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山香教育理論基礎整理筆記(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_第1頁
2017年度山香教育理論基礎整理筆記(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_第2頁
2017年度山香教育理論基礎整理筆記(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_第3頁
2017年度山香教育理論基礎整理筆記(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_第4頁
2017年度山香教育理論基礎整理筆記(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開心快樂每一天開心快樂每一天第一章教育與教育學1、《學記》一一“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2、戰(zhàn)國時荀子一一“以善人者謂之教”3、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認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薄坝?,養(yǎng)子使作善也?!?、最早將“教育”一詞連用的則是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分析教育哲學的代表人物謝弗勒在《教育的語言》中把教育定義區(qū)分為三種:規(guī)定性定義:作者自己認為的定義,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義是什么, 我認為“教育”就是這個意思。運用規(guī)定性定義雖然有一定的自由度, 但是,要求作業(yè)在后面的論述和討論中,前后一貫地遵守自己的規(guī)定。描述性定義:回答“教育實際上是什么”的定義。 盡量不夾雜自己的主觀看法,適當地對術語或者使用該術語的方法進行界定。綱領性定義:回答“教育應該是什么”的定義。 即通過明確或隱含的方式告訴人們教育應該是什么或者教育應該怎么樣。6、教育是一種活動。“教育”是以一種“事”的狀態(tài)存在,而不是以一種“物”的狀態(tài)出現。因而。我們就把“活動”作為界定教育的起點。7、教育活動是人類社會獨有的活動。8、“生物起源論”代表人物:利托爾諾在《各人種的教育演變》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類社會以外的, 在動物界中就存在的。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認為教育是一個生物學過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為。9、“終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繼續(xù)接受教育。10、社會性是人的教育活動與動物所謂“教育”活動的本質區(qū)別。11、教育的本質:教育活動是培養(yǎng)人的社會實踐活動。12、教育是人類通過有意識地影響人的身心發(fā)展從而影響自身發(fā)展的社會實踐活動。13、學校教育是一種專門的培養(yǎng)人的社會實踐活動。14、學校教育自出現以來就一直處于教育活動的核心。15、學校教育是由專業(yè)人員承擔的, 在專門機構一一學校中進行的目的明確、組織嚴密、系統完善、計劃性強的以影響學生身心發(fā)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16、學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 ②專門性 ③穩(wěn)定性17、教育概念的擴展一一大教育觀的形成18、1965年,法國教育家保羅?朗格朗在 《終身教育引論》中指出,教科文組織應贊同“終身教育”的原則。19、1972年,埃德加?富爾在《學會生存》中對“終身教育”加以確定,并提出未來社會是“學習化社會”。20、“終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終身、教育”三個基本術語為基礎。從時間上看,終身教育要求保證每個人“從搖籃到墳墓”的一生連續(xù)性的教育過程;從空間上看,終身教育要求利用學校、家庭、社會機構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學習的場所;從方式上看,終身教育要求靈活運用集體教育、個別教育、面授或遠距離教育;從教育性質上看,終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規(guī)的教育與訓練, 也要求有非正規(guī)的學習和提高, 既要求人人當先生,也要求人人當學生。21、教育的形態(tài),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組織形式。22、在教育發(fā)展史上,教育的形態(tài)經歷了從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變。形式化教育主要指定性的實體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只要指的是正規(guī)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庫姆斯等人對非教育概念的陳述,伊里奇所主張非學?;^念。他們認為“教育不應再限于學校的圍墻之內。23、學教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多種教育形態(tài)在實體化教育產生之后, 就同時并存于不同的社會之中。24、家庭教育具有啟蒙性、隨機性和經驗型、個別性。25、社會教育特點:①對象的全民性 ②地點的廣泛性③內容的實用性④時間的終身性⑤形式的開放性26、根據教育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存在方式, 可將教育劃分為原始社會的教育、 古代社會的教育和現代社會的教育。27、原始教育的特點:①教育和生產勞動社會生活具有融合性 ②教育具有原始性③教育具有同一性。28、學校產生的條件:①生產的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為學校的產生提供了物質上的準備②統治階級對人才的需要,為學校的產生提供了社會條件③文字的產生和文化的發(fā)展,為學校的產生提供了現實條件29、從奴隸社會開始,教育就出現了兩種形式,一種是由專門機構、專門人員從事的學校教

育;另一種則是在其他社會活動中進行的非學校教育。30、古代學校教育的特點:⑴學校教育和生產勞動相脫離,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社會活動。⑵學校教育為統治階級所壟斷,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森嚴的等級性。我國唐代,由中央直接設定的學校有“六學二館”。(六學:國子學,招生對象為文武三品以上官員的子孫;太學,招生對象為文武五品以上官員的子孫;四門學,收文武七品以上官員的子孫;律學、書學和算學,收八品及八品以下官員的子孫和通曉律學或書學、算學的庶族地主的子弟。二館:東宮的崇文館和門下省的弘文館。)地方官學:在地方設有的學校有:州學、府學、縣學;私學(私學最早創(chuàng)始人:孔子) 。⑶學校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學科和治世之術,有明顯的保守性。我國古代奴隸制時期,教育內容主要為“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封建社會,我國以“四書”、“五經”為主要教育內容。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詩經》、《書經》、《禮經》、《易經》、《春秋經》。其中《春秋經》包括:《左傳》、《公羊傳》、《谷梁傳》。)⑷教學的組織形式只要是個別教學,教學方法主要是灌輸與死機,同時也注重在實踐中學。⑸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導地位。⑹出現專科教育和職業(yè)技術教育的萌芽,最早的??茖W校要追溯到東漢末年的“鴻都門31、現代教育的特點:⑴現代教育具有鮮明的生產性⑵現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眾化道路⑴現代教育具有鮮明的生產性⑵現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眾化道路⑶現代教育內容日益科學化⑷班級授課制成為了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⑶現代教育內容日益科學化⑷班級授課制成為了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⑸現代教育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教育系統32、現代教育發(fā)展的趨勢:⑴教育終身化 ⑵教育社會化 ⑶教育生產化 ⑷教育民主化⑸教育國際化 ⑹教育現代化 ⑺教育多元化33、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guī)律的科學。教育現象是教育的外部表現形式, 教育問題是人們對某些具體的教育現象所進行的思索, 教育規(guī)律是指教育與其他社會現象之間以及教育內部各要素之間的本質聯系和發(fā)展變化的必然趨勢。34、某類教育學科的對象是某類教育問題。35、教育學科的研究領域:⑴基本理論:包括教育原理、教育哲學等。⑵按實施教育的層次分:包括幼兒教育學、初等教育學、中等教育學、高等教育學、成人教育學、繼續(xù)教育學等。⑶按實施教育的不同社會空間分:包括社會教育學、學校教育學、家庭教育學等。36、中學教師學習的教育學是普通教育學, 它研究的對象主要是教育教學的一般現象和一般問題,揭示教育的一般規(guī)律。37、普通教育基本上可以包括理論建設和實踐應用兩大任務。38、在古代社會,教育學處于萌芽階段。39、匯集孔子關于哲學、政治和教育方面言論的《論語》一書中,他主張“有教無類”(普及平等的教育學)。“不憤不啟,不俳不發(fā)”(“啟發(fā)”一詞創(chuàng)始人孔子) 。40、墨翟(又稱墨子)以“兼愛”和“非攻”為教。41、戰(zhàn)國后期,《禮記》中的《學記》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42、西方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學思想首推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43、蘇格拉底以問答法來啟迪他人的思想。這種問答分為三步:①蘇格拉底諷刺 ②定義③助產術(又稱產婆術)44、柏拉圖的教育學思想散記在他的哲學著作《理想國》一書中。45、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其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學》中。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 追求美德就是追求教育的最高目的。 他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兩種不同性質的功能,即服務于社會的與服務于個人閑暇生活的。46、古羅馬昆體良的《論演說家的教育》 ,就是西方歷史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47、被人稱為“教育學之父”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他的《大教學論》 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學專著。論證了班級授課制度。48、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盧梭,在他的小說體名著《愛彌爾》中,首先開拓了以個體身心發(fā)展與教育相互關系為專題的教育研究領域。