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尚書》的文獻價值與歷史演變
《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史書。它基本上是奴隸社會的文件,包括周朝的真實文件和半真實文件、王朝的半真實文件(也可以說,周朝文字的影響了王朝的真實文件),以及周朝根據(jù)原始材料制作的關于虞夏的虛假文件(如《甘夏》)。這些都是我們科學地研究中國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所必不可少的史料。它又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jīng)典,在儒家“五經(jīng)”中地位最尊,既是帝王的政治教科書,又是封建士大夫必讀必遵的“大經(jīng)大法”,歷史上有過巨大影響。所以,研究中國封建社會歷史少不了它。但在幾千年的輾轉流傳中,這部史書已被弄得面目皆非。我們必須遵循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對它進行辨?zhèn)?、考釋等整理工?弄清它的源流、演變,然后才有可能把它應用于歷史科學的研究中去。(一)“書”“詩”、“禮”“樂”什么是《尚書》?這必須先了解什么是“書”?我國古代的統(tǒng)治者都設有各種史官,負責記錄他們的言行事跡。甲骨文中擔任貞卜的官員事實上就是隨時記錄殷王活動的史官,而甲骨文和金文中還有好幾種不同名稱的史官?!抖Y記·玉藻》說:“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稘h書·藝文志》則說:“左史記言,右史記事”。雖把左、右史的職掌說得不同,但總是反映了古代跟在統(tǒng)治者身邊的史官隨時記錄著統(tǒng)治者的“言”和“事”?!端囄闹尽氛f:“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說明“君舉必書”的目的,是為了總結經(jīng)驗,供統(tǒng)治者注意。因此把統(tǒng)治者的“言”記下來,按篇保存,就積累成講話記錄或文告的匯編;把統(tǒng)治者的“事”記下來,按月、日排列,就積累成編年大事記。這兩種都叫做“書”。《荀子·勸學篇》說:“‘書’者,政事之紀也”。許慎《說文解字·序》說:“著于竹帛謂之‘書’”。較晚的吳澄又完整地在《書纂言》中解釋說:“‘書’者,史之所紀錄也,從聿、從者?!病?古筆字。以筆畫成文字,載之簡策,曰‘書’。”都說明“書”是史官的記載的通稱。到春秋戰(zhàn)國時,史職發(fā)展,史官記載的方面廣了,出現(xiàn)了不同體裁的不同名稱,計有:“語”(如《國語》),“志”(如《周志》),“世”(如《世本》),“諜”(如《諜記》),等等。而編年大事記,各國則各有不同名稱,如魯叫《春秋》,晉叫《乘》,秦叫《記》,楚叫《禱杌》等,《墨子》把它們綜稱為“百國《春秋》”。至于講話紀錄或文告的匯編,便逐漸專用“書”這一名稱,并按王朝加以匯編,分別稱為《夏書》、《商書》、《周書》。(這時并沒有“虞書”一詞,《左傳·文十八》出現(xiàn)過一次,顧炎武《日知錄》已辨其非。又還沒有“尚書”一詞,《墨子·明鬼下》曾出現(xiàn)一次,王念孫《讀書雜志》已校訂為“尚者”之誤。)這時的《書》和當時流行的《詩》,成為士大夫必讀的兩種典型讀物。雖然儒家的課程是“詩、書、禮、樂”四種,但“禮、樂”只是他們經(jīng)常排練的實習課,講堂上的讀本就只有《詩》、《書》兩種。到孟子、荀子時的儒家課程,加上《春秋》,成為五種。到《禮記·經(jīng)解》所說的,又加了《易》,成為六種,合稱“六藝”。因為古時“樂”的譜子無法寫成本本傳下來,所以到漢代就只有《詩》、《書》、《禮》、《易》、《春秋》五種,稱為“五經(jīng)”。到這時,《書》作為《書經(jīng)》,才開始稱為《尚書》。劉歆說是歐陽氏今文家首先這樣稱呼它的。王充《論衡,正說篇》解釋說:“《尚書》者,以為上古帝王之書。”劉熙《釋名》說:“《尚書》,‘尚’,上也。以堯為上始,而書其時事也?!