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黃岡博物館藏商前期銅工藝研究_第1頁
湖北黃岡博物館藏商前期銅工藝研究_第2頁
湖北黃岡博物館藏商前期銅工藝研究_第3頁
湖北黃岡博物館藏商前期銅工藝研究_第4頁
湖北黃岡博物館藏商前期銅工藝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北黃岡博物館藏商前期銅工藝研究

這種酒器是第一個出現(xiàn)在青銅容器中的工具。從大量出土銅鏡中發(fā)現(xiàn)銅罐是與銅爵相連的酒器。這是一種將葡萄酒注入爵中的方式。《禮記·禮器》云“尊者獻以爵,卑者獻以散?!蓖鯂S說“散”就是斝,明確了斝在酒器中的地位列于爵之后。斝在二里岡時期就已和爵、觚(或鼎、爵、觚)形成早期的器物組合,殷墟時期使用范圍繼續(xù)擴大(1),西周時漸趨衰落,繼之絕跡,延續(xù)時間有五六百年之久。在截面為圓形、長圓形的商代青銅容器中,斝的形制和鑄造工藝是較為多變和繁復的(2)。關于圓斝的鑄造工藝,很多學者曾做過相關探討。石璋如先生認為空足斝是由兩柱四塊范,一鋬兩塊范,上腹四塊范,三足九塊范,共二十三塊范組成(3)。顯然這種繁復的分范方式既不符合青銅斝表面的范鑄特征,也不符合實際操作。分范越多,范芯配合越難,澆鑄成功的可能性越小。而郭寶鈞先生認為圓斝等三足器,采用了三壁范過足包底鑄法(4)是頗有見地的。萬家保先生推斷圓斝的塊范組成大約是:(1)器身、足和底,都是三分的,以足的中線為分界線;(2)器身及足和底分為上下兩組,以底折為界線;(3)鋬系二分,而鋬之中線又恰與一足之中線相符;(4)柱的范由芯型與外范組成;(5)鈕為單獨的范。而斝的內(nèi)范,認為是由模切削而成(5)。萬先生所推斷的塊范組成大體都是正確的,惟斝內(nèi)范(腹芯)的制法不大合理。李京華先生認為盤龍城出土弧腹斝PWZH7:1足比其它斝寬一倍。鋬?yōu)椤癤”形,成為兩個三角形鏤空裝飾,三角形鏤空作為鋬芯的芯撐,主要是固定鋬的厚度,其鑄型是由二外范、一底范、一腹芯及以鋬芯組成(6)。李先生認為此斝由兩外范構成明顯與斝腹部的范縫特征不符。華覺明先生認為,圓斝(M5:781)的鑄型用六塊腹范、三塊足范、一塊頂范(由三塊分范結合)、三塊斝足泥芯和底范、斝腹泥芯組成。斝足與腹渾鑄而成,斝鋬和柱帽都是分鑄的(7)。由于斝781的斝腹上每條扉棱兩側均有T形凹槽,華先生考慮到如果不在扉棱處進行垂直分范,就會造成造型時無法脫模的現(xiàn)象,并認為斝腹鑄型是用6塊腹范組成是非常合理的。但他和萬先生均認為斝體鑄型由斝腹和斝足這兩段組成,分型面在斝腹底緣,即此斝在底折處出現(xiàn)了水平分范現(xiàn)象,這似乎與銅斝上的范鑄特征不符。一.青銅的范鑄工藝考古發(fā)掘出土的斝范很少,河南安陽苗圃北地鑄銅遺址雖出土了大量陶范,出土外范以禮器為主,器類有鼎、簋、方彝、卣、觶、斝、角、觚、爵等,但多殘碎,僅少數(shù)能復原(8)。鄭州商代二里岡期鑄銅遺址曾出土過斝外范兩塊(9)。其中一塊是斝腹和斝足的外范。范面上有圓弧形斝的下腹的一部分和半個尖錐狀斝足印。足印的上端和平直的斝底有明顯的分界。兩塊斝外范的合縫處,是在斝足外面的中部。