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孟子的繼承與發(fā)展《孟子》引述子思、曾子、子游考從《孟子》看孟子的師承
孟子是孔子的后裔,被世人所公認。但孟子的具體師承,則因為史料的缺乏,縱使后代學者聚訟紛紜,卻始終無法得出確切結論。歷史上,司馬遷最先提出孟子“受業(yè)于子思之門人”的說法。稍后的漢代學者劉向、班固、趙岐等卻認為孟子師子思。這兩派的說法雖然不同,不過他們都注意到了子思與孟子間的學術淵源,而這一點可以在《荀子·非十二子》里找到證據(jù)支持。至于孔子到子思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有的人認為當是子游,而有的人則認為當是曾子。通過考證子思與孟子的生卒年,現(xiàn)代學者已經(jīng)認識到二人的年輩難以交接,孟子不可能直接受業(yè)于子思。因此司馬遷的觀點得到了普遍的認可。而孔子到子思中間的一環(huán),究竟是子游還是曾子的問題,則仍然見仁見智。董洪利在《孟子研究》中梳理了《孟子》引述曾子的材料后認為孟子對曾子十分推崇,又說“曾子、子思同道”,那么子思、孟子之學出于曾子,是很有道理的。而楊澤波認為曾子、子思的師承關系并無明證,不過根據(jù)《孟子》本書稱述曾子較多的情況,仍然可以見出曾子是孔門弟子中對孟子影響較深的人。還有學者通過對郭店楚簡的考釋,認為郭店楚簡中同時存在著孔子、子游、子思的作品,子思、孟子的思想與子游一脈相承,子游一系儒者構成了早期儒學中的“弘道派”,而曾子則屬于早期儒學中的另一派別“履踐派”?;仡櫱叭搜芯靠芍?學者在研究這一問題時,多是依據(jù)零星的文獻記載,同時結合各種文獻中所表現(xiàn)的子游等人的思想與孟子的思想進行比較分析,最后推測得出結論。在這里,文獻不足征顯然是導致推測的主要因素。但前人的推測多注重將外部文獻與《孟子》對比研究,而對《孟子》原書本證的發(fā)掘似乎用力不多。筆者認為,子游、曾子、子思無疑是孟子師承一事上關系重大者。作為孟子研究中最重要、最可信的文獻,《孟子》書中對這三人俱有引述。認真分析這些文字,或許可為我們推測其師承提供更多的線索。在這一方面,前人如董洪利、楊澤波等已啟其先,然未能深入。下文將對《孟子》引述子游、曾子、子思的情況展開更加細致的分析,并最終嘗試從《孟子》本書來討論孟子的師承。一《孟子》一書,曾人以君為師,師則師,尚賢為人《孟子》一書引述子思言行者凡六章:“孟子去齊宿于晝”章:孟子因為不得志而離開齊國,有人想私自為王挽留孟子。孟子不與應答,引得客人不悅。這時孟子舉魯穆公尊敬子思等人的事跡為言:“昔者魯繆公無人乎子思之側,則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詳無人乎繆公之側,則不能安其身”,批評客人“自謂長者慮,而不及子思;子絕長者乎?長者絕子乎?”即客人若真想為國留賢,則應該勸齊王學穆公尊敬子思一樣來禮敬自己,而不是跑到晝地來作挽留。故此章的中心在于尊賢?!霸泳游涑恰闭?此章討論了子思、曾子在敵寇來襲時的表現(xiàn)。在這一時刻,有人問子思是否離開,子思回答說:“如伋去,君誰與守?”表達了與國君共患難的決心,對此孟子是肯定的?!霸泳游涑恰北容^特殊,因為同時提到了子思與曾子,需要與曾子的言行進行比較,故此處不作詳細分析,詳見下文曾子部分?!案覇栍选闭?萬章問友,孟子在作出“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的解答后,進一步指出國君對于賢人,不但友之,而且?guī)熤?“費惠公曰:‘吾于子思,則師之矣;吾于顏般,則友之矣;王順、長息則事我者也。’”章末云:“用下敬上,謂之貴貴;用上敬下,謂之尊賢。貴貴尊賢,其義一也。”仍是申說國君尊賢之義?!笆恐煌兄T侯”章:本章討論的是士人與國君相處的問題。孟子認為,對于諸侯的饋贈,士是可以接受的;而對于賞賜,則不可以接受。不過這種饋贈也應該在尊重的前提下進行?!翱姽谧铀家?亟問,亟饋鼎肉。子思不悅”,原因是穆公以“犬馬畜伋”,使其勞于禮數(shù),“仆仆爾亟拜”。而王公真正想要尊賢,就應該像堯待舜一般:“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倉廩備”,“后舉而加諸上位”。這還是說尊賢的問題?!