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zhèn)江十一座晉墓_第1頁
江蘇鎮(zhèn)江十一座晉墓_第2頁
江蘇鎮(zhèn)江十一座晉墓_第3頁
江蘇鎮(zhèn)江十一座晉墓_第4頁
江蘇鎮(zhèn)江十一座晉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江蘇鎮(zhèn)江十一座晉墓

近年來,我們博物館在鎮(zhèn)江市、丹徒縣、句容縣和高良縣的農(nóng)業(yè)用地上,先后對東漢和西晉時期的11座陵墓進行了調(diào)查和清理(圖1)。其中有規(guī)模較大的高·化M1磚砌多室墓、元康五年紀年磚墓,出土了有赤烏、甘露、建興年號銘文的銅鏡、元康元年的磚刻李達地券和數(shù)量較多的青瓷器等。這給研究江南地區(qū)東吳、西晉兩個時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新的有價值的實物資料。下面試將十一座墓葬分東吳、西晉兩個時期給以介紹:一、東征時(一)磚室墓3座東吳時期墓葬五座,均為磚室墓,多殘,結(jié)構(gòu)分多室墓和單室墓兩種。多室墓一座(高·化M1),由甬道、前室和二后室組成。甬道并列,券頂,各長1.16、寬0.9、高1.35米,前面為一通長的磚砌封門墻;前室,平面長方形,券頂,長4.08、寬1.24、高2.25米;左后室,平面長方形,券頂,長4.38、寬2、高2.3米,在室內(nèi)中部及后側(cè)還各砌有磚臺,臺高0.12米;右后室,平面正方形,穹窿頂,邊長3.4、壁殘高1.5米。整個墓壁磚均平砌,底磚皆鋪人字形,根據(jù)遺物的配置分布情況,此墓應(yīng)為夫婦合葬墓(圖二)。單室墓四座。以句·陸M1為例,平面呈凸字形,并設(shè)有兩耳室,砌券頂。甬道長0.84、寬1.28、高1.3米;室長4.16、寬2.06、高2.10米;左右兩耳室,長0.6、寬0.68、高1.25米。壁磚四橫一豎,底磚人字形(圖三)。(二)整合裝置的設(shè)計以陶、瓷、銅器等為主,共計一O五件。另外,還收錄零星出土采集的銅鏡五件。1.青瓷器常見有盤口壺、罐、動物首罐、洗、虎子、缽、碗、蛙形水盂、唾壺等,計三十六件。胎質(zhì)多青灰色,含細砂粒,釉色以豆青和閃黃為主。盤口壺4件。小口,直頸,廣肩,大腹,平底??凇⒓绮匡椣壹y,肩置雙復(fù)系或雙系,系為銀錠形,印蕉葉紋。有的肩部壓印聯(lián)珠紋、花蕊紋和堆飾鋪首紋。其中,大的一件口徑16.8、高35.2、腹徑39.2、底徑20.6厘米(圖版伍,1;圖四,15);小的口徑9.6、高16.2、腹徑18、底徑9厘米(圖五,11;圖六,1)。罐9件。分二式。I式一件,斂口,肩部稍內(nèi)凹,圓腹,平底,口、肩部飾數(shù)道凹弦紋,肩有半環(huán)狀四系??趶?2.8、高19、底徑14.6厘米(圖四,5;圖六,2)。Ⅱ式八件,短直口,突肩,圓腹,小平底,肩置雙銀錠系,米字紋。還有設(shè)蓋的,蓋為傘形,有子口,頂圓鈕??趶?.8—10、高14.8—16、腹徑19—21、底徑9.—9.4厘米(圖四,3;圖六,3)。動物首罐2件。一件為雞首罐,器形類似I式罐,設(shè)雙銀錠系,肩置雞首和尾飾,口徑12、高20.4、腹徑25.2、底徑14厘米(圖版伍,2;圖四,6)。