diào)和起來,混淆是非;把一事物的許多屬性不加區(qū)別地東抽一點,西抽一點,作完全偶然的機械的拼湊;在原則問題上模棱兩可。D.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義。A.中庸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宋儒說,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常謂之庸31

京戲著名演員表演,總講究不瘟不火。優(yōu)秀的歌手在熱情地歌唱時,情真又能自持。一句話:“過”與“不及”都不好?!安患啊本褪恰安粔颉?,許多人都知道這是不好的,或者說這是“不夠好”。“過”就是“過火”,“過了火”,卻往往容易被認為好。說這是“深”、“透”,是“徹底”,難道不好嗎?其實過了頭,常常把好事做成壞事。事情做得過一分,就會走向反面。京戲著名演員表演,總講究不瘟不火。優(yōu)秀的歌手在熱情地322009年福建省高考題8.閱讀下面的《論語》選段,回答問題。(6分)①子曰:“里①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里仁》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鄰③。(《里仁》)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鄰:親近(1)下列對選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環(huán)境對人的道德修養(yǎng)有重要影響,要謹慎選擇。理想的居處應當是仁德之所。B.近朱者赤,擇“仁”而處,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對自己仁德的養(yǎng)成很有助益。C.選擇與仁德為鄰,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智慧,如不這樣,別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D.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會有志趣相同的人來親近他。2009年福建省高考題8.閱讀下面的《論語》選段,回答問題。33【參考譯文】①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說你是明智的呢?”②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參考譯文】34參考答案8.(1)C【解析】本道試題考查對中國古代文化經(jīng)典的理解。C項“選擇與仁德為鄰”與“別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有誤,第一處的“仁德”應為“有仁德的人”,第二處的說法不對,“焉得知”說的是“怎么能說你是明智的呢”,而不是“別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兩處錯誤均考查在對選段中的重點詞語的理解上,一處考查的是“仁”的含義,二處考查的是“知”的含義。參考答案8.(1)C35(2)孔子說:“無友者不如己者?!保ā秾W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請結(jié)合上面有關(guān)“擇處”的選段,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3分)(2)答案示例:“擇友”和“擇處”,都是選擇有益于仁德養(yǎng)成的外部環(huán)境。與修養(yǎng)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輔仁,見賢思齊,可以取友之長、補己之短。(從其他角度解釋,言之成理亦可)【解析】本題考查對中國古代文化經(jīng)典的分析??鬃咏挥阉枷?,是建立在其“仁”的思想的基礎(chǔ)之上的。學生在作答時,要先答出選段與選句之間的關(guān)系,即要指出“擇友”與“擇處(選擇居住的地方)”兩者之間的共同點,即與“仁德養(yǎng)成”之間的關(guān)系。其次要闡述孔子“擇友”觀的內(nèi)涵,即指出孔子為什么會說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孔子此句話從正面說是:要和比自己水平高、素養(yǎng)高的人交朋友??忌裟軓拇颂幦胧?,答題會更符合答案的要求。(2)孔子說:“無友者不如己者?!保ā秾W而》)意思是不要跟不36答題步驟1、結(jié)合注釋,讀懂文本2、聯(lián)系孔子的思想體系,把握文本所體現(xiàn)的孔子的思想3、分析不同語段思想的異同點4、看清題目要求,準確判斷選項5、聯(lián)系社會生活,結(jié)合文本回答問題答題步驟1、結(jié)合注釋,讀懂文本37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6分)

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注釋】①徹,西周奴隸主國家的一種田稅制度。舊注曰:“什一而稅謂之徹?!雹诙撼槿∈种亩?。

(1)下列各項是對上面選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一章反映的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濟思想,其基本核心核心是“富民”思想。

