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李白《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并序》考論
告別不僅是唐人社交的方式,也是他們發(fā)表作品的方式。李白擅長寫告別詩。其中,詩歌的發(fā)行尤其引人注目。你的自然喜好很好,地理思維也很活躍。這一主題特別可以觸發(fā)詩歌的繁榮。例如,蜀道難的代表作是在送詩的過程中進行的。在這些類作品中,《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并序》別具一格。詩一百二十句,有六十四句敘寫了魏萬江南之游的過程,可視為一篇比較完整的江南游記。因為魏萬是第一個為李白編集并作序的人,李白及魏萬答詩《金陵酬李翰林謫仙子》,自然受到研究者的關(guān)注,對于詩之編年、魏萬身世及與李白交往情況已有了比較具體的考辨。但在內(nèi)容上的這一特點,前人少有論及。以下參照李白其他游越之作,并聯(lián)系同時代詩人相關(guān)作品,通過分析該詩的創(chuàng)作機制來透視盛唐詩人漫游江南風尚及其中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一順運河南移魏萬是李白崇拜者,小李白約二十歲1,天寶十二載七月到宋州、兗州李白居處,未見李白就順運河南下吳越追尋,直至來年五月才在揚州與李白相見2,用時十個月,走了近三千里路。這種“追星”熱情自然讓李白感到興奮,分手時以長詩相送,先贊魏萬“愛奇好古,獨往物表”,末敘兩人同游金陵之樂,中間用一大半篇幅詳敘魏萬漫游江南的行程,具體內(nèi)容可分為八節(jié):魏萬至魏萬觀潮亭東浮汴河水,訪我三千里。逸興滿吳云,飄飖浙江汜。揮手杭越間,樟亭望潮還。濤卷海門石,云橫天際山。白馬走素車,雷奔駭心顏。魏萬沿汴河、運河到揚州,再沿邗溝過長江,入江南運河到杭州。李翱《來南錄》記:“自洛州下黃河汴梁,過淮至淮陰,一千八百有三十里,順流;自淮陰至邵伯,三百有五十里,逆流。自邵伯至江九十里,自潤州至杭州八百里。”3這與李白所說的“訪我三千里”大致相符。觀潮時間多在八月十五左右,魏萬大概是在此前后到達杭州。樟亭是一所很有名氣的觀潮亭,李白《與從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已言“掛席凌蓬丘,觀濤憩樟樓”。在他的地理意識中這是杭州的地標。月下行舟,史記以為趣遙聞會稽美,一弄耶溪水。萬壑與千巖,崢嶸鏡湖里。秀色不可名,清輝滿江城。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此中久延佇,入剡尋王許。笑讀曹娥碑,沉吟黃絹語。魏萬言“雪上天臺山”,其到天臺時已是冬季,估計他在越州逗留時間較長,至少是在九至十一月時期。李白最為激賞的是月下行舟的場景。如《越女詞五首·其五》有曰:“鏡湖水如月?!薄秹粲翁炖岩髁魟e》言:“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這一印象成為他對越中特有的地理記憶。與一般寺院所記“國清寺”之關(guān)聯(lián)天臺連四明,日入向國清。五峰轉(zhuǎn)月色,百里行松聲。靈溪咨沿越,華頂殊超忽。石梁橫青天,側(cè)足履半月。此處敘述的進天臺山的路程也是當時進香者常走的線路,如日僧成尋《參天臺五臺山記》記:他由杭州出發(fā),七天乘船到剡縣,再坐轎三天,到達國清寺4。其天臺景觀的敘寫又與中唐徐靈府《天臺山記》所記相同:(自天臺觀西去瀑布寺一里……)寺北一里有巖,高百丈,名百丈巖,巖下靈溪。孫興公賦:“過靈溪而一灌,疏煩慮于心胸?!彼乱?jīng)廚中過,還繞廊院。