另一件為虎頭罐,器形類似Ⅱ式罐,肩置虎頭和尾飾,口徑11.2、高20.2、腹徑25、底徑9厘米(圖版伍,3;圖四,2)。洗5件。分四式。I式一件,寬沿微翹,深腹,底微內(nèi)凹,腹飾凹弦紋。口徑35、高12.8、底徑20.6厘米(圖四,12;圖六,4)。Ⅱ式一件,寬口沿,弧腹,淺璧形底,造型與銅雙魚洗酷似,腹部飾印弦紋及堆貼一對熊首紋??趶?1、高7.2、底徑19.2厘米(圖四,16;圖六,5)。Ⅲ式二件,寬口沿,深弧腹,底微內(nèi)凹,腹飾網(wǎng)狀紋帶和弦紋。口徑25.8—27.6、高10.7—11.6、底徑11—13厘米(圖四,11;圖六,6)。Ⅳ式一件,寬口沿,弧腹,璧形底,置三熊形足,腹飾細方格填線紋及一對鋪首。口徑19.4、高8.4厘米(圖六,7)。虎子1件。圓形,弧腹,平底,前斜置管口,背設(shè)兩半環(huán)系及堆飾虎頭、虎尾,長24.6、高17.6、底徑12.8厘米(圖版伍,4;圖四,10)。缽4件。斂口,弧腹,平底,口徑18、高6.6、底10.6厘米(圖四,13)。碗8件。分三式。I式二件,圓唇,斜腹平底,口飾弦紋。口徑9、高3.1、底徑4.1厘米(圖五,2;圖六,8)。I式二件,直口,深腹,平底,口飾弦紋,口徑14.4、高5、底徑9.2厘米(圖五,10;圖六,9)。II式四件,圓唇,弧腹,平底,口徑8.4、高3.2、底徑5厘米(圖五,3)。蛙形水盂1件。扁腹,背置短管口,腹部堆飾蛙的頭、尾和四肢,嘴合目張,四肢若劃動狀。口徑2、通高3.8、腹徑8、底徑5.7厘米(圖版柒,6;圖五,4)。唾壺2件。分二式。I式,敞口,束頸,圓腹,圈足,肩飾聯(lián)珠紋和網(wǎng)狀紋??趶?、高8、底徑9厘米(圖五,1;圖六,10)。I式,尖唇,盤口,高頸,扁圓腹,假圈足,施褐釉,口徑9.6、高11.4、底徑9.6厘米(圖四,7;圖六,11)。2.陶器以灰陶為主,器形有罐、五聯(lián)罐、硯、灶、燈、俑、動物塑象、雞屋模型等,共二十七件。罐4件。侈口,突肩,圓腹,平底,肩設(shè)雙銀錠系,飾網(wǎng)紋或米字紋??趶?0.2—12、高14.5—17.4、腹徑17—20.6、底徑8.6—11厘米(圖四,4)。五聯(lián)罐1件。由五個小罐對稱置于大罐的肩部及口部,口徑6、通高26.6、腹徑24.6、底徑11.6厘米(圖版伍,6;圖四,1)。硯1件。直口,淺盤,置三熊形足,口徑23.6、高7厘米(圖五,9;圖七,1)。灶2件。船式,設(shè)二釜一甑,長30—32.4、寬16.8—17.2、高13厘米(圖四,14;圖七,2)。磨1件。圓唇,弧腹,平底,磨體凸出于盆的底部,磨扇為扁圓臺形,上下扣連,口徑21、高4.2、底徑16厘米(圖五,8;圖七,3)。燈3件。紅陶,實心柱,上接盞形,柱上部連一獸首柄,口徑10—12、高18—20、底徑11.8—12.4厘米(圖四,18;圖六,12)。俑5件。紅陶。一件為俑的頭像,無冠,下接喇叭形,高13.2厘米(圖版陸,5)。四件為跪俑,著冠,雙手合于胸前,高6.5厘米(圖版陸,6)。動物模型7件。均為紅陶。豬一件,拱嘴,翹耳,盤尾,立鬃,長17.2、高8.3厘米(圖版陸,4)。狗一件,垂耳,立狀,長16、高7.2厘米(圖七,4)。鴨三件,昂首、束翹,長15—17、高10.6—11.4厘米(圖版陸,3)。雞二件,昂首,束翹,長10—10.6、高6—6.8厘米(圖七,5)。