案覇柌灰娭T侯何義”章:本章討論的是諸侯與士人相交往,誰應該主動趨見的問題。孟子認為若以士人多聞且賢,國君欲見之,則不應當召之。子思拒絕與魯穆公友,暗示穆公應該師事之。因為“‘以位,則子,君也;我,臣也。何敢與君友也?以德,則子事我者也,奚可以與我友?’千乘之君求與之友,而不可得也,而況可召與?”“敢問友”章討論尊賢,尚且說君主對士人,可以友之,可以師之。而這里卻說求友而不可得,應當師之,把國君尊賢之義推到了極處?!跋让麑嵳摺闭?這一章記錄的是淳于髡與孟子之間的一場激烈辯論。淳于髡稱:“魯繆公之時,公儀子為政,子柳、子思為臣,魯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賢者之無益于國也”,借此隱射孟子于齊國無功。孟子對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賢則亡,削何可得與?”賢人的效用有時并不那么容易被一般人所看出,與章末句“君子之所為,眾人固不識也”相呼應。通過以上章次的梳理可知,《孟子》一書引述子思,主要著眼于君臣關系。其中“孟子去齊宿于晝”、“敢問友”、“士之不托諸侯”、“敢問不見諸侯何義”等章,反復申說的是國君尚賢。從“孟子去齊宿于晝”、“敢問友”、“敢問不見諸侯何義”等處的表述來看,孟子十分羨慕子思為諸侯師的地位,以及諸侯對子思的禮敬。“先名實者”引述子思只是論戰(zhàn)中的一層。其整章的重點在于孟子面對他人的譏諷,認為“君子之所為,眾人固不識也”,“仁而已矣,不必同”,展現(xiàn)出自我坦蕩的胸懷。而全部六個章節(jié)對于子思的思想學說沒有任何提及。二因果報應與曾子之禮與孝的內(nèi)涵《孟子》中引述曾子言行共計九章,以下詳細評述?!班u與魯鬨”章:鄒、魯兩國發(fā)生沖突,鄒國官吏犧牲三十多人,但老百姓卻袖手旁觀。穆公想要誅殺他們,又感到人數(shù)眾多,不便下手,遂請教孟子。孟子指出,兇年饑歲,鄒國的官吏面對百姓的死亡,無動于衷,正是造成今天這種局面的原因。“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泵献咏栌迷拥脑捀嬖V鄒穆公:你們?nèi)绾螌Υ傩?百姓就如何對待你們;“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北菊麦w現(xiàn)了孟子“仁政”、“重民”的思想。曾子的話雖然比較抽象,但無疑是孟子提出“重民”思想的一個重要依據(jù)。從思想淵源上看,“出爾反爾”實際上是對儒家恕道思想的一種演繹,而孟子的“重民”思想,則是這種思想在政治上的具體化。三者一線,清晰的見出了儒學的傳承與發(fā)展。“夫子加齊之卿相”章,是《孟子》中涉及問題較復雜,較難理解的一章。此處僅討論有關曾子的內(nèi)容,而這一部分主要在談“養(yǎng)勇”。北宮黝、孟施舍、曾子都“養(yǎng)勇”。北宮黝的養(yǎng)勇只是一味求勝的匹夫之勇;而孟施舍更注重內(nèi)心的不懼。曾子的大勇則境界更高:“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也就是說,曾子養(yǎng)勇除注重求諸內(nèi)心,反躬自問之外,還以仁義之曲直為標準。故“孟施舍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這里孟子最終肯定的是曾子以仁義所養(yǎng)的大勇?!懊献訉⒊酢闭?本章主旨同樣是尊賢。孟子曰:“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xiāng)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孟子引曾子的話強調(diào)賢人憑借仁義獲得君王的尊重。滕定公薨”章:滕定公去世,滕文公繼位,派人向孟子請教喪事。孟子曰:“不亦善乎!親喪固所自盡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贝颂幟献又攸c強調(diào)了兩點。其一,為父母服喪應該自盡其哀,不可以他求。這是主觀情感上的要求。其二,為人子的孝心與情感應該通過禮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在孟子的指點下,滕定公的喪禮舉行得很成功,“吊者大悅”?!