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雀山漢墓《孫子兵法》佚文《吳問》成書年代考_第1頁
銀雀山漢墓《孫子兵法》佚文《吳問》成書年代考_第2頁
銀雀山漢墓《孫子兵法》佚文《吳問》成書年代考_第3頁
銀雀山漢墓《孫子兵法》佚文《吳問》成書年代考_第4頁
銀雀山漢墓《孫子兵法》佚文《吳問》成書年代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銀雀山漢墓《孫子兵法》佚文《吳問》成書年代考

到目前為止,最常見的兩種說法是傾斜于山東臨安市銀雀山漢代《孫子兵法》中的“吳問”。(1)吳王與呂宋之年(公元前512-496年)。一“利其田宅”依《吳問》所說,春秋晚期晉國范、中行氏以一百六十步為畝,韓、魏以二百步為畝,趙氏以二百四十步為畝,皆已突破“步百為畝”的周制。視《吳問》為可信資料則會認為畝制的改革并不始于商鞅而始于春秋末期的晉國周制,步百為畝,畝百給一夫。商鞅佐秦,以為地利不盡,更以二百四十步為畝,百畝給一夫?!墩f文》田部畝下云: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秦田二百四十步為畝?;哿铡兑磺薪浺袅x》卷七七引《風俗通義》曰:秦孝公以二百四十步為畝,五十畝為畦。《太平御覽》卷七五〇《工藝部七·數》引《一位算法》曰:按司馬遷《史記》云:自秦孝公時商鞅獻三術,內一,開道阡陌,以五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畝。《一位算法》所引《史記》雖不同今本,然其說當有所據。從史料學方面看,這些載籍的成文年代最早不過西漢,然而這些說法應是可信的。從商鞅變法中廢井田,開阡陌、改畝制的歷史原因以及三晉國民經濟狀況分析,三晉改畝制百步為二百步、二百四十步等新制,不會早于秦國。史籍記載,商鞅改革畝制,主要目的是為了誘三晉之民入秦而制訂的政策?!锻ǖ洹な池涢T一》云“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晉地狹人貧,秦地廣人寡,故草不盡墾,地利不盡出,于是誘三晉之人,利其田宅,……而務本于內。此說實有所本:《商君書·徠民》說:今秦之地,方千里者五,而谷土不能處二,田數不滿百萬,其藪澤溪谷名山大川之材物貨寶,又不盡為用,此人不稱土也。秦之所與鄰者三晉也,所欲用兵者韓魏也,彼土狹而民眾,其宅參居而并處,……民上無通名,下無田宅,而恃奸務末作以處,……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僬叱佳栽?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晉之無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若此而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今利其田宅而復之三世,此必與其所欲,而不使行其所惡也,然則山東之民,無不西者矣!《史記·貨殖列傳》亦云:夫三河(河東、河內、河南)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國各數百千歲,土地小狹,民人眾,……秦地廣人少,而三晉人多地狹,因此秦國最早廢井田、開阡陌,改周制百步為畝為二百四十步為畝的新田制,正是為了吸引三晉之民而“利其田宅”的政策之一。商鞅畝制的改革與《徠民》篇的形勢分析是因果相連的。而按《吳問》所說韓、魏、趙早在商鞅變法前就改百步為二百、二百四十步的畝制,就不大符合三晉“土地小狹、民人眾”的國情,而商鞅新畝制對三晉之民的吸引力也就不會太大。(二)按《吳問》所說,晉國魏氏早在春秋末期就實行二百方步的畝制、五抽一之稅,但實際上魏文侯(前445年一一前396年)任李悝為相期間,魏仍實行百步之畝制、十一之稅制,可見《吳問》所說應是假托之辭?!