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種大消亡_第1頁
地球物種大消亡_第2頁
地球物種大消亡_第3頁
地球物種大消亡_第4頁
地球物種大消亡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又稱:奧陶紀大滅絕時間:4.39億年左右原因:全球氣候變冷后果:約有100個科物種滅絕奧陶紀(OrdovicianPeriod,Ordovician),地質年代名稱,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于距今5億年,延續(xù)了6500萬年。奧陶紀亦分早、中、晚三個世。奧陶紀是地史上海侵最廣泛的時期之一。在板塊內部的地臺區(qū),海水廣布,表現(xiàn)為濱海淺海相碳酸鹽巖的普遍發(fā)育,在板塊邊緣的活動地槽區(qū),為較深水環(huán)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淺海、深海碎屑沉積和火山噴發(fā)沉積。奧陶紀生物演化當時氣候溫和,淺海廣布,世界許多地方(包括我國大部分地方)都被淺海海水掩蓋。海生生物空前發(fā)展。在奧陶紀廣闊的海洋中,海生無脊椎動物空前繁榮,生活著大量的各門類無脊椎動物。除寒武紀開始繁盛的類群以外,其他一些類群還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其中包括筆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蘚蟲和軟體動物等。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fā)生在4億4萬年前的奧陶紀末期,由于當時地球氣候變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體的各種不同無脊椎動物便蕩然無存。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的物種滅絕事件,約85%的物種滅亡。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次物種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在大約4.4億年前,現(xiàn)在的撒哈拉所在的陸地曾經位于南極,當陸地匯集在極點附近時,容易造成厚厚的積冰--奧陶紀正是這種情形。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氣環(huán)流變冷,整個地球的溫度下降了,冰川鎖住了水,海平面也降低了,原先豐富的沿海生物圈被破壞了,導致了85%的物種滅絕。第二次生物大滅絕:又稱:泥盆紀大滅絕時間:距今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后期。事件:海洋生物遭受了滅頂之災。泥盆紀分為早、中、晚3個世地層相應地分為下、中、上3個統(tǒng)。泥盆紀古地理面貌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地改變。表現(xiàn)為陸地面積地擴大,陸相地層地發(fā)育,生物界地面貌也發(fā)生了巨大地變革。陸生植物、魚形動物空前發(fā)展,兩棲動物開始出現(xiàn),無脊椎動物地成分也顯著改變。魚類地時代:泥盆紀是脊椎動物飛越發(fā)展地時期,魚類相當繁盛,各種類別地魚都有出現(xiàn),故泥盆紀被稱為"魚類地時代”最重要地是顯示出從總鰭類演化而來地原始爬行動物一一四足類(四足脊椎動物)地出現(xiàn)。氣候顯示泥盆紀時是溫暖地?;涗浾f明遠至北極地區(qū)當時處于溫帶氣候。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發(fā)生在泥盆紀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氣候變冷和海洋退卻。第二次大滅絕發(fā)生在晚泥盆世,這是5次大滅絕中唯一發(fā)生在次一級時間單位內。隨著志留紀末期發(fā)生的全球性加里東構造運動,使很多地方上升為陸地,海區(qū)大大縮小,加上當時氣候比較溫暖,所以各種珊瑚、腕足、層孔蟲、苔蘚蟲、竹節(jié)石、介形類、牙形刺以及各種魚類都得到空前發(fā)展,維管植物在陸地也很快傳播,唯筆石、三葉蟲屬種迅速減少。