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忠恕之道的類型及特征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44eab78727a0ff70c0f5798bae3722f/044eab78727a0ff70c0f5798bae3722f1.gif)
![儒家忠恕之道的類型及特征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44eab78727a0ff70c0f5798bae3722f/044eab78727a0ff70c0f5798bae3722f2.gif)
![儒家忠恕之道的類型及特征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44eab78727a0ff70c0f5798bae3722f/044eab78727a0ff70c0f5798bae3722f3.gif)
![儒家忠恕之道的類型及特征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44eab78727a0ff70c0f5798bae3722f/044eab78727a0ff70c0f5798bae3722f4.gif)
![儒家忠恕之道的類型及特征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44eab78727a0ff70c0f5798bae3722f/044eab78727a0ff70c0f5798bae3722f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儒家忠恕之道的類型及特征
一忠與寬恕的內(nèi)涵忠誠之所以被稱為“正義”,是因為它表達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在儒家觀念中,“道”一般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天道”,二是指“人道”。人道與天道只是一個“道”,即如程頤所言:“道未始有天人之別,但在天則為天道,在地則為地道,在人則為人道。”當然,程朱理學所謂的“道”和“理”都已經(jīng)把天所含的義理實體化了,即已經(jīng)作了形而上學的抽象,使之成為一個包容所有善德的實體。其實,在先秦儒家那里,”道”并不是一個實體性的超越者,不是一個包容所有德性的精神實體,而只是一種帶有明確目的性的行為趨向和行為方式,由這種行為方式所產(chǎn)生的具有精神意義的結果,就是“德”。這也就是儒家基本的思維邏輯:在“道”中有所“得”,就是“德”。這樣,天道的集中體現(xiàn)就是“生”之德,人道的集中體現(xiàn)則是“仁”之德。而“忠恕之道”指的就是人的行為之道,即人道。作為“人道”的忠恕之道,分為兩方面的內(nèi)容:忠道和恕道。在《論語》中,孔子并沒有直接給“忠”釋義,《論語》記載了孔子一段話:“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論語·雍也》。下引此書,只注篇名。)一般認為這就是“忠道”。關于“忠”,《論語》倒是有不少的記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子路》)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顏淵》)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學而》)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衛(wèi)靈公》)“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從以上的引錄中可以看出,“忠”往往和“信”、“恭”、“敬”等概念并用或連用,可見“忠”主要表達一種態(tài)度和精神,即一種極負責任、極端正、極虔誠、極守信用的態(tài)度和精神。朱熹在解釋“忠恕”時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庇终f:“或曰,中心之謂忠,如心為恕,于義亦通?!彼€引程子的話說:“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艺咛斓?恕者人道,忠者無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體,恕者用,大本達道也?!敝祆溆美韺W所特有的思維方式,把忠作了形而上的抽象,認為忠和恕分別表達天道和人道,從而認為忠與恕的關系就是體與用的關系,筆者認為,說忠與恕的關系是體和用的關系,還具有某種程度的合理性,但說它們一個是天道,一個是人道,則有些勉強。