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園藝古籍的科學價值_第1頁
宋代園藝古籍的科學價值_第2頁
宋代園藝古籍的科學價值_第3頁
宋代園藝古籍的科學價值_第4頁
宋代園藝古籍的科學價值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宋代園藝古籍的科學價值

三、代關(guān)于藝術(shù)價值的幾點論述園藝學是一門科學的學科,因此,園林藝術(shù)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其科學價值上。由于宋代園藝古籍屬草創(chuàng)階段,涉及到多方面的內(nèi)容,因此其科學價值不僅僅體現(xiàn)在其園藝學所取得的成就上,而且體現(xiàn)在生物學、本草學和加工制造技術(shù)等方面。茲從這幾個方面闡述之。首先。它記錄了當時我國園藝技術(shù)所達到的最高水平,這在以下三個方面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1.牡丹花品之來源兩宋時期,伴著園藝業(yè)的昌盛,各種園藝植物的優(yōu)良品種不斷被發(fā)現(xiàn)。并被記入園藝古籍中,特別是幾種栽培較為成功的園藝植物如牡丹、菊花、芍藥、荔枝、柑桔、梅、桐等,更是良種疊出。如牡丹在我國隋代就引進栽培了,當時所知良種僅18個。唐代視隋代為盛,但對品種的記載或語焉不詳。到了宋代,由于園戶的精心培育,良種大量量出現(xiàn)。景祐元年(1034)歐陽修寫成《洛陽牡丹記》時,所記名品僅24種(其當時見錢思公記有牡丹品名90余個)、元豐五年(1082)周師厚撰《洛陽花木記》時所記牡丹名品已達109種。元祐(1086-1093)間張峋為續(xù)補歐陽修《洛陽牡丹記》又成《洛陽花譜》,書中所記已達119品30。數(shù)十年間。僅洛陽一地之牡丹名品便成倍出現(xiàn)。菊花專書流傳至今者最多,元豐五年(1082)周師厚《洛陽花木記》述洛陽之菊26個,崇寧三年(1104)劉蒙《菊譜》記洛陽菊品35個,嘉定六年(1213)沈競成《菊名篇》,所錄諸州及御苑之菊巳有90余品,淳祐三年(1242)建陽馬楫《晚香堂菊譜》撰成,內(nèi)記其所得菊花品種100多個。史鑄于淳祐六年(1246)成《百菊集譜》時,所收已達130余品了。果樹栽培在宋代也特別普遍,蔡襄對福建植荔盛況的描述已見前文,此不贅述。嘉祐四年(1059)蔡襄撰《荔枝譜》,記載當時福、泉、漳、莆四地名荔32品,而在唐朝白居易作《荔枝圖序》所盛譽者,乃是當時不入品的“莆桃荔枝”。張宗閔熙寧九年(1076)承乏增城,任內(nèi)倡植荔,其《增城荔枝譜》所記,已達百種之多。柑桔一類,唐陳藏器《本草拾遺》中僅記了5種柑類和5種桔子,而南宋韓彥直在淳熙五年(1178)撰成的《桔錄》中,僅記溫洲一地的柑桔品類即達27種之多,其中桔類14種,柑類8種,橙類5種。釋贊寧《筍譜》更是空前之作,其中記錄了當時已知的竹筍名品達98個。良種名品的出現(xiàn)無疑是宋代園藝業(yè)發(fā)達的一個明證,也從側(cè)面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巧奪天工的非凡技藝。2.《唐藝》等4個品種,對不同栽花方法的認識都有不同的標準宋代以前,園藝植物的栽培方法只有少數(shù)農(nóng)書如《汜勝之書》、《齊民要術(shù)》、《四時纂要》等書有論及,但皆摒棄花卉。宋代園藝技術(shù)較前代有較大的提高,其栽培養(yǎng)護各得其法。不少園藝古籍中已有專篇論述某一植物的栽培養(yǎng)護方法,是值得珍視的園藝學史料。如周師厚《洛陽花木記》用很大篇幅介紹了“栽花法”、“種祖子法”、“打剝花法”和“分芍藥法”,韓彥直《桔錄》卷下所述多為栽植諸法,陳翥《桐譜》中特辟有“種植”、“所宜”二節(jié),王貴學《蘭譜》中列有灌溉之候、分拆之法、泥沙之宜、愛養(yǎng)之地四目,趙時庚《金漳蘭譜》也有“天下愛養(yǎng)”、“堅性封植”、“灌溉得宜”等項,并有《蘭譜泥法》1卷,包括“分種法”、“栽花法”、“安頓澆灌法”、“澆水法”、“種花肥法”、“去除蟣虱法”六篇及“雜法”七則,為當時的植蘭法典,吳《種藝必用》匯集當時人的蒔藝方法,兼載古人經(jīng)驗之談,是集大成之作。這些都是作者親自實踐或通過調(diào)查得來的寶貴經(jīng)驗的真實記錄,大部分至今有指導意義。宋代園藝學的成就在花卉栽培上尤為突出。洛陽當時可稱為花都,當時人對花卉的整枝養(yǎng)護已總結(jié)出一套經(jīng)驗,據(jù)歐陽修《洛陽牡丹記·風俗記》載:牡丹“一本發(fā)數(shù)朵者,擇其小者去之。止留一二朵謂之打剝,恐其分脈也?;ú怕浔慵羝渲?勿令結(jié)子,懼其易老也。春初既去蒻庵,便以棘數(shù)枝植花叢上,棘氣暖,可以避霜,不損花芽,他大樹亦然。