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解剖生理學第五章-血液生理_第1頁
人體解剖生理學第五章-血液生理_第2頁
人體解剖生理學第五章-血液生理_第3頁
人體解剖生理學第五章-血液生理_第4頁
人體解剖生理學第五章-血液生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章血液BLOOD

§1血液的組成與理化特性§2血細胞生理§3生理性止血§4血型與輸血概述:

細胞內(nèi)液(40%)體液(60%)組織液15%

細胞外液(20%)血漿4%

淋巴液.腦脊液1%

內(nèi)環(huán)境:由細胞外液構成的細胞直接生活的液體環(huán)境.血漿是其中最活躍的部分.

穩(wěn)態(tài)(homeostasis):內(nèi)環(huán)境的理化性質(化學成分、含氧量、pH值、溫度、滲透壓等)在一定范圍內(nèi)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內(nèi)環(huán)境的穩(wěn)態(tài)是細胞生存的必要條件.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細胞細胞外液之間的物質交換

一組成:

第一節(jié)血液的組成與理化特性二.

理化特性(一)

血液的比重:1.050~1.060(血液)1.025~1.030(血漿)(二)

血液的粘滯性:4-5/水

(三)

血漿滲透壓:313mOsm/L=5790mmHg(osmoticpressureofbloodplasma)

滲透壓:溶液中溶質分子通過半透膜的吸水能力.與溶質顆粒數(shù)的多少成正比.

電解質→晶體滲透壓:保持細胞內(nèi)外的水平衡.311mOsm/L

白蛋白→膠體滲透壓:保持血管內(nèi)外的水平衡.<1.5Osm/L

血漿滲透壓

等滲溶液:0.85%NaCl溶液5%G溶液1.9%尿素溶液等張溶液:能使懸浮于其中的RBC保持正常體積和形態(tài)的鹽溶液.“張力”是指溶液中不能透過細胞膜的顆粒所造成的滲透壓.0.85%NaCl溶液、5%G溶液

(四)血漿的pH值1,pH值7.35-7.45。2,血漿pH值主要決定于血漿中主要的緩沖對,即NaHCO3/H2CO3的比值。通常NaHCO3/H2CO3比值為20。3,血漿中有蛋白質鈉鹽/蛋白質、Na2HPO4/NaH2PO4

紅細胞內(nèi)有血紅蛋白鉀鹽/血紅蛋白、氧合血紅蛋白鉀鹽/氧合血紅蛋白、Na2HPO4/NaH2PO4、KH2PO4、KHCO3/H2CO3等緩沖對,都是很有效的緩沖對系統(tǒng)。4,肺和腎不斷的排出體內(nèi)過多的酸或堿的情況下,通常血漿pH值的波動范圍極小。三.基本功能物質運輸(運輸者)血液能將機體所需要的氧、蛋白質、糖類、脂類、維生素、水和鹽等運輸?shù)缴眢w的各個部位。然后通過代謝產(chǎn)生一些廢物,和二氧化碳、尿素尿酸和肌酐等,再經(jīng)血液運送到肺、腎、皮膚和腸管而排出體外,體內(nèi)各腺體所分泌的激素也通過血液的運輸,到達各組織和器官。維持內(nèi)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調解者)血液中含有大量的水,水的比熱較大,故能緩沖體溫變化,并能將深部器官所產(chǎn)生的熱量運送到體表予以散發(fā)。另外血液中還含有抗酸物質和抗堿物質,當外來酸性物質或堿性物質進入血液中,抗酸或抗堿物質就會發(fā)揮其作用,使血液酸堿度不會變化太大,從而保證機體能正常的進行代謝。防御和保護(防衛(wèi)者)血液中含有一些有形狀的東西,如白細胞,這些白細胞能夠吃掉外來的微生物和體內(nèi)的壞死組織。血液中還含有一些引起抗外來微生物的抗體,這些抗體也能消滅外來的細菌和毒素,從而使機體免于發(fā)生傳染病。血漿蛋白功能:運輸、緩沖、生理止血、營養(yǎng)儲備

第二節(jié)血細胞生理O2CO23.RBC疊連現(xiàn)象:許多RBC較快地以凹面相貼,形成一疊RBC的現(xiàn)象

RBC疊連→表面積/容積↓→磨擦力↓→血沉↑

形成的快慢主要決定于血漿的性質,白蛋白↓,球蛋白、纖維蛋白原↑

白蛋白↑→紅細胞疊連↓→摩擦力↑→血沉↓球蛋白、纖維蛋白原↑→紅細胞疊連↑→摩擦力↓→血沉↑RBC的滲透脆性ErythrocyteOsmoticFragilityRBC的滲透脆性:滲透脆性指紅細胞在低滲鹽溶液中發(fā)生膨脹破裂的特性,稱為滲透脆性。用以衡量RBC對低滲溶液抵抗力的大小.NaCl溶液濃度 RBC的滲透脆性0.46%~0.42% 開始溶血,最小脆性0.34%~0.32% 完全溶血,最大脆性

(三)RBC的生成:

1.