B.有若認為,只有削減田稅的稅率,才能使百姓減輕經(jīng)濟負擔。

C.按照時令,役民于時,老百姓才能服從君王的統(tǒng)治。

D.君王不應搜刮民脂民膏來聚斂財富,老百姓富足君王才能富足(2)結(jié)合上面選段,分析本文所反映的經(jīng)濟思想的合理性。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6分)38(1)參考答案:C。本文沒有涉及此項內(nèi)容。(2)參考答案:本章所反映的儒家學派的經(jīng)濟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有若認為,削減田稅的稅率,改行什一稅率,使百姓減輕經(jīng)濟負擔。只要百姓富足了,國家就不可能貧窮。反之,如果對百姓征收過甚,這種短期行為必將使民不聊生,國家經(jīng)濟也就隨之衰退了。這種以“富民”為核心的經(jīng)濟思想有其值得借鑒的價值。魯哀公問有若說:“遭了饑荒,國家用度困難,怎么辦?”有若回答說:“為什么不實行徹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稅呢?”哀公說:現(xiàn)在抽十分之二,我還不夠,怎么能實行徹法呢?”有若說:“如果百姓的用度夠,您怎么會不夠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夠,您怎么又會夠呢?”(1)參考答案:C。本文沒有涉及此項內(nèi)容。魯哀公問有若說:“39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弊釉唬骸笆锹勔玻沁_也。夫達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1)下列各項中,對上面《論語》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子張認為,士人的通達,就是在國家要有好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必定也有名聲。

B.孔子十分委婉地指出子張所謂的通達只不過是一些虛假的名聲,不是真正的通達。

C.士人要想真正通達,就要品質(zhì)正直,知禮,要學會察言觀色,常常想著謙恭待人。

D.有些人表面上行仁可實際上卻違背仁義而且沒有羞愧之心,雖有名聲,但不算通達。(2)對于“達”和“聞”,有人通觀了中國社會,提出了“德孚于人者必達,矯行求名者必聞”的看法。請結(jié)合這句話和文段內(nèi)容,談談“聞”和“達”之間存在哪些區(qū)別?(3分)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40(1)B項,孔子直接指出,而非十分委婉。(2)聞者,沽名釣譽,居而無其實,注重表面工夫,爭名于朝;達者,腳踏實地,實有而不居,注重內(nèi)在修養(yǎng),克己而修身于內(nèi)。

子張問:“士怎樣才可以叫做通達?”孔子說:“你說的通達是什么意思?”子張答道:“在國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聲。”孔子說:“這只是虛假的名聲,不是通達。所謂達,那是要品質(zhì)正直,遵從禮義,善于揣摩別人的話語,觀察別人的臉色,經(jīng)常想著謙恭待人。這樣的人,就可以在國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達。至于有虛假名聲的人,只是外表上裝出的仁的樣子,而行動上卻正是違背了仁,自己還以仁人自居不慚愧。但他無論在國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會有名聲?!保?)B項,孔子直接指出,而非十分委婉。子張問:“士41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弊釉唬骸肮苤傧嗷腹?,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①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②也,自經(jīng)③于溝瀆④而莫之知也!”(1)下列各項中,對上面《論語》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子貢認為,管仲并不是一個有仁德的人,眼看著桓公殺公子糾而不能夠替他去死,而且還主動輔佐桓公,這是違背君臣之禮的。B.孔子認為,管仲輔佐齊桓公,幫助他稱霸諸侯,使天下得到了匡正,老百姓到現(xiàn)在能享受他恩賜,管仲是一個有仁德的人。C.孔子告訴子貢,如果沒有管仲,天下還是處在一片混亂與野蠻之中,因此,管仲的功勞是不能夠被他當時違背君臣之禮所掩蓋的。D.孔子回答子貢,并沒有順著子貢的角度來評價管仲,而是從另一角度說明,這反映出孔子的教學以引導為主要,而不是灌輸。(2)在評價管仲時,孔子還說過“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憲問》),請結(jié)合文段內(nèi)容,談談你對孔子的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回答)(4分)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42

(1)A項,“不能死”不能理解為“替他去死”,應該是“為他死”。(2)肯定他在維持天下一統(tǒng)方面的貢獻,肯定他是一個“仁者”。

[譯文]