此養(yǎng)花之法也。”周師厚少時即究心于洛陽花卉,后為官洛陽,又遍訪名圃,對花卉栽培之法尤悉于心,其《洛陽花木記》中載有“栽花法”一篇,其略云:“凡欲載花須于四、五月間先治地,如地稍肥美,即翻起深二尺,以耒去石瓦礫皮,頻鋤削,勿令生草,至秋社后、九月以前栽之。若地多瓦礫,或帶堿鹵,則鋤深三尺以上,去盡舊土,另取新好黃土換填,切不可用糞,糞既生螬蠐,而蠹化根矣。根蠹則花頭不大,而不成千葉也?!卑艳r(nóng)學中因地制宜的科學思想用之于花卉栽培,說明當時對土宜已有了一定的認識。對栽花的技巧其述之更詳:“凡栽花不欲深,深則根不行而花發(fā)不旺也。但以瘡口齊土面為準,此深淺之度也。掘土坑須量花根長短為淺深之準,坑欲闊平,而土欲肥而細然。于土坑中心拍成小土墩子,其墩子欲上銳而下闊,將花于土墩上坐定,然后整理花根,令四向橫垂,勿命屈折為妙。然后用一生黃土覆之,以瘡口齊土面為準?!边@一段精彩敘述,把栽花要領(lǐng)、注意事項闡述得明了無疑,今人栽花,也不過按其法行事而已。蜀中牡丹雖多源于洛陽,但其栽種則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盎☉舳喾N花子,以觀其變?!崩梅N祖子的方法,培育優(yōu)良新品種。趙時庚《金漳蘭譜》對養(yǎng)蘭的一段議論更是精到,而且上升到一定高度,認識到地理環(huán)境因素對植物生長好壞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其“天地愛養(yǎng)篇”云:“是以圣人之人則順天地以養(yǎng)萬物,必欲使萬物得遂其本性而后已?!辈︷B(yǎng)蘭之法進行細致分析,以為“為臺太高則揰陽,太低則隱風;前面宜南,后面宜北,蓋欲通南薰而障北吹也;地不必曠,曠則有日,亦不必狹,狹則蔽氣;右宜近林,左宜近野,欲引東日而避夕陽;夏遇炎熱則陰之,冬逢i互寒則曝之;下沙欲疏,疏則連雨不能淫,上沙欲濡,濡則酷日不能燥。”以為養(yǎng)蘭應遂其本性,順其自然。然后再加以人力養(yǎng)護,方能取得良好效果。對林木果樹的栽培經(jīng)驗,宋代園藝古籍中亦有總結(jié),如陳翥《桐譜·種植第三》詳細總結(jié)了播種、壓條、留根等三種有關(guān)桐樹苗木的培育方法,并較其優(yōu)劣,其中所述播種和留根的方法,至今還是桐樹苗木培育的主要方法。吳《種藝必用》也總結(jié)了當時人的植樹經(jīng)驗:“凡栽樹須記南北枝,坑中著水作泥。即下樹栽,搖令泥入根中,即四面下土堅筑。上留三寸浮土,埋令深。澆令常潤,勿令手近及六畜抵突?!彼雠c周師厚“栽花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又如韓彥直《桔錄》“培植”篇有載:當桔苗長到三、四寸高時,應剪其最下命根。以瓦片抵之,雜以肥泥,實筑之?!胺駝t枝葉不茂,結(jié)果不多?!边@是果木樹“除主根”的栽培方法,這樣可以使桔樹側(cè)根發(fā)展,多吸收養(yǎng)分,有增大果實和提高產(chǎn)量之效。吳《種藝必用》中亦右類似記載其云“凡花木有根一條謂之命根,趁小栽時便盤了,或以磚瓦承之,勿命生下,”也是說的這個意思。吳《種藝必用》中有不少關(guān)于蔬菜栽培的技術(shù)經(jīng)驗,其中有的來自《齊民要術(shù)》、《四時纂要》,但也有不少當時人的蔬菜苗藝經(jīng)驗。如關(guān)于茄子培育,以為“種茄子時,初見根處劈開,掐硫黃一皂大,以泥培之,結(jié)子大如盞,味甘而益人”;又如對種韭的經(jīng)驗總結(jié),以為“韭不如栽作行,令通鋤,割一遍以爬(耙)耬之,令根不相接為準,如此當葉闊如薤。”特別是其中對當時幾種外來蔬菜和瓜類的記載,如菠薐、絲瓜、萵苣等的種藝方法,值得重視。書中所記“種絲瓜以社日為上”,與今之農(nóng)村種菜時月相差無幾。李時珍《本草綱目》卷28以為“絲瓜,唐宋以前無聞,今南北皆有之,以為常蔬”。孰不知在宋代人們已經(jīng)進行栽培了。3.《種藝必用》與三大害蟲防治兩宋時人們經(jīng)過不斷摸索,已經(jīng)掌握了多種園藝植物病蟲害的預防和除治方法,這在宋代園藝古籍中不乏記載。具體說來,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利用植物性藥物治蟲的經(jīng)驗:見于當時園藝古籍記載的前代所無的植物藥物治蟲方法的主要有白斂避蟲法、大蒜治蟲法、芫花除蟲法和甜茶殺蟲法四種。歐陽修《洛陽牡丹記》總結(jié)了白斂避蟲之法?!胺N花必擇善地,盡去舊土,以細土用白斂末一斤和之。蓋牡丹根甜,多引蟲食,白斂能殺蟲?!辈粌H闡述了防蟲之法,對其原因也有精到見解。趙時庚對養(yǎng)蘭之法上頗有研究,他首次總結(jié)出大蒜除蟲的經(jīng)驗,載之于《蘭譜奧法》:“肥水澆花,必有蟣虱在葉底,恐壞葉則損花。如生此物,研大蒜和水,以白筆蘸水拂去葉上干凈,去除蟣虱。