寺南九峰山,山高百余丈,周回六里,亦天臺有派干也,舊名九垅山。5其中“轉(zhuǎn)月色”一語,與李白“樓棲滄島月”(《天臺曉望》)也是相似的,都以夜游來表現(xiàn)游興之濃。下天臺之海上忽然思永嘉,不憚海路賒。掛席歷海嶠,回瞻赤城霞。赤城漸微沒,孤嶼前峣兀。水續(xù)萬古流,亭空千霜月。下天臺山后,又由海上航行到溫州。在海上回首岸上山嶺,仍可見到天臺山上赤城峰。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首云:“越人語天姥,煙霞明滅或可睹?!闭敲鑼懥撕I嫌^天臺山的景象,與會稽、天臺一樣,他將此處仍定格在月下觀景的情景中。承宣降低風險,開謝康樂縉云川谷難,石門最可觀。瀑布掛北斗,莫窮此水端。噴壁灑素雪,空濛生晝寒。卻尋惡溪去,寧懼惡溪惡。咆哮七十灘,水石相噴薄。路創(chuàng)李北海,巖開謝康樂。松風和猿聲,搜索連洞壑。到溫州后,沿著甌江上行,可達縉云,入麗水,李白沒有留下道及這里的作品,詩中有自注曰:“李公邕昔為括州,開此嶺路?!薄皭合兄x康樂題詩處?!狈怯H歷者不能道此,顯然,他對這一線也是很熟悉的。行舟觀:山水中的小d與金徑出梅花橋,雙溪納歸潮。落帆金華岸,赤松若可招。沈約八詠樓,城西孤岧峣。岧峣四荒外,曠野群川會。繞過仙霞山脈達永康,再由水道到武義、金華,由山間一下進入廣闊的水域,心境隨之開闊,詩以點綴式敘述,表現(xiàn)出了行舟觀景時的特定感受,對行進線路的介紹準確而細致,表明對這一帶山水風光早已了然于心。之前他已說過“東陽素足女,會稽素舸郎”(《越女詞五首·其四》)、“金華牧羊兒,乃是紫煙客”(《古風·其十七》),這說明泊舟金華渡口與企遇赤松,就是他關(guān)于此地最難忘的地理記憶。桐江嚴子陵關(guān)聯(lián)花溪云卷天地開,波連浙西大。亂流新安口,北指嚴光瀨。釣臺碧云中,邈與蒼梧對。魏萬由蘭溪上溯至建德江、新安江,再東轉(zhuǎn)到桐廬江,此處最易讓人聯(lián)想起吳均《與朱元思書》,然而對于已見過蜀、越山水的李白來說,此地最有名景觀卻是嚴子陵釣魚臺。其詩近二十處提及嚴子陵,其《古風·其十二》有曰:“昭昭嚴子陵,垂釣滄波間。……使我長嘆息,冥棲巖石間。”在他心目中,此地與其人格偶像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增述“愛奇好古”稍稍來吳都,徘徊上姑蘇。煙綿橫九疑,漭蕩見五湖。目極心更遠,悲歌但長吁?;貥锍瓰I,揮策揚子津。由桐廬江東行,再沿江南運河蘇州至杭州段北行,可達蘇州并進入太湖。過蘇州北行到京口入揚子江,再入邗溝又回到揚州。李白著力表現(xiàn)了在泛舟太湖與揚子江時由煙波浩茫景象引發(fā)出的惆悵之意。這是他在江南旅途中常有的感受,如“目隨征路斷,心逐去帆揚”(《秋日登揚州西靈塔》)、“目極浮云色,心斷明月暉”(《秋夕旅懷》)可能也寫于他由越返揚的途中。以上三十二聯(lián),既似一篇浙東山水游記,又似一幅浙東山水導游圖,如嚴羽所評“一篇紀游文,勝情飛動”6。在送別詩中插入如此內(nèi)容,看似偏離主旨,但由全詩結(jié)構(gòu)看,稱嘆魏萬游興可具體地展示他“獨往物表”的氣質(zhì),同樣突出了他“愛奇好古”的個性。同時,由李白相關(guān)作品看,李白之所以將“游記”寫得如此神采飛揚,還因為魏萬壯游之舉激起了他對自己漫游江南的回憶與想象,全詩以記他人之游的方式將自己關(guān)于江南的地理記憶串連起來了。詩中有言“相逢樂無限,水石日在眼”,這表明當時兩人談?wù)撟疃嗟木褪墙下贸?類似經(jīng)歷與感受拉近了他與魏萬的情感距離,這是性情相近的兩個好游者之間的對話與交流,故紀游也抒發(fā)了他們之間的友情。二白游越及其所需系統(tǒng)的分析由以上箋解看,若要深入解析本詩的情感世界,還需要對李白游越一事作更具體的分析。