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蘇干詢問文比較研究_第1頁
三蘇干詢問文比較研究_第2頁
三蘇干詢問文比較研究_第3頁
三蘇干詢問文比較研究_第4頁
三蘇干詢問文比較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蘇干詢問文比較研究

論官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學術制度創(chuàng)造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從漢代起,干謁之風便與薦舉取士的制度一起產(chǎn)生了,這種風氣的盛行還是始自唐代。唐代許多著名的文學家如李白、白居易、韓愈、王維、高適、岑參及“初唐四杰”等均有過此種求仕方式。作為一種實用文體,唐代的干謁文對個體獲取功名富貴的實際效用并不大,有的甚至可以說毫無用處。孟浩然就曾悲嘆:“惜無金張援,十上空歸來”(《送丁大風進士舉呈張九齡》);李白更是慷慨悲歌:“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行路難》之二)、“閶闔九門不可通,以額叩關閽者怒”(《梁甫吟》);狂傲的員半千直接上書唐高宗推薦自己,結果是“書奏,不報”,高宗根本不予理睬;楊茂卿客游楊州,與杜佑書,杜佑雖出于一時驚訝而招之宴飲,但最后還是落得主人的的一通教訓和奚落:“休休,捭闔之事爛也。獨不見王舍乎,捭闔陳少游,少游刎其頭,今我與公飯吃。過猶不及也?!倍未母芍]文相對于唐代就其實用效果來說,則比唐代好得多,而其中三蘇所寫的干謁文尤其算得上典范之作。在三蘇的傳世文集中,大約有三十余篇書信明顯是做干謁之用的,這些干謁文為他們的生活道路帶來了許多機遇和轉折。作為一種實用性很強的交際文體,三蘇的干謁文從寫作的構思,到文章的技巧、語詞使用等方面,都表明這種傳統(tǒng)的文體只有到了宋代才真正成熟起來。初步考察三蘇的干謁文,其高于唐人取得較好干謁效果的成功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干謁文的構思干謁活動究其實質是一種公關活動,因此干謁文的語言是一種公關用語。公關活動對語言的交際功能和觸動功能有較高的要求。荀況說:“彼正其名,當其辭,以務白其志義者也。彼名辭也者,志義之使也,足以相通則舍之矣。”(《荀子·正名》從現(xiàn)代語用學來看,語言的作用就是“相通”。但在等級分明的封建時代,等級制度造成了信息阻礙,干謁者和被干謁的對象之間在地位、認知、利益差距上甚大,在等級差異的鴻溝上要建立一座溝通的橋梁,這種溝通,只能是以單向溝通為特征。因此在這種單向溝通中,如何打動并俘虜對方的心,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是干謁者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歷代的士子們都會從戰(zhàn)國縱橫家哪里借鑒韜略之術,在不同的時代氛圍中,各自在實際運用中卻有著很大不同。唐代士子在盛唐時代勵精圖治、蓬勃向上的時代氛圍中,養(yǎng)成了過于自信、自負的性格,所以他們的干謁文雖然也會從對方角度考慮,但大多還是從“自我”出發(fā)。其結構多是固定的三段式:開頭常常是開門見山,單刀直入,恭維、吹捧對方的門第、才學和政績;接著就是對自我才能和志向的的夸耀;次后即希望得到對方的垂青、賞識、援引與擢拔。從整體內容來看,唐代的干謁文除了例行恭維諛詞和表白自己的心跡外,多是一些毫無政治主見的牛皮大話,而當目的無法達到時,常出現(xiàn)怨天尤人、諷刺挖苦之語。這種過分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單刀直入的表達方式在任何社會或任何環(huán)境之下都是公關話語中最為忌諱的。而到了宋代,宋人在積貧積弱的國勢之下,多務實精神,而反對空談;在道德觀上,儒家的“重義輕利”成為許多士子所崇尚的人生準則。士人自覺地收斂了放蕩狂傲、任情任性的習性,變得老練深沉、正經(jīng)規(guī)矩,更加關注人格的培養(yǎng),多富有深沉含蓄的理性思考。