禽屋模型3件。屋脊式二件,屋頂人字形,脊端翹起,一側(cè)設(shè)雙門洞和條式空隙,門前置寬厚的踏步,屋長12、寬6.5、高14厘米(圖四,9;圖七,6)。圈籠式一件,頂部起券,一側(cè)設(shè)雙門和踏步,底下置四足,長16、寬15.6、高10.4厘米(圖四,8;圖七,7)。3.銅器主要有洗、熨斗、斗、弩機、帶鉤、耳杯、鏡等,計十二件。洗1件。寬口沿,弧腹,小平底,底內(nèi)印雙魚紋,口徑37.6、高8.4、底徑23厘米。熨斗1件。敞口,寬沿,圓底,設(shè)長柄,飾龍首,口徑16.2、通長28.8厘米(圖四,17;圖七,13)。斗2件。敞口,圓底,置三足,設(shè)長曲柄,口徑12.6、高12.4、長22厘米(圖五,6;圖七,10)。弩機1件。望山、懸刀及機體另件俱全,長18.5、寬4、高20厘米(圖七,12)。帶鉤1件。鉤身弧度較平,鉤首卷角較小,長15.5、高2厘米(圖五,7;圖七,9)。燈1件。直口,平底,曲柄,飾龍首,長20.2、口徑11.2、高4厘米(圖五,5;圖七,11)。耳杯1件??跈E圓形,弧腹,平底,口外設(shè)兩鋬,口徑4.4—7、高2厘米(圖五,12;圖七,8)。鏡4件。分二式。I式三件,扁圓鈕,圓座,內(nèi)區(qū)座旁鑄高浮雕的羽人和神獸;外區(qū)有方形和半圓形小印圍繞一周,每一方印均有一字,半圓形印為四瓣葉或花蕊紋,內(nèi)緣上為鋸齒紋,空間多填以小乳點紋;平緣上印一周銘文或卷草紋。其中,一件為甘露元年紀年鏡(諫·磚M2),小方印八枚,文字為“天王日月天王日月”,平緣上銘文為“甘露元年正月五日時□日中造作明鏡百湅清銅服者壽老宜公□□未英(央)”,此鏡徑14.4、鈕徑3.8、緣厚0.35厘米(圖版柒,2;圖八,1;圖一O,4);另一件為“吾作明鏡”銘文鏡(高·金M1),小方印八枚,文字為“吾作明鏡位至三公”,平緣銘文模糊不清,鏡徑12.6、鈕徑2.4、緣厚0.3厘米(圖八,4)。II式一件(丹·葛M1),圓鈕,圓座,內(nèi)區(qū)飾高浮雕羽人和神獸象,及八個突起的乳飾,乳突中凹,應(yīng)是鑲嵌寶石之用。外區(qū)飾小方形和半圓形印一周,方印共十三枚,銘文為“君宜□高官位至三公安樂富貴”;半圓形印飾四瓣葉紋。緣內(nèi)為鋸齒紋,空間填以小乳突紋。平緣上里圈為鳳紋,外圈為變體云紋。鏡徑13、鈕徑2.2、緣厚0.2厘米(圖版柒,3;圖八2)。4.鐵器均屬刀、劍類,共六件。刀四件,環(huán)首,長身、單刃,長100—110、寬2—2.8、厚0.5—0.7厘米;劍二件,有格,雙刃,長30、寬(連格)12、厚0.8厘米。5.金銀器有鐲、釵、頂針、環(huán)等,共十八件。銀鐲四件,圈狀,外飾齒輪痕,徑7厘米;銀釵二件,殘缺;金、銀頂針各一,徑1.2、寬0.6厘米;金環(huán)十一件,徑1.1一1.3厘米。6.玉器珌一件,白玉質(zhì)地,長方形,面飾簡化獸面紋,長11.1、寬2.6厘米(圖七,14)。此外,高·化M1尚出銅錢數(shù)十枚,為“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和內(nèi)郭“五銖”。本地區(qū)還采集到零星出土的屬東吳時期的銅鏡五件,一并附錄于次。