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入門必讀 大國之殤 漢服消亡簡史_第1頁
漢服入門必讀 大國之殤 漢服消亡簡史_第2頁
漢服入門必讀 大國之殤 漢服消亡簡史_第3頁
漢服入門必讀 大國之殤 漢服消亡簡史_第4頁
漢服入門必讀 大國之殤 漢服消亡簡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漢服中的女子妝飾(其他篇)古代的化妝術婦女的基本化妝品為眉黛、粉、胭脂和花鈿。眉黛是供畫眉用的,婦女畫眉見于記載始于春秋戰(zhàn)國,《楚辭,大招》中有:“粉白黛黑施芳澤只”之句。只是古時女子畫眉多拔去真眉,以所畫假眉代之。黛的顏色除用黑外,還有綠色,古稱翠眉。翠眉起于先秦,興盛于南北朝。唐代開始流行黑眉,這與楊貴妃的提倡有關,所謂“一旦新妝拋舊樣,六宮爭畫黑煙眉”(《全唐詩》卷474徐凝《宮中曲》)。古代的粉,最初是用米碾為粉制成,或加之以紅色,用以敷面。到夏商周時,才出現(xiàn)了以鉛為原料的白粉和以紅藍花、蘇木等原料制作的胭脂。胭脂又稱燕脂、焉支、燕支。古時把胭脂制成膏汁、粉類,還涂于紙或浸于絲綿,制成胭脂紙和胭脂綿,以便涂頰或用為唇脂?;ㄢ?,又稱花子、媚子,一般用金箔、紙、魚骨、蜻蜒翅膀制成各種形狀的飾物,將其帖于額間、鬢角、兩頰或嘴角。《木蘭辭》“對鏡貼花黃”中的“花黃”,古詩“眉間翠鈿深”中的“翠鈿”,均指的是花鈿。古時婦女的首飾包括笄、釵、步搖、梳等。此外,還在耳、手、指上分別戴有飾物,分別稱珥擋、釧鐲、指環(huán),但最初這些飾物的戴法和作用與現(xiàn)在不同。

面妝:在古代婦女的梳妝中,面容的妝飾至關重要?!蹲髠鳌酚性疲骸胺蛴杏任?,足以移人?!惫糯鷭D女面部妝飾步驟古代婦女的面部妝飾,除粉黛外,還有額黃、花鈿、斜紅、妝靨及點唇等名目。妝飾過程大致可分為七個步驟:一敷鉛粉,二抹胭脂,三畫黛眉,四染額黃(或貼花鈿),五點面靨,六描斜紅,七涂唇脂。

傅粉傅粉即在臉上搽粉。中國古代婦女很早就搽粉了,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妝方式。據(jù)唐書記載,唐明皇每年賞給楊貴妃姐妹的脂粉費,竟高達百萬兩!對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戲劇家李漁的見解頗為獨到,他認為當時婦女搽粉“大有趨炎附勢之態(tài),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顯其黑”,鮮明地道出了化妝與審美的關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還把傅粉等化妝方式同道德修養(yǎng)相聯(lián)系,指出美容應與自我的修身養(yǎng)性結合起來,如東漢蔡邕認為:“攬照拭面則思其心之潔也,傅粉則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則思其心之鮮也,澤發(fā)則思其心之順也,用櫛則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則思其心之正也,攝鬢則思其心之整也?!边@種觀點,不僅頗有見地,而且寓意深刻。粉古代化妝品之一。包括鉛和米粉。鉛粉,又稱鉛華。傅粉以面為主,也有兼及頸項胸背的。秦漢以前以白粉為主,至六朝黃粉、朱粉、紫粉等漸次流行,尤以黃粉為尚,往往用以涂點額上,稱花黃。直至元代,婦女還常用黃粉涂額。宋代宮中婦女以粉點眼角,名淚狀。又,古代男子亦傅粉。古代婦女所用的妝粉,大多購于街市。經(jīng)營妝粉和其他化妝品的基本是小商小販,有時官府也插手其間。市售的妝粉既有粉心,也有合粉。各種妝粉一般盛放在粉盒中,置于較大的妝奩內,以供日常所用。粉盒大多為圓形、橢圓形,也有方形、六邊形、葵瓣形,亦有仿瓜果型的,均有蓋。其質料有夾纻胎和木質漆器,瓷器和銀器等。如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就是以漆灰造型并粘貼麻布、絲帛的夾纻胎漆器,內面紅漆,外表為黑褐色漆,有的還以金、紅、白三色油彩繪云龍紋。又如一些宋代墓葬中出土的粉盒,常是影青瓷制品。古代婦女通常以粉撲沾染妝粉,傅布于相應部位。粉撲是以絲綿、綢之類的軟性材料制成。傅粉最常見的是在面部。但也有在頸、胸、背、臂乃至全身涂以粉飾的風氣。傅粉不但限于婦女,漢魏時代,男子傅粉屢見不鮮,為一時之風尚。但古代傅粉的主要還是婦女。宇文士及《妝臺記》寫道:“舜加女人首飾釵,雜以牙瑇(音同玳)瑁為之。周文王......傅之鉛粉?!彼稳恕妒挛锛o原》亦說:“周文王時,女人始傅鉛粉”。《三國志.魏志.曹爽傳》裴注引《魏略》:“[何晏]性自喜動靜粉白不去手?!彼斡瘛兜峭阶雍蒙x》:“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薄稘h書.廣川惠王劉越傳》:“前畫工畫望卿舍,望卿袒裼傅粉其傍?!薄赌鲜?王裕之傳》:“左右嘗使二老婦女,戴五條辮,著青紋袴羅,飾以朱粉。”唐白居易《時世妝》詩:“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tài),妝成盡似含悲啼。”宋高承《事物紀原.冠冕首飾部.妝靨》:“遠世婦人妝喜作粉靨,如月形,如錢樣,又或以朱若燕脂點者,唐人亦尚之。”元人《鄉(xiāng)(xiang)嬛記》載:“黃帝煉成金丹,煉金之藥汞紅于赤霞,鉛白于素雪,宮人以汞點唇則唇朱,以鉛傅面則面白?!痹摃€點出那時女性妝點中使用朱砂。妝粉的種類:以粉飾面,是我國古代婦女化妝的基本內容之一。古代的化妝粉主要有金屬類的鉛粉和植物類的米粉等。中國婦女使用妝粉至少在戰(zhàn)國就開始了,最古老的妝粉有兩種成分,一種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從米從分;另一種妝粉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俗稱“胡粉”。因為它是化鉛而成,所以又叫“鉛華”,也有稱“鉛粉”的。兩種粉都是用來敷面,使皮膚保持光潔。鉛粉鉛粉又名解錫、鮮錫、粉錫、鉛華、胡粉、定粉、瓦粉、光粉、白粉、水粉、官粉,它是用鉛化解后調以豆粉和蛤粉而成。我國古代一度鉛錫不分,稱鉛為“黑錫”。鉛粉,是古代婦女面妝的基本材料。“三代以鉛為粉”,墨子認為“禹造粉”,晉人張華則說“紂燒鉛錫作粉”。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jīng)》中提到“鉛丹”和“粉錫”,都說明在商周前后已能制造鉛粉和紅黃色的鉛丹了。如佐之以考古資料,商代的墓葬中出土的就有鉛齒、鉛爵、鉛觚(gu)、鉛戈等器物,西周時制造的鉛戈含鉛量達97.5%,更證見早在商周已掌握了鉛的冶煉技術。這種鉛粉的具體制造方法在宋應星《天工開物》中記載如下:“鉛百斤,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木甑(zeng)內,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鹽泥固濟,紙封甑縫。安火四兩,養(yǎng)之七日,鉛片皆生霜粉,掃入水缸中,依舊封養(yǎng),次次如此,鉛盡為度?!睋?jù)李時珍記載“明代時,金陵(今南京)、杭州、韶州(在廣東)、辰州(在湖南)皆造之,而辰粉尤真?!背椒鄣闹品ㄊ窃阢U醋化為粉后,按“每粉一斤,入豆粉二兩,蛤粉四兩,水內攪勻,澄去清水,用細灰按成溝,紙隔數(shù)層,置粉于上將干,裁成瓦定形,待干收起”。鉛粉傅面,有較強的附著力。鉛粉主要成分為堿式碳酸鋁,如保管不當,容易碳化變黑,但置久,經(jīng)自然氧化作用又可重新轉白。米粉古代最常用的粉飾是米粉。漢人《釋名》說得很清楚:“粉,分也。研米使其分散也?!标P于米粉的制作方法,在《齊民要素》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個圓形的粉缽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種潔白粉膩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曬,曬干后的粉末即可用來妝面。由于這種制作方法簡單,所以在民間廣泛流傳,直到唐宋時期,人們制作米粉,仍然采用這種方法。米粉的制作,北魏賈思勰有著詳盡的記述。首先選取上等的米作原料,“粱米第一,粟米第二”,米必須是同一品種,不能混入其它。除去雜質,碎米后研細,加水,腳踏淘洗十遍至水清,將淘凈的粉米盛入大甕,灌足水浸泡。春秋季一個月,夏季20天,冬季則要60天。中間不換水,漚久發(fā)臭更好。粉質會更滑膩。屆時,換上新水,攪拌淘洗,去盡酸氣,取出研磨。磨細的粉邊澆水邊攪拌,接取白色汁液,裝入絹袋過濾,濾出的汁誰放到別的甕內沉積。然后再精研細磨,澆水接汁,重復前一道工序。接著,把汁液盛在甕內,以一種叫“把子”的農具長時間地拂拍遍透。使其淀澄,去掉粉層上的清水,把粉汁置于大盆中,用木杖順同一方向攪轉三百圈,蓋甕防塵污。待澄積清凈,以杓(shao)輕緩地舀去上清液,用三層布貼在粉層上,布上撒布谷糠,糠上置灰。灰濕就換上干灰,直至灰不再濕為止。而后除去布層,削去粗白無光潤的表層粉。余下“圓如缽形、酷似鴨子”,白而光潤的部分稱為“粉英”,在晴好無風的天氣,攤于床箔,以刀薄削并曝曬干透,再用手反復揉搓以達滑潤。并收貯備用。水銀膩除鉛粉和米粉以外,古代還曾有水銀制作的水銀膩,又有馬嵬(音同維)土、磨夷花、露華百英粉、龍消粉等。水銀膩據(jù)說是春秋時蕭史所創(chuàng)制,為其愛侶弄玉傅面所用。晉崔豹《古今注》稱;“蕭史與秦穆公煉飛雪丹,第一轉于弄玉涂之,今之水銀膩粉是也?!毕惴圻€有一種香粉,是用粟米制作,類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種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脫落。和米粉相比,鉛粉的制作過程復雜得多,從早期的文獻資料看,所謂鉛粉,實際上包含了鉛、錫、鋁、鋅等各種化學元素,最初用與婦女妝面的鉛粉還沒有經(jīng)過脫水處理,所以多呈糊狀。自漢代以后,鉛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體形狀。由于它質地細膩,色澤潤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婦女喜愛,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紫粉除了單純的米粉、鉛粉以外,古代婦女的妝粉還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宮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摻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馬嵬土又稱貴妃粉,因唐玄宗所寵楊貴妃在“安史之亂”逃難途中被賜死馬嵬坡(今陜西興平縣境)。傳說該坡上有土白如粉,婦人用以傅面。磨夷花