另一塊也是一塊斝腹和部分斝足的外范。范面上印有部分斝腹和一個完整的斝足上半部。足印的中部有一條上下的粘合線,它是鑄造銅斝時兩塊斝外范的接縫線。另還有一塊斝的范芯,通體為上粗下細的圓柱形,頂部與底部皆為平面。僅憑出土的這些少許斝范很難完整復原斝的鑄造工藝,于是我們又先后對北京、河南、陜西、安徽、湖北等地所出土的青銅器進行了考察,并著重對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所出銅斝和黃岡博物館所藏下窯嘴M1中出土銅斝上遺留的范縫進行了細致研究,觀察出它們都有共同的范鑄特征:從圖一可看到,自斝足的任意一足足端起,沿足的內(nèi)外面中線部位,皆可發(fā)現(xiàn)明顯的范線。外面的一條范線筆直通到口沿;里面一條順著足面上延,到器底后折向底的中心,和另外兩條同樣的范線匯合,形成了很整齊的Y形范線,如圖二、圖三所示。圖一中鋬的中線部位有一范線,鋬內(nèi)側的斝腹部,在鋬的正投影方向,兩側各有一條范線。從圖三中可看到,柱帽下有一條與口沿平行的范線。斝腹部紋飾為凸起的獸面紋,紋飾凹槽并不存在拔模斜度,且紋飾在鋬處不貫通,腹部紋飾被斝腹范線分為三組。斝口沿上兩柱外寬內(nèi)窄,柱帽上有很深的渦紋凹槽且棱角分明。通過觀察青銅斝上的范鑄特征,并結合出土的斝范及相關陶范,我們推測:斝的鑄型由三塊腹范、一塊底范、一個腹芯、一個鋬芯組成;再結合斝腹和斝底的Y形范線,我們認為,斝模可能是采用三等分的方法制成,即模并非做成整模,而是只具有器物主體幾何尺寸的三分之一(對稱分割),三塊腹范即是于陶模上翻制而成。斝腹范線從口沿直通足底,且出土斝外范上有斝腹和斝足的型腔,說明腹范并未在底折處出現(xiàn)水平分范現(xiàn)象。斝鋬內(nèi)側器腹部的兩條范線,從工藝邏輯分析來看,應系鋬成型過程中的活塊芯所致,而柱帽下的范縫當是斝腹范和腹芯組合時的合范縫。斝口沿上兩柱外寬內(nèi)窄,說明斝柱是在泥芯上制作的,這樣的設計,是為了便于從泥芯上向外拔出柱模。斝腹部花紋和柱帽上的渦紋凹槽并不存在拔模斜度,且花紋不對稱,說明其花紋并非事先刻于模上,然后于模上翻帶出來,而應是在范面上制作的。通過考察殷墟及侯馬出土的陶范,推測柱帽上的渦紋應是在范面上貼泥條制作的,但由于渦紋凹槽棱角分明,似乎并非像我們先前所認為的,直接在范面上貼泥條所致(7),可能在貼完泥條(片狀)后還使用了刀刻。綜上所述,青銅斝的范鑄工藝包括制模、制范、制芯、制作紋飾這四個主要步驟。先用車板造型法制作出斝的完整腹膜,然后用三等分法切割腹膜,并單獨制作出斝的足模,將三分之一部分的腹膜和足模組合起來,即可組成一個母模的主體部分。經(jīng)過母?!幠!柲_@幾道工序后,就可以在焙燒的陶陽模上翻制斝腹范了。腹范共三塊,均包括器腹和足的型腔,其中兩塊腹范還含有鋬的半個型腔。底范是一個平底范,是在單獨制作的底模上翻制而成,底范中包含有兩個帽的型腔(倒置澆鑄)。斝腹芯和鋬芯是由芯盒制作而成,其芯盒是從各自的模具中翻出。而斝的整體鑄型應由一塊底范、三塊腹范、一個斝腹芯、一個鋬芯組合而成。其具體的工藝流程如圖四所示。二.模擬實驗(一)銅銅模擬實驗制模是器物鑄造的第一道工序,也是最關鍵的技術之一。竹、木、骨、石以及先期所鑄器物都可以用于制作模具,但普遍使用的還是陶模。