坝袨樯褶r(nóng)之言者許行”章:這一章討論的問題同樣比較多,此處僅分析有關曾子的文字??鬃铀篮?“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己?!痹诱J為孔子的道德文章是其他人所不可比擬的。要尊師重道,就不應該“以所事孔子事”有若。而從下文孟子批評陳相“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于曾子矣”等的言語中可以看出,孟子跟曾子一樣,也強調(diào)師道的不可背叛?!安灰娭T侯何義”章:公孫丑所問,與“敢問不見諸侯何義”章問的是同一問題,不過孟子的回答略有區(qū)別?!霸釉?‘脅肩諂笑,病于夏畦?!勇吩?‘未同而言,觀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墒怯^之,則君子之所養(yǎng)可知已矣?!敝祆洹都ⅰ?“孟子言由此二言觀之,則二子之所養(yǎng)可知,必不肯不俟其禮之至,而輒往見之也?!本佣紦碛凶约旱淖饑琅c獨立人格,不會像小人那樣,做出“脅肩諂笑”的媚態(tài)以求得國君的接見。“敢問不見諸侯何義”強調(diào)國君主動尊賢,本章則發(fā)明君子自重之意。在“不見諸侯”這一問題上,兩章互為補充?!笆率霝榇蟆闭?本章著重討論孝的問題?!霸羽B(yǎng)曾皙,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馀,必曰‘有’。曾晳死,曾元養(yǎng)曾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所與。問有余,曰‘亡矣’。將以復進也。此所謂養(yǎng)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yǎng)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痹邮掠H,“則能承順父母之志”,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孝行,孟子以為“可也”?!霸泳游涑恰闭?同樣是敵寇來襲,曾子“寇至則先去,以為民望,寇退則反”;子思則選擇與君共守。孟子認為“曾子、子思同道”。兩人選擇不同,只是因為他們面對的具體情況不同:“曾子,師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則皆然”。朱熹《集注》:“尹氏曰:‘或遠害,或死難,其事不同者,所處之地不同也。君子之心,不系于利害,惟其是而已,故易地則皆能為之。’”君子行事以義理之是非為準則。但堅持原則并不意味著要死守教條,不知變通。相反,我們需要將原則置于客觀環(huán)境中,具體審視,從而作出正確的選擇。曾子、子思的行為既體現(xiàn)了對義理的遵循,又是基于各自處境的一種權衡與變通,故孟子稱之。“曾晳嗜羊棗”章:此章仍是談孝。曾子因為父親愛吃羊棗,故父親死后,不忍食之。公孫丑卻指出,膾炙作為比羊棗更美味的食物,人人都愛之,曾晳自然也不例外,“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孟子說:“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孟子指出,曾子食膾炙而不食羊棗的行為,與避諱中“諱名不諱姓”的講究是一致的,都是在禮的原則下實踐孝道的表現(xiàn)。通過梳理可知,《孟子》引述曾子的章句不但在數(shù)量上較引述子思者更多,而且在涉及思想內(nèi)容方面也表現(xiàn)得更加多元而深刻。如:“孟子將朝王”、“不見諸侯何義”同樣講尊賢重士,卻又與引述子思處略有小異,可互為補充;“鄒與魯鬨”由恕道出發(fā),為“重民”思想找尋理論依據(jù);“夫子加齊之卿相”講君子內(nèi)心應該建立起仁義是非的標準,“曾子居武城”則進一步說到在遵循原則時,還應講求權變;“事孰為大”、“曾晳嗜羊棗”主要討論行孝的問題,“滕定公薨”講服喪,也與此相關;而“有為神農(nóng)之言者許行”則強調(diào)了師道不可背叛。儒家思想的重要觀念,如仁、義、禮、孝等在章句中多有出現(xiàn)。