據(jù)古人記載,磨夷花出自南海頓遜古國,用來制作的粉芳香馥郁。露華百英粉此粉乃是漢成帝的愛妃趙飛燕使用,自然是貴重之物。龍消粉《釵小志》、《舊唐書》等都說是周光祿的姬妾妝面的用品。迎蝶粉唐代宮中以細粟米制成“迎蝶粉”。玉女桃花粉

在宋代,則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蠟脂、殼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調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珍珠粉、玉簪粉

在明代則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煉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狀的“玉簪粉”。珠粉、石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細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還有以產(chǎn)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稱官粉);荊州的“范陽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顏色也由原來的白色增加為多種顏色,并摻入了各種名貴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大批妝粉實物相繼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缽內,有的安裝在絲綢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從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妝粉,被制成特定形狀的粉塊,有圓形、方形、四邊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還壓印著凸凹的梅花、蘭花以及荷花紋樣。

胭脂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統(tǒng)稱,是和妝粉配套的主要化妝品。古時胭脂又稱作燕脂、焉支或燕支,關于胭脂的起源,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胭脂起于自商紂時期,是燕地婦女采用紅藍花葉汁凝結為脂而成,因為是燕國所產(chǎn)得名。胭脂是古代婦女常用的化妝品,歷代典籍中有關胭脂的寫法有很多,如“焉支”、“煙支”、“鮮支”、“燕支”、“燕脂”、“閼氏”等等。所謂“胭脂”,實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時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缽中反復杵槌,淘去黃汁后,即成鮮艷的紅色染料。胭脂出現(xiàn)於較早的歷史文獻資料,被收錄於《史記》和《漢書》中的《西河故事》裡,之後被轉記於唐《史記正義》、《史記索隱》、《十道志》,也出現(xiàn)於宋朝的《樂府詩集》、明朝的《丹鉛總錄》。記載有感嘆西漢驃騎大將軍霍去病的出征,將當時的匈奴趕出了曾經(jīng)是紅花產(chǎn)地的祁連山脈一帶,也包含了胭脂山。匈奴人被趕出了焉支山,因而喪失了製作胭料的紅花,感嘆:「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這是漢武帝的時期,相當於西元前121年所發(fā)生的故事。在《史記索隱》裡,引用《習鑿齒與燕王書》裡有如下的記載:「山下有紅藍,足下先知不?北方人探取其花染緋黃,采取其上英鮮者作煙肢,婦人將用為顏色?!闺僦揭步凶鲅芍?、燕支、煙支、煙肢、燕脂、臙脂、臙支、臙肢、胭支、閼支山等,約略相當於現(xiàn)今的永昌縣西處。根據(jù)南宋趙彥衛(wèi)的《雲(yún)夢漫鈔》和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的說法,紅花是漢代張騫通西域時,所傳進的物種,且描述染出的色相叫做「真紅」。紅花是繪畫顏料、也是染料,同時是婦女的化妝品色料。紅花的染色部位是使用其花瓣,所提煉出來的色素,和上油脂後,製出口紅或腮紅的化妝品胭脂,因此也被叫做胭脂花。胭脂,另一說是因其產(chǎn)地在古代中國的焉支山與祁連山的山麓,因此也被稱之為焉支。另外也因為產(chǎn)地是在燕國之故,或是燕國所產(chǎn)的紅花較佳之故,也稱之為燕脂。胭脂也和匈奴的人名有關,根據(jù)唐朝張泌《妝樓記》中,如下的一段敘述:「燕支,染粉為婦人色,故匈奴名妻閼氏」,文中是說匈奴王妻子閼氏,喜歡以紅花做成化妝品,而閼氏的發(fā)音和胭脂是相同的,因此也被借用。匈奴王妻子閼氏的說法出現(xiàn)於漢朝劉邦時期,劉邦親率30萬大軍迎戰(zhàn)匈奴王冒頓,被圍於平城(相當於現(xiàn)今大同),採用陳平意見,行賄冒頓的妻子閼氏,因而得以脫險。胭脂的做法是把紅藍花在花開之時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缽中反復杵槌,紅藍花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淘去黃色后,即成鮮艷的胭脂。此外我國古醫(yī)書中記載可用于制作胭脂的原料,還有蜀葵花、重絳,黑豆皮、石榴、山花及蘇方木等,從這些中藥可以提取天然的紅色素來制胭脂,當然這時的胭脂不再是最早意義上的胭脂了,已經(jīng)是一切紅妝的指代。到了大約南北朝時期,人們在這種紅色顏料中又加入了牛髓、豬胰等物,使其成為一種稠密潤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寫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義。《紅樓夢》44回中有一段關于胭脂的描寫,說得非常形象。這種胭脂“也不是一張,卻是一個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著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樣。寶玉笑道:‘鋪子里賣的不干凈,顏色也薄,這是上好的胭脂擰出汁子來,淘澄凈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細簪子上挑上一點兒,抹在唇上,足夠了;用一點水化開,抹在手心里,就足夠拍臉的了?!絻阂姥詩y飾,果然鮮艷異常,且又甜香滿頰?!背思t藍外,制作胭脂的原料還有重絳、石榴、山花以及蘇芳木等。重絳是一種絳紅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較濃重,不及紅藍鮮艷透明。在漢魏時常常被用來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種紅色顏料,在隋唐時常用來煉染女裙,時稱“石榴紅裙”,但也可用來制成胭脂。面脂:婦人妝面的胭脂有兩種:一種是以絲綿蘸紅藍花汁制成,名為“綿燕支”;另一種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這兩種燕支,都可經(jīng)過陰干處理,成為一種稠密潤滑的脂膏,使用時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由此,燕支被寫成“姻脂”,“(月燕)脂”。“脂”字有了真正的意義。除紅藍外,制作胭脂的原料,還有重絳,石榴、山花及蘇方木等。由于胭脂的推廣流行,漢代以后,婦女作紅妝者與日俱增,且經(jīng)久不衰。從大量的文獻記載以及形象資料來看,古代婦女化妝,往往是脂粉并用,單以胭脂妝面的比較少見,具體做法可分為三種:1、在化妝之前先將胭脂與鉛粉調和,使之變成檀紅——即粉紅色,然后直接抹于面頰,因其在敷面以前已經(jīng)被調和成一種顏色,所以色彩比較統(tǒng)一,整個面部的敷色比較均勻,能給人以莊重、文靜之感,所以多用于成年婦女;2、先抹白粉,再涂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兩腮,所以雙頰多呈紅色,而額頭、鼻子以及下頜則露出白粉的本色來,中國古代傳統(tǒng)畫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說,就是根據(jù)這種化妝方法而來(實物可見唐寅的繪畫,里面大多數(shù)女性都是這樣化妝的),從圖象來看,這種妝式常用以青年,歷史書中的“桃花妝”一詞,即指這種妝式;3、先在面部上涂抹一層胭脂,然后用白粉輕輕罩之。由于用色的程度不一,名稱也不同,濃艷者稱“酒暈妝”,稍淺一些稱“飛霞妝”。各式面妝:古代婦女妝紅,依敷色深淺、范圍大小等,妝制不一?!般紒韸y”襯倦慵之美,妝法是在顏面施以“小朱”;“飛霞妝”,有隱約之妙,乃“薄薄施朱,以粉罩之”面成?!白韸y”以秾艷著稱,“夾臉連額渥以朱粉”;“桃花妝”,輕勻細抹便成,其意趣淡雅。“檀暈”興于唐、五代及宋,所謂“檀”,是指“檀色”,“暈”,即暈染,又言色調淺淡?!疤磿灐眾y法,是指在眼眉旁敷染一種荔紅色。因其增益眉眼神采,以使“眸子炯其精郎兮,瞭多美而可觀”。“斜紅”妝早在南北朝時便有,梁簡文帝詩云“分妝開淺靨,繞臉敷斜紅”。唐代,此妝更為風行,其樣式是用濃紅在兩鬢至頰各繪一弧形妝飾,或繁復如創(chuàng)傷,或工整似弦月。此外,還有“暈妝”、“酒暈妝”、“曉霞妝”等等。面部施朱暈紅,是古代婦女的基本妝式,但并非唯一的妝式。我國歷史上,曾先后出現(xiàn)婦女“白妝”、“紫妝”、“赭(zhe)面”、“黃妝”甚至“墨面”的情形?!鞍讑y”所謂“白妝”,即以白色的鉛粉或米粉飾容。這種妝制可上溯西周,那時,婦女粉白黛黑,風姿綽約。“啼妝”,在兩眼下稍涂白粉,猶似啼痕一般?!皽I妝”,唐代以白粉“施兩頰”為淚妝,宋代以白粉“點眼角”名淚妝。因白妝的樣式及“啼”、“淚”之名顯出憂戚的意味,可襯映喪偶婦女的哀痛心情,故唐、宋以及后世孀寡婦女常以此妝飾?!白蠆y”我國古代尚紫,高天稱紫宙、紫虛,帝居謂紫宮紫庭,達官顯貴則紫衣紫綬,以此,婦女亦曾試以紫妝。紫粉,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載如下:“用白米英粉三分,胡粉一分合均調,取落葵子熟蒸、生布絞汁,和粉,日曝曬令干,若色淺者,更蒸取汁重染如前法?!甭淇置W葵、木耳菜、胭脂菜、胭脂豆、藤菜、紫角葉,別名繁露、承露、天葵、胡燕脂、藤兒菜、滑藤、西洋菜、御菜、燕脂菜、染絳子、紫草、燕脂豆、木耳菜、潺菜、紫葵、紫豆藤、紅藤菜、軟藤菜、紅雞屎藤、藤羅菜、白虎下須、蕎菜七、滑菜果、寸金丹、粘藤、籬笆菜、軟姜菜,為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圓小,熟時紫黑色。古人常榨取其果汁用作面脂?!棒髅妗保褪前涯樏嫱磕ǔ沙嗪稚?。該風俗源出自吐蕃?!包S妝”,滿面涂黃,乃遼宋時契丹婦女的妝式,名為“佛妝”。“墨面”之制源出南北朝,《北史》云:“周宣帝禁婦人不得施粉黛,自非宮人皆黃眉墨妝?!庇帧秺y臺記》載曰:“后周靜帝令宮人黃眉墨妝?!痹娫~中的面妝:歷代詩文中有不少描寫,如“誰堪覽明鏡,持許照紅妝?!薄鞍㈡⒙劽脕恚攽衾砑t妝?!薄凹t妝束素腰”等等。有關唐代婦女飾紅妝的記載就更多,“青娥紅粉妝”;“對君洗紅妝”;“射生宮女宿紅妝”等等唐代婦女所作的紅妝,在當時的筆記小說中也有述及。如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記:“貴妃每至夏月,常衣輕綃,使侍兒交扇鼓風,猶不解其熱。每有汗出,紅膩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紅也”。說的是楊貴妃,因為涂抹了脂粉的緣故,連汗水都染成了紅色。王建《宮詞》中也有類似的描寫,說的是一個年輕的宮女,在她盥洗完畢之后,洗臉盆中猶如氽了一層紅色的泥漿。雖然在說法上有些夸張,但多少反映了當時的情況,近代出土唐代彩俑和壁畫也印證了這一點。“美人妝,面既施粉,復以燕支暈掌中,施之兩頰,濃者為酒暈妝淺者為桃花妝;薄薄施朱,以粉罩之,為飛霞妝。”從《妝臺論》中對女子曉妝的描述,可見胭脂對女性紅妝是何等重要。東晉王嘉《拾遺記.卷七》中寫魏文帝美人薛靈蕓拜別父母后入宮,一路上淚下不止,用玉唾壺承淚,到京師時,壺中淚凝如血,這紅淚一定是因為沾染了臉上的胭脂。胭脂在唐代時尤為盛行,如唐詩有“三千宮女胭脂面”句,王建《宮詞》:“歸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潑紅泥?!闭f的是一個宮女在盥洗完畢后,臉盆中有如沉淀了一層紅色的泥漿。唐代以后,盡管婦女的妝飾風俗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涂抹紅妝的習俗始終不衰。遼代婦女的紅妝,雖不見于文載,但實例卻屢有發(fā)現(xiàn)。如考古發(fā)掘報告所記,遼寧法庫葉茂臺遼董壁畫,山西大同十里鋪遼墓壁畫所繪婦女,“雙頰全涂紅粉”,反映了當時的風尚。這種習俗一直沿續(xù)到清朝末年,由于女子教育的興起,青年學生紛紛祟尚素服淡汝,才改變了這種妝飾現(xiàn)象。口脂(詳見唇妝中口紅):以上說的是面脂,口脂也是素來被看重的,戰(zhàn)國宋玉《神女賦》寫“眸子炯其精朗兮,暸多美而可觀。眉聯(lián)娟以娥揚兮,朱唇的其若丹?!碧漆瘏ⅰ蹲響蚋]美人詩》中“朱唇一點桃花殷?!闭f的都是女性紅唇之美?!短茣分杏洠骸芭D日獻口脂、面脂、頭膏及衣香囊,賜北門學士,口脂盛以碧縷牙筒?!闭f用來盛口脂的容器是雕花象牙筒,可見口脂在諸多化妝品中是多么被重視和喜愛。唐代人把抹口脂又稱為點唇,僖宗年間,口脂的種類計有石榴嬌、大紅春、小紅春、嫩吳香、半邊嬌、萬金紅、圣檀心、露珠兒、內家圓、天宮巧、洛兒殷、淡紅心、猩猩暈、小朱龍、格雙唐、媚花奴共十六種,并稱為胭脂暈品。唐代以后,女性的妝飾風格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涂抹胭脂的習俗始終不衰。直到明清時亦然,只是不再象隋唐五代時期那樣夸張了。崇禎皇帝曾賦詩“露宿風餐誓不辭,忍將鮮血代胭脂?!币造罕頌閲箶车呐⑿矍亓加瘢囅肴粼诎卜€(wěn)的盛世,又有多少女子真的去做紅妝季布?

