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諺語及詳解_第1頁
法律諺語及詳解_第2頁
法律諺語及詳解_第3頁
法律諺語及詳解_第4頁
法律諺語及詳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十條法律諺語(美)休尼特法官說,正義從來不會缺席,只會遲到。他強調(diào)的是正義的必然性:只要有權利就有救濟,有傷害就有補償,有罪惡就有懲罰。這其間都有必然的聯(lián)系,這是法的權威性所在的。凡行法所保護之行為者,法必保護其效果的實現(xiàn);凡行法所禁止之行為者,法必懲罰之。尼特法官的這兩句法諺并稱為“正義二論”。休尼特還說過,“正義不僅要實現(xiàn)還要以人們可以看見的方式實現(xiàn)”。有人把休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由于沒有全知全能的上帝,我們不可能發(fā)掘一切事實真相,我們只能在經(jīng)過歷史發(fā)展起來的、現(xiàn)行有效的規(guī)則判斷的基礎上,對案件事實進行最大可能的發(fā)掘和推究,力求一個最合乎正義的結果。這其間必然有一些遺漏,但這是由人類理性的有限性決定的,我們不能夠因為這種有限性就全盤否定正義的必然性,就妄自菲薄,不去探究事實真相;也不能妄自尊大,以為理性可能窮盡一切,苛求法律發(fā)現(xiàn)全部事實真相。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由于理性的有限性,我們在歷史上建立了種種探求真理的方法方式,這就是程序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是歷史理性,是為了保證我們的先驗理性能夠始終在正當合理的溝渠里有效運轉而不至于泛濫成災的。歷史理性(后天的/經(jīng)驗的)和先驗理性(先天的/邏輯的)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說,程序正義和實質正義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雖然程序正義是為實質正義服務的,但現(xiàn)行有效的程序正義對每一個司法者來說,就是正義的天律,是正義的必要條件,必須毫不猶豫的遵照執(zhí)行。沒有正義的程序,是不可能導致實質的正義的,我們必須對此抱有深深的警惕。19世紀英國政治家威廉■格拉德斯通:遲到的正義是非正義。遲到的正義非正義”是一句非常有名的西方諺語,意思是沒能在有效期限得到恢復和補救的正義,即為非正義。如何看待這句法諺呢?首先要明確什么是正義。古往今來人們的認識差異很大。正義作為人類一種價值理想和價值追求,它是個人、國家、社會的一種應然之則。那么正義的原則到底是什么呢?筆者認為,約翰?羅爾斯對正義主導原則的界定具有典型意義。羅爾斯的第一個正義原則是要求平等地分配基本權利和義務;第二個原則則認為社會和經(jīng)濟的不平等(例如財富和權力的不平等)只要其結果能給每個人,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會成員帶來補償利益,它們就是正義的??傊_爾斯正義原則的一個基本觀念就是:“所有的社會基本善——自由和機會、收入和財富及自尊的基石一都應被平等的分配,除非對一些或所有社會基本善的一種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蔽覀冋f,羅爾斯對正義原則的確定不是唯一的和最終的,現(xiàn)代社會中,除了羅爾斯確定的正義原則之外,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還有多個正義原則。但是,平等及其不平等的補償原則無疑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則:“正義,它的實質就旦亞建"是平等。正義可以分為實質正義與形式正義。實質正義是指從內(nèi)容上追求一種結果公正的正義。形式正義是指不考慮結果只追求過程公平的正義。實質正義和形式正義的劃分,在司法領域有人又稱其為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一般說,實體正義是指實體法和實體法律行為的公正,程序正義是程序法和司法程序過程本身的公正。根據(jù)實體正義,應更關注案件的處理結果是否為各方所共同接受,案件的處理結果要使各方當事人和國家的利益最大限度地得到滿足。而根據(jù)程序正義原則,案件審理必須嚴格按照司法程序規(guī)則進行,只要按照規(guī)則程序辦案,無論判決結果如何,那么都是公正和正義的,否則,一個細小的程序紙漏,就可能導致整個案件審理被認為是非正義的,因而判決就是無效的?!