…吳相《種藝必用》為宋代勞動人民園藝技術(shù)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其中關(guān)于芫花除蟲和甜茶殺蟲二種利用植物性藥物殺蟲的辦法值得注意,他說:“果木樹有蠢蟲者,以芫花內(nèi)孔中即除?!避净ǖ幕ɡ儆卸?可以殺死害蟲?!芭枇窕ǘ嘞x,其形色如花枝條相似,但仔細觀而去之,則不被食損。其花葉或本身被蟲所蠢,其蛀眼如針而大,可急嚼甜茶置之孔中,其蟲立死?!?)、利用礦物性藥物治蟲的經(jīng)驗:兩宋時期人們已經(jīng)知道利用礦物性藥物進行病蟲害防冶。歐陽修《洛陽牡丹記》中總結(jié)了用硫磺防治花卉蟲害的經(jīng)驗:“花開漸小于舊者,蓋蟲損之,必尋其穴,以硫磺簪之。其旁又有小穴如針孔,乃蟲所藏處,花工謂之氣窗,以大針點硫磺末針之,蟲乃死,花復盛?!边@是我國古代把礦物性藥物用于植物病蟲害防治的新發(fā)現(xiàn)。吳《種藝必用》中還有種蘿卜“燒土糞以糞之、霜雪不能雕,雜以石灰,蟲不能蝕”的記載,認為在給蔬菜施肥時,糞和石灰混合使用,能夠起到防治蟲害的作用。3)、有關(guān)病蟲害防治的其它方法:周師厚《洛陽花木記》以為治蟲當以預防為主,要避免植物根部生蟲,應深耕細耘,以好土代糞,“若地多瓦礫或帶堿鹵,則鋤深三尺,別取新好黃土換填,切不可用糞,糞即生螬蠐而花根矣?!绷硗?吳《種藝必用》還記載了其它三種防蟲治蟲的方法:“月桂花葉??嘞x食,以魚腥水澆之乃止?!薄叭鹣慊◥簼裎啡?不得頻沃水,宜用小便,可殺蚯蚓,”“洗布衣灰汁澆瑞香,能去蚯蚓,又肥花,蓋瑞香根甜,得灰水則蚯蚓不食,而衣服垢膩又自肥也?!睆钠溆涊d可看出,這些都是得自種花者的寶貴經(jīng)驗,或是意外發(fā)現(xiàn),或是試之有驗,方被載入書中的。其次,宋代園藝古籍中保存有古代生物學技術(shù)的珍貴史料,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1.無性雜交的嫁接技術(shù)普遍用于花卉載培無性雜交的嫁接技術(shù)首創(chuàng)于我國。漢代《汜勝之書》中已有提及,其后歷代不斷續(xù)承和發(fā)展,但主用于蔬菜和果樹林木上。到了宋代,嫁接技術(shù)已受到全社會的重視。不僅用之于果林菜蔬,而且施之花卉。當時人以為凡花“其不接則不佳”。與之呼應,宋代園藝古籍中關(guān)于嫁接花卉植物的記載比比皆是,洛陽牡丹天下獨步,與其嫁接技術(shù)的普遍利用有很大關(guān)系。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記述當時的情況是“春初時,洛人于壽安山中斫小栽子賣城中,謂之山篦子(用以做砧木的野生枝條)。人家治地為畦。塍種之,至秋乃接。接花尤工者一人,謂之門園子。豪家無不邀之?!贝恕伴T園子”即其后文所述“善接花以為業(yè)”之“民門氏子”。陸游也有類似記載:“至崇寧中,州民宋氏、張氏、蔡氏,宣和中石子灘楊氏皆嘗買洛中新花以歸,自是洛花散入人間,花戶始盛,皆以接花為業(yè)?!笨梢娂藿踊ɑ茉诋敃r已成為一個專門行業(yè)。在《種藝必用》中,對牡丹“根接法”的一則記述值得重視:“牡丹于芍藥根上接易發(fā),無失一、二年牡丹自生本根。則旋割去芍藥根,成真牡丹矣。”說明宋代巳知用芍花根為砧木嫁接牡丹,比用野生牡丹根枝為砧木進行嫁接更進了一步。今人或有將這項成就歸之明清。恐其未注意這條記載。嫁接技術(shù)在宋代花卉培育上的普遍運用,我們也可以從古籍中的專門論述來說明。歐陽修《洛陽牡丹記》對“接花之法”有專段論述;至周師厚《洛陽花木記》則總結(jié)出“四時變接法”即“四時栽接月令”,實為一篇栽接花果的指導專文,其中不僅以“月令”體栽列舉逐月應栽接的花果樹木,而且每一砧木后皆附列對應的接穗。其“四時變接法”之后,有“接花法”一篇,專論花卉的嫁接技術(shù),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其中詳細論列了接花時月,注意事項及諸般操作技術(shù),以為“接花必于秋社后、九月前,余皆非時也?!敝赋稣枘径?、三年前種者為最佳,接穗則以“木枝肥嫩,花芽盛大,平而圓實者為佳,虛尖者無花”,頗有講究,至今仍被沿用。并且當時還出現(xiàn)了諸如《四時栽接花果圖》、《接花圖》、《四時栽接記》等專門談論嫁接技術(shù)的專著,可惜都已失傳。蘇軾為沈立《牡丹記》作序時指出:“蓋此花見重于世三百余年,窮妖極麗,以擅天下之美,而近尤復變態(tài)百出。務為新奇以追逐時好者,不可勝紀”。這不能不說得助于我國古代巧奪天工的嫁接技術(shù)。2.對植物遺傳性和變異性的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種普遍的遺傳現(xiàn)象中,認識到各種植物都存在著遺傳性。王觀《芍藥譜·序》有云:“天地之物悉受天地之氣以生,其大小、短長、辛酸、甘苦,與夫顏色之異,計非人力之可容致功于其間也?!