眉妝:

畫眉、眉型婦女修眉飾黛,在我國歷史彌久。古人對雙眉甚為看重。婦女修眉之風頗為興盛,而歷代許多文人也醉心于描寫婦女的雙眉,不說別的,單是對婦女雙眉的稱謂。諸如“蛾眉”、“雙蛾”、“黛蛾”、“黛眉”、“黛螺”、“眉黛”、“翠黛”、“翠羽”、“翠翰”、“翠眉”、“春山”、“遠山”、“眉峰”、“出繭”、“新蛾”、“新月”、“新柳”、“柳葉”、“翠柳”、“眉月”、“月棱”等等,不下二十種之多。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常見的一種化妝方法,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時期。黛眉之風,源自先秦,兩漢漸熾,魏晉亦盛,至唐而大盛。屈原在《楚辭大招》中記:“粉白黛黑,施芳澤只?!薄镑旌凇敝傅木褪怯煤谏嬅?。漢代時,畫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畫越好看。《西京雜記》中寫道:“司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時人效畫眉。”這是說把眉毛畫成長長彎彎青青的,像望月一樣秀麗。后來又發(fā)展成用翠綠色畫眉,且在宮廷中也很流行。漢魏至隋唐,多尚闊眉,唐中葉以后細眉也頗流行。又,古代男子亦有畫眉,惟不多見。參閱《北齊書.文宣紀》。到了盛唐時期,流行把眉毛畫得闊而短,形如桂葉或蛾翅。元稹詩云“莫畫長眉畫短眉”,李賀詩中也說“新桂如蛾眉”。為了使闊眉畫得不顯得呆板,婦女們又在畫眉時將眉毛邊緣處的顏色向外均勻地暈散,稱其為“暈眉”。還有一種是把眉毛畫得很細,稱為“細眉”,故白居易在《上陽白發(fā)人》中有“青黛點眉眉細長”之句,在《長恨歌》中還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時畫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見經(jīng)傳的就有十種眉: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光是眉毛就有這么多畫法,可見古人愛美之心的濃厚。據(jù)《海錄碎事》,唐明皇命畫工畫十眉圖,一曰鴛鴦眉,二曰小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稜眉,又名橫煙眉,七曰分稍眉,八曰涵煙眉,九曰拂云眉,又名橫煙眉,十曰倒暈眉。宋朝晏幾道《六么令》中形容:“晚來翠眉宮樣,巧把低俗作品請刪除學。”

《米莊臺記》中說“魏武帝令宮人畫青黛眉,連頭眉,一畫連心甚長,人謂之仙娥妝?!边@種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鮮事?!吨腥A古今注》中說楊貴妃“作白妝黑眉”,當時的人將此認作新的化妝方式,稱其為“新妝”。難怪徐凝在詩中描寫道:“一旦新妝拋舊樣,六宮爭畫黑煙眉。”黛古代婦女用來畫眉的青色顏料。據(jù)說畫眉之風起于戰(zhàn)國,在還沒有特定的畫眉材料之前,婦女用柳枝燒焦后涂在眉毛上。古代女子畫眉所用的材料,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變化。飾眉的主要材料是黛和煙墨。古來用以為黛的既有礦物,亦有植物。或多以青石或燒焦的柳枝制成,五代后也用香墨。其珍貴者螺子黛,一顆價十金。畫眉時常剃去眉毛,用黛描繪出各種形狀。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的畫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種黑色礦物,也稱“石黛”。描畫前必須先將石黛放在石硯上磨碾,使之成為粉末,然后加水調和。磨石黛的石硯在漢墓里多有發(fā)現(xiàn),說明這種化妝品在漢代就已經(jīng)在使用了。除了石黛,還有銅黛、青雀頭黛和螺子黛。到了宋代,畫眉墨的使用更加廣泛,婦女們已經(jīng)很少再使用石黛。關于畫眉墨的制作方法,宋人筆記中也有敘述,例如《事林廣記》中說:“真麻油一盞,多著燈心搓緊,將油盞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煙凝上,隨得掃下。預于三日前,用腦麝別浸少油,傾入煙內和調勻,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燈花,用尤佳?!边@種煙薰的畫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則被美其名曰“畫眉集香圓”。元代之后,宮廷女子的畫眉之黛,全部選用京西門頭溝區(qū)齋堂特產(chǎn)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隨著西洋文化的東漸,我國婦女的化妝品也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畫眉材料,尤其是桿狀的眉筆和經(jīng)過化學調制的黑色油脂,由于使用簡便又便于攜帶,一直沿用到今天。石黛石墨在春秋時代稱為“石涅”或“涅石”,“墨丹”即指黑色粉質顏料,而“石墨”一名南北朝時已有。石墨是由煤或碳質巖石(或沉積物)受區(qū)域變質作用或巖漿侵入作用形成的天然礦物質。我國古籍中早有石墨資源的記載,如《山海經(jīng)》:“孟門之山(今山西省吉縣西黃河兩岸),其上多蒼玉,多黃金,其下多黃堊,多涅石。”“女床之山(今陜西省華陰縣西六百里)多石涅。”等。石墨除了飾眉以外,還被用以寫字繪畫和作藥,明《本草綱目》注云:“又有一種石墨,舐(音同氏)之粘舌,可書字畫眉,名畫眉石者,即黑石脂也?!惫湃怂^的石黛,除石墨外,似乎還應包括石青。石青又名藍銅礦,它是原生含銅礦物氧化后形成的表生礦物,是煉銅的次要原料。石青在自然狀態(tài)下有粒狀、塊狀、放射狀和皮殼狀等。由于形狀不同,色澤不一,產(chǎn)地亦有差別,故有空青、曾青、扁青、綠青、白青和回回青等多種品類,它們絕大部分可作畫色和入藥。銅黛銅黛是一種銅銹狀的化學物質。青雀頭黛是一種深灰色的畫眉材料,在南北朝時由西域傳入。螺子黛則是隋唐時代婦女的畫眉材料,出產(chǎn)于波斯國,它是一種經(jīng)過加工制造,已經(jīng)成為各種規(guī)定形狀的黛塊。使用時只用蘸水即可,無需研磨,因為它的模樣及制作過程和書畫用的墨錠相似,所以也被稱為“石墨”,或稱“畫眉墨”。青黛植物類的黛稱為青黛,也名靛花、青蛤粉,是名為“藍”(包括蓼藍、菘藍、馬藍、木藍)的植物所提取的色素,色青黑。我國很早就用藍類植物做染料,《周禮》:“地官掌染草?!编嵖党勺ⅲ骸叭静菟{蒨(茜)像斗之屬”,賈疏:“藍以染青,蒨以染赤,像斗染黑?!背俗约撼霎a(chǎn)外,古代還有進口的優(yōu)質青黛,即波斯青黛。婦女用青黛飾眉風習漢已有之。螺子黛