有學者認為由于造山運動影響,海平面變化頻繁,缺氧事件常發(fā)生(形成黑色頁巖),或可能天體撞擊等,所以泥盆紀共發(fā)生82次大大小小生物滅絕事件,其中較大的有3次:第一次:在距今3.75億年的中泥盆世末,稱法西塞拉斯滅絕事件,由于氣溫上升,海平面升增高,致使腕足類6個科、四射珊瑚16科滅絕了,菊石類三個科大部分屬種也滅絕了,但卻迎來了漂浮的牙形類、介形類等的大發(fā)展。第二次:在距今3.65億年的晚泥盆世早期(弗拉斯期)和晚期(法門期)之間,稱凱勒瓦瑟爾滅絕事件,由于氣溫變冷,海平面下降,造成了喜溫、成礁的四射珊瑚、層孔蟲、海綿類全部滅絕了,非造礁四射珊瑚類的10多個科、腕足動物門的無洞貝類、齒扭月貝類、五房貝類也相繼滅絕了,盛極一時的軟體動物門的竹節(jié)石綱也滅絕了,這是泥盆紀最大的一次生物滅絕。第三次:在距今3.55億年的晚泥盆世末,稱享根貝格滅絕事件,盛行于晚泥盆世的腕足動物門的早期石燕類、菊石類海神石目全部滅絕、三葉蟲幾個目也全部消亡,魚類的盾皮魚綱和無頜魚綱全部滅絕,浮游藻類植物也有大量物種滅絕。在陸地植物界所受滅絕事件影響不大。每一次生物滅絕后都會形成生物界的復蘇,故石炭紀生物群面貌與晚泥盆世就迥然不同,如腕足動物門的長身貝類和石燕貝類得到空前的大發(fā)展;珊瑚類也如此。第三次生物大滅絕:又稱:二疊紀生物大滅絕時間:距今2.51億年的二疊紀末,即古生代與中生代之間事件:絕大多數(shù)物種都已滅絕,地球上的物種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更新?lián)Q代二疊紀(Permian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后一個紀,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疊紀開始于距今約2.95億年,延至2.5億年,共經歷了4500萬年。二疊紀的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古板塊間的相對運動加劇,世界范圍內的許多地槽封閉并陸續(xù)地形成褶皺山系,古板塊間逐漸拚接形成聯(lián)合古大陸(泛大陸)。陸地面積的進一步擴大,海洋范圍的縮小,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變化,促進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預示著生物發(fā)展史上一個新時期的到來。二疊紀是生物界的重要演化時期。海生無脊椎動物中主要門類仍是筵類、珊瑚、腕足類和菊石,但組成成分發(fā)生了重要變化。節(jié)肢動物的三葉蟲只剩下少數(shù)代表,腹足類和雙殼類有了新的發(fā)展。二疊紀末,四射珊瑚、橫板珊瑚、建類、三葉蟲全都絕滅;腕足類大大減少,僅存少數(shù)類別。脊椎動物在二疊紀發(fā)展到了一個新階段。魚類中的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等有了新發(fā)展,軟骨魚類中出現(xiàn)了許多新類型,軟骨硬鱗魚類迅速發(fā)展。兩棲類進一步繁盛。爬行動物中的杯龍類在二疊紀有了新發(fā)展;中龍類游泳于河流或湖泊中,以巴西和南非的中龍為代表;盤龍類見于石炭紀晚期和二疊紀早期;獸孔類則是二疊紀中、晚期和三疊紀的似哺乳爬行動物,世界各地皆有發(fā)現(xiàn)。早二疊世的植物界面貌與晚二疊世相似,仍以節(jié)蕨、石松、真蕨、種子蕨類為主。晚二疊世出現(xiàn)了銀杏、蘇鐵、本內蘇鐵、松柏類等裸子植物,開始呈現(xiàn)中生帶的面貌。生物大滅絕二疊紀末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滅絕事件,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5%的海洋生物和75%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三葉蟲、海蝎以及重要珊瑚類群全部消失。陸棲的單弓類群動物和許多爬行類群也滅絕了。這次大滅絕使得占領海洋近3億年的主要生物從此衰敗并消失,讓位于新生物種類,生態(tài)系統(tǒng)也獲得了一次最徹底的更新,為恐龍類等爬行類動物的進化鋪平了道路??茖W界普遍認為,這一大滅絕是地球歷史從古生代向中生代轉折的里程碑。其他各次大滅絕所引起的海洋生物種類的下降幅度都不及其1/6,也沒有使生物演化進程產生如此重大的轉折。科學家認為,在二疊紀曾經發(fā)生海平面下降和大陸漂移,這造成了最嚴重的物種大滅絕。