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輪總復習課件語文任務群一信息性文本閱讀_第1頁
高考二輪總復習課件語文任務群一信息性文本閱讀_第2頁
高考二輪總復習課件語文任務群一信息性文本閱讀_第3頁
高考二輪總復習課件語文任務群一信息性文本閱讀_第4頁
高考二輪總復習課件語文任務群一信息性文本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任務群一信息性文本閱讀語文2023內容索引第一步知識梳理與能力整合第二步典題回顧與盲點排查第三步重難攻堅與熱考突破第四步新題模擬與變式訓練新高考信息性文本閱讀主要考查信息的獲取、處理和運用能力。在一輪復習的過程中,我們大致掌握了這類文本閱讀考查的形式和常規(guī)試題的解題技巧;二輪復習,既要在此基礎上,對已掌握的知識與能力進行鞏固和提升,又要對一輪復習中的盲點進行排查,對重難問題進行集中突破,同時還要注意考查的新趨向和試題可能出現的新變化,切實提升應考能力。第一步知識梳理與能力整合第二步典題回顧與盲點排查[經典試題回顧](2022·新高考Ⅰ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17分)材料一

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yōu)勢。中華文明延續(xù)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要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挖掘與闡發(f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要推動中華文明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要圍繞我國和世界發(fā)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fā)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強調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fā)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決好民族性問題,就有更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發(fā)展規(guī)律。(摘自習近平《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材料二

不少評論家、詩人和詩歌讀者都感覺到當代新詩創(chuàng)作與理論進入了一種停滯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狀態(tài)。由于古老的東方文化傳統與漢語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語言轉化,而西方詩歌文化與語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傳統意識的詩歌作者與理論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積食病就明顯地出現在詩歌創(chuàng)作和理論中。人們逐漸意識到對“他文化”吸收力的強弱與自己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強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廣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為它擁有一個秦漢以來建立的強大的中華文化傳統,這傳統如一個消化力極強的胃,吸收了四方異域的文化,借以繁榮本民族文化。當代新詩不但丟失了本民族的詩歌傳統,而且也失去了對那個傳統的記憶和感情,而中華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語為先祖的各種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會發(fā)生這種食洋不化的病癥,這病癥是當代詩歌失去讀者的重要原因。當代詩歌由于時代內容的發(fā)展,已無法退回到新詩運動初期的狀態(tài)。當代社會讓世界村的居民們多少都進入了一個更復雜的感性與知性世界,中國詩歌也相應地在尋找與之相當的藝術形式,主要是詩歌語言、內在結構、外在形態(tài)。這些必須是有本民族實質性的和具有現代性的,單靠移植西方是絕對不行的。我們認為,21世紀中國新詩能否存活,就看我們能否意識到自身傳統的復活并進入現代,同吸收外來因素之間的主次關系。沒有傳統何談創(chuàng)新?沒有傳統作為立身之地,創(chuàng)新很可能變?yōu)槿P西化。所以,中國當代新詩一個首要的、關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務就是重新尋找自己的詩歌傳統,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塵封的泉眼。讀古典文史哲及詩詞、詩論,想現代問題,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詩論進入當代的空間,貢獻出它的智慧,協同解決新詩面對的問題。據我的學習經驗,歷代中國文論中存在著大量對我們今日所思考的詩歌理論仍有意義的撰述,而我們卻只習慣于引用西方理論,無暇回顧一下自身傳統中這些理論,師洋師古應當成為回顧與前瞻的兩扇窗戶,同時拉開窗幃,擴大視野,恢復自己傳統的活力才能吸收外來的營養(yǎng)。中國古典詩論在研究方法上與西方文論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論強調邏輯剖析,優(yōu)點是落在文本實處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傷及神經,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變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國古典詩論體系雖不十分清晰,卻能以富有內涵和想象力的詩樣的語言傳遞給讀者審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絲毫沒有實驗室處理后的褪色失鮮之感。讀古典詩論后可以意識到西方的科學分析、邏輯推理、抽象名詞杜撰等雖不失為一家之法,卻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國古典詩論的風格與中國古典哲學的靈活、深邃、玄遠相匹配。對于詩歌這樣內涵深、變幻多的文學品種,中國傳統的文藝理論有其突出的優(yōu)點。(摘編自鄭敏《新詩百年探索與后新詩潮》)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中華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這是推動中華文明“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重要前提。B.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可以向世界傳播中國優(yōu)秀學術理論,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中國經驗。C.當代新詩之所以出現“食洋不化”的病癥,一是因為丟失了本民族的詩歌傳統,二是因為東西方文化差異巨大。D.中國古典詩論雖不以體系和邏輯見長,但蘊含詩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論更有生命力。答案

D解析

D項,“比西方文論更有生命力”的說法屬于無中生有,原文沒有依據。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材料一與材料二都談到了傳統和創(chuàng)新的關系,不過二者論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借鑒西方詩歌并不能給本民族的詩歌帶來現代性,對此中國詩人要有清醒認識。C.中國古典詩歌的語言、內在結構和外在形態(tài),依然可為當代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營養(yǎng)。D.古人論詩用“意在筆先”“空靈”“飄逸”等語,未落實處卻包含鮮活的審美智慧。答案

B解析

B項,“借鑒西方詩歌并不能給本民族的詩歌帶來現代性”說法絕對。原文說“當代社會讓世界村的居民們多少都進入了一個更復雜的感性與知性世界,中國詩歌也相應地在尋找與之相當的藝術形式,主要是詩歌語言、內在結構、外在形態(tài)。這些必須是有本民族實質性的和具有現代性的,單靠移植西方是絕對不行的”。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3分)A.韓愈《答劉正夫書》:“或問為文宜何師?必謹對曰:宜師古圣賢人?!盉.晚清洋務派人物馮桂芬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盋.魯迅《文化偏至論》:“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盌.季羨林認為:“東西方文化的相互關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贝鸢?/p>

C解析

首先把握材料一的觀點:繼承、創(chuàng)新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fā)展要求。A項,強調學習古圣先賢。B項,強調學習外國先進技術。D項,強調東西方文化地位的變化。C項,“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指要借鑒世界成果,“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指不能失去傳統文化的固有根脈。只有C項符合材料一的觀點。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現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的黃金準則。請結合材料一對這一現象加以分析。(4分)答案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彰顯了傳統儒學的“恕道”,體現了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②超越國界,具有當代價值,為謀求中國與世界的發(fā)展進步提供思路和方法,體現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一。5.如何推動中國古典詩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4分)答案

①要加深對中國古典詩論的挖掘與闡發(fā)。②要批判性地吸收、借鑒西方文論。③要尋求與當下審美需求相契合的形式,協同解決新詩面臨的問題。④要發(fā)揮中國古典詩論在闡釋上的長處,向世界傳播中國古典詩論的審美意義和當代價值??记榻獯a1.文本選材新高考Ⅰ卷信息性文本閱讀選用了兩則材料。材料一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5月17日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強調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fā),讓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fā)展要求;材料二摘編自鄭敏的《新詩百年探索與后新詩潮》,主要討論重建中國本土詩歌傳統和傳統詩論的現代轉化等問題,提出“沒有傳統何談創(chuàng)新”“古典詩論的當代人文價值”等看法,與材料一的核心觀點相