據(jù)說產(chǎn)自波斯,是一種制成螺形的黛塊,十分貴重,隋大業(yè)間每顆就價值十金,清代每顆更貴至千金之巨。煙墨煙墨的制造在魏晉時代已經(jīng)開始,當時是用漆煙和松煤為原料,做成的墨稱為“墨丸”,用來寫字等。這種制墨技術在唐以后有了大的發(fā)展,到宋代已臻完備。用煙墨畫眉大約源于唐代。在黛和煙墨以外,人們也用柳枝、杉木等燒炭,或直接畫眉,或研末以飾?!冻o.大招》:“粉白黛黑,施芳澤只。”王逸注:“言美女又工妝飾,傅著脂粉,面白如玉,黛畫眉髻,黑而光凈。”南朝陳徐陵《玉臺新詠序》:“南都石黛,最發(fā)雙蛾;北地燕脂,偏開兩靨。”唐白居易《上陽白發(fā)人》詩:“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眉飾唐代的眉飾具有鮮明的特色?!遏⒒ㄊ伺畧D》中的仕女形象,花髻飾有牡丹、珠寶、娥眉粗大突出,給人以華麗之中見情趣的深刻印象。唐初盛行的粗眉飾在圖中有形象的描繪。據(jù)“十眉圖”有八字眉、遠山眉、五岳眉等數(shù)十種之多,均屬粗眉飾,可見唐初時粗眉飾盛行之極。白居易《上陽白發(fā)人》中“青黛點眉眉細長,天寶末年時世狀”,則記述了至開元、天寶年間,當時的婦女已一改以往以細長眉飾為時髦了。面飾:花靨即指花鈿和妝靨,是我國古代婦女富有特色的兩種妝飾?;ㄢ殻ɑㄗ樱┗ㄢ氁彩且环N額飾。這種化妝方式又稱花子、面花、貼花,是貼在眉間和臉上的一種薄型飾物,大多以彩色光紙、云母片、昆蟲翅翼、魚骨、魚鰾、絲綢等為原料制成,有動、植物等多種圖形,且有不同色彩,十分精美,很受婦女喜愛。(花鈿有二義,一指面花子;另一義為古代婦女插于發(fā)髻上的首飾花釵。)起自秦代,至南北朝時,多在宮中及貴族婦女中使用,唐后始成為流行的婦女而飾。關于花鈿的起源,據(jù)宋高承《事物紀厚》引《雜五行書》說: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經(jīng)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因故稱之為“梅花妝”或“壽陽妝”。貼花鈿成風也是在唐朝?!懊坊▕y”,《妝臺記》:“隋文宮中貼五色花子,則前此已有其制,乃仿于宋壽陽公主梅花落面事也?!碧拼鷭D女使用花鈿較為普遍。至宋朝時,還在流行梅花妝,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簾隙,佳人半露梅妝額,綠云低映花如刻?!睆念伾矗ㄢ毜纳时阮~黃要豐富得多。額黃一般只用一色;而花鈿則有多色,它的色彩通常由材料本身所決定,如金箔為金色、黑光紙為黑色,魚腮骨為白色等;也有根據(jù)圖案需要染上各種顏色的。最為精彩的是一種“翠鈿”,它是以各種翠鳥羽毛制成的,整個飾物呈青綠色,清新別致,極富諧趣。古代的花鈿大多為金黃、翠綠、艷紅三色。花鈿在古代是和脂粉一類物品一起放在小鋪子里售賣的,除了市售的花鈿外,許多婦女常常樂意自己動手制作?;ㄗ油ǔ?梢哉迟N在額頭、鬢角、兩頰、嘴角、酒窩等處,古代婦女貼飾花鈿時,可單用一個,也可以多個并用,視各人需要而定?;ㄢ毷怯檬裁醋龀傻哪??古時候做花鈿的材料十分豐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還有用魚骨、魚鱗、茶油花餅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來做花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異錄》上說:“后唐宮人或網(wǎng)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涂翅,作小折枝花子?!笨梢姽艜r婦女的化妝方式不僅豐富,而且別出心裁,不拘一格?;ㄢ毜念伾屑t、綠、黃等,大家熟悉的《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一句。花鈿的形狀除梅花狀外,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十分美妙新穎。以彩色光紙、綢羅、云母片、蟬翼等為原料,染成金黃、霽紅或翠綠等色,剪作花、鳥、魚等形,粘貼于額頭、酒靨、嘴角、鬢邊等處。因所貼部位及飾物質、色狀不同,又有“折枝花子”、“花油花子”、“花勝”、“花黃”、“羅勝”、“花靨”、“眉翠”、“翠鈿”、“金鈿”等名目。粘貼花鈿的膠水,主要是呵膠,產(chǎn)于遼東一帶,相傳由魚鰾制成,其膠粘性極佳,可用來膠合羽箭。使用時,婦女用其粘貼花鈿時,只需用嘴輕輕呵噓即可,揭除也容易,蘸少量口液,便能溶解黏貼。卸妝時以熱水一敷,便可掀下。唐段成式《酉陽雜俎.黥》:“今婦人面飾用花子?!蔽宕R縞《中華古今注》:“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宮人梳仙髻,貼五色花子,畫為云鳳虎飛升。至東晉,有童謠云:織女死,時人帖‘草油花子’‘為織女作孝?!梁笾?,又詔宮人帖五色云母花子,作碎妝以侍宴。如供奉者,帖勝花子?!彼翁辗Y《清異錄》:“江南晚季,建陽進‘茶油花子’,大小形制各別,極可愛。宮嬪縷金于面,背以淡妝,以此花餅施于額上,時號‘北苑妝’。后唐宮人或網(wǎng)獲蜻蜒,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涂翅,作小‘折枝花子’,金線籠貯養(yǎng)之。爾后,上元賞花者取象為之,售于游女?!彼慰灼街佟犊资险勗贰罚骸捌醯啘O水牛魚鰾,制為魚形,婦人以綴面花。”明陶宗儀《說郛》卷七七引《妝臺記》:“宋淳化間,京師婦女競剪黑光紙圍團靨。又裝縷魚腮骨,號‘魚媚子’,以飾面,皆花子之類?!鳖~黃古代婦女臉部妝飾名。額黃也稱“鵝黃”、“鴉黃”,它是一種古老的妝飾。因為以黃色顏料染畫在額間,故名。同時也是一種很有特色的妝飾,源于六朝,相沿至唐,頗為風行。額黃的涂染,有滿額和半額的區(qū)分,除了這兩種,還有一種較常見的,即在兩眉間上方畫飾彎月等。據(jù)史籍記載,婦女額部涂黃,是南北朝以后流行起來的一種風習。這種妝飾的產(chǎn)生,與佛教的流行有一定關系。南北朝至唐時,婦女愛在額間涂以黃色,作為點綴。因黃顏色厚積額間,狀如小山,故亦稱“額山”。唐時又有一種專蘸鴉黃色的,稱為“鴉黃”。從文獻記載來看,古代婦女額部飾黃,有兩種作法,一種由染畫所致,一種為粘貼而成。所謂染畫,就是用畫筆蘸黃色的染料涂染在額上。具體畫法又有兩種:一種為平涂法,即整個額都全用黃色涂滿;另一種為半涂法,不將額都全部涂滿,僅涂一半,或上或下,然后以清水過渡,呈暈染之狀。與染畫法相比,粘貼法則較為簡便。這種額黃,是一種以黃色材料制成的薄片狀飾物,用時蘸以膠水粘貼于額。由于可剪成各種花樣,故又稱“花黃”。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已脫離了額黃的范圈,更多地接近于花鈿的妝飾。南朝梁簡文帝《戲贈麗人》詩:“同安鬟里拔,異作額間黃?!碧评钌屉[《蝶》詩:“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唐溫庭筠《照影曲》:“黃印額山輕為塵,翠鱗紅樨俱含頻。”唐虞世南《應詔嘲司花女》詩:“學畫鴉黃半未成,垂肩禪袖太憨生?!?/p>