其實,它們都屬于人道的范疇,因為孔子明確地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稱為“仁之方”,即實現(xiàn)仁、踐履仁的方式,可見還是在人道的范疇內(nèi)。關于恕道,《論語》有這樣記載: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這是指的要推己及人,自己所不愿意、不希望的事物,也不要加之于別人?!洞髮W》對此有個較詳細地說明:“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薄敖e”本來是指用繩子來衡量、度量、推度物體的形狀、粗細等,此處指衡量事物的準則、規(guī)則和法度?!敖e矩之道”就是以己之心度人之心,自己所不希望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它表示的是對別人的理解、尊重、體諒和寬容。忠和恕一般并稱為“忠恕之道”,因為它們表達的都是做人和待人的一種方式,也是求仁、行仁的基本方式。但是,忠與恕其實是兩個概念,表達的是兩個意思。根據(jù)朱熹的說法:“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或者“中心之謂忠,如心為恕”,這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雖然都是實現(xiàn)仁的方式,但究其對象而言,前者是對自己本身的要求,后者是自己對待別人的方式;就其中所包含的意義而言,前者是自己對仁道之覺識,以及這種覺識之后的“正己”、“勉己”、“成己”的精神與態(tài)度,即前文所說的一種極負責任、極端正、極虔誠、極守信用的態(tài)度和精神;后者則是在有了“忠”的態(tài)度與精神的前提下來處理自己與別人的關系,即由己對己的關系延伸到己對人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忠”是對仁的意識、體驗之后主體所具有的精神、境界、和態(tài)度的準備,而恕則是對仁道的具體之實施。所以忠與恕在實際的道德生活中是不可分的,若沒有“盡己之心”(忠),就不會有“推己及人”(恕),或不會有正確的理念推己及人(如以惡念為前提推己及人);反之,若沒有推己及人的恕道,“盡己之心”就永遠只會是一種意識,一種觀念,求仁和行仁最終就不可能實現(xiàn)。這正如南宋儒者陳淳所言:“大概忠恕只是一物?!w存諸中者既忠,發(fā)出外來的便是恕。……故發(fā)出忠的心,便是恕的事;做成恕的事,便是忠的心?!痹谶@個意義上,忠和恕的關系基本上相當于道德意識與道德行為的關系。筆者已在前文指出,“忠”往往和“信”、“恭”、“敬”等概念并用或連用,這不僅是因為“忠”涉及到行為者的品質(zhì)和態(tài)度,更重要的是因為“忠”是對仁道的深刻體驗。而仁道也就是人道,即如孟子所言:“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贝颂幍摹暗馈本哂袃煞N含義:一方面,道指與天道對應的人道,其核心理念就是仁道,即人以其仁德來配天之“生”德,達到天與人的合一。另一方面,道指為人之道,即處理人與人關系之道,它是仁道的具體體現(xiàn)。無論是哪種含義,都包含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之意,只不過,所謂“立”與“達”,從直接的意義上講,是成人(即使自己成人,也就是成己)之意;但從間接的意義上講,則是實現(xiàn)仁道之意;而往深處講,那就是實現(xiàn)天之“生”的目的性的行為。所以程頤說“以己及物,仁也”?!耙约杭拔铩本褪浅浞直M己之心、盡己之性,去成就萬物(包括他人),這其實也就是以仁道(人道)配天道,通過人的積極行為實現(xiàn)天之生德。在這個意義上,朱熹所謂“忠者天道”有一定道理,但“忠”本身并不是天道,而是人在“替天行道”。人以其仁道實現(xiàn)天道,需要一種能動的、負責的、積極的精神與意識,因為這不僅需要對天之“生”意與“生”德有深刻的理解和體悟,而且還需要在實際生活中身體力行、勉力行道。天之“生”意與“生”德,儒家用了一個極抽象、極有包容性的概念“誠”。儒家認為,天極有誠意化生萬物、養(yǎng)育萬物。認為“誠”是天之性和天之德,它對世間萬物都是真實無妄、誠心誠意的,人就應該去領會、理解此“誠”,將之化為自己的品質(zhì)與信念,然后去踐履“誠”,使之變?yōu)楝F(xiàn)實。因此,儒家大都認為人應以“誠”之精神去實現(xiàn)仁道。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避髯诱f:“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彼M一步論證說:“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圣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边@里強調(diào)了“誠”的極端重要性和其強大的功能:天之誠,能夠化生萬物,人之誠,能夠化融各種關系,乃至成為國家治理的根本原則。