照應。2.命題意圖解讀試題展現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當代價值,引導考生深入思考中華文明在當代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試題要求考生運用理論分析現象,啟發(fā)考生思考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傳統觀念在構建新時代和諧社會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的當代價值,引導考生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用科學理論提升認識、指導實踐。必備知識①信息性文本的文本類型、文類特征;②論點、論據之間的關系;③常見的論證方法、論證結構;④信息獲取與整合的知識;⑤初步的概念、判斷和推理知識。關鍵能力①搜索和整理信息,把握文本主要概念、觀點的能力;②對相關材料觀點的分析與運用文外知識對材料觀點進行推斷的能力;③分析論述性材料的論證思路與結構的能力;④在不同文本之間建立聯系的能力。學科素養(yǎng)信息性文本閱讀要求以求知求真的態(tài)度閱讀文本,從而不斷拓寬知識面,增強認知能力,提升思維品質。[一輪盲點排查]重讀上述文本,完成1~5題。(17分)1.(信息的識別篩選)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傳統,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既需要代代守護,也需要推陳出新。B.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挖掘與闡發(fā),就是要讓中華文明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C.材料二作者也同樣感到當代新詩創(chuàng)作與理論進入了一種停滯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狀態(tài)。D.材料二作者認為中國新詩要想存活,首先是恢復自身傳統并進入現代而不是西化。答案

B解析

B項以偏概全,原文有“要加強……”“要推動……”“要圍繞……”“要讓世界知道……”等多方面的目的。2.(信息的推理判斷)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因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所以解決好民族性問題,就能更好地解決世界性問題。B.唐代之所以能夠廣泛吸取外來文化,正是因為唐代形成了一個強大的中華文化傳統。C.如果中國新詩能夠重新尋找自己的詩歌傳統并使之具有現代性,就有可能免于滅亡。D.中國古典詩論與西方文論明顯不同,整體看,中國古典詩論重審美、有情致,優(yōu)于西方文論,更具有普適性。答案

C解析

A項,強加因果,原文不存在因果關系。B項,“唐代形成了一個強大的中華文化傳統”中“形成”說法不當,原文是“它擁有一個秦漢以來建立的強大的中華文化傳統”。D項,“優(yōu)于西方文論”曲解文意,原文沒有比較兩者的優(yōu)劣,也沒有說中國古典詩論“更具有普適性”。3.(分析論點與論據的關系)下列選項,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3分)A.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杜甫《戲為六絕句》(其六)]B.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鄭燮《新竹》)C.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二首》(其一)]D.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卻雅言都不知。[元好問《論詩三十首》(其二十三)]答案

D解析

材料二論述了詩歌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問題。A項強調了繼承和學習的關系;B項凸顯了繼承的重要性;C項強調了源頭活水的重要性;D項諷刺今人的不良習氣,體現了元好問尚雅的旨趣。材料二沒有諷刺今人的意味,故選D項。4.(分析論證方法)材料二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簡要分析。(4分)答案

①舉例論證,以唐代為例,論證了發(fā)揚傳統、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關系;②比喻論證,“食洋不化”“消化力極強的胃”“心跳”“泉眼”“窗戶”“窗幃”“實驗室處理后的褪色失鮮”等,都運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動形象,深入淺出;③對比論證,將中國古典詩論與西方文論對比,闡述其不同。5.(信息的轉述表達)如果有詩刊社邀請材料二作者鄭敏給筆友講一講新詩創(chuàng)作應注意的問題,請代鄭敏擬寫發(fā)言要點。(4分)答案

示例

①要注意借鑒中國古代詩歌的優(yōu)良傳統;②要融于當代中國的社會生活;③要用我們民族的語言形式表達我們的審美觀念、民族情感;④要合理借鑒,不盲目西化。第三步重難攻堅與熱考突破任務一內容理解與信息篩選就信息性文本閱讀考查的形式而言,信息篩選就是判斷命題人對文本的歸納、概括、轉述等相關內容的正誤。因此,明確命題人設置選項的手法,洞悉選項常用的設誤陷阱,準確定位信息源,落實設誤點是答題的關鍵。典題語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材料一

①“文學大數據”是指文學作品和文學研究文獻在互聯網、物聯網和社交網傳播過程中產生的文學數據,具有體量大、動態(tài)化、類型多、價值密度低和不易管理等特征。例如,一部文學作品在社交網絡傳播后,會產生關于此作品的海量評價,除了文字評價外,還包括圖片、音樂、表情包、彈幕、點贊等多種數據。分析這些大數據,可以獲取讀者的年齡、職業(yè)和地域,讀者是否喜歡這類作品,這部作品表達的思想情感與社會提倡的價值觀念是否吻合等諸多內容。對這些海量數據的整理和分析單純依靠人工難以完成,需要相關計算技術的支撐。因此,文學計算應運而生。②簡單而言,文學計算是指利用計算機技術,以量化統計的方式研究文學,具有明顯的跨學科性。文學計算的出現不僅是文學批評方法的轉向,而且是文學批評思維的變革。③首先,是從主觀理論建構到客觀數據實證的變革。一般意義上,文學批評注重理論和審美建構,闡釋對象以單篇或同一類型的作品為主,帶有很強的個人主觀性,這難免形成視域盲區(qū),理論的有效性經常受到質疑。例如,文學批評在建構現實主義文學理論時,常以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等作品為例。由此得出的觀點可以適用于西方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但對中國現實主義文學不一定適用。或者說,文學批評的理論和審美建構因缺乏大規(guī)模文學作品的支撐,提出的觀點只契合小部分作品,無法真正構建普遍適用于“世界文學”的理論。④而計算技術提升了整理和分析大規(guī)模文學作品的能力。文學批評不再局限于小部分文學作品,可以把批評對象延伸到世界文學作品,讓全球文學數據自己“說話”。在此基礎上,可以得出更為客觀和普遍有效的結論。⑤其次,是從確證因果關系到呈現相關關系的變革。確證因果關系是指批評者通過分析文學作品,證實文學作品與具體歷史和現實事件之間的因果聯系。這種批評思維對小部分文學作品有效,但面對大規(guī)模的文學作品則難以實踐。例如,文學批評在闡釋20世紀30年代鄉(xiāng)土小說時,致力于確證鄉(xiāng)土小說與日本侵華戰(zhàn)爭的因果關系。因此,解讀重心就放在鄉(xiāng)土小說反抗日本殖民統治和表現強烈民族意識上。這種批評思維可以適用于蕭紅的《生死場》和蕭軍的《八月的鄉(xiāng)村》,卻無法用來解讀同時期沈從文的《邊城》和師陀的《果園城記》等作品。⑥而文學相關關系是指文學作品與歷史和現實事件之間的數值關系。當一部文學作品數值增加時,相關歷史社會和現實事件也隨之增加,意味著它們之間的相關關系強,反之則亦然。例如,在互聯網搜索“鄉(xiāng)土小說”時,出現的信息既包括魯迅、彭家煌等作家作品,又包括五四運動、封建專制文化等歷史事件和背景。當這些作家作品和歷史事件共同且持續(xù)出現在不同的“鄉(xiāng)土小說”詞條中時,它們之間的相關關系就強。也就是說,文學計算不再需要主觀確證文學與歷史和現實之間的因果聯系,只需通過分析文學數據之間的相關關系,就可以客觀呈現這種因果聯系,相對更客觀且不受主觀偏見的影響。(摘編自楊丹丹《文學批評用數據“說話”的可能性》)材料二

