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否可教道德可教與不可教多學科的視野_第1頁
道德是否可教道德可教與不可教多學科的視野_第2頁
道德是否可教道德可教與不可教多學科的視野_第3頁
道德是否可教道德可教與不可教多學科的視野_第4頁
道德是否可教道德可教與不可教多學科的視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道德是否可教道德可教與不可教多學科的視野

一、關(guān)于道德的“教育”和“不教育”的討論道德與不可容忍的斗爭被認為是不可接受的。事實上,他們站在不同學科的立場上,有自己的想法。1.作惡即行善,知善必行道德是知識,知識可教道德也可教。在蘇格拉底看來,道德就是知識或智慧。人只做自己認為善的事情,不會故意作惡。作惡是出于對善的無知,錯把惡當作善。明知故犯是一種假像,其實作惡者并非真正知道自己在作惡。人知惡必不作惡,知善必行善。而且,在智慧的指導之下,人的一切努力和稟賦的結(jié)局都是幸福的。所以說,道德即知識。知識可教,故道德可教。2.知識與道德的關(guān)系沒有專門的道德教師,能說道德是教出來的。不論是道德,還是其他知識,如果可“教”的話,就必定有與之相應(yīng)的教師和學科。然而,道德作為一種知識,不同于天文學、哲學和數(shù)學知識,在天文學、哲學和數(shù)學知識上專家和外行有著天壤之別,專家可以成為外行的教師;在道德上,卻不存在使一部分人成為專家而大多數(shù)老百姓不靠講解或課本就弄不懂的東西。數(shù)學、天文學、醫(yī)學知識顯然可教,而且都有專業(yè)教師。好的數(shù)學家、天文學家、醫(yī)學家都是教授培養(yǎng)出來的??墒牵粋€人要想成為好人的話,卻無處可尋專門教練,世上根本就沒有專門教人成為好人的教練、教師或?qū)<?。國家或?qū)W校不可能委派專門的教員教大家學習道德。任命一些人專門去教別人勤勉、自制和勇敢,是非?;闹嚨摹<热粵]有道德教師,又怎能說道德可教呢?3.道德教育引導與道德學習英國哲學家賴爾認為,從“教”的日常語義上說,道德是可教的;從“教”的嚴格意義上說,道德是不可教的。就是說,如果把人們無意之間對年輕人品德潛移默化的影響稱作“教”的話,道德是可教的;如果“教”指有意識地樹立好榜樣,灌輸?shù)赖乱?guī)范之類的活動,道德就不可教。所以,可以換一種說法,即道德可學不可教。所謂日常語義的“教”,指的是無意之中對人的潛移默化。而發(fā)生潛移默化影響的條件是年輕人立志成為像誰一樣的人,就是說年輕人有心于學,自覺地以別人為榜樣。比如,力圖成為像自己父母或兄長、教師那樣的人,這些人便是他道德學習的榜樣;力圖成為像某個英雄人物那樣的人,這個英雄就是他道德學習的榜樣。但是,這些人自己并沒有意識到有人正力圖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他們只是無意之中成為某個年輕人的學習榜樣。盡管他們是年輕人的“道德榜樣”,卻不是年輕人的“道德教師”。我們是通過向好榜樣學習,獲得各種美德的。我們在他人的榜樣、表情、言語、勸誡和約束的影響下,才學會逐漸地去關(guān)心他人,正是在別人的潛移默化之下,學會了各種行為規(guī)范。這類影響在日常語言中即被大家非常自然地稱作“教”。二、倫理是什么意思?討論“道德是否可教”,涉及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教”,“可教”的標準是什么等問題。而對于什么是“道德”,倫理學上有諸多見解:1.知善必善行,可知善善善蘇格拉底認為,萬物系于靈魂,而靈魂本身若要成為善,就需系于智慧。智慧(知識)使人受益,人的一切努力和稟賦若在智慧的指導下,其結(jié)局是幸福;若被無知所左右,其結(jié)局則是不幸。正常的人必定做自認為正確的事情,不做自認為是錯誤的事情。人知善必行善,道德即知識。