眰巍犊讉鳌穭t說是“伏生……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笨芍吧袝币辉~的意義就是“上古的史書”。至于《尚書》一書的內容,則包括稱為誥、謨、誓、命、典等的統(tǒng)治階級文獻?!罢a”是君對臣下的講話,“謨”是臣對君的講話,“誓”是君主誓眾之詞,“命”為冊命或君主某種命詞,“典”載重要史事的經(jīng)過或某項專題史實。還有以人名標題的,如《盤庚》、《微子》;以事標題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以內容標題的,如《洪范》、《無逸》等。這些基本都是當時統(tǒng)治者的講話紀錄或文告。(其中有敘事較多的,如《堯典》,有不是講話紀錄的,如《禹貢》,與全書體例不一致,正反映這些篇晚于其它諸篇,是后來文件。)現(xiàn)在除了考古發(fā)現(xiàn)得到一些原始的但卻又都是片斷的孤立的文獻外,只有《尚書》才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把古代奴隸社會文獻系統(tǒng)編集起來的史書。(二)漢代古代文獻引用的數(shù)量比不大,一般在20世紀20這部史書,經(jīng)過了多災多難的復雜曲折的歷程。按理,當時統(tǒng)治者有過多少重要講話和多少政治活動,就應當有多少篇講話紀錄和多少篇編年紀事。從《尚書》里看到,當商王朝滅亡后,商遺民心不服周,周公就對他們說:“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冊,殷革夏命”(《多士》)?!暗洹笔欠旁诩茏由系闹窈?“冊”是用繩子編著的竹簡,是說殷朝的上代傳下來的竹簡里,記載著商湯革掉夏命的歷史事件,說明周革殷命是有你們祖先的先例可援的,殷人也就用不著怨恨周人。這就可知商代史官的記載在周初還能看到。《墨子·貴義篇》說:“昔者周公旦朝讀書百篇”,大概近于事實,這說明周公所以熟悉商代的史事,是由于他掌握了不少商代史官記載的“書”的原故。但竹簡的最大缺點是容易腐爛,經(jīng)過二三百年之后就沒法再傳下去,這只消一看《春秋》就知道?!洞呵铩繁臼囚攪酚?當然應從伯禽封魯時開始,可是現(xiàn)在看到的《春秋》卻從一個進到春秋時代已四十多年才在位的魯隱公開始,就是由于魯隱公以前的竹簡在魯哀公后整理時已斷爛毀滅了。還有就是時隔幾百年,不同地區(qū)所用方言紀錄下來的文獻,對于異時異地的人來說無異是死文字,人家也就很難去利用它,因而易被拋荒在一邊。再加上統(tǒng)治者的有意摧殘,例如《孟子·萬章下》所說:“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史記·六國表》所說:“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所以古代的史書很難傳下來,所謂“百不存一”,說明傳下來的比例是很小的。當先秦戰(zhàn)國之世,百家爭鳴,是我國古代學術最繁榮的時期,各家都鼓吹自己的學說,盡量用往古的歷史來做論證,因而到處搜集古代文獻資料,結果通過他們的努力,還是找到不少篇的《書》。當時引《書》次數(shù)最多的是《左傳》,共達五十多次;而引用篇數(shù)最多的是《墨子》,共達二十多篇。其余儒、墨、雜百家及一些史書都紛紛引《書》。它們在泛稱“《書》曰”以外所具體舉到的篇名,合計共有四十余篇,其中有三十來篇的篇名在后世所傳的《尚書》中是查不到的,如《夏書》中的《夏訓》、《禹之總德》、《禹誓》、《禹刑》、《武觀》(偽書作《五子之歌》)等;《商書》中的《湯征》、《湯說》、《湯刑》、《湯之官刑》、《尹吉》(偽書作《咸有一德》)等;《周書》中的《武王將事泰山隧》、《去發(fā)》(太子發(fā))、《伯禽》、《唐誥》、《禽艾》、《相年》(《距年》、《豎年》)、《術令》、《九刑》等。還有后世所未見的《楚書》、《鄭書》等。只有《荀子》所引篇未超過今之《尚書》。當然先秦諸子所沒有引到的書還是不少的,即在伏生所傳殘存的秦博士本二十八篇中,先秦諸子未引的就有十四篇之多。這樣,先秦諸子引的,而今天《尚書》中無有,先秦諸子未引的,而在今天《尚書》又出現(xiàn),如此里外相差就更多了,可見《尚書》于先秦時代還有不少篇,所以能為先秦諸子所紛紛稱引。