稘h書·食貨志上》引述李悝所作《盡地力之教》說:以為地方百里,提封九萬頃,除山澤邑居參分去一,為田六百萬畝?!褚环驋段蹇?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稅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梢姂?zhàn)國魏文侯時仍實行周井田制:(1)步百為畝;(2)—夫治田百畝;(3)十一之稅。后兩點上引文已明言,而第(1)點還需要作些換算。方百里去三分之一為六百萬畝,加三分之一則為九百萬畝(亦即提封九萬頃,一頃百畝)。古一里三百步(三)《吳問》謂趙氏早在商鞅一百多年前就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對破壞舊有百步為畝的井田經界來說應是早的,而其文卻說“趙毋失故法”。似乎說實行一畝二百四十步的大畝制本為“故法”,只是除趙氏之外的其他五卿為了多收田賦、多置兵士而變亂“故法”,縮小畝制的。這種以二百四十步為畝的“故法”,只可能出現在商鞅變法之后,而不可能在此之前。依《孟子》所述,孟子時諸侯各國井田分配不均、經界不正、原有賦貢之制已壞。但井田畝制基本猶存,并未發(fā)生變化,《滕文公上》說:“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這正是一家(亦即一夫)百畝,一畝三百步的井田制。因此《孟子》一書反復強調的一是周賦貢十一之制正當孟子王道仁政的主張在齊魏等國接連碰壁之時,與之差不多同時的商鞅,在秦國順應形勢,徹底廢除井田制,開阡陌、改畝制百步為二百四十步的革新卻取得了驚人的成功?!秴菃枴分^晉國趙氏制田二百四十步的畝制為“故法”,實際上說明了《吳問》作成立時趙國的畝制只是沿用了某一成文的“故法”,魏、韓兩國當時已接近這一“故法”。筆者認為這一成文“故法”應是商鞅變法后形成的新畝制。這種新畝制魏文侯時未見,屢言田制的《孟子》一書中未言,顯然它不會形成于孟子、商鞅之前。大概秦人開阡陌、改革畝制以誘三晉之民,三晉面對人民紛紛釋耒而歸秦的局面,也不同程度地改革了畝制:韓、魏兩國以二百方步為畝,趙國以二百四十方步為畝。而這對其他諸侯國家可能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作用。至于范、中行、智氏的畝制,可能只是《吳問》作者參照戰(zhàn)國晚期列國的畝制情況所作的比擬,應非實際情況,其成書年代應在孟子、商鞅活動期之后。二《吳問》是儒家思想的產物,與中國的社會生活發(fā)展的思想水《吳問》的成文年代也可通過思想淵源及《吳問》所反映的思想與時代的關系上進行考察。(一)從《吳問》反映的思想淵源關系上看,它所反映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觀點,并不反映孫武及其后學兵家的思想觀點。1、以孫武為代表的兵家認為兵貴勢利、尚變詐,一切以利害得失為轉移,《孫子兵法》很少論及王道愛民思想;而《吳問》恰與反對這兵家思想特點的儒家觀念相合?!稘h書·藝文志》謂兵家“自春秋至于戰(zhàn)國,出奇設伏,變詐之兵并作”,《孫子兵法·計》篇就明白地說:“兵者,詭道也”。《孟子·梁惠王上》說“保民”可以王天下,《荀子·議兵》認為兵道關鍵,“在乎善附民而已”,當時就有人反駁這種“附民”說曰:兵之所貴者勢利也,所行者變詐也,善用兵者感忽悠唐楊倞注謂“孫”即孫武,“吳”即吳起??梢姂?zhàn)國人認為孫武貴勢利、行變詐而無敵于天下,并不講王道附民之策、行仁義之師。荀子駁之說“權謀勢利”、“攻奪變詐”是“諸侯之事”,而“善附民”是“仁人之兵,王者之志”《吳問》主張“公家貧,其置士少”,反對“公家富,置士多”,這種王道愛民的方針和措施,卻能“固國”并最后擅有晉國,其思維方式大概只能是《孟子》所說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梁惠王上》)、《荀子》所說的“仁義之兵”無敵于天下(《議兵》)。