辈粌H如此,對其變異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特別是到了宋代,對植物變異的原因有了初步的認識。劉攽《芍花譜·序》以為“洛陽牡丹由人力接種,故歲歲變更日新,而芍藥自以種傳,獨得于天然,非剪剔培壅灌溉以時,亦不能全盛。”王觀也認為“今洛陽牡丹,維揚之芍藥,受天地之氣以生,而大小深淺,一隨人力工拙而移其天地所生之性,故異容異色間出于人間”。說明他們均巳認識到嫁接可以導致變異的產(chǎn)生,已經(jīng)認識到了人力的重要性。恰如韓彥直《桔錄·種植篇》所說?!肮ぶ颊?揮斤之間,氣質(zhì)隨變?!肆χ畢⑴c造化者每如此?!壁w時庚《金漳蘭譜》又從反面談到個問題,“花有多寡,葉有強弱,此固其因所賦而然也。茍惟人力不到,則多者從而寡之,強者又從而弱之。”說明如果人力不勤,栽培不利,養(yǎng)護不周,還會使好花變差。王觀《芍藥譜》又云:“花顏色之深淺與葉蕊之繁盛,皆出培壅剝削之力”,周師厚《洛陽牡丹記》”甘草黃”一品下載:其花初出時多單葉,今名園培壅之盛變千葉?!闭f明他們當時已認識到土壤條件的改變同樣可以導致變異的產(chǎn)生。應該特別指出的是,當時已知道變異是形成新生物類型的重要途徑。周師厚《洛陽牡丹記》“魏花”一品下云:“魏花,千葉肉紅花也。……近年又有勝魏、都勝二品出焉。勝魏似魏花而紅;都勝似魏花而差大葉,微帶紫紅色,其種皆魏花之所變歟?豈寓于紅花本者,其子變而為勝魏;寓于紫花本者,其子變而為都勝歟?”他推斷“勝魏”、“都勝”皆“魏花”之后裔,以為“勝魏”源于“魏花”中的紅花品系,“都勝”則是“魏花”中紫花品系所演出。這是一種近乎科學的推斷,值得重視。陸游《天彭牡丹譜》中曾記載,當時蜀中花戶“多種花子,以觀其變”,說明當時芯花者已認識到許多變異不能傳給后代,而用種子繁殖得到變異卻比較容易。劉蒙在其《菊譜·補意》中也寫道:“又嘗聞于蒔花者云:花之形色變易如牡丹之類,歲取其變者以為新,今此菊亦疑所變也?!闭鎸嵉胤从沉朔N花人的寶貴經(jīng)驗,如牡丹之類,其花形色變態(tài)百出,只要年年選取變異植株,保存其變異性,就可以形成新的生物類型。這種以變異為材料,可以實現(xiàn)由少數(shù)類型轉(zhuǎn)到多數(shù)類型的思想,不僅可以直接指導種藝實踐,而且也反映出我國古代已出現(xiàn)生物進化觀念的萌牙?!皻q取其變者以為新”雖然只有八個字,卻是達爾文以前卓越的以人工選擇為基礎(chǔ)的進化觀,在世界科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3.關(guān)于芽變選擇的寶貴記載人工選擇可以用來培育新品種。在我國漢朝就有了穗選法的實踐,選取良種進行播種,以提高單位面積產(chǎn)量。在宋代的園藝古籍中,已出現(xiàn)了芽變現(xiàn)象和芽變選擇的記載,頗值得我們注意。張邦基《陳州牡丹記》這篇230余字的作品就是對當時一次芽變現(xiàn)象很完整的記述。其略云:“政和壬辰春,予侍親在郡,時園戶牛氏家忽開一枝,色如鵝雛而淡。其面一尺三、四寸,高尺許。柔葩重疊,約千百葉。其本‘姚黃’也,而于葩英之端,有金粉一暈縷之,其心紫,蕊亦金粉縷之。牛氏乃以‘縷金黃’名之”。說明當時人們對此已有了一定注意。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花品敘》“潛溪緋”條亦載“本是紫花,忽于叢中時出緋者一、二朵,明年花移他枝,洛人謂之轉(zhuǎn)枝花,其花緋色?!彼浺酁檠孔儸F(xiàn)象,紫花由于芽變選擇而成緋色,繁殖固定而成為新品種。周師厚《洛陽牡丹記》“御袍黃”、“洗妝紅”二品的記載,也與上述現(xiàn)象類同。“御袍黃千葉黃花也……類女真黃。元豐時應天院神御花圃中植山篦數(shù)百,忽于其中變此一種”;“洗妝紅千葉肉紅花也,元豐中忽生于銀李圃山篦中”,雖然記述比較簡單,卻是芽變選擇在育種上的具體運用,因為芽變是植物體細胞的突變,它是進化的原因,也是進化的結(jié)果,可以遺傳,而這些“山蓖”則是用以做砧木的。利用芽變植物進行嫁接可以獲得優(yōu)良品種。這些記載。無疑反映了當時人們樸素的生物進化觀。其三、宋代園藝古籍豐富了傳統(tǒng)本草學的內(nèi)容傳統(tǒng)本草學著作中,往往對園藝植物的生物學特征稍加敘述。宋代以前的有關(guān)園藝植物的記載也多見于本草著作中。宋代園藝古籍的大量出現(xiàn),使園藝一門逐漸脫離了傳統(tǒng)本草學而獨立存在。但某些園藝植物或其中的部分卻是不可多得的中草藥,如柑桔、荔枝、菊、桐等都有一定的藥用價值。這樣在園藝古籍中不可避免地會帶有本草學的成分,對傳統(tǒng)本草學有一定的貢獻。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認識。1.