但先秦諸子所引用書篇,彼此分歧也很大,例如儒家的本子中有《甘誓》,《墨子·明鬼下》也有《甘誓》,兩篇中心內容也完全相同,但文句卻有很大的出入。又即是墨子一家所引同一篇書,也互有分歧,例如《非命·上、中、下》三篇都引《仲虺之誥》,文字卻各有出入;又《天志·中》及《非命·上、中、下》都引《太誓》文句也有很大的歧異。根據(jù)俞樾說因為墨子學派分為相里、相夫、鄧陵三家,所以《墨子》每篇皆分上、中、下。那么這就是三家所傳的本子的不同,當然與儒家《孟子》及《左傳》所引的《太誓》更有出入了。這是由于各家彼此按著竹簡傳抄,既容易有錯簡、脫簡,傳抄中又易有錯字、脫字、增字及誤寫等等,于是就自然造成很多分歧。各家引用書篇都是為宣揚自己的學說服務,這是造成分歧的更主要原因。有些文獻和自己的學說不一致,或者沒有符合自己學說的古史文獻時,他們就干脆自己編造古史,這就是所謂“托古改制”。當時主要的儒、墨兩家在這方面干得最出色,都紛紛塑造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先王堯、舜、禹,因此《韓非子·顯學篇》揭露說:“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復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指出了他們編造古史的真面目。我們看到的儒家所塑造的堯、舜、禹,就在他們所編造為《虞夏書》(原只稱《夏書》)的《堯典》、《皋陶謨》、《禹貢》三篇中。他們編造這些時,盡量利用了不少遠古素材,例如《堯典》中就有不少遠古天文資料,象鳥、火、虛、昴四中星,確是我國古代祖先據(jù)以定時令所觀察的標準星象,近世東西方天文學家據(jù)《尚書》的注疏材料并依天文數(shù)據(jù)推定為距今四五千年前的,甚至還有推算得更早的,竺可楨已指出其疏誤,以為用歲差推算,其中只有昴星的位置是在唐虞以前,其余三星都不早于商代??傊?我們今天至遲在甲骨文中看到了幾顆中星。其他還有遠古各種神話和傳說資料,原始社會部落聯(lián)盟活動的遺跡資料,等等。確知儒家編造這幾篇時盡量利用了古史遺存。他們編造的手法,是在借了堯、舜、禹、稷、契、皋陶、伯夷等許多古代不同時期和不同氏族傳說中的祖先或神話人物,集中安排到一個朝廷里,成為同時存在的君臣和兄弟,又都是理想的圣人,做出了很多的美政,使人們讀了之后,只覺得美好的堯舜盛世早存在于遠古,大家應一心向往那個黃金時代。至于《禹貢》原是戰(zhàn)國之世走向統(tǒng)一前夕的總結性的地理記載,把當時七國所達到的疆域算做天下,而根據(jù)自然地理來劃分區(qū)域,各州都把特產(chǎn)作貢物,并據(jù)土地肥瘠來定各州田賦的等次。這是對當時實際的地理作出的一個理想式的規(guī)劃,原是兩千多年前一篇可貴的地理學杰作。但儒家把它作為大禹時代的作品,把禹加工美化為繼堯舜后的一個圣王。于是他們便把這幾篇編造的《夏書》和原有的《商書》、《周書》配套成龍,作為記載“三代圣王”體系的儒家這一部重要經(jīng)典就告成了。從此這部原來的歷史文獻,便成為“二帝(堯舜)三王(禹、湯、文武)”以及周公、孔子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煌煌寶典,儒家所倡導的“道統(tǒng)”,就靠了它很堅實地樹立起來,構成統(tǒng)治中國人民幾千年的中心思想。(三)今文三方、今文在漢西漢所流傳的《尚書》,是秦博士伏生傳下來的,后來稱為《今文尚書》。當秦末戰(zhàn)亂時,伏生把《尚書》竹簡藏在墻壁里,到亂定并廢除了秦《挾書律》后,便把竹簡從墻壁里拿出來,可是已經(jīng)斷爛毀失了不少,勉強拼湊只存得二十八篇,就用來在他的家鄉(xiāng)齊魯之間教授門徒。有一種傳說是伏生已九十多歲,漢文帝派晁錯到他家傳習,由他口授給晁錯,更有一說是由他女兒轉述,然后由晁錯記錄下來轉送到宮庭里。這一傳說富于傳奇性。事實上傳授《尚書》的,是伏生門徒中后來發(fā)展起來的三家,即歐陽高建立的“歐陽氏學”,夏侯勝建立的“大夏侯氏學”,夏侯建建立的“小夏侯氏學”,在漢武帝到漢宣帝時先后都立于學官(等于現(xiàn)在的大學,但設在王朝內),所教的是伏生二十八篇和漢武帝時民間所獻的偽《太誓》,共二十九篇。