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使人獲得關(guān)于善的理性知識。2.道德應(yīng)通過實踐活動獲得的,才能成為勇勇善人。作為道德教亞里士多德認為,現(xiàn)實中確實存在知善而行善的現(xiàn)象,但人們更多的是知惡而作惡。善的知識淵博的人,未必是道德高尚者。道德和技術(shù)一樣,必須通過現(xiàn)實的活動才能獲得。例如做公正的事,才能成為公正的人;表現(xiàn)勇敢,才能成為勇敢的人。任何一種道德都是通過實踐獲得的,并且最終體現(xiàn)在行為上。因此,道德和技藝一樣,其首要問題不是知識的教與學,而是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與獲得。3.行為道德或職業(yè)道德有些學者不同意亞里士多德式的行為主義觀點。他們注意到,一種行為道德或不道德是不確定的。斷定一種行為道德或不道德,必須訴諸于行為人內(nèi)在的傾向、態(tài)度、情感和動機。因此,情感和態(tài)度是道德的關(guān)鍵因素。4.孝敬父母本身的義務(wù)感康德認為,道德是一種服從善良意志的絕對命令的義務(wù)感,與人的好惡感情無關(guān)。例如,孝敬父母與喜愛不喜愛父母的情感無關(guān)。無論喜愛不喜愛父母,都應(yīng)該孝敬父母,這才是真正體現(xiàn)了無條件的義務(wù)感,這才是真正的道德??档抡J為,人在經(jīng)驗世界有向善的傾向,人在先驗世界有下達絕對命令的善良意志。5.道德教育是一種理性教育德國倫理學家包爾生認為,通過對人的情感和意志的理性訓練,賦予人理智,是可以培養(yǎng)有道德的人的。他理解的道德教育包括意志的教育和情感的訓練。他所謂的“意志教育”是賦予意志以理性的教育;他所謂的“情感訓練”是賦予情感以理性的訓練。因此,他所理解的“道德教育”歸根結(jié)底是一種理性教育。到了20世紀,有的學者將品德一分為三:理智、情感、意志(行動)。認為只有理智可教,情感和意志不可教。而有的學者提出反駁,認為將人心一分為三:分別討論知、情、意是否可教的學說是荒謬的。一個人的品德是通過他的思想、行動、言語等全面表現(xiàn)的。因此,不能分別從知、情、意幾個方面討論品德及其道德是否可教的問題。三、什么是“宗教”:語言和語言之間的差異人們在“道德是否可教”問題上的爭議,還涉及語言學對于什么是“教”、什么是“教會”等理解上的分歧:1.“沒有學就沒有教”我們既可以從意向的意義上把某種活動稱作“教”,也可以從成功的意義上把某種活動稱作“教”。意向意義上的“教”,指試圖使人學會但未必使人學會的教;成功意義上的“教”,指使人學會的教。從“教”的意向意義上可以說,“沒有學也可有教”;但從“教”的成功意義上也可以說,“沒有學就沒有教”。這兩句話的意思并不矛盾,所不同的是兩句話里“教”的用法和含義不一樣。也就是說,根據(jù)“教”的成功性用法,“沒有學就沒有教”成立,根據(jù)“教”意向性用法,“沒有學也可有教”也站得住腳。只要用法上作限定,兩句話的意思并不對立。意向之“教”只意味著教的努力。比如“我教他做一個誠實的人”并不意味著“他學會了做誠實的人”,而只是說“我試圖教他做一個誠實的人”。這句話里的“教”表達的只是教的努力或意圖,并不表示教會。成功之“教”,意味著“教會”,而不同于成功地“告訴”。根據(jù)以上分析,如果不考慮教的結(jié)果,只從意向性意義上理解“教”,道德是可教的,既可用口授的方式教,也可用示范、訓練的方式教;既可直接教,也可在教授知識和技能中間接地教。但是,如果考慮教的結(jié)果,從成功的意義上理解“教”,以“教會”作為“可教”的標準,道德的可教性就會成為有爭議的問題。2.成功的道德教育引導與道德行為什么樣的教才是成功的教?或者說,怎么才算“教會”?在什么意義上道德可教或不可教?對于成功地教道德,既可作行動性解釋,也可作非行動性解釋。作非行動性解釋,不必根據(jù)學生是否習得某種行為傾向來討論道德是否可教。