在時代風氣濡染下,三蘇的干謁文也表現(xiàn)出了鮮明的時代特征,這首先表現(xiàn)在干謁文的構思上。為了達到更好的溝通,構建一個能夠更好交流的平臺,干謁文中所展開的話題的空間非常廣闊,從而顯示出委婉舒緩、曲折往復,多言大義、少談干進的特點。他們在書中縱橫古今,說文論藝,忽而軍國、忽而吏治,忽而道德,忽而文章,忽而人才,把干謁求進的目的擺在了最后或不經(jīng)意的位置。蘇洵的《上歐陽內翰書》就極盡行文曲折變化之能事,文中的話題遠遠超過了干謁文的主旨,蔡鑄《古文評注補正》卷九引過珙云:“老泉此書,始終只是論文章與歐公一脈相承,故敘其平日學問之既成。又適當數(shù)君子合而離,離而合之際,正見用只時也,其所抱負不在韓、歐之下。”蘇洵此篇干謁文的效果,據(jù)史載,歐陽修讀了蘇洵此書和其他文章以后,“大稱賞”,便極力推譽。自此以后,蘇洵“自是名動天下,士爭傳誦其文,稱為老蘇。”。小蘇的《上樞密韓太尉書》更是撇開干謁不提,獨辟蹊徑,從與干謁毫不相關的“為文養(yǎng)氣”說起,以從容雄健之筆暢談古今名士、天下奇觀,把自己和韓琦的關系始終嚴格限定在文學活動范圍內,使得俗氣的干謁活動一時高雅之至。蘇轍在顯示了自己的非凡見識之后,又水到渠成地以“盡天下之大觀”為由,引出欲進見韓太尉之意,最后十分得體地在信末寫明自己待選,以及“益治其文,且學為政”的志向。金圣嘆曾盛贊:“更不作喁喁細語,一落筆便純是一片奇氣?!碧K軾的詩詞雖然隨筆揮灑,不假雕飾,顯示其自然率直的人格。但其干謁文與其父、其弟之風類似。他的《上梅直講書》,干謁對象雖然只是個“位不過五品”的計讀官,但也曲折、委婉。開筆從《詩》到《書》再到《史》,大談讀書體會,目的就是為了道出師徒相得、安貧樂道的心曲:“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茍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有大賢焉而為其徒,則亦足恃矣。茍其僥一時之幸,從車騎數(shù)十人,使閭巷小民聚觀而贊嘆之,亦何以易此樂也?!苯?jīng)過一番鋪墊之后再抒發(fā)仰慕之情,提出拜謁請求,顯得自然而不矯情。自古至今,求人者與被求者總處于兩個不同的交際層面,要想有效溝通并最終得到對方認可,言語的技巧很關鍵,特別是在要找到雙方關系的契合點,這種契合點在對方信息缺失的情況下,一方只有靠廣博的話題的空間,才有可能在其間找到雙方的共識域。三蘇的干謁文正是以廣博的話題空間,委婉曲折的表達技巧,為他們自己叩開了通往仕途的大門。二、干謁文的展示就本質而言,求仕與求職都是一種自我推銷,要想得到別人的認可,就必須在自薦書中展示自己的抱負德才,這就涉及到如何展示自我形象問題,展示過高似乎狂妄自負,盛氣凌人;展示過低又顯得缺乏自信,底氣不足,所以清醒理智地估價自己是取得理想的自薦效果的前提。唐代士子們的干謁文大多“發(fā)言立意,自比王侯”。比如李白為自己設計的藍圖中,首先就是“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王泠然于開元十一年(723)上書中書令張說,正告張說:“后進之士,公勿謂其無人。何者?長安令裴耀卿于開元五年掌天下舉,摺仆高第,以才相知;今尚書右垂王邱于開元九年掌天下選,授仆清資,以智見許。然二君者,若無明鑒,寧處要津?是仆亦有文章,思公見也?!笨胥5恼Z氣、夸飾的文詞聳動視聽。韓愈的《上宰相書》也強調自己“所讀皆圣賢之書”,“其業(yè)則讀書著文,更送堯舜之道”,全文入則《詩》,出則《書》,開口堯舜,閉口禮義,鋪陳征引,博辯無礙。盡管才氣橫溢,但其高自標置的定位和咄咄逼人的氣勢,給人一種華而不實,好事喜名的嫌疑,這樣的干謁文必然難討當權者的歡心。自視“高人一等”者就是自冒被孤立的風險,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素來鄙視傲慢,驕矜者令人忌憚,任性逞才容易遭別人猜疑、妒忌,所以唐代的干謁文大多失敗也就不足為奇了。而三蘇的干謁文在其中所展示的自我形象和唐人不同,他們不是通過華而不實的虛夸來展示自我,而是通過廣博的學識、非凡的見解、勤奮謙遜的求學態(tài)度、積極上進的人格理想與追求等方面加以展示。三蘇在展示自我形象的同時,也是給自我進行了較為恰當?shù)亩ㄎ?。