子貢說:“管仲不是一個有仁德的人吧?齊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不但不能殉難,而且又去輔佐齊桓公?!笨鬃诱f:“管仲輔佐桓公,使他稱霸諸侯,使天下得到完全匡正,人民直到今天還享受著他的恩賜。如果沒有管仲,我們大概已披散著頭發(fā),衣襟向左邊開了。怎么能像普通男女那樣拘于小信,在溝瀆里自殺而誰也不知道他們呢?。?)A項,“不能死”不能理解為“替他去死”,應該是“43閱讀下面選段,回答問題。(6分)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①?!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保ā墩撜Z·顏淵篇》)[注]①目:綱目,條目,具體要點。

閱讀下面選段,回答問題。(6分)44(1)下列各項中,對上面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A.孔子以仁來規(guī)定禮,認為依仁而行就是禮的根本要求。B.“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說行仁德全在于自己,不在他人。表明了孔子對待人生所采取的積極進取態(tài)度,一個人能否為“仁”根本上在于自身能否自覺做到“克己復禮”。C.“克己復禮”的“克”是克制、約束、抑制的意思?!凹骸?,自己,這里指一己的私欲?!皬汀钡囊馑际腔貜?。D.仁是儒家學說中含義非常廣泛的一種道德觀念,包括了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內(nèi)容?!岸Y”,人類社會行為的法則、標準、儀式的總稱,包括了社會生活中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禮節(jié)儀式;包括了人們相互之間表示尊敬謙讓的言語或動作;也包括社會上通行的法紀、道德和禮貌。(2)在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孔子認為“禮”與“仁”具有怎樣的關(guān)系?(用自己的話回答)(3分)

(1)下列各項中,對上面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A.孔子以仁45參考答案(1)(A)(3分)(A.孔子以禮來規(guī)定仁,認為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2)(3分)仁是內(nèi)在的道德觀念,禮是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禮以仁為基礎(chǔ),以仁來維護。人們的言語行動都能符合禮的規(guī)范,就是仁。顏淵問怎樣實踐仁德??鬃诱f:“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合于禮,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人就會稱贊你是個仁人。實踐仁德完全在自己,難道還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踐仁德的要領(lǐng)?!笨鬃诱f:“不合于禮的事不看,不合于禮的事不聽,不合于禮的事不說,不合于禮的事不做?!鳖仠Y說:“我雖然愚笨,也一定要按照你的話去做?!眳⒖即鸢福?)(A)(3分)(A.孔子以禮來規(guī)定仁,認為46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痹唬骸叭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薄釉唬骸安坏弥行卸c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笨鬃邮侨绾卧u價師和商的?你是否贊同孔子的評價?為什么?(4分)參考答案:過猶不及。贊同孔子的評價,理由是人的氣質(zhì)、作風、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個方面,對立的雙方應互相牽制、互相補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贊同孔子的評價,只要符合情理亦可。(4分,第一問1分,第二、三問3分)【譯文】孔子說:“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與狂者、狷者相交往了??裾吒易鞲覟?,狷者對有些事是不肯干的?!?/p>

【評析】

“狂”與“狷”是兩種對立的品質(zhì)。一是流于冒進,進取,敢作敢為;一是流于退縮,不敢作為。孔子認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氣質(zhì)、作風、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個方面,對立的雙方應互相牽制,互相補充,這樣,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子貢問:“師與商47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3.22)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4.16)子貢曰:“管仲非與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弊釉唬骸肮苤傧嗷腹?,霸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笨鬃右环矫娣穸ü苤佟爸Y”,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維護天下一統(tǒng)方面的貢獻,肯定其為“仁者”,由此可以窺見孔子怎樣的仁愛觀?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參考答案:孔子否定管仲“知禮”,是指管仲超越了一個臣子的本分,也像國君一樣建“三歸”、“反坫”、“塞門”(國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來,是違背了“禮”的等級。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個“仁者”,因為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九合諸侯,匡正天下,使華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來,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則為前提,即保證國家穩(wěn)定、百姓安生,不能違背此原則。而具體則應從小事做起,落實到個人的一切行為中。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48參考答案:(1)“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庇眯蜗蟮谋扔鞅硎霭藏殬返赖乃枷?;“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庇每鋸埖氖址▽懗鲎约簶芬酝鼞n的心境。(2)言之成理即可。