①文學研究的一個基本任務就是判定“影響”,即文學史上特定作品的影響力,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借助數據分析。目前的方法是判別不同文本之間的相似度,由此斷定一部作品到底與后世的哪些作品具有比較顯著的形式重合。國外一位學者先統計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中出現的文體特征,比如作品中出現的比較獨特的辭藻,再利用現成的電子文學數據庫,用相關算法測量出數據庫中同時代的歐洲小說和歌德作品在形式上的相似度,以此來考察傳統閱讀所無法勾勒的“散落”的文學影響。②用數據來分析“影響”問題不僅是為了追求更高的精確度,也是基于一種對“影響”的非人文主義理解。一般的人文主義者認為雖然“影響”是發(fā)生在兩個文本之間的過程,作者只是發(fā)生這種影響過程的媒介,但作為媒介的作者主觀上也感受到了這種影響,經常會使用防御和否定的對策來遮蓋自己的文學淵源。而數據分析所認為的影響與作者的主觀感受已全無關系。一個文本中大多數形式特征并不是作家有意識的選擇,而是由文化無意識所決定的,文學形式的傳承和演變遵循著任何個體都無法控制的路徑,即使是天才作家的傳世經典也建筑在大量的重復現成語料和語言規(guī)范的基礎上。也就是說,雖然人腦并不是機器,但與機器有著相似特點,兩者都會機械地模仿固有的語用習慣,而一個語言文學共同體也會在社會歷史因素的影響下有規(guī)律地改變這些習慣。(摘編自金雯《“大數據”分析與文學研究》)[圖解文本]提綱挈領讀文章

易錯點1思維混亂,錯誤理解句間邏輯關系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有并列關系、承接關系、因果關系、條件關系、解說關系、目的關系、遞進關系、選擇關系、轉折關系、假設關系等,其中容易考查考生思維是否清晰的有因果關系、條件關系、假設關系幾種,如在分辨因果關系時,要特別注意因果倒置和強加因果;在分辨條件關系時,要特別注意必要條件、充分條件和充分必要條件的區(qū)別。在信息性文本閱讀的文意理解和信息篩選題中,常常出現的錯誤是片面解讀選項,忽視整個選項內部的語法關系、語義關系與邏輯關系;忽略選項各部分在原文中的對應關系,理解膚淺,推敲得不夠仔細,導致邏輯關系混亂;缺少必要的邏輯知識,分不清邏輯學中的各種條件關系等?!纠?】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因為文學大數據是在網絡傳播過程中產生的,所以需借助計算技術對其進行整理分析。B.以《人間喜劇》為例得出的現實主義文學理論觀點對中國現實主義文學未必適用。C.《生死場》是一部鄉(xiāng)土小說,反映了中國人民對日本殖民統治的反抗和強烈的民族意識。D.任何個體都無法控制文學形式的傳承和演變,即使是天才作家的傳世經典也不會例外。答案

A解析

A項,因果關系不成立。根據文中相關信息“對這些海量數據的整理和分析單純依靠人工難以完成,需要相關計算技術的支撐。因此,文學計算應運而生”,可知“對這些海量數據的整理和分析單純依靠人工難以完成”才是“需借助計算技術對其進行整理分析”的原因??忌鸢窪錯因分析本題考查理解文意、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D項對應的原文是“文學形式的傳承和演變遵循著任何個體都無法控制的路徑,即使是天才作家的傳世經典也建筑在大量的重復現成語料和語言規(guī)范的基礎上”??忌鷽]有準確理解文中語句間的邏輯關系,錯誤地選擇了D項。易錯提醒對文意的理解不僅要把握文章的觀點和材料中的顯性信息,還要注意內容的轉述、語句前后的邏輯關系這些隱性信息。除因果關系易出現強加因果、原因牽強、因果倒置外,還要注意假設關系的前提是否正確,結論是否必然;條件關系是充分還是必要,抑或是充要,條件和結論是否有必然的聯系,有無倒置或以偏概全、張冠李戴等問題。換個題目再練練(原創(chuàng))下列對上述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文學大數據因具有體量大、動態(tài)化、類型多、價值密度低等特征,所以采用互聯網、物聯網和社交網傳播。B.文學批評帶有很強的個人主觀性,只要借助文學計算技術,進行大數據分析,其理論的有效性就不會被質疑。C.如果在互聯網搜索某種作品,就會出現許多關于這類作品的不同作家的信息和與作品相關的歷史事件等信息。D.判斷特定作品的影響力,目前采用的方法是判別不同文本之間的相似度,若借助數據分析,就可以不關注相似度。答案

C解析

A項因果倒置,因為網絡傳播的方式,所以使得文學作品的研究出現了體量大、動態(tài)化、類型多、價值密度低的“文學大數據”。B項說法絕對,借助文學計算技術,可增強理論的有效性,但未必“就不會被質疑”。D項無中生有,從原文“再利用現成的電子文學數據庫,用相關算法測量出數據庫中同時代的歐洲小說和歌德作品在形式上的相似度”可知,借助數據分析,也是從形式上看其相似度。易錯點2主觀臆斷,推斷脫離原文依據信息性文本閱讀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準確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觀點與態(tài)度。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不僅體現在論點和分論點的表述上,也體現在作者表述某一問題時使用的字眼,采用的句式和說法,進行的修飾或限制。這些看似細枝末節(jié)的問題往往是命題的著眼點,也是推斷的重要依據??忌诎盐兆髡哂^點態(tài)度的題目上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只根據對文本的粗淺理解,主觀臆斷;或脫離文本的關鍵性細節(jié),不顧文本的細微之處,錯誤地理解?!纠?】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文學計算背景下的文學批評注重分析文學數據,所得出的結論自然更為客觀,這說明文學計算必然會推動文學批評實現巨大進步。B.因缺乏大規(guī)模文學作品的支撐,提出的觀點不具備普遍性,所以以闡釋單篇作品為主的文學批評已不適應時代發(fā)展,將逐漸走向沒落。C.確證因果關系和呈現相關關系是兩種不同的文學批評思維,雖然二者可以適用于不同數量的文學作品,但是得出的結論是相同的。D.通過數據分析,測量一部作品與后世作品在形式上的相似度,再借助傳統閱讀,可以更有助于分析判斷這部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影響力。答案