(歐陽氏則把《盤庚》分為三篇,共三十一篇)。伏生的本子原來當是用秦朝通行的小篆寫的,在漢代傳授門徒時當然改用了當時通行的隸書,等到“古文”出現(xiàn)以后,便被稱為“今文”,意為漢代現(xiàn)今用的字體。這三家也就被稱為“今文三家”。漢代今文學家與讖緯神學相結合,編造一些神話,說二十八篇是代表二十八宿,《太誓》是北斗等,這時就出現(xiàn)了《緯書》?!渡袝^鈐》說:“孔子求書,得黃帝玄孫帝魁之書,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斷遠取近,定可以為世法者百二十篇,十八篇為《中候》,去三千一百二十篇”。說《尚書》是孔子刪定的,這完全是無稽之談。從以上材料便可以看出西漢今文學的特點,一是把經(jīng)文與讖緯神學結合起來,使經(jīng)文神學化,使“經(jīng)學”成為漢代神學“陰陽五行說”的“侍婢”。他們編造了一部《洪范五行傳》,牽強附會地把自然現(xiàn)象、社會現(xiàn)象都用“五行”去解釋,《漢書》把它編為“五行志”,從致全部二十六史中,十六部史都有《五行志》(《魏書》叫《靈征志》、《清史稿》叫《災異志》),這都是西漢今文學家造成的。二是空虛煩瑣,他們實際對艱澀的《尚書》文字不能懂,但因拿了學官厚祿,不得不強不知以為知地主觀臆說,只好用離題萬里的方式來掩蓋其無知,就搞了許多章句和傳注,例如小夏侯學派的秦恭解釋“堯典”二字寫了十萬余言,解釋“曰若稽古”四字,寫了三萬言。今天見到的《尚書大傳》、《韓詩外傳》也都是與經(jīng)文無關,隨意胡扯的傳訓,由此可見今文學家解經(jīng)的特色。三是嚴于家法和師法,立過學官的就成為一家,各個學派一定得遵守自己這一家的家法和師法,門戶之見極深。表面上“師說”裝得冠冕堂皇,實際內容卻很貧乏、牽強、愚妄、悠謬。只是因為如《漢書·儒林傳·贊》所說的“蓋祿利之路然也”的原故,各學派的人就都得死守著不敢有所背離。到漢末,為了統(tǒng)一今文學各家經(jīng)文文學的紛歧,在熹平年間刻了石經(jīng)立于太學,后來就稱為《熹平石經(jīng)》。刻“五經(jīng)”及《公羊》、《論語》七種。其中《尚書》用的是歐陽氏今文,而把大小夏侯二家異文刻在“校記”里?,F(xiàn)在我們看到漢《熹平石經(jīng)》殘石的拓片,從實物再次證明漢今文及《尚書》今文三家的文字情況,能供我們校勘《尚書》文字及考訂史實之用。例如現(xiàn)存《無逸》中敘商代三個賢王是中宗、高宗、祖甲,但依《漢石經(jīng)》則是太宗、中宗、高宗,和劉歆《議宗廟禮》所引符合,足訂今本《無逸》之誤。此石經(jīng)原殘存八千余字,其中《尚書》809字。近年又發(fā)現(xiàn)殘石三段,其中《尚書》可識者170余字。合計將近千字,分屬二十三篇。(四)今古文之爭漢代又有《古文尚書》。所謂古文,就是先秦六國所用篆籀等字體。漢代離六國時還不遠,這種新發(fā)現(xiàn)本是很可能的。計自西漢中期開始出現(xiàn)《古文尚書》本,先后傳聞出現(xiàn)過好幾次。其后古文盛行于東漢,傳衍至魏。第一部《古文尚書》本,見《史記·儒林傳》中記載的:“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余篇?!边@部就是孔子十一世孫孔安國家傳《古文尚書》本。第二部《古文尚書》本,見《漢書·藝文志》中記載:“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jīng)文,《酒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所謂“中古文”,就是皇帝“中秘”所藏《古文尚書》本,是否即是孔安國家傳本,不見確切記載。龔自珍在《說中古文》中提出懷疑,如果是皇家本為什么不立學官,又不拿出,恐怕此本不大可靠。第三部《古文尚書》本,見《漢書·儒林傳》所載:“世所傳‘百兩篇’者,出東萊張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為數(shù)十……,成帝時求其古文者,霸以能為百兩征,以中書校之,非是?!