恥感文化與傳統(tǒng)道德_第1頁
恥感文化與傳統(tǒng)道德_第2頁
恥感文化與傳統(tǒng)道德_第3頁
恥感文化與傳統(tǒng)道德_第4頁
恥感文化與傳統(tǒng)道德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恥感文化與傳統(tǒng)道德

無恥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特征,也是中國傳統(tǒng)倫理的規(guī)范基礎和要求,也是個人道德教育的前提。它應該作為中國道德教育的文化基礎。然而,“五四”以來的道德教育基于各種原因卻未能突出恥感文化的理論基礎地位和實踐意義,結果導致恥感意識在人們內心逐漸淡化甚至消失。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出現(xiàn)許多“無恥”之事,危害了社會道德,敗壞了社會風氣。在我國當前大力提倡人們樹立“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背景下,客觀審視恥感文化的道德教育價值及其限度具有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一、重恥輕德,以恥感景重德恥感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將羞恥感納入道德體系古已有之。古人認為知恥乃是德行之本,在夏商周時期即已經用來制約人們的行為,降及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派對恥感文化進一步闡釋和弘揚,將其納入儒家學說的倫理規(guī)范體系,成為后人踐履的道德文化傳統(tǒng)?!皭u”,在詞源學意義上是指羞愧、屈辱的一種情感狀態(tài),《說文》中解釋“恥”為“辱也。從耳,心聲”?!皭u”古作“耳心”,一耳一心組成“耳心”,從該字的構成來看,人的羞愧之情感體驗來源于他人的評價?!罢嬲膼u感文化依靠外部的強制力來做善行……羞恥是對別人批評的反應。一個人感到羞恥,是因為他或者被公開譏笑、排斥,或者他自己感覺被譏笑,不管是哪一種,羞恥感都是一種有效的強制力。但是,羞恥感要求有外人在場,至少要感覺到有外人在場?!笨梢?,恥感文化是一種通過“借助于外部強制力來行善”的文化,它不同于西方通過內在強制力行善的“罪感文化”。我國的恥感文化內涵大致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其一,從個體來講,恥感是人之為人的重要尺度。知恥是我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規(guī)范中一個重要德目,它激勵人改過遷善,提高自己的人格修養(yǎng),是衡量人與禽獸區(qū)別的根本尺度??鬃犹岢觥靶屑河袗u”,強調一個人做事要有羞恥之心,言行不一是缺乏羞恥心的表現(xiàn)。孟子認為知恥就是有“羞惡之心”,懂得何者該為何者不該為。他還強調人若無羞惡之心,就不是真正的人,恥是人的根本標志,“無羞惡之心,非人也?!耙虼?,恥之于人的意義至關重要,“恥之于人大矣”,“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也?!彼纬瘯r期朱熹、陸九淵等思想家也強調無恥非真人,朱熹曾斷言:“恥者,吾所固有羞惡之心也。有之則進于圣賢,失之則入于禽獸,故所系甚大。”陸九淵更是直接指出:“夫人之患莫大乎無恥,人而無恥,果何以為人哉?”其二,就社會而言,恥感是建立道德社會的前提??鬃釉唬骸暗乐哉R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敝螄绻麅H依靠刑罰,國民雖然可以免于犯罪卻不知恥,也就難以形成一個有道德的社會;而國家如果實行德治,用禮約束人們的行為,人們就會產生羞恥感,端正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行為合乎禮,人人自覺接受禮的約束,就可以建立一個有道德的社會。