D解析

A項,“必然會推動文學批評實現巨大進步”表述不準確,原文為“文學計算的出現不僅是文學批評方法的轉向,而且是文學批評思維的變革”,而不是“文學計算必然會推動文學批評實現巨大進步”。B項,“已不適應時代發(fā)展,將逐漸走向沒落”表述于文無據,文中只說“文學批評的理論和審美建構因缺乏大規(guī)模文學作品的支撐,提出的觀點只契合小部分作品,無法真正構建普遍適用于‘世界文學’的理論”,沒有涉及“不適應時代發(fā)展,將逐漸走向沒落”的內容??忌鸢窩錯因分析考生脫離文本,主觀臆斷,導致答案錯誤。C項,“得出的結論是相同的”不合文意。從材料一的第⑤段和第⑥段可知,確證因果關系的批評思維對小部分文學作品有效,得出的結論是針對小部分文學作品的;呈現相關關系的批評思維對大規(guī)模的文學作品有效,得出的結論是針對大規(guī)模文學作品的。因此,不能認為二者得出的結論相同。增分策略抓關鍵信息,準確理解,合理推斷增強兩個意識全文意識對全文論點、作者的態(tài)度,要結合全文進行分析。要注意區(qū)分作者用來對比、映襯的他人觀點態(tài)度;分清哪些是作者的,哪些是他人的。細節(jié)意識①文本細節(jié):要注意“一些”“一般地”“僅僅”“即將”“以期”“因此”“卻”“必須”“也許”這樣的限制詞語。②選項細節(jié):注意選項表述的“因為”“由于”“在……看來”“故”“所以”“由此可知”等推斷性詞語,對照原文看有無依據,是否正確??礈仕姆N關系有與無所謂“有與無”,即選項表述的內容在文中有無依據,依據是什么。看清這層關系,就能避免無中生有的問題。如例2中的B項。大與小“大與小”的關系包含概念的范圍、適用的對象、推斷的大小前提等方面。選項中的以偏概全、擴大或縮小范圍、說法絕對、推論不合邏輯往往與此有關。前與后“前與后”的關系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句間關系的前后,如條件關系、因果關系、遞進關系、假設關系、解說關系等,都有明顯的前后順序,不可顛倒。二是邏輯順序或時間的前后,誰是前提,誰是結論;是“已經”還是“即將”;是“目前”還是“馬上”??礈仕姆N關系變與不變“變與不變”是就選項與原文對照而言的,可以肯定地說,選項大都是從原文中“改變”而來,不變的可能很少。關鍵是看“變”的部分是否符合文意。比如概括是否以偏概全,理解分析是否曲解文意、主觀臆斷。換個題目再練練(原創(chuàng))根據上面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文學計算因借助計算機技術來研究文學,因而具有跨學科的特點,徹底改變了文學研究的方法和思維。B.對中國古典小說進行大數據分析研究,不僅能發(fā)現某一作品的特點,還能發(fā)現中國古典小說的一般規(guī)律。C.面對大規(guī)模文學作品的呈現相關關系的文學研究,相比于面對小部分作品的確證因果關系的研究而言更客觀。D.從兩則材料看,大數據背景下的文學計算,數據庫是基礎,文本分析技術是關鍵,最終還需研究者分析判斷。答案

A解析

A項,“徹底改變”于文無據,原文信息是“不僅是文學批評方法的轉向,而且是文學批評思維的變革”;從材料的出處看,是說“可能性”。任務二論據判定與論證特點分析論據判定與論證特點分析是基于論述性材料的考查的熱點,在信息性文本閱讀中占有重要的分量。在實際答題中,常常出現忽略論據的類型、限制條件造成錯選論據,不明論證思路、方法和議論展開的方式,不會分析論證的特點等問題。典題語境(2021·新高考Ⅰ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材料一

①十八世紀德國學者萊辛的《拉奧孔》是近代詩畫理論文獻中第一部重要著作。從前人們相信詩畫同質,直到萊辛才提出豐富的例證,用動人的雄辯,說明詩畫并不同質。②據傳說,希臘人為了奪回海倫,舉兵圍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們佯逃,留著一匹腹內埋伏精兵的大木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見木馬,把它移到城內。典祭官拉奧孔當時極力勸阻,說留下木馬是希臘人的詭計。他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臘人的天神。當拉奧孔典祭時,河里就爬出兩條大蛇,把拉奧孔和他的兩個兒子一齊絞死了。雕塑《拉奧孔》

③這是羅馬詩人維吉爾《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紀在羅馬發(fā)現的拉奧孔雕像似以這段史詩為藍本。萊辛拿這段詩和雕像互較,發(fā)現幾個重要的異點。因為要解釋這些異點,他才提出詩畫異質說。④據史詩,拉奧孔在被捆時放聲號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現一種輕微的嘆息,具有希臘藝術所特有的恬靜與肅穆。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現詩人所描寫的號啕呢?希臘人在詩中并不怕表現苦痛,而在造型藝術中卻永遠避免痛感所產生的面孔筋肉攣曲的丑狀。在表現痛感之中,他們仍求形象的完美。⑤其次,據史詩,那兩條長蛇繞腰三圈,繞頸兩圈,而在雕像中它們僅繞著兩腿。因為作者要從全身筋肉上表現出拉奧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詩,筋肉方面所表現的苦痛就看不見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讓拉奧孔父子赤裸著身體,雖然在史詩中拉奧孔穿著典祭官的衣服。⑥萊辛推原這不同的理由,做這樣一個結論:“圖畫和詩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號完全不同,圖畫用存于空間的形色,詩用存于時間的聲音?!w或部分在空間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體’,物體和它們的看得見的屬性是圖畫的特殊題材。全體或部分在時間上相承續(xù)的事物叫作‘動作’,動作是詩的特殊題材?!雹邠Q句話說,畫只宜于描寫靜物,詩只宜于敘述動作。靜物各部分在空間中同時并存,這種靜物不宜于詩,因為詩的媒介是在時間上相承續(xù)的語言。比如說一張桌子,畫家只需用寥寥數筆,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語言來描寫,你須從某一點說起,說它有多長多寬等等,說了一大篇,讀者還不一定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⑧詩只宜敘述動作,因為動作在時間上先后相承續(xù),而詩所用的語言聲音也是如此。這種動作不宜于畫,因為一幅畫僅能表現時間上的某一點,而動作卻是一條綿延的直線。比如說,“我彎下腰,拾一塊石頭打狗,狗見著就跑了”,用語言來敘述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這簡單的故事畫出來,畫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觀者一目了然。⑨但是談到這里,我們不免有疑問:畫絕對不能敘述動作,而詩絕對不能描寫靜物嗎?萊辛也談到這個問題,他說:“圖畫也可以模仿動作,但是只能間接地用物體模仿動作?!娨材苊枥L物體,但是也只能間接地用動作描繪物體?!雹鈸Q句話說,圖畫敘述動作時,必化動為靜,以一靜面表現動作的全過程;詩描寫靜物時,亦必化靜為動,以時間上的承續(xù)暗示空間中的綿延。(摘編自朱光潛《詩論》)材料二

①《拉奧孔》所講繪畫或造型藝術和詩歌或文字藝術在功能上的區(qū)別,已成老生常談了。它的主要論點——繪畫宜于表現“物體”或形態(tài),而詩歌宜于表現“動作”或情事,中國古人也浮泛地講過。晉代陸機分劃“丹青”和“雅頌”的界限,說:“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畫。”這里的“物”是“事”的同義字。邵雍有兩首詩說得詳細些:“史筆善記事,畫筆善狀物。狀物與記事,二者各得一”;“畫筆善狀物,長于運丹青。丹青入巧思,萬物無遁形。詩筆善狀物,長于運丹誠。丹誠入秀句,萬物無遁情”。②但是,萊辛的議論透徹深細得多,他不僅把“事”“情”和“物”“形”分開,還進一步把兩者各和時間與空間結合;作為空間藝術的繪畫、雕塑只能表現最小限度的時間,所畫出、塑出的不可能超過一剎那內的物態(tài)和景象,繪畫更是這一剎那內景物的一面觀。我聯想起唐代的傳說:“客有以《按樂圖》示王維,維曰:‘此《霓裳》第三疊第一拍也?!臀慈?引工按曲,乃信?!彼未蚶ā秹粝P談》批駁了這個無稽之談:“此好奇者為之。凡畫奏樂,止能畫一聲。”“止能畫一聲”五字也幫助我們了解一首唐詩。徐凝《觀釣臺畫圖》:“一水寂寥青靄合,兩崖崔崒白云殘。畫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聲出樹難?!碑嫾彝诳招乃?終畫不出“三聲”連續(xù)的猿啼,因為他“止能畫一聲”。徐凝很可以寫“欲作悲鳴出樹難”,那不過說圖畫只能繪形而不能“繪聲”。他寫“三聲”,寓意精微,就是萊辛所謂繪畫只表達空間里的平列,不表達時間上的后繼,所以畫家畫“一水”加“兩崖”的排列易,畫“一”而“兩”、“兩”而“三”的連續(xù)“三聲”難。(摘編自錢鍾書《讀<拉奧孔>》)[圖解文本]提綱挈領讀文章