前此研究者雖對相關(guān)作品的系年作過初步推論,但部分細節(jié)仍有待發(fā)覆,其中有以下幾個問題需作專門說明。(一)“未去小步”至“天臺”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言自己出蜀后“南窮蒼梧,東涉溟海”,后者即指初游越中之事7。他出發(fā)前寫下《秋下荊門》:“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此行不為鱸魚膾,自愛名山入剡中。”明言出發(fā)時間是秋季。其《別儲邕之剡中》作于揚州,記錄下了初次游越的行程。他先沿江東下入揚州,再由沿運河去越州。“荷花鏡里香”、“辭君向天姥,拂石臥秋霜”表明夏秋之交上路,打算在天姥山度過秋天,他在越州所作《淥水曲》中就有“淥水明秋日”一句。又《越女詞五首》組詩分地描述他在越中所見的女性,其中“長干吳兒女”、“吳兒”、“耶溪采蓮女”、“東陽素足女”顯示所經(jīng)之地有金陵、蘇州、越州、婺州等,“東陽素足女,會稽素舸郎”一聯(lián)尤其值得關(guān)注。這種景象應(yīng)出現(xiàn)在水運要道上,由當時條件看,應(yīng)是指越州舟人至婺州時的情景。這一條舟行線路與他記敘的魏萬行程是一致的,也應(yīng)是由天臺海行至溫州,再經(jīng)麗水到金華。其《估客行》:“??统颂祜L,將船遠行役。譬如云中鳥,一去無蹤跡。”所寫的航海商人的生活,或許就是在這次海行中所見到的場景,這一經(jīng)歷與“東涉溟?!钡恼f法是相符的。雖然存詩不多,但“耶溪”、“天姥”、“??汀薄ⅰ皷|陽”等詞確實留下了可供推斷的線索。他結(jié)束游程之后,又回到揚州,時間是當年的深秋,“露浩梧楸白,霜催橘柚黃”(《秋日登揚州西靈塔》)、“旅情初結(jié)緝,秋氣方寂歷”(《淮南臥病書懷寄蜀中趙征君蕤》)可為證。全程應(yīng)是仲夏出發(fā),深秋返回,費時三個多月。李白有兩詩直接寫到天臺之游:天臺鄰四明,華頂高百越。門標赤城霞,樓棲滄島月。憑高登遠覽,直下見溟渤。云垂大鵬翻,波動巨鰲沒。風潮爭洶涌,神怪何翕忽。觀奇跡無倪,好道心不歇。攀條摘朱實,服藥煉金骨。安得生羽毛,千春臥蓬闕?(《天臺曉望》)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日出紅光散,分輝照雪崖。一餐咽瓊液,五內(nèi)發(fā)金沙。舉手何所待?青龍白虎車。(《早望海霞邊》)諸家多將此定在天寶六載,但由詩的內(nèi)容看,將兩詩歸入第一次訪天臺時所作,可能更合理一些。因為唯有初次見到這種景象,才會在詩中表現(xiàn)出如此激動的心情。且詩中多為好道求仙之語,無離京后遺世失意之態(tài),與天寶三載后相關(guān)諸作風格顯有不同。詩中有“摘朱實”一詞,與其初期所說“辭君向天姥,拂石臥秋霜”也是一致的。(二)在麻黃,關(guān)注了司馬承謨的作用李白《大鵬賦并序》言:“余昔于江陵見天臺司馬子微,謂余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所述地點明確。諸家多以此為坐標點考察李白初游時間。如果考實司馬承禎(647—735)來江陵的時間,也就可以坐實李白與之會面的時間,進而推斷出他東游越中的時間。《舊唐書·司馬承禎傳》言:承禎嘗遍游名山,乃止于天臺山。則天聞其名,召至都,降手敕以贊美之?!霸贫?睿宗令其兄承祎就天臺山追之至京,引入宮中,問以陰陽術(shù)數(shù)之事?!_元九年,玄宗又遣使迎入京,親受法箓,前后賞賜甚厚。十年,駕還西都,承禎又請還天臺山,玄宗賦詩以遣之。十五年,又召至都。玄宗令承禎于王屋山自選形勝,置壇室以居焉。