這樣儒家就把恥感與建立以仁為實質內容、以禮為制約形式的理想社會聯(lián)系起來,重視道德教化對治國的意義。針對鴉片戰(zhàn)爭前社會道德衰敗、士大夫多缺乏羞恥之心的現(xiàn)狀,龔自珍提出“教之恥為先”的思想,他說:“農工之人,肩荷背負之子則無恥,則辱其身而已;富而無恥者,辱其家而已;士無恥,則名之曰辱國;卿大夫無恥,名之曰辱社稷?!比绱艘粋€舉國上下皆無恥的現(xiàn)狀如何能建立一個道德的社會?唯有讓人們先知恥,將培育人的知恥意識放在道德教育的首位,才可能改變社會道德墮落的現(xiàn)狀。其三,從道德教化來看,恥感是個體德性成長的前提。宋朝學者周敦頤認為,“必有恥,則可教?!敝祆湔f:“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笨涤袨橐苍f過:“人之有所不為,皆賴有恥心。如無恥心,則無事不可為矣?!彼麄兌紡娬{羞恥感是個體道德成長的前提,人若沒有羞恥感,就不會對自己的惡行有悔過之心,也就不會改正錯誤的行為,不會有向善的追求。反之,人如果具有羞恥感,就會懼怕別人尤其權威結構的批評,就會避免過錯行為,產生自覺向善的追求,從而提高道德修養(yǎng)的自我意識。另一方面,羞恥感不僅產生于個體行為的不正當,而且也來源于社會的不道德。社會中的每個成員面對一個不道德的社會都應該有一種民族羞恥感,從而認識到建立一個道德社會,人人有責,從我做起,自覺擔當起建設道德社會的責任和使命,將個人道德完善與國家興衰聯(lián)系起來。二、道德教育的文化基礎恥感文化的豐富意蘊為樹立正確的榮辱觀提供了文化氛圍,也為當前道德教育提供了文化基礎;當前道德教育應以恥感文化為動力,主動與其對接,以增強道德教育實效。(一)道德教育的內在要求羞恥心是人道德成長的第一步,“知恥作為傳統(tǒng)道德的基礎性規(guī)范,乃是人的德性和人格的基本要求或前提?!比魪拇嬖诒倔w論維度審視恥與恥感,恥以否定性方式表達了人的內在規(guī)定性,恥感則是以否定性方式把握善。恥感形成于對善、自我及二者差距的自覺意識。恥感是一種積極的道德情感,它既是道德自律的內在根據,亦是道德義務、責任、良心的特殊存在方式。道德教育應該以恥感文化為基礎,從培養(yǎng)恥感意識出發(fā),讓人們知恥、明恥,這應該是道德教育的邏輯起點,也是恥感文化之于道德教育的內在要求。然而,“五四”以來的現(xiàn)代道德教育在秉承科學與民主,反對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時走向另一個極端,即把“洗澡水與孩子一起潑掉”,將恥感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中的糟粕一并拋棄,而代之以政治教化作為道德教育的全部。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逐漸消除了恥感文化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恥感在人們心目中逐漸消失。當社會與民眾沒有了羞恥感,人性中最丑惡、最獸性的一面便赤裸裸地顯現(xiàn)出來,人類行為就會因缺乏約束而肆無忌憚。當今觸目皆及的官僚腐敗、青少年犯罪率的居高不下和民眾公共精神的缺乏無不在詮釋著“現(xiàn)代道德教育的無效”,我國政治變革、經濟變革、文化變革的核心離不開道德變革,離不開道德教育的變革。道德教育變革不能無視中國的文化土壤。“五四”運動以來道德教育謀劃未能獲得成功除了政治、經濟等原因之外,不顧中國文化土壤條件,盲目照搬西方道德教育理論也是因由之一。中國現(xiàn)代道德教育走了一條既非恥感文化也非罪感文化的文化道路,結果造成當代中國人既缺乏恥感意識,也缺乏罪感意識,個體道德生活既沒有外在強制力量的約束,也無來自良心的內在規(guī)約。失去文化寓所的道德教育就失去生成動力,中國當代道德教育要走出虛無和無效的低迷狀態(tài),不能拋開中國道德文化的源頭,必須吸收恥感文化作為根基,否則難以逃脫無效的尷尬命運。