I式二件,一件為赤烏紀年鏡,緣內(nèi)九枚小方印,銘文為“□□□十二年天干”,平緣上銘文為“赤烏年吾作明鏡□□□□□□□白牙單琴竟(鏡)口口”,此鏡徑11.6、鈕徑2.6、緣厚0.3厘米(圖版柒,1;圖八,6;圖一〇,1);另一件為青白紀年鏡(高·金M1),緣內(nèi)的小方印十枚,文字為“天下大吉民人位至三公”,平緣上銘文“竟青白年三月十日王是丁也士大吉羊(祥)宜公羊玉??诟C嬷凉沤裰碎L可早兒”,此鏡徑9.8、鈕徑2、緣厚0.4厘米(圖八,3;圖一O,2)。(二)形3座圖2主要以青瓷器為主,還包括陶、銅、鐵、金、銀、漆、玉等類,共計六十三件。1.青瓷器造型有盤口壺、罐、洗、虎子、缽、碗、碟、唾壺、香薰等,計四十五件。胎質(zhì)灰白,釉色以豆青、閃黃多見,出現(xiàn)一種秧草綠釉,色質(zhì)明亮瑩潤。盤口壺11件。分三式。I式三件,特征與前期相同,有半環(huán)系,素面,也有雙銀錠系,系面蕉葉紋,肩飾斜方格紋帶或堆貼鋪首。形體分大小兩種,大者口徑13.4、高24、腹徑24、底徑11.4厘米(圖版伍,5;圖一二,2);小者口徑5—7.1、高8.4—12.8、腹徑8—11.4、底徑4.2—6.6厘米(圖一二,11)。Ⅱ式一件,淺盤口,短頸,鼓形腹,平底微內(nèi)凹,頸、肩飾弦紋,肩設(shè)四半環(huán)系,素面,口徑12.6、高和腹徑17、底徑9.8厘米(圖一二,6;圖一三,1)。Ⅲ式七件,盤口較大,頸呈喇叭狀,圓腹,平底微內(nèi)凹,口、肩飾弦紋,肩設(shè)雙復(fù)系,銀錠狀,系面蕉葉紋,口徑15.6—16、高27.4—31、腹徑23—26、底徑11.6—12.4厘米(圖版陸,2;圖一二,3)。罐3件。分二式。I式二件,大口,圓腹,平底,肩飾斜方格間花蕊紋帶或套方格紋帶,肩置雙系或四系,雙系為銀錠狀,系面蕉葉紋,四系為半環(huán)耳,素面,口徑13.8—14、高16.2—17.6、腹徑20.2—25、底徑8.2—10.4厘米(圖一二,1;圖一三,2)。I式一件,短直口,鼓腹,平底微內(nèi)凹,肩飾斜方格紋帶,設(shè)四半環(huán)系,素面,口徑12.2、高16.8、腹徑17、底徑12厘米(圖一二,4;圖一三,9)。洗1件。器形與東吳墓所出Ⅲ式洗相同,腹飾弦紋,口徑24.8、高8.8、底徑12.6厘米(圖一二,18)。虎子1件。繭狀,口斜置前首,背設(shè)绹繩狀提樑,口外飾弦紋和聯(lián)珠紋,口上飾虎面,背后堆貼尾飾,腹側(cè)劃羽翼紋,腹下四足匍匐,長23.8、高17、寬11.6厘米(圖一二,20;圖一三,11)。缽1件。斂口,弧腹,平底內(nèi)凹,出土時內(nèi)盛放銅鏡,口徑16.2、高5.6、底徑10.4厘米(圖一二,5;圖一三,6)。碗15件。分三式。Ⅰ式一件,與東吳墓所出Ⅱ式碗器形相近,直口,平底,口外飾弦紋,口徑21、高8、底徑15厘米(圖一二,19)。II式七件,器形與東吳墓所出III式碗相同,口徑10—10.8,高4—4.8、底徑5—5.2厘米(圖一二,16、17;圖一三,5)。Ⅲ式七件,圓唇,直口,弧腹急收,平底或淺圈足,口外印凹弦紋,有兩件腹部飾斜方格紋,這種類型碗制作精致,釉色秧草綠,色澤瑩潤明亮,施全釉,底外有墊燒痕??趶?5—16.6、高6.7—5.6、底徑8.6—8.8厘米(圖一二,12、13;圖一三,4)。碟6件。短直口,淺斜腹,平底微內(nèi)凹,底外有墊燒痕,口徑13.2—15.2、高2.5—3、底徑8.5—9.8厘米(圖一二,9;圖一三,7)。硯2件。