閱讀《論語》中的兩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①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雹谌~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保?)孔子是怎樣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苦樂觀”?(2)你如何看待這種“苦樂觀”的?參考答案:(1)“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49參考答案:1.“長幼之節(jié)”指老人讓自己的兩個兒子出來拜見子路;“君臣之義”指有才能的人應出仕輔佐君王。

2“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張,如施行仁義,恢復周禮等?!暗乐恍小钡脑蚴怯胁拍軕摮鍪艘酝菩凶约旱牡懒x,如今,有才能的人卻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潔,而不愿意出仕輔佐君王來推行道義。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笔棺勇贩匆娭?。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長幼之節(jié)”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義”指什么?子路所說的“道”的含義是什么?子路認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參考答案:1.“長幼之節(jié)”指老人讓自己的兩個兒子出來拜見子路50下列各項中,對下面《論語》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論語》是語錄體,記述的大都三言兩語,少數(shù)幾章也只記了談話時的場景。上述文段不僅有時間的推移、有子路等人活動場所的變換,而且具備了一定的情節(jié),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情節(jié)、通過有關(guān)人物的言行,表現(xiàn)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觀和政治觀。

B.丈人的語帶諷刺的話,說罷便“植其杖而蕓”的行動,表現(xiàn)山他的態(tài)度倨傲,白認為比孔子高明,德行比孔子高尚。另一方面,他留子路食宿.并讓兩個兒子與子路見面,又表現(xiàn)出他對孔子師徒風餐露宿周游列國的同情。

C.子路認為自己對隱者恭敬有禮,隱者便款待自己,并讓兒子出來相見,這說明隱者沒有廢棄“長幼之節(jié)”;但他不出仕,放棄了臣子對君主應盡的責任,即君臣之義,這是儒家向來都不提倡的。

D.孔子的話(包括子路根據(jù)孔子的意思說的話)和他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舉動,表現(xiàn)他對丈人過隱居生活的某種贊賞的感情,而對丈人那種逃避現(xiàn)實“不仕無義”的處世態(tài)度,卻給予嚴歷的批評。(2)請結(jié)合上面的選段,簡要說明你對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處世態(tài)度的理解。(3分)

下列各項中,對下面《論語》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51(1)B(3分)

(2)孔子認為,君子出仕,是在踐行君臣的火義。即使自己的學說不被當政者采納,也不應該棄天下而不顧,而應以一種偉大的救世精神,挺身而出,積極行道,承擔起改變天下無道的局面,這才是人臣應盡的職責。

(1)B(3分)

(2)孔子認為,君子出仕,是在踐行君臣52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唬骸扒笠餐耍蔬M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贬槍ο嗤膯栴},孔子說出了不同的答案,你認為這是一種怎樣的教育方法?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子路問:“聞53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粚W《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标惪和硕苍唬骸皢栆坏萌郝劇对姟罚劧Y,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边@段文字生動反映了孔子作為老師和作為父親兩重身份的教育特點。(1)從這則材料中看,作為一個老師,孔子有怎樣的教育教學思想?請簡要回答。(2)作為父親,孔子這樣教育兒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溫情?請你就此談談看法。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54參考答案:(1)方法上,孔子重視啟發(fā)誘導和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教學思想。內(nèi)容上重視詩教與禮教。(2)示例一:我不認為孔子對兒子缺乏溫情。孔子“遠其子”是不偏愛兒子,說明孔子教學上不偏私,有教無類,對學生一視同仁。“遠其子”實際上是對子女的嚴格要求,是君子愛子的體現(xiàn)。示例二:我認為孔子對兒子確實比較疏遠。無私,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無情。對兒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一方面可能工作確實忙,對兒子的學習有些顧不上;另一方面,可能孔鯉的學習能力和水平有限,對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從最終的結(jié)果看,孔鯉學無所成,是不是也可證明孔子教育兒子并不成功。(觀點鮮明,言之成理即可。)參考答案:(1)方法上,孔子重視啟發(fā)誘導和因材施教、循序漸進55閱讀《論語》中的幾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7.1)子曰:“我非生而知之孝,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子曰:“予欲無言?!弊迂曉唬骸白尤绮谎?,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19)孔子的治學態(tài)度、教學思想等受其政治傾向的影響較為明顯。(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話最能體現(xiàn)孔子的治學態(tài)度?(1分)(2)依據(jù)上述對話,你認為孔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治學態(tài)度和教學思想?(3分)閱讀《論語》中的幾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567-1「譯文」孔子說:“只闡述而不創(chuàng)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東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p>