(二)完善道德教育內容,培養(yǎng)恥感意識道德情感反映的是人內心對道德認識的敏感程度和價值傾向,積極的道德情感在某種程度上會表現(xiàn)為值得稱頌的道德善行。羞恥感作為一種積極的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展開的前提,道德教育應該培養(yǎng)人們敏銳的羞恥感,以指導行為判斷。羞恥感是個體對自己行為的一種痛苦的厭惡感,通常伴隨著緊張感、悔恨感和焦慮感,它來源于對公認道德標準破壞后的羞愧感受。為了避免感到羞愧,一個人可以避免實施違背道德標準的行為,或避免參與這種行為,這就要求他必須具備預見自己行為后果的能力。“如果一個人的理智發(fā)展處于如此低的程度,以致他無法預見即使是最一般的人類行為的后果,那么,這個人是不在可能作出明智的決策的。因此,教人們考慮各種行為過程的可能后果,是道德教育者的一個重要任務。”對行為后果的預見能力反過來又來自于恥感意識,一個人具有較強的恥感意識可以使他能夠預見自己行為的后果。因此,道德教育的第一要務應當培養(yǎng)人們的恥感意識,發(fā)展他們預見自己行為后果的能力。為了培養(yǎng)恥感意識,必須將恥規(guī)范納入道德教育內容體系。恥感一旦形成,可以使人做到有恥不違、有恥自律,道德自覺才能真正形成。培養(yǎng)恥感意識符合個體道德發(fā)展的規(guī)律。個體道德發(fā)展遵循由“他律”到“自律”的轉化過程,即在道德活動中,個體通過對外在道德規(guī)范的確證與認同,將社會賦予自身的道德律令轉化為自己內心的法則,把社會道德要求內化為自己內心的道德需要,由被動接受、遵循道德規(guī)范轉為主動遵循,在沒有外在強制的情況下,自覺按照內心的道德法則約束自己的行為,以使行為合乎倫理要求。羞恥感有利于個體生成道德自律機制,它通過促進道德習慣養(yǎng)成、規(guī)約個體行為以及培養(yǎng)道德意志等方面以推動道德自律的生成。恥感使人意識到行為與道德標準的沖突,為避免這種沖突所帶來的緊張和他人的批評而停止實施不道德行為,這個過程依賴于“他律”,一旦恥感意識形成,就會遏制不道德行為的發(fā)生,這時就達到道德自律,形成道德自覺。由他律到自律的轉化可以通過“自省”、“慎獨”、“反求諸己”、“知恥改過”等自我修養(yǎng)方法來實現(xiàn)。(三)道德教育模式道德心理學研究表明,情緒體驗會影響學生對道德教育內容的確信程度。這是因為“學生對道德知識的掌握是一個從道德情緒體驗上的‘認同’向道德觀念上的‘應當’過渡的過程?!瓕W生對道德知識的掌握必然首先以自我道德經驗為參照系,并且必然會產生相應的道德情緒體驗。這種情緒體驗來自于道德教育內容與學生自我經驗事實之關系的親身體會和價值判斷,其所反映的因果關系直接制約學生對道德教育內容的‘認同’?!鼻榫w對道德知識掌握的影響表明,羞恥感的形成遵循如下路線:在知恥的基礎上,先由外部“影響”引發(fā),再既而轉化為內部自身的“體驗”。羞恥感的形成路向表明傳統(tǒng)灌輸式道德訓練無法使學生產生羞恥感,知恥教育必須匯入當前體驗式教育的洪流才能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恥感,在生活體驗中,喚醒和引導出積淀人心靈深處的知恥意識和恥感能力,使人的生命感、價值感及至人的精神活動之根受到強烈震撼,凸顯人之為人的價值所在。為增強生活恥感體驗,道德教育模式必須作如下改變:首先,道德教育課堂必須增加生活中的實際道德問題。道德教育課程為了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向學生詮釋社會倫理道德規(guī)范是必要的,但為了避免道德知識的灌輸,必須在課堂上將學生可能在今后生活里遇到的實際道德問題擺在學生面前進行討論,以破除書本上道德知識的教條化。其次,體驗形式必須多樣化。恥感體驗可以采取角色體驗、直接體驗相結合的方法。角色體驗是對生活角色的各種模擬,例如,模擬落馬貪官的心理感受和所接受的制裁,模擬不孝之子所招致的輿論譴責,模擬自私自利所帶來的眾叛親離,等等,通過角色體驗使學生感受不道德行為甚至違法行為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從而達到警示作用。