妝靨(面靨)、點的

妝靨,亦叫面靨,是古代婦女施于兩側酒窩處的一種妝飾。在臉面注以紅點的妝飾方法在漢代已有記載,叫作“的”?!夺屆罚骸耙缘ぷ⒚嬖坏摹5?,灼也。此本天子諸侯群妾當以次進御,其有月事者止不御,重以口說,故注此于面,灼然為識,女史見之,則不書名于第錄也?!背嗣鎶y以外,我國婦女還有染指甲的風習。婦女染甲的材料一般是鳳仙花,用其花葉,反復搗碎后摻入少量明礬,然后用絲綿浸染花汁,置于洗凈的指甲表面,裹以布條,過夜取下,反復數(shù)次,染成后,艷色經(jīng)月不褪。指甲花,也是婦女染甲材料之一,李時珍記載:“指甲花,有黃白二色、夏月開,香似木犀,可染指甲,過于鳳仙花?!比炯字L唐代已有,流傳日久。七月七女伴相聚之時把它當成一項有趣的娛樂來進行。明清以后,染甲習尚還流傳國外,稱為歐美婦女的喜好。妝靨(面靨)面靨則與“點的”不同,它是施于面頰酒窩處的一種妝飾,也稱妝靨。據(jù)說婦女臉上注的,原并不是為了妝飾,而是宮廷生活中的一種特殊標記。當某一后妃例假來臨,不能接受帝王“御幸”,而又難于啟齒時,只要在臉上點上兩個小點,女史見之,即不列其名。以后這種作法被傳到民間,逐漸變成為一種妝飾。面靨的施行方法,通常用胭脂點染,也有像花鈿一樣,用金箔、翠羽等物粘貼而成。妝靨的具體形狀,在盛唐以前,一般均作成黃豆般的兩顆圓點。盛唐以后,面靨的范圍有所擴大,式樣也更加豐富:有的形如錢幣,稱為“錢點”;有的狀如杏桃,稱為“杏靨”。講究的在原來面靨的周圍,還飾以各種花卉,俗稱“花靨”。點的古代婦女妝飾面部的紅點。自魏晉以來,用粉脂作點狀傅面,是中國婦女常見的一種花妝樣式,不過后來不局限于紅色罷了。至唐代猶以黃星點頰,或在嘴角酒窩間加兩點小胭脂(所謂“星靨”當即指此),均是。點的是在兩側面靨部各畫一個紅色的圓點,故也叫作“妝靨”?!皧y靨”在沿襲過程中也是有所變化的。靨點的樣式逐漸豐富,由早期僅以胭脂之類的點飾簡單的圓點,發(fā)展為以金箔、翠羽之類制作可粘貼的靨鈿,其圖形則有錢形、星形、花卉形等。點飾的范圍也有擴大,自面靨而額中,或者鼻翼兩側?!夺屆?釋首飾》:“以丹注面曰的。的,灼也。此本天子諸侯群妾當次進御,其有月事,止而不御,重以口說,故注此丹于面,灼然為識。女史見之,則不書其名于第錄也?!比龂和豸印渡衽x》:“稅衣裳兮免簪笄,施華的兮結羽儀?!薄短接[》卷七一九引晉傅玄《鏡賦》:“珥明珰之迢迢,照雙的以發(fā)姿?!毙奔t斜紅是婦女面頰上的一種妝飾。從唐代墓葬里出土的女俑,臉都常繪有兩道紅色的月牙形妝飾,這種妝飾色澤濃艷,形象古怪,有的還被故意描繪成殘破狀,遠遠看去,宛如白凈的臉上平添了兩道傷疤。這種妝飾,遂被稱為“斜紅”。從圖像看,唐代婦女臉上的斜紅,一般都描繪在太陽穴部位,工整者形如弦月,繁雜者狀似傷痕,為了造成殘破之感,有時還特在其下部,用胭脂暈染成血跡模樣。

唇妝:口紅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統(tǒng)稱,是和妝粉配套的主要化妝品。古代稱口紅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鮮艷,給人健康、年輕、充滿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來就受到女性的喜愛。這種喜愛的程度可以從《唐書百官志》中看到,書中記:“臘日獻口脂、面脂、頭膏及衣香囊,賜北門學士,口脂盛以碧縷牙筒。”這里寫到用雕花象牙筒來盛口脂,可見口脂在諸多化妝品中有著多么珍貴的地位!口脂化妝的方式很多,中國習慣以嘴小為美,即“櫻桃小口一點點”,如唐朝詩人岑參在《醉戲竇美人詩》中所說:“朱唇一點桃花殷?!碧瞥湍暌院?,由于受吐蕃服飾、化妝的影響,出現(xiàn)了“啼妝”、“淚妝”,顧名思義,就是把妝化得像哭泣一樣,當時號稱“時世妝”。詩人白居易曾在《時世妝》一詩中詳細形容道:“時世妝,時世妝,出自城中傳四方,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tài),妝成近似含悲啼?!边@種妝不僅無甚美感,而且給人一種怪異的感覺,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唐宋時還流行用檀色點唇,檀色就是淺絳色。北宋詞人秦觀在《南歌子》中歌道:“揉蘭衫子杏黃裙,獨倚玉欄,無語點檀唇?!边@種口脂的顏色直到現(xiàn)代還在流行著。當然,無論是朱赤色還是檀色,都應根據(jù)個人的不同特點,不同條件來適當加以選擇使用,千萬不能以奇異怪狀的時髦為美。紅脂與口脂

妝唇以紅,在中國起源亦早,楚宋玉的名篇《神女賦》中就有“眉聯(lián)娟以娥揚兮,朱唇的若其丹”。“丹”即朱砂,它是古代婦女妝唇所用紅脂的主要原料,“朱”的色彩為“紅”,故古人常稱女性的口唇為“朱唇”?!夺屆范x曰:“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币灾焐把心ズ蟮贸龅募t色顏料可以飾頰,人們又將顏料拌人動物的油脂,使之凝結成脂類物,既滋潤口唇,又增添紅色,且不易脫落,深受先秦至漢時期婦女的歡迎。1949年,湖南長沙市郊陳家大山楚墓出土了一幅古帛畫,據(jù)測此畫約距今2300余年,畫中的女性口唇均飾朱色,則妝唇習俗,早在3000年左右,已在我國的黃河流域出現(xiàn)了。在江蘇揚州、湖南長沙的西漢墓中,甚至還發(fā)現(xiàn)了保存完好、存放在漆匣中的朱砂唇脂實物,可見唇脂是妝品中受重視的程度。在文獻的記載中,它常與博面之粉、描眉之黛、沐發(fā)之澤并列而稱。《淮南子·修務》曰:“不待脂粉芳澤,而性可說者,西施陽文也?!薄俄n非子·顯學》亦云:“故善毛嬙、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苯允抢C。中國古代的口紅,制作得是很精細的。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曾經(jīng)記載過當時的制作工藝,即先制香酒,以丁香、藿香兩種香料,揀上好的裹人新收的、無雜質的潔凈棉花中,然后投入事先已燒至微燙的酒中,以熱酒吸收棉中的香料之味。吸收的時間為夏日1天1夜,春、秋兩季為兩天兩夜,冬季為3天3夜。浸透到期后,取出棉花和香料,將牛油或牛髓放人此香酒,旺火大燒,滾沸一次加一次牛油脂,數(shù)滾之后,撤火微煎,此時慢慢摻人以朱砂研取的紅色顏料,并以青油調人,攪拌均勻,滅火后,待其自然冷卻,凝成的紅脂細膩鮮艷,香氣蘊藉,即為婦女喜愛的飾唇用品了。古代的唇脂除紅脂外,還有男用口脂。男用口脂僅以潤唇護膚而不著色。古時帝京繁華之地,全在西北黃河流域,那里氣候干燥,風塵漫天,至冬季則北風尤裂人肌膚。因此,唐時一到冬季,便由朝廷有關部門制作護膚用品,供應內廷所需之外,也分發(fā)百官。宋代皇帝甚至有自制護膚品的,如龔元英所著《文昌雜錄》:“禮部王員外言,今謂面油玉龍膏,太宗皇帝始合此藥,以白玉碾龍盒子貯之,因以名焉?!笨谥惺⒂谄髅笾械?,也有做成條狀的。大致是先秦至漢唐以前,多以盒貯,口脂呈粘稠狀,用時蘸取少許以妝唇;唐時開始出現(xiàn)頗類現(xiàn)代棒式口紅的條狀紅脂。晚唐的《鶯鶯傳》里,就有張生贈物于鶯鶯口脂的記載:“捧覽來詞,撫愛過深。兒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勝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之飾?!薄翱谥宕纭?,將唇脂的條狀寫得十分明白。

紅脂的原料在漢代以后,北地的紅藍花在內地得到廣泛的種植,便取代了朱砂,原因是紅藍花汁色鮮,質地均勻細致,不似朱砂總帶著粉粒,而且附著力強,不會輕易褪色。明人的《正字通》云:“燕脂,以紅藍花汁凝脂為之……后人用為口脂。”清時統(tǒng)稱為胭脂,既抹唇又妝臉?!都t樓夢》第四十四回里,寶玉拿出一個盛了上好胭脂的白玉盒子,給平兒妝唇,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點唇在古代婦女的面飾中,還有點唇習俗。所謂點唇,就是以唇脂涂抹在嘴唇上。這種美容術的產(chǎn)生,和其它形式的女妝一樣,也是由古代社會的審美觀決定的。早在先秦時期,中國社會就出現(xiàn)了崇尚婦女嘴唇美的現(xiàn)象。在唐代,口脂除婦女使用外,男子也可用之。不過兩種口脂名同物異。男子使用的口脂,一般不含顏色,是一種透明的防裂唇膏。而婦女所用的唇脂,主要是為了妝飾,因此都含有顏色。由于唇脂的顏色具有較強的覆蓋能力,所以可用來改變嘴型。嘴唇厚的,可改畫成薄的,嘴形大的,可改畫成小的,這樣,就產(chǎn)生了點唇的藝術。唐時唇脂和白粉都已有相當?shù)闹谱魉?,女性們充分利用這兩種覆蓋力極強的妝品,創(chuàng)造出各式不同的口型。一般的飾法是先涂白粉,將天然的唇形掩蓋,然后以唇脂描畫出自己喜愛的樣式,嘴唇左右角不同的可修正為對稱,雙唇太厚太薄的可以描成恰當?shù)谋壤?,當然,最主要的還是以描為小巧為時尚?;ㄊ酱綂y:南梁的沈約在《少年新婚為之詠》中,有這樣的名句:“托意眉間黛,中心口上朱”,很形象地說明了妝飾在婦女社會生活中的特殊作用。既然心情各異,朱唇也就會有不同的妝法了。宋人《清異錄》有言:“(唐)僖、昭時,都下競事妝唇,婦女以此分妍否,其點注之工,名色差繁?!弊治氖考霸凇秺y臺記》中進一步記錄了這些妝唇的樣式是:胭脂暈品、石榴嬌、大紅春、小紅春、嫩吳香、半邊嬌、萬金紅、圣檀心、露珠兒、內家圓、天宮巧、恪兒殷、淡紅心、猩猩暈、小朱龍、格雙唐、眉花奴等17種。從名稱上看,妝唇的紅脂顏色有大紅的、淡紅的、摻金粉的、粉紅的等等;妝成的形狀有圓形的、心形的、鞍形的,不一而足。唐時婦女又喜用檀色(即淺絳色)點唇,如敦煌曲子《柳青娘》句有“故著胭脂輕輕染,淡施檀色注歌唇”,秦觀的《南鄉(xiāng)子》句:“揉藍衫子杏黃裙,獨倚玉欄,無語點檀唇?!睆默F(xiàn)存唐代的一些出土文物中,可以略見當時的口妝樣式,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女性泥涌,其唇被畫成顫悠悠的花朵狀,上下兩唇均為鞍形,如四片花瓣;兩邊略描紅角,望之極有動感,鮮潤可愛。唐代的敦煌壁畫《樂庭環(huán)夫人行香圖》中的女性,有的將唇畫成上下兩片小月芽形,有的畫成上下兩片半圓,有的則加強嘴角唇線效果,使整個唇形呈菱角狀。