一般說來,小件器物或附件一般作整模,大件器物則采用分模(10)。所謂分模就是按照器物的對稱關系,根據(jù)器物形狀、紋飾以及各種附件,分別做模,把形狀相同,紋飾一樣,對稱的部位分成相等的塊,然后只做其中的一塊模。此次模擬實驗采用的制模工藝為:母?!幠!柲!F渲心改J怯筛鼓?、足模等散件組合而成,且只做出了鑄件的三分之一模。青銅斝模的具體制作過程及烘烤問題,已在《商前期青銅斝的制模工藝初步研究》(11)一文中作了較詳細的討論,工藝細節(jié)在此就不再介紹。需要指出的是,我們雖以黃岡博物館所藏銅斝為模擬實驗的對象,起初,由于缺乏經(jīng)驗,我們將模具的形狀設計得過于簡單。參考了盤龍城所出銅斝的幾何形狀后,在實驗后期,我們又重新制作了新的刮板、腹模、陰模及陽模。其一是因為實驗期間,我們曾多次考察黃岡館所藏銅斝,發(fā)現(xiàn)銅斝的澆口似乎設置在器底中央,與我們原來的設計相左。其二通過前期的實驗摸索,逐漸積累了較多的制模、制范經(jīng)驗,試圖將模擬實驗做得更加完善,而改變了模具的形狀。新制模具的形狀與黃岡博物館所藏銅斝之形狀更為接近(12),具體如圖五、六、七所示。1.設計、制作的原料配比原則根據(jù)現(xiàn)代鑄造學和造型材料的理論,并參考有關學者對古代陶范研究的成果(13)(14)(15),陶范應具有下列基本性能:(1)可塑性、復印性、脫模性良好;(2)足夠高的干濕強度和干硬度;(3)足夠高的耐火度和化學穩(wěn)定性;(4)收縮-膨脹率低;(5)發(fā)氣量足夠低;(6)足夠好的高溫退讓性;(7)足夠好的充型性能。為了能夠滿足上述基本性能,要求在制作斝范時,首先應選取合適的制范原料,再對其進行一系列的加工和處理,如粉碎、精選、配制、練泥、陳腐等,這些工藝環(huán)節(jié)缺一不可。斝范性能的優(yōu)劣、鑄件質量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斝范原料的選擇和對其進行的加工處理上。制作陶范的原料以土和砂為主,部分芯和范摻有少量植物質(16)。古代陶范的原料配方問題本身就是個很復雜的課題,此次模擬實驗時間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故對陶范的原料配方?jīng)]做細致的研究,而是將模擬實驗的重點放在了對器物本身工藝技術的復原上。幸而譚德睿等先生對古代陶范原料做過很多研究,我們在充分借鑒他們的研究成果的同時,還參考了鄂州博物館多年仿古鑄造青銅鏡的經(jīng)驗,選擇了適當?shù)姆读吓浔?即原生土:砂:草木灰=13:13:3進行模擬實驗。此次實驗所用原料均為就地取材,將當?shù)厮≡链虺赏僚?烘干后用電磨磨至約100目,然后摻入一定比例的江砂和草木灰。2.帶模型的帶皮設計根據(jù)模的不同,范也有整模翻范和分模翻范之分。整模翻范較復雜,而分模翻范比較簡單。制范的手法也分兩種。一種是將泥料壓成一定形狀的薄片,貼附模上,再加厚至所需范壁厚度。另一種是用泥料逐塊往模上堆貼,由于泥料塑性極好,在按捺過程中可消除絕大部分接縫,獲得良好的范面。安陽苗圃北地出土的方彝范于范面留有皺褶,為第二種制范手法提供了依據(jù)。