直接體驗則是讓學生將生活中遇到的嘲笑或嘲弄如實地記錄下來,從中反思被嘲笑的因由及自己的感受,以突出恥感體驗。再次,改變單純依靠學校進行德育的狹隘思想,整合學校、社區(qū)、教育基地和家庭等多種教育資源。學??梢越⑴c家庭、基地、社區(qū)保持聯(lián)系的通道,了解學生在校外的行為表現(xiàn),并根據其在校內外的表現(xiàn)給予相應的獎勵或懲罰,學生從中獲得直接的榮譽感或羞恥感體驗。三、恥感文化的文化土壤一方面,恥感文化有著極高的道德教育價值,另一方面,由于恥感文化自身的局限性,它不可能成為我國道德教育全部的文化學基礎以及為我國道德教育帶來全面有效的價值,也即恥感文化對當代道德教育的意義是有其限度的。從恥感文化形成的根源上來看,它是建立在家庭倫理關系基礎之上的?!叭省⒘x、禮、智、信”以及“忠”、“孝”、“報恩”、“情義”等等倫理規(guī)范都是強調處理好人際關系,使人們“各得其所,各安其位”。每個人都生活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之網中,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左右著自己的生活感受,為了迎合世人的“期望”而抑制自己的要求,將個人的欲求埋葬在別人的“期望”之中。恥感文化生成的根源導致其采用借助外力推動行為向善的作用方式,這樣一種被動的作用方式會出現(xiàn)兩種結果:罪錯如果暴露無遺,無疑會受到世人的譴責、懲罰和感到恥辱;如果罪錯沒有暴露,則不會受到來自世人的壓力。這種單純借助外力制約的文化難免會讓一些人產生僥幸心理,幻想自己的行為不為世人所知,從而避免輿論壓力,于是明知是錯誤的行為,為了一己私利還是“鋌而走險”。即使那些罪錯暴露的人也往往不是因內心的罪惡感而為自己行為懺悔,而僅是感到懊惱?!霸谝詯u為主要強制力的文化中,對那些在我們看來應該是感到犯罪的行為,那里的人們則感到懊惱。這種懊惱可能非常強烈,以至不能像罪感那樣,可以通過懺悔、贖罪而得到解脫?!卑脨乐皇且环N情緒反應,它對人的道德內化遠沒有罪惡感的力量強大。可見,恥感文化在人類道德內源性生長方面是有其限度的,若以此作為當代道德教育的全部文化學基礎難于真正使學生形成完全的內在道德自覺。從恥感文化的內容來看,也有其局限性。“人情”是中國恥感文化的典型代表,“報恩”、“情義”成為絕對化的道德意識和行為準則,這種看似具有人性的道德意識實質上抽掉了本質的人性內容。一個人在遵守“情義”、“報恩”等規(guī)則時,他在考慮“人情”的同時已經損害了“陌生人”的利益,中國特有的人情大于法、人情大于道德的事例就是這種現(xiàn)象的明證。這種重視人情的文化土壤使西方社會研究比較成熟的正義倫理在中國遭遇強烈拒斥,致使正義倫理難于與中國文化相融。而正義倫理正是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我們當前建設和諧社會的關鍵在于確立正義或公正倫理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正義是當代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維度。但是,僅立足于恥感文化基礎上的道德教育不能擔當此任,它必須吸收西方合理的文化,以克服恥感文化的不足。西方文化被本尼迪克特稱為罪感文化,它源自于西方基督教神學家奧古斯丁所提出的原罪論,此原罪論指出,在人的本性中,人人都有缺陷,人人皆非完美者,為了贖罪,人人都需要有一種懺悔和悔悟之心。與恥感文化的作用方式不同,本尼迪克特認為罪感文化依靠罪惡感在內心的反映來做善行。“一個文化中缺乏罪感,便只會由外部強制力來懲罰當事人,卻不能引發(fā)出其發(fā)生良知的悔罪感和公開道歉。沒有罪感,法律只能從外部懲治犯罪,卻無法喚起人的良知以預防犯罪。”中國文化恰恰是恥感過強,罪感過弱。恥感文化注重外部力量強制行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