唐代的唇妝,對后世的影響很大,五代相沿唐風,花樣繁出;至宋名目漸少,以唇薄嘴小為美,無復唐時的活潑豐滿。民間妝唇,仍流行改措成鞍形唇,以顯唇線之優(yōu)美。明代的口妝修飾精巧,紅唇一朵,優(yōu)美自然。清代的口妝比較特別,用兩種紅色妝唇,在淺紅色描完了唇形后,又用深紅在上唇點兩點、下唇點一點,使紅唇有一種撅起如花蕾的俏皮感覺。隨著社會風氣的變遷和審美情趣的演變,人們的點唇形式也發(fā)生了一系列變化,各個時期的點唇樣式都有一些特點,我們從歷代仕女畫及各個時期的壁畫、陶俑上,就可以看到這種情況??偟膩砜?,中國婦女的點唇樣式,一般以嬌小濃艷為尚,盡管具體形式千變萬化,但這一基本特征則保持不變。人們普遍認為,最理想、最美觀的嘴型,應當像櫻桃那般嬌小,那般鮮艷。白居易家伎樊素的口型,據(jù)說就具備了這些特點,所以有“櫻桃樊素口”的稱譽。為達到這種要求,婦女們在涂抹妝粉時,常將原來的嘴唇一并抹上,然后再以唇脂重新點畫出嘴唇。

頭飾:婦女們佩戴頭飾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講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場合所佩戴的頭飾不一。這點從《后漢書·輿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廟時所佩戴的首飾:“簪以瑇瑁為擿,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鳳皇爵,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左右一橫簪之,以安蔮結。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級焉?!薄盎屎笾]廟服假結,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為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等,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笄六珈’者。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云?!薄肮?,列侯,中兩千石,二千石夫人,紺繒蔮,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薄杜f唐書·輿服志》中也有記載:“武德令,皇后服有緯衣,鞠衣,鈿釵禮衣三等。緯衣,首飾花十二樹,并兩博鬢……鈿釵禮衣,十二鈿……;皇太子妃服,首飾花九樹,……細釵禮衣,九鈿……;內外命婦服花釵,翟衣青質,第一品花鈿九樹,翟九等。第二品花鈿八樹,翟八等。第三品花鈿七樹,翟七等。第四品花鈿六樹,翟六等。第五品花鈿五樹,翟五等。鈿釵禮衣,……第一品九鈿,第二品八鈿,第三品七鈿,第四品六鈿,第五品五鈿……。”

假髻古稱“編”、“副”,漢以后稱“假髻”、“假紒”,唐人又稱“義髻”,明清又稱“鬏髻”。假髻在中國的歷史悠久?!肚f子·天地》提到,上古虞舜時代(前2100年前),禿者已開始佩戴假發(fā)。而《詩經(jīng)·召南·采蘩》描繪了為公侯養(yǎng)蠶的蠶婦們頭上綰結的假發(fā)高高聳立的樣子,表明了在東周初年,佩戴假發(fā)已成為婦女流行的一種妝飾了。在《周禮》這部書中,對王后的假發(fā)更有細致的劃分,即“副”,屬于一種有飾假發(fā);“編”,屬于一種無飾假發(fā);“次”,屬于一種用假發(fā)與自己的真發(fā)合編起來的髻。王后的這些裝飾是由周朝宮廷的官員“追師”專門掌理的。《詩經(jīng)·鄘風·君子偕老》還提到另一種假發(fā)稱“副”:“君子偕老,副笄六珈?!I發(fā)如云,不屑髢也。”副,亦作“髟畐”(上髟下畐,為一個字,打不出),據(jù)《毛傳》:“副者,后夫人之首飾,編發(fā)為之?!边@就是說,副這種假發(fā)只有統(tǒng)治者王的妻子才有資格佩戴的。詩中說的“髢”,也是裝襯假發(fā)的別稱。先秦以奴隸的發(fā)絲,后世多用馬尾、金銀絲或紗作成髻形,戴在頭上,供婦女裝飾用。魏晉流行的“蔽髻”,便是一種假髻,髻上半裝有各種金翬首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能用。唐天寶以后,胡帽漸廢,流行假髻。宋仍以高髻為美,大多摻有假發(fā),其髻上常飾以金銀珠翠制成的各種花鳥鳳蝶形狀的簪釵梳篦。明代假髻有丫髻、云髻等,其中有一種稱做“鼓”的,以鐵絲織成圓圈,外編以發(fā),做成固定的裝飾物,比原來發(fā)髻約高出一半,戴時罩在髻上,以簪綰住頭發(fā)。首飾鋪有出售,清初仍流行。編制假發(fā)的他人之發(fā)的來源有三:首先,做假發(fā)的人發(fā)來自于戰(zhàn)犯與罪犯。我國古代刑法之中有一種髻刑,即將戰(zhàn)犯或罪犯的頭發(fā)剃去。其次,統(tǒng)治者強令奪取平民之發(fā)。再次,貧寒之家的婦女為生計所迫,剪發(fā)換取錢物。此外,還有事先用假發(fā)編制稱假髻,用時以笄簪釵固定于真發(fā)之上的。佩戴假發(fā)只是為了美容,故在中國古代,假發(fā)一直被列為首飾一類?!稌x書·輿服志》載:“皇后……首飾則假髻步搖?!蓖瑯?,唐李石《續(xù)博物志》和《唐書·五行志》也有關于楊貴妃以假發(fā)為首飾的記載。在東晉太元年間,貴族士大夫階層的婦女均把佩戴假發(fā)當作盛妝,一時竟成了上下追趨的時尚。假發(fā)平常不戴時,裝置在木或竹制的籠子上,由于酷肖人的腦袋,因又有“假頭”之稱。一些民間女子,不能自備假發(fā)而去向人借,結果當時就有了“自號無頭,就人借頭”的趣聞。(見《晉書·五行志上》)雖然佩戴假發(fā)可能很美,但里面畢竟有個真假的問題。故后來有人作詩嘲諷道:“東家女兒發(fā)委地,日日高樓理高髻。西家女兒發(fā)垂肩,買妝假髻亦峨然。金釵寶鈿圍珠翠,眼底誰能辨真?zhèn)?。夭桃窗下來春風,假髻美人先入宮?!保ㄇ褰鹬病恫幌聨Ь帯肪硭囊翼都禀傩小罚恫赊馈愤@樣寫道:“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還歸?!北?通“髲”,是以頭發(fā)編成的假髻,僮僮、祁祁,都是形容假發(fā)豐盛的樣子?!蹲髠鳌敯Ч吣辍份d:“公自城上見己氏之妻發(fā)美,使髠之以為呂姜髢?!笨梢詤⒆C?!逗鬂h書.東平憲王蒼傳》:“今送光烈皇后假紒帛巾各一,及衣一篋,可時奉瞻?!薄端螘?五行志二》:“晉海西公太和以來,大家婦女,緩髻傾髻,以為盛飾。用發(fā)既多,不恒戴。乃先作假髻,施于木上,呼曰假頭。人欲借,名曰借頭?!鼻謇疃贰稉P州畫舫錄.小秦淮錄》:“揚州鬏勒,異于他地,有蝴蝶、望月、花籃、折項、羅漢鬏、懶梳頭、雙飛燕、到枕松、八面觀音諸義髻,及貂覆額漁婆勒子?!睅?/p>

亦寫作“簂”。古代婦女覆于發(fā)上的飾巾。后以“巾幗”代稱婦女。漢代宮廷貴婦們還喜歡戴用假發(fā)和帛巾做成的或者用牦牛尾剪裁而成的帽子般的假髻,這種假髻名叫“幗”。幗上加插用玳瑁做的簪子,簪子長一尺,頂端裝有翡翠雕刻的鳳凰,鳳凰嘴里銜著白色的珍珠,下面垂著黃金飾物,耳朵上配有明珠制作的耳珰?!敖韼健笔乔貪h時的另一類型裝飾物,是用假發(fā)編制成為形似發(fā)髻的頭套。使用時只需直接將其套在頭上即可?,F(xiàn)今從廣州市郊東漢墓出土陶俑上就能見到“巾幗”?!逗鬂h書.烏桓鮮卑傳》:“婦人至嫁時......飾以金碧,猶中國有簂、步搖?!薄逗鬂h書.輿服志下》:“二千石夫人,紺繒簂?!薄稌x書.宣帝紀》:“諸葛亮數(shù)挑戰(zhàn),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薄队衿?巾部》:“幗,覆發(fā)上也?!薄端鍟?五行志上》:“后主好令宮人以白越布折額,狀如髽幗。”