在這種語境下,不難得出“道德可教”的結(jié)論。作行動性解釋,學生就必須習得某種行為傾向或行為模式,在這種語境下道德是否可教就難說了。如果對成功之“教”作行動性解釋,那么,“甲成功地教會乙欠債要還”就意味著乙學會“欠債要還”;乙學會“欠債要還”就意味著乙習得了償還債務(wù)的行為傾向。就是說,行動性解釋意味著成功的道德教學必定促成道德行為。如果對成功之“教”作非行動性解釋,假如乙確實懂得“欠債要還”的道理,那么,即使他故意欠債不還,也不能說明甲沒有成功地教會乙“欠債要還”的規(guī)范,而只能說明乙這個人意志薄弱或言行不一。用“教”的非行動性解釋來討論問題的話,即使學生有欠債不還的現(xiàn)象,也可以說關(guān)于“欠債要還”的教學是成功的。也就是說,成功的道德教學并不必然導致道德的行為。用比較傳統(tǒng)的話來說,行動性解釋和非行動性解釋都認為,在意識上對道德原則的理解和贊同,可能與在行為上對道德原則拒斥的現(xiàn)象并存。只是其中之一認為,這是道德教學的失敗,另一種則認為這是學生意志薄弱造成的,而不是道德教學的失敗。四、教育理論的愿景:道德教育和“教育”現(xiàn)在,人們逐漸認識到“道德學習”雖不免涉及知識和技能,但其核心是“態(tài)度學習”或“情感學習”。1.知識與自我意識知識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間接經(jīng)驗的知識,稱為間接知識,也稱“見聞之知”,即非親身體驗得來的,書本知識就屬于這類知識。間接知識是口授式教,學習這類知識所采用的方式是聽講、記誦、復述,實際上是一個“知什么”的問題,不一定要落實到行動上。另一類是直接經(jīng)驗的知識,稱為“直接知識”,也稱“體認之知”或“德性之知”。有的學者認為,“德性之知”即其所謂“體知”,強調(diào)德性之知是體之于身的真知,它包括“知什么”之“知”和“知如何”之“知”。美國哲學家、教育學家杜威對兩種知識的區(qū)別有過詮釋:知識這個名詞用來指兩種很不相同的東西,一種是親切的和有生命力的個人的真知灼見在經(jīng)驗中獲得和經(jīng)過檢驗的信念;一種是第二手的、基本上是使用符號的認識,人們一般相信———一種沒有生命力的遙遠的知識。后面這種知識不能保證行為,它不深刻地影響性格,這是不消說的。但是,如果知識是通過嘗試和檢驗而獲得的,像我們通過嘗試和檢驗而確信糖是甜的而奎寧是苦的一樣,那么情況就不同了。任何時候,一個人坐在椅子上而不坐在火爐上,下雨時就帶傘,生病時就請醫(yī)生———簡言之,無論做其他日常生活的任何行為,都證明某種知識在行為上有直接的結(jié)果。我們有一切理由假定同樣關(guān)于善的知識有類似的表現(xiàn)。事實上,所謂“善”,除非包括上面所說的這種情境中所體驗到的滿足,否則就是一個空洞的名詞。從別人那里聽來的知識也許能夠使人產(chǎn)生某種行動,以贏得他們對某些活動所給予的認可,或至少給別人得到一種和他們的意見一致的印象,但是這種知識不能培養(yǎng)個人的主動性和使他忠于別人的信念371~372。杜威所說的關(guān)于善的知識,不是從別人那里聽來的或者書本學到的間接經(jīng)驗,而是一種直接經(jīng)驗。它來自于個人的切身體驗,包含著個人信念上的認同,必然會導致與之相應(yīng)的行動。所以,他相信對這種“德性之知”的教與學能導致受教育者德性行為的發(fā)生。2.口授式教與道德行為規(guī)范亞里士多德在探討“道德是否可教”時,將教與學的理論大大推進了一步。他把學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學知識;第二類是學技能和學道德。與此相應(yīng),他把教也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口授式教;第二類是訓練式教。通過口授式教可以學到知識,卻學不到技能和道德,技能和道德主要通過訓練式教獲得。