「評析」在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則,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從“述而不作”的原則,那么對古代的東西只能陳陳相因,就不再會有思想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這種思想在漢代以后開始形成古文經(jīng)學派,“述而不作”的治學方式,對于中國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7-20「譯文」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的東西,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p>

「評析」在孔子的觀念當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卻否認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為學識淵博的人,在于他愛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獻圖書,而且勤奮刻苦,思維敏捷。這是他總結(jié)自己學習與修養(yǎng)的主要特點。他這么說,是為了鼓勵他的學生發(fā)憤努力,成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7-1「譯文」孔子說:“只闡述而不創(chuàng)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57參考答案: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2)因為孔子的政治傾向比較保守,主張復古,推崇周禮,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學態(tài)度、“予欲無言”、順乎天理、歌手禮樂等教學思想,與他的基本政治傾向是相和相應的。(第一個采分點1分,回答“述而不作”即可。第二個采分點3分,只要能分析指出“孔子的治學態(tài)度、教學思想和他的政治傾向是一致的”即可,語言組織不必過分拘泥)

參考答案: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2)因為孔子的政治傾向比58閱讀《論語》中的幾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一)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二)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三)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四)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1孔子說自己“樂在其中”,談談你對此處孔子提及的“樂”的內(nèi)涵的理解。(2分)2后世的儒者遵從孔子的信念,如孟子提出“舍生取義”,董仲舒提出“正其義不謀其利”,都力圖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從上述幾章看,儒家價值觀的核心是什么?說說這些觀點對你現(xiàn)實生活的啟示。(不超過50字)1、“仁難道離我們很遠嗎?只要我想達到仁,仁就來了?!?/p>

2、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孔子說:“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閱讀《論語》中的幾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1、“仁難道離我們很59參考答案:

10.(2分)樂:為心中的堅定信念(道德修養(yǎng)、仁的追求)而樂,為能夠堅守“樂”而樂。11.儒家的核心價值觀特色——重義崇德。(2分)啟示:在艱難困苦中也能感受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堅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在飽經(jīng)憂患中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牢記自己的人生使命。(只要答一個方面就給2分,言之成理即可)參考答案:

10.(2分)樂:為心中的堅定信念(道德修養(yǎng)、60閱讀以下幾章文字,完成13—14題。

(1)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弊勇吩唬骸霸嘎勛又尽!弊釉唬骸袄险甙仓笥研胖?,少者懷之?!?/p>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p>

(3)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p>

(4)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薄班l(xiāng)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5)子曰:“鄉(xiāng)愿,德之賊也。”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標準,指做人處事守正不偏,無過不及??鬃訉χ杏箻O為推崇,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但也有人認為孔子所說的中庸就是無原則的折衷主義。請根據(jù)上述有關(guān)論述,作出你的判斷,并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則及現(xiàn)實意義。

閱讀以下幾章文字,完成13—14題。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標準,61參考答案:

【譯文孔子說:“沒有道德修養(yǎng)的偽君子,就是破壞道德的人?!?/p>

】【評析】孔子所說的“鄉(xiāng)愿”,就是指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偽君子,這些人欺世盜名,卻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孔子反對“鄉(xiāng)愿”,就是主張以仁、禮為原則,只有仁、禮可以使人成為真正的君子。

