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課《昆明的雨》教學設(shè)計++2022-2023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1頁
第17課《昆明的雨》教學設(shè)計++2022-2023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2頁
第17課《昆明的雨》教學設(shè)計++2022-2023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3頁
第17課《昆明的雨》教學設(shè)計++2022-2023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7昆明的雨教學目標.把握課文敘寫景、事、物的線索,體會課文形散神聚的特點。.朗讀課文,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點,品味文章的語言。.體會作者對昆明的雨的喜愛與懷念之情,理解文中展現(xiàn)的風土人情。教學重難點.朗讀課文,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點,品味文章的語言。.體會作者對昆明的雨的喜愛與懷念之情,理解文中展現(xiàn)的風土人情。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有一個作家,他愛吃愛玩,在文藝界獨樹一幟;他還特別重感情,有一個地方讓他心心念念了40多年。這個地方就是昆明,這個作家就是汪曾祺。這節(jié)課讓我們一起走進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感受雨中的景、物、人、事的美好,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情味。二、教學開展.目標任務一:搜集資料,掃清障礙。字詞積累。自由朗讀,積累課后“讀讀寫寫”中的詞語。作者簡介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作家,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二汪曾祺的小說渾樸自然,在清淡委婉中透出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散文平淡自然,卻饒有趣味。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背景鏈接本文選自《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汪曾祺早年在西南聯(lián)大讀書,在昆明生活7年,對昆明的一草一木、風土人情都非常了解,對昆明有著很深的感情。本文是作者選取昆明雨季最有特色也最能觸動他思緒的事物寫成的,表達了作者40年后對昆明的雨的懷念。.目標任務二:初讀,感知內(nèi)容之“散亂”。請同學們略讀課文(注意文章關(guān)鍵部分,如標題、首末段以及每段關(guān)鍵詞句等),時間為3分鐘,然后回答問題。找出直接表達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情感的語句。我想念昆明的雨。昆明的雨季有什么特點?雨季長,不使人厭煩,不使人氣悶,氣壓不低,人很舒服。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濃綠的。作者圍繞“昆明的雨”,主要回憶了哪些景、物、人、事?找出相關(guān)詞句,填寫下面學習任務單。學習任務單景、物、人、事特點景與物雨季風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濃綠的① 多、肥大、濃綠、倒掛著還能開金黃色的花各種菌子種類繁多、味道鮮美火炭梅②.緬桂花/樹白色、香/高大、濃綠木香花葉濃密人與事賣楊梅的苗族女孩子③④ 淳樸、善良與友人雨中小酌靜謐、美好[參考答案]①仙人掌②個大、黑紅、味甜③戴小花帽、穿繡花鞋、聲音嬌嬌的④賣緬桂花的房東母女文章標題是“昆明的雨”,為什么又用大量筆屢寫以上這些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都與雨有聯(lián)系。如:楊梅是雨季的一種果子,在昆明的雨的滋潤下,楊梅是又大又黑紅的,賣楊梅的苗族女孩子嬌美的吆喝聲也將雨季的空氣襯得更加柔和了。選取以上這些昆明雨季中有代表性的事物來寫,是為了充分體現(xiàn)雨季特點,展現(xiàn)昆明的風土人情。師小結(jié):課文篇幅不長,但所敘景、事、物等較多,顯出“雜”的特點,這也是散文“形散”的體現(xiàn)。.目標任務三:細讀,品味語言之“平淡二有人說:“汪曾祺的散文像一壺鐵觀音,看似無味,細品方知甘甜。”下面,請同學們勾畫出文中你認為平淡自然卻饒有趣味的語句或段落,仔細揣摩。(1)①(干巴菌)顏色深褐帶綠,有點像一堆半干的牛糞或一個被踩破了的馬蜂窩。②(雞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塊銀元那樣大,滴溜兒圓,顏色淺黃,恰似雞油一樣。③昆明的楊梅很大,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大多數(shù)作家作品中的比喻句都是華美而艷麗的,而汪曾祺卻借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比喻或描述。