斑t到的正義非正義”,強調(diào)的是正義的時效性,即正義的社會效果,強調(diào)被損害的權利必須及時得到救濟和補償,而不能讓權利人在遙遙無期的等待中接受另一輪的煎熬;罪惡必須及時地得到清算,而不能任由犯罪人在法外逍遙自在,這都是正義的必然要求,是正義的內(nèi)涵之一。貝卡利亞在他的名著《論犯罪與刑罰》中就刑罰和犯罪之間的關系說到,“懲罰犯罪的刑罰越是迅速和及時,就越是公正和有益?!毙塘P與犯罪之間的期限如果過長,刑罰和犯罪之間的聯(lián)系給公眾的感覺就比較薄弱,刑罰的懲戒作用就比較小,而受害人的傷害就比較持久;同時,及時有效的審判也是對犯罪嫌疑人權利的一種保護,讓有罪的人盡快得到審判,不致受拖延的審判之苦;及時有效的審判,也是保障不幸遭受審判的無辜之人不受拖延的審判之苦、盡快得到正義的審判的要求??梢哉f,“當代社會中,法律正義或公正內(nèi)涵的確定,也需要借助于資源使用與配置的效益評價。某些行為的正義或公正性,甚至可以用效率作為量度?!薄斑t到的正義非正義”,強調(diào)正義是即時正義,若遲來了,就不是真正的完美正義,這是一種應然邏輯。中央電視臺《經(jīng)濟與法》播過這樣一個案例:2008年3月的一天,一個老人向青海省西寧市城中區(qū)公安局舉報一個發(fā)生在13年前的案件,1995年12月20日,老人的兒子因為勸架被同學用刀子刺傷,經(jīng)搶救無效死亡。兇手投案后,一個月后被釋放,被宣布是過失殺人,并且不滿14周歲,撤銷案件。隨后,檢察院做出不予批捕的決定。老人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他根據(jù)自己的了解,堅信兇手戶籍資料中的年齡可能被修改過。之后的12年里,老人一直在尋找兇手真實出生日期的證據(jù)。現(xiàn)在,老人終于帶著三份證明材料推開了公安機關的大門,公安機關決定重新立案偵查。后來在公安機關的努力下,確認兇手的戶籍資料被改動過,并且找到了兇手真實年齡的證據(jù),確認兇手在案發(fā)時已滿14周歲,將兇手繩之以法。老人花了13年的時間,付出了極大的艱辛,終于等到了正確的處理結果。但是他并沒有獲得正義,因為他13年的精力付出和精神傷害很難得到補償。但在某些情況下,遲到的正義也是正義,這是一種現(xiàn)實主義的實然邏輯。就是說,若正義遲到了,但對于當事人的所有創(chuàng)傷還能完全彌補的話,就還是正義。筆者認為,這主要是在沒有人身內(nèi)容的情況下,只包含財產(chǎn)內(nèi)容的時候。因為人身是無價的,一般是無法彌補損失的。在只有財產(chǎn)內(nèi)容的情況下,遲到的正義什么情況下才是正義?我認為,主要應從客觀上來看,看當事人在客觀方面的損失是否得到全部補償,當然也要結合當事人的主觀方面,看當事人是否感到補償達到其要求。有人認為,遲到的正義也是正義。理由如下:第一,正義是永恒的。無論什么時候,正義就是正義,不會因為時間的延續(xù)而有所變化,不會因為時間的先后而有質的變化。第二,當事人訴訟的最大期望值就是正義。有時當事人歷盡艱辛,得到了遲到的正義,但是這種正義是當事人不惜代價所追求的正義,盡管它遲到了,但最終還是得到了。第三,社會對法院的最大期望值也是正義。不管這種公正是經(jīng)過一審之后就得到的公正還是經(jīng)過二審之后得到的公正,或者是經(jīng)過再審而得到的公正,都會得到社會的承認,都會被認為是公正的實現(xiàn)。第四,法院審判案件的最大期望值也是公正。法院和法官的職責歸根到底是通過對案件的審判,來體現(xiàn)法律、法院和法官的公正。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只不過太絕對,因為在很多情況下,遲到的正義無法彌補錯誤,已經(jīng)不是真正的正義了。遲到的正義也是正義,這種說法受到眾多批評。有人認為,把'遲到的正義”看作是正義,是對冤假錯案的鼓勵,我認為這種觀點有點偏激,雖然遲到的正義也是正義的說法過于絕對,

