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老子》四章宇宙即廣宇自然。所有空間、時間、物質以及事物的總稱。宇宙又是從何而來的呢?自20世紀以來宇宙大爆炸學說一直被主流科學界公認為其起源理論。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是由一個致密熾熱的奇點于約138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脹形成的。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薄暗朗仟氁粺o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tài),萬物在這種狀態(tài)中產(chǎn)生。萬物背陰而向陽,并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蕩而成新的和諧體?!?/p>
距今約2500年的老子,卻早就道出了天地之間最大的玄機。與大爆炸理論何其相似!
“道”是世界的本原;
“道”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和法則。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今天我們就走近被神化的老子,走近中國古代哲學的高峰——《道德經(jīng)》!壹知人論世老
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籍貫也多有爭議,《史記》等記載老子出生于陳國。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并稱“老莊”。后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史載,老子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他博學多才,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
晚年見周王室日趨沒落,老子欲棄官歸隱,遂騎青牛西行,回故鄉(xiāng)楚國過著隱居生活。
到靈寶函谷關時,受關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經(jīng)》。
大約周敬王三十五年(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就離開故土,準備出函谷關去四處云游。把守函谷關的長官尹喜很敬佩老子,聽說他來到函谷關,非常高興。
可是當他知道老子要出關去云游,又覺得很可惜,就想設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對老子說:“先生想出關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崩献勇牶螅驮诤汝P住了幾天。幾天后,他交給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據(jù)說,這篇著作就是后來傳世的《道德經(jīng)》。成書經(jīng)過《道德經(jīng)》
《道德經(jīng)》,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jīng)》、《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jīng)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jīng)》、下篇《道經(jīng)》,不分章,后改為《道經(jīng)》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jīng)》,并分為81章。
《道德經(jīng)》五千言,篇幅不長,論述精辟,意義豐富,思想深邃。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yǎng)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用樸素的辯證思維構建起獨特的理論體系,被譽為萬經(jīng)之王。有人認為《道德經(jīng)》《易經(jīng)》和《論語》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
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道德經(jīng)》是除了《圣經(jīng)》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fā)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兜赖陆?jīng)》簡評
老子的思想集大成——《道德經(jīng)》,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
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魯迅
《老子》之書,上可以明道,中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魏源老子思想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強調“謙虛”““不爭”“柔弱”“知足”等。他主張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認為“柔弱勝剛強”,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在歷史觀上,《老子》要求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
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為當時社會開出了一劑與儒家截然相反的“藥方”,主張以宇宙本體、萬物之源的“道”作為法則,以“天道駕馭“人道”,用“無為”實現(xiàn)“有為”。道家無為而治的學說主張,對中國哲學、中國社會乃至中國人都具有深刻影響。道家與儒家和后來的佛家,構成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內核。背景探尋
老子生于春秋時期,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zhàn)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老子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jīng)》。貳文本梳理轂(gǔ)埏埴(shānzhí)戶牖(yǒu)矜(jīn) 贅(zhuì) 強行者(qiǎng)泮(pàn)累土(léi)幾成而敗之(jī)朗讀感悟,明確字音:①輻:車輪中連接軸心和輪圈的木條,古時代的車輪由三十根輻條所構成。此數(shù)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歷次。②轂:車輪的中心部位,周圍與輻條的一端相接,中間的圓孔用來插車軸。③指車轂的中空之處④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⑤以:來;為:制作。⑥門窗⑦"有"(車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無"起了作用。
三十輻①共一轂②,當其無③,有車之用。埏埴④以為⑤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⑥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⑦。第十一章
三十輻①共一轂②,當其無③,有車之用。埏埴④以為⑤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⑥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⑦。第十一章【譯文】三十根輻條匯集到車輪中心的車轂中,在車轂中間空的地方,(車輪才能轉動)才有了車子的作用。揉和黏土做成器皿,在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來建造房屋,在門窗內的空虛的地方,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車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無”起了作用。古代馬車結構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古代車輪:輪、輻、轂、軸“輪”最外面部分?!拜S”最里面部分,即軸心?!拜灐碧自谲囕S上的部分。“輻”連接輪轂的木條。《詩經(jīng)?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三十根輻條聚合在轂上?!拜灐敝虚g是空的圓孔,用來插車軸。正因為車輪有中間的“空”“無”,車輪才可轉動,才有了車子載人運貨的用處。
無中生有,無有大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器皿沒有中間“空虛”部分,就不能盛東西。房屋沒有鑿出門窗的“空處”,人就無法居住。沒有“空”和“無”,就不能發(fā)揮“有”的作用。事物有用而給人便利,是借助了“無”才發(fā)揮了價值和作用。
通過對“有”和“無”的辯證關系的分析,體現(xiàn)老子“有無相生”的觀點。
比喻論證。老子用車輪、器皿、房屋等比喻來進行論證。1.第十一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2.本章是運用哪種論證方法來論證“有”與“無”的辯證關系的?