這說明,“誠”被儒家理解天的一種精神,一種德性,一種品格,天對萬物都懷著誠意,都以真實無妄、誠心誠意來對待人間的一切事物。那么,人要行人道,成仁德,就應該具備“誠”這種精神與品格?!抖Y記·大學》是專講修身的學問,其中講了八德目,但王守仁說:“大學之要,誠意而已矣。”這的確是抓住了《大學》的要義?!洞髮W》在講“誠意”時說:“所謂誠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所謂誠,不是做給別人看的,不是為了達到某種世俗目的的手段,而只是因為“應該如此”,因而“誠”的第一要義并不是不欺人,而是不自欺,即“慎獨”。只有首先不自欺,才可能做到不欺人,所以說“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毙枰f明的是,“慎獨”并不是獨善其身,而是以極度的誠意和虔誠來行仁道,是對天之誠意的深切體悟和人之心性的透徹觀照,即如有儒者言;“道者至誠也,誠而不息則虛,虛而不息則明,明而不息則照天地而無遺。非他也,此盡性命之道也?!边@樣,我們有理由認為,“忠”與“誠”是兩個意義最接近的概念,是兩個可以同構甚至可以互換的概念,今天我們已經(jīng)將“忠誠”連用,正是由于它們原本具有相近的含義。雖然“忠”往往和“信”、“恭”、“敬”等概念并用或連用,但這都是“忠”之外在表現(xiàn),即“忠”之精神和理念表現(xiàn)在外就形成了“信”、“恭”、“敬”等品質(zhì),但就其內(nèi)在特質(zhì)而言,“忠”是可以與“誠”通讀的。既然“誠”是人“盡性命之道”的一種精神,因而它與天化育萬物之誠是相通的,人以此行仁道(人道),以與天道合。在這樣的意義上,“忠”就是人以誠信、誠意、誠信的精神與恭敬虔誠的態(tài)度去盡性命之道,即勉力行仁道,不僅獨善其身,而且兼善天下。至于“恕”所表達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即如程頤所言屬于“推己及物”的層面。盡管從字面上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出發(fā)點都是“己”,即觀察、思考與行為的主體,但事實上,這兩個“己”所表達意蘊是有區(qū)別的。前一個“己”是不自欺之“己”,是具有誠意、誠心之己,是以人道(仁道)去踐履天道之己,這是一個“自立”、“自達”的過程,而此過程內(nèi)在地就包含了“立人”與“達人”,因為人自成(成己)與“成人”是一個統(tǒng)一體。后一個“己”是不欺人之己,是以誠信、誠意待人之己:以愛己之心愛人,以待己之心待人;在不自欺的前提下不欺人。如果說前者主要表現(xiàn)為一種進取、剛強、虔誠、恭敬的精神與態(tài)度,那么后者則主要表現(xiàn)為寬容、理解、尊重和仁慈的情懷,借用《周易》的說法,前者相當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后者則相當于“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彼鼈兌挤挠谔斓摹吧敝康男?從而也服從于“仁”這一根本之人道,只不過側重點各有不同。二以“誠”為基礎的誠信觀念在儒家那里,忠和誠總是相伴相隨的。誠是天化育萬物的意志和精神,人“思誠”或“誠之”是人與天溝通的橋梁,是人的根本之道,人以此道行就是忠。誠如蔡元培先生所言:“子思之所謂誠,即孔子之所謂仁。惟欲并仁之作用而著之,故名之以仁”而孔子所謂忠,乃實現(xiàn)仁之途徑。從這個意義上說,忠就是誠,誠也就是忠。此外,在《論語》中,忠與信又是經(jīng)常連用的,如“主忠信”、“言忠信”、“必有忠信如丘者焉”等,說明忠與信本身就具有某種同質(zhì)性。因此,從忠這一概念中,我們可以演繹出誠與信這兩個概念。我們今天常將誠信作為一個詞用,實際上,誠和信是兩個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詞。誠在儒家那里的形而上學的意義已如前述,它是和人道緊密相連的概念。在生活層面上,誠主要是一種虔誠、恭敬、誠實的精神與態(tài)度,總體上是一種真實無妄的品格。這一品格用于對己,就是不自欺;用于對人,就是不欺人。信與誠近義,也是指誠實、不欺詐、守信用。所以古人一般將誠與信互訓。許慎《說文解字》云:“誠,信也。從言從聲?!薄靶?誠也。從人言。”其實意思是大體相同的。信是儒家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在孔子這里,信還是一種內(nèi)在品格,而到了孟子那里,信成了一種交往倫理:“朋友有信”,成為五倫之一。到了漢儒那里,信成了“五?!敝?。