發(fā)式(發(fā)髻)發(fā)式是指頭發(fā)梳成的各種式樣。古代常以頭發(fā)作替身。除錘髻和后髻外,平髻也是古代婦女常梳用的一種低發(fā)式。如唐代的半翻髻,發(fā)垂兩耳,額正中束以紅絹包裹的義髻,這種發(fā)髻在唐時較流行,后傳入日本,為日本婦女所酷愛,近代日本婦女仍有梳類似發(fā)式的。其他平髻還有拔絲髻、叢梳百葉髻及清代的兩把頭等等。在低發(fā)式中,還有一種對稱梳髻編辮的發(fā)式,一般為女孩或丫環(huán)、侍女梳用。古時,女孩出生三個月后,便剃發(fā),但在囟(音同信)門兩側各留一綹頭發(fā),于頭頂縱橫相交,名“羈”。長及三四歲,把頭頂上的發(fā)結成兩條辮子,或挽兩個小髻,其余頭頂四周的發(fā),每隔一月就剃去。至十三四歲,四周的短發(fā)留下不剃,叫做“留頭”。及十五歲,行成人禮,將四周已長長的頭發(fā)和原留的兩綹頭發(fā)一起挽髻,并加笄固定,故女子成人禮亦稱笄禮。女子行過笄禮后,每日晨起梳髻,所以,發(fā)髻是婦女進入成年階段的標志,從發(fā)式式樣可以推斷女性是否成年。一般來說,未成年的少女發(fā)式有兩個特點:一是后垂分髾(shao);二是左右對稱。對稱發(fā)式有雙丫鬟、雙丫髻、垂練髻、蚌珠頭等。(雙丫鬟的梳法為:將前面頭發(fā)向兩側平梳,結對稱兩個環(huán),自然平垂,掛于兩側;雙丫髻與雙丫鬟相似,區(qū)別在于前者在頭的左右兩側各挽結兩個對稱的髻。)(唐代的垂練髻是從雙丫鬟傳承變異而來的。垂練髻的梳法:將發(fā)分成兩邊,每邊下垂向上折起用絹束縛。)傳說雙丫鬟與“丫環(huán)”這個詞還有血緣關系。舊時,有些貧家少女充任富貴之家的侍女,因常梳雙丫鬟,后亦稱侍女為“丫環(huán)”,歷代的丫環(huán)、侍女都梳雙丫鬟或雙丫髻,以至這種發(fā)式稱為丫環(huán)、侍女的標志了。結發(fā),古代婚姻禮俗中的結發(fā)習俗。結發(fā)一詞的涵義,最初是指男孩女孩成年之時,始束發(fā)為髻,李善曾注曰:“結發(fā)始成人也,謂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時,取笄冠為義也?!倍谐扇私Y發(fā)之禮,即可成婚。結婚禮儀中的結發(fā)習俗,其具體儀式和形式在各個歷史時期和各個地區(qū)殊異。先秦時,女子許配人家后,用稱為“纓”的絲繩束發(fā),表示已定婚。成婚時,由新郎親手從新娘頭發(fā)上解下那條絲繩,然后改梳發(fā)髻。唐宋以后流行的合髻風俗為:新婚男女在婚禮上對拜后,坐于床邊,由另一中老年婦人在他倆頭上各剪下一綹(liu)頭發(fā),綰在一起,象徵者新婚夫婦的結合,從此倆人的命運就像那一團發(fā)纏繞在一起。秦漢時的發(fā)髻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歷經(jīng)戰(zhàn)亂,終于達到了“六王畢而四海一”的目的,完成了統(tǒng)一中國的偉業(yè),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綜合各國文化,化異為同,為今后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礎。漢承秦后,基本沿襲了秦代的體制,廢除了秦末的苛政,以農業(yè)、手工業(yè)為主的社會經(jīng)濟得到了恢復,中國社會出現(xiàn)了繁榮昌盛得景象,封建社會的經(jīng)濟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發(fā)展和提高。漢王朝的政治進步、經(jīng)濟繁榮又促進了與外國和其他民族政權的交流,社會風尚也發(fā)生較大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修養(yǎng)也日趨提高,發(fā)式妝飾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fā)展時期,宮廷貴族的發(fā)式妝飾則更是奢侈,華麗。據(jù)迄今為止的文物史料所表明,秦漢時期大多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飾,以頂發(fā)向左右平分式較為普遍。高髻只是見諸于少數(shù)貴族女子的一種發(fā)式。秦有望仙九鬟髻、凌云髻、垂云髻等。漢有墜馬髻、盤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發(fā)式妝飾也已日趨流行。烏云低垂古人因頭發(fā)生于頭頂,結髻繚繞似頭頂之云,且發(fā)黑如烏云,故稱發(fā)髻為“云髻”,垂云髻,顧名思義,為烏發(fā)結髻下垂。九鬟仙髻

結鬟法梳的高鬟髻:望仙九鬟髻和飛仙髻(也稱高環(huán)望仙髻)、凌云髻等高鬟髻式,在漢以后,常被作為畫作中的仙女發(fā)式和扮演仙女的舞女發(fā)式。(這類高鬟髻用結鬟法梳編,一般用鐵絲做成環(huán)形,上纏繞頭發(fā),然后用時套在頭上;或將頭發(fā)分股,用黑繒纏系,挽成環(huán)形,并用鐵絲等支架。鬟式高髻有結一個環(huán)的,也有結若干環(huán)的。)自秦代開始在貴族女子中盛行。鬟意為環(huán)形發(fā)髻、九鬟之意是指環(huán)環(huán)相扣、以多為貴。仙髻之名則來自于神話傳說,漢武帝時王母下凡,頭飾仙髻,其美艷超群。故這種美與仙所結合的產(chǎn)物,自然為當時的貴婦所青睞,奉之為高貴華麗的發(fā)式之一。中晚唐時期,曾在貴婦人中流行一種鬟式拋髻。其梳法是將發(fā)分成若干股,結幾個小鬟于頭頂,另有一個大鬟任其下垂成拋狀,這種發(fā)式是結鬟式與拋髻兩種梳編法的結合物。傳說楊玉環(huán)(即楊貴妃)曾梳這種發(fā)式,后人將她的名字來命名這種髻式,稱玉環(huán)飛天髻。墜馬髻后髻中,有一種向后傾、似墜非墜的髻式,時稱“墮馬髻”,據(jù)史書記載墮馬髻由東漢權貴梁翼的妻子孫壽所創(chuàng)。(一次,孫壽將法攏結,挽成一長形大椎,在椎中部系上絲繩,置于頭側,因髻形如馬肚下墮,故名“墮馬髻”)唐代墮馬髻為高髻下垂狀,宋代墮馬髻則是憑籍下垂?!皦嬹R髻者,側在一邊”?!镑偈矫?,而善為妖態(tài),作愁眉啼狀,墜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惫湃嗣枥L此種發(fā)髻既有嫵媚之色,又具嬌柔之態(tài)。其式樣如同騎馬墜落之態(tài),故名之墜馬髻。這是當時最具特色,且歷史上最富生命力的一種發(fā)式。自漢始,直至清代亦有之,只是歷代的形式略有不同而已。如今我們在西安任家坡西漢墓出土陶俑中,湖北江陵鳳凰山出土彩繪木俑上就能見到漢墜馬髻的形象。分髾髻

分髾是指少女頭上四周的短發(fā)結束稱髾尾,披垂于肩上,形如燕子尾巴,又稱燕尾。分髾髻有垂鬟(huan)分髾髻、百合分髾髻等,垂鬟、百合是指前發(fā)的式樣。此種發(fā)式形近垂云髻,始于漢代。在髻尾留髾或結辮式,并加裝飾帶。梳分髾髻行走時,左右晃動,上下跳躍加之于裝飾帶似錦上添花,確實活潑可愛。魏晉、南北朝時的發(fā)髻這是中國歷史上前后達369年之久的動蕩時期,連年戰(zhàn)亂,經(jīng)濟、文化及人民生活都遭到很大的破壞。到魏晉南北朝時,以往隨軍慰勞軍中將士的軍妓,逐步流向民間。這些人對自己的儀容專事修飾,發(fā)式妝飾極盡奢侈,傳統(tǒng)的審美觀念受到挑戰(zhàn)。由質樸而趨于豪華,由自然而趨于雕琢,對當時的社會風氣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發(fā)式造型崇尚高與大,“太之中公主婦女,必緩鬢傾髻以為盛飾,用發(fā)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籠上裝之,名曰假髻,或曰假頭。至于貧家不能自辦,自號無頭,就人借頭?!薄稌x書·五行志》詳細記載了為達到發(fā)式造型高與大的目的,而不惜借用假髻,假頭,甚至于借頭,其形式同我們今天在戲劇化妝中使用的假頭套相類似,只是外觀上要求假頭套高大得多?!氨西佟笔瞧渲凶罡挥诖硇缘囊环N假髻,髻上鑲有諸多飾件,在宮中還以飾件的數(shù)目多寡,來區(qū)分宮女的尊卑,且規(guī)定非命婦不得使用佩飾。與此同時,受各種不同文化及習俗相互交融的影響,發(fā)式及妝飾多種多樣,無奇不有。雜記中曾記錄:魏有靈蛇髻、反綰髻、百花髻、芙蓉歸云髻、涵煙髻;晉有纈子髻、墜馬髻、流蘇髻、蛾眉驚鵠髻、芙蓉髻;宋有飛天髻;梁有回心髻、歸真髻;陳有凌云髻、隨云髻;北族室韋有叉手髻;北齊有偏髻等。

靈蛇髻擰旋法梳的高鬟髻:擰旋梳編法創(chuàng)于漢魏時期。其梳編法是將頭發(fā)分成幾股,像擰麻花似地把發(fā)蟠曲扭轉而纏盤在頭上,較典型的發(fā)髻有靈蛇髻。擰旋式發(fā)髻在南北朝時頗為流行?!恫商m雜志》載:“甄后既入魏宮,宮庭有一綠蛇,……每日后梳妝,則盤結一髻形于后前,后異之,因效而為髻,巧奪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號為靈蛇髻,宮人擬之,十不得一二也。”因蛇的形與神給創(chuàng)作者以啟迪和遐想,將其仿之為給。且不論傳說十否臆造,然而此髻可擰可盤,旋扭于頭頂,頭側或頭前則始終生動優(yōu)美,變化無窮,決不雷同,故謂之“十不得一二也?!眰纫苍S就是不僅為當時的婦女所偏愛,而且為后世所流傳的主要原因吧。反綰髻