“有”和“無”是對立統(tǒng)一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無”讓“有”發(fā)揮作用。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作為實體,“無”作為利用,猶如有了車轂中間的空間,才有車輪平穩(wěn)的轉動;有了器皿中間的空間,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門窗四壁的空間,才具備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3.怎樣理解“有”和“無”?
一般人:只看到“實”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無”的作用;只會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無”造就而成。
老子:把“無”的作用突顯出來,論述“有、無”的關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為用;沒有“無”就無所謂“有”。4.老子對“有”和“無”的認識,與世俗常見有何不同?
從世俗的經(jīng)驗展開思辨,用“車轂”等生活實例,直接論說道理。使用偶句,增強韻味和氣勢,富有韻律美。5.分析本章的論說特點。①踮起腳的人不能久立。②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穩(wěn)。③自我顯露的不能顯明。見,同“現(xiàn)”。④自以為是的不能彰顯。⑤自我夸耀⑥長久。一說讀zhǎng,意思是得到敬重。⑦行,同“形”⑧厭惡⑨為,做
企者不立①,跨者不行②;自見者不明③,自是者不彰④,自伐⑤者無功,自矜⑤者不長⑥。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⑦,物或惡⑧之,故有道者不處⑨。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①,跨者不行②;自見者不明③,自是者不彰④,自伐⑤者無功,自矜⑤者不長⑥。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⑦,物或惡⑧之,故有道者不處⑨。第二十四章【譯文】踮起腳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穩(wěn),自我顯露的不能顯明,自以為是的不能彰顯,自我夸耀的不能建立功勛,自高自大的不能長久。這些行為用道的觀點來看,就叫做剩飯贅瘤,人們常常厭惡它們,所以懂得規(guī)律的人不會做這些事。1.怎樣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義,并分析其在今天社會中的現(xiàn)實意義。
有道是:欲速則不達。①“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遠,結果反而站不穩(wěn),甚至摔跤。②“跨者”是想要比別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遠,結果反而走不遠,走不快,也走不久。③究其原因就在于超過自己的能力,違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進,急于功利,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行為,都不會長久,甚至會受到懲罰。2.怎樣理解“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含義?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說偏執(zhí)己見的人反而不能明察,自以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
因為“自見”“自是”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他們只關注自我,只依賴自我,所以就會局限于自己狹隘的小范圍和狹隘的主觀意識,導致他們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3.怎樣理解“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的含義?
“自伐”自衿”,是自夸自己的功勞,認為自己最能干,好勝好強,好大喜功,一有點成績就自鳴得意,這樣的人,到最后終究為大家所拋棄,連性命都可能被丟掉。
闡述“有道者不會彰顯自我”的道理。
①完美人格:不在外形上顯露,而為內在生命含藏;重內藏無外見,內藏勝于外見。
②不追求圓滿無缺,否則物極必反。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沖狀態(tài),才不走向極端。
③凡事要適可而止,做事要留有余地。4.第二十四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5.本章運用了什么手法?