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無原則的折衷主義??鬃诱f“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正確地喜愛人、厭惡人”,又說“不講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壞者”,可以看出,孔子是有愛憎、講是非的人,而愛憎是非的原則(標準)就是仁德,中庸之道不能偏離仁德,即社會公正。今天我們講中庸之道有助于社會穩(wěn)定、有助于建設和諧社會。要點:運用所給材料做出分析,(2分)指出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則就是要講求仁德,也就是社會公正。(2分)中庸之道有助于建設和諧社會。(2分)

參考答案:【譯文孔子說:“沒有道德修養(yǎng)的偽君子,就是破壞道62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5分)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薄?)從“何以伐為?”和“焉用殺?”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張,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1分)(2)孔子強調(diào)“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學生對求“鳴鼓而攻之可也!”,這樣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嗎?對此請談談你的看法呢?(4分)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5分)63參考答案:1)以德治國(1分)(2)孔子為政的根本思想應該是以德治國國,并且這種以德治國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說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無上的,有時在特殊的環(huán)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對待方式。(1分);冉有的這些話讓孔子覺得他是那種屢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認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種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應當去聲討他。(1分)表述通順、完整(1分)(共4分)

參考答案:1)以德治國(1分)(2)孔子為政的根本思想應64閱讀《論語》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問題。(6分)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熬?,臣臣,父父,子子?!惫唬骸吧圃?!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齊景公說“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你認為齊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話了嗎?2、為什么說“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閱讀《論語》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問題。(6分)65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鬃诱f:“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齊景公說:“講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

【評析】春秋時期的社會變動,使當時的等級名分受到破壞,弒君父之事屢有發(fā)生,孔子認為這是國家動亂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訴齊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復這樣的等級秩序,國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

【評析】有若認為,人們?nèi)绻軌蛟诩抑袑Ω改副M孝,對兄長順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tǒng)治者內(nèi)部就不會發(fā)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鬃诱f:“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66參考答案:1、齊景公的結(jié)論只關(guān)心生活中的“吾”,只關(guān)心“吾食之”,并且是一個反問句,與孔子君臣父子天倫人倫關(guān)系的理解實在是天壤之別。2、因為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的,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他們給了我們?nèi)碎g第一愛。因此一個人連父母都不愛,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對這個世界的愛的根本了。烏鳥尚知反哺,更何況人!

參考答案:1、齊景公的結(jié)論只關(guān)心生活中的“吾”,只關(guān)心“吾食67閱讀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問題。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保?·34)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保?·8)1.細析這兩章內(nèi)容,對于教育學生之事,孔子的態(tài)度有何矛盾之處?如何理解此矛盾?參考答案:24.⑴在第一章中孔子強調(diào)自己教育堅持“誨人不倦”的態(tài)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卻有“則不復也?!保床辉俳趟┑膽B(tài)度。(1分)⑵這兩章里體現(xiàn)孔子的育人態(tài)度看似矛盾,其實并不矛盾。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可見孔子非常注重學生自身的學習主動性,他強調(diào)學生首先需要進行思考,嘗試表達,只有在學生進行主動學習的基礎(chǔ)上,老師才會對學生進行啟發(fā)誘導。只有在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的時候,他才“則不復也”。如果學生自身有求學之心,他就會誨人不倦。(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問題。參考答案:24.⑴在第一章中孔68閱讀下面兩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題。

陳司?、賳枺骸罢压谥Y乎?“孔子曰:“知禮?!笨鬃油耍疚遵R期③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苡趨牵瑸橥闸?,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節(jié)選自《論語·述而》)【注釋】

①陳司?。宏悋鞴芩痉ǖ墓?。②昭公:魯國的君主。

③巫馬期:姓巫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學生。

?。和ⅰ?/p>

⑤為同姓:魯國和吳國的國君同姓姬。周禮規(guī)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