這些隨處可見,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的事物在文中一次次出現(xiàn),更易于讓普通讀者直接感受事物的形象。(2)牛肝菌下來的時候,家家飯館賣炒牛肝菌,連西南聯(lián)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吃。用“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形象地描繪出牛肝菌的顏色、口感和味道,表達出作者對牛肝菌的喜愛之情?!昂芎贸浴边@三個字是日常用語,很好地體現(xiàn)了汪老散文平淡、如敘家常的語言特色。(3)①這種東西也能吃??、谶@東西這么好吃?!這兩個句子的標點很特別,都用了一個問號和一個嘆號,但是它們所表達的感情卻迥然不同。句①反問+感嘆,表露出質(zhì)疑、嫌棄的情緒,表達了作者初見干巴菌11陋的外形時,內(nèi)心強烈的質(zhì)疑和驚訝以及對它的嫌充和畏懼。句②疑問+感嘆,表露出驚嘆、喜歡的情緒,表達了作者對干巴菌的美味的驚喜與驚嘆之情。|追問:如果要在這兩句話前各添加一個語氣詞表達作者的情感,你會加什么?:I(啊?)這種東西也能吃??。ㄍ郏。┻@東西這么好吃?! !石玉法而而添后番族公法》「嬴二面示元福3廠反嬴不耐或亍梅而云而屣,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吆喝一聲:“賣楊梅一一”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用“戴”“穿”“坐”“吆喝”等詞,對苗族女孩子進行了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用賣楊梅的苗族女孩的嬌美情態(tài)襯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文字富有生活氣息,很有畫面感。(5)我吃過蘇州洞庭山的楊梅、井岡山的楊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把蘇州洞庭山的楊梅、井岡山的楊梅與昆明的火炭梅進行對比,突出昆明火炭梅的美味,側(cè)面襯托了昆明的雨的滋潤,抒發(fā)了作者對昆明和昆明雨季的喜愛之情。(6)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嚴嚴的。密匝匝的細碎的綠葉,數(shù)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漲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濕透了。這段環(huán)境描寫很有意境。外面是大雨,院子里是淋濕的綠葉、白花,這樣一種氛圍里,兩個人靜靜地坐著,給人以寧靜、閑適、恬淡之感。師小結(jié):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的語言平淡自然,如話家常,卻饒有趣味,言有盡而味無窮。他最善于用話家常式的口語,以及標點、修飾語等凸顯語言特有的格調(diào)。4.目標任務四:悟情感,體會散文之“神聚”。本文之所以能對讀者產(chǎn)生強大的藝術(shù)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對“凡人小事”的審視。結(jié)合本

文,試分析文章是如何以小見大、形散神聚的。以小見大:作者對昆明的愛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載體越小,越顯出愛得醇厚。仙人掌、青頭菌、牛肝菌、楊梅、緬桂花等作為承載情感的載體,事物零散,卻都具有非凡的意義,它們共同昭示了汪曾祺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顯著作者對昆明、對昆明的雨的喜愛和懷念之情。形散神聚:本文所敘景、事、物較多,但都圍繞著核心,即懷舊與珍視,追溯歲月流逝之后留下的珍貴回憶,表達對過往人生的珍愛。情感的線索串起當年散點的回憶,起到了形散而神聚的效果。師補充:全文重點描述昆明雨季中的幾種有代表性的事物,重在表現(xiàn)生活氣息,體現(xiàn)作者對日常生活的重視,對生活中情趣與美的欣賞,符合作者散文創(chuàng)作的一貫特點。由畫始,至詩終,并且首尾都有“我想念昆明的雨”的心語,不能不說是作者的藝術(shù)匠心的表現(xiàn),這也說明,散文之“散”其實是外形散,而內(nèi)核嚴整。結(jié)束語:汪曾祺先生一生坎坷,但他始終能夠保持平靜曠達的心態(tài),以平淡的心對待人生艱難,并且創(chuàng)造了積極的、樂觀的、詩意的、美的文學人生。也希望同學們課下能多讀汪老的文章,真正體會先生濃烈如火的真情懷。三、作業(yè)布置閱讀提示里說:“汪曾祺的散文,往往拾取生活中的瑣細事物,娓娓道來,如話家常,平淡自然,卻饒有趣味J請結(jié)合本文和汪曾祺的另外幾篇散文《故鄉(xiāng)的食物》《翠湖心影》《我的家鄉(xiāng)》來分析該特點。(可從標點、用語、分段、取材、情味等角度進行分析。)板書設(shè)計昆明的雨引出話題:"我"想念昆明的雨總寫昆明雨季特點雨季中有代表性的景、物、人昆明的雨引出話題:"我"想念昆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