從反面運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舉并剖析了四種人生態(tài)度(“自見”“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企立、跨行根源急于求成內心焦躁自見、自是自伐、自矜本質
追逐顯相
看重我“有”
惡果余食贅行令人厭惡有道者不處第二十四章內容圖示:①了解②智慧,聰明③明達(明通,通達事理)④剛強⑤勤勉,竭力,勉力。⑥不喪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夠長久⑦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長壽【譯文】了解別人的人聰明,了解自己的人明達。戰(zhàn)勝別人的人有力量,戰(zhàn)勝自己的人剛強。知道滿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喪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夠長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長壽。
知①人者智②,自知者明③。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④。知足者富,強⑤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⑥,死而不亡者壽⑦。第三十三章1.如何理解“知人”“知自””勝人”“勝自”“知足”“強行”?
老子認為,個人品行修養(yǎng),重在修身。對外的“知人”“勝人”固然可貴,對內的“自知”“自勝”更為重要,更符合大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讓我們不但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對話,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與熱愛,人生才有方向;看清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才能給人生以合理定位。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是說一個人最難戰(zhàn)勝的是自己。一個能夠戰(zhàn)勝自己、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知足者富”:是說財富沒有邊界,一味地追逐財富,永不知足”,就永遠不會滿足,懂得“知足”,才是一種真正的富足。
“強行者有志”:講的是,唯有心懷大志者,方能堅持不懈。一個人的志向越遠大,越強烈,就越能夠堅持下去。反之,志向越弱,行動越不能持久(認定目標,勇敢前行,挑戰(zhàn)自我,成就自我)。2.通過“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這句話,老子告訴大家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本章強調的重點是什么?
要做自知、自勝、知足、強行的人。
本章強調人要自知、自勝、知足、強行,加強自我修養(yǎng)。3.概括這一章的特點。
運用偶句和排比,增強氣勢,層層遞進。①事物安然未生變的時候容易持守。安:安穩(wěn),穩(wěn)定;持:持守
。②問題還沒有顯露跡象的時候容易解決。兆:征兆或苗頭顯露出來。③事物脆弱的時候容易分離。
泮:同“判”分離。④事物細微的時候容易散失。⑤在事情未發(fā)生時就做。其安易持①,其未兆易謀②;其脆易泮③,其微易散④。為之于未有⑤,治之于未亂。第六十四章【啟示】
治事者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頭,因為凡是在初始階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決。第一層:把握先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①;九層②之臺,起于累土③;千里④之行,始于足下?!締⑹尽?/p>
要實現(xiàn)遠大、宏偉目標,必須重視細微和小節(jié)處。第二層:重視細節(jié)。①動手去做的就會壞事。②有所把持的就會失去。③指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
【譯文】動手去做的就會壞事,有所把持的就會失去。因此圣人無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zhí)著所以也不遭受損害。為者敗之①,執(zhí)者失之②。是以圣人無為③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啟示】
對比來談,說明肆意妄為會導致失敗,抓住權柄不放會有所失。因此,圣人主張無為而治,對權柄沒有執(zhí)念。第三層:圣人無為。①做事②接近③形作動,慎重對待
【譯文】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民之從事①,常于幾②成而敗之。慎③終如始,則無敗事?!締⑹尽?/p>
必須從始至終保持謹慎,越到收官結尾處越要小心。
第四層:百姓慎終如始。①想要人所不想要的②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貴、看重。③財物、貨物、東西④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⑤彌補,補救⑥過錯、錯誤⑦輔助、幫助
【譯文】因此,圣人想要的是別人所不想要的,不看重難以得到的東西,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犯的過錯,來輔助萬物的自然變化而不加以干預。是以圣人欲不欲①,不貴②難得之貨③;學不學④,復⑤眾人之所過⑥,以輔⑦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啟示】