此次模擬實驗采用的是第二種制范手法,并收到了滿意的效果,具體如下所述。(1)腹范的制作。將斝的陽模平置于一塊平板上,在其兩頭安置擋板,并在兩邊用具有凹槽的木板將兩擋板固定,如圖八所示。在制第一片范前,需將預先制好的木質鋬模固定于陽模的合適位置處,然后在陽模上刻上記號,并于陽模的另一邊相應位置處也刻上記號,以方便制下一片范時鋬模的定位。這些準備工作完畢后,即可開始制作第一片范。首先將一片鋬模置于陽模的記號處,并將鋬模用木質銷釘固定于陽模上,然后在陽模上填充薄泥片,并一層層的按壓,直到泥料與擋板平齊,在泥料上放置一塊平板,并用木棍輕輕夯搗,直到泥料平整,可以將范脫出。第一片范脫出后,用工具將其修整好,即可將其上的鋬模取出,然后將鋬模處的空腔修整好,將范重新扣合到陽模上,并將陽模平置于平板上,然后輕輕按壓即可將范再次脫出,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范在修整過程中變形。接著可制作第二片范,在制第二片范前,需將另一片鋬模置于陽模的另一邊的記號處,下面的操作方法與制第一片范相同,這里不再贅述。制第三片范時,不用再在陽模上安置鋬模,直接在陽模上按壓泥料,翻出第三片范即可。(2)底范的制作。底范制作方法比較簡單,只需在底模的模盒內(nèi)填以薄泥片,一層層按壓薄泥片,直至將模盒填滿,然后將泥料搗緊刮平。在泥料上放置一塊平板,將模盒翻轉過來,輕輕敲擊模盒,底范即可順利脫出。郭寶鈞認為早期青銅器上的單疊花紋,繼承了陶拍印紋的方法(17)。萬家保認為紋飾技術應按如下方式演進:范紋———模紋———模范合作紋———塑雕模紋。他認為制陶技術甚少利用到范,或和范相似的技術,因而脫范這一程序是與鑄造一起發(fā)生的一項新技術(18)。既然由模脫范本身就是一項新技術,如若在早期陶模上制作紋飾,就更增加了由模脫范的難度。通過觀察早期陶范和青銅器上的紋飾特征,我們確信早期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直接在范面上制作的。1.通過設置紋格紋裝技術將表面需要壓平,并將其作為表達的表面形貌轉化為多媒體紋裝線腹范做好后,在距腹范芯頭8.2厘米及11厘米處,分別用刀具劃上兩條起稿線。接著在起稿線范圍內(nèi),用針狀物繪制花紋的底稿,再按照底稿,用刀具一點點地將稿線加深,然后將多余的泥料剔除,即可形成紋飾的凹槽,最后再用自制的竹質工具將紋飾凹槽的底面壓平,如圖一○所示。此紋飾凹槽表現(xiàn)在青銅器上即為凸起的陽文紋飾。用刀具加深稿線時,務必要確保刀具與范面垂直,這樣才能確保紋飾凹槽內(nèi)外寬度相等。紋飾制作完畢,可將斝范再次扣合到陽模上,輕輕按壓后再揭開,以防止在制作紋飾時范體變形。圖九為制作完紋飾的腹范。對此類腹范紋飾的制作,我們曾提出過在打完底稿后直接于范面壓塑紋飾的設想(19),這次實驗,我們經(jīng)過反復嘗試,發(fā)現(xiàn)此法根本不可行;因為泥料具有一定的硬度,光用壓的辦法制作不了紋飾。由此也可以看出,郭寶鈞先生提出的陶拍印紋法也不可行。2.平板制作泥片先用工具將底范上柱帽的型腔修整規(guī)整,然后用圓形竹制工具在柱帽型腔的中心壓上一個凹槽,稍稍轉動圓形工具即可在帽的型腔的中央形成一個圓柱狀凹槽。