49、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第一次將教育學列入大學課程。50、著名英國哲學家洛克:“他們之所以或好或壞,或有用或無用,十分之九都是他們的教育所決定的。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 便是由于教育的緣故。”他認為紳士教育最重要, 并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51、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被教育史上譽為第一部規(guī)范形態(tài)的教育學, 它標志著教育學已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 規(guī)定了教學的明了、聯想、系統、方法四個步驟,強調老師的中心地位,課堂教學的中心地位,教材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傳統教育“三中心”的特點。52、1826年德國福祿培爾寫成《人的教育》 。53、1861年,英國社會學家、教育家斯賓塞出版《教育論》 ,提出教育的任務就是教導人們怎樣生活。54、拉伊和梅伊曼的“實驗教育學”,提倡采用實驗的方法研究兒童的生活和學習。55、英國哲學家和教育家杜威(現代代表人物)的《民主主義和教育》,主張“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是實驗的改造和改組、“學校即社會”,主張“從做中學”。 (即現代教育三中心:“生活”、“兒童”、“活動”。 )56、前蘇聯凱洛夫主編《教育學》。57、我國楊賢江化名李浩吾出版《新教育大綱》 ,是我國第一本試圖用馬克思主義觀點論述教育的著作。58、1956年美國著名教育家布盧姆提出“教育目標的分類系統”和“掌握學習”理論。他把教育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動作技能目標三大類。59、1963年,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魯納發(fā)表《教育過程》 ,提出“學科基本結構”的觀點。所謂學科基本結構,即構成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原則、基本法則等。60、1975年,前蘇聯出版了心理學家、教育家贊科夫的《教育與發(fā)展》 。61、前蘇聯教育科學院院士、副院長巴班斯基提出“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62、教育學研究在當代的發(fā)展趨勢:⑴學科發(fā)展的分化和綜合⑵理論導向上的沖突與融合 ⑶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補63、常用的教育學研究方法:⑴觀察法 ⑵文獻法 ⑶調查法 ⑷比較法⑸實驗法:①單組實驗法;②等組實驗法;③循環(huán)實驗法 ⑹個案研究法第二章教育與社會的發(fā)展1、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⑴政治制約著教育的領導權和教育的享受權⑵政治決定著教育目的的性質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⑶政治經濟制度制約教育制度⑷教育相對獨立于政治經濟制度2、教育的性質:教育上培養(yǎng)什么人,使受教育者具備什么樣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方向以及為實現教育目的進行什么樣的政治、哲學、道德的教育內容。3、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⑴培養(yǎng)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⑵宣傳思想、形成輿論⑶促進社會政治民主化4、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⑴生產力的發(fā)展為教育的發(fā)展提供基礎性條件一人力與時間、財力與物力⑵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決定教育的規(guī)模和速度⑶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規(guī)格和教育結構有制約作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人)⑷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對教育的內容、手段和組織形式的改革有決定作用5、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⑴教育是實現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 ⑵教育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手段⑶人力資本理論,教育能夠提高經濟效益6、1960年12月,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的“人力資本投資”,它指的是人所擁有的諸如知識、技能及其他類似的可能影響從事生產性工作的能力。 人力資本的再生產投資的經濟效益遠大于物質投資的經濟效益。7、教育對科學技術發(fā)展的作用:⑴教育能完成科學知識的再生產 ⑵教育推進科學的體制化⑶教育具有科學研究的功能 ⑷教育具有推進科學技術研究的功能8、文化的五種表現形態(tài):⑴物質形態(tài)文化:指科學、藝術、技術等創(chuàng)造發(fā)明物化在物質產品上的文化⑵制度形態(tài)文化:指人類為滿足或適應某種需要而建立的各種典章制度及法則⑶觀念形態(tài)文化:各種文化的物質載體、精神溝通的手段⑷活動形態(tài)文化:指各種文化創(chuàng)造和傳播活動,以及與此有關的相應的團體、社會設施。⑸心理、行為形態(tài)文化:指不同民族的心理素質、價值觀、思維方式、精神風貌、生活方式

以及傳統和行為習慣等。9、教育對文化的作用:⑴教育是社會文化得以保存和傳遞的重要手段⑵教育是促進社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⑶教育是社會文化創(chuàng)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10、學校文化的特征:⑵學校文化是一種整合性較強的文化⑷校園文化⑵學校文化是一種整合性較強的文化⑷校園文化一一學校文化的縮影⑶學校文化以傳遞文化傳統為己任11、學校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深層結構,是校園文化的核心。12、學生文化的成因:⑴學生個人的身心特征⑷家庭社會經濟地位12、學生文化的成因:⑴學生個人的身心特征⑷家庭社會經濟地位13、學生文化的特征:⑴學生文化具有過渡性⑷學生文化具有互補性14、教育的相對獨立性:⑵同伴群體的影響⑸社區(qū)的影響⑵學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⑸學生文化具有生成性⑶師生的交互作用⑶學生文化具有多樣性(1)含義:指教育就具有自身的規(guī)律,對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動作用。(2)表現:①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 ②教育具有與政治經濟和生產力發(fā)展的不平衡性15、教育與社會經濟、政治和生產力的發(fā)展,不同步主要表現在:滯后性和超前性。第三章教育與個體身心發(fā)展1、身體發(fā)展指個體有機體各個組織系統的健康發(fā)育和體重的增強。心理發(fā)展包括認知因素和各種非認知因素。2、個體身心發(fā)展的動因:⑴內法論 ⑵外銖論 ⑶多因素相互作用論3、孟子是中國古代內法論的典型代表;柏拉圖是西方古代內法論的代表。4、美國心理學家格賽爾強調成熟機制對人發(fā)展的決定作用。5、我國古代性惡論的代表人物荀子強調,人只有通過學,才能發(fā)展善。6、英國哲學家洛克和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教育決定論”的代表人物。7、華生說:“給我一打健全的兒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變,或者使他們成為醫(yī)生、律師,或者使他們成為乞丐、盜賊……”8、個體身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⑴個體身心發(fā)展的不均衡性 ⑵個體身心發(fā)展的順序性⑶個體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 ⑷個體身心發(fā)展的別差異性⑸個體身心發(fā)展的互補性9、個體身心發(fā)展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現在倆方面:(1)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發(fā)展速度。例如:青少年的身高、體重有著兩個重要的生長高峰,第一個高峰出現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個高峰則在青春期發(fā)育期。(2)不同方面發(fā)展有早有晚。10、針對個體身心發(fā)展的不均衡性現象,心理學家提出了發(fā)展關鍵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如,2~3歲是兒童口頭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期。 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最佳期。11、個體身心發(fā)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活動要善于捕捉個體身心發(fā)展的最佳期,及時施教,以促個體更好的發(fā)展。12、現代心理學將人的發(fā)展階段劃分為:哺乳期(0~1歲),嬰兒期(0~3歲),幼兒期(3~6歲),兒童期(6~11、12歲),少年期(11、12~14、15歲),青年期(14、15~17、18歲),成年期(18歲以后);成年期又可分為青、壯年期和老年期。13、區(qū)別對待:個體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 決定了教育必須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內容和方法。14、個體身心發(fā)展的個別差異性, 決定了教育工作中應發(fā)現和研究個體間的差異特征, 因材施教,實現教育的豐富化和多樣化。15、個體身心發(fā)展水平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 其中主要包括遺傳素質、成熟機制、環(huán)境和個體事件活動的影響。16、遺傳是指從上代繼承下來的生理解剖上的特點,如機體的結構、形態(tài)、感官和神經系統等的特點等,也叫遺傳素質。17、遺傳素質是個體身心發(fā)展的前提,為個體身心發(fā)展提供可能性。18、遺傳具有可塑性,個體的遺傳素質是有差異的。19、美國坦萊?霍爾認為“一兩的遺傳勝過一噸的教育”, 這種觀點過分夸大了遺傳素質在個體發(fā)展中的作用,是完全錯誤的。20、成熟的標志: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生理方面具有獨立自主的自我意識。21、格賽爾“雙生子爬樓梯實驗”提出了個體發(fā)展的成熟決定論。22、環(huán)境可分為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23、環(huán)境對個體發(fā)展的影響:⑴為個體的發(fā)展提供了多種可能 ⑵環(huán)境對個體發(fā)展的影響有積極和消極之分⑶人在接受環(huán)境的影響和作用時,也不是消極被動的24、我國古代墨子認為“染于蒼則蒼,染于黃澤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荀子也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這些觀點都夸大了環(huán)境的作用,是錯誤的。