首先我們看蘇洵的干謁文。蘇洵一向也自視甚高,自認為有經(jīng)世濟世的宏才大略,想通過議論權術,來達到以布衣之尊行天下的理想。但蘇洵高標才學不是如唐人那樣只靠虛言自夸,而是建立在一種厚博的學養(yǎng)基礎之上的,他的干謁文中時時顯露出的有關社會、歷史、文學、現(xiàn)實人生的真知灼見,其炫目之處自會令人對其才學刮目相看。比如蘇洵在給宰相富弼的《上富相公書》中,他總結了宋興以來寇準和范仲淹等改革的幾次經(jīng)驗教訓,希望富弼能有所作為,儼然是一篇史論;在給樞密使韓琦的《上韓樞密書》中,他論述了養(yǎng)兵和用兵之道,實質上是一篇兵論;他寫給宰相文彥博的《上文丞相書》,則闡述選用人才要“略于始而精于終”的觀點,是一篇人才論,文中涉及宋王朝吏治之腐敗,可補正史之不足;他在嘉祐八年(1063)寫的《上韓昭文論山陵書》,批評韓琦主持為宋仁宗修陵園厚葬一事,則是一篇諍諫之論;他的《上田樞密書》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首以“詩”“騷”對舉,對后世文學批評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上歐陽內翰第一書》中的論散文部分,則純然是一篇散文史論,文中他用了一大段文字來形容孟子、韓愈、歐陽修三人的散文風格:孟子之文,語約而意盡,不為巉刻斬絕之言,而其鋒不可犯。韓子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魚黿蛟龍,萬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見其淵然之光,蒼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視。執(zhí)事之文,纖余委備,往復百折,而條達疏暢,無所間斷,氣盡語極,急言竭論,而容與間易,無艱難勞苦之態(tài)。此三者皆斷然自為一家之文也。這段評論準確而形象地把握住了三家散文的風格特征,體現(xiàn)了蘇洵“對散文藝術發(fā)展的精辟與宏廣的認識和確切而形象的描述能力”(王運熙語),故長久以來被評論家奉為圭臬??梢娞K洵的才能和志向并不是以大言欺人,而是以其博觀古今的卓越見解而為人重視,他的政論也頗切中時弊,他提出的一系列治國強兵的策略也是切合實際的,歐陽修就盛贊“其論議精于物理而善識變權,文章不為空言而期于有用。……博于古而宜于今,實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睍r有人也譽之為“真王佐才”。雖然蘇洵最終因平素所學不合科舉要求而下第,牢騷滿腹,但他并沒改弦更張,反而更加專心鉆研學術,研究“古今成敗得失”之道,雖因此沉淪下僚,卻終于能針對北宋社會的弊端,寫出了一批閃耀著真知灼見、能動人視聽的文章。至于大小蘇在其干謁文中所展示的自我形象更是讓時人盛贊不已。比起老蘇厚重篤實、沉穩(wěn)干練的學者風采,大蘇和小蘇的干謁文則呈現(xiàn)出另一種氣象,干謁文中融入的人格理想、人生追求、學術思想,使人們看到的是意氣風發(fā)、豪邁奔放、自負而又不自傲的年輕士子的青春風采。其中所蘊含的“博學篤志”的價值追求、“格物明德”的人格氣質使得大小蘇的干謁文與他們的其他文章一樣熠熠生輝。蘇軾的《上梅直講書》是在他獲得科舉考試第二名的消息后寫給梅堯臣的,可以想見作者此時的激動與興奮之情。文章中雖然筆墨飛舞,激情奔放,但沒有絲毫少年人得意忘形的輕浮之態(tài)。書信開端就抓住周公和孔子最具有鮮明對照性的兩件事———孔子“厄于陳、蔡之間,而弦歌之聲不絕”;周公雖然富貴,但卻不為人們所理解———進行比較,從而得出了“周公之富貴,有不如夫子之貧賤”的結論。雖然此處是為贊美梅堯臣埋下伏筆,但后文中所引出的“人不可以茍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的精深議論發(fā)人深省。既顯示出作者不汲汲于富貴的達觀與剛直,又真誠地表達了一個年青人對有為人生的不懈追求。歐陽修讀后贊不絕口:“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也。可喜!可喜!”