對本草學著作的論證宋代園藝古籍中所涉及的本草內(nèi)容,有一部分是源自以前的本草著述,如陳翥《桐譜·敘源》所言:“其葉味苦,寒、無毒,主惡蝕瘡著陰皮主五痔,殺三蟲,療賁氣病:其花飼豬,肥大三倍?!边@些敘述皆見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其間亦有以耳聞目睹之事實來論證本草著作的,史鑄《百菊集譜·補遺·辨疑》記載:“《本草》及《干金方》皆言菊花有子,愚初以此為疑,今觀魏鐘會《菊華賦》,其中‘芳實離離’之言,必可取信;續(xù)又見近時馬伯升《菊譜》有該‘金箭頭菊’,其花長而末銳,枝葉可茹,最愈頭風。世謂之‘風藥菊’,無苗,冬收實而春種之。據(jù)此二說,則知菊之為花,果有結(jié)子明矣?!币云渌勔娮C明《本草》所言無誤。使后人用藥不致產(chǎn)生疑慮。2.對本草著作進行辨證宋代園藝古籍中有關(guān)本草方面的記述并不都是一味因襲的,有的書中對以往本草書中所述不合實際的情況予以辨證。贊寧山居,于諸筍形色、性狀尤為究心,時有心得。其《筍譜·三之食》即對前人本草著作的舊說予以辨駁:“李績《本草》云竹筍味甘無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氣、可久食。又陳藏器云諸筍皆發(fā)冷血及氣。不如苦筍不發(fā)病。今詳諸筍皆冷,久食亦發(fā)風,苦筍冷毒尤甚。陳說非也。以親驗為證?!彼米约旱挠H身體驗證明古人舊說有誤;又如范成大《菊譜·后序》云:“陶隱居謂菊有二種,一種莖紫,氣香味甘,葉嫩可食,花微小者為真菊,青莖細葉,作蒿艾氣,味苦,花大,名苦薏,非真也。今吳下惟甘菊一種可食,花細碎,品不甚高,余味皆苦,白花尤甚,花亦大。陶隱居論藥既不以此為真,后復云白菊治風眩,陳藏器之說亦然?!鹅`寶方》及《抱樸子·丹法》又悉用白菊,蓋與前說相抵牾。今詳此惟甘菊一種可食,亦入藥餌。”以親眼所見,辨古人之舊說抵牾有誤,有一定的藥學價值,使后人用藥,不致盲從。3.對本草著作的補充值得珍視的是,宋代園藝古籍中有些關(guān)于本草方面的記載不見于以前的本草著作,可視為關(guān)于本草書的補充。菌類入藥,未見宋以前本草著作述及。而陳仁玉《菌譜》“松蕈”條則記載了松蕈療“溲濁不禁”的功效:“人有病溲濁不禁者,偶掇松下菌食之,病良已。此其效也?!痹偃缇愔卸局夥?唐慎微《證類本草》卷2載“掘地作坑,以水沃中,攪令濁,俄頃飫之?!边@種說法今巳否定,未見使用。而陳仁玉《菌譜》所述解毒之法,則一直被人沿用。其“鵝膏蕈”條說:“鵝膏蕈與杜蕈相亂,杜蕈生土中,俗言毒所成,食之殺人……凡中其毒者必笑,解之宜以苦茗雜礬,勺新水并咽之,無不立愈。”其中講到中毒癥狀及解毒方法,真可用來補本草著作之不足。另外韓彥直《桔錄》卷下“入藥”篇還談到當時造假藥的一則趣事,可備一格。其云:“近時難得枳實,人多植枸桔于籬落間,收其實剖干之,以之和藥,味與商州之枳幾逼真矣。枸桔又未易多得,取朱欒(指書中所述桔之一種)之小者半破之,曝以為枳。異方醫(yī)者不能辨,用以治疾,亦愈。用假藥治病,亦能收到功效,真可謂歪打正著。他又說:“藥貴愈疾而已,孰辨其為真?zhèn)我?”以為用藥當以治好病為準,無所謂真假,則其僅重藥效而已。第四.宋代園藝古籍中包含有豐富的加工制作技術(shù)史料園藝植物中有果木樹、蔬菜和經(jīng)濟林木,對這些植物的記述不免會帶有加工制作的內(nèi)容。宋代園藝古籍中所涉及的果樹有蠢桔和荔枝,經(jīng)濟林木有桐樹、竹子、菜蔬類有筍、菌等。這些植物及果實的加工制作技術(shù)的敘述在宋代園藝古籍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如陳翥《桐譜》一書中,“器用篇”專談桐木的特性及量材施用和加工制作等方面的問題,為樂器制作和木器加工技術(shù)方面的寶貴資料。他對量材施用有自己的一套見解,認為“凡白花桐之材以為器,燥濕破而用之則不裂,今多以為甑、杓之類,其性理慢之然也。紫花桐之材,文理如梓而性緊,而不可以為甑,以其易坼故也。使尤良焉。余桐之材,但有名耳,不入棟梁、棺槨,器具之用矣?!逼渲嘘P(guān)于如何合理利用桐木的問題,很有見地。作者以為桐材加工的難易,與桐樹和種類及其木材質(zhì)地不同有關(guān),這是很正確的認識,蔡襄《荔枝譜》載有“蜜煎之法”,其先人們“剝生荔枝,笮去其漿,然后蜜煮之”,這種方法浪費荔枝頗多。他到福州后,“用曬及半干者為煎,色黃白而味美可愛,其費荔枝減常歲十之六、七?!苯袢帐称沸袠I(yè)制蜜餞之風特盛,不知古書所載于今有補否?另外釋贊寧《筍譜·三之食》中載有作脯、制筍干、取麻、制等十三種有關(guān)筍類的加工制作方法;蔡襄《荔枝譜》中還記述了荔枝的紅鹽、白曬之法;陳仁玉《菌譜》述及菌的加工制作技術(shù)及食用方法,韓彥直《桔錄》“制治”一節(jié)更載有蜜桔、藥桔、薰桔諸法。這些都是我國古代寶貴的技術(shù)史資料,頗有待于后人去研究和開發(fā)利用。