25、人的個體的能動性從綜合意義上把主體與客體、 個體與社會、人的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聯系起來,對個體的發(fā)展有著決定性作用。26、學校教育在個體身心發(fā)展中的特殊功能:⑴學校教育按社會對個體的基本要求對個體發(fā)展的方向與方面做出社會性規(guī)范⑵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fā)展的特殊功能⑶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對個體發(fā)展的影響不僅具有即時價值,而且具有延時價值⑷學校教育具有開發(fā)個體特殊才能和發(fā)展個性的功能27、少年期是人身心變化劇烈的時期。少年期又稱為“危險期”或“心里斷乳期”。28、在身體發(fā)展方面,初中階段要進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有兩層含義,即廣義的教育目的與狹義的教育目的。2、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主體對受教育者的期望或理想設計。狹義的教育目的是指國家對教育培養(yǎng)出什么樣人才的總的要求。 (主體的不同)3、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fā)點。教育目的的實現也是教育活動的歸宿。4、教育目的的作用:⑴導向作用 ⑵協調作用 ⑶激勵作用 ⑷評價作用5、教育目的的層次包括:國家的教育目的、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yǎng)目的和教師的教學目標。6、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據:⑴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⑵教育目的體現了人們的教育理想⑶教育目的的確定必須考慮收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⑷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是建立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7、“社會本位論”以柏拉圖、涂爾干等為代表,基本觀點是:教育目的應完全根據社會需要來確定,教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會的知識和規(guī)范。8、“個人本位論”以盧梭、福祿培爾、馬斯洛、羅杰斯等為代表,基本觀點是:教育目的應當根據人的本性和需要來確定, 教育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 本能得到自然的最完善的發(fā)展。9、“文化本位論”以狄爾泰、斯普朗格為代表,基本觀點是:強調用文化來統籌教育、社會、人三者之間的關系,認為教育活動就是一種文化活動, 教育目的的制定應圍繞著文化這一范疇來進行。10、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的主要內容的概況:⑴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片面發(fā)展⑵分析了社會化大生產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提出的客觀需求和創(chuàng)造的可能條件⑶提出和論述了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內涵⑷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唯一途徑11、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本質內涵就是人的身心自由充分和諧的發(fā)展12、把教育同物質生廠結合起來13、毛澤東同志提出:“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 智育、體育(“三好”)幾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4、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教育索要培養(yǎng)的各類人才“都應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四有”),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yè)……”15、1995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五條規(guī)定的“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培養(yǎng)德、智、接班人?!?6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培養(yǎng)德、智、接班人?!?6、我國當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⑴堅持社會主義方向⑶培養(yǎng)現代人的品質17、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組成方面:⑴德育⑵智育⑶體育18、素質教育的含義:⑴素質教育是全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⑶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教育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⑵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⑷美育 ⑸勞動技術教育⑵素質教育是全面發(fā)展的教育⑷素質教育是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為重點的教育第五章學生與老師1、學生是現實社會的成員之一,具有社會人的共同特點,它包括以下特定含義:⑴具有人的主觀能動性 ⑵具有思想感情 ⑶具有個性特征2、青少年學生已處于成熟之前的成長發(fā)展期,這一時期有以下一些特點:⑴具有發(fā)展的潛在可能性和可塑性⑵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轉變?yōu)楝F實性的條件是個體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⑶具有獲得成人教育關懷的需要3、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又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以學習為主要任務,學校教育起主導作用。4、青少年學生身份地位的確定是其法律定位的前提,法律地位是由不同的法律主體在法律關系中所享有的權利和履行的義務決定的。5、青少年學生享有的主要權利有:⑴人身權 ⑵受教育權6、身心健康權:我國《憲法》規(guī)定:“父母有撫養(yǎng)未成年子女的義務?!薄段闯赡耆吮Wo法》規(guī)定:“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職責和撫養(yǎng)義務, 不得虐待,遺棄未成年人,不得歧視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殘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嬰、 棄嬰?!薄皩W校不得使未成年學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校舍或者其他教育教學設施中活動。 ”“嚴禁任何組織和個人向未成年人出售、 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傳播淫穢、暴力、兇殺、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圖書、報刊、音像制品?!薄叭魏稳瞬坏迷谥行W、幼兒園、托兒所的教室、寢室、活動室或其他未成年人集體活動的室內吸煙。 ”因此,身心健康權包括保護未成年學生的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內容,如: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和作業(yè)量;合理安排學生的體育鍛煉;定期組織學生身體檢查;安排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社會活動等。人身自由權:指青少年學生有支配自己人身和行動的自由,非經法定程序,不得非法拘禁、搜查和逮捕。如教師不得因為各種理由隨意對學生進行搜查,不得對學生關禁閉。人格尊嚴權:指學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護良好形象及尊嚴的權利。 《未成年人保護法》規(guī)定:“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 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彪[私權:指學生有權要求私人的、不愿或不便讓他人獲知和干涉的、 與公共利益無關的信息和生活領域。如教師不得隨意宣言學生的特點和隱私,不得隨意私拆、毀棄學生的信件、

日記,公布成績等。名譽權和榮譽權:指學生有權享有大家根據自己日常生活行為、 作風、觀點和學習表現而形成的關于其道德品質、才干及其他方面的正常社會評價,有權享有根據自己的優(yōu)良行為而由特定社會組織授予的積極評價或稱號,他人不得歪曲、誹謗、詆毀和非法剝奪。7、學生應盡的義務:⑴遵守國家法律、法規(guī)⑵遵守學生行為規(guī)范,尊敬師長,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⑶努力學習,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⑷遵守鎖在學?;蚱渌逃龣C構的管理制度, 學校為了保證教育教學工作順利進行, 需要制定有關的管理制度。8、我國《教師法》第三條規(guī)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yè)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教室的神圣使命是教書育人。教師的內容職責:教育教學。