子口,盤沿平出,平底,置三獸蹄足,口徑11.5—18、高3—6.2厘米(圖一二,10;圖一三,12)。唾壺2件??谖⒊?弧頸,扁圓腹,假圈足,底外有墊燒痕跡,口徑11.2、高15.4、底徑11厘米(圖一二,14;圖一三,10)。薰爐1件,爐體為圓球形,鏤三層三角形及花邊形孔,瓜蒂式鈕,爐體下設(shè)三獸蹄足與承盤相連,承盤寬沿,弧腹,平底,下置三獸蹄足,盤口外飾弦紋,承盤口徑15.5、通高16.6厘米(圖版陸,1)。水盂1件。平口,無頸,突肩,弧腹,假圈足,肩飾凹方格紋帶,口徑3.6、高4.2、底徑4.6厘米(圖一二,15;圖一三,3)。2.陶器以灰陶為主,有銘文磚、地券、硯、水盂等,計五件。銘文磚2件。青灰色,磚長32、寬16、厚4.5厘米,磚正面模印粗繩紋,頂端印圓孔及放射紋,一側(cè)模印套菱紋,另一側(cè)各印銘文為“晉元康五年八月廿五日李氏造”、“元康五年太歲乙卯黃氏造“陽文文字(圖一四)。地券1件。青灰色磚,磚長32.8、寬14.2、厚4厘米,一面繩紋,另一面刻六行文字,計九十四字(圖一五):元康元年十一月戊午朔廿七日乙酉收」鄱陽葛陽李達年六十七今從天買」地從地買宅東極甲乙南極丙丁西極庚」辛北極壬癸中英(央)戍己買地買宅雇錢三百」華巾三尺任知者東王公西王母若后」志宅當詣東王公西王母是了如律令硯1件。灰陶,槽形口,平沿,淺盤,底微內(nèi)凹,置三獸蹄足。口徑26、高5.8厘米(圖一二,7;圖一三,8)。水盂1件。紅陶,盂身較瓷質(zhì)盂長,平底,口徑2.4、高3.8、底徑2.4厘米(圖一二,8)。3.銅器有洗和鏡,計三件。洗1件。寬平沿,弧腹,平底,底內(nèi)印雙魚紋,口徑36.6、高8.4、底徑13.8厘米(圖一二,21;圖一六)。鏡3件。一件形制不明,二件與東吳墓出土的I式鏡相同。其中一件扁圓鈕,圓座,飾高浮雕羽人及神獸象,九枚方印及半圓形印,其銘文與紋飾均因銹蝕難以辨認,平緣上的銘文能辨讀的有“建興三年五月廿五日大□□作明鏡……”等字,鏡徑12.3、鈕徑2.8、緣厚0.3厘米(圖版柒,5;圖一七;圖一〇,3)。另一件小圓鈕,銹蝕嚴重,整個紋飾患漫不清,徑9.4、鈕徑1.4厘米。4.鐵器鏡二件,圓鈕鏡二件,銹蝕嚴重,徑14厘米。5.銀器有鐲和環(huán),共六件。鐲二件,圈式,齒輪痕邊,徑6.2、寬0.3、厚0.2厘米。環(huán)四件,徑2.2、寬與厚0.2厘米。6.漆器盒一件,直口,扁圓腹,底殘,設(shè)蓋,弧面,子口,頂置銅環(huán)鈕,口徑5.6、通高7厘米。三、幾個問題的解決(一)鏡的演變及完善這批屬東吳、西晉時期的銅鏡計有十三面,以造像鏡為主要形式。其中,I式造像鏡八面,I式造象鏡二面,II式夔鳳鏡二面,不明形制的一面。I式造像鏡的造型是東漢后期開始出現(xiàn)的。廣州東漢后期的葬墓中,曾出有三面,稱神獸紋鏡(XIX型②式),“為扁圓鈕,圓座,內(nèi)區(qū)雕神人及獸紋,外區(qū)有方形及半圓形小印圍繞一周,每小印有一字,銘為‘三羊作竟(鏡)宜官六(位)至三公□兮’,半圓形印為四瓣葉及花蕊形紋相間,平緣上為圓渦紋帶”,這與東漢熹平元年(公元172年)鏡的特點雷同。I式造像鏡顯然即由上述銅鏡演變而來,至東吳時期已躍居重要地位,取代了漢代盛行的規(guī)矩鏡、連弧鏡等淺浮雕、高圓鈕的造型。僅從《漢三國六朝紀年鏡圖說》中收錄的六十二面東吳紀年鏡的類型統(tǒng)計,人物神獸造像鏡占86%,反映出當時銅鏡類型的格局。