薄鞍賰善奔此旖?jīng)文百篇,加上另外的兩篇,即把所編造的百篇《書序》(就是每篇有一講明此篇寫作原因的簡短敘述語)分成的上下兩篇。張霸的百篇偽書雖被廢黜了,但所造“百篇《書序》”卻留下盛行起來,并宣稱是孔子寫的。這就成了《尚書》學上影響最大的事,使張霸的創(chuàng)作變成了真歷史。其實《史記·孔子世家》只說:“孔子……序書、傳”?!靶颉北臼桥帕兄?但張霸卻利用它偽造為孔子作了“書序”,從此歷代奉為經(jīng)典,直到宋朝才有人懷疑這問題,現(xiàn)在基本弄清楚它的實際,百篇《書序》并不是孔子所作,而是出于張霸“百兩篇”。第四部《古文尚書》本,見《漢書·楚元王傳》所載劉歆《移太常博士書》所說:“魯恭(共)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于壞壁之中,……《書》十六篇。天漢之后,孔安國獻之,遭巫蠱倉卒之難),未及施行?!币虼藙㈧д埱蟀堰@部《尚書》和《左氏春秋》、《毛詩》、《逸禮》一并立于學官,遭到今文家堅決反對,于是劉歆就寫了這封責備博士們的信,從此引起了今古文之爭,貫穿于中國學術界近兩千年。這個本子后來或稱為“魯恭王本”,或稱為“孔子壁中本”、“孔壁本”?!稘h書·藝文志》在敘述此書后,接敘劉向以中古文校今文一事,沒有說明所謂“中古文”(即上述第二部古文)是否即此孔壁本。這個本子后來并無著落,但是所提出的所謂“逸書”十六篇篇名卻傳了下來,《尚書·堯典正義》引載這十六篇名是:《堯典》、《汩作》、《九共》、《大禹謨》、《益稷》、《五子之歌》、《胤征》、《湯誥》、《咸有一德》、《典寶》、《伊訓》、《肆命》、《原命》、《武成》、《旅獒》、《冏命》。第五部《古文尚書》本,見《漢書·十三王傳》所載:“河間獻王德……修學好古,……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這部《尚書》一般稱“河間獻王本”。但在《史記·五宗世家》里只說河間獻王“好儒學,被服造次必于儒者”,一句也沒有說他訪得先秦舊書并得到《尚書》,看來很可能是東漢初年的古文學家利用他“好儒學”的傳說附益成這件事的。所有以上這幾個本子,都只有古文經(jīng),而沒有“古文家說”的傳注。第六部《古文尚書》本,見《后漢書·杜林傳》所載:“林前于西州(即河西走廊)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這就是杜林漆書古文本。他的本子叫古文,可是沒有古文《逸書》十六篇,而只有同于今文篇名的二十九篇。可由杜林原本稱一卷推知必非《尚書》全書,而只是書的一部分。他是根據(jù)了這一部分漆書的方式,推廣到當時所能見到的《尚書》即今文二十九篇的各篇,才湊成杜林本古文二十九篇的。他傳了幾個門生,都是東漢著名學者。其中衛(wèi)宏為這部《尚書》作《訓旨》,徐巡為它作《音》,賈逵作《訓》,馬融作《傳》,再傳盧植作《章句》,鄭玄作《注》。鄭玄打破家法,雖以古文為主,兼采今文之說,所以被譽為“集大成”。大抵古文家的傳注,與今文家的一方面宣揚神學,一方面作漫無邊際的空虛煩瑣的雜說,顯有不同。他們在宣揚圣道王功的思想指導之下,能多做文字訓詁及制度、名物等方面的解釋,因此使古文大顯于世,雖然沒有立于學官,卻取代了今文三家在這一門經(jīng)學中的統(tǒng)治地位。而這五六種古文本中,在東漢流傳的實際就只有這杜林本。許慎說他的《說文》中所錄古文,是“孔子壁中書”。其實他生在東漢中期,己不可能看到西漢中期以前的孔氏本,而且他所著錄的《尚書》古文都沒有越出二十九篇之外,可知他所據(jù)的實即是杜林本,可能他把這看成來自孔壁本。今文、古文兩個學派不僅是傳注、解說方面的不同,即在各篇經(jīng)文的文字、語句方面也有很大的紛歧,觸目皆是,舉不勝舉。本來今文三家文字已互有不少歧異,所以漢末刻《熹平石經(jīng)》來統(tǒng)一其文字。當時盧植就不滿意,主張把古文經(jīng)典一起刻石,但未成功。到魏正始年間他的理想獲得實現(xiàn),刻了《尚書》、《春秋》兩部古文經(jīng)(《左傳》則刻到莊公止),每個字都刻了古文、篆書、隸書三體,又叫“三體石經(jīng)”。這時所刻的“古文”,是據(jù)魏初邯鄲淳所寫《古文尚書》,再用東漢末所說的“科斗文”,即想象成的“豐中銳末”的形體改寫的,根本不是先秦真的古文體,反映了漢末至魏所謂“《古文尚書》”的面貌。