10、教師職業(yè)的角色特點:⑴人類文化的傳遞者⑷管理者角色10、教師職業(yè)的角色特點:⑴人類文化的傳遞者⑷管理者角色11、教師職業(yè)專業(yè)化的條件:⑴教師的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⑶教師的人格特征12、教師的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⑴精通所教學科的基礎性知識與技能⑶了解學科的發(fā)展脈絡13、教師應具有的現代教育理念:⑵人類靈魂的工程師⑸父母與朋友的角色⑹研究者角色⑵教師的教育專業(yè)素養(yǎng)⑷教師良好的職業(yè)道德素質⑵了解所教學科相關的知識(4)了解學科領域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⑴新的教育觀:符合時代特征的教育觀強調教育的“未來性”、“生命性”和“社會性”⑵新的學生觀:符合時代特征的學生觀具體關注的是學生的“主動性”、 “潛在性”和“差異性”⑶新的教育活動觀:新的教育活動觀強調教育活動的“雙邊共時性”、 “靈活結構性”、“動態(tài)生成性”和“綜合滲透性”14、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是教師職業(yè)的特殊要求:⑴加工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的能力 ⑵語言表達能力15、教師的人格特征:15、教師的人格特征:⑴積極樂觀的情緒⑶堅忍不拔的毅力16、教師良好的職業(yè)道德素質:⑴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yè)⑶團結協作精神⑵豁達開朗的心胸⑷廣泛的興趣⑵熱愛學生⑷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⑷交往能力⑶組織管理能力⑷交往能力17、學校中的師生關系包括兩方面內涵:(1)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彼此所處的地位,由此構成師生之間的角色關系(2)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交往,由此構成師生之間的心理關系18、師生關系可分為三個認識階段:第一階段:以德國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片面強調教師的權威, 視教師為凌駕于學生之上的主宰人物,學生成了被動的容器,由此形成了教師中心說。第二階段:以美國杜威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竭力弘揚學生主體論, 把學生當做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只是“向導”,這就形成了學生中心論。第三階段:以前蘇聯和我國一些教育家為代表, 認為教師屬于主導地位,學生屬于主體地位,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是統一的,便有了主導主體說。19、學校師生關系的主要表現形式:⑴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構成授受關系 ⑵師生關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關系⑶師生關系在社會道德上是相互促進的關系20-師生關系從本質上是一種人一一人的關系。21、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⑴民主平等(道彳i) ⑵尊師愛生(心理) ⑶教學相長(教育)22、師生關系包括師生倫理關系和師生情感關系。23、新型師生倫理關系:⑴樹立教育民主思想 ⑵提高法制意識 ⑶加強師德建設24、創(chuàng)造新型的師生情感關系:⑴教師要真情對待學生,關心愛護學生 ⑵展現教學過程的魅力,品味教學成功的喜悅⑶完善個性,展現個人魅力第六章課程1、我國宋代教育家朱熹說過:“寬著期限,緊著課程?!?、把課程用于教育科學的專業(yè)術語,始于英國教育家斯賓塞。3、廣義的課程是指為了實現學校培養(yǎng)目標而規(guī)定的所有學科的綜合。其中不僅包括學校課程表中所規(guī)定的課程,還有配合課內教學所組織的全部課外活動、 家庭作業(yè)和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在整個學校生活中教師和學生集體的情感、 態(tài)度、價值觀以及行為方式等校園文化因素對學生的影響。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學科,如語文課程、數學課程等。4、1993年,原國家教委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中將課程分為國家和地方兩個層次。5、1999年,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6、國家課程屬于一級課程。地方課程屬于二級課程。學校課程屬于三級課程。7、國家義務教育課程計劃為保障和促進不同地區(qū)、學校、學生的適應性,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模式。8、活動課程又稱“經驗課程”或“兒童中心課程”。9、綜合課程又稱為廣域課程。10、根據課程的表現形式,可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11、顯性課程又稱為“正式課程”、 “公開課程”。隱性課程又稱為“潛在課程”、“非正式課程”。12、隱性課程由賈克森提出,指那些難以預期、對學生的發(fā)展起著潛移默化影響的教育因素。13、隱性課程存在于學校的各種情景中,包括物質情境(學校或班級的建筑、設備) 、人際情境(班級氣氛、人際關系)和文化情境(校園文化、習慣、禮儀)等。14、隱性課程的特點:⑴潛在性 ⑵整體性 ⑶持久性 ⑷非預期性15、社會、知識、兒童是影響、制約課程的關鍵因素。16、教育目的一培養(yǎng)目標一課程目標一教學目標上一層次目標制約著下一層次的目標,而下一層次目標是上一層次目標的落實與具體化。17、我國2001年開始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課程目標進行了調整和完善,提出了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8、課程設計是指課程結構的編制, 既包括課程體系結構整體的編制, 也包括具體課程編制。19、課程設計的基本要求:⑴合目的性 ⑵合科學性 ⑶合發(fā)展性20、美國著名課程論學者泰勒提出了課程理論體系“泰勒原理”。21、課程設計過程中的四個步驟:⑴確定教育目標 ⑵選擇經驗 ⑶組織經驗 ⑷評價結果22、課程文件的三個層次是指教學計劃、課程標準以及教科書。23、教學計劃是國家教育行政部門 (主體)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yǎng)目標制定的各級各類學校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24、教學計劃應具備的三個基本特征:⑴強制性 ⑵普遍性 ⑶基礎性25、在課程設置上,作為教學計劃的核心,它具體勾畫出實現培養(yǎng)目標的“藍圖”,是把教育目標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的橋梁。26、開設哪些科目是教學計劃的中心問題。27、課程標準又稱教學大綱, 它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 也是衡量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28、課程標準主要包括:說明部分和本文部分。29、教材的編寫正在由“教程式”向“學程式”發(fā)展,這是當代教材發(fā)展的新動向。30、課程實施的過程結構:⑴安排課程表,明確各門課程的開設順序和課時分配⑵確定并分析教學任務⑶研究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個性特征,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⑷選擇并確定與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教學任務相適應的教學模式⑸對具體的教學單元和課的類型和結構進行規(guī)劃⑹組織并開展教學活動⑺評價教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為下一輪的課程實施提供反饋性信息31、安排課程表應遵循的原則:⑴整體性原則 ⑵遷移性原則 ⑶生理適宜原則32、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⑴課程計劃本身的特點 ⑵教師的特征 ⑶學校的特點 ⑷校外環(huán)境

33、課程評價的目的:⑵改進教學⑴改進課程⑵改進教學34、課程評價的功能:⑶決策功能⑴診斷功能 ⑵修正功能⑶決策功能35、課程評價應當根據自身評價項目的特點進行選擇,有四種常用方法:⑴觀察法 ⑵調查與訪談 ⑶紙筆測試36、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35、課程評價應當根據自身評價項目的特點進行選擇,有四種常用方法:⑴觀察法 ⑵調查與訪談 ⑶紙筆測試36、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⑴課程功能轉變⑷課程實施改革37、國外課程改革的趨勢:⑷表現評估⑴課程結構日趨合理化⑵課程結構改革⑸課程評價改革⑵課程內容日趨綜合化⑶課程內容改革⑹課程管理改革⑶課程形式日趨多樣化第七章教學(上)1、教學是指在教育目的規(guī)范下,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教學可定義為:在教育目的規(guī)范下,通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和培養(yǎng), 學生積極主動地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從而獲得全面發(fā)展的過程。教學是進行全面發(fā)展教育和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教學是學校開展全面發(fā)展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途徑。教學是學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動,在學校教育系統中居于中心地位。2、教學的任務主要包括:⑴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⑵發(fā)展學生智力、體力和創(chuàng)造才能⑶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德和審美情趣,奠定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基礎⑷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fā)展3、基礎技能又包括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4、智力,是指個體在認識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認知能力系統。它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力,是個體順利完成各種活動所必須的基本能力, 也是個體在完成各種活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屬于一般能力的范疇。5、儒家思孟學派提出“博學之、 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dd)行之”(《禮記?中庸》)。6、19世紀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教學過程由“明了、聯合、系統、方法”四階段構成。這一理論對指導和改進教學實踐起了積極作用, 標志著教學過程理論的形成。這四階段后發(fā)展為“預備、提示、聯系、總結、應用”五階段,俗稱“五段教學法”。7、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教學過程五階段論,即從情境中發(fā)現疑難;從疑難中提出問題;做出解決問題的假設;推斷哪一種假設能解決問題;經過實踐檢驗、修正假設、獲得結論,叫做五步教學法。8、教學過程的定義:教師根據教學目的、任務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通過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發(fā)展學生智力和體力,形成科學世界觀及培養(yǎng)良好品德、發(fā)展個性的過程。