而《孫子》則認為軍事、經濟的實力是戰(zhàn)爭勝負的基本條件:《軍爭》篇謂“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用間》篇謂興師十萬的千里之征要“日費千金”,而用間決不能吝惜“爵祿百金”。這兩種思想觀念與思維方式顯然是不同的。2、從對待戰(zhàn)爭的態(tài)度上,也可以看出《吳問》與儒家思想的淵源關系?!秴菃枴氛J為“公家富,置士多,主驕臣奢,冀功數戰(zhàn)”是早亡之道,表現了反對戰(zhàn)爭的思想情緒,并借吳王之口稱這種思想是“厚愛其民”,這明顯反映了儒家對待戰(zhàn)爭的態(tài)度和思想方式。從孔子在食、兵、信三者之中先“去兵”(《論語·顏淵》,到孟子則明確地樹起了反戰(zhàn)旗幟;謂天下只有“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謂擴張稱霸之欲是“緣木而求魚”而且“后必有災(《孟子·梁惠王上》)?!秴菃枴放c這些思想觀點前后相承。甚至從《吳問》的用語也可以看出與戰(zhàn)國時儒家的一致性?!缎滦颉るs事五》述魏文侯問李克吳國滅亡的原因,“李克對曰:‘數戰(zhàn)數勝’。文侯曰:‘數戰(zhàn)數勝,國之福也,其所以亡,何也?’李克曰:‘數戰(zhàn)則民疲,數勝則主驕,以驕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可見《吳問》的用語也與李克所言十分接近?!稘h書·藝文志》儒家類有《李克》七篇,王先謙《補注》以為李克為子夏再傳弟子。《吳問》與李克之言均反映了儒家一派的思想觀點。(二)從思想觀念與時代的關系上看,《吳問》的“王道”思想實際上出現于戰(zhàn)國中期之后?!秴菃枴氛f:“王者之道□□,厚愛其民者也”,“王者之道”簡稱則為“王道”,這一術語有十分明顯的時代特點。徐中舒先生曾說:六國稱王始于魏、齊徐州之會(公元前三三四年),……《左傳》講霸業(yè)不講王道,《孟子》講王道不講霸業(yè),這完全是兩個不同時代所反映出來的問題?!睹献印分v王道,王道是要完成一個為天下臣民所歸往的大一統的五國,它是六國稱王以后的上層建筑,它要為君主集權政體在思想上作進一步發(fā)展的準備。其說誠是。在前334年六國稱王之前,大概是不會把諸侯的制度、措施稱為“王者之道”的。而且,“王者之道”比“王道”用語意義更明顯,它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諸侯稱王之后并以自己為中心而希望完成統一大業(yè)的時代趨勢。以此來看,《吳問》應是六國于公元前334年稱王之后的作品。(三)孫武是我國最著名的大軍事家,產生于春秋末期而最后成書于戰(zhàn)國中期(11)的《孫子兵法》充分體現了辯證法的特色。而《吳問》述“孫武”的形勢分析及預言卻體現了教條式的、靜止的、偏面僵化的觀點?!秴菃枴钒逊?、中行、智、韓、魏五卿分成三組,除畝制不同之外,預言早亡原因及發(fā)展演進直至亡國的幾個階段甚至行文用語都完全一致:“……而伍稅之。其制田陜(狹),(其)置士多。伍稅之,公家富。公家富,置士多,主驕臣奢,冀功數戰(zhàn),故……”。不僅行文用顯得啰唆重復,而且思維方式也片面教條,不管三組五將軍在政治、經濟方面力量,土地肥瘠多少,五將軍本身的思想素養(yǎng)、能力等各方面的千差萬別,在《吳問》中卻成了單線條的思路:按五一之稅只要畝制小便一定富而兵多,富而兵多則一定“主驕臣奢”,“主驕臣奢”則一定好戰(zhàn),好戰(zhàn)則一定會早亡。因此,只要看畝制大小便可斷定滅亡次弟:畝制一百六十步先亡,一百八十步次亡、二百步再次亡。上面這每一層推理的因果遞進由于其他條件和因素的制約,都應是或然的,但《吳問》卻視為必然的趨勢。由此看,有人把《吳問》視為很有價值的寶貴資料,并依此去探討孫武的軍事思想與政治、經濟思想,是很靠不住的。三《吳問》的成文史再說《吳問》的成文年代還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考察。