此石經(jīng)現(xiàn)殘存三千余字,其中《尚書》經(jīng)文共一一四一字,三體合計二七九三字,分屬十七篇。(五)孔安國“逸書”的版本東晉時出現(xiàn)了偽《古文尚書》本。由于西晉永嘉之亂,文物淪喪,今文、古文《尚書》都散失了。東晉王朝在逃到南方建立起來后,為了維持統(tǒng)治而仍乞靈于儒家思想,便要恢復“五經(jīng)”,下令求書。當時由豫章內史梅賾(頤)獻了一部《古文尚書》,共有經(jīng)文五十八篇。其中包括西漢《今文尚書》二十八篇,但從《堯典》中分出下半為《舜典》一篇(當時說缺了這一篇,后來才補上)《皋陶謨》中分出下半為《益稷》一篇,《盤庚》仍為三篇,《顧命》中分出下半為《康王之誥》一篇,共成三十三篇;又從《百篇書序》中采十八個篇題,從當時的一些古籍中搜集文句,聯(lián)綴成二十二篇(因《太甲》、《說命》各三篇);另外新撰偽《泰誓》三篇。用這樣的拼湊,來符合劉向、鄭玄所說的古文五十八篇之數(shù)。它還有稱為《孔安國傳》的注,并在全書前面?zhèn)卧炝艘黄犊装矅颉???墒菑摹妒酚洝贰ⅰ稘h書》來看,孔安國并沒有做過這些東西,可見完全是冒名。又新出二十五篇與劉歆所舉的孔安國“逸書”十六篇的篇題也不一致,相同的只有九篇。所以它造偽的破綻是不少的。但當時的人既喜歡它經(jīng)文的完整,又喜歡它注釋的簡明,再加上王朝的提倡,于是就風行起來,奪得了《尚書》這部儒家經(jīng)典的正統(tǒng)地位,直傳到近代。這部偽《古文尚書》,為了表示它是真古董,還偽造了一種假字體,叫做“隸古定”意思是用隸書的筆劃來把古籀的字體寫定,于是全書就充滿許多奇奇怪怪的字,如戰(zhàn)字寫成“”,禹字寫成“”,等等。這些就被稱為“隸古奇字”傳到隋唐之際,出現(xiàn)兩種本子,一種是“宋齊舊本”,有徐邈、李軌等人的音釋,此本奇字比較少,從晉代到唐天寶初,流行的主要原是這一本,陸德明、顏師古、孔穎達等人所用的就是這個本子。一種是“偽中之偽本”,據(jù)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序錄》說:“穿鑿之徒,務欲立異,依傍字部,改變經(jīng)文”,遂形成這一本,書中有很多奇字。傳到五代,有郭忠恕的《古文尚書》和他編的專載這類奇字的字書《汗簡》。傳到宋代,呂大防得其本于宋敏求、王欽臣家,晁公武把它刻石于成都,薛季宣據(jù)以撰了一部《書古六訓》,它的經(jīng)文就是全采這個本子刻成的,這唯一的隸古定刻本今保存在《通志堂經(jīng)解》里。近代在敦煌發(fā)現(xiàn)的唐寫本,其中上述兩種本子都有,日本保存的唐寫本和日本古寫本,也有這種本子。但是這種隸古定本子很難讀,很自然有人要把它改寫成流行文字。最初是晉代范寧改寫成“今字”(楷書)本,但到唐時已經(jīng)沒有傳本,唐玄宗天寶年間,又命衛(wèi)包用楷書把它改寫。可惜衛(wèi)包不懂文字學,以致改錯了不少。后來在開成年間把衛(wèi)包改定今字本刻成《唐石經(jīng)》,又稱《開成石經(jīng)》(共十二經(jīng))。全石保存至今,有拓本及其刻本流傳。所有五代以后《尚書》的各種刊本都承《唐石經(jīng)》。于是這一由隸古奇字改錯不少而成的偽《古文尚書》本,就這樣流傳到現(xiàn)代。綜上所述,《尚書》版本源流演變大體可分成三個系統(tǒng):(一)戰(zhàn)國時儒、墨諸家傳習本及秦博士本(皆古文)——西漢伏生今文本(始用隸書)——三家今文本——《史記》、《漢書》及漢碑漢文所引用今文本——最后為《漢石經(jīng)》(隸書)。(二)西漢古文本(孔氏家藏本、中秘本、劉歆鼓吹的孔壁本)——東漢傳聞的古文本(河間本——杜林漆書古文本——《說文》所引古文本——馬觸、鄭玄、王肅等用隸書所注古文本——魏邯鄲淳、衛(wèi)覬所寫古文本——最后為魏《三體石經(jīng)》中的古文(新創(chuàng)的科斗文)。(三)偽《古文尚書》本,分為兩種:(甲)隸古定本,又發(fā)展為二:(a)宋齊舊本——唐寫本(敦煌本。日本古本亦從唐寫本出)。(b)陸德明所見隋、唐多奇字之本(偽中之偽本)——唐寫本(敦煌本中的一部分)——五代郭忠恕本——宋呂大防本——晁公武本——薛季宣本。