(歐陽修《與梅圣俞書》)相比而言,小蘇的干謁文比大蘇還要更勝一籌,特別是他的《上樞密韓太尉書》一直為人稱道不已。其成功之處在于把始終把自我定位為一個為養(yǎng)“浩然之氣”而勤勉務實不斷求取上進的有為青年?!渡蠘忻茼n太尉書》一直以其“養(yǎng)氣說”而著名,人們大多以詩論來對待之。其實,在詩學理論中還包含著作者豐富的道德追求和和人格理想內容。在蘇轍看來,孟子的“浩然之氣”的生成不是先天而就,而需要后天的磨礪,高人的指點。懇切誠摯的語氣之中,一方面顯示了沉靜恬淡、謙和務實的處世態(tài)度,另一方面也向人們展示了一個把追求道德完美作為人生目標的青年才俊形象。在此,蘇轍顯示了高標處世,低調做人的人生取向。而大凡能夠成就一番事業(yè)的人大都如此,既能博學篤行,又能順天守誠。三、以干謁文為主的情感表達漢語中的謙辭、敬辭十分發(fā)達。而中國封建社會等級觀念又導致了大量尊辭和卑辭的產(chǎn)生,克己的傳統(tǒng)心理,造就了內向和含蓄的個性特征。對于唐宋時代的士人,他們也會毫無例外地打上這種民族烙印。但是在唐代的干謁文中,這種謙敬卻沒有把握好尺度,而走向了兩個極端。一種是面對被干謁者傲氣十足,狂妄無比,極端者甚至對干謁對象不惟不敬,且口出不遜。如在韓愈某些干謁文中,常使用對比、排比或反詰等修辭。如果是一般的說理文章,無疑會顯得主旨分明,氣勢磅礴,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但是用于求薦信中,就會造成鋒芒畢露、咄咄逼人之勢,很難使人心悅誠服。與狂妄自大相反的另一極端就是極盡阿諛甚至近乎搖尾乞憐。同樣一個韓愈在貞元19年所寫的《上李尚書書》為達到求薦目的,對被時人論為專務聚斂、為政暴戾、恃寵弄權的李實極盡諛美之詞,在當時就引起了人們的非議。而他的《后十九日復上宰相書》字里行間所流露出的一種仰人鼻息的乞求與哀憐一直令后世詬病。如張子韶說他“大其聲而疾呼矣,略不知恥”;王若虛也說他“不善處窮,哀號之語,見于文字,世多譏之”。而狂放與乞憐的兩個極端不適用于任何自薦對象,只會使人對之嗤之以鼻、不屑以顧。而三蘇的干謁文在對待被干謁者的態(tài)度上則進退得當,言辭得體,頌美而不阿諛,恭敬而不屈膝,婉曲而不失直樸,敦厚而不失激情。蘇洵在寫《上歐陽內翰第一書》已47歲,他與身為翰林學士49歲的歐陽修年紀相仿??梢韵胍娞K洵動筆寫作時的復雜心理:歲月的蹉跎,人世的滄桑,卑微的地位……這些或許在他提筆之時,都會涌上心頭。但我們在文中很難看到作者的怨天尤人的牢騷和卑躬屈膝的哀憐。試讀下列一段文字:雖然,執(zhí)事之名,滿于天下,雖不見其文,而固已知有歐陽子矣。而洵也不幸,墮在草野泥涂之中,而其知道之心,又近而粗成,欲徒手奉咫尺之書,自托于執(zhí)事,將使執(zhí)事何從而知之,何從面信之哉?洵少年不學,生二十五歲,始知讀書,從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厲行,以古人自期,而視與己同列者,皆不勝己,則遂以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讀之,始覺其出言用意,與己大異。時復內顧,自思其才,則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在這段文字中作者屢試不第的隱痛和對歐陽修的仰慕之情都是通過婉曲周折、情致綿密、恭敬而不諂媚的言辭娓娓道出,文思的斂蓄與深沉讓人感受到一位老者的成熟穩(wěn)重,而不似唐代干謁文的直白與激切。正如乾隆《御選唐宋文醇》卷三十五所云:“其論韓、歐、李、陸文字不爽銖兩,交必如洵之與修,乃可面譽而不諂,自述所得而不夸?!蓖瑯犹K軾的《上梅直講書》通篇都表達了對歐陽修和梅堯臣的仰慕之情,但這種感情不是直接的傾訴,而是建立在反復鋪墊之下。作者寫了少年時候對歐、梅的傾慕之情:“軾七、八歲時,始知讀書,聞今天下有歐陽公者,其為人如古孟軻、韓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從之游,而與之上下其議論。其后益壯,始能讀其文詞,想見其為人,意其飄然脫去世俗之樂而自樂其樂也?!?/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