易錯點1不辨對象和限制,錯選論據在信息性文本的閱讀中,對論據的考查,采用文外論據印證文內觀點的形式,要求考生從所給的四項論據中,選取最能支持(或不能支持)文中某一觀點的一項。許多考生缺乏對論據的理解和深入分析,不辨論據適用的對象、條件限制以及和論點的關系,造成錯選論據。【例1】

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萊辛“詩畫異質”觀點的一項是(

)(3分)A.詩以空靈,才為妙詩,可以入畫之詩尚是眼中金屑也。B.文者無形之畫,畫者有形之文,二者異跡而同趣。C.詩和畫的圓滿結合,就是情和景的圓滿結合,也就是所謂的“藝術意境”。D.圖畫可以畫愛神向一個人張弓瞄準,而詩歌則能寫一個人怎樣被愛神之箭射中。答案

D解析

B項的意思是,文章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文章,兩種藝術形式不同而志趣一致。這是詩畫同質。C項認為詩畫能圓滿結合,顯然是認為詩畫同質。D項,這句中前句寫圖畫可攝取表現連貫動作的某一畫面,而后句寫詩歌可以描繪出人被愛神之箭射中的過程,能支持萊辛的觀點。故選D項??忌鸢窤錯因分析此題考查對文外論據的判定能力??忌虿荒芡笍乩斫狻霸姰嫯愘|”的內涵或沒有辨別清楚四個論據的適用對象、陳述側重點、條件限制或表達的意思,錯選A項。A項的意思是,詩歌要空靈,才是好詩,可以入畫的詩還是眼中的“金屑”,即詩歌如果能入畫,那就還有障眼之物,不算空靈的好詩。本句主要強調的是評判好詩的標準,此選項不能支持萊辛的觀點。增分策略

“四點定位”判定論據是否支持論點定位文中概念或觀點重點注意概念的內涵是什么;注意題干說的是哪一則材料的觀點,具體到觀點是什么。定位各選項表達的內容或觀點從內容層面,理解論據表達的意思;從表達層面,如果是古詩文,還要注意詩文中的比喻義、象征義或主旨,要還原詩歌或古文的具體語境,分析其真正的意旨。定位論據適用的對象或限制條件事實論據是從實踐上證明論點,道理論據是從理論上證明論點。這些事實或理論,均有敘述的對象或適用的范圍,在使用中有一定的限制條件。選項往往故意忽略論據適用的對象或限制條件而設誤。定位論據有無特殊論證方法有些論據采用了比喻論證、類比論證等方法,要注意這些論證方法的特殊之處。換個題目再練練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時候,生態(tài)文學的話題似乎有了更多的關注度。傳統的文學,長時間以來被人們理解為是人的文學,是以個性的語言故事、人物探析表達人的社會環(huán)境存在感受和命運的文學,是圍繞著人的價值利害情景展開的語言敘述。生態(tài)文學則是對包含著人類的所有自然對象和生命表現感受的一種敘述,其包含對象和目標顯然是遠遠廣泛于傳統的文學界地的。自古老的詩歌開始,文學就在以各種方式努力表達著人的社會感受和理想追求。經過幾千年的時間和文學表達過程后,如今人們漸漸發(fā)現,僅僅依賴傳統的文學觀念和視野,著眼人類自己感受追求范圍內的內容,已經很難解釋和說明身邊的人與環(huán)境、與他物的矛盾困窘關系與迷茫了。在人類癡迷地實現著自己的文化、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價值目標,甚至以近似瘋狂的力量和速度呈現影響結果的時候,卻嚴重忽略了對自身賴以生存生長的搖籃——地球的破壞,嚴重忽略了對與人類一起生長于地球上的各種具有生命的動植物的毀壞,以致發(fā)生了地球生態(tài)家園的嚴重危機。這個現實而嚴重的危機,正是傳統文學的困窘之處和生態(tài)文學現象新生的時代背景,正是生態(tài)文學對傳統文學以革命與變革的表現提出挑戰(zhàn)的根源。因此,當我們在這里談論生態(tài)文學的時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識和理解,生態(tài)文學同傳統的文學有很大區(qū)別,更是與傳統文學中那種幾乎是以人為中心而展開的在歷史、政治、文化、民族等方面具有局限性特點的文學表達有著本質的不同。生態(tài)文學,應當是出于人類的認識感受、在全球視野下仔細地探求地球生命相互依存、共生并長的途徑,實現共同長遠和諧發(fā)展目標的新的未來的文學。這種生態(tài)文學,是關乎地球平衡運行和地球物種整體健康冷暖命運的文學。只有在這樣的視野下,方能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瑰麗身姿。(摘編自李炳銀《生態(tài)文學:文學的一次變革與革命》)下列說法中,可以作為論據來支撐這則材料觀點的一項是(

)(3分)A.老舍的《草原》主要描繪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以及主客聯歡圖,抒發(fā)了蒙漢兩族的深情厚誼。B.姜戎的《狼圖騰》表面上是寫狼的習性,卻折射出了生態(tài)系統的可循環(huán)性及其在歷史長河中的必然性。C.陳忠實的《白鹿原》以關中地區(qū)白鹿原上白鹿村為縮影,講述白、鹿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D.遲子建的《原野上的羊群》通過羊群與都市人的對比,寫出了人性的扭曲,呼喚了人類天性的回歸。答案

B解析

材料中強調“生態(tài)文學則是對包含著人類的所有自然對象和生命表現感受的一種敘述,其包含對象和目標顯然是遠遠廣泛于傳統的文學界地的”,A、C、D三項都是以人為中心而展開的傳統文學,而B項中的“表面上是寫狼的習性,卻折射出了生態(tài)系統的可循環(huán)性及其在歷史長河中的必然性”則體現了生態(tài)文學是對包含著人類的所有自然對象和生命表現感受的一種敘述。易錯點2梳理思路結構層次不清、層意不準文章的結構安排是由作者的行文思路決定的,就論述性文本而言,思路就是作者如何提出問題(提出論點論題的方式),用什么方法(論證方法)分析證明,最后如何總結問題(即歸納論點,強調論點,發(fā)出號召等)。也就是把作者提出論點的方法和論證展開的順序以及使用方法概括出來。但部分考生由于讀文不深入、層次切分不明、層意概括不準而失分?!纠?】