但有時它是對糾正冤假錯案的鼓勵。跟那些發(fā)現(xiàn)了錯誤不但不改還捂著蓋著的問題相比,跟可能存在冤情卻不被審查的案子相比,糾錯就是公正。正如2005年4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萬鄂湘在記者會上說的:“是否司法不公應該從最后糾正的結果看。這個案件從錯的又糾成正確的,難道不是司法公正的體現(xiàn)嗎?”如果我們把糾正冤假錯案作為司法機關的一種成績,作為建設公正的司法制度的組成部分,那么,如果由此帶來了冤假錯案的更多糾正,這種“遲到的公正越來越多”有什么不好呢?還有人說,沾沾自喜于“遲到的正義”是出于對司法程序的漠視,我認為這種說法不客觀。強調(diào)遲到的公正也是公正,有時會促使在吸取教訓的基礎上設計和確立更有效的程序,來推動和保證司法人員不僅僅盡可能提高司法效率,而且一定要避免冤假錯案。此外,強調(diào)遲到的公正也是公正,有時也有利于安撫蒙受冤屈的公民、確立和恢復人們對司法公正和法律權威的信心。雖然司法機關不應當讓公正遲到,但至少就冤假錯案而言,遲到的公正有時也是公正。在強調(diào)司法的即時公正的同時,也不能完全否認糾正冤假錯案的遲到的公正。無疑,“遲到的正義非正義”是完全正確的,關鍵是要明確它的真正含義。遲到的正義有時也是正義,也是不容置疑的,它不僅對于理解'遲到的正義非正義”有所幫助,而且它在司法實踐中也有一定的作用。3.當事人給法官事實,法官給當事人法律1、 法官地位是中立的,不主動調(diào)查事實,事實應當由當事人提供;2、 法官所探求的事實,不是客觀事實,只依據(jù)當事人提供的證據(jù)加以還原;3、 法律是專業(yè)的技術,需要具有專業(yè)知識的法官具體應用到個案中,得出相應判決。4、 “任何人不得因為思想而受處罰”是古羅馬法諺。意思是思想不是法律調(diào)整的對象,法律調(diào)整的只是行為。為了保護人類的思想自由,國家對人的思想只能進行引導,而不能進行強制。更不能因為別人思想“復雜”,就視為“異端”,搞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社會的價值觀是多元的,只有承認多元價值,并予以包容和尊重,才能有和諧社會。當然承認多元價值,并不是否認主流價值。主流價值要靠教育和宣傳來引導人們自覺認同,不能動用強制手段來懲罰?!案拐u罪”就是典型的因思想而受處罰的案例。漢朝的顏異為官廉潔正直,曾因直言進諫惹惱漢武帝。不久,有人告發(fā)顏異,說顏異的一位客人,曾議論某項詔令初下時有不恰當?shù)牡胤?,顏異當時在場,不但沒有應聲反駁,反而嘴唇還微微地撇了一下。有大臣說,顏異在心中誹謗皇上,應該定為‘腹誹’罪。于是,顏異被處死。從此之后,歷史上便有了“腹誹”罪的案例,“原心問罪”就成了古人的司法傳統(tǒng)。后人更上一層樓,就有了“存天理,滅人欲”的那一套。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不管外在行為如何,只要法官大人認定你心存惡念,就可定罪問刑,“腹誹罪”、“文字獄”、“思想犯”都打那里出來。其根源無不在于對思想一元化的崇拜。“文革”時期,許多人因為書寫日記而被指控、判定犯罪,并量刑懲處。作為公民人身權利隱私權的一部分,日記是當事人對自己日常事務、個人際遇、見聞、感受逐日進行的私人記錄,除個別作家拿它發(fā)表外,絕大多數(shù)是秘而不宣的。日記的秘密性,決定了它的不公開、無影響、無流毒、無不良后果,即使有偏激、錯誤也不危害社會秩序,不構成犯罪。但當時卻成了許多人“反革命罪”的“鐵證”。

“意淫”就是一種典型的思想越軌行為。但法律也奈何不得。據(jù)說在一些性用品商店里面,就有許多用明星肖像做成的面具,做愛的時候讓性伴侶戴在頭上,讓自己充分展開性幻想,享受意淫的樂趣。由于是不公開的,明星對自己的偶像也只能任人擺布了?!叭魏稳瞬坏靡驗樗枷攵芴幜P”,就是要尊重思想文化的獨立性,公權力不能橫加干預,更不能以政策、法律和命令來取代人們的思想觀點。一個人,無論地位多大,學術威望多高,都不能以任何理由侵犯別人的思想自由,壓制異己思想觀點,打擊新思想的產(chǎn)生。相反,要鼓勵人們努力在生活中提出新的思想和觀點,豐富和發(fā)展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規(guī)律的認識。沒有程序的正義就沒有實體的正義。 程序先于權利。程序是法治和恣意而治的分水嶺一一道格拉斯程序,從法律學的角度來看,主要體現(xiàn)為按照一定的順序、方式和手續(xù)來作出決定的相互關系。其普遍形態(tài)是:按照某種標準和條件整理爭論點,公平地聽取各方意見,在使當事人可以理解或認可的情況下作出決定。但是要注意,程序不能簡單地還原為決定過程,因為程序還包含著決定成立的前提、存在著左右當事人在程序完成之后的行為態(tài)度的契機、并且保留著客觀評價決定過程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程序沒有預設的真理標準。程序通過促進意見疏通、加強理性思考、擴大選擇范圍、排除外部干擾來保證決定的成立和正確性。程序的公正性的實質是排除恣意因素,保證決定的客觀正確。在這一方面,程序的合理性具有同樣重要的功能。所謂程序合理性可以從決定過程的制度條件、目的、角色作用、功能等的整合與效率以及討論的理由充分性等方面來把握。例如,訴訟行為一旦生效之后要盡量維持其效力、不能輕易否定其既定內(nèi)容這一刑事訴訟法上關于程序維持的原則,就是基于程序計劃性和訴訟經(jīng)濟性的理由。