澆鑄時,此凹槽反映在青銅斝柱帽上,即為一個圓柱狀凸起。找一塊厚度約為2毫米的薄平板,并在平板中央挖掉一個適度的長方形,然后將其置于另一平整板上。在平板的底面墊上一層紗布,將練制好的泥置于平板中央的長方形處,并于泥上覆上一層紗布,然后用搟面杖將泥片搟薄,直到泥片的厚度與平板的厚度相等即可。用毛筆在剛壓出的凹槽周圍刷上少許水,將檊好薄泥片粘貼在凹槽周圍,用工具稍加修整后用刀具在帽的型腔內(nèi)距帽沿3毫米和5毫米處,分別用針狀物在薄泥片上畫上兩條稿線,然后在稿線下適當位置處,畫出五個渦紋的底稿。用刻刀將底稿加深,最后將多余的泥片剔除,即可完成柱帽花紋的制作,圖一一為底范花紋的制作過程。(四)內(nèi)腔的缺陷設計雖然至今為止考古發(fā)掘中鮮有芯盒出土,但這并不排除用芯盒制作泥芯的可能性。商中晚期青銅器中,內(nèi)腔常常有與外表凸起紋飾相對應的凹陷特征(即內(nèi)腔隨外形走)(20)。青銅器上的這種特征,似乎足以充分證明芯盒制芯這一工藝的存在。1.制作芯盒、膠膠、分離芯盒的翻制方法與范相似,不同之處在于制三片范時無需在陽模上放置鋬模。三片范制好后,在范的口沿處貼上一層厚約2毫米的薄泥片,貼泥片前,需將口沿部分劃毛,這樣是為了使泥片更好的粘接在口沿處,若范太干可刷點水,粘好后用工具修整平整。我們共采取了三種方法制作芯盒。一是選用比范料含水量更大的泥料,作為制作芯盒的原料。企圖通過兩級收縮,即芯盒的自然收縮、由芯盒所制出的泥芯的自然收縮,來形成器物的壁厚。二是將陰干的斝腹范放入窯內(nèi)焙燒。用砂紙打磨焙燒后的斝腹范的分型面,打磨過程中要經(jīng)常配合三片腹范,以免打磨過頭。最后將打磨好的三片范配合起來,用繩子捆緊即為芯盒。三是在三片斝腹范的內(nèi)部均貼上一層約2毫米厚的薄泥片,然后用工具修整平整,待斝腹范陰干后,放入窯內(nèi)焙燒,將焙燒后的三片斝腹范用繩子捆緊,即為芯盒,如圖一二所示。而通過實驗后的合范對比,發(fā)現(xiàn)用第三種方法制作的芯盒效果更好。2.初步研究介紹斝鋬芯盒的制作方法在《商前期青銅斝的制模工藝初步研究》(21)一文中已有詳細介紹。由于斝模形狀已作了些許改動,所以與之相應的也要改變鋬模的形狀,新的鋬模和芯盒如圖一三所示。(五)制作粘土芯1.泥芯的制作在確定制芯泥料的配比前,我們首先試配了兩組芯料,通過對比這兩組芯料的性能,以期確定更加合適的芯料配比。為了配料方便,我們選用體積比進行配制。第一組芯料配比為:泥:砂:草木灰=1:3:2,第二組芯料配比為:泥:砂:草木灰=2:3:2。芯料配制完成后,分別將兩組芯料用于制作鋬芯,經(jīng)陰干后發(fā)現(xiàn),兩組芯料都具有一定的強度,均能用于制作泥芯。參考這一實驗結果,并結合鄂州博物館多年復制青銅鏡的制范經(jīng)驗,我們最終選定的芯料配比與范料配比相同,即泥:砂:草木灰=13:13:3。區(qū)別在于范料是經(jīng)練泥而成,芯料則是散土。泥芯的制作過程如下:(1)選擇一大小合適的砂箱置于平地上,并在砂箱內(nèi)平鋪一薄層具有一定濕度的細砂;(2)將預先捆綁好的一套芯盒置于砂箱內(nèi),然后于砂箱內(nèi)芯盒外部的空腔內(nèi)填以細砂,并用木棍夯緊;(3)將制芯的泥料少許填入芯盒中斝足的空腔內(nèi),用尖狀木棍搗緊,邊搗邊填芯料。