9、教學過程是一種認識過程,同時又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10、教學過程作為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特殊性表現在:⑴間接性 ⑵引導性 ⑶簡潔性 ⑷交往性11、教學過程的特點/規(guī)律/必然聯系:⑴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 ⑵掌握知識與發(fā)展智力相統一⑶教學過程中知、情、意的統一 ⑷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能動性相結合12、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學生學習間接經驗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13、掌握知識與發(fā)展智力的關系:⑴掌握知識是發(fā)展智力的基礎 ⑵智力發(fā)展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⑶掌握知識與發(fā)展智力相互轉化的內在機制14、教學過程的結構:⑴激發(fā)學習動機 ⑵領會知識⑶鞏固知識 ⑷運用知識 ⑸檢查知識這五個階段是根據學生認識過程的特點劃分的,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活動的一般順序,對組織教學過程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15、領會知識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兩部分。16、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對教學過程規(guī)律的認識而定制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指導思想。17、我國古代教育專著《學記》中總結“教學相長”,“啟發(fā)誘導”,“藏息相輔”,“長善救失”等,都屬于教學原則范疇。18、現階段,我國中學的教學原則主要有:直觀性原則,啟發(fā)性原則,鞏固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因材施教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19、貫徹直觀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⑴根據教學任務、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方法⑵直觀要與講解相結合 ⑶充分運用語言直觀20、直觀教具包括兩類:(1)實物直觀:包括各種實物、標本、儀器、地圖、模型、實驗、參觀等(2)聲像直觀(電化教具):包括各種幻燈、電影、電視、錄像、語言等多媒體技術21、暗示教學由保加利亞醫(yī)學和心理學博士盧扎諾夫首創(chuàng)。22、貫徹啟發(fā)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⑴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⑵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⑶讓學生動手,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 ⑷發(fā)揚教學民主23、鞏固性原則指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技能,長久地保持記憶, 并能在需要時及時再現出來。24、貫徹鞏固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⑴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知識 ⑵通過組織復習鞏固⑶在擴充、改組和運用中鞏固知識25、常用的復習形式包括:⑴單元復習 ⑵平時復習 ⑶學期開始前的復習 ⑷期末復習26、循序漸進原則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fā)展的順序進行。27、貫徹循序漸進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⑴按教材的體系進行教學 ⑵抓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⑶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28、因材施教原則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 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 使每個學生都獲得最佳發(fā)展。29、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指教學要以理論知識的學習為主導, 幫助學生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上去理解知識,并注重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學以致用。30、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基本要求:⑴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30、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基本要求:⑴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⑶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關系31、教學方法是指為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的手段及教與學相互活動方式的總稱。⑵重視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⑷開發(fā)必要的校本教材實現教學目的,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采用32、教學方法的命名,一般都依據教學活動的外部形態(tài)。如講(講授)、談(談話、問答)看(演示)、練(練習、作業(yè))、議(討論)、操作(實驗、實習作業(yè))等。33、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主要依據是:⑴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⑵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⑶學生特點32、教學方法的命名,一般都依據教學活動的外部形態(tài)。如講(講授)、談(談話、問答)看(演示)、練(練習、作業(yè))、議(討論)、操作(實驗、實習作業(yè))等。33、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主要依據是:⑴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⑵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⑶學生特點⑷教學實踐、設備、條件⑸教師業(yè)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34、現階段,我國中學常用的教學方法可以分為三類:⑴教師運用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的方法,如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等⑵教師指導學生通過直觀感知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方法,如演示法、實驗法和參觀法等⑶教師指導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和技能的方法,如練習法,讀書指導法等35、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了以發(fā)展探究性思維為目標, 以學科的基本結構為內容,以再發(fā)現為學習步驟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式被稱為問題一一發(fā)現教學法,又稱發(fā)現教學。36、發(fā)現教學包括四個環(huán)節(jié):⑴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出要解決的問題⑵教師提供結構性材料,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⑶學生驗證假設,交流初探成果⑷得出原理或概念,并檢驗假設37、依據程序化教材的載體,程序教學可以分為三類:⑴機器教學,即通過機器呈現程序化教材;⑵課本式程序教學,即通過課本來呈現程序的教材;⑶計算機輔助教學,即通過電子計算機來呈現程序的教材。38、依據程序化教材的結構形式,程序教學可分為直線式程序和分支式程序。直線式程序為斯金納首創(chuàng);分支式程序為美國克洛德首創(chuàng)。39、范例教學是20世紀50年代由德國學者瓦?根舍因首創(chuàng)。40、教學民主是指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創(chuàng)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第八章教學(下)1、教學的基本程序主要有備課、上課、作業(yè)的檢查與批改、課外輔導、學業(yè)成績的檢查與評定五個基本環(huán)節(jié)。2、備課的主要內容包括鉆研教材、了解學生和制定教學進度計劃。3、鉆研教材從具體的展開程序來講,分為“弄懂教材”、“吃透教材”、“內化教材”三個階段。4、了解學生包括了解學生原有的只是技能的質量,學生的興趣、需要與思想狀況,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tài)度和個性特點以及健康狀況等。5、制定教學方案:⑴學期(或學年)教學方案 ⑵課題(單元)教學方案 ⑶課時教學方案(課案)6、課案可詳可略,其格式分為文字式、表格式和卡片式三種。7、上課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中心環(huán)節(jié)。8、課的類型指依據教學任務劃分的課的種類。9、根據一節(jié)課完成的類型數,又分為單一課和綜合課。10、課的基本組成部分有組織教學、 檢查復習、講授新教材、鞏固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yè)等。11、課的結構:⑴組織教學 ⑵檢查復習(5~10分鐘)⑶講授新教材 ⑷鞏固新教材(5~10分鐘)12、上好課的具體要求:⑴目標明確⑵內容正確 ⑶方法得當 ⑷表達清晰 ⑸氣氛熱烈13、教學組織形式是指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 教師和學生按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教學組織形式主要有個別教學制、班級上課制、分組教學制、設計教學法和道爾頓制。14、個別教學產生于古代。15、班級授課制又稱班級上課制,是一種集體教學形式。 它是以固定的班級為組織,把一定數量的年齡相仿、水平相近的學生編成班級,由教師按照固定的課程表和統一的教學進度進行分科教學的組織形式。16、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出版了《大教學論》 。17、1862年京師同文館率先采用班級授課。18、班級授課制的主要優(yōu)缺點:⑴有利于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地培養(yǎng)人才 ⑵有利于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⑶有利于發(fā)揮班集體的教育作用 ⑷班級授課制也有明顯不足19、分組教學一般有兩大類,即外部分組和內部分組。20、設計教學法是沒過教育家杜威首創(chuàng), 后來由他學生克伯屈(一代表人物)加以改進并大力推廣。