(乙)今字本,即楷書本,也分為二:(a)晉范寧改寫本(其名失傳,敦煌本中的今字本可能與之有關)。(b)唐衛(wèi)包改寫本——刻定為《唐石經(jīng)》(為《尚書》一切版刻本之祖)。(六)偽《古籍》的作者不是清學者所作的,而是調查和塑造前代子偽《孔安國傳》的《古文尚書》出現(xiàn)后,取代了作為漢代《尚書》學集大成者鄭玄注的《尚書》在經(jīng)學上的地位,不是偶然的。它積聚了八百多年來人們稱引的《尚書》和四百多年來今、古文經(jīng)師作的《尚書》說,做了一個總結性的工作。它不象西漢今文家使經(jīng)學神學化后所作的漫無邊際的神秘而空疏的雜說,也不象東漢初年古文家如衛(wèi)宏等人寫《訓旨》等書故意和今文家立異而造作的《古尚書》說,而是汲取前人成果,加以章櫛句比,作到每句都有解釋,幾乎達到了今譯的地步,這在《尚書》學上確實是一很高的成就。因此為人們所接受,被看成是漢代孔安國所傳的真古文。所以唐代命孔穎達撰《五經(jīng)正義》時,就把它作為《尚書》真本,把偽《孔傳》作為正注,而以六朝至隋出現(xiàn)的各家“義疏”之說作為補充解釋“經(jīng)”和“注”的“疏”,撰成《尚書正義》,定為官定本《書經(jīng)》頒行全國。這就是后來《十三經(jīng)注疏》中的《尚書注疏》本。但既然是偽造的,不論怎樣被奉為神圣的經(jīng)典,遲早總要被人看出破綻,所以到學術思想頗為活躍的宋代,終于開展了對它的考辨工作。本來這種新變化在唐代就有所萌芽,例如啖助作《春秋集傳》,就丟開《公羊傳》、《谷梁傳》的解釋,根據(jù)《春秋》本文進行解說。宋代儒家解釋《五經(jīng)》也是以這種精神,打破了“寧道周孔誤,不道服賈非”這種不敢懷疑注疏的風氣,對《尚書》也能丟開《孔傳》直接對經(jīng)文提出懷疑。他們認為伏生口授尚書時,為什么能把難讀難懂、佶屈聱牙的今文二十八篇傳了下來,卻沒有把通順易懂的古文二十五篇傳了下來,豈不可怪?吳棫在《書裨傳》中開始提出古文二十五篇不可靠,以后朱熹《語類》里也提出了一些疑問,朱熹的學生蔡沈總結兩百年來創(chuàng)造性的研討成績作《書集傳》,注明“今文、古文皆有”的二十八篇,“今文無,古文有”的二十五篇,把今古文區(qū)別清楚,暗示了真?zhèn)斡^念,并在《孔安國序》下面提出了懷疑意見。他這一部書是“宋學”的代表作,與《尚書注疏》分別代表《尚書》學史上的兩個時代,此后它就成了科舉法定本,因而宋元以后民間塾中都只讀它。到明代,梅鷟作《尚書考異》,正式稱二十五篇為“偽書”而加以考辨。清閻若璩作《尚書古文疏證》,把偽《古文尚書》中那些是從那里偷竊的大都查了出來,惠棟《古文尚書考》補充了閻書的材料,鐵證如山,這部《古文尚書》就最終被判定為“偽古文”,或稱“偽孔本”;這部《孔安國傳》也就被判定為“偽《孔傳》?!毙劬嵋庾R形態(tài)頂端寶座上被尊奉了一千幾百年的煌煌圣經(jīng)被痛快推翻,確是清代學者一項了不起的科學成就。接著在推翻晉代偽古文之后,清代學者就上尋漢古文,再進而上尋漢今文。到此為止!他們認為今文是完美的,只須信守,不須再致疑了。這是清末學者所已達到的學術境界。至于晉代偽古文作偽者究竟是誰?各家說法不一,朱熹還只籠統(tǒng)地提出是晉宋間文章,為魏晉間人所作;梅鷟則認為是皇甫謐所作,朱彝尊《古文尚書辨》已否定了這一意見;閻若璩認為是梅賾所作,但梅賾除了獻書外,沒有任何材料足證他偽造此書;馮登府提出是晉孔安國作,但那篇偽《古文尚書序》明明冒充漢孔安國,其本身就是完全否定此說;丁晏認為是出于王肅,他援據(jù)前人陸德明、孔穎達、劉知幾等所曾提到的理由,很有點象有所據(jù),因此相信的人較多。但王肅自己注的《古文尚書》仗著他的政治地位在魏、晉時立于學官,他怎么會另造一部偽古文待身后自己注的真古文失傳后起而代之,而且他死于魏時,到東晉初偽古文才出現(xiàn),可見與他根本不相及。近代吳承湜撰《尚書傳王孔異同考》,列舉王肅《尚書注》與偽孔相異的地方多于相同的地方。這些都足以證明偽《孔傳》不是王肅所偽造。究竟偽古文為何人所作,難以定論。既然無確證可以論定它,那就只要知道偽古文是晉代歷史條件下的產(chǎn)物就行了,沒有必要非找出這個作偽的人來不可。二十五篇偽古文已確定之后,保存在偽孔本中的原已失散了的今文二十八篇,就成了非??