夯搗過程中力度要適中,力度太小會導致斝足夯制不到位,且夯出的泥芯斝足強度不夠。力度太大則容易損壞芯盒。當斝足的空腔填滿后,即可進一步填芯料完成斝腹部空腔的夯制;(4)當芯料夯制到斝口沿部分時,在此套芯盒中任意選擇一片范,并在這片范的斝口沿上部左右兩側芯頭處,分別安置兩個木質的柱模,于柱模處填以芯料并加以夯緊,直到芯盒被填滿,用木棍夯緊后,用刮板將泥料刮平;(5)輕輕敲打柱模的前后左右,緩慢取出柱模。如在取柱模的過程中,不小心將柱??涨贿吘壍男玖蠋У?可以將柱模再次插入空腔內(nèi),用工具將邊緣修整后可再次取出;(6)將砂箱的一邊稍微抬起一定的高度,用木棍將芯盒外的細砂搗出一角,即可取走砂箱。將芯盒外表面的細砂清理干凈后,即可解開芯盒外捆縛的繩子。然后用手輕推任意一片范,感覺到稍有松動后,再依次輕推第二片、第三片范,直到三片范都松動后,即可從任意一片范開始緩慢開范。脫范時要確保范平直脫出,如稍有傾斜,就會將泥料掛掉。脫范后將泥芯稍加修整即可放置陰干。2.片芯盒的制作將芯料分別填于鋬的兩片芯盒內(nèi),填滿后將芯料搗緊刮平,然后在其中一片鋬芯表面涂抹稀泥漿,將兩片芯盒扣合起來,待芯盒內(nèi)的兩片鋬芯粘接后,用木榔頭輕輕敲打兩片芯盒的外表面,待鋬芯在芯盒內(nèi)稍有松動后,即可分別拿掉兩片芯盒,脫出一個完整的鋬芯。(六)熔鑄青銅的工藝泥范、泥芯制成后,需在背陰處自然陰干,使水分緩慢均勻地蒸發(fā),這對控制范、芯的變形至關重要。為了減少泥范在陰干過程中的收縮、開裂、變形,可對陶范采取加壓陰干的方法(22)。青銅斝范、芯陰干后,在鄂州市博物館青銅范鑄實驗基地焙燒鏡范用的鼓風倒焰窯中焙燒,如圖一六、一七所示。總共焙燒四次,前三次每次焙燒時間約為36小時,溫度約為1100℃。最后一次共焙燒了兩窯范,均燒至1100℃左右。其中,為做試驗將一套鏡范在約900℃時從窯中提前取出放涼。熔銅澆注前,需先將范、芯配合起來,配合時在范與芯中間放上墊片,組合好后用繩子將三片范捆緊,放入一砂箱中,然后再在范的周圍埋上砂土,并用棍子搗緊,配合好后即可待鑄。本次實驗用石墨坩鍋來熔煉青銅合金,用150W的電動機鼓風,使用的燃料是焦碳。熔銅和澆鑄試驗共進行了4次。第一次是試澆實驗,于11月20日進行。熔化合金時先裝入5kg回爐料。所謂回爐料是指澆鑄過程中的“水口”、“冒口”、“跑火料”以及過去未澆鑄完的剩余料等。此次澆鑄的合金配比約為Cu67.5%、Sn10%和Pb20.5%。原料熔煉好后進行澆鑄,結果如圖所示。此次澆鑄雖然成功,但所鑄青銅斝范縫很寬,約1~2毫米,且非常厚約4毫米,芯頭部分有一圈很明顯的披縫且較厚如圖一八所示。第二次正式澆注試驗于11月24日進行,合金配比與第一次相同。此次澆鑄前,在一平板上先將三片斝范預先配合一次,并在范上作上合范記號,然后按合范記號再次裝配斝范和泥芯,用繩子捆緊后放入砂箱內(nèi)澆鑄。此次澆鑄出的青銅斝范縫很窄,很多都不到1毫米,但壁厚依然有約4毫米厚,且芯頭部分也有明顯的一圈較厚的披縫。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采用打磨分型面的方法制作出的芯盒過小,導致翻出的泥芯太小,與范配合后形成的壁厚太大,導致澆鑄出的銅斝過厚。