反綰法梳的高鬟髻:反綰髻在漢魏隋唐時較常見。反綰髻是指用反綰法梳編而成的發(fā)髻。其梳編法是將頭發(fā)往后攏高,用絲線結扎,再分若干股,翻綰出各種式樣。若翻綰成一把刀形,稱“單刀髻”,綰成左右一對刀形,呈雙刀欲展之勢,稱“雙刀髻”。有的綰成扇形、云朵狀、或髻朝天,號“朝天髻”,甚至還有翻綰成鳳凰、黃鸝及鵠(音同胡)等鳥形。(鳳髻、雙鸝髻、驚鵠髻)屬高髻中的一種發(fā)式,《國憲家猷》載:“魏武帝令宮人梳反綰髻?!币虼丝梢哉J為這種發(fā)式是當時宮中貴婦的主要髻發(fā),其梳理法是將頭發(fā)向后聚攏,并用絲帶結扎,再分成若干股不等份,然后再翻綰成各種式樣不同的反綰髻。如編梳成驚鳥展翅欲飛的“警鵠髻”,編梳成單刀式及雙刀式的“翻刀及”,將多股頭發(fā)翻綰而成的“百花及”等,其樣式之多,全憑各種編梳,反綰的手法不同則樣式各異,手法百變則樣式萬千。另在反綰的及下留一條發(fā)尾,使其垂于背后,一稱“燕尾”亦稱“分髾髻”,與漢代所流行的相似。十字髻因其發(fā)型呈“十”字型而得名。其梳理順序是先于頭頂正中將發(fā)盤成一個十字型的髻,再將余發(fā)在頭的兩側各盤成環(huán)形,下垂至肩,上用簪梳固定。此發(fā)式獨特而莊重,盛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貴族婦女之中。西安草廠坡出土的北魏彩繪陶俑中,就有極為形象生動的記載。隋、唐時的發(fā)髻此一時期自公元581年至公元960年,共計379年。隋文帝楊堅于公元581年滅北周后,始建隋朝。公元589年滅陳后統(tǒng)一了中國。農業(yè)、手工業(yè)由此而恢復并發(fā)展。然而,由于隋煬帝的奢侈淫逸,發(fā)動戰(zhàn)爭,以至民窮財盡,終于爆發(fā)了隋末農民大起義,李淵父子乘機于公元618年重新統(tǒng)一中國,建立唐王朝。據(jù)現(xiàn)有資料記載:隋有迎唐八鬟髻、翻荷髻,唐有倭墜髻、望仙髻等,發(fā)式之變化不勝枚舉。待到唐晚期時,社會動蕩,統(tǒng)治解體,出現(xiàn)了五代十國,中國重又陷入分裂,國力呈下降趨勢。綜上所述,此一時期隋的統(tǒng)治時間短暫,五代又逐步?jīng)]落,因此最具代表性的唯舉唐代。當時一些發(fā)式取名為云髻、云鬟、云鬢等,是一種極為形象化又恰如其分的形容,鴉、云、綠云青云、青絲等常被古人喻為婦女頭發(fā)又密又黑之貌。“寶髻”是將金銀、寶玉、珠翠飾于髻上,“樂游”則是將當時的一座宮殿名用于髻名,“愁髻”等則與當時的畫眉及面妝相聯(lián)系。面妝則有額熏、眉黛、紅粉、口脂、花鈿、裝靨等。有施于額間、亦有施于兩鬢,還有點綴于嘴角二側。鬢式又與發(fā)式相配,各式鬢角厚薄不一,疏密有致,大小不等。其名諸如蟬鬢、云鬢、雷鬢、叢鬢、輕鬢、圓鬢等。單刀髻與雙刀髻在隋唐的畫像及出土女俑中常常能見到。倭墜鬢喻其似薔薇花低垂欲拂之態(tài)。《古今注》載:“倭墜髻—云墜馬髻之余形也?!逼湫嗡频勾箓认蛞贿?。發(fā)髻挽得很低,這是此髻得特色。類似于漢代之墜馬髻,約在唐天寶年間初現(xiàn),到貞元年間重又流行,只是髻式稍有變化而已。高髻古代,婦女發(fā)式曾以高為美為貴。從實際條件看,只有貴婦人、宮女、舞伎才有可能梳高髻鬟。(一是梳編高髻鬟往往要摻雜假發(fā)或用假發(fā)髻,一般不易得到別人的頭發(fā)作假發(fā)或制假發(fā)髻;其次,高聳的發(fā)髻需要別人來梳理,貴婦人一般都有專門梳頭的侍女,而一般平民之婦則無力雇傭。)(平民婦女買不起假發(fā),就剪紙襯托頭發(fā),使發(fā)髻高聳。)高髻,一是利用結鬟、盤疊、擰旋、反綰等梳編法,使髻高聳;二為摻雜他人頭發(fā),使己發(fā)增多增厚,甚至用竹、鐵絲等制作假發(fā)髻,套于真發(fā)之上,以致發(fā)髻高大。比喻髻式高聳而得此名,是當時極為流行的一種發(fā)式,且樣式變化無窮。如萬楚詩句“托花向高髻”。李賀詩句“峨髻愁暮云?!逼渲懈斜R微君的“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等,都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高髻,高鬟的風采。鳳髻:高髻中的一支,取其髻式似鳳而得名,裝飾金翠鳳凰。歐陽洵的《鳳樓春》載“鳳髻綠云叢”,即指此種發(fā)式妝飾。按盤疊成的不同髻形,有各種髻名。如盤疊成兩個纓狀的髻式,稱“雙纓髻”。(流行于晚唐宮廷和仕宦之家的婦女中,到宋代,此髻更為盛行。)烏蠻髻、盤桓髻也是用盤疊法梳編的。螺髻盤疊法梳的高鬟髻:盤疊梳編法,是將頭發(fā)用絲線分股攏結系起后,用盤、疊等手法,將發(fā)髻盤疊成下大上尖的髻狀,放置于頭頂、兩側、前額或腦后,其盤疊的髻形有似青螺的,稱“螺髻”。白居易《繡阿彌陀佛贊》:“金身螺髻,玉毫甘目?!笔侨∑湫嗡贫妹?,本為兒童發(fā)髻,在頭頂上梳螺狀髻,初唐時曾盛行于宮廷。我們在太原金勝村唐墓出土的壁畫,陜西永泰公主墓出土的石刻等處,均能見到螺髻?;僖嗍歉喵僦械囊环N,李白《宮中行樂圖》中云:“山花插寶髻”。萬楚《茱萸女》中“插花向高髻”均講述了這種將鮮花插于發(fā)髻上的發(fā)式。唐人家國內牡丹比作花中之王,將牡丹作為發(fā)髻上的妝飾物,更顯其嫵媚與高貴?!秺Y史·引女世說》載“張镃的牡丹宴客,有名姬數(shù)十,首托牡丹”,描述了當時的情景?!遏⒒ㄊ伺畧D》中頭飾寶玉金銀,尤以牡丹花形突出來強調花髻發(fā)式的雍容華貴。更有甚者,在髻上再點綴以雪白的茉莉花,黑白對比反差強烈,且芬芳撲鼻,獨具魅力。羅虬《比紅兒》“柰花似雪簪云髻”記述了這一烏發(fā)襯白花的妝飾手法。而且,這種傳統(tǒng)的裝飾手法,是我國婦女發(fā)式裝飾中一種廣泛采用的方法。低髻

此乃相對高髻而言的一種發(fā)髻,顧名思義,是一種較低的發(fā)髻,牛嶠《菩薩蠻》中“低髻蟬釵落”意指此髻,另有一種含意為相對較卑微的發(fā)髻和梳在腦后較低部位的發(fā)髻。鬟與盤繞實心的髻相區(qū)別,鬟是一種盤繞空心的環(huán)狀形式。鬟為大多數(shù)青年婦女所偏愛,尤喜雙鬟式。鬟的形式有高低不等,大小不一,既有梳在頭頂上,也有垂于腦后的多種樣式。宋時的發(fā)髻

唐滅后,經(jīng)歷了五代十國,至公元960年,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奪取后周,建立宋朝,史稱北宋,恢復了中國的統(tǒng)一。以農業(yè)、手工業(yè)為主的封建經(jīng)濟都獲得了較大的發(fā)展,尤其是紡織、造紙、印刷都是當時十分興盛的產(chǎn)業(yè)。此后由于國內矛盾的激化,相繼爆發(fā)了一系列農民起義,北方女真族乘機征服北宋,自此中國又分裂成宋、金二個對立的政權,歷經(jīng)320年,至公元1279年元滅南宋。宋代婦女發(fā)式多承晚唐五代遺風,亦以高髻為尚。在福州南宋黃升墓中曾出土了高髻的實物,此種高髻大多摻有從他人頭上剪下來的頭發(fā),加添進自己的髻發(fā)中。甚至直接用他人剪下的頭發(fā)編結成各種不同式樣的假髻,需要時直接戴在頭上。其使用方法類似于今日的頭套。時為“特髻冠子”或“假髻”。各種不同式樣的假髻,可供不同層次的人物,在不同場合選擇使用。由于假髻使用范圍的日益廣泛和普及,因此在一些大都市,已經(jīng)設有專門生產(chǎn)和銷售假髻的鋪子。

除此之外,宋代發(fā)式仍可謂豐富多彩,無奇不有,亦頗具特性。朝天髻是富有時代性的一種高髻。《宋史·五行志·木》:“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婦女競治發(fā)為高髻,號朝天髻”,在山西太原晉祠圣母殿宋代彩塑中可以見到此種發(fā)髻的典型式樣。其做法:先梳發(fā)至頂,再編結成二個對稱的圓柱形發(fā)髻,并伸向前額。另還須在髻下墊以簪釵等物,方使發(fā)髻前部高高翹起,然后再在髻上鑲飾各式花飾、珠寶,整個發(fā)式造型渾然一體,別具一格。包髻在山西太原晉祠彩塑中,我們還能見到一種別具時代特色的發(fā)式——包髻?!稏|京夢華錄》載,中等說媒人者戴冠子,黃包髻。它的制法是在發(fā)式造型已經(jīng)定型以后,再將絹、帛一類的布巾加以包裹。此種發(fā)式的特征在于絹帛布巾的包裹技巧上,將其包成各式花形,或做成一朵浮云等物狀,裝飾于發(fā)髻造型之上,并飾以鮮花、珠寶等裝飾物,最終形成一種簡潔樸實,又不失為精美大方的新穎發(fā)式。雙蟠髻

又名“龍蕊髻”。髻心特大,有雙根扎以彩色之繒。宋代得此髻名,蘇軾詞有“紺綰雙蟠髻”句。我們在宋人所繪《半閑秋興圖》中可以見到雙蟠髻。三髻丫將髻發(fā)分成三髻至頭頂,或梳理三鬟亦可。范石湖歌:“白頭老媼篸紅花,黑頭女娘三髻丫?!彼卫钺浴堵犎顖D》中有所髻式。明朝時的發(fā)髻明初基本承襲了宋元的發(fā)式,待嘉靖以后婦女的發(fā)式起了明顯的變化,“桃心髻”是當時較時興的發(fā)式,婦女的發(fā)髻梳理成扁圓形,再在髻頂飾以花朵。以后又演變?yōu)榻疸y絲挽結,且將發(fā)髻梳高。髻頂亦裝飾珠玉寶翠等?!疤一佟钡淖冃伟l(fā)式,花樣繁多,諸如“桃尖頂髻”、“鵝膽心髻”及仿漢代的“墮馬髻”等。雙螺髻明代雙螺髻,其狀類似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螺髻。時稱“把子”,是江南女子偏愛的一種簡便大方的發(fā)式,尤其是丫環(huán)梳理此髻者較多,其髻式豐富、多變,且流行于民間女子。假髻又稱鬏髻,為明代宮中侍女、婦人所仲愛。當時有“宮女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