那時,所有的大陸聚集成了一個聯(lián)合的古陸,富饒的海岸線急劇減少,大陸架也縮小了,生態(tài)系統(tǒng)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很多物種的滅絕是因為失去了生存空間。更嚴重的是,當淺層的大陸架暴露出來后,原先埋藏在海底的有機質被氧化,這個過程消耗了氧氣,釋放了二氧化碳。大氣中氧的含量有可能減少了這對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非常不利。隨著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又使許多陸地生物遭到滅頂之災,海洋里也成了缺氧地帶。地層中大量沉積的富含有機質的頁巖是這場災難的證明。這次大滅絕是由氣候突變、沙漠范圍擴大、火山爆發(fā)等一系列原因造成。隕石撞擊游學科學家認為,隕石或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了二疊紀末期的生物大滅絕。如果這種撞擊達到一定程度,便會在全球產生一股毀滅性的沖擊波,引起氣候的改變和生物的死亡。最近搜集到的一些證據(jù)引起了人們對這種觀點的重視。但大多數(shù)生物科學家認為這場滅絕是由地球上的自然變化引起的。次生物大滅絕:又稱:三疊紀末生物大消亡時間: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事件:發(fā)生了第四次生物大滅絕,爬行類動物遭遇重創(chuàng)。三疊紀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后現(xiàn)代生物群開始形成的過渡時期。三疊紀早期植物面貌多為一些耐旱的類型,隨著氣候由半干熱、干熱向溫濕轉變,植物趨向繁茂,低丘緩坡則分布有和現(xiàn)代相似的常綠樹,如松、蘇鐵等,而盛產于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尤其是裸子植物)幾乎全部滅絕。三疊紀(Triassicperiod)是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的崛起)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它位于二疊紀(Permian)和侏羅紀(Jurassic)之間。始于距今2.5億年至2.03億年,延續(xù)了約5000萬年。海西運動以后,許多地槽轉化為山系,陸地面積擴大,地臺區(qū)產生了一些內陸盆地。這種新的古地理條件導致沉積相及生物界的變化。從三疊紀起,陸相沉積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國及亞洲其它地區(qū)都有大量分布。古氣候方面,三疊紀初期繼承了二疊紀末期干旱的特點;到中、晚期之后,氣候向濕熱過渡,由此出現(xiàn)了紅色巖層含煤沉積、旱生性植物向濕熱性植物發(fā)展的現(xiàn)象。植物地理區(qū)也同時發(fā)生了分異。距今1.95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估計有76%的物種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在這次滅絕中消失。這一次災難并沒有特別明顯的標志,只發(fā)現(xiàn)海平面下降之后又上升了,出現(xiàn)了大面積缺投氧的海水。爬行動物在三疊紀崛起,主要由槽齒類、恐龍類、似哺乳的爬行類組成。典型的早期槽齒類表現(xiàn)出許多原始的特點,且僅限于三疊紀,其總體結構是后來主要的爬行動物以至于鳥類的祖先模式;恐龍類最早出現(xiàn)于晚三疊世,有兩個主要類型:較古老的蜥臀類和較進化的鳥臀類。海生爬行類在三疊紀首次出現(xiàn),由于適應水中生活,其體形呈流線式,四肢也變成槳形的鰭;似哺乳爬行動物亦稱獸孔類,四肢向腹面移動,因此更適于陸地行走。原始的哺乳動物最早見于晚三疊世,屬始獸類,所見到的化石都是牙齒和頜骨的碎片。三疊紀時,晚二疊世幸存的齒菊石類大量繁盛起來,中、晚三疊世的大部分菊石有發(fā)達的紋飾,有許多科是三疊紀所特有的。菊石的迅速演化為劃分和對比地層創(chuàng)造了極重要的條件。雙殼類也有明顯變化,晚古生代的種類只有很少數(shù)繼續(xù)存在,產生了許多新種類,并且數(shù)量相當繁多。尤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