第三次試驗于12月9日進行,加入回爐料4kg,銅5kg鉛1kg,合金配比約為Cu80%、Sn9.6%和Pb10.4%,若考慮回爐料的反復使用,應與盤龍城所出弧腹斝PYWH6:18的合金配比銅78.46%,錫8.22%,鉛9.83%接近(23)。此次澆鑄所用泥芯是采用在范內(nèi)貼泥片法制作的。鑄出的青銅斝范縫很窄,壁厚減少到約3毫米,芯頭部分的一圈披縫也很薄,不到1毫米厚。第四次試驗于12月14日進行。此次澆鑄的合金成分與第三次相同,所用泥芯也是用在范內(nèi)貼泥片法制作的。在澆鑄經(jīng)高溫焙燒過的斝范和鏡范時,澆鑄效果都非常好,如圖一九所示。但澆鑄900℃焙燒的鏡范時,澆出的銅鏡有些發(fā)氣,如圖二○所示。三.討論1.陶范的范縫是帶錨出的青銅的范縫,燒出“千克”的青銅帶很多早期青銅器上的范縫很窄,有些甚至都不到1毫米,可見古代匠師制作鑄型技術的高超。在模擬制備陶范時,我們所制的陶范都是帶有榫卯的,但在范陰干、焙燒后配合起來都達不到出土青銅器上那么窄的范縫,最后嘗試不設榫卯,反而收到了較好的效果,4次澆鑄所鑄出的青銅斝很多范縫都很窄,而且很規(guī)整,與盤龍城所出青銅斝上的范縫差不多。由此看來,只要保證了底范和三片腹范的分型面平整,陶范不設榫卯構造也可澆鑄。2.活性材料的活性有的研究者提出陶范的焙燒溫度不得低于850~900℃,且陶范并未陶化,表明焙燒溫度未達到燒結點,即低于1050℃。馮富根等復原試鑄銅觚時,陶范最高焙燒溫度達950℃。但萬家保則認為殷墟陶范的焙燒溫度較低,大約為600~700℃。他復原試鑄僅將泥模烘至600℃、陶范烘至700℃,試鑄取得良好效果。劉煜等曾對孝民屯的陶范樣品做過測溫,多數(shù)未澆鑄過的范都在550~600℃,僅一件已澆鑄過的范達到900℃。我們在最后一次澆鑄實驗中,試澆了一組低溫焙燒的鏡范,結果澆鑄出的銅鏡有發(fā)氣現(xiàn)象。而所制斝范均焙燒至1100℃左右,澆鑄效果皆不錯。所以陶范到底有無陶化,燒成溫度究竟幾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3.不糊草拌泥的未來有不少學者認為,范、芯制好后需糊草拌泥陰干、焙燒之后才能進行澆鑄。但很多青銅器上都有使用墊片的痕跡,證明合范前,范與芯之間是有墊片存在的。若在糊草拌泥前將墊片放入范、芯之間,那么范在窯內(nèi)焙燒到1000多度時,墊片就會熔化,即失去了放入墊片的意義。且考古發(fā)掘出土的陶范有糊草拌泥跡象的并不多。我們通過模擬實驗也發(fā)現(xiàn),鑄型不糊草拌泥也可單獨陰干、焙燒,焙燒后鑄型也無需預熱,即可進行組合、澆鑄。只是組合前若預先配合一下,并在范上作上合范記號,澆注前按記號將范、芯裝配起來,放入埋有砂土的砂箱內(nèi),澆鑄效果更佳。4.造型工藝的探討目前,關于商代青銅器紋飾制作,一般認為是在模上雕刻或堆塑的,翻范時花紋即可復印于范面上,郭寶鈞、萬家保、RobertW.Bagley、譚德睿等學者注意到在外范施加紋飾的可能。近期李永迪等對孝民屯東南地出土渦紋模和牛首模的研究,發(fā)現(xiàn)紋飾可能是以壓印的方式施于外范上(24)。