信從一種內(nèi)在品格演變?yōu)橐环N外在的交往倫理,就開始顯現(xiàn)出其與誠的區(qū)別來。雖然它們都還是表示真實無妄,表示誠實、守信用,但此時,誠主要是不自欺,信則主要是不欺人。即一個主要是對內(nèi)——誠;而另一個主要是對外——信。根據(jù)《大學》“誠于中而形于外”的道理,我們可以說“誠于中而信于外”。這樣,誠就是一種內(nèi)在的品格、情操和境界,而信則主要是一種交往倫理和行為品質(zhì)。根據(jù)這種思路,誠就成了信的根據(jù)和內(nèi)在規(guī)定性,信就是誠的外在表現(xiàn)和行為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誠為體,信為用。當然,我們把兩個概念拆開分析,是為了更好地揭示它們的內(nèi)涵,事實上,在現(xiàn)實生活中,誠與信是無法分開的:誠如果不表現(xiàn)為信,就不是真正的誠;信如果不是以誠為根據(jù),所表現(xiàn)的信就是不可信的。正是由于這樣,誠與信總是如影相隨。明白了上述道理,我們在培養(yǎng)誠信品質(zhì)時,就應該主要在培養(yǎng)內(nèi)在之誠上下功夫,首先要培養(yǎng)自己對人、對事的恭敬、虔誠、認真、負責、盡心竭力的態(tài)度和品格,以此態(tài)度和品格來為人處事,自然就會有信了。面對我國當前的誠信缺失,人們呼吁要加強法律監(jiān)管,完善制度體系,這無疑是有道理的。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僅憑個人的良心自律來達到誠信是不可能的,利益誘惑常使得良心遮蔽甚至消失,常使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做出違背良心的事。但這并不意味著,有了強大的法律監(jiān)控和制度約束就能解決一切問題,沒有人們的良心自律,沒有內(nèi)在之誠,任何外在的約束都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如果人們的內(nèi)在品質(zhì)和精神素質(zhì)達不到制度的要求,那么即使有完備的制度體系,人們也會千方百計鉆制度的空子,制度和人的關系就變成了貓和老鼠的關系。而且,由于上述原因,制度建設會永遠趕不上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制度監(jiān)管就會陷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惡性循環(huán)。因此,今天除了加強制度建設之外,還應大力加強公民的誠信觀念和誠信品質(zhì)的培育。在這方面,我們還是要秉承儒家的思想精華,首先在培養(yǎng)“誠”上下功夫。儒家的誠是實現(xiàn)天道的一種精神和品格,或者說,是以人道配天道的精神和品格;在此基礎上,才是一種待人的品質(zhì)。今天,我們雖然不必以誠去實現(xiàn)天道,但這種超越性境界還是我們今天所必需的。其次,誠信觀念與市場活動聯(lián)系最緊密的是,將誠作為一種內(nèi)在品格,以此為基礎,使信能成為經(jīng)濟活動中的行為品質(zhì),使內(nèi)與外達到統(tǒng)一,即我們所說的“誠于中而信于外”。在這方面,儒家關于成人、成己、成物的理念仍然是我們應繼承的思想資源。經(jīng)濟活動絕不僅僅是謀取利益的活動,而實際上是“成人”的活動——服務于他人;是“成己”的活動——成就自己,使自己獲得生存和發(fā)展的條件;是“成物”的活動--將自然物通過勞動變?yōu)榫哂惺褂脙r值的物品。如此說來,經(jīng)濟活動就是人展示生命和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活動。正因為如此,在經(jīng)濟活動中,人首先要有“忠”的理念,以虔誠、恭敬、誠實的態(tài)度支配自己的行為,做到“毋自欺”,做到“慎獨”,這樣才能對外做到“不欺人”,做到誠實守信,其結果就會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除了誠信之外,忠道里還包含有現(xiàn)代人所必備的敬業(yè)精神,因為說到底,敬業(yè)歸根到底還是一種誠實的態(tài)度。一方面,敬業(yè)就是對己之誠:敬業(yè)本身就應該恭恭敬敬、兢兢業(yè)業(yè)、盡心竭力,即“毋自欺”。在一個崗位工作或從事一種職業(yè)不是為別人做的,而是展現(xiàn)自己生命意義和價值的平臺。因此恭恭敬敬、兢兢業(yè)業(yè)、盡心竭力地做好每一件事,就是對自己負責,就是自己對得起自己。對工作馬馬虎虎、敷衍塞責、得過且過,實際上也就是在欺騙自己。或者說,在浪費自己的生命,在貶損自己的價值。另一方面,敬業(yè)還包含了對他人之誠,即所謂“為人謀而不忠乎?”是不是虔誠地、恭敬地、誠實地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地服務于他人?