四、宋代園林古籍的經(jīng)濟史料價值宋代園藝古籍不僅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其中還有很可寶貴的經(jīng)濟史料,很值得進一步研究。具體說來,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1.花戶與花市的結(jié)合花卉在宋代已成為人們?nèi)粘I钪胁豢扇鄙俚臇|西。養(yǎng)花、賞花、插花、戴花是當時的風尚。當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專門從事養(yǎng)花、接花的所謂“花戶”、“園戶”,而且大量見于園藝古籍的記載。如歐陽修《洛陽牡丹記》中所提到的姚氏、魏氏、牛氏、門氏、左氏;周師厚《洛陽牡丹記》中所提到的靳氏、閔氏、李氏、袁氏;陸游《天彭牡丹譜》中所提到的宋氏、張氏、蔡氏、楊氏、王氏等。他們所培育和發(fā)現(xiàn)的新品種多以自己的姓氏名之,如姚黃出于姚氏,魏紫出于魏氏,左紫出于左氏,李師閣出于李氏園圃等。當時好花的風氣使得養(yǎng)花、接花為頗受人青睞的一個行當。在蜀中“大家好事者皆竭其力以養(yǎng)花”,至陳州則“園戶植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揚州芍藥甲天下,當?shù)亍胺N花之家,園舍相望”,“朱氏之園最為冠絕,南北二圃所種,幾于五、六萬株?!泵棵坑行缕贩N出現(xiàn)時,花戶便以之牟取暴利,或有因之而大發(fā)橫財者。據(jù)張邦基《陳州牡丹記》載,陳州園戶牛氏家一本“姚黃”芽變?yōu)椤翱|金黃”,轟動一時,牛氏乃“以篨作棚屋圍幛,復張青帟護之于門首,遣人約止游人。人輸千錢,乃得入觀。十日間其家獲數(shù)百千?!睔W陽修《洛陽牡丹記》也載,魏花初出時,欲觀者必“稅十數(shù)錢乃得登舟渡池至花所,魏氏日收十數(shù)緡?!蔽菏先帐杖氤f錢,成為當時有名的暴發(fā)戶。在四川,這種情況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花戶“多植以謀利”,“雙頭紅”為當時一種絕品,“并蒂駢萼”,色彩彤紅奪目,本出于花戶宋氏園圃中,“初出時,一本花最值至三十千”;“祥云”“初出時亦值七、八千”。成都“小東門外有張百花、李百花之號,皆培子分根,種以求利,每一本或獲數(shù)萬錢。”名花異卉一時成為緊俏商品。這就使得人們追奇逐異,不斷培育新品種,客觀上又刺激了園藝業(yè)的發(fā)展。當時有以接花業(yè)為業(yè)者,在洛陽,花戶門氏之子即以接花為業(yè);南宋時,四川花戶“皆以接花為業(yè)”。接花的種類不同,價格也各異,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載,當時“姚黃一接頭直錢五千,……魏花初出時亦直錢五千,今尚直一千?!苯踊p方要履行一定的手續(xù),洛陽城中有專門種山篦子為接花用的、至秋天接花時節(jié),要接花者便將接穗買去,讓花戶為之接花。等來年春天,花開才憑證券償值。即使富戶肯出大價錢,花戶還是很保守的,并不愿輕易讓他人接成名花。當時洛陽人以姚黃為牡丹花王,“甚惜此花,不欲傳其術(shù),權(quán)貴求其接頭者,或以湯中殺與之?!痹诋敃r的條件下,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也就不足為怪了。當時人對花卉有一種特殊心理,每一異品突出,眾人爭相購買,插花、戴花成為時尚。伴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城市日趨繁榮,專門經(jīng)營花卉買賣的場所一“花市”便應運而生了。王觀在《芍藥譜·序》中寫道:“揚之人與西洛不異,無貴賤皆戴花,故開明橋之間,方春之月,拂旦有花市焉?!薄盎ㄊ小痹趽P州出現(xiàn),說明花卉巳大量投放商品市場。這是當時商品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的一個絕好證明。王觀在熙寧八年(1075)冬遣知江蘇江都縣,其成譜時間大約在熙寧九年(1076)或稍后。宋末元初吳自牧《夢粱錄》也提到南宋都城臨安有花市,但遠不及此為早。目前的經(jīng)濟史研究中,似未見對宋代花市有專論者,這是我國古代經(jīng)濟史研究中值得重視的一個問題。2.金柑的配食與配花苞貢制度是經(jīng)濟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但至今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宋代的苞貢制度史書中或語焉不詳,而宋代園藝古籍中或多或少記錄有當時苞貢制度的一些情況,可做為我們研究時的參考。