21、道爾頓制是由美國教育家帕克和斯特于 1920年在美國馬薩諸塞州道爾頓中學創(chuàng)設。22、教學策略的基本特征:⑴綜合性 ⑵可操作性 ⑶靈活性23、教學策略可以分為內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綜合型四種主要類型。24、教學策略的主要類型:⑴內容型策略 ⑵形式型策略 ⑶方法型策略 ⑷綜合性策略25、內容型策略是指圍繞學習內容這個中心而形成的教學策略, 具體說來可以分為結構化策略和問題化策略。26、形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學組織形式為中心的策略。美國教學設計專家肯普提出三種形式:集體教/學形式、個別學習形式和小組教/學形式。第九章德育1、從形式說,德育通常包括家庭德育、學校德育和社會德育。2、制定德育目標的主要依據:⑴時代與社會發(fā)展需要 ⑵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 ⑶民族文化及道德傳統⑷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及心理特征3、初、高中階段德育目標的要求:⑴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 ⑵道德行為方面的基本要求⑶個性心理素質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4、心理輔導的方式一般包括個別心理輔導和團體心理輔導兩種。5、學生需要進行心理輔導有很多方面:⑴學習心理輔導 ⑵生活心理輔導 ⑶學會選題,擇業(yè)心理指導6、德育過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和方法四個相互制約的因素構成。7、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社會通過教師向學生提出的道德要求與學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8、德育過程的規(guī)律:⑴學生的知、情、意、行諸因素統一發(fā)展的規(guī)律⑵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規(guī)律⑶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規(guī)律

⑷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長期性和反復性規(guī)律9、知,即道德認識,是人們對道德規(guī)范及其意義的理解和掌握,包括自己的看法;是對是非、善惡、美丑、公私、榮辱的認識、判斷和評價,由此而形成的各種道德觀。它是德育的基礎。情,即道德情感,是人們對社會思想道德和人們行為的愛憎、 好惡的態(tài)度,是運用一定的道德觀評價自己與他人的品行或某事物時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和主觀態(tài)度。 它伴隨道德認識而產生發(fā)展,對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具有調節(jié)作用。意,即道德意識,是指人們?yōu)榱诉_到某種道德目的而行動所作的自覺努力, 是調節(jié)道德行為的精神力量。它能排除各種干擾和障礙,使決定采取的道德行為得以堅持下去。它是形成道德行為習慣的內在動力。行,即道德行為,是指人們在一定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為,是人的品德的外部表現,也是衡量人的品德好壞的重要標志。 一般的道德行為只有經過多次練習, 才能形成道德行為習慣,道德行為習慣更能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10、活動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11、德育原則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時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12、我國中學德育的基本原則:⑴導向性原則 ⑵正面教育原則11、德育原則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時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12、我國中學德育的基本原則:⑴導向性原則 ⑵正面教育原則⑷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原則⑹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13、德育的途徑:⑴思想品德課(思想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⑶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⑸校會、周會、晨會和時政學習14、社會實踐活動主要包括:⑴勞動 ⑵社會公益活動15、德育方法包括:⑴說服法:⑵榜樣法:⑶陶冶法:⑷鍛煉法:⑶知行統一原則⑸因材施教原則⑵共青團、學生會組織的活動⑷社會實踐活動⑹班主任工作⑶社會調查包括講解法、談話法、討論法、閱讀指導法等有教育者、優(yōu)秀人物、優(yōu)秀學生等包括人格感化、環(huán)境陶冶、藝術陶冶等包括練習、制度、委托任務和組織活動等⑸品德評價法:這是指根據一定的要求和標準, 對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斷。 通常采取的方式有:獎勵、懲罰、操行評定等16、運用榜樣發(fā)要注意:⑴樹立的榜樣要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⑵選定的榜樣要真實可靠,具有導向性⑶榜樣的崇高和偉大要能激起學生對榜樣的敬慕之情⑷教育者的形象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17、道德教育的認知模式是有瑞士學者皮亞杰提出,而后由美國學者科爾伯格進一步深化。18、體諒或學會關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 20世紀70年代,為英國學校德育學家彼得?麥克費爾和他同事所創(chuàng)。19、社會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國的班杜拉創(chuàng)立。第十章班級管理1、班級是一個復雜的、縮小的社會體系,是學校行政體系中最基層的行政組織。2、班級作為學校生活中最基本、最穩(wěn)定的基層組織沿用至今。3、19世紀出,美國學校中出現的“導生制”極大地推動了班級組織的發(fā)展。4、班級管理的幾種模式:⑴常規(guī)管理⑵平行管理 ⑶民主管理 ⑷目標管理5、目標管理是以目標為中心進行管理活動的一種現代管理方法,由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一書中提出。6、班集體的基本特征:⑵一定的組織結構⑴明確的共同目標⑵一定的組織結構⑶一定的共同生活的準則⑷集體成員之間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圍⑶一定的共同生活的準則⑷集體成員之間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圍7、了解和研究學生的方法主要有:⑴通過閱讀學生的有關材料來了解學生〈材料分析>⑵通過對學生本人或知情人的調查訪問,⑴通過閱讀學生的有關材料來了解學生〈材料分析>⑵通過對學生本人或知情人的調查訪問,從各個側面間接了解學生,包括談話、問卷、座談等<問卷調查>⑶在自然條件下,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學生日常的言語和行為表現 <觀察〉8、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學生的內容主要包括:⑴了解和研究學生個體 ⑵了解和研究學生群體 ⑶了解和研究學生成長環(huán)境9、一般以實現目標的時間和目標達成的難度為依據,把班集體的發(fā)展目標分為近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遠期目標。10、班級是一個小社會,更是一個教育組織,培養(yǎng)班集體必須健全集體的組織,而健全組織的關鍵是選拔和培養(yǎng)一批班級骨干,形成班級核心。11、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指導者和教育者。12、班主任的領導方式:⑴權威型 ⑵民主性 ⑶放任型第二部分心理學第一章心理學概述

第一節(jié)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意義一.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 心理現象又稱心理活動。心理學既研究動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現象為主要研究對象。除此之外, 心理學還研究個體行為、社會心理、個體意識與個體無意識。心理學科的性質:一門介于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之間的交叉學科, 是一門中間(邊緣)學科。.心理現象及其結構 心理現象包括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個方面。@.心理過程:是心理活動的一種動態(tài)過程,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過程。(1)認知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2)情緒情感過程:喜愛、快樂、滿意、憂愁、悲哀、憎恨等現象。(3)意志過程:意志行動的心理過程(動機、目的、行動等) 。②個性心理:是指表現在一個人身上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特性的綜合, 是一個人總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穩(wěn)定的差異的特征。(1)個性心理傾向性,包括需要,動機,興趣,愛好,信念,理想,世界觀等。如有的人在物質需要方面追求強烈,有的人更注重精神與成就的需要等。(2)個性心理特征指個體的氣質、性格、能力等。 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分,氣質有好動與喜靜、暴躁與溫和之別,性格有自信與自卑之差等。真題:個性心理包括個性心理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其中后者是心理學研究的重點內容。.教師學習心理學的意義(簡答)理論意義:①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為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提供科學依據②對鄰近的社會科學如文學、藝術等,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實踐意義:①有助于理解和解釋學生的心理現象和行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②有助于運用心理學原理,指導和開展當代教育改革③有助于教師判斷學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開展心理異常的調試工作④有助于教師依據心理學知識進行自我教育第二節(jié)心理的實質.心理是腦的機能: 心理是腦的機能,腦是心理的器官。(1)神經系統的結構 神經系統是心理活動(或現象)的主要物質基礎。腦的反射活動是人心理活動的基礎,人的行為是由反射組成的。神經活動的基本過程是興奮和抑制。神經元:又稱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結構和機能的單位。一般分為細胞體、樹突和軸突三部分。樹突多,軸突少。