紅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再生障礙性貧血多能造血干細胞→紅系定向祖細胞→原紅母細胞→早幼粒RBC→中幼粒RBC→晚幼粒RBC→網(wǎng)織RBC→成熟RBC紅細胞增多癥600萬/微升微血管易于堵塞心臟負擔加大

血細胞的發(fā)育過程血液骨髓胸腺原、早、中、晚、網(wǎng)織骨髓2.足夠的造血原料:

珠蛋白96%地中海貧血Hb

血紅素4%(含F(xiàn)e+2)缺鐵性貧血

內(nèi)源性鐵:95%21mg/d1).鐵(20~25mg/d)外源性鐵:5%1mg/d2).蛋白質:RBC可優(yōu)先利用體內(nèi)的AA.是由于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合成發(fā)生了障礙而致的溶血性貧血,地中海貧血主要分為兩大類,由血紅蛋白的α鏈合成減少而引起的貧血稱為甲型地中海貧血,由血紅蛋白β鏈合成減少而引起的貧血稱為乙型地中海貧血。缺鐵性貧血是指體內(nèi)可用來制造血紅蛋白的貯存鐵已被用盡,紅細胞生成障礙所致的貧血3.必要的RBC成熟因子:1)維生素B12抗惡性貧血因子動物性食物胃大部切除→內(nèi)因子缺乏→VitB12吸收↓→RBC合成、血紅蛋白合成↓→巨幼紅細胞性貧血2)葉酸和VB12的合成關系密切,來源動植物性食物合成DNA的輔酶

,缺乏時也可造成巨幼紅細胞性貧血3)遺傳因素遺傳基因變異→異常血紅蛋白→RBC扭曲→溶血性貧血4.生成的調節(jié):爆式促進因子:分子量25000-40000的糖蛋白,促進早期紅系祖細胞的增殖。促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分子量34000的糖蛋白,主要由腎臟產(chǎn)生。組織缺氧→EPO↑→晚期紅系祖細胞增殖↑→RBC↑

紅細胞生成的調節(jié)

血氧分壓↓→腎臟→促紅細胞生成素(晚)↓爆式促進因子(早)緩解骨髓紅系定向祖細胞↓成熟紅細胞↑←幼紅細胞增殖肝細胞和巨噬細胞雄性激素甲狀腺激素生長激素腎臟紅細胞生成酶雌激素抑制二.白細胞生理:

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白細胞淋巴細胞嗜堿性單核細胞

白細胞計數(shù)4000-10000/μl,白細胞減少,白細胞增多。臨床診斷,新藥的亞急性和慢性毒性。1分類和形態(tài)中性粒細胞10-1250-70桿狀或分葉狀,染成紅紫色嗜酸性10-153-5細胞核分成兩葉,紅色嗜堿性8-100.5-1細胞核分2-3葉,深藍色淋巴細胞7-1225-30圓形或橢圓形,藍色單核細胞14-207核呈腎形或馬蹄形,灰藍色名稱直徑百分比形態(tài)和特點1.2.3.單核細胞4.5.6.淋巴細胞7.8.9.10.11.中性粒細胞12.13.14.嗜酸性粒細胞15.嗜酸性粒細胞16.紅細胞17.血小板.2白細胞的生成與破壞

白細胞的生成在骨髓髓系干細胞分化為成熟的單核和粒細胞;在胸腺淋巴干細胞發(fā)育成成熟的T-淋巴細胞;在骨髓淋巴定向祖細胞發(fā)育成成熟的B-淋巴細胞。成熟的粒細胞和單核細胞進入血液,粒細胞的一半?yún)⑴c血液循環(huán),一半聚集在血管壁上。隨后進入組織,嗜堿性粒細胞轉變?yōu)榉蚀蠹毎?。單核細胞在組織中轉變?yōu)榫奘杉毎?。淋巴細胞?jīng)常往返于血液-組織液-淋巴液之間。