這種采用高浮雕刻劃人物和神獸的手法,突破了以往只用線刻或淺刻的傳統(tǒng)形式,富于立體感,藝術(shù)效果更為強烈。Ⅱ式造像鏡也是以羽人、羽獸為主題,它與I式的區(qū)別在于設(shè)高圓鈕,區(qū)間內(nèi)布有等距離的乳狀突起,平緣印有云紋或夔紋。這種鏡在洛陽燒溝東漢晚期墓葬中出有一面(第十二型),“圓鈕、圓座,鈕座旁有高肉雕之人物及獸形,邊緣有變形云紋”??梢?II式鏡在東漢晚期也已出現(xiàn),它保留了漢鏡的高圓鈕特征。III式夔鳳鏡是漢鏡演變的另一種形式,淺刻平雕的手法繼承了漢鏡的作風,包括連弧、心形、夔、鳳等紋飾亦是漢鏡中常見的形式和內(nèi)容;但是它采用滿地裝的構(gòu)圖,粗獷流暢的筆調(diào),將僅有的夔、鳳形象刻劃得千姿百態(tài),確是古代銅鏡藝術(shù)圖案的杰作。紀年銘文鏡亦在東吳、西晉時期比較流行。這批出土的銅鏡有四面是紀年鏡:赤烏年銘文鏡,未署具體年月日,但在區(qū)間內(nèi)的方枚文字中似有“十二年天干”字樣,鏡可能是赤烏十二年(公元249年)制作;甘露元年(公元265年)銘文鏡,其方枚內(nèi)的“天王日月天王日月”吉詳語,曾見之于太平二年(公元257年)銘文鏡;建興三年銘文鏡出于西晉墓中,而建興年號在三國蜀、吳及西晉都曾使用過,但吳建興年號只用二年,與之不合,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與墓葬時代相距較遠,因此,此鏡有可能即是西晉建興三年(公元315年)制作;青白紀年鏡,署有月日,但青白年號并不存在,同時代只有魏立青龍年號,是否可能與之錯訛,抑或“青白”二字另表示其他意思?(二)土地價值和鑄錢的手段更多地券,亦稱買地券,是漢以后墓葬中常見的隨葬物品,它多以鉛、木、玉、石或磚刻成。其內(nèi)容一般包括死者的姓名、死亡年月,土地的來源、數(shù)量和范圍,土地的價值,契約的證明人及效力等項內(nèi)容。兩漢時代地券,它的規(guī)格與當時實際生活中土地買賣契約相近。東吳時期的地券已經(jīng)開始有所變化,對土地的數(shù)量、價值及地券的效力,出現(xiàn)虛妄夸大的現(xiàn)象。如南京棲霞山出土東吳建衡三年(公元271年)鉛地券,有“地三頃,值錢三百萬”、“如律令”等語,顯示出地券內(nèi)容逐漸與漢代始流行的“鎮(zhèn)墓文”有合流的趨勢。至西晉時期,地券的性質(zhì)更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和虛妄不實的內(nèi)容。這次出土的元康元年李達磚地券就是典型的例證。如該券稱土地來源是“從天買地,從地買宅”,土地范圍“東極甲乙,南極丙丁,西極庚辛,北極壬癸,中英(央)戍己”,其土地買賣的證明人請出了“東王公,西王母”。至于,土地價值在西晉地券中也是被任意夸大的。如,江寧丁甲山1號墓出土的太康六年(公元285年)曹翌鉛地券中,土地“直錢百萬”;南京板橋出土的永寧二年(公元302年)大中大夫鉛地券中,土地“直錢二百萬”。但是,這次出土的李達磚地券于此卻保留了漢代地券的遺風,其“買地買宅,雇錢三百,華巾三尺”,這與實際的土地價值相差不大。因為,漢代一般的土地一畝“直錢三千”左右,西晉距漢不遠,土地價值亦當相近。李達墓地以“雇錢三百,華巾三尺”的代價購買,還是符合當時土地買賣的實際情況。