神經元包括三種:感覺神經元(傳入) 、運動神經元(傳出)、聯絡神經元(中間神經元,聯絡者)。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司令部)和周圍神經系統(通訊網絡)。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高級中樞是大腦兩半球,左半球是抽象邏輯思維和語言中樞的優(yōu)勢半球,右半球是形象思維和高度空間直覺的優(yōu)勢半球。大腦四葉:額葉(在組織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動中,有使活動服從于堅定意圖和動機的作用) ;頂葉(調節(jié)機體的觸、溫、動感覺等);枕葉(視覺中樞);顆葉(聽覺刺激加工)C周圍神經系統:由12對腦神經、31對脊神經組成。神經活動的基本規(guī)律包括:(1)興奮和抑制的擴散與集中(2)興奮和抑制的相互誘導(2)神經系統的活動方式腦的反射活動是人的心理活動的基礎,人的行為是由反射組成的。反射是神經系統活動的基本形式。反射?。焊惺芷?、傳入神經、傳出神經、效應器 5部分組成。無條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謂無意識的本能行為。如:嬰兒生來會吃奶,就有唾液分泌,這是食物反射。條件反射又稱信號反射,是后天經過學習才能得到的反射, 即所謂有意識學習才能得到的知識技能、經驗。例如:嬰兒見到常用的奶瓶會歡喜,并有唾液分泌。巴甫洛夫第一信號系統:用具體事物作為條件刺激建立的條件反射。 如:望梅生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是人和動物共有的。第二信號系統:用語詞作為條件建立的條件反射。 如談虎色變,望梅止渴;人類和動物的條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區(qū)別2)神經活動的基本過程與規(guī)律: A.興奮和抑制的擴散和集中; B.興奮和抑制的相互誘導.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 (注)心理現象產生的方式是:反射活動。(1)客觀現實決定人的心理 人的社會生活實踐對人的心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印度狼孩的事例表明,社會存在是人的心理內容的決定部分。(2)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映象 (3)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能動地反映第三節(jié)心理學的產生和發(fā)展.產生歷史背景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的著作《論靈魂》是世界歷史上第一部論述各種心理現象的著作。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則標志著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正式誕生,脫離哲學的懷抱,走上獨立發(fā)展的道路。他的代表作有《生理心理原理》《民族心理學》《心理學大綱》等。.西方主要心理學流派(1)、構造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馮特(奠基人)、鐵欽納(將構造主義心理學發(fā)展為嚴密的心理學體系)。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意識經驗(也叫直接經驗) ,把人的經驗分為感覺、意象和激情三種元素。主張心理學應該采用實驗內省法分析意識的內容或構造。 它強調心理學的基本任務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規(guī)律,它不重視心理學的應用,不關心個別差異以及其他不可能通過內省法研究的行為問題,嚴重脫離社會生活,研究范圍非常窄。(2)、機能主義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美國)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爾。認為意識是一種持續(xù)不斷、川流不息的過程,因此不能把意識看成是若干有限元素的集合。提出了“意識流”的概念。他們認為,意識是個人的、永遠變化的、連續(xù)的好有選擇性的,機能主心理學家強調對意識作用與功能的研究, 運用意識作用與功能的原理提高人類的活動效能,他們不贊成構造主義對心理結構進行分析的目標與方法。(3)、行為主義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美國)華生,發(fā)表了《在行為主義者看來的心理學》被稱為西方心理學的“第一勢力”,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研究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關系。反對研究意識,主張心理學研究行為;反對內省,主張采用實驗方法進行客觀的研究。(4)、格式塔心理學(又稱為完形心理學) ----創(chuàng)始人為韋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反對把意識分析為元素,它強調人的每一種經驗都是一個整體, 不能簡單地用組成部分來說明。格式塔學派認為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約著部分的性質和意義。(5)精神分析心理學----(奧地利)弗洛伊德,稱為第二勢力,主要來源于治療精神病的臨床經驗。 精神分析學派重視對異常行為的分析和無意識的研究,認為人的一切個體和社會行為都根源于心靈深處的某種欲望和沖動。 欲望以無意識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現在人的正常和異常的行為中。(6)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馬斯洛、羅杰斯,被成為心理學中的“第三勢力”。 人本主義心理學以意識經驗為出發(fā)點, 主要研究人格發(fā)展與社會生活的關系,強調人的目的性、創(chuàng)造性和價值,主張促進人的健康成長和潛能的實現。(7)現代認知心理學----標志是:1967年,奈賽爾--《認知心理學》以信息加工觀點為核心的心理學,又稱為信息加工心理學。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把人的心理活動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統,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經過分析、存儲、轉換、然后加以利用。認知心理學設計實驗,利用客觀研究方法來研究這些過程。第二章認知過程 第一節(jié)注意一.注意概述1.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動或意識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過程的動力特征之一。它與認知過程、情緒情感過程、 意志過程難以分開,是一切心理活動的共同特征。特點:指向性(表現出人的心理活動具有選擇性)和集中性。功能:(1).選擇功能(2)保持功能(3)調節(jié)和監(jiān)督功能2.注意的分類 根據有無目的和意志努力,分為(1)無意注意:也稱不隨意注意,沒有預定的目的、無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對一定事物所發(fā)生的注意。引起條件:(1)客觀條件,刺激物的強度及其相對強度(如一道強烈的光線) ;刺激物之間顯著的對比關系(萬綠叢中一點紅);刺激物的活動和變化(活動變化的霓虹燈、演講者抑揚頓挫的聲調);刺激物的新異性(畫廊中新張貼的廣告) 。(2)主觀條件,人本身的狀況,包括當時的需要;當時的特殊情緒狀態(tài);當時的直接興趣等。(2)有意注意:也稱隨意注意,是有預先目的、必須時需要意志努力、 主動的對一定事物所發(fā)生的注意。顯示了人的心理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維持條件: (1)加深對目的任務的理解 (2)合理組織活動(3)對興趣的依從性 (4)排除內外因素的干擾(3)有意后注意:也稱隨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覺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同時具有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如開始不喜歡文言文,但通過學習喜歡了文言文。二.注意的品質(1)注意的廣度:也叫注意的范圍。指同一時間內,人們能夠清楚的知覺出的對象數目。影響因素(1)注意廣度的大小與被知覺對象的特點有關( 2)注意廣度的大小與人們當時的知覺任務分不開(3)注意廣度的大小主要取決于一個人的經驗和知識(2)注意的穩(wěn)定性: 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對象或某一活動上的時間長短特征。影響因素:注意對象的特點;有無堅定的目的;個人的主觀狀態(tài)。注意的起伏(動搖) :短時間內注意周期性的不隨意跳躍的現象。 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離開了當前完成的任務而被無關的事物所吸引。(3)注意的分配:人在進行兩種或多種活動時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對象的現象條件:1)在同時進行的兩種活動中,必須有一種活動時已經熟練(自動化)的。 2)同時進行的幾種活動都已經熟練(自動化)的。 3)幾種不同的活動已成為一套統一的組織。(4)注意的轉移:是根據新的任務,主動地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或由一種活動轉移到另一種活動的現象。 影響注意轉移快慢和難度的條件: 1)原來注意的強度;2)新的注意對象的特點。3)大腦皮層神經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相互轉換的靈活性。 4)各項活動的目的性或第二信號系統的調節(jié)作用。4.中小學生注意的發(fā)展(1)在個體發(fā)展中,無意注意的發(fā)展先于有意注意。小學低年級學生無意注意占主導地位。小學高年級有意注意開始發(fā)展起來。(2)注意品質的發(fā)展1)注意廣度的發(fā)展。13歲兒童的注意廣度已接近成人水平。2)注意穩(wěn)定的發(fā)展。注意穩(wěn)定性小學階段發(fā)展速度較快,中學階段發(fā)展速度相對較慢。3)注意分配的發(fā)展。個體的注意分配能力發(fā)生較早,但發(fā)展較為緩慢。4)注意轉移的發(fā)展。小學二年級至初中二年級是迅速增長期。初中二年級至高中二年級是發(fā)展的停滯期,高中二年級到大學二年級是緩慢增長期。第二節(jié)感覺與知覺一.感覺(一)感覺:人腦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它是一種最簡單的心理現象,是認識的起點??梢哉f感覺是一切知識經驗的基礎, 是人正常心理活動的必要條件。(二)感覺的種類A.視覺眼睛的視網膜是視覺的感覺器官。 枕葉(視覺相應區(qū))B.聽覺內耳耳蝸是聽覺得感覺器官。顆葉(聽覺中樞)C.嗅覺大腦皮層的嗅覺中樞。 D.味覺大腦皮層的味覺中樞E.膚覺(皮膚覺)主要包括觸覺、壓覺、溫度覺和痛覺等。F.機體覺(內臟感覺),是內臟器官的異常變化作用于內臟分析器時所產生的感覺。 (胃塞、胸悶、饑餓、惡心、嘔吐等感覺)G平衡覺是對身體的感覺,也稱姿勢感覺或靜覺。H.運動覺就是關節(jié)肌肉的感覺。例如:它傳遞了手臂與肩部或其他關節(jié)扭曲程度的感覺。(三)感受性與感覺閾限對刺激的感覺能力叫感受性。能夠引起人們感覺的刺激范圍叫感覺閾限。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覺閾限的大小來度量的。感受性與感覺閾限在數值上成反比關系,感受性高,則感覺閾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則感覺閾限高。