本傳未言來江陵之事,但指出他開元十年后離京,十五年又被召入京城。司馬承禎有《陶宏景碑陰記》言:“子微將游衡岳,暫憩茅山?!彼坪跏茄亟魃显偃攵赐ツ舷轮梁馍?有可能經(jīng)過江陵,文中注明事在開元十二年九月十三日。張九齡有詩《登南岳事畢謁司馬道士》表明開元十四年秋他仍在南岳。其入出衡山都有過往江陵的可能,但受詔而往停留的時間不會太長。李白在江陵與之見面,最大的可能是發(fā)生在開元十二年秋冬8,或十三年初9。依常理,由長江至衡山,徑由岳陽入洞庭即可,不需北上至江陵。然江陵是當時江漢地區(qū)的道教中心,司馬承禎經(jīng)往此地也是很有可能的。司馬承禎是當時道教中“明星”人物,武后、中宗、睿宗、玄宗都接見過他。玄宗《王屋山送道士司馬承禎還天臺》言:“林泉先得性,芝桂欲調(diào)神。地道逾稽嶺,天臺接海濱?!睂υ街猩剿c隱逸修道關(guān)系進行形象的描述,玄宗在表彰司馬承禎的制文中又有“遍游名山,密契仙洞”10之語,遍游名山已作為密契仙洞參悟道機的表現(xiàn),這應(yīng)是當時流行的一種知識觀念。李白自稱自己“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也是這一觀念的表現(xiàn)。以當時身份看,李白約在二十三四歲,正是富有想象與激情的年齡,對司馬承禎應(yīng)帶有明星崇拜意識,司馬承禎遍游名山以及在天臺隱居成名的經(jīng)歷,對年輕的李白一定會有吸引力。司馬承禎對他的稱贊更激發(fā)他有心效法這位明星的沖動??梢酝葡肫洹澳细F蒼梧”可能是追隨司馬承禎入南岳尋仙,“東涉溟海”則是探訪司馬承禎的成道之所。開元十三年春夏南游,入秋開始東游,與相關(guān)作品的系年也相合。(三)海南量移到了三十歲的時間初游之后到與魏萬會面之前,李白至少還有三次到過越中??加喯嚓P(guān)作品系年,可見出李白對越中地理不同的體驗。李白第二次到越中是在開元二十七年11,僅去了杭州,以下二詩可證:掛席凌蓬丘,觀濤憩樟樓。三山動逸興,五馬同遨游。天竺森在眼,松風颯驚秋。覽云測變化,弄水窮清幽。疊嶂隔遙海,當軒寫歸流。詩成傲云月,佳趣滿吳洲。(《與從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李良約在開元二十七年左右為杭州刺史,李白可能在這一年春天寫詩送他到會稽,秋天與之一起游寺廟觀海潮,未見有前往天臺的作品。今人多將《見京兆韋參軍量移東陽二首》系于第二次游越之時,詩曰:潮水還歸海,流人卻到吳。相逢問愁苦,淚盡日南珠。(《其一》)聞?wù)f金華渡,東連五百灘。全勝若耶好,莫道此行難。猿嘯千溪合,松風五月寒。他年一攜手,搖艇入新安。(《其二》)顧炎武考訂量移之事首見于開元二十年,并以李白此詩為證,今人多據(jù)此將本詩系于開元二十年。其實,顧氏考證有誤,量移之事首見于《太平御覽》卷八五:“(開元十一年)十一月戊寅……制曰:‘其左貶官非逆人五服內(nèi)親及犯贓賄名教者,所司勘實奏聞,量移近處?!?2韋參軍是否屬這一批量移人員,已難證實?!叭漳现椤?表明韋參軍似從交趾或海南量移到金華。又“猿嘯千溪合”,不似吳中水鄉(xiāng),而是山間。由地理推斷,很可能作于李白晚年流放或放歸途中,地點似在蜀山楚水一帶。因為他對韋參軍被貶之地很熟悉,所以能一氣寫出金華、若耶、新安這些地名。抑或作另一推論:詩言“聞?wù)f”、“他日”,似在其游越之前。量移詔書發(fā)布于開元十一年十一月,傳至海南或交趾再到具體執(zhí)行,自然需要很長時間,韋參軍由貶所走到吳地費時更多,詩言“松風五月寒”,可能是在開元十二年或十三春天了,即在李白見司馬承禎前。其時,李白對于金華、若耶、新安仍充滿著想象。當然,開元年間量移事有很多次,韋參軍屬于哪一次,尚難定論,這只是選擇了其中的可能性加以推斷。