在漢六朝出土地券中,土地價值一般只用錢幣一項表示,而李達地券中以“錢”和“巾”并列,這一現(xiàn)象過去很是少見。其實,東吳、西晉時期鑄錢很少,在物品交易中多以谷、帛等實物貨幣為主,銅貨幣作為輔助手段?!叭A巾”,屬于帛類,它在地券中既與錢幣一起表示土地價值,這當是實際生活里錢幣和實物貨幣并用的具體反映。(三)雙重裝飾虎足東漢開始出現(xiàn)陶虎子,我館在金壇縣清理的一座東漢墓中,就曾出土一件醬釉陶虎子,其圓口的左側(cè)面飾虎首,腹下設(shè)四足,腹部刻劃虎皮紋,這是以后青瓷繭式虎子的前身。東吳時期開始出現(xiàn)青瓷繭形虎子,赤鳥十四年(公元251年)的一件虎子,在提梁上裝飾奔虎,另在腹下又置四足,這種雙重裝飾虎足的現(xiàn)象比較特殊。西晉時期繭形虎子比較流行,丹沙M1出土的一件就頗富于代表性,這時的繭形虎子已經(jīng)比較定型,即將整個器物作為完整的、逼真的老虎藝術(shù)形象來處理。圓形虎子是與繭形虎子并行發(fā)展的,盛行于東晉時期。過去,有同志認為圓形虎子是西晉時期才出現(xiàn)的,“為圓球腹,平底、沒有虎形裝飾”。這個認識現(xiàn)在有必要加以修正。因為,在屬東吳早期的高·化M1中就已出有一只圓形青瓷虎子。它的形狀為圓球腹、平底、翹圓口,在口的上側(cè)面用簡單的手法,飾以虎的耳、眼、鼻,另在后部還堆飾虎尾,腹背的前后設(shè)雙系以代提梁,若在雙系內(nèi)穿繩即可提拎。這件圓形虎子具有同類型初期形態(tài)的特征,它的出土使我們可以確認,青瓷圓形虎子的造型,應(yīng)在東吳早期即已出現(xiàn)了。(四)聯(lián)罐高·化M1出土一件灰陶五聯(lián)罐,中間罐大且高,口連一小罐,肩部另外平連四只小罐。出土時與灶、禽屋、雞、鴨等廚廏之物放置在一起。這種造型的五聯(lián)罐在東吳墓葬中比較少見,具有漢至東吳、西晉的承上啟下的過渡特征。五聯(lián)罐的起源較早。它的演變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西漢、東漢至東吳前期、東吳至西晉。西漢的五聯(lián)罐基本特征是罐間平列相連,中間一罐甚至體形還較小些。它主要出現(xiàn)于廣州地區(qū)的西漢墓中。早期五聯(lián)罐還置足,并與其他聯(lián)罐,如二聯(lián)罐、三聯(lián)罐、四聯(lián)罐等同出,罐上多飾篾點斜線紋和細線旋紋;西漢中期的五聯(lián)罐已經(jīng)去足,變?yōu)槠降?素面無紋飾,其他的聯(lián)罐已不復(fù)出現(xiàn)。兩期的五聯(lián)罐都以硬陶為主。罐內(nèi)還出有李核、葉片等遺跡,這應(yīng)是盛放珍果一類的實用器皿。這種造型在同時代中原或江漢地區(qū)的漢墓中沒有發(fā)現(xiàn)。東漢至東吳前期,五聯(lián)罐的特征變?yōu)殡p層設(shè)置,中罐變大且高,另外四罐變小,并移置于中罐的肩部。這在江、浙一帶的窯址和墓葬中常有發(fā)現(xiàn),其質(zhì)地有“醬色釉陶”,灰陶和青瓷三種。而在浙江奉化東漢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墓中所出青瓷五聯(lián)罐上已堆塑人物和鳥獸,可以認為這已是后來“谷倉”的雛形,它比之簡樸的灰陶造型更加趨于藝術(shù)化。