程序的合理性也可以歸結為論證邏輯的貫徹如一,因此,法律程序基本上能滿足完全的程序合理性的要求。任何人在被證明有罪前,皆應被視為無辜。法官不得因沒有法律拒絕裁判。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要求。法律很無情,是硬性的東西,只管人的行為和結果,不管人們的思想。但人是有感情的啊,懂得判斷是非,分辨善惡,也能控制好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真到了觸犯法律的那份上,通常就說'這人沒得救了〃,動之以理曉之以情都沒用的話,也就是人性對他來說沒用了,那就用法律來制裁吧,所以說''法律的武器〃啊,人情冷暖肯定是先于武器的嘛。有些事在法律上不會被譴責,但在道義上可能就說不過去。而在法律上都說不過去的事,那么在道德上肯定也說不過去。所以可以說,道德是人們良心中的法律。法律與道德的相同點,它們的相同點表現(xiàn)為二者之間的縱的聯(lián)系,所謂縱的聯(lián)系是指它們和其他社會現(xiàn)象間的共同關系。1法和道德都是由社會生活條件所決定的,都是為經(jīng)濟基礎服務的。2同時,它們又都受到一定階級的政治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直接影響,并為實現(xiàn)一定階級的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服務。3二者之間的縱的聯(lián)系決定著它們的社會階級本質和服務的總方向是共同的,因而它們的基

本原則和主要內(nèi)容必然是一致的法律與道德之間的區(qū)別:(一) 表現(xiàn)形式不同1法意國家意志形式出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在規(guī)范性文件中;而道德以社會意志形式出現(xiàn),其主要表現(xiàn)形式是社會輿論2法律規(guī)范的假定,行為模式,后果三部分通常是明示的,而道德規(guī)范的假定部分和后果部分通常是暗示的(二) 違反的后果不同1道德制裁具有不確定性和不統(tǒng)一性;而法律制裁則是十分確定的2道德制裁無須經(jīng)特定程序;而法律制裁必須有特定機關按一定程序進行(三) 調(diào)節(jié)人們行為的方式不同1法通過權利義務的雙向規(guī)定來調(diào)節(jié)人們之間的關系2道德則主要通過為人們指出社會生活中的義務來調(diào)整人們之間的關系(四) 調(diào)整對象不同1法主要調(diào)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關系和行為方式2道德則要求人們的內(nèi)在行為動機符合道德標準(五) 規(guī)范體系的結構不同1法律調(diào)整行為的依據(jù)是由法律部門組成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2道德規(guī)范體系則只是由個別的道德制度直接組成的7.法律不保護權利上的睡眠者。意思是法律只幫助積極主張權利的人,而不幫助怠于主張權利的人。權利上的睡眠者無視權利的存在,對其權利漠不關心,此種行為乃是對權利的褻瀆,更是對法律的漠視,這類人是得不到法律的垂憐的。在我國法律制度中,能體現(xiàn)這點的就是訴訟時效制度,即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在法定的時效期間內(nèi)不行使權利,當時效期間屆滿時,人民法院對權利人的權利不再進行保護的制度。及時維護自己的權益,才能減少利益的損害!8.“民不舉,官不究''為古語法諺,翻譯為現(xiàn)代法律語言,其大意為:雖有不當行為,但當事人不向當局提出追訴請求,當局就不應追究。此語蘊含著非常樸素的法律思想,但我們很難說這種思想是對還是錯:一方面,此語雖出自封建社會,卻精煉地的反映了現(xiàn)代司法行為被動性的特點,以及近代社會所崇尚的控制公權、意思自治等理念;另一方面,因經(jīng)常有官僚以之作為徇私瀆職的開脫,在用語習慣上,此語又常帶有貶義色彩。對于“民不舉,官不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每種理解又直接影響著司法、執(zhí)法行為乃至法治的進程。在一些人的腦海里,社會主義國家就是要積極主動地審查民事行為是否公平合理?!懊癫慌e,官不究”的思想,是封建官僚徇私瀆職的借口,潛藏著封建意識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