李白第三次游越是在天寶六載,這一次是為了驅(qū)散離京之后的煩憂,費時較長,詩中信息也較多。其臨行前即有《東魯門泛舟二首·其二》言:“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流到剡溪?!薄遏斂蜢羲透]明府薄華還西京》言:“爾向西秦我東越,暫向瀛州訪金闕?!薄秹粲翁炖岩髁魟e》言:“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入越后,他憑吊越王、賀知章遺跡,寫有《越中懷古》、《對酒憶賀監(jiān)二首》、《重憶一首》,又有《同友人舟行游臺越作》:楚臣傷江楓,謝客拾海月。懷沙去瀟湘,掛席泛溟渤。蹇予訪前跡,獨往造窮發(fā)。古人不可攀,去若浮云沒。愿言弄倒景,從此煉真骨。華頂窺絕溟,蓬壺望超忽。不知青春度,但怪綠芳歇??粘轴烐椥?從此謝魏闕。本詩中離朝失意之情非常明顯,詩稱“綠芳歇”,當作于秋天,詩中對煉金骨之事仍有頗高的興致。又有《古風·其十七》:金華牧羊兒,乃是紫煙客。我愿從之游,未去發(fā)已白。不知繁華子,擾擾何所迫。昆山采瓊?cè)?可以煉精魄。詩言“金華”、“發(fā)已白”,似是五十歲左右作于金華,又表達了對采藥煉精之事的向往,應(yīng)是這一次入越之作。其時又有《送楊山人歸天臺》一詩言:客有思天臺,東行路超忽。濤落浙江秋,沙明浦陽月。今游方厭楚,昨夢先歸越。且盡秉燭歡,無辭凌晨發(fā)。我家小阮賢,剖竹赤城邊。詩人多見重,官燭未曾然。興引登山屐,情催泛海船。石橋如可度,攜手弄云煙。詩中“剖竹赤城邊”者當為姓李的臺州刺史,《唐刺史考》列玄宗朝臺州刺史姓李者僅李競一人,時間在天寶八載,本詩可能作于天寶八載左右。這一次是他第二次全程游越,其時對道家飛升之術(shù)仍充滿興趣。李白第四次越中之游,情緒大為不同,其《越中秋懷》曰:越水繞碧山,周回數(shù)千里。乃是天鏡中,分明畫相似。愛此從冥搜,永懷臨湍游。一為滄波客,十見紅蕖秋。觀濤壯天險,望海令人愁。路遐迫西照,歲晚悲東流。何必探禹穴?逝將歸蓬丘。不然五湖上,亦可乘扁舟。詩言“十見”,應(yīng)在離京后十年,約在天寶十二載。他以海為愁,又無意探禹穴,希望如范蠡一樣瀟灑于五湖之間。這一情趣與其后一年在宣城所作的“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意趣相同。元人蕭士赟評李白《對酒行·松子棲金華》曰:此詩其太白知非之作乎?白少時見天臺司馬承禎,謂其有仙風道骨,繼見賀知章,亦目其為謫仙人,后從道家流受圖箓,自負為三十六天帝外臣,有志于仙術(shù)亦可知矣。今而老之將至,前說茫無寸驗,因思古人之所謂仙人如赤松、安期者,亦不復再見于世,以知自古皆有死,死者無不化,所貴乎仙者,特其精神與天地同流耳,返老還童,留形住世之說誕也。13李白“人非元氣,安得與之久徘徊”(《日出入行》)、“六鰲骨已霜,三山流安在”(《登高丘而望遠?!?、“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古風·其三》)、“但求蓬島藥,豈思農(nóng)春”(《古風·其四十八》)都是在觀海之中產(chǎn)生了對道家長生虛無之事的懷疑,應(yīng)屬于同期之作。這次游越心緒大變,不僅沒有訪山求仙的心情,而且也少了游山玩水的興致。其《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圖》可能也作于此時: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開。龍?zhí)吨袊娚?晝夜生風雷。但見瀑泉落,如潨云漢來。聞君寫真圖,島嶼備縈回。石黛刷幽草,曾青澤古苔。幽緘倘相傳,何必向天臺!