白細胞的破壞

B-淋巴細胞存活時間差異大,生存期從數(shù)日到數(shù)月,少數(shù)達數(shù)年。

T-淋巴細胞壽命長,可存活數(shù)年。粒細胞在血液中僅生存6-12小時,進入組織,在組織中衰老,衰老的白細胞在肝和脾內(nèi)被巨噬細胞吞噬和分解。

中性粒細胞:

吞噬作用,抵抗微生物病原體,特別是化膿性細菌。與單核細胞協(xié)同作用。過程:滲出:變形運動穿過血管壁趨化性:向某些化學物質游走的特性吞噬:含多種水解酶,吞噬進入細胞的致病物如細菌、真菌、瘧原蟲。3白細胞的功能吞噬作用、特異性免疫嗜堿性粒細胞:釋放肝素,促進脂肪分解;釋放組胺,引起過敏反應;釋放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嗜酸性粒細胞

限制嗜堿性粒細胞在速發(fā)型過敏反應中的作用釋放PGE→組胺合成和釋放↓吞噬組胺等釋放組胺分解酶參與對蠕蟲的免疫反應借助細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和補體受體→粘附于經(jīng)免疫球蛋白和補體作用的蠕蟲→胞內(nèi)溶酶體的酶損傷蠕蟲單核細胞殺菌吞噬衰老的細胞促進淋巴細胞發(fā)揮細胞免疫作用

淋巴細胞

特異性免疫

B淋巴細胞:15%,主要參與體液免疫抗原(如細菌)→B淋巴細胞→特異性漿細胞→特異性免疫球蛋白(抗體)T淋巴細胞:70-80%,主要執(zhí)行細胞免疫抗原(如異物)→T淋巴細胞→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直接殺傷

受抗原刺激后,分泌的抗體能中和、沉淀、凝集、溶解抗原細胞與抗原直接接觸,分泌免疫物質攻擊腫瘤細胞、異體移植細胞和微生物五種免疫球蛋白的空間結構模式圖抗體和抗原的識別裸細胞:

殺傷細胞(killercell):抗原依賴性,但非特異性自然殺傷細胞(naturekillercell):非抗原抗體依賴性

,殺傷腫瘤細胞起重要作用。淋巴細胞光鏡與電鏡結構模式圖三.血小板生理

(一)血小板數(shù)量.形態(tài)1.形態(tài):

雙凸面圓形或橢圓形盤狀.D:2~4μm

2.數(shù)量:10~30萬/μl正常范圍

>100萬/μl血小板過多血栓形成

<10萬/μl血小板減少

<5萬/μl血小板過少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血小板超微結構模式圖(二)血小板(thrombocyte)生理功能:1.參與生理性止血:生理止血過程:1).局部縮血管反應,封閉止血

2).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松軟的止血栓(白色血栓).3).在血小板作用下,局部迅速出現(xiàn)血凝塊,形成牢固的止血栓(紅色血栓).4)血凝的同時,激活生理抗凝及纖溶系統(tǒng),防止血凝塊擴大.2.促進血液凝固:血小板因子(PF):

PF2:纖維蛋白(FP)原激活因子

PF3:血小板磷脂,膜磷脂表面,為因子Ⅹ和Ⅱ的激活提供吸附界面

PF4:抗肝素因子

PF5:血小板內(nèi)的纖維蛋白(FP)原

PF6:抗纖溶蛋白因子;3.保持血管內(nèi)皮細胞的完整性:

沉著于毛細血管壁,填補內(nèi)皮細胞脫落留下的空隙.

融合入血管內(nèi)皮細胞,修復并保持其完整性.

顆粒釋放血小板生長因子,促進損傷的修復.

(三)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adhesion):血管內(nèi)皮下組織表面激活,粘附于暴露的膠原纖維血小板膜糖蛋白I、Vonwillebrand因子和內(nèi)皮下組織的膠原是參與的主要因素。

2.聚集(aggregation):

第一時相:發(fā)生迅速,可解聚,由受損組織和細胞釋放的ADP所致.

第二時相:發(fā)生緩慢,不可解聚,由血小板釋放的內(nèi)源性ADP所致.

3.釋放(脫粒):致密顆粒釋放:ADP:促進血小板聚集PG→TXA2:促進血小板聚集PF因子:促進血凝5-HT、CA:收縮血管

4.收縮:血小板收縮蛋白→血凝塊→血栓硬化5.吸附:血小板質膜結合有多種凝血因子:Ⅰ、Ⅴ、Ⅹ、Ⅻ

§3血液凝固及纖維蛋白溶解

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