譚德睿等認為內(nèi)外范經(jīng)加壓陰干定形,此時若雕刻細致的范紋或組裝修整,由于強度和硬度不足而容易損壞,應整體組合經(jīng)850℃左右的烘焙,再進行范紋的雕刻和組裝修整,此時極易雕刻,薄細的線條也不至于崩塌(25)??陀^地講,外范經(jīng)850℃的烘焙后,雖未陶化但已有相當?shù)膹姸群陀捕?在其上雕刻花紋實不可行。通過模擬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范在制作出來后,即可立即制作紋飾,并不存在有的研究者所說的“強度和硬度不足容易損壞”的問題。不過在范面上制作完紋飾后,可將范再扣回到陽模上按壓一下,防止在制作紋飾時,范長時間擱置產(chǎn)生變形。青銅器上凸起的紋飾,其制作工藝應是:脫范-修整范面-打起稿線-加深稿線-剔除多余范料-壓制紋飾凹槽。制范泥料必須具備相當?shù)膹姸?這樣才能減少泥范的收縮和變形,但如果在具有一定強度的范上直接壓制紋飾,那是不可行的,必須用刀具將多余的泥料剔除后再行修整。倘若范料很軟,雖然便于紋飾壓印,但會加大泥范的收縮和變形。在制作青銅斝柱帽上的渦紋時,我們嘗試了預先推測的貼泥條工藝,但泥條搓成后,稍一彎曲就斷裂了,即便是在泥條上刷水后再修補也無濟于事。LukasNickel也認為晚商和西周一些青銅器上的凹紋,若用貼泥條的方法操作是很難實現(xiàn)的,他認為有種很簡單的方法就是擠泥漿法(26)。這種方法我們也做過嘗試,并不像LukasNickel先生說的那么簡單易行,而且擠出來的泥漿不連續(xù),寬窄也不一。這顯然跟古代青銅器上表現(xiàn)出來的紋飾特征不符。最后我們通過實驗摸索,渦紋采用的制作工藝是:貼薄泥片-打起稿線-加深稿線-剔除多余泥料-修整渦紋凹槽。此種方法雖簡單易行,但澆鑄出的青銅斝柱帽上的紋飾與出土實物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且與我們原先的推斷也不一致。而從出土陶范看,貼泥條工藝確實存在而并非主觀臆斷,所以關于渦紋類陰文紋飾的制作工藝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摸索。5.部澆注的測定巴納認為早期的斝是立著澆而不是倒著澆的,斝的扁平小紐即是澆口痕跡(27)。華覺明先生否定了巴納的設想,并認為二里岡期和殷墟早期的斝有從鋬部澆的,并列舉了幾件疑為從鋬部澆注的銅斝,且以鄭州南關外商代冶鑄遺址所出土的澆口設在器腹側部的鬲范作為佐證。但由于有些銅斝的鋬是分鑄的,此種斝顯然不可能從鋬部澆注,故他又用能譜儀對斝作了檢測,發(fā)現(xiàn)斝足的含鉛量從足尖向足根遞增,說明斝毫無疑義是倒著澆注的。對斝的澆注位置,他曾作過多方面的探討,認為斝是從足尖倒?jié)驳?但并無直接證據(jù),隨后又考察了多處出土的銅斝,也沒找到明確的澆口痕跡。后來發(fā)現(xiàn)山東滕縣有一銅斝(實用器)上,有保留下來的澆口斷茬,從而確證斝等三足器和四足器的澆口設在足端(28)。萬家保在試鑄青銅鼎時,認為澆口的功用在使熔銅能均勻、安定、迅速的流入鑄物的各部分。滿足這些要求的澆口,其位置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