這是一首題畫詩,末一句雖是贊美畫家的夸張之語,也可能是出于詩人行游的實情。這次他未登天臺,因他已懷疑于天臺洞天中取長生不老之藥的說法,他喜好的只是越中的山光水色。從魏萬追尋李白行蹤的行為方式看,李白天寶十二載似應(yīng)有此一游,才引得魏萬由揚入?yún)遣⒂性街兄?。李白來年春見到魏萬時,剛剛結(jié)束越中之游,相同的旅游經(jīng)歷才會引得他如此興奮。李白雖有多次越中之游,但唯有初游與魏萬游程最接近。這是詩人首次漫游天下,是讓他尤其興奮與難忘的青春記憶,也是構(gòu)成他的越中地理意識的核心內(nèi)容。魏萬的游興激發(fā)了他的回憶,他由魏氏的身上看到了當年的青春活力,所以在詩中詳述魏萬行程,其中也滲透了對青春的回憶與懷想。三道教著作所列也是江南、越中山水之“仙氣”與道名除了以上具體原因外,李白如此激情地贊美魏萬好游之興,還緣于盛唐才子中流行的漫游江南之風。初唐時期,隴蜀經(jīng)濟關(guān)系密切,中原詩人多好游蜀,如初唐四杰早年都曾有過漫游蜀中的經(jīng)歷。經(jīng)過了近百年運河經(jīng)濟的帶動與海外貿(mào)易的刺激,開元時代以揚州為中心的江南吳越一帶經(jīng)濟的發(fā)展已遠在其他地區(qū)之上14,經(jīng)濟地位上升使得士人旅游中心也轉(zhuǎn)移至此。當然,除經(jīng)濟背景之外,此風之流行,還有兩個更直接的文化因素:如《抱樸子內(nèi)篇·金丹》言:古之道士,合作神藥,必入名山,不止凡山之中,正為此也。又按仙經(jīng),可以精思合作仙藥者,有華山、泰山、霍山、恒山、嵩山、少室山、長山、太白山、終南山、女幾山、地肺山、王屋山、抱犢山、安丘山、潛山、青城山、娥眉山、緌山、云臺山、羅浮山、陽駕山、黃金山、鱉祖山、大小天臺山、四望山、蓋竹山、括蒼山,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若不得登此諸山者,海中大島嶼,亦可合藥。若會稽之東翁洲亶洲亶纻嶼,及徐州之莘莒洲、泰光洲、郁洲,皆其次也。今中國名山不可得至,江東名山之可得住者,有霍山,在晉安;長山太白,在東陽;四望山、大小天臺山、蓋竹山、括蒼山,并在會稽。15葛洪已將訪名山與修道煉丹直接聯(lián)系在一起,其列江東名山有七座,六座就在東陽、會稽。這一學說為司馬承禎繼承,其作有《天地宮府圖》,系統(tǒng)提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及七十二福地之說。在其所列的十大洞天中,有二處是傳說之地,八處真實之所中有一半在江南,它們是臺州黃巖縣的羽山洞、臺州唐興縣的赤城山洞、潤州句容縣的曲山洞、處州樂安縣的括蒼山洞;三十六小洞天中有十二處在江南吳越之地,居三分之一;七十二福地有十八處,其中前五位就在吳越之地16。這一情況的出現(xiàn)當然是緣于這類道教著作多出現(xiàn)在東晉南朝,也與江南越中山水奇特的地形相關(guān)。司馬承禎是玄宗時代道教中心人物,其居所天臺山也就更具仙氣了。如其時祠部郎中崔尚受命寫《唐天臺山新桐柏觀頌并序》對天臺道家之靈氣大加鋪陳,言:“聞煉師之名者,足以激厲風俗;睹煉師之容者,足以脫落氛埃?!辈⒄J為:“道之行也,必有階也;行道之階,非山莫可。故有為焉,有象焉。瞻于斯,仰于斯。若舍是居,教得奚依?”17從而使天臺桐柏成為當時人們向往的仙都,紛紛來到吳越之地尋仙訪洞。另外,天臺山自南朝以來就是佛教圣地,陳、隋之時智大師在此說法創(chuàng)立天臺宗,影響甚大,成為隋及唐初佛教第一大名山,山上國清寺是天臺宗祖庭,引得無數(shù)好佛者前來禮拜。但司馬承禎的影響卻大大提升了天臺山道家仙山的地位,也掩抑了佛宗祖山的地位,這情況直至中唐后天臺宗再次擴大影響才有所改變。當時人多以游仙的狂熱敘寫游越之事。