少F的資料。因為它們是商周時代形成的歷史文獻所保存下來的難得的幾篇,要研究古代歷史,就非靠它們不可。但它們可靠到什么程度,也不一樣,大體可分為下列三組:第一組可信為真文件者《周書》:大誥、康誥、酒誥、梓材(雖由錯簡拼集)、召誥、洛誥、多士、多方、呂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另有《孟子》說過的《武成》,在偽古文中是偽篇。但《漢書·律歷志》中引的《武成》,均為《逸周書·世俘》之文,可知《武成》保存在《逸周書》中,卻題為《世俘》)。《商書》:盤庚三篇(是受周文字影響的商代真材料)。第二組基本是真文件,而文字較平順,或思想內容有稍異于原時期者?!断臅?甘誓?!渡虝?湯誓、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吨軙?牧誓、洪范、金勝、無逸、君奭、立政、顧命。第三組肯定是戰(zhàn)國時利用一些古代舊材料加以編造的?!队輹?堯典、皋陶謨。《夏書》:禹貢。這二十八篇的問題主要在文字艱澀及其錯亂方面,不進行深入認真的細致研究,就無法對它們得到正確的認識。清代中葉以后有識者注意到了這點,開始從這方面下功夫。他們努力勤加???又從語言、字形、訓詁、語匯、語法等方面進行工作。這樣的學術努力到今已二百余年,其中最著者有:段玉裁,他著有《古文尚書撰異》,逐篇逐句分析今古文,著重解決了兩漢時《尚書》的文字、句讀問題;王念孫、引之父子,著有《讀書雜志》、《經(jīng)義述聞》、《經(jīng)傳釋詞》,以訓詁學解決各經(jīng)問題,對《尚書》有啟迪后學,掃清塵霧之功;王引之更從語法角度解決各種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0年中國比久B9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年貴州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單招職業(yè)傾向性測試題庫及答案1套
- Unit 5 習題課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人教版英語七年級上冊
- 腫瘤護理安寧療護
- 2025年甘孜職業(yè)學院單招職業(yè)適應性測試題庫附答案
- 算力在各行業(yè)的應用現(xiàn)狀
- 2025年貴州健康職業(yè)學院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題庫及參考答案
- 第二章 第3節(jié) 聲的利用2024-2025學年新教材八年級上冊物理新教學設計(人教版2024)
- 二零二五年度商砼行業(yè)綠色生產(chǎn)與技術創(chuàng)新協(xié)議
- 二零二五年度商業(yè)街區(qū)場地使用與運營管理合同
- 人民醫(yī)院樣本外送檢測管理制度
- DG-TJ 08-2451-2024 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和停放場所設計標準
- DB3301-T 65.28-2024 反恐怖防范系統(tǒng)管理規(guī)范 第28部分:硬質隔離設施
- 11BS4排水工程華北標圖集
- 電子備課教案(一二年級體育)
- 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qū)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數(shù)學試題
- DL-T5394-2021電力工程地下金屬構筑物防腐技術導則
- 2024年心理咨詢師考試題庫附參考答案(綜合題)
- GB/T 718-2024鑄造用生鐵
- 2024年武漢市東西湖自來水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4年南京旅游職業(yè)學院單招職業(yè)適應性測試題庫帶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