這雖然表現(xiàn)為“不欺人”,但實際上還是“毋自欺”,因為只有發(fā)自內(nèi)心之誠,才有對人之誠。因此,敬業(yè)實際上是現(xiàn)代人的一種超越方式,是現(xiàn)代人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一種途徑。它靠的是主體的精神自律和高度的自覺性與能動性,而不是單靠規(guī)章制度的約束和物質(zhì)利益的獎懲,后者也許能規(guī)約出聽話的、守紀律的員工,但不能培養(yǎng)出敬業(yè)的精神品質(zhì)。三對社會利益主體的基本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首先包含了儒家對每個人的人格獨立的肯定,由此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尊嚴、志向、見解、行為方式和利益需求,這些東西都是需要得到別人尊重的。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孟子說:“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可見獨立人格與獨特志向在儒家眼里多么重要。因此,不管你自己認為自己的觀點多么正確,你自己的用意是多么好,你自己的行為方式是多么合理,都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你自己對有利于自己的事物的追求,不要妨礙他人也能實現(xiàn)自己的追求。道理很簡單:因為你不希望別人對你也這樣做。這種品質(zhì)同樣是現(xiàn)代人必須具備的。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一切疏遠、不和和矛盾幾乎都可以歸結為利益糾紛和利益矛盾,因此,以恕道來對待利益關系,處理利益矛盾,應該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質(zhì)。費爾巴哈在論述他的幸福觀時,就引用了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這樣的話。認為這個樸素的、通俗的原理是最好的,最真實的。他說:“當你有了你所希望的東西,當你幸福的時候,你不希望別人把你不愿意的事施諸于你,即不要對你做壞事和惡事,那么你也不要把這些事施諸于他們。當你不幸時,你希望別人做你所希望的事,即希望他們幫助你,當你無法自助的時候,希望別人對你做善事,那么當他們需要你時,當他們不幸時,你也同樣對他們做?!痹诶娼侵鸨砻婊?、公開化、市場化的今天,樹立理性的利益觀,以恕道為理念處理利益關系,是當代中國人的重要課題。這樣該有以下幾方面的基本要求:首先,承認每個利益主體具有獨立、平等的人格。承認這一點,其實就是承認每個人都是和自己一樣,具有人格尊嚴和利益需求的人,你自己想要的事,也是別人想要的;你自己不希望的事,也是別人力圖避免的,這是履行恕道的前提。其次,尊重各方利益。在市場經(jīng)濟社會,人格不再是一個空洞的符號或某種名稱,而是具有實際內(nèi)容的利益載體。對利益主體人格的肯定,是通過對其利益的尊重來實現(xiàn)并確立的。承認別人和自己有著相同的利益需求,充分尊重別人的利益,是現(xiàn)代人必須具備的精神品質(zhì)。因為市場活動的利益主體并不是互不相干、彼此獨立的孤立個體,而是在復雜的利益關系中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并有自己明確利益趨向的行為主體。在實際的經(jīng)濟活動中,每個利益主體都具有“趨利避害”的天然傾向。而“趨利”和“避害”則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總是相伴相隨的,在市場競爭中,如果某一利益主體不約束自己的求利行為,那么它的趨利行為就會對對方或第三方造成侵害,從而使對方或第三方的避害成為空話。在市場活動的利益關系中,每一個利益主體都可能成為別人的任性和不負責任行為的受害方,因此,如果你不想別人這樣對待你,那你就不應該以損害別人的方式對待別人,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市場競爭中的運用。再次,認同普遍的市場準則。市場是各利益主體獲取利益的場所,正常的市場秩序是市場參與者順利實現(xiàn)利益的必要條件。正因為如此,市場一般潛在地就包含有“市場準入“或市場參與者”資格審查“的要求,即只有遵守市場規(guī)則的人才能在市場上獲得生存和發(fā)展的機會。一般認為,市場規(guī)則是一種強制性約束,其實不然。從表面上看,市場規(guī)則是一種他律,而實際上則是各市場參與者的自我約束,是為了順利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與價值所進行的自律,因為一個有正常秩序的市場對各方都是有利的。