如孟浩然在開元十七、八年(730)就曾游越18,其詩曰: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舳艫爭利涉,來往接風潮。問我今何去,天臺訪石橋。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舟中曉望》)吾友太乙子,餐霞臥赤城。欲尋華頂去,不憚惡溪名。歇馬憑云宿,揚帆截海行。高高翠微里,遙見石梁橫。(《尋天臺山》)此處列出惡溪(麗水、海行、石梁)正是由金華到天臺的線路。與李白一樣,在其紀游詩中尋仙訪道是其中比較突出的內(nèi)容。又如張子容《送蘇倩游天臺》:靈異尋滄海,笙歌訪翠微。江鷗迎共狎,云鶴待將飛。琪樹嘗仙果,瓊樓試羽衣。遙知神女問,獨怪阮郎歸。同樣也是以游仙詩的素材來想象對方游天臺之事,江南、越中山水之“仙氣”與道名一直吸引著北地才子紛紛渡江而來。如上所述,李白出蜀后,直接奔此而來,就是受到了道家傳奇人物司馬承禎的感召與吸引。唐進士科詩賦多以《文選》詩文為題,學子多以《文選》為基本讀物,如李善《上文選注表》所言:“后進英髦,咸資準的。”《唐詩紀事》記李白年輕時曾三擬《文選》,杜甫告誡孩子習詩要法就是“熟精《文選》理”(《宗武生日》),這對唐人的地理意識具有初始化的作用。《文選》“游覽”、“行旅”類詩,共選了十五位詩人,五十九首詩,除了曹丕、潘岳、潘尼、陸機四人共十一首外,其余十一位都是東晉、南朝詩人,共有四十八首,占百分之八十以上,涉及地區(qū)主要是建康及浙東與皖南。如《文選》卷一一收有孫綽《游天臺山賦》,玄宗時李周翰注云:“(孫綽)為永嘉太守,意將解印以尚幽寂,聞此山神秀,可以長往。因使圖其狀,遙為其賦。賦成示友人范榮期,榮期曰:‘此賦擲地,必為金聲也?!?9這類“圖狀成文”與左思寫《三都賦》“稽之地圖”、“驗之方志”的寫作理念顯然不同,想象化與審美化遠過于各類地理志的記載。又謝靈運《山居賦》未入《文選》,然見于《宋書》與《藝文類聚》諸書,也應(yīng)是唐人熟知的作品。謝賦四千七百字,對會稽、四明山地作了細致描述,如寫到野獸十六種,鳥類十種,魚類十六種,樹木十四種,果木十四種,蔬菜十余種,水草十六種等,以濃郁的越中地理色彩凸顯了隱家妙境。唐代讀書人借此很早就形成了關(guān)于六朝名士與江南山水的文化記憶與地理想象,很多青年學子完成早年苦讀后,多以游歷江南作為自己走出家門漫游天下的第一站,將文字與實景相對照,走入歷史的空間中,既可驗證自己所學,又可真切感受六朝名士風韻,滿足累積已久的文化崇拜心理。經(jīng)過百余年南北文化的融合,盛唐詩人已不再像初唐文人那樣看待南朝文化,不再僅從政治層面上斥之為亡國之音,而能從審美的角度去接受、欣賞南朝名士文化,以《文選》中的文學地圖來構(gòu)建他們的江南地理意識。如杜甫約二十歲時,開始了吳越之游,其《壯游》言:東下姑蘇臺,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王謝風流遠,闔廬丘墓荒。劍池石壁仄,長洲荷芰香。嵯峨閶門北,清廟映回塘。每趨吳太伯,撫事淚浪浪。枕戈憶勾踐,渡浙想秦皇。蒸魚聞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歸帆拂天姥,中歲貢舊鄉(xiāng)。他在姑蘇臺已準備航海,又說渡浙,應(yīng)是由蘇州乘船沿著運河到錢塘江,再渡江入越州,又沿剡溪到天臺,再從天臺附近入海向北航行,入長江口返回。詩中言“荷芰香”、“五月涼”、“中歲”,因是夏季,時間不少于兩個月20。傳說曾讓李白低首的崔顥也有過越中之游21,其有詩曰:梁日東陽守,為樓望越中。綠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江靜聞山狖,川長數(shù)塞鴻。