請簡要分析材料一(即“典題語境

”朱光潛《詩論》)的論證思路。(4分)答案

材料一圍繞萊辛《拉奧孔》提出的“詩畫異質”觀,從緣由、推論到結論,縱向展開,引述其觀點,并結合作者個人的理解,以舉例、引證的方法加以闡釋。解析

材料一以萊辛的著作引出觀點“詩畫不同質”,再詳細論述了萊辛得出觀點的過程,即通過對比史詩和雕像中拉奧孔被蛇纏絞表現的三點不同,來增強結論的說服力。接著以作者自己對觀點的理解來闡述詩畫在時間和空間領域各有所長的觀點,并針對詩畫是否絕對不能描寫其擅長領域以外的疑問進行了解答。通篇運用引用論證、舉例論證等方式,通俗易懂??忌鸢覆牧弦皇恰翱偂帧偂钡恼撟C思路。先用《拉奧孔》這一雕塑來證明“詩畫異質”,再拿維吉爾《伊尼特》作對比,最后強化觀點。(1分)錯因分析本題考查考生分析材料論證思路的能力。考生雖然明白這類題的作答方式,但固守套路,沒有真正讀懂文章,也沒有準確切分層次,概括層意。因而,思路理解錯誤,層意概括錯誤。增分策略念好“四字訣”,答好結構思路題1.讀。讀要分三步走:第一步,粗讀全文,看文章主要談的是什么問題,以把握文章全貌;第二步,以段為單位仔細讀,用簡明的一句話把段意標示出來,將全文壓縮成幾句話;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間的內在聯系,劃分文章的層次,進而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順序寫的。2.破。就是要破除思維定式。不要總以為議論文的結構都是“總—分—總”式,不要總以為段的開頭就是中心句,也不要總以為結尾就是總結全文。要具體文本具體分析。3.并。就是合并段落(句子)。論證思路題表面上看是“分析”問題,其實是“合并”的問題:文章中哪幾段可以并為一層,段落中哪幾個句子可以歸為一類。論述類文本段落并不多,但仍有合并概括的要求。4.答。答題時用“首先”“然后”“接著”“最后”一類表承轉的詞語連接,盡量使用原文關鍵詞句,并把原文關鍵詞句用引號引起來。一般的答題方式為“首先借助……引出……;接著通過……,提出……;最后……指出……”。換個題目再練練請簡要分析材料二(即“典題語境

”錢鍾書《讀<拉奧孔>》)的論證思路。(4分)答案

材料二點出萊辛“詩畫異質”的核心觀點后,以札記形式列舉中國古人關于詩畫關系的相關討論,與萊辛的觀點相照應。(或:材料二以萊辛的觀點引出中國古人的觀點,又進一步論述萊辛的觀點,重點論述繪畫能表現的時間是“最小限度”“一剎那內”,并再次引用中國古代的故事、詩歌來論證該觀點,突出畫作不能表達“時間上的后繼”的特點。)易錯點3分析論證特點角度不清論證特點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包括論證思路、論證方法、論證語言特點、論證方式(觀點提出的方式)等,作答時要依據文本的實際情況,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論證結構(思路)類型主要有總分式(總—分—總、總—分、分—總)、對比、層進等。論證方法主要包括舉例論證、引用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因果論證、假設論證等。論證語言嚴謹、準確、規(guī)范、新穎等。論證方式主要包括以駁論為主、先駁后立、駁立結合等。在實際答題中,考生往往很少思考文本的整體思路和段內層次,也很少思考觀點提出的方式、論證的語言等問題,造成要點不全、角度不清?!纠?】

簡要分析材料一(即“典題語境

”朱光潛《詩論》)在論證方面的特點。(4分)答案

①從論證結構上看,材料一采用了層層深入的遞進式結構,論述了詩畫異質的觀點;②從論證方法上看,材料一主要采用了引用論證和舉例論證,不僅很好地證明了作者的觀點,也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解析

解答此題,首先要從全局思考,理清材料的整體思路。材料一先以萊辛的著作引出觀點“詩畫不同質”,再論述觀點得出的過程,然后結合繪畫和詩歌分析其表現內容的不同,最后說明兩者的不同并非絕對。其次,從論證方法上看,引用論證比較明顯,文章多處引用他人說法印證觀點;舉例論證如萊辛的《拉奧孔》、維吉爾的《伊尼特》。再次,從觀點提出的方式上看,這是一篇正面論述的文章,是立論而不是駁論,引用萊辛的《拉奧孔》提出觀點,然后正面展開論證,層層深入,步步推進。另外,還可以從本文的語言方面作答,朱光潛先生的語言,深入淺出,生動形象,又嚴謹辯證。作為一個4分的簡答題,可以就其中最突出的2點(當然也可以是這4點)簡要

作答??忌鸢涪俨捎昧伺e例論證的方法,以《拉奧孔》為例,論證“詩畫異質”;②采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作者將“畫”與“詩”對比,說明繪畫和作詩內容的不同。(2分)錯因分析本題考查考生分析論證特點的能力??忌鷽]有多角度思考,僅答出了論證方法,因而要點不全,答案不準。易錯提醒分析論證特點不要忽略論證方式和論點提出的角度分析論證方式論證方式分為兩種:立論和駁論。(1)針對客觀事物或問題,直接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闡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就是立論。(2)通過揭露和駁斥錯誤的、反動的論點來確立自己的論點就是駁論。多數情況下,一篇文章的論證方式是立、駁結合,或以立論為主,或以駁論為主;或先立后破,或先破后立,或邊破邊立。分析論點提出的角度(1)緣事入筆,即從某種事或某個形象寫起,引出中心論點。(2)詮釋題旨,即通過對問題的闡釋分析引出中心論點。(3)背景鋪墊,即先概述提出中心論點的現實背景,然后再提出中心論點。(4)因事設問,即就所涉及的現象或事情發(fā)問,進而引出中心論點。(5)設問激趣,提出設問問題,引出論述的話題,激發(fā)讀者閱讀思考。(6)引用名句,通過引用名言警句,引出論述中心,增強文化底蘊。(7)引用故事,通過講述故事提出中心論點,增加可讀性,便于讀者形象地理解觀點。(8)比興類比,采用如排比、比興、反復、類比等手法來提出論點,使句式整齊,意蘊濃厚,增強論述的力度。換個角度再練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藝術的性質,古來說者不一,亞里士多德“藝術是模仿自然”,這話現在已不能完全成立。因藝術雖是需用自然的材料,借以表現,或者取自然的現象做象征,取自然的形體做描寫的對象,但它絕不是一味地模仿自然,它自體是一種自由的創(chuàng)造。它從那藝術家的理想情感里發(fā)展進化到一個完滿的藝術品,也就同一個生物細胞發(fā)展進化到一個完全的生物一樣。所以我后來的觀察,以為藝術并不是模仿自然,因它自己就是一段自然的實現。藝術家創(chuàng)造一個藝術品的過程,就是一段自然創(chuàng)造的過程,并且是一種最高級的、最完滿的自然創(chuàng)造的過程。因為藝術是選擇自然間最適宜的材料,加以理想化、精神化,使它成了人類最高精神的自然的表現。其實各種藝術與自然的關系也很不同。譬如建筑藝術在建造方面就純粹不是取象于自然,乃是隨順著幾何學比例的法則;音樂也不是取象于自然;抒情詩更不是模仿自然,它純粹是抒寫主觀的情緒。(摘編自宗白華《美學與藝術略談》)材料在反駁亞里士多德的“模仿說”時論證說服力強,請對此進行簡要分析。(4分)答案

①論證角度全面,有辯證性(論證思路層次嚴密):先承認其有合理成分,再對其不合理性予以批駁;②論據典型,能合理充分反駁“自然說”,用建筑、音樂、抒情詩等論據論證了“模仿說”觀點存在漏洞;③論證方法多元,大量運用因果論證,補以舉例論證;④論證語言精確,“已不能完全成立”“不是一味地模仿自然”,表達恰切,有分寸。任務三材料對比分析與信息遷移運用信息性文本閱讀采用非連續(xù)性材料,文本往往由兩到三則材料組成,這些材料圍繞一個中心話題,從不同側面或闡釋論證,或補充解說中心話題,側重點各不相同。因此,比較文本的側重點就成了考查的重點。另外,在信息性文本閱讀中,近年出現了要求用文內觀點理解分析文外材料或生活現象的題目,考查的是將文內信息遷移運用到新情境的能力。這兩類題目,能力要求高,題型新,考生在平時考試中失分嚴重。典題語境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材料一