強調圣人不以常人之欲為欲,不以那些難得之物為貴;學習常人所不學的道理,來補救眾人的過失。以此來輔助萬物的自然之理,而不敢妄動、妄為。
第五層:圣人輔萬物之自然不敢為。第一層:把握先兆第二層:重視細節(jié)第三層:圣人無為第四層:百姓慎終如始第五層:圣人輔萬物之自然不敢為1.總結【第六十四章】的主要內容:首先:指出事物在“安”“兆”“脆”“微”的階段容易處理的四種情況,由此提出做事就要“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其次:列舉三個事物由小而大、由近至遠的事例,由此提出做事就要“慎終如始”,心意不可松懈,一點一滴去完成,這樣才能“無敗事”;最后:老子又重申“自然無為”。2.【第六十四章】的論證思路:
這一章是談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辯證法。告誡人們要始終保持慎重,要依靠自然規(guī)律,要有堅定的毅力,耐心地、一點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時,引出“無為而治”思想的具體做法。3.這一章告訴我們什么道理?4.概括這一章的特點。
運用排比造勢,層層深入,增強說服力。叁總結歸納
《<老子>四章》主要闡述了老子關于“有”和“無”辯證關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顯自我的道理,強調了人要“自知”“自勝”“知足”“強行”,加強自我修養(yǎng)的觀點,并告訴人們依照自然規(guī)律,從小事做起,“無為而治”,這四章從不同角度體現(xiàn)了老子的觀點??偨Y全文一、論道:辯證分析“有”與“無”的聯(lián)系二、修身:謙下守中,不可急躁冒進三、修身:個人品行修養(yǎng),重在修身四、治國:事物發(fā)展變化,注意萌芽狀態(tài)結構圖示①為人處世不要自以為是,不要自我夸耀。②要正確地了解別人和認識自我,戰(zhàn)勝自我。③要想成就大的事業(yè)必須從小事做起。④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必須具有強大的毅力。⑤做事要腳踏實地,從一開始就小心謹慎,始終如一。從老子那能學到哪些為人處世的道理?藝術特色①善于運用具體形象表現(xiàn)抽象哲理。
以生活現(xiàn)象或社會現(xiàn)象舉例說理,以具體事物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轂”“器”“室”說明世間萬物都存在“有”和“無”的對立統(tǒng)一,相依相生。②善用逆向思維。
善于從常人思維的反面提出問題從而達到正面說理的效果。如“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等,都體現(xiàn)了老子的逆向思維。③語言凝練精妙,多用格言、警句。《老子》中,多用方言、諺語、格言、警句。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濃縮了歷史和現(xiàn)實生活的經(jīng)驗教訓,閃耀著思想之光。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④善用比喻、排比、對偶、設問、反問等修辭。肆拓展延伸
儒道有何異同?儒家的核心思想?道家的核心思想?“仁”——倫理道德學“克己復禮”“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禮”——正名(貴賤尊卑秩序)“名不正則言不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道”——天地萬物的本源及其運行規(guī)律。
“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儒家:①偏重社會倫理,思考“人與人”的關系,強調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強調積極進取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②側重人道,但同時具有積極用世和超然通達心態(tài)。道家:①偏重哲學問題,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突出寧靜和諧與超越世俗的觀念。②側重天道,但同時具有積極用世和超然通達心態(tài)。道
對這三家(儒釋道),我經(jīng)常比喻: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乙方商鋪租賃合同范本
- 出讓合同范本官網(wǎng)
- 個人催債合同范本
- 2025年遵義a2貨運從業(yè)資格證考試
- 借款合同和抵押合同范例
- 勞務合同范本保密條款
- 東營市勞動合同范本
- 低成本創(chuàng)業(yè)合同范本
- 個人室內植物租賃合同范本
- 棄土場土方外運施工方案
- 遼寧省營口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語文試題
- 《畫垂線和平行線》(教案)2023-2024學年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
- GB/T 44770-2024智能火電廠技術要求
- 經(jīng)典女士剪發(fā)技術圖解教程
- 2023年護理人員分層培訓、考核計劃表
- 第二章-高壓開關電器
- 腫瘤病人的姑息治療和護理
- 人工智能在人力資源招聘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
- 靜脈采血的課件
- 三年級數(shù)學-數(shù)獨練習題打印版10組
- DB3502T 051-2019 家政服務規(guī)范 通 用要求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