每種感覺都有兩種感受性和感覺閾限; 絕對感受性與絕對感受閾限,差別感受性與差別閾限。.絕對感受性與絕對感受閾限刺激物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覺。 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 叫絕對感受閾限;而人的感官覺察這種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絕對感受性。.差別感受性與差別閾限兩個同類的刺激物,只有達到一定的差別強度, 才能引起人們的差別感覺。 剛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物間的最小差異量叫做差異感覺閾限,對最小差異量的感受能力叫差異感受性。(3)感覺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覺的相互作用:.感覺適應;由于刺激對感受器的持續(xù)作用而使感受性發(fā)生變化的現象。如:如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視覺的適應分為:明適應和暗適應。明適應是指照明開始或由暗處轉入亮處時視覺感受性下降的過程;暗適應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處轉入暗處時視覺感受性提高的過程。.感覺對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發(fā)生變化的現象(包括同時對比和繼時對比)。幾個刺激物同時作用在同一感受器會產生同時對比現象。 例如,把一個灰色的小方塊放在白色的背景上,小方塊就顯得暗些;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時會產生繼時對比現象。例如:吃過糖之后吃橘子會覺得特別酸。.感覺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暫時保留的感覺現象。視覺后像:正后像和負后像。注視發(fā)光的燈泡幾秒鐘,再閉上眼睛,就會感到眼前有一個同燈泡差不多的光源出現在黑暗的背景里,這時出現的就是正后像;正后像出現后,如果我們把視線轉向白色的背景,就會感到在明亮的背景上有黑色的斑點,因為在此時出現的后像和刺激在品質上是相反的,所以是負后像。不同感覺的相互作用:1.相互影響;(在噪音的環(huán)境影響下,黃昏視覺的感受性會).相互補償;3.聯覺:一種能夠感覺建有另一種感覺的心理現象,紅-熱。二.知覺概念: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整體屬性的反映。區(qū)別感覺與知覺:感覺反映的是事物的個別屬性,知覺反映的是事物的整體屬性。種類:(1)空間直覺----空間特征,如:形狀、大小、深度、方位(2)時間知覺----事物運動的速度、延續(xù)性、順序性(3)運動知覺----空間位置移動動景運動(當兩個刺激按一定空間間隔和時距相繼呈現時, 我們就會看到從一個刺激物向另一個刺激物的連續(xù)運動。),誘發(fā)運動(由于一個物體的運動使其相鄰的靜止的物體產生運動的印象。如夜空中月亮是相對靜止的,浮云是運動的。 ),自主運動(在暗室里,點燃一根香煙,注視這個光點,就會看到這個光點似乎在運動。),運動后效(在注視向一個方向運動的物體后,如果將注視點轉向靜止的物體, 那么會看到靜止的物體似乎在向相反的方向運動。 )(注)錯覺:是指人在特定條件下對事物必然會產生的某種有固定傾向的歪曲知覺, 是知覺的一種特殊情況。特征:(1)知覺的選擇性 (學生閱讀紅筆畫重點,是選擇性。)影響客觀因素1)刺激物的絕對強度2)對象和背景的差別性(紅筆改作業(yè))3)對象的活動性(流星;霓虹燈廣告;音響等) 4)刺激物的新穎性、奇特性、影響主觀因素1)知覺有無無目的性2)個體已有知識經驗的豐富程度 3)個人的需要、動機、情趣、定勢、與情緒狀態(tài)2)知覺的理解性 (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3)知覺的整體性:指人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把直接作用與感官的客觀事物的多種屬性整合為統一整體的過程。如:殘缺的零件,有經驗的人能夠馬上判斷它是何種機器上的何種零件。同一首歌曲由不同人演唱,仍能被人們知覺為同一首歌歌曲。(4)知覺的恒常性:包括形狀恒常;顏色恒常;亮度恒常和大小恒常。無論中午,晚上,早上,人們認為國旗總是紅色的觀察:含義:是人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持久的知覺活動,是知覺的高級形式 .“思維的知覺”品質:目的性、客觀性、精細性、敏銳性觀察力的培養(yǎng)1)引導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與任務,是良好觀察的重要性;2)充分的準備、周密的觀察、提出觀察的具體方法,是引導學生完成觀察的重要條件;3)加強個別指導,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習慣;4)引導學生學會記錄整理觀察結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寫出觀察報告、日記或作文;5)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交流匯報觀察成果,不斷提高培養(yǎng)良好的觀察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觀察品質。 (注意)小學時期是兒童知覺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4.感知規(guī)律與直觀教學(1)直觀教學的基本形式 :1)實物直觀(如觀察標本、演示實驗等 2)模像直觀(圖片、圖表、幻燈、電影、錄像、電視等。)3)言語直觀(教學中大量采用的。)(2)遵循感知規(guī)律,促進直觀教學: (如何遵循感知規(guī)律,促進直觀教學?簡答)1)根據學習任務的性質,靈活運用各種直觀方式。(一般而言,模像直觀的教學效果優(yōu)于實物直觀。)2)運用知覺的組織規(guī)律,突出直觀對象的特點 3)教會學生觀察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4)讓學生參與直觀過程第三節(jié)記憶1.記憶概述概念: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驗的保持和再現。記憶的分類:(1)根據信息從輸入到提取所經過的時間、信息編碼方式和記憶階段的不同,可將記憶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TOC\o"1-5"\h\z(2)根據記憶的內容和經驗的對象,可將記憶分為形象記憶(游覽萬里長城)、邏輯記憶(對公式、法則、定理的記憶)、情緒記憶和動作記憶。(注在頭腦中保留的體操動作、舞蹈動作等;動作記憶中的信息保持和提取都比較容易,也不容易遺忘。 )。真題: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是情緒記憶。以動作、技巧為內容的記憶是動作記憶(也叫運動記憶) 。我們在課堂上通過語音傳授可以學習各種課本知識和日常生活知識,并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加以運用,對這種知識的記憶是(語義記憶;陳述記憶;長時記憶) 。(3)根據信息加工與儲存的內容不同,可分為陳述性記憶(知識和日常的生活常識)和程序性記憶(對知覺技能、認知技能和運動技能的記憶) 。(4)根據記憶時意識參與的程度,可分為外顯記憶(個體有意識地或主動地收集某些經驗用以完成當前任務時表現出來的記憶) 和內隱記憶(在不需要意識參與或不需要有意回憶的情況下,個體的已有經驗自動對當前任務產生影響而表現出來的記憶) 。真題:暫時神經聯系是記憶的生理機制。2.記憶品質:(1)敏捷性----速度和效率特征,首先明確識記的目的性,其次集中注意。(2)持久性----保持特征,首先善于把實際的材料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中,其次是進行及時和經常性的復習。(3)準確性----正確和精確特征,首先認真的識記,其次相似的材料經常加以比較,正確識記的事物同仿佛記住的東西區(qū)別開。 (最重要的?。?)準備性----提取和應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時、迅速、靈活地從記憶信息的儲存庫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識經驗,以解決當前的實際問題。真題:學生在使用知識時能迅速地回憶起來,體現了記憶的(準備性) 。2.記憶過程記憶過程包括識記、保持、再現(再認或回憶)三個環(huán)節(jié)。從信息加工的角度來看,記憶過程是對輸入信息的編碼、儲存和提取的過程。(1)識記概念:識記是記憶的第一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是指個體獲得知識經驗的過程。具有選擇性,即對信息的識記具有選擇性。分類:1)根據有無目的性,可分為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2)根據識記材料性質和實際方法的不同,分為機械識記和意義識記(理解是關鍵) 。影響識記效果的因素:(簡答)1)有無明確的識記目的和任務,直接影響識記的效果;2)識記時的態(tài)度和情緒狀態(tài);3)活動任務的性質;4)材料的數量和性質; 5)識記的方法。(2)保持與遺忘保持的概念:保持是指已獲得的知識在人腦中的鞏固過程,是記憶過程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遺忘:1)概念:指對識記過的材料不能回憶或再認,或者表現為錯誤的回憶或再認。2 )規(guī)律:(德國)艾賓浩斯(最早對遺忘進行實驗研究的人) ----“遺忘曲線”。遺忘曲線表明遺忘的規(guī)律:顯示了遺忘的進程不均衡以及 “先快后慢”的特點。遺忘的進程是不均勻的,其趨勢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負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遺忘了。3)影響遺忘進程的因素:。1學習材料的性質;②識記材料的數量和學習程度的大小 ;O記憶任務的長久性的與重要性;④識記的方法;⑸時間因素;⑥情緒和動機也影響著遺忘進程。(注)過度學習到達50%即學習熟練程度達到150%寸效果最好。哪些識記材料容易被學生忘記:(1.不重要的2.無意思的3.識記次數和時間較少的4.系列材料的中間部分)4)遺忘的原因:心理學家對遺忘的原因看法有四種:a.消退說(認為遺忘是記憶痕跡得不到強化而逐漸衰落)b.干擾說(認為遺忘是由于在學習和回憶之間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擾所致,一旦干擾被排除,記憶就能恢復,而記憶痕跡不會消退。干擾說可用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來說明。 )c.壓抑(動機)說(認為遺忘是由于情緒或動機的壓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壓抑被解除,記憶就能恢復,是弗洛伊德在給病人催眠時發(fā)現的。情緒緊張而引起的遺忘,考試時經常發(fā)生,就屬于這種類型。)d.提取失敗說 (舌尖效應)5)防止遺忘方法--復習:a.及時復習:b.合理分配復習時間;c.分散復習與集中復習相結合; d.復習方法多樣化e.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復習;f.嘗試回憶與反復識記相結合; g.掌握復習的量。(3)回憶或再認(是記憶的第三環(huán)節(jié))回憶概念:指過去經歷過的事物不在面前,人們在頭腦中把它重新呈現出來的過程。根據回憶是否有預定的目的、任務,分為:無意回憶和有意回憶。無意回憶是沒有預定目的,自然而然地想起某些經驗。如:鄉(xiāng)音勾起思鄉(xiāng)、往事涌上心頭。有意回憶是有回憶任務、自覺追憶以往經驗的回憶。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