因此,市場參與者對市場普遍規(guī)則的認同實際上是市場競爭各方的一種合作。沒有這種合作,正常競爭就無法進行。若是每個人都能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在行為前對自己的動機進行一番拷問:“我應該怎么做?”“我應該怎樣對待別人?”就能使自己的行為準則成為普遍的準則。因為它基于一個簡單的前提:“我希望別人怎么對待我?”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比任何外在的道德戒律更為有效。除對他人的尊重之外,仁慈之心也是恕道的內(nèi)在要求。在神圣時代,仁慈一直是作為人的基本德性來要求的。幾乎所有宗教的教義都強調(diào)仁慈,佛教要求以慈悲為懷,基督教要求人們要仁慈、寬容,儒學雖然不是一種宗教,但它的超越性理念和終極關懷實際上起到了宗教的作用。因此作為一種“準宗教”的儒學,仁慈自然就成了關注點。仁慈的提出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在人類的蠻荒時期,是不可能有仁慈這一概念的。自從人有了自我意識和類意識,意識到自己的心理、情感和生理方面的需要,并由于類意識能意識到別人和自己具有相同的需要,才有可能以己之心、之情、之欲去推知別人的心、情、欲,從而對別人的災難、不幸和痛苦產(chǎn)生憐憫、同情和不忍之心,這就是仁慈??梢娙蚀纫彩恰凹核挥?勿施于人”的內(nèi)在要求。儒家仁的概念以及此概念在人的行為中表現(xiàn),都與仁慈有著緊密聯(lián)系。孔子所說的“仁者愛人”,其中的“愛”就包含有仁慈與同情;孟子所謂“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也就是仁慈之心,他所說的“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就是對別人的災難、不幸和痛苦產(chǎn)生憐憫、同情和不忍之心;儒家要求以“贊天地之化育”的精神成人、成物,要求“以厚德載物”,要有“民胞物與”的情懷等,都凸現(xiàn)了仁者的胸懷和境界,都是仁道的要求,也體現(xiàn)了恕道之仁慈。人類進入世俗社會以來,宗教性的情感隨著物欲的膨脹而日益淡化,仁慈也似乎隨著宗教性情感的淡出而飄逝,而理性崇拜則把任何同情、惻隱、慈悲等情感性的東西作為非理性進行嘲笑。以理性為支柱的“理性經(jīng)濟人”把自身利益最大化視為天經(jīng)地義,大家都在“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這一名正言順的口號的掩護下,拼命為自己爭取利益和好處,而又把害處以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轉(zhuǎn)嫁給別人。為了所謂“國家利益”,對別國進行攻城略地、殺人越貨、巧取豪奪;戰(zhàn)爭、災荒、饑餓、貧困等生存危機和人道主義災難在世界各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智慧家庭生態(tài)系統(tǒng)合作協(xié)議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新建商品房預售合同
- 2025年度停工賠償建筑工程環(huán)保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智能交通系統(tǒng)工程承包合同模板
- 2025年度公積金貸款離婚房產(chǎn)轉(zhuǎn)讓及補償合同
- 2025年度酒店長租客房租賃及旅游服務合同
- 2025年度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知識產(chǎn)權保密及交易合同
- 2025年度旅游度假村建設合同變更協(xié)議
- 2025年度二手房購置貸款抵押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廣告效果跟蹤與反饋合同
- 淋巴瘤患者的護理
- 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概述課件
- 人美版初中美術知識點匯總九年級全冊
- 2022中和北美腰椎間盤突出癥診療指南的對比(全文)
- 深度學習視角下幼兒科學探究活動設計
- 乳房整形知情同意書
- 全國核技術利用輻射安全申報系統(tǒng)填報指南
- GB/T 18344-2016汽車維護、檢測、診斷技術規(guī)范
- 青島版科學(2017)六三制六年級下冊第2單元《生物與環(huán)境》全單元課件
- 2022-2023年人教版九年級物理上冊期末考試(真題)
- 關漢卿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