陳仁玉《菌譜》“合蕈”條言及臺州一帶的苞貢情況,“舊傳昔嘗上進,標以臺蕈,上遙見誤讀,因承誤云。數(shù)十年來,既充苞貢,山獠得善價,率曝干以售?!睆倪@里我們可以知道,合蕈是當時臺州一帶的土產(chǎn)貢品,所貢有數(shù)十年的歷史。充貢之品多屬美味,故時人往往多備以高價出售。韓彥直《桔錄》卷上“金柑”條也有類似記載:“都人初不甚貴,其后因溫成皇后好食之,由是價重京師?!闭f明當時溫州一帶”金柑”是用以充貢的。唐朝楊貴妃嗜荔,貢品多取自南海(或云取自四川),至宋則多貢自福建。蔡襄《荔枝譜》有載:“福州舊貢紅鹽、蜜煎二種,慶歷初,太官問歲進之狀,知州事沈邈以道遠不可致,減紅鹽之數(shù)而增白曬者,兼令漳、泉二郡亦均貢焉?!蔽闹胁⒂涊d蔡氏仕福州時,對蜜煎之法予以改進,減少了荔枝的浪費,但后來蜜煎之法一度中斷,因修貢者皆取之于民,后之主吏皆“利其多取以責賂”,刁難百姓,如當時牛心荔樹枝“福州惟有一株,每歲貢干荔枝皆調(diào)于民,主吏常以牛心為準,民倍值購之以輸?!睆闹形覀兛梢栽谝欢ǔ潭壬狭私猱敃r官場腐敗現(xiàn)象的嚴重和廣大勞動人民所受的橫征暴斂之苦。當時的貢品還有花卉一項,據(jù)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載:“洛陽至東京六驛舊不進花,自今徐州李相迪為留守時進御,歲差役一員乘驛馬一日一夜至京師,所進不過姚黃、魏紫花三數(shù)朵?!碑敃r還把隋代發(fā)明的“蠟封果蒂”以保鮮存香的技術(shù)運用到貢花上,以蠟封花蒂可使花“數(shù)日不落”。其后錢惟演為洛陽留守,亦仿此而置驛貢花,所以蘇東坡《荔枝嘆》中有“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之戲語?;ㄙM一人數(shù)馬一日一夜而貢去鮮花三數(shù)朵,可以想見當時統(tǒng)治者之荒淫奢靡。但應指出的是,貢花一事本由地方官吏諂媚上司而產(chǎn)生,彭州進花即是一例。當時宋祁帥蜀,彭州守朱紳取揚氏園中花千品獻與宋祁。祁在蜀四年,每花開時節(jié)便去索要,于是彭州貢花便成為慣例。《陳州牡丹記》也載,園戶牛氏圃中突出奇品“縷金黃”,“郡守聞之,欲剪以進內(nèi)府”,眾園戶都說“此花之變易者,不可為常。他時復來索此品,何以應之?”郡守方才做罷。3.商人計林斷之以立券宋代由于北方戰(zhàn)事頻仍,唐、五代以來的西北陸路貿(mào)易受阻,這樣一來,海外貿(mào)易便相對活躍起來。而對外貿(mào)易的商品種類中,關(guān)于果品一項的記載,在宋代園藝古籍中的史料極為珍貴。福建為荔枝重要產(chǎn)區(qū),福州種植最多,“一家之有,至于萬株”。在莆田,人們尤重“陳紫”,致使其身價倍增?!瓣愂嫌烧?必先閉戶。隔墻入錢,度錢與之。得者自以為幸,不敢較其值之多少也?!彼^物以稀為貴,用在這里是再恰當不過了。不僅如此,荔枝還是國外市場上的搶手貨,蔡襄《荔枝譜》中一段敘述頗可說明問題:荔枝“初著花時,商人計林斷之以立券,若后豐寡,商人知之,不計美惡。悉為‘紅鹽’者,水浮陸轉(zhuǎn),以入京師。外至北戎、西夏,其東南舟行新羅、日本、流求、大食之屬,莫不愛好,重利以酬之。由于已經(jīng)斷林變賣,致使當?shù)厝艘埠苌俪缘锦r荔枝。雖然其中所記國名地理方位有誤。但說明當時“紅鹽”荔枝已投放國際市場,這是我國古代海外貿(mào)易的寶貴史料。其中“商人計林斷之以立券”的做法,在當今的閩南一帶還很風行,可見由來已尚。商業(yè)的發(fā)達反過來刺激了果品生產(chǎn),進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五、宋代園林古籍在中國園林藝術(shù)史上的地位1.園林實踐對現(xiàn)代園藝學理論的初步探索在宋代以前,談園藝者多從果木、蔬菜的角度去談,而且多數(shù)見自農(nóng)書,如《尹都尉書》、《汜勝之書》、《齊民要術(shù)》、《四時纂要》之類。把觀賞花卉排斥在外,當然構(gòu)不成完整意義上的園藝學。宋代各種園藝古籍大量出現(xiàn),不僅包括園藝果木、園藝蔬菜,而且出現(xiàn)了大量的園藝花卉專書譜,說明園藝學構(gòu)成在宋代已趨完善,標志著園藝學理論在宋代已經(jīng)萌芽。正如文字是在語言發(fā)達到一定程度上才會產(chǎn)生一樣,宋代園藝古籍是在當時園藝業(yè)極為發(fā)達的基礎(chǔ)上總結(jié)當時的技術(shù)經(jīng)驗而成的。當時農(nóng)學體系已經(jīng)完備,農(nóng)學理論巳趨成熟,自古以來的天時、地宜、人力觀點步入了園藝學的殿堂,而且當時人們對之有了一定的認識。周師厚《四時變接法》為栽接月令,突出體現(xiàn)了古代的“農(nóng)時”觀念;其題下注云:“此惟洛中氣候可以此變接,他處須各隨地氣早晚處接?!边@是對地宜的絕好的認識;關(guān)于嫁接、培壅能使植物發(fā)生變異的認識,說明他們已觀察到人力作用之重大。