人們往往把學道德錯誤地劃入第一類學習,與學知識相提并論,在口授式教的意義上討論道德是否可教,所以才產(chǎn)生不存在專門的道德教師道德不可教的疑惑。在道德事務(wù)上,就像在技藝上那樣,我們首先通過別人的示范來學習,然后是經(jīng)過自己的訓練而養(yǎng)成,其間伴隨著教育者的言語說教、表揚和指責。道德行為規(guī)范不是通過講授就能夠傳遞的東西,而是通過榜樣、訓練和自我練習才能養(yǎng)成。僅僅教授行為規(guī)范,熟記行為規(guī)范教科書,進行行為規(guī)范考試,是不能夠獲得比如自制、公正或勤勞之類的美德的。3.教與學:“為之”與“為之”一個人在道德上“知”和“會”固然重要,但是“知之”、“會之”并不保證“為之”。欲使人自覺“為之”,須先使人“信之”。就是說,使人在情感或態(tài)度上傾向于“所知”、“所會”。所以道德的教與學的核心是態(tài)度問題。道德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對所教的道德規(guī)范形成認同感,因此需要學生對于行為規(guī)范的價值有一種親身體驗,從而促使情感或態(tài)度的形成。五、.清教內(nèi)容的認識教育學理解的“教”,是用理性的方法進行道德教育。即在教的過程中,教育者向受教育者講清教的內(nèi)容的認識狀況,調(diào)動受教育者的理性能力,鼓勵他們在所得證據(jù)的基礎(chǔ)上堅持自己的信念,并在生活實踐中檢驗,允許根據(jù)新的認識修正信念。以下道德教育方式經(jīng)常被采用,但有些教育方式并不符合教育學觀點:1.學或講,說不一道德教學很多時候采取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教師運用課堂教學或講演或其他方式講述道德規(guī)范,告訴學生應(yīng)該怎樣行為,不應(yīng)該怎樣行為。學生記下教師的講述,然后教師運用考試手段測試學生道德課成績,學生考試合格即表明完成了道德課學習。2.通過一種信念所認定的價值采用通常認為,灌輸與傳授教義或?qū)W說有關(guān),這種教義或?qū)W說是對世界加以說明或解釋的信念,它強行要求人們在道德上應(yīng)當怎樣根據(jù)某種信念所認定的價值行事。灌輸?shù)倪^程往往伴隨著控制,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灌輸某種信念,意味著教育者握有某種權(quán)力或力量,通過對受教育者進行獎勵和懲罰,迫使受教育者就范,非接受某種信念不可。有的學者認為,灌輸是用一種不道德的方式進行道德教育,因為與灌輸相區(qū)別的教育學觀點的“教”,暗含著知識、理解和某種認知的角度,用一語概括就是在“教”的過程中訴諸于理性。3..為配方而授,不以一般的口頭指導有的學者認為,道德教育不能單獨通過講述來教,但能通過榜樣示范和批判性指導的實踐來教。因為行為規(guī)范不是一堆理論或?qū)W說,因而不是通過記誦別人口授可以學會的。比如我們教授自制、公正或勤勞之類的美德,首先是學生有了學習的榜樣,然后通過模訪和練習,輔之以適當?shù)目陬^指導。但是,這種口頭指導通常并不是一種系統(tǒng)講授,而是針對學習者的模仿和練習的糾正性或批判性指導。4.規(guī)范兒童的聲母學習古希臘哲學家普羅塔哥拉認為,學習道德類似于學習母語。兒童不是天生就有母語知識和技能,他們必須通過后天學習才能掌握自己的母語。兒童是通過向父母、同伴以及遇到的所有人學習母語的,盡管這其間兒童的父母、同伴以及遇到的所有人都沒有意識到在教授兒童母語。同樣的道理,盡管人們確實在學習各種道德規(guī)范,但不必專門上課學習這些規(guī)范;人們在家庭、街道、操場和集市中,向每一個人學習生活中的各種道德規(guī)范。5.以道德教學來測量有學者認為,道德不能單純通過口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