登臨白云晚,流恨此遺風。(《題沈隱侯八詠樓》)鳴棹下東陽,回舟入剡鄉(xiāng)。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地氣秋仍濕,江風晚漸涼。山梅猶作雨,溪橘未知霜。謝客文逾盛,林公未可忘。多慚越中好,流恨閱時芳。(《舟行入剡》)由后一首看,他也是由金華入越州的。三人的詩與李白所敘內(nèi)容相似,海景壯闊,越中山水以及南朝沈約、王羲之、謝靈運遺跡,是他們共同的地理記憶。當時很多詩人都寫有送人游越之作,如:南入剡中路,草云應(yīng)轉(zhuǎn)微。湖邊好花照,山口細泉飛。此地饒古跡,世人多忘歸。經(jīng)年松雪在,永日世情稀。蕓閣應(yīng)相望,芳時不可違。(丘為《送閻校書之越》)清旦江天迥,涼風西北吹。白云向吳會,征帆亦相隨。想到耶溪日,應(yīng)探禹穴奇。仙書倘相示,予在此山陲。(孟浩然《送謝錄事之越》)客路風霜曉,郊原春興余。平蕪不可望,游子去何如。煙水乘湖闊,云山適越初。舊都懷作賦,古穴覓藏書。碑缺曹娥宅,林荒逸少居。江湖無限意,非獨為樵漁。(劉長卿《無錫東郭送友人游越》)未習風波事,初為吳越游。露沾湖色曉,月照海門秋。梅市門何在,蘭亭水尚流。西陵待潮處,落日滿扁舟。(《送人游越》)他們送別對象不是為了干謁而奔走,或為宦游而離別,更不像中晚唐士人為避難求食而南遷,而是出于純粹性的旅游探勝的需求,這一時尚也只有在富庶而安定的開天時代才可能流行起來,對于盛唐詩人來說,這是一個極易觸發(fā)詩興的題材。李白曾言:“余小時,大人令誦《子虛賦》,私心慕之。及長,南游云夢,覽七澤之壯觀。”(《秋于敬亭送從侄端游廬山序》)其人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個人教育貸款擔保協(xié)議書
- 2025年圣旦工藝品項目投資可行性研究分析報告
- 呼和浩特漆包線項目投資分析報告范文模板
- 2025年度智能交通指揮中心建設(shè)合同
- 種植空地出租合同范本
- 2021-2026年中國飼料生產(chǎn)專用設(shè)備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戰(zhàn)略咨詢報告
- 讓音樂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李紹萍
- LabVIEW在高速列車控制系統(tǒng)軟件測試中的應(yīng)用
- 結(jié)晶切片機行業(yè)行業(yè)發(fā)展趨勢及投資戰(zhàn)略研究分析報告
- 2025年度網(wǎng)絡(luò)安全企業(yè)安全辦公用品采購合同
- 2024年江蘇食品藥品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高職單招(英語/數(shù)學/語文)筆試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國內(nèi)新能源汽車在共享經(jīng)濟領(lǐng)域的應(yīng)用與前景
- 大慶油田環(huán)境保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 電氣設(shè)備維修
- 外研版三年級起點四年級(下冊)英語集體備課教(學)案
- 中華民族的形成發(fā)展
- 《如何做美篇》課件
- “一帶一路”視域下印度尼西亞中資企業(yè)所得稅返還案例解析
- 咨詢服務(wù)協(xié)議書范本:教育咨詢和培訓
- 潔凈空調(diào)負荷計算表格
- 瀘州食品安全承諾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