劉攽《芍藥譜·序》以為“其間亦有開不能成或變?yōu)樗氛?此天地尤物,不與凡品同,必待地利、人力、天時參并其美,然后一出意”把天時、地利、人力并舉,認識到他們的重要性,而這則是園藝學理論產(chǎn)生的基礎(chǔ)。認識到了天時、地宜和人力的作用,才能以此為指導進行園藝實踐。在實踐中,宋代勞動人民逐漸總結(jié)出一套關(guān)于園藝植物的栽培、養(yǎng)護、嫁接、澆灌、病蟲害防治及瓶花插養(yǎng)、盆景培育等各環(huán)節(jié)的寶貴經(jīng)驗,大量的宋代園藝古籍,就是對這些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宋代園藝古籍告訴我們:當時已經(jīng)充分認識到園藝作物必須使之順應天時、地宜等自然規(guī)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時通過人工選擇產(chǎn)生優(yōu)良的品種的認識,已不僅僅是使園藝作物簡單地適應自然規(guī)律,而且已認識到通過人工栽培,改造自然條件,進而可以改變作物,使生物進化,為園藝學理論上的突破創(chuàng)造了前提。當時人們通過實踐,總結(jié)經(jīng)驗,又利用這些經(jīng)驗指導自己的園藝實踐,并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提高認識。只是當時的蒔藝經(jīng)驗多是零碎的,尚無一部專書對當時的各種經(jīng)驗及認識加以系統(tǒng)總結(jié),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但無論怎樣說,當時的園藝古籍中對現(xiàn)代園藝學理論所包括的各方面的問題都涉及到,為現(xiàn)代園藝學理論的最終形成起了奠基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我們說,宋代園藝古籍的大量出現(xiàn),標志著園藝學理論在宋代已經(jīng)萌芽。2.園林古籍的豐富和發(fā)展宋代園藝古籍是對宋以前我國勞動人民從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園藝技術(shù)經(jīng)驗的總結(jié)。我們知道,我國的園藝實踐至遲在夏朝就開始了,這在先秦諸子和經(jīng)書中或多或少都有見及。漢代的《尹都尉書》可以算作我國最早大量涉及園藝的文獻,其中有“種瓜、種芥、葵、蓼、薤、蔥諸篇”。但是書早已失傳。成書于晉代的稽含《南方草木狀》和戴凱之《竹譜》所記皆野生植物,嚴格說來還不應算作園藝專書。但《竹譜》之成,實際上卻開了后世植物譜錄的先河。園藝古籍多以譜錄形式出現(xiàn).不能不說與之有很大關(guān)系。南北朝時期,后魏賈思勰撰《齊民要術(shù)》10卷。其中有關(guān)園藝果木和蔬菜的栽培技術(shù)方面的內(nèi)容頗多,但他卻把園藝花卉斥之門外,所謂“花草之流,可以悅目,徒有春花,而無秋實,匹諸浮偽,蓋不足存?!彼拐\為一大憾事!有隋一代雖壽數(shù)不長,但卻有諸葛穎等《種植法》77卷,其成就之大,可以想見,只是至今早已失傳。唐代由于生產(chǎn)工具的進步,農(nóng)業(yè)高度發(fā)展,園藝業(yè)也隨之而昌盛,這一時期真正的園藝專書才開始出現(xiàn)。其中王方慶《園庭草木疏》21卷,洋洋大觀,可惜完帙不存,今之殘本所記花木不及十種;賈耽著為《百花譜》,僅見宋明人提及,未見公私著錄,當是早已不存;現(xiàn)存的只有李德?!镀饺菽居洝?卷,所記為李氏別墅——平泉山莊的奇花異草,多是泛泛而談,主要對植物的生物學特性予以描述,而有關(guān)栽培技術(shù)方面的內(nèi)容、涉及絕少。到了宋代,人們把當時及以前民間積累起來的零散經(jīng)驗加以總結(jié),寫出了大量園藝專書。如周師厚《洛陽花木記》中關(guān)于接花的記載就吸收唐代韓鄂《四時纂要》中的成果,當然大部分還是走訪所得。成書于南宋末年的吳《種藝必用》更是集各種實踐經(jīng)驗的大成之作,其中或取自《齊民要術(shù)》,或取自《四時纂要》,更多的還是取自北宋及南宋前期的園藝古籍,筆記小說,其中稍有自己的調(diào)查所得亦未可知。這也可以說是宋代園藝古籍內(nèi)容較為豐富,科學性較強的一個因素。在體例上,宋代園藝古籍對以往的園藝古籍中單純記錄植物的生物學特征的做法予以繼承,并增添了不少技術(shù)性的內(nèi)容,關(guān)于栽培、養(yǎng)護、嫁接、澆灌、除蟲等方法的記載已屢見不鮮。另一方面,宋代園藝古籍一改過去對多種植物泛泛而談的做法,各種專譜如牡丹專譜、荔枝專譜、芍藥專譜等大量出現(xiàn),對每一種植物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