1、《吳問》中“公”、“公家”等術語表現了它的成文時代特征?!秴菃枴贩Q范、中行、智、韓、趙、魏六家均為“公家”:“伍稅之,公家富”,“公家富,其置士少”;并單稱趙氏為“公”:“趙是(氏)制田,……公無稅焉”。這種稱謂實際上反映了公元前334年六國相繼稱王之后,列國卿相將軍的一種新型稱謂關系。在此之前,除楚國外(但楚國自春秋早期以后就一直僭位稱王)諸侯列國的卿相將帥是不能稱“公”的。從《左傳》、《國語》可知,只有諸侯國君稱“公”,其家族稱“公室”、“公族”,而卿大夫稱“家”、“家門”,這種對比十分明顯: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國語·晉語八》).祈奚曰:“公族之不恭,公室之有回……”。(同上)大夫皆富,政將在家。(《左傳.襄二十九年》)政在家門,民無所依?!抑?其何日之有?……晉之公族盡矣!(《左傳·昭三年》)而且,《左傳》、《國語》中晉侯、齊侯、秦侯、魯公等諸侯均稱“公“,而卿相將帥大夫絕無稱“公“之例。春秋中葉叔弓镈記齊侯語曰:“女(汝)雁(膺)鬲公家”,“女(汝)臺(以)尃(輔)戒(誡)公家”。(《西周金文辭大系》5·240—243)這里的“公家”也是指齊侯的家族。依此,晉國范、中行、智、韓、趙、魏六將軍當時只能稱“六家”,不能稱“六公”。而在戰(zhàn)國中期以后,諸侯紛紛稱王,則卿相將帥稱“公”,《戰(zhàn)國策·齊一》公孫闬稱齊相鄒忌為“公”,《齊二》陳軫稱楚上柱國昭陽為“公”,《齊三》稱齊相國田文(依鮑彪注)為“薛公”等等。可見戰(zhàn)國中期六國稱王以來,則卿相將帥地位相應上升為“公”,為“侯”一一如秦國就有穰侯、應侯等(《戰(zhàn)國策·秦三》)。而《吳問》稱春秋末期晉國六卿為“公”,其因何在呢?大概只能說明《吳問》的成文年代不在春秋末期,亦非戰(zhàn)國早期,而在戰(zhàn)國中期六國稱王之后。由于時代的原因,《吳問》的作者已不詳或忽略了孫武在世時期晉六將軍(卿)與晉侯之間稱謂的差異。但這一點卻充分證明了同一稱謂爵號的所指在時代變遷中有了新的移位。據此,《吳問》的成文時不會早于公元前334年之前。2、筆者曾對出土文字材料中記數數詞組合中使用“又(有)字的演變情況作過考察,發(fā)現戰(zhàn)國前期(約前475——前390年)記數除序數(紀年、紀月、序號等)詞組間有時不用“又”(有)字外,而基數全用“又”字;基數詞組間不用連詞“又”(有)字是戰(zhàn)國中期以來的現象3、與《吳問》同時出土的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佚文還有《四變》、《黃帝伐赤帝》等等總的看來,銀雀山竹簡《孫子兵法》佚文《吳問》、《地形二》、《四變》等篇的成文時代不僅晚于《孫子兵法》十三篇,與孫武以及《孫子兵法》的思想體系也是很不相同的。四《吳問》所作的是在平臺上,趙武靈王即為國中之朝,在馬陵之戰(zhàn)之前,各有其為據上所述,《吳問》的成文時代可定在戰(zhàn)國中晚期。至于具體的時間,還可以依《吳問》作進一步的考察。《吳問》猜范、中行氏先亡,智氏繼之而亡,猜對了;然而猜韓、魏先趙而亡并后為趙氏所并,卻全錯了。這種情況說明《吳問》寫成之時范、中行、智氏已亡,至于對韓、趙、魏三家《吳問》作者的預言落空了。但其時一定是趙氏強大而韓魏弱小之時,這個時間,不可能是戰(zhàn)國中期之前,因戰(zhàn)國早期直至公元前340年馬陵之戰(zhàn)以前一直是魏強而趙弱,趙國是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等改革(公元前307年)之后,經過吞并中山、蠶食韓魏、逐漸稱雄于列國,成為山東唯一能和秦國對抗的強國。《史記·趙世家》謂神賜趙襄子朱文曰:至于后世,且有伉王,赤黑,龍面而鳥噣,鬢麋髭髯,大膺大胸,脩下而馮,左衽界乘,奄有河宗,至于休溷諸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