①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這是對黃河文化在中華文明產生和發(fā)展中的科學定位。顧名思義,所謂根,就是說中華文明起源于黃河文化;所謂魂,就是說中華文明的基本內核、價值觀念和黃河文化一脈相承。②黃河文化之所以是中華民族的根,是因為中華文明產生于黃河流域,并留下了宏偉的物質標志。農業(yè)是文明之母,黃河流域農業(yè)的起源奠定了農耕文明的基礎。建筑凝結了黃河文化的精粹,是中華文明的物質標志。從夏朝都城依黃河及其支流建立并轉移,到元朝定都北京,再到明清,黃河流域很多地方成為都城,留下的建筑成為文明的見證。黃河文化之所以是中華民族的魂,是因為中華文明傳承了黃河文化的精粹,并凝聚融合成大一統的國家。③以黃河文化價值觀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和倫理道德,是我們民族和國家融合統一的靈魂。中國傳統政治和倫理道德的理論基礎是儒學,儒學是黃河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是春秋時期孔子首創(chuàng)的一個學派。漢武帝為適應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治理的需要,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便由私學一躍而成為占據正統地位的官學。此后的歷代王朝,均大力加以提倡,使之成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與倫理道德的理論基礎。經過漫長歲月的浸潤,儒學滲透到中華民族生活的各個方面。秦漢至南北朝,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使黃河文化在地域上大大擴展。這時,黃河文化的覆蓋面已遠不止黃河流域,而達到了兩漢的疆域,其文化的影響力遠及西域、日本與南海。從隋、唐至元末,中國境內又再次掀起一個民族大融合新高潮,使黃河文化的覆蓋面進一步得到擴展。至清朝建立,黃河文化與周邊的諸種文化相融合,便進一步成長為中華民族文化。(摘編自田學斌《黃河文化: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材料二

①自強不息的剛健有為精神是黃河文化的核心民族精神,也是黃河文化中的原始民族精神,這是與原始社會黃土高原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相伴相生的。黃土高原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使黃河流域先民們的創(chuàng)造力、開拓精神、不屈不撓的斗志被激發(fā)到了極致。于是在缺少文字記載傳承的遠古,這種精神以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話傳說的形式流傳在了中華民族成長的源頭,成為中華民族精神中的原始民族精神。②崇德向善重義的人文主義精神源于黃河流域的祖宗崇拜和家庭倫理社會結構。西周初年統治者實行了以禮樂德治為特點的宗法分封制,后又經春秋戰(zhàn)國的進一步含蘊和“大一統”下儒家文化的“高高在上”,中華民族的主導民族精神得以確立。從此之后,以崇德、向善、重義為核心的人文主義精神開始覆蓋并構筑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它一方面追求社會秩序的“天下大同”,另一方面又強調“天下大同”的踐行者在個人,于是產生了獨具社會倫理特征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逐級序進。在這架聯結個人和群體的逐級序進中產生了大量的人文主義精神,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患寡而患不均”等。③美美與共的和平理性精神來源于黃河流域艱苦的農耕生活。因艱苦求生,黃河流域的先民們養(yǎng)成了務實、勤勞和理性的性格。黃帝和炎帝涿鹿之戰(zhàn)后的結盟,又使其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民族融凝方式:美美與共下的統而合或統而不合。費孝通曾把這種各安其位、聯手發(fā)展的精神概括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④家國一體的群體本位精神,是黃河流域以農耕為主的經濟形態(tài)和黃土高原獨特生態(tài)合力的產物。史前時代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先民是以血緣為紐帶的部落聯盟形式的宗主制政治,新石器時代晚期權力已越來越多地集中在宗主手中。黃土高原上以農耕為主的經濟生態(tài)奠定了先民依賴土地、追求穩(wěn)定、務實和不喜遷徙的民族心理。黃河流域時而發(fā)生的災害,單靠個人的力量無法抵御。于是為了保衛(wèi)自己的勞動成果出現了宗主帶領民眾集中權力推動大規(guī)模農事作業(yè)的舉動,這種頻繁出現的群體主義舉措逐步養(yǎng)成了中國農耕經濟社會的群體本位文化。⑤黃土高原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造就了黃河流域人民勤勞、勇敢、堅毅的守道精神。先民們向土而生,在勤勞的努力下,把中原大地的農業(yè)變成了不同于尼羅河流域和兩河流域的精耕農業(yè),含蘊了高度發(fā)達成熟的中華文明。⑥返本開新模式下的創(chuàng)新精神源于黃河流域的祖先崇拜和由此形成的尋根文化,表現在文化傳統上,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因而中國文化史中多有注經之作。這種看似保守的文化傳統孕育了中華民族獨特的返本開新模式下的創(chuàng)新精神。因為“返本”是問題導向下的返本,追根溯源的過程就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創(chuàng)新過程。因而返本開新,即在時代精神的觀照之下,對原典重新解讀,接續(xù)鮮活的智慧,找到新的亮點,使之煥發(fā)出新的生命之光。(摘編自陳會娟《黃河文化孕育的恢宏大氣的民族精神》)[圖解文本]提綱挈領讀文章

黃河文化與中華民族黃河文化與中華民族易錯點1對比分析,不明角度和側重點非連續(xù)性文本往往兼具兩方面的特點,一是所選的幾則材料都有一個共同的話題;二是每則材料因為自身的出發(fā)點、定位不同,會從不同的角度對話題進行闡述,各有其側重點。材料的側重點,往往決定了答案的側重點??忌跀M寫答案時,往往敘述籠統模糊,抓不住要點,原因就在于沒有把握住材料論述的角度和側重點?!纠?】

關于黃河文化,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述的側重點有什么不同?(4分)答案

①材料一主要從黃河文化和中華文明的關系的角度,論述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②材料二從黃河文化的精神內蘊的角度,從六個方面論述了黃河文化中孕育的民族精神。解析