東吳至西晉時期,是五聯(lián)罐的鼎盛時代,成為當時青瓷工藝的代表之作。中罐更加高大,四小罐幾被淹沒在繁復(fù)的樓臺、人物、動物的群塑之中。這時的五聯(lián)罐又名“谷倉”,從浙江紹興永安三年的“谷倉”銘文“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孫、壽命長、千意(億)萬歲未見英(殃)”中可以看出,此時五聯(lián)罐已是吉祥、消災(zāi)的象征了。五聯(lián)罐是一種南方特色的器物,它多發(fā)現(xiàn)于閩、粵、江、浙一帶的窯址和墓葬之中。最早見之于廣州西漢早期墓的五聯(lián)罐,其紋飾與古代百越文化的特征一致,而且據(jù)考它們的墓主人多屬百越的一支“楊越人”。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五聯(lián)罐的淵源應(yīng)與南方的土著百越民族有關(guān),它的分布范圍也確與百越文化的活動區(qū)域相一致。當然,這種土著民族習俗的遺物,后來也發(fā)展、融合成漢文化的有機部分。四、日本泉五十三歲(一)鎮(zhèn)江地區(qū)位于東吳首都建業(yè)(今南京市)東側(cè),是東吳軍事、經(jīng)濟的戰(zhàn)略要地。京口(今鎮(zhèn)江市)附近在漢代就設(shè)立有丹徒、曲阿(今丹陽縣)、句容、溧陽(今高淳縣)、湖熟(今江寧湖熟鎮(zhèn))等縣。東吳時期由于江南勞動力的增加,為了進一步開發(fā)這一地區(qū),又增設(shè)了一些相當于縣一級的農(nóng)墾行政建制,如句容北境設(shè)江乘典農(nóng)都尉,湖熟附近設(shè)湖熟典農(nóng)都尉,溧陽設(shè)屯田都尉,又“分溧陽為永平縣(今溧陽縣)”。這五座東吳墓葬,高·化M1就出在東吳溧陽縣城附近,句·寶M1位于江乘,高、金M1在溧陽屯田都尉轄境,丹·葛M1和諫·磚M2位于京口東邊丹徒縣內(nèi);西晉的六座墓葬集中分布于京口、丹徒、句容一帶。它們的分布,也大體上反映出當時江南一隅經(jīng)濟開發(fā)和行政建置的格局。(二)屬東吳前期的墓葬有高·化M1,它的規(guī)模較大,多室結(jié)構(gòu),其形制大小與武昌孫將軍墓相近,且出土遺物中有以系代梁的青瓷虎子,Ⅰ式、Ⅱ式罐,Ⅰ式、Ⅱ式、Ⅲ式洗子,灰陶五聯(lián)罐等都保留有濃厚的東漢遺風。但同出的遺物中亦有“大泉五百”,“大泉當千”等銅錢?!度龂尽侵尽O權(quán)傳》記載:“(嘉禾)五年春,鑄大錢一當五百,詔使吏民輸銅”,又“赤烏元年春鑄當千大錢”,因此,可以斷定該墓的上限不會早于赤烏元年(公元238年),時代應(yīng)屬東吳前期。其余,包括諫·磚M2、高·金M1、丹·葛M1和句·陸M1四座,均為東吳后期墓葬。出土遺物中青瓷I式斜腹碗已少見,開始出現(xiàn)III式弧腹碗,前期流行的I式罐漸次被直口、弧肩、小底的Ⅲ式罐所取代,Ⅰ式敞口、正規(guī)圈足唾壺與Ⅱ式斂口、扁身、平底唾壺并存,而后者在西晉時期更為流行。綜觀東吳時期墓葬及遺物的共同特征是:墓葬形制仍保留有漢代多室墓的結(jié)構(gòu)(高·化M1),但以單室?guī)悹疃业母鼮槎嘁?句·陸M1)。遺物中青瓷器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