這與引述子思時,絕大部分內(nèi)容集中在其地位與行事方式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三因曾子而學孔子《孟子》引述子游的地方不多,僅見于“夫子加齊之卿相”及“有為神農(nóng)之言者許行”兩章。從這兩處的情況來看,孟子似乎不太認同他?!胺蜃蛹育R之卿相”章:本章中,公孫丑稱“子夏、子游、子張皆有圣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然后問孟子將以何者自居。孟子回答說:“姑舍是?!彼辉敢庖宰佑蔚热俗詻r?!澳怂?則學孔子也”??鬃?才是他心目中真正效法的對象?!坝袨樯褶r(nóng)之言者許行”章:本章的相關內(nèi)容在上文曾子部分已有涉及,此處再簡單說說??鬃铀篮?子游與子夏、子張等人想立有若為師,而曾子反對。下文孟子借此批評陳相“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于曾子矣”,實際上肯定了曾子,并認為子游等人的行為有背叛孔子的嫌疑。有趣的是,以上兩章同時引述了曾子與子游。然而孟子對二者的態(tài)度可謂大相徑庭。在“夫子加齊之卿相”章里,孟子高度評價了曾子所養(yǎng)的大勇。在“有為神農(nóng)之言者許行”章中,更是直接支持曾子,暗示子游有背師嫌疑。四董洪利說的問題從以上考辨來看,在《孟子》書中,孟子對曾子的引述最多,涉及的內(nèi)容多與儒家的重要思想觀念相關聯(lián)。他說禮引曾子,贊揚曾子有大勇,發(fā)明曾子的孝道,認同曾子尊師的言行。這些足以看出,在三人中,他對曾子最為重視。而子思,《孟子》書中涉及的話題相對固定。孟子多是圍繞著他作為君師的地位來談重士尊賢的問題。至于子游,至少在《孟子》這本書中,孟子對他缺乏認可?;氐矫献訋煶袉栴}。子思師承曾子缺乏明證,《孟子》中曾子對孟子的影響頗大,并且在某一具體問題中肯定“曾子、子思同道”,并不能證明“曾子—子思”之間存在師承關系。故董洪利的說法不能成立。而綜合《史記·孟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廣東省華附等四校高三語文1月聯(lián)考試卷附答案解析
- 課題申報參考:家庭結構轉變視域下城市青少年體育參與的家庭代際支持網(wǎng)絡構建研究
- 2025版房地產(chǎn)營銷投標文件招標合同樣本3篇
- 2025版彩禮退還與婚姻解除補償協(xié)議書范本3篇
- 2025年度個人消費借款合同范本全新修訂版4篇
- 2025年通遼從業(yè)資格證應用能力考些啥
- 電梯安裝工程2025年度環(huán)保要求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共享車牌租賃經(jīng)營許可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煤礦井巷工程地質災害防治與監(jiān)測承包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門窗安裝施工與綠色施工管理合同4篇
- 電纜擠塑操作手冊
- 浙江寧波鄞州區(qū)市級名校2025屆中考生物全真模擬試卷含解析
- 2024-2025學年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qū)監(jiān)測數(shù)學三年級第一學期期末學業(yè)水平測試試題含解析
- IATF16949基礎知識培訓教材
- 【MOOC】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知能訓練與指導-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勞務派遣公司員工考核方案
- 基礎生態(tài)學-7種內(nèi)種間關系
- 2024年光伏農(nóng)田出租合同范本
- 《阻燃材料與技術》課件 第3講 阻燃基本理論
- 2024-2030年中國黃鱔市市場供需現(xiàn)狀與營銷渠道分析報告
- 新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三單元復習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