材料一開始就亮明了角度:是“黃河文化”與“中華文明”的關系,“是對黃河文化在中華文明產生和發(fā)展中的科學定位”。故材料一主要從黃河文化和中華文明的關系出發(fā),重點論述了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這一觀點。材料二六段文字是并列關系,各自闡述了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方面,但不能忽略這六段中出現的關鍵詞“源于”“來源于”或“造就了”“產物”,故其論述的角度是黃河文化對民族精神的影響——黃河文化中孕育的民族精神??忌鸢覆牧弦徊捎谩翱偂帧钡恼撟C思路,從“根”和“魂”兩個層面論述了黃河文化的作用;材料二論述了民族精神中的六個具體精神。(2分)錯因分析本題考查對不同材料論述側重點的分析能力。考生答案存在答題角度不明、思維混亂的問題,原因是考生沒有從兩則材料的共同話題思考,只看到兩則材料各自的內容;且論證思路不屬于“論述的側重點”。增分策略強化角度意識,抓住內容重點1.強化角度意識對考查對比分析或歸納內容要點的題目,應該特別注意每則材料各自的不同角度和側重點,做到答案重點突出、角度清晰全面。2.尋找、發(fā)現文本的不同角度的常見方法(1)注意文中表示內容側重點轉換的標志性詞語,如指示代詞、順序詞、范圍詞(時間、空間)、類別詞、關聯詞等,區(qū)別不同內容的重點。(2)找出關鍵句、中心句,如領起句、總結句、過渡句、前后呼應句等,提取不同文本的觀點態(tài)度,看問題的立場、方法。(3)注意選文的標題,根據標題確定材料論述的重點。換個角度再練練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莊子生活在社會劇烈動蕩的時代。當時舊的國家制度逐步解體,新的國家制度尚未形成,諸侯爭霸,戰(zhàn)爭頻仍,政治混亂。莊子對社會中的小人物寄予同情,他滿懷深情地講述位卑形丑的小人物的故事。盡管孔子也珍視人的生命,但他將人分出等級,認為愛有差等,提出“文質彬彬”的要求,反感丑的事物和現象。與孔子不同,莊子正視各種丑,莊子對丑的關注可以說是對儒家崇美思想的背離。同時,他對最底層的最不幸者——身殘形丑的人給予了極大的關注,體現出人道主義精神。雨果也生活在戰(zhàn)亂不斷的時代。在當時的西方,古典主義美學還占據重要地位,其延續(xù)了自柏拉圖以來的對美丑關系的認識,強調美與丑的對立。但雨果在《<克倫威爾>序》中明確指出:“古代的純粹史詩性的詩歌藝術……對自然僅僅從一個方面去加以考察,而毫不憐惜地把世界中那些可供藝術模仿但與某種典型美無關的一切東西,全都從藝術中拋棄掉。”他認為,生活中不僅有美,還有大量的丑,文學藝術應當也必然要描寫丑。莊子和雨果都非常關注動蕩社會中的小人物,深深地同情他們,都用浪漫的筆法塑造了外表丑陋的人物形象。他們對丑的認識都是對當時處于主導地位的社會觀念的反撥。莊子認為,美與丑是相對的,所有的美者和丑者,一旦達到“道”的境界,便都成為大美。莊子的美丑相對論和雨果的美丑對照原則都關注美丑轉化的過程。莊子的美丑相對論涉及兩種美丑轉化方式。第一,審美對象的內在屬性變化引起美丑轉化。《德充符》中講述了申徒嘉的故事。申徒嘉與子產一同在伯昏無人門下學習。申徒嘉因斷足遭到子產嘲笑、蔑視。申徒嘉對斷足之事從不辯解,忘記自己身有殘疾,積極地學習。莊子認為,申徒嘉外表殘缺絲毫不影響他的內在美;而子產以外在形象衡量別人,他雖形全但心靈是丑的。第二,審美主體的變化也會引起美丑的轉化?!洱R物論》載:“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雨果的美丑對照原則強調美丑的對比。雨果主張將對立的兩種事物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從而更深刻地揭示它們相反的本質特征,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在文學實踐中,雨果的美丑對照原則還體現為美丑的轉化?!栋屠枋ツ冈骸分?卡西莫多知道自己貌丑位卑,配不上愛斯梅拉達,但他仍然深愛著她,保護著她,不計回報??ㄎ髂嗌砩霞耐兄旯淖畲笤竿?美戰(zhàn)勝丑,丑向美轉化。莊子和雨果都熱烈歌頌美的形象,都把最大的熱情給予了社會底層

的形殘貌丑者。在他們筆下,無論是外表美者還是外表丑者,都能成為美的范本。(摘編自袁昌麗《莊子與雨果審丑之比較》)莊子和雨果的審美觀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請結合材料簡要說明。(4分)答案

相同點:①都關注生活中的丑,認為不應忽視丑,而應通過作品表現丑;②都認為美和丑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不同點:莊子認為美和丑都不是絕對的,美和丑是相對的;雨果認為美和丑是對立的,主張通過美丑對比,讓美的更美、丑的更丑。(大意對即可)典題語境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①首先,家書是一筆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家書在中國延續(xù)數千年,代代相傳,積累豐富。特別是近百年來,留下了大量的家書文獻。這些文獻是人們進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原始物證,也是記錄社會變遷的歷史檔案。其次,家書也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屬性。作為一種信息溝通手段和情感交流方式,家書是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文化空間,有著相對固定的書寫格式、禮儀稱謂、寄遞送達等操作規(guī)范,符合國家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②一封典型的家書往往會見證一個時代的景象,這是家書獨有的價值體現。各個時期五彩斑斕的家書,從一個側面真實記錄了當時的社會狀況,為后人全面認識那個時代提供了新的視角。家書內容的廣泛性、真實性、情感性,不僅可以豐富重大歷史事件,補充國家歷史的細節(jié),而且可以使那些塵封多年的個人史、家庭史和家族史浮出水面,還原那些被遺忘的歷史人物和歷史細節(jié)。③家書從稱呼、行文,到祝頌、落款,都體現出較為嚴格的禮儀規(guī)范,是家庭倫理及社會倫理的直接反映。其中的父慈子孝、夫妻恩愛、兄友弟恭等情感,能夠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yǎng)優(yōu)良的道德操守。長輩寫給晚輩的信,體現了家書的家庭教育功能;晚輩寫給長輩的信,反映了傳統的敬老美德;兄弟姐妹同學之間的通信,表現了同輩人之間的相互關心、相互鼓勵和共同進步。④中國家書史可以說就是一部書法史。家書是用美麗的中文方塊字寫在特制信箋上的作品,其書法和信箋的完美結合就是一幅藝術品。與有意寫成的書法作品相比,家書里的書法更加率真和自然,不僅觀賞性強,而且具有感染力,從而使家書成為有生命的書法作品。家書是集郵的母體。那些帶著郵史信息的信封、郵戳和郵票早就成為收藏者的寵兒,其中各個時期經過實寄的家書就更加受到重視。(摘編自張丁《珍惜家書文化》)[圖解文本]提綱挈領讀文章

重難點2遷移運用,找到文外、文內材料的聯系點新高考信息性文本閱讀考查信息的遷移運用,主要是指能夠評價文本材料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能夠對文本在內容、觀點、表達方式和價值傾向等方面提出進一步探究的問題;引入文外的相關材料,或詩句,或理論,或情境化的具體現象、事例等,來驗證對材料中概念或相關觀點的理解與研判。由于考生不能準確建立文本內容和題目所提供的探究應用性材料之間的關系,導致答題脫離文本,失分嚴重。【例2】

下面一段材料是曾國藩寫給弟弟曾國荃的家書。請結合上文材料分析這則家書所蘊含的價值。(4分)十八①之敗,杏南表弟陣亡,營官亡者亦多,計親族鄰里中或及于難,弟日內心緒之憂惱萬難自解。然事已如此……補救一分,即算一分……安知此兩番之大敗,非天之磨煉英雄,使弟大有長進乎?諺云“吃一塹,長一智”,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受辱之時。務須咬牙勵志,蓄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苶然②自餒也。注①十八:十八日。②苶然:精神頹喪的樣子。答案

①曾國藩這樣一位歷史名人的家書本身就是一筆重要的文化遺產;②家書中提到的“十八之敗,杏南表弟陣亡,營官亡者亦多”,可以幫助我們更細致地了解那段歷史的細節(jié);③家書中“務須咬牙勵志,蓄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苶然自餒也”等飽含關懷勉勵的語言,充分展現了兄長對弟弟的關愛之情,也體現了家書的家庭教育功能。解析

解答此題,先要結合文本分析家書文化的價值,然后再結合曾國藩這封家書具體分析。從原文第①段可知,材料中曾國藩的家書是當時人們進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原始物證,記錄了當時的社會實際情況,而曾國藩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名人,這封信本身就是一筆物質文化遺產。原文第②段說“一封典型的家書往往會見證一個時代的景象,這是家書獨有的價值體現……”。曾國藩的信開頭幾句介紹的相關歷史背景,正是時代的景象,有獨特的歷史價值。原文第③段說“